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巴库小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鹿希 时间: 2007-11-22 14:48 标题: [原创]巴库小记
机翼闪烁的灯光忽明忽暗相伴着引擎声音的轻微轰鸣,夜航的飞机穿行在阿尔泰山脉,这是吉尔吉斯人的英雄马那斯(Manas)的故乡。传说他在这片广袤绵延的丛山峻岭驰骋千里,英勇善战,战无不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曾于此金戈铁马,浴血千里。晨曦冉冉显现时,已是另一个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南高加索要地,里海畔的巴库(Baku),时值秋风萧瑟的季节。
阿色拜疆不愧盛产石油,从巴库机场进城的道路铮铮发亮, 行道树笔直修长,树枝在晨风中恣意飘扬,进入市区时可以看到上任不久的总统伊拉姆- 阿里耶夫(Ilham Aliyev ) 的巨幅画像接连高悬路旁。据称在2003年的总统选举中,伊拉姆得票达76%还多,反对派认为程序有诈,质疑选举结果。欧洲安全理事会也对此十分狐疑,可一时又没发现可靠证据来裁定选举不公,伊拉姆这总统就当下去了。他的父亲,前总统黑达尔-阿里扎-阿里耶夫(Heydar Alirza oglu Aliyev)曾”举贤不避亲”,在选举前的一年操纵议会修改宪法选举法,使儿子代表自己的政党参选,稳获全胜。 新总统对人们指责阿色拜疆选举有“香蕉共和国”之嫌很不以为然,继续父亲的政策,铁腕治国。
顺访巴库皆因探望在此任职的好友哈娜。稍事安顿后她告知已经报名参加一个“发现巴库”的游览古城节目。将由一位当地英语老师带领,花半天随他走遍巴库的古街小巷,报名时老师已经布置作业了,之前得先读小说《阿里与妮娜》,才能理解今天要看的地方。她顺手递过一本书来并说:我刚翻了几页,他要是问及,咱们都得回答看了书的。出门在即,我迅速扫描了一下书名及内容简介,Ali and Nino,作者署名“库本•萨伊德”(Kurban Said),一个奥托曼末期高加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果真,老师导游库里问候大家以后紧接着就说:怎么样?读了《阿里与妮娜》吧?我立即回答:对不起,没有。把哈娜的提醒早忘了,只觉她踢我一脚回答:我读了一半。我的朋友没有,她今晨刚到,没来得及。老师看了我一眼:没听说过《阿里与妮娜》?我羞愧地摇摇头,顿时感觉象一个没听说过《红楼梦》的下里巴巴要求参观大观园。库里手持英文版的Ali and Nino,带着我们一行人走街串巷。最先顿足一幢十九世纪建筑,只见他从随身的包里抽出一叠黑白旧照片,几张发黄的明信片,告知这就是主人公相遇的学校。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大战前夕,奥托曼帝国夕阳西下,摇摇欲坠,在多元宗教交汇共处的巴库,贵族家庭的穆斯林阿里爱上同一学校的格鲁吉亚基督徒妮诺。两个尚未全脱稚气的坚贞恋人为了爱情,在各自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之下,偷偷寻机相会于巴库的小巷深处。终竟出身不凡,二人不时还双双出入歌剧院公园;一会儿他们喝茶了,在这街角;一会他们在这花园约会的欢欣被时局的紧张打断,听说俄国人要打过来了, 土耳其奥托曼军队似乎不堪一击,更不会来助阿色拜疆一臂之力;巴库岌岌可危但阿里并不想逃往巴黎,他对妮诺表示自己对巴库的感情: 我不觉得自己在巴黎会愉快,让我们留在巴库吧,留在这东西方相会的地方。巴库逝去的繁荣,每幢建筑的故事,似拼图游戏的一块块小图片,随着库里的指引和绘声绘色的描述一片片重新拼回今天的地图上来。
