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一禅两说 [打印本页]

作者: zhuxiaodi     时间: 2007-8-9 08:52     标题: [原创] 一禅两说

一禅两说

朱小棣

        近日随缘,一口气连读了两本与禅有关的书。既是随缘,就没有多少目的性,非为学禅,更与佛教信仰连不上,但对佛学禅宗的兴趣却是自幼就有的,主要是因为家父与赵朴初居士一生的友情和缘分。十七年前朴老为家父书写的挽联是:“相知始自救亡时辛苦难民营曾助我百千万事,老去不忘尝胆语澄清天下志乍回头五十三载”。

         本人从小好奇西天佛界从看<<西游记>>始,又因家里与佛沾点边,所以对六祖禅宗故事特别喜爱。(以下删略。文集已出版,见《闲书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http://www.bbtpress.com/asp/bookinfo.asp?bh=4587



2007年7月7日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8-9 09:11
本人从小好奇西天佛界从看<<西游记>>始,又因家里与佛沾点边,所以对六祖禅宗故事特别喜爱。骨子里爱的是删繁就简、大彻大悟,以及那针尖对麦芒的思辩逻辑,于佛学其实并无研究。- me, too.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8-9 09:13
“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他认为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语。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一切尽在不言中。- 同样是谈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至高境界。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8-9 14:12
“更有趣的是中国禅宗史上由百丈禅师领导的改革,建立了丛林制度,变乞食为自耕。过去有头陀不三宿空桑之下一说,就是为了避免对事物的留念。对那些死守印度旧僧规的人来说,和尚既出家就不该再以耕种为生,所以骂百丈是破戒比丘。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改革意义非凡。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不晓得多少代和尚的饭碗问题。”

西方是不是也是耶稣基督改革的啊?

不然田地每6年后就要休闲一年;星期日不许收获庄稼......长久以往,就养不活人民大众了。
作者: zhuxiaodi     时间: 2007-8-9 19:5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zhao2 at 2007-8-9 02:11 PM:
本人从小好奇西天佛界从看<<西游记>>始,又因家里与佛沾点边,所以对六祖禅宗故事特别喜爱。骨子里爱的是删繁就简、大彻大悟,以及那针尖对麦芒的思辩逻辑,于佛学其实并无研究。- me, too.

Hahaha...
作者: zhuxiaodi     时间: 2007-8-10 14:14
“西方是不是也是耶稣基督改革的啊?

不然田地每6年后就要休闲一年;星期日不许收获庄稼......长久以往,就养不活人民大众了。”

大概情同此理。
作者: xw     时间: 2007-8-10 21:07
百丈禅师,百丈清规,禅门也规矩多多的。

再说,六祖的南传禅,是比较中国的,与印度的瓜葛更是附会。

与庄子或世说新语的传承更直接,只是略山林,略底层了。

再说禅林农垦,这也是中国的不得已。教会不附和皇帝,民众一般是
不施舍的。不象东南亚,古印度和西藏等社会。

有点慧远。有点陶渊明。只能如此,中国社会的不得已!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8-11 17:56
小棣、主持、象罔好,
我再胡说两句,我们探讨。

禅宗达摩离开印度,而来中国,是因为佛教在印度竞争不过印度等教,对不对?
而其原因呢,是不是佛教本身太忧哀,不给人希望,否定现世。
来到中国后,达摩好像除了面壁十年,练练拳手,也没干什么事。
而后来的二祖慧可(先入道家,后进佛门),六祖慧能,我想他们都把对中国“道”的一些探讨,将其融入了禅宗。

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及后来的许多“不可说,不多说......”
我认为都和老子的“道”有关。

因为这个“大道天理”,人们在没有弄清之前,要尊重它,不要曲解,不能信口开河。

这是东方宗教的谦虚谨慎。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8-11 18:10
林有能:六祖慧能思想的世界影响
  
广东省社科联 林有能


  六祖慧能,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生。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

  六祖慧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六祖慧能的禅学理论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明也有积极的影响。

  公元8世纪已传入日本

  据相关的研究,禅宗在8世纪已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政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说:“禅宗传入日本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禅宗及由禅僧为主要媒介的宋学的传入,为确立协调朝廷(公家)幕武(武士)和佛家(寺家)的伦理观念,为发展日本民族文化起了积极作用。”演变至今,禅在日本之盛行蔚为壮观,据日本文部省1991年的不完全统计,全日本共有禅宗寺院21041所,禅宗信众近900万人。

