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海滨漫步 — 音乐篇 [打印本页]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7-7-28 23:11     标题: 海滨漫步 — 音乐篇

对于音乐,我又能说些什么呢,除了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章凝《贝多芬专题文集》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3022.html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7-8-1 09:42
有人喜欢说:我是听古典的。言语间透着对现代的不屑。
现代乐迷反齿相击:那些听古典的老派。

在我看,全都是傲慢与偏见。我很高兴,欣赏趣味上我很全面。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9-1-25 02:55
一首好的(我指好的)现代流行歌曲,可以如一部古典交响乐一样打动我。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9-1-25 03:30
咦,我与章凝有些相似哩,古典的现代的,只要能打动我心的,我全喜爱,全百听不厌.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9-1-25 03:33
说现代流星音乐不如古典音乐具有人文主义内涵,也就是所谓的深刻,是不确切的。现代音乐,无病呻吟装腔肤浅的确实占据多数,但也有少数优秀作品,不论其表现形式是摇滚、饶舌、重金属或朋克,则鞭辟入里连血带肉地揭示了人类存在本质上的无助绝望,其荒原狼嘶号哀鸣般的歌唱,比古典音乐更能唤起现代心灵的共鸣。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9-1-25 03:38
今晚,音乐让我彻夜难眠。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9-3-1 00:58
见惯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时常感觉自己是个铁石心肠的人。

可是音乐,常常能轻而易举地打开这锈迹斑斑的心扉,让我泪水涟涟。
作者: 红霞     时间: 2009-3-1 01:19
我更喜欢音乐了,小时候整日的哼着歌曲,一哼就没有完,哈哈。
现在还是改不了,只要有时间,就唱卡拉ok ,但我不像章凝那样曾被感动的泪水涟涟。我只是唱起歌来什么都忘了。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9-3-1 01:38
在我弥留的时辰,我亲爱的人们啊,请你们都离开吧;就让音乐,送我于人间走过的最后一程,
作者: 红霞     时间: 2009-3-1 20: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09-3-1 06:38 AM:
在我弥留的时辰,我亲爱的人们啊,请你们都离开吧;就让音乐,送我于人间走过的
最后一程,

哈哈,哈哈,这叫什么话呀,就好象真要去天国似的。别吓唬人啊!有胆小的。“上帝”说了:“暂不收章凝,因为,有个伊甸园需要章凝管理呢,何况他还需要做很多事呢,培养个传媒博士不容易,就让他再干一百年吧!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3-1 20:33
红霞傻大妹子,俺拿你一点没有办法

博士帽你给我发呀?
作者: 红霞     时间: 2009-3-1 20:3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3-2 01:33 AM:
红霞傻大妹子,俺拿你一点没有办法

博士帽你给我发呀?

别管谁发的,先戴上再说,又没有人收税。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3-1 20:57
那俺明天就成了伊甸的文怀沙了。好意领了,坚决不干!
作者: 红霞     时间: 2009-3-1 21:0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3-2 01:57 AM:
那俺明天就成了伊甸的文怀沙了。好意领了,坚决不干!

哈哈,这又不是文革时那“高帽子”,害什么怕啊!
作者: 红霞     时间: 2009-3-1 21:12
闹着玩儿,如果有人给我戴个博士帽,那我就先过过隐,戴它一会。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1-12-2 17:13
听莫扎特歌剧的女声咏叹调,泪水总会涌上眼眶,沉浸于忧伤的甜蜜、甜蜜的忧伤中,难以自已。

这是审美的时刻,精神幸福的时刻。这是我最接近天堂、远离尘嚣的时刻。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1-12-30 15:28
如同美貌是天赐的钱币,你若是欣赏古典音乐,就比他人天生多了一件精神享受器官。感谢上帝,尽情享用这天赐的无价之宝吧你。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2-20 21:59
久违了,《少女的祈祷》,你再次诱发了我的一腔心潮,满眼泪水。

哦,我真爱这种圣洁的感觉,期望她能和我永远同在。阿门!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2-25 01:04
音乐是有性别的。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即典型的雄性。

