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遥念阿红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7-11 20:22 标题: [原创]遥念阿红老师
遥念阿红老师
冰花
说来也怪, 近日里和几个网友聊天, 一个熟悉的名字把我带到了久违的记忆。这个名字就是著名诗人和评论家阿红。
事情要追溯到多年前,记得我在读大学时,一天在《鸭绿江》杂志上,看见阿红老师举办诗歌函授的通知,正处花样年华的我,带着诗一般的梦想,报名参加了诗歌创作的函授学习。
记得当我把《你可要爱护哟》等几首习作寄去后,不久就接到了回信。回信说我的《你可要爱护哟》一诗将被刊发在《当代诗歌》函授版上。
你可要爱护哟
你的那支曲是爱的信息
信息在我心中酿成了蜜
蜜吐出一首诗
小诗放出爱的鸟
小鸟到你心中去筑巢
你可要爱护哟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诗作,诗作发表后,我还收到一些读者朋友的热忱来信,其中一位读者后来还借出差机会特意来看我。那是我初尝创作和发表的快乐,令我终生难忘。
后来又寄去了《桥》和《一句话的代价》等习作。
桥
没有你时
人们渴望不已
有你时
人们忽略了你的意义
踩你而过的人 络绎
你不喊怨 不叫屈
把送人过河
当做天职
一句话的代价
等待一句话
花了一年的代价
有了一句话
不是 等待的一句话
于是 付出了终生的代价
《桥》被老师推荐刊发在了《诗爱者》上。而给我印象更深的是,老师对我《一句话的代价》的评语:“不太明朗。有这样严重吗?”。这几个字的评语对我来讲是字字重千斤,我一直珍藏着。老师的这简短而有力的话也一直再提醒我写诗要避免晦涩难懂,力争明朗清澈,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的诗歌风格。
不好意思地提一下,记得我那时很喜欢阿红老师的诗《爱像一条河》(爱是一条河,从古一直流淌到今天,流进男人女人的心田。有了这条河水的滋润,生活的堤岸上才充满了绿意,才不会荒芜。然而,这条河却不能泛滥,河水四溢会造成危害。也不能随意开条“沟”儿分流,那么河水就容易干涸。)。因喜欢老师的诗,当时连给自己起笔名时,还随老师的“阿”,叫“阿华”。
后来,因学习和工作忙我中断了诗歌创作,只好把对诗歌的爱埋藏在了心底。直到2004年,开始上网后才重拾旧爱,又开始了诗歌创作。
我想,阿红老师不会对我有什么印象,因为他函授过的学生太多了,可我却不能忘记,诗人阿红是我第一任写诗的老师。
因为阿红老师是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所以,我一直不敢提他的名字,一来怕人说我攀高枝;二来,觉得我这个“名师之徒”没有在写作上有何建树,也无颜提及。如前边提到,因连日来,阿红老师的名字有好几个人和我提起。于是阿红老师的名字就一直闪烁在我的脑海里,我就不由自主地敲起了键盘。
阿红老师您好吗?!您当年的学生阿华即现在的冰花,笔名改了,爱诗歌的初衷没有改。多少年过去了,又多少年过去了,您的学生还是那样地热爱诗歌,一直没有放弃对诗的梦想,也一直飘飞在诗的天空里!
阿红老师,学生遥祝您健康长寿!!
2008年6月23日 于美国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7-11 20:22
阿红,原名王占彪,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安徽颍上人,1948年考取中央大学哲学系,解放后,转中文系,南京(原中大)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诗集《绿叶》,《阿红短诗选》,《诗文岁月》,诗歌评论集《漫谈诗的技巧》《探索诗的奥秘》等著作30余部,为海内外诗人作家撰写序言三百余篇。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创办文学函授,他率先创意“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合流”的诗观,他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一等)。原任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鸭绿江》编辑部副主任《当代诗歌》主编等职。
目前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诗集《绿叶》、《我的遥远的月》、《淮河——我心中的河》、《柔姿纱下》、《窗外不是梦》、《风骚人生》,诗论集《漫谈诗的技巧》、《探索诗的奥秘》、《探索在诗艺之海》、《诗歌技巧新探》、《漫谈当代诗歌大趋势》、《当代诗歌百技》、《他这样运用技巧》,散文集《阿红日记》、《美文天地•阿红卷》、《诗路灵痕》、《诗文岁月》等。
作者: 小忍 时间: 2008-7-12 13:28
不同意你的老师关于下面这首诗的评价。可能当时写诗的标准和现在的标准有太多的不同。诗不一定要很”明朗,“ 不明朗才能得到更多的共鸣。
一句话的代价
等待一句话
花了一年的代价
有了一句话
不是 等待的一句话
于是 付出了终生的代价
那一句话可以是 "I love you。" 可以是很好的一首爱情诗。很多人为爱 "付出了终生的代价."