  在禅宗传入美国的过程中,日本人和美籍华人起着中介的作用。1893年,日本僧人释宗演出席世界宗教大会,对禅宗进行了推介,从此引起了美国人对禅宗的注意;禅学硕德铃木大拙对禅学研究的贡献,直接推动了禅宗在美国的漫衍。此外,美籍华人学者的推介,如陈荣捷英译《六祖坛经》、张仲元英译《禅宗之源》以及顾毓绣先生于1941年拜谒了六祖南禅祖庭———南华寺后撰写了《禅宗师承记》、《日本禅宗师承记》、《禅史》(英文版)等著作的出版,对禅宗在美国的流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前行,美国的禅宗善信和学者,已体悟到经日本而来的禅宗已变了味,因此主张修禅、学禅和研禅,必须到中国来。美国释传远尼带其弟子来南华寺剃度,对人说:“这是英文版《坛经》改写本,跟这里的曹溪原本《六祖坛经》相比,完全变了样,这一册改写本,还插有《圣经》的句子,让耶稣和六祖对话,简直是胡编乱造。……这些都说明了这是变了味的禅。”所以,“要学到真正的中国禅,就要到中国来”。

  印度僧人到中国求学

  东南亚各国虽以信仰小乘佛教为主,但中国禅宗也有相当的影响,如在越南,汉化大乘就很流行,这当然是中国禅师弘法的结果。如明末清初的曹洞宗第二十九世石濂大汕禅师说:“卢祖归庾岭,宗风日向南”,“大鉴当年庾岭回,于今吾道又南开”。他于阮氏王朝时去越南传教,信众达二千余人,得阮王礼敬,赠金帛无数。

  更为有趣的是,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却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渐衰落,致使印度的僧人到中国来求佛法。在六祖的法嗣中,就有印度的僧人,《传法正宗记·七》:“大鉴所出法嗣,凡四十三人:其一曰西印度成堀多三藏者”。

  其次,《六祖坛经》的异文译介,使六祖南禅流布各地。《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缘此,大凡参禅的善信、研禅的学者,无不阅《六祖坛经》者。

  据现有研究尚未确认《六祖坛经》流传到海外的最初时间,但目前最为流行的《坛经》四大版本中的敦煌本和惠昕本最初是在外国发现的。敦煌本《坛经》是现存最早的版本,约成书于公元780年。惠昕本《坛经》约成书于唐末或宋初,由唐代僧人惠昕改编,最早发现于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故又称兴圣寺本,日本的大乘寺本、真福寺本和金山天宁寺本都有其异抄本。而德异本和曹溪原本《坛经》今存世的则是高丽(朝鲜)的刻本。

  这些版本的发现,说明:一,《坛经》流传到海外的时间可能不会很晚;二,国外的僧人、学者很早就垂目《坛经》。而更令人击掌的是,这些版本尤其是敦煌本的发现,掀起了《坛经》和六祖南禅研究的热潮,日本学者对《坛经》的整理、校勘和研究便是例证,而日本的研究又促进了中国本土学界对《坛经》和六祖思想研究的发展。

  《坛经》英译本达12种

  《六祖坛经》的翻译推动着六祖南宗禅在世界各地的流布。自1930年黄茂林英译《六祖坛经》,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了该译本,开了英译《坛经》之先河。迄今所见,共有12种英译本。此外,还有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译本。这说明《坛经》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是很广的。

  《坛经》译本的刊行,使六祖南禅思想逐渐为西方各国人民所认识和接受。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区总会高秉业会长认为:“自从《六祖坛经》英译本于60年前介绍和印行于欧美各地后,该地人民对于中国禅宗的修行禅定方法十分接受和发扬,他们建立许多禅定和静坐中心,及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和定期集会。由此可以证明《六祖坛经》的翻译乃是在西方世界发扬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的主要因素。”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在《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叫吕无咎的中国画家在巴黎留学,因颇通中国画理而受人尊重,被视为权威。而有一位名气大、年事高的印象派画家拿了一本《六祖坛经》请教吕氏,吕氏读了半天不解其意,只好直言相告不曾学过。那位老画家大吃一惊,说:“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这则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六祖坛经》已在西方学者中广为流传;二是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不但在佛教界和文化思想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且影响着绘画理论。现学界中,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禅学对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艺术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影响渗透了。

  总的来说,六祖慧能的南禅思想以其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六祖慧能被视为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塑像矗立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
作者: zhuxiaodi     时间: 2007-8-12 15:42
一禅众说,好。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8-13 19:40
“不久前我在写英文小说时,还特地安插了两首禅诗的英译于其间。”

突然想起来,小棣,你的中文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把英文小说“狄公案”从英文译成中文?
询问一下我们伊甸园的黄杨兄也可以啊,他的古文底子特好。
作者: zhuxiaodi     时间: 2007-8-14 21: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8-14 12:40 AM:
“不久前我在写英文小说时,还特地安插了两首禅诗的英译于其间。”

突然想起来,小棣,你的中文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把英文小说“狄公案”从英文译成中文?
询问一下我们伊甸园的黄杨兄也可以啊,他的古文底子..

感谢为力关怀。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无趣也。非无趣也,是无意也。非无意也,是有他趣也。平生不好翻译,禅诗英译系假他人之手。人生乐短,万事有涯。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8-15 18:25
明白了。  :))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