那么,典型的女性音乐有什么?一时半会想不出来,肖邦,莫扎特男人都能欣赏。这样是不是可以说,男性的精神频率比女性的更为宽广?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2-28 22:38
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西贝柳斯《芬兰颂》,黄钟大吕,交相辉映,交响乐夜空上的双子星座。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3-4 11:05
贝多芬生前一定想象不到:在自己离世近200年后,在那遥远的神秘国度中国,一个年轻的东方男子,以饱蘸着热血的狂热笔墨,写出了对自己的崇敬、赞美和感激。

真正的艺术属于全人类,莫此为甚。《贝多芬──我爱你》,一曲穿越种族文化时空,对人类灵魂的赞歌。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350.html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3-11 22:33
大陆流行音乐的一大恶俗,是那些柔若无骨软绵绵的男声,憋着嗓音较着劲,看谁更女儿态,娘娘腔。他们几乎是一种舞台公害。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3-15 11:31
灵魂阴暗甚至恶毒的人能够领悟、欣赏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 ── 古典音乐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一个例子就够了:“铁石心肠的男人”(希特勒语)、“布拉格屠夫”、德国纳粹党党卫队头目海德里希,是一个小提琴天才,他演奏的巴赫催人泪下,自己也会为音乐感动得流泪。但是。欣赏音乐,体验艺术之美,并不妨碍他杀人,杀几百万无辜的人,包括儿童、妇女和老人。

结论:丑恶的人,能够与美善的事物(和谐?)共存。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3-20 15:38
现代人究竟如何给贝多芬的7部交响曲(3~9)历史定位呢?这里是我的个人意见。

有史以来所有其他作曲家的交响曲作品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贝多芬的7部交响曲。换句话说,人类可以没有其它所有的交响曲,但是不能没有贝多芬的这7部交响曲。

同样的定论,也大致适合于他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尤其那《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拿人间所有的钢琴协奏曲来换,也是远远不够。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2-12-2 15:13
《鳟鱼》《鳟鱼》,我真爱你。因为你,我发誓:此生今世,不食鳟鱼。

── 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Piano Quintet in A "Trout",D667)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1-25 21:53
高亢、激越,又带有几分忧伤,我怎么就这么喜欢王二妮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几乎就被它深深打动了呢?要知道我是多么痛恨这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的毛匪中央红军。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法西斯美学”吧。恶常常会以美包装,以掩盖它的本质。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1-27 16:59
索朗旺姆的《青藏高原》,不厌其烦,一遍遍听,直听得我心潮澎湃,忧伤感叹。

古老的高原,多灾多难的民族啊,请接受我,一个汉族兄弟,给你们的微薄祝福!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3 14:57
巴赫必须“淘”着听,一千多首的作品集,难说部部皆精品,所以必须耐心地去筛选鉴别,以寻找出能够产生共鸣的。莫扎特也如此,当然,莫比巴容易“淘”许多。贝多芬则更容易,几乎不用怎么筛选,一百余部作品,佳作、杰作占了至少一半。贝多芬比他人高明的一点是很少复制自己,不象维瓦尔蒂那样“一首协奏曲写了400遍”(斯特拉文斯基语)。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3-2-3 15:43
贴篇旧文:

少女的祈祷

廖康


一串震撼人心的和弦从里屋传出,《少女的祈祷》!我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走向琴声。久违了!自从十五年前来到美国,就一直没有听过这支曲子。万万没想到,在这简朴的老人公寓里,竟然会听到芭达捷芙斯卡的传世之作,而且弹得如此感人!果然是《少女的祈祷》,那降E大调温婉的主题,在前奏的和声尚未完全消散之时,象一泓清泉缓缓地流出,幽柔的旋律反复变奏,逐渐变得明丽……

秋阳西斜,那绚烂的光芒穿过茂密的梧桐枝叶,透过雪白的、蝉翼般的薄纱窗帘,将几缕金丝好象发卡一般别在严太太的满头银发上。严太太做饭时戴上的宽大的深红色围裙还未解下,她那与上年纪的面容相比依然丰润的双手,正在黑白键上优雅地移动。我的小儿子坐在她旁边,头斜靠着她娇小的身躯,静静地倾听。我倚在门边,听着严太太把无限深情和永恒的祈盼注入这首简单的曲子,眼泪涌了上来。