By the way, 金风和冰花是一人吗?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8-7-12 01:22 AM:
遥念阿红老师
冰花
说来也怪, 近日里和几个网友聊天, 一个熟悉的名字把我带到了久违的记忆。这个名字就是著名诗人和评论家阿红。
事情要追溯到多年前,记得我在读大学时,一天在《鸭绿江》杂志上,看见阿..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7-12 15:04
你说得很对, 这首诗不符合那时的标准, 但其实这首诗的含量和可想象的空间很大, 又贴出后, 有作家和诗人都说这首不错。你对这首理解的也相当到位。多谢,知音啊!
不过我想“明朗”点不影响共鸣,关键是诗写得是否到位,能让不同的人读后有同感,就是写诗贵在真诚和用心灵在写。我的诗多很明朗,可得到的共鸣并不少~~~
回你的问,金凤就是金凤,冰花就是冰花,不是一个人~~~
请多指正冰花!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无可忍 at 2008-7-12 06:28 PM:
不同意你的老师关于下面这首诗的评价。可能当时写诗的标准和现在的标准有太多的不同。诗不一定要很”明朗,“ 不明朗才能得到更多的共鸣。
一句话的代价
等待一句话
花了一年的代价
有了一句话
不是 等待..
作者: 小忍 时间: 2008-7-12 22:50
冰花,你试试,写一些不太明朗的诗。就象换一种形式。我想诗还是不太明朗有琢磨,想象的余地。当然也不能太晦涩。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8-7-12 08:04 PM:
不过我想“明朗”点不影响共鸣,关键是诗写得是否到位,能让不同的人读后有同感,就是写诗贵在真诚和用心灵在写。我的诗多很明朗,可得到的共鸣并不少~~~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7-13 11:24
我会在明朗中加含蓄,但绝不会太晦涩,会力争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前的诗清澈透明可能是和我的生活阅历有关,那时是小女孩心情在做怪。哈哈,现在大了,老了, 徐娘半老了,应该更成熟了,你说的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还请多多指正!
Originally posted by 忍无可忍 at 2008-7-13 03:50 AM:
冰花,你试试,写一些不太明朗的诗。就象换一种形式。我想诗还是不太明朗有琢磨,想象的余地。当然也不能太晦涩。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8-7-30 03:29
楼主,我们还是“同学”呢?1982年,我的亲戚,东北著名作家鄂华,帮我付了报名费,我收到了辽宁春风杂志社的函授刊物,每月一期。1987年,我去沈阳,去拜访阿红老师。素不相识,他带我到街上,请我吃了朝鲜烤肉,铁丝网上烤,感觉好新奇。尊敬并怀念老先生,不知他现在居住何处。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7-30 20:27
真巧! 我比你晚几年参加函授的,那你还是"学哥"哩! 握手! 我的学费可是用爸妈给的学费,省吃简用下来自各儿付的, 没人赞助!
阿红老师现在有80多了吧? 应该还在沈阳吧?! 我一直不敢说我是他学生~~~~也没联系啦~~~
可心里一直记着老师呢!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8-7-30 08:29 AM:
楼主,我们还是“同学”呢?1982年,我的亲戚,东北著名作家鄂华,帮我付了报名费,我收到了辽宁春风杂志社的函授刊物,每月一期。1987年,我去沈阳,去拜访阿红老师。素不相识,他带我到街上,请我吃了朝鲜烤肉,..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8-7-31 01:07
阿红老师请我吃烤肉,细节很有趣。本来,只买了一盘,一斤,实在好吃,很快吃完了。老师问,够不够?我谗,老实回答不够。老师又添了一盘。希望阿红老师长寿,容我有机会款待老师一回。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8-1 23:21
你是阿红老师最出色的学生! 他知道你惦念他,一定会很开心!世界真是小! 不经意一下找到一个同师之"学哥'!再碰巧,我的"冰花之迷"就迷不了啦! 哈哈,我一直不想说自己过去, 竟管有人看我的小女孩诗以为我是小女孩,从而轻视我,后来又误解我,.....可我还是不想说我是谁,过去做啥的。 我不是装嫩. 总觉得在网上是虚幻的世界, 加上作品是作品,不想和生活的真实混在一起,...., 不过我可能越来越身不由己啦,....
小声问一下, 你吃的朝鲜烤肉是狗肉吗?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8-7-31 06:07 AM:
阿红老师请我吃烤肉,细节很有趣。本来,只买了一盘,一斤,实在好吃,很快吃完了。老师问,够不够?我谗,老实回答不够。老师又添了一盘。希望阿红老师长寿,容我有机会款待老师一回。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8-8-2 00:26
beef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8-2 22:13
对呀,是我犯糊涂了! 当然是BEEF啦. 朝鲜烤肉很好!调料也好! 而另种肉是配冷面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8-8-2 05:26 AM:
beef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8-9-11 16:32
http://www.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08-09/11/content_86147.htm
此文已被《侨报》刊用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