标题:
ZT掌掴阎崇年
[打印本页]
作者:
上里巴人
时间:
2008-10-10 21:28
标题:
ZT掌掴阎崇年
“掌掴阎崇年”当然算是社会新闻,阎崇年毕竟是个名人,而且公众喜爱丑闻,尤其热衷于名人丑闻。公众从名人丑闻中找到了多么大的满足呀!根据打人者弟弟转述:打人者是因为对阎崇年关于清朝的一些观点无法认同,又没有与之辩论的机会,情急之下才动了手。对于具有旧石器时代脑髓的人来说,想要方便地解决事情,天下又有什么东西比使用暴力更容易的呢?打人者岂不是一个阳里说言论自由,阴里揣炸弹的超伪善的恐怖主义者?或者说只是生活中一个无意义的丑角罢了。我看到两篇关于“掌掴”阎崇年的评论文章,觉得有趣,引用其中的两段话:“平心而论,在专业上阎崇年颇见功力,而且品行,相貌也没有明显的该打特征,猝然间挨上莫名之打,也难怪阎崇年目前情绪低落。在这里我最想提醒的一点,居于文化界重要位置的人,不能再离群万里了。”其二是“阎先生的被掌掴,即是公众对学术娱乐化的一种本能对抗。只是,这里走向了极端而已。阎先生被掌掴应该能惊醒许多人,名闻天下的于丹也碰到过‘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尴尬”。前者是心胸狭窄人的幸灾乐祸,问题在于他还在恭维阎崇年呢,同时显得自己是聪明的,可爱的,合群的;后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心情抑郁。有的人对任何消息都不感兴趣,唯独对“掌掴阎崇年”之类的故事,却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从中看出了非同一般的深意。诚然,评论家应该对一切事物进
行深刻的分析。但拿文字做买卖,以此为生的人,写出的今天看过,明天就忘掉的报刊文章,我个人觉得只有拿稿费去衡量它的价值。
百家讲坛将听众的知识层次定位为初中以上的水准,主讲人必须用浅显的语言说出他的思考,假如能够称得上思考的话。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在进行“文化启蒙”。说句题外话,我家侄子今年12岁,最喜欢看百家讲坛和易中天的《品三国》,可见百家讲坛的普及程度。我喜欢对人说“你喜欢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吧?”可耻的是,我至今没有看过易中天的书。中国受过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出于对本国历史的热爱,不可否认,任何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都不可能漠然置之,大家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需要阅读历史解闷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力图改善萎靡,空虚,灰暗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当中有谁需要懂得历史呢?我们要听的是熟悉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是学者们关在书斋里研究的东西。应该明确,历史故事和历史不能混为一谈。若是以为知道了几个历史故事就是有文化的人,就如同山区里出来的小保姆,烫了波浪发,穿上高跟鞋,就以为学到了城市里美女小资的举止做派,是有教养的表现了。当然,后者的举止风度又是怎样的举止风度啊——自命不凡,附庸风雅,拾人牙慧,一种体面的(自然,相对而言)矫揉造作。老百姓都爱听故事,《三言二拍》里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品三国》之类则是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如果说这是“文化启蒙”,那就好比从打油诗里去发掘韵律,好比阅读报纸杂志上的文艺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鉴赏力一样可笑。要知道这非但不能启蒙,对人的损害还最大。所有的见解都是听来的,只会不加思考的随便应用,大家都说着一样的话,只以巧言善辩为荣,这就是文化!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