当严太太还是严小姐时,她在教会学校上的中学,又是55年北京名牌大学西语系毕业的高材生。英语娴熟自不必说了,且因家学渊源,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西方古典文艺了如指掌。而且容貌娇好,举止典雅,本应是出入外交场合的绝佳人选。但中共不需要她,他们信任的只是工农干部和红朝子弟。风华正茂的严小姐被分配到外贸运输局,为仅有两艘货轮的中国远洋业翻译资料。这对她来说是门全新的课题,虽然并非她的兴趣,但为了祖国建设,严小姐洗尽铅华,穿上列宁装,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很快就掌握了业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但没有在任何文件上署过她的名字。这只是她的工作,她就这么默默无声地工作着。

曾几何时,严小姐变成了严太太。夫君闻先生一表人材,也是学英语的,也是被乱点鸳鸯谱,分配到政法部门翻译资料。相同的背景,相同的经历,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业余闲暇时,读读莎翁,念念雪莱,弹弹钢琴,唱唱赞诗,其乐也融融!

但是血雨腥风时起,每每令这种晴朗的天黯淡无光。一有运动,他们不是挨批评,做检讨,就是被发配下乡,接受再教育。他们那一度令人羡慕的西学,成了资产阶级的烙印,需要不断的洗刷;成了沉重的十字架,必须长年地背负。他们小小心心地做人,认认真真地改造,只求革命小将、工宣队员还肯称他们严同志、闻同志。他们多么怀念做笔译那枯燥却平静的日子!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中国对外开放了,百废渐兴。英语人才奇缺,不仅是笔译,严太太还时常被拉去做口译。二十年没说英语了,虽然笔译时也在默默地念,但那些干巴巴的科技文献,充满被动式的指令和说明,又怎能代替活生生的语言?严太太赶忙搜集来所有的英语教材,仿佛又回到严小姐的时代,跟着录音念林格风,读900句,很快便恢复了当年的流畅,而且由于熟悉业务,比文革中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和我们这些文革后的毕业生都强多了。部里各级领导,包括部长,出国访问或访友,与外国专家交流或郊游都离不开严太太。她的业务知识、翻译能力和容貌风度赢得了外国专家和友人的交口称赞。她似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不,哪有那么容易啊!那些工农干部出身的红朝领导不是滔滔不绝地自吹其丰功伟绩,就是没完没了地抱怨他们在文革中受过的苦。现在他们要加倍地补偿一度失去的特权和威风,哪有心思研究业务?哪有功夫注意礼仪?他们大把花着人民辛辛苦苦挣来的外汇,叭唧着嘴吃着山珍海味;一会儿抽烟吐痰,一会儿附庸风雅地引两句毫不相干的诗词,颐指气使地让严太太不停地翻译。起初,严太太须要飞快地做笔记,晚上还要查书,认真研究如何翻译那些诗词、口号、套话和华而不实的语言。不久,这一切都熟悉了。不用认真听,也能基本准确无误地翻译了。但她无法习惯的是他们的作派、他们的吃相、他们的粗俗、他们的自以为是。“早晨起来连牙都不刷,一张嘴,臭烘烘的,昨晚的菜单塞在牙缝里,一览无余。真给中国丢脸!让我替他们难堪!”

他们不仅不尊重自己和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还不尊重严太太。在他们眼里,严太太就是一个翻译,而翻译不过是马弁而已。这种看法和态度影响了他们的下属。有个嫉妒严太太不断出国的处长秘书,竟然故意让严太太听见她在“背后”的议论:“她有什么了不起,臭知识分子,会两句洋文,还不是监管使用吗?这是处长亲口对我说的。”以严太太的娴淑和教养,怎能去和这类小人争吵?也不能以此找处长理论。她只好忍气吞声,又怀念做笔译那枯燥却平静的日子了。

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是86年的评职称。严太太从来不会与人争抢,但心想,不提这几十年来的贡献,光凭这十来年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的口译,不用争,评上译审是最起码的了。可你不争,谁理你?那些日子,各级领导、评审委员家的门槛都快踏平了。有个俄改英的干部,英语始终没学好,凭一本50年代从俄语翻译成中文的家具图谱,总共还不到一千字,竟然也算出版过专著而评上了译审。还有个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在正式场合做过一次口译,每篇笔译都要严太太花上比自己翻译更长的时间来校对,但他三翻五次地送礼央求,也评上了译审。惟独严太太没有评上。随之而来的加薪和待遇当然也没有了。加薪和优待,严太太可以不在乎,但她不能忍受这不公道,不能忍受对她多年勤恳工作的无视,不能忍受他们剥夺她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什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应得到的尊敬。

严太太要求退休,遭到拒绝,革命工作还需要她继续做贡献。但她去意已决,恰好以前受过她家周济的一个远亲,邀请她来美国休假。领导量她这远亲也养不起她,便放行了。一九八七年,严太太开始了新的生活。离队不归,领导才感到她的重要。又是写信,又是发电传,请严太太速回,译审的交椅和三室一厅的公寓等着她呢!连译审的证书都寄来了。“Farewell to arms! I’m through with them.” 严太太引用海明威这句话时,不无伤感地笑了:“我不在,局里才感到我存在。虽然我并不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但他们那么轻视人,谁受得了?而且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仅仅是在争职称。五十几岁的人了,从头打拼,谈何容易!但在这片土地上,你的付出与收获比在中国公道多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严太太正在写这些经历,我这拙笔就别点金成铁了。最终,严太太和闻先生都挣够了工作点数,怡然退休了。在全美地皮最贵的地区住老人公寓,任何人都按收入的三分之一付房租和一顿正餐费。他们老有所归,可以安度晚年了。

说到外贸运输局,严太太还是怀念的,一个月前才回去看过。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有了远洋船队,成立了公司、结成了集团。当年的部长、处长和嫉妒她的秘书都退休了。但有几个受过她指点的年轻人还在,而且都身居要职。他们感谢严太太当年的帮助,请她在马可西姆吃西餐。严太太的贡献和作用还是有人承认。

《少女的祈祷》第四个变奏以一串饱含热情和期待的三连音收尾了。在袅袅余音里,严太太搂着我的小儿子,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可我觉得,这微笑里也有一丝遗憾。她的孙儿不在身边,她的才能未能展现,她的心愿没有实现。所以她才这么喜欢这支曲子,所以她才弹得这么动情。也许还为时不晚,也许她会把青春的希望、中年的磨难、晚年的奋争、暮年的思索、全都付诸文字。也许她会象这支乐曲一样,在曲终时,闪现出最华丽的音符。在我泪水朦胧的眼里,严太太似乎变成了一位正在祈祷的少女,她憧憬理想就象Bob Wills为这支曲子填写的歌词里那位少女憧憬爱情一样:

Twilight falls, ev'nin' shadows find,
There 'neath the stars, a maiden, so fair, divine.
Lonely there she kneels, and tells the stars above
In her heart is a song, an' there it belongs:
Her undying song of love.

Ev'ry word reveals an empty broken heart
Broken by fate that held them so far apart.
Stars on high, seem to know she's there.
In her heart is a song, an' there it belongs:
Her undying song of love.

黄昏缓缓地降临,夜幕低低地下垂,
美丽圣洁的少女,在星光下还未安睡。
她孤独地跪在地下,向天上的星星吟唱
她心中的一支歌,但那支歌属于谁?
它属于少女的心,爱之歌永与她相随。

可是那支歌啊,唱的是颗破碎的心,
命运让她心碎,让他们远远离分。
天上的星星啊,似乎知道她在吟唱
她心中的那支歌,歌声那凄婉的音:
它属于少女的心,那永无休止的情。