巴库古城建在一半山,俯瞰着里海忙碌的油港。十八十九世纪的石头建筑与二十世纪的苏联砖房比邻交错,石头小巷与宽阔的柏油马路相间,建筑风格也因主人的宗教而各显不同,既有东正教的肃穆,基督教的华丽厚重,也有穆斯林的隐约,然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却是兼容,常常一条小巷内可以见到所有风格的建筑。可以想象当时的阿色拜疆人,车臣人,波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等混杂而居。在阿里与妮诺喜欢闲逛的大街背后一小巷里,库里将我们引进一破旧院落,眉飞色舞地指着阿拉伯风格的木窗户介绍当地普通的居家生活,厨房在哪儿,女眷住哪儿,男主人的客厅在哪儿等等。背光处的爬藤,枝枝蔓蔓悄声无息却固执地攀延于窗间屋檐,晾晒的衣物淡淡飘来浆洗与阳光混合的味道,惹得人甚至想贸然走进居家的厨房,看看今日的食谱。出得小院,漫步石板小巷,三两男人正费力地拽着一只不听话的羊往院里拖,次日为斋月结束,该宰羊了。随着库里,峰回路转,回到巴库的繁华大道,满眼银行商号。他抽出一张旧照片津津乐道地描绘一番十九世纪富裕巴库人的生活,他们也许是高加索,波斯或土耳其或阿拉伯的穆斯林,也许为希腊东正教徒,也许是逃离沙皇反犹政策的犹太人,总之所有被石油吸引,以巴库这个多元化城市为家的受益者。照片上的人衣锦华服,器宇轩昂,气闲神定,可以想象他们和阿里妮诺一样,消闲于巴库歌剧院,阿色拜疆的各个地热温泉,德黑兰的宫殿和巴黎的咖啡馆。从工业革命开始,石油给巴库带来财富与繁华,留下许多东西混合的建筑,交融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信步古城,诚如库里所言,这个城市的特点就是各路宗教语言文化的最佳约会地点,巴库人大多见多识广并能言尚道,且从不大惊小怪。跟着库里走啊走,只听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面对当年的石油公司旧址,他问题不断:知道巴库最早的油田谁开采的吗?知道二十年代的石油产量吗?一行人谁也答不上,只好任他一路说下去。话锋一转,他又道:有人认为《阿里与妮娜》的作者库本萨伊德不是巴库本地人,而是亚美尼亚人甚至一个德国人的化名,怎么可能?不是当地人,他怎么知道那么详细的伊斯兰教,东正教,拜火教,基督教等等的故事细节?再说,这书说的是我们阿色拜疆人如何摆脱奥托曼帝国,挑战沙皇建国的故事,不是巴库人,能有这份感情吗?看来不读《阿里与妮娜》简直不配来巴库!
大半日步行巴库,看着黑眼黑发的巴库人在这斋月的周末逍遥,满街几乎看不见任何明显的宗教色彩,哈娜这个虔诚的穆斯林无不调侃地感叹:别看高加索天寒地冻,这儿的人可是比我这个地中海人还放松啊。
阿色拜疆历史上属于波斯版图,其名源于在波斯文的Aser, 即 “火”的意思,此地石油天然气丰富,据载遍地流淌,形成自燃现象,是伊斯兰波斯古代拜火教的发源圣地,连马可•波罗的旅行记里也多次提到此地的拜火教神庙。今天的阿色拜疆虽因石油和里海的黑鱼子酱而富,但和所有前苏联铁幕下的国家一样,走出阴影的路程甚是步履蹒跚。有识之士一直批评富可敌国的阿色拜疆贫富过于悬殊,政府甚至未能给全国的儿童提供全面免疫,以至于新生儿死亡率一直高于收入与之相当的国家,甚至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象库里这样的老师也不得不周末来当导游补贴收入。
晚间,问及次日行程时,我毫不犹豫地建议:逛市场,看地毯。这个地毯国果真名不虚传,简直集世界精美地毯大全。离开时在机场见到著名的天价黑鱼子酱,觉得不可思议般离奇,用句昆明话形容:腥气兮兮,还那么贵?
回来不久立刻上网订购《阿里与妮娜》。原来这个神秘作者的身份简直象部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难怪引得众人关注,小说的意义也被提高上升,或为病诟东方主义的依据,或为一部弘扬阿色拜疆民族主义的正义作品。
匆匆巴库行已三载,我还是没能看完这部高加索生死恋,至今才读到这对少男少女正讨论是否去德黑兰避乱,很是惭愧。又想到天天忙食,好久没有与哈娜联系了,更是不安。是为记也。
2007.11.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11-27 10:00
近来忙于过节,心有些散漫,伊甸的原创好文章看不过来,罪过呀罪过!
先顶再读,权且算赎罪吧!
作者: 冰花 时间: 2007-11-27 22:37
字太小了, 能放大点吗?
作者: 鹿希 时间: 2007-11-28 12:24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7-11-28 03:37 AM:
字太小了, 能放大点吗?
对不起,不太会调整。试试看。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