2004年10月31日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12-2-21 02:59 AM:
久违了,《少女的祈祷》,你再次诱发了我的一腔心潮,满眼泪水。
哦,我真爱这种圣洁的感觉,期望她能和我永远同在。阿门!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4 22:45
谢廖兄好文!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4 22:48
沉思、忧美,外带几分神秘、诡异,色彩变迁洋溢着绚丽,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唉,这些形容词被用于描述音乐,实在显得苍白不堪),我越来越能够欣赏理查德•施特劳斯,尤其是他对独奏小提琴凌越于管弦乐队上的大量运用。《英雄生涯》几乎百听不厌了。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5 22:23
因为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所以算是萨拉萨蒂的粉丝,自然是基于他的提琴精品,甚至过于帕格尼尼。萨氏乃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妙在将忧郁、热情两种看似矛盾甚至冲突的情愫有机地合为一体,很对我的口味。高明的艺术没有冰火不相容一说。联想到现代流行,玛丽亚凯莉(Mariah Carey)的台风,是将天真烂漫与狂野奔放融于一身,让人不能不赞叹。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11 21:42
肖邦,一道冰山上婉转奔流而下的温泉,让你清醒地沉醉,宁静地澎湃,幸福地忧伤。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12 23:24
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维尼雅夫斯基,伟大作曲家同时身为演奏巨匠,19世纪音乐界群星萃灿,全才辈出。时至20世纪,拉赫玛尼诺夫、克莱斯勒等勉为其难,综合水准和前辈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海菲茨、鲁宾斯坦也就是演绎性再创作的经典。从此,作曲和演奏正式分道扬镳,文武双全,嵇琴绝响。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14 23:28
弦乐四重奏是一种较为──如果不是最为──高雅、艰深的乐曲形式,据说是纯音乐的权威代表,其显著特征为“三不好”:不好写,不好演,不好听。不好写、不好演是音乐家的事情,姑且不论。不好听是爱乐者的事情,比较重要。不好听是指不容易听,不是说乐曲本身不好。当然罗,不容易听就容易感觉难听,结果还是“不好听”。

发烧古典几十年,向来偏重交响乐、协奏曲、器乐独奏等,室内乐相对是个薄弱环节,对于弦乐四重奏更是有些敬而远之,不肯轻易下水。室内乐宁愿去碰钢琴三重奏、五重奏等。有了乐器之王的高调加入,什么乐曲似乎都轻快热闹了许多,至于它是否喧宾夺主就不去考虑那么多了。

可是最近,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尤其是后期那几部,轻而易举地将我征服。特别是那些慢板乐章,心灵的倾诉,莫此为甚。在音乐面前文字如此苍白,我还是就此打住。

-----------------------------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通常指贝多芬的以下6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作品127:降E大调第12号弦乐四重奏(1825)
作品130:降B大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1825)
作品131: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1826)
作品132:a小调第15号弦乐四重奏(1825)
作品133:降B大调大赋格(1826),原作品130之终曲
作品135:F大调第16号弦乐四重奏(1826)

这六部作品是贝多芬一生最后的作品,形式复杂、内涵深邃,在当时过于超前,因此没有受到评论家和听众的赏识。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作品是他在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下的最伟大成就,甚至是历史上所有音乐作品中之佼佼者。斯特拉文斯基认为大赋格可谓是“最伟大的音乐”,并称“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瓦格纳称作品131号的首乐章表达了自己“所知道的最悲伤的情感”。

--维基百科
附件 1 : 111.jpg (2013-2-15 21:45, 363.17 K )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18 00:07
抛开画面,摈弃语言,请画家、诗人走开──让我们去听音乐。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19 23:07
对于众多古典乐迷而言,无疑地,这世界上可以没有波兰,不能没有肖邦;可以没有芬兰,不能没有西贝柳斯;可以没有奥地利,不能没有莫扎特、舒伯特;可以没有德国,不能没有巴赫、贝多芬。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21 23:28
肖斯塔科维奇《牛虻浪漫曲》,应该是前苏联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人的旋律,如此地催人泪下。小提琴技巧简单之极,但要拉出那深厚的内涵来,非常之难,因为没有地方能够以巧取胜,演奏者无法以任何炫技来掩盖情感表达的不足。拙作《华盛顿DC的小提琴》中,她于起始、尾声处出现了两次,作为一种前后呼应。二三十首小提琴名曲穿插于《DC》中,她是唯一被采用了两次的乐曲,可见我对她的喜爱。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24 23:35
音乐与其说是我的精神食粮,莫如说是我的精神鸦片。生命中没有音乐,精神虽然贫瘠,但远不至荒芜致死。而生命中有了音乐,精神得以沉醉或麻醉,并于沉醉或麻醉中寻求永生,哪怕这永生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幻。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2-27 00:13
莫扎特的女高音咏叹调(aria for soprano),古典音乐殿堂上的一朵奇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川端康成说“笑得象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伊豆的舞女》)。我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用来形容莫扎特的女高音咏叹调是逼真的。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3 00:29
听音乐不是做科学论证,不是搞社会调研,不是进行人格精神分析。一首乐曲,你把她研究得透里透了,从历史背景到掌故逸事,从曲调格式到旋律节奏,再深入到音符段落,你对她还能有强烈的感觉吗?你还能为她的美所感动莫名吗?对此我很怀疑。我相信:神秘消失,美即不在。

音乐欣赏不是一件皓首穷经的工作。音乐是一种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太多的艺术。美女不能解剖,音乐不能说透。不可言说的东西最好不要徒劳地硬说。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3 22:38
天堂和人间之间跨着一座桥。桥面为音乐。桥面两旁的栏杆,一边叫诗歌,一边叫绘画。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4 23:03
对于舒伯特,你越听,越为他深深惋惜,哀叹命运对他的不公乃至残酷。一朵天才之花,冬天迎风绽放,春天黯然凋谢。

舒伯特31,莫扎特36,肖邦39,门德尔松38,雪莱31,拜伦36,济慈26。上帝十分吝啬他派往人间的文艺使者,给我们编排了太多这样的悲伤故事。

“杰出的艺术家,往往都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下凡,一旦完成使命,就回到天国去了。按现代医学看,他们也是一种精神病患者,他们的思维和情感都与常人明显不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所以他们会早夭。”── 网友枪眼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6 23:38
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男女声二重唱《我们穿越炽热的炉火》(Wir wandelten durch Feuerqluten),不愧为天籁之音。只可惜太短太短了,几乎就是灵光一现,转瞬即逝。

古典音乐中堪称不朽伟大的乐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太短了。短得让人意犹未尽,怅然若失。

有关贝多芬的典故不少,以下是其中之一: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公演后,一次在一个晚会上,一位贵族小姐对他说:“亲爱的贝先生,你的第三交响曲挺好的,但就是太长了点儿。”贝多芬回答道:“是吗,亲爱的小姐,那我下次就再写一部更长的。”

哈哈,真有你的贝多芬,怎么能这样对待美丽迷人的小姐呢,人家不是还夸你了么。一点听不得不同意见,一点不会讨女人的欢心,难怪当了一辈子王老五。

故事真假不清楚,但《英雄交响曲》当时普遍遭人非议的就是“太长了”。交响曲之父海顿、前辈大师莫扎特,最长的交响曲也不过才30分钟。就这样,海顿还无奈地写了一部《惊愕交响曲》,以唤醒台下那些听交响曲听得昏昏欲睡的听众,你贝多芬凭什么整一部5、60分钟的出来。不把我们统统听瞌睡了你不罢休。提前溜走要被嘲没品味,忍着不走别提多难受,你这不是活活折磨人嘛。连专业评论家们都说:“这音乐太令人厌烦了,既冗长又杂乱无章。”“超出了人的耐力极限,一个小时毕竟太长了。”得,欣赏音乐不幸变成了一场煎熬。

现场聆听、观看贝多芬亲自指挥《英雄交响曲》的首演,这在将来被古典发烧友看作是多大的福分呀,而且那年代还没有摄像机、录音机、iphone 什么的,更没有电视转播。问题是当时端坐在维也纳河畔剧院的千百位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高级市民,绝大多数还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几乎无人意识到,此刻自己正置身于世界音乐史上一个千载难逢的诗史般场合。

我对于《英雄》的态度,说她短得意犹未尽未免有些矫情,但真的一点也不觉得长。如此人间绝响,我愿意一直听下去,一直听到她那成千上万颗音符,融化分解为我灵魂细胞的一部分。

贝多芬自己认为《英雄》是他所写最好的交响曲,是最好,而不是最好之一。这点我和贝多芬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认为《英雄》是他最伟大的交响曲(当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其次为《命运》,第三才是《合唱》。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7 23:03
一部弦乐四重奏,如果你听一次就入门了,很大程度上说明:不是你的音乐感悟力十分高强,就是这部作品十分通俗,两者必局其一。一部高雅深刻,不以民歌小调为主旋律取胜的弦乐四重奏,需要反复听好几次,方才可能登堂入室。

这不是成了强迫自己喜欢,自然欣赏演变为被迫审美了么?好象是的。被迫审美,这是一个课题。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10 17:49
你欣赏什么音乐,你就是什么人。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12 22:32
鸟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是他生命的绝笔,伟大作曲家的“音乐遗嘱”。6部皆精品杰作,艺术成就丝毫不比他那些驰名遐迩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低。很遗憾当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至今竟然也仍不普及。真正的曲高和寡了。有慧眼独具之专家评论“这些作品是他在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下的最伟大成就,甚至是历史上所有音乐作品中之佼佼者。”── 此言不虚,绝无过誉。贝多芬的晚辈知音,去世仅比他晚一年的舒伯特,当年看过这些四重奏的手稿后感叹道:“他写到这个程度了,还留给我们写什么呀?”有人对晚期四重奏的具体形容为“形式复杂、内涵深邃”。音乐作为美的至高载体,复杂和深邃只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的一个方面,另外我想追加两句,那就是:异常优美,感人肺腑。很高兴最近开始欣赏了,她们来得正是时候。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和精神震撼,与他的中期巨作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艾格蒙特序曲》等等量齐观。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13 21:33
当你著文高谈阔论某古典音乐作品时,请千万记得附上作品序号(当然妇孺皆知的曲目可以例外)。这样一可以让读者知道你具体说的是什么,二可以顺便显示一下你严谨的学术作风。我真是被那些业余作法搞得有些头大,常常要费时费力地去寻找他们所谈论作品的序号。
作者: 楚寒     时间: 2013-3-19 08:58
在哪里能找到舒曼为海涅、里尔克的诗歌谱写的曲子的古典音乐作品?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3-3-19 19:31
楚寒好!谢谢关注!

我查了一下,舒曼为海涅诗歌所作歌曲集为作品48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iechterliebe,Op.48)。这里可以听或下载:
http://classical-music-online.net/en/production/1509

里尔克应该是晚些时候的诗人。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24 13:55
年少听柴科夫斯基,年长听勃拉姆斯。年少年长都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巴赫与肖邦。应该是不错的。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3-26 21:13
真心热爱贝多芬音乐的人们,不论其种族、肤色和国籍,抛开世俗的高低贵贱,皆为挚友知音,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血型气质,拥有共同的灵魂及精神。我们是人类中独特的一群。
作者: 楚寒     时间: 2013-3-27 20:56
对,里尔克比海涅要晚很久的。上面地址找不到这首“诗人之恋”啊?舒曼曾经对文学、诗歌有热情,因此为一些诗歌作曲的。还有,舒曼还尝试过写散文、小说呢。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3-3-31 20:18
以下地址应该就是《诗人之恋》组曲的多种版本。
http://classical-music-online.net/en/production/1509

舒曼是勃拉姆斯的伯乐,勃拉姆斯对舒曼夫人的恋情,一段乐坛佳话。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4-7 22:04
贝多芬哪里仅仅是一头只会怒吼的雄狮呀,这是对他最大的无知和曲解。贝多芬为数众多的柔板乐章,是人世间最最温柔、细腻、抒情、纯美的乐音。常常轻而易举地催人泪下。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4-19 20:52
我越来越感到,我就是为了听贝多芬而生的。

我是在听贝多芬吗,不,我是在听上帝,我是在听宇宙。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3-4-27 22:17
小女去年学了4、5个月的钢琴,开始进展还不错,但没过多久就不肯继续了。虽然多少有点儿惋惜,但我们坚决尊重她的个人决定──当初也是她自己表示有兴趣才学的。不学就不学,没啥了不起。她省力,我们省钱、省心。我早就看出来了,她一点没有继承我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出国老中大多都是音盲,古典、现代音乐两窍不通,欣赏水平基本停留在大陆、港台那些早年的通俗流行歌曲,另外还有些红歌。可他们为何一窝风逼着子女学乐器,特别是钢琴,花钱出力在所不惜?实为一大怪诞现象。很可能正因为他们对音乐既不懂也不爱,才看不出子女的天赋所在,才希望子女在音乐上成就点什么,以弥补自己一生的缺憾,外加满足几分虚荣心。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5-1-3 10:45
贝多芬《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两年来听了7、80个版本,上千遍。现在基本上每天还在听,完全没有审美疲劳。

以下是这部作品的演奏版本排名,自然是一己之见:

1、Louis Lortie
2、John Lill
3、
Vladimir Ashkenazy
Paavali Jumppanen
Daniel Barenboim
4、
Brendel
Pollini
Schiff

很想为这部作品写一短篇小说,传达理解感受。希望将来此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5-8-5 22:18
音乐的功能或许只有两种 -- 释放和升华。绝大多数人只能享受到头一种。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5-8-7 08:31
我什麼音樂都聽﹐古今中外﹐包括戲曲。海納百川呀。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5-8-20 17:24
我也是海納百川,既古典又现代,从台湾的周杰伦大陆的王二妮,到21世纪欧洲的 Enigma,美国的 Evanescence,Blue October,My Chemical Romance,Linkin Park 等。我这个年龄段的大陆人很少有人能欣赏这些西方新生代,少数人能听 Beatles,Michael Jackson,Mariah Carey,Britney Houston,Celine Dion,Michele Boston 等就算不错了。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5-8-21 19:00
腓特烈和贝多芬同为德意志千载一遇的奇男子,都具有出类拔萃的英武气质,一个在政治军事上,一个在音乐艺术上。腓特烈以他的马鞭和军刀,贝多芬以他的乐队指挥棒和钢琴键盘,各自调度着他们的千军万马。历史证明后者的乐器远比前者的武器更具震撼及感召人类心灵的伟力。转眼间两个世纪过去,腓特烈的血肉军团早已化为尘土,而贝多芬的音符军团始终驰骋于星球的表面。穿越时空无远弗界,英雄命运月光田园,有一种声音叫作不朽,有人类的存在就有贝多芬。

http://yidian.org/view-thread-21238.html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5-11-19 22:25
“盲听”一般用于两种场合:乐器比赛和音响测试。其目的很明确,去除视觉印象 ---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摈弃先入为主 --- 人更是一种偏见动物,纯粹以声音判别演出水准或设备质量。

盲听对于古典音乐发烧友和演出版本鉴赏者至少可以有三个用途:熟悉作品,训练听力及鉴别版本。这两年为写贝多芬评论文章做了不少盲听,对这种音乐鉴赏法也越来越有兴趣。个人的“盲听法”很简单,首先下载多个作品演奏的MP3文件到文件夹A,然后将其拷贝到文件夹B,再将文件夹B中的文件随机改名,聆听改名后的文件就成为了“盲听”,听时记录下感受及评价,完后将两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尺寸对比,还原文件夹B中的文件名,于是鉴赏评价和演出版本就对上了号。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5-11-26 23:41
今天盲听鉴赏了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版本,有点少了,应该再多几个:

小提琴 指挥 乐队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 unknown, unknown
亚沙•海菲茨,Jascha Heifetz, Thomas Beecham,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张永宙,Sarah Chang, Mariss Jansons,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第一首:一上来就令人失望,因为录音质量较差,于是选择放弃。我还没有达到愿意聚精会神地聆听品赏珍贵历史录音的水准,因为高质量的现代录音还听不过来。演奏得再好,音响质量差,审美还是要大打折扣。感觉这是奥伊斯特拉赫版,因为他是上世纪70年代初去世的,油管上他的录像都是黑白片。第二首:第一乐章开始不久即听出了某种“柔性”,立即判断这是张永宙版,并且很有把握。女性气质在乐器演奏中不容易被“掩藏”,尤其对这种雄性十足的大作。虽然在开始阶段有些许“露怯”,但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地,尤其难得的是这还是一个现场版。第三首:从头至尾无可挑剔几近完美。自然为20世纪的头牌大师海菲茨的大手笔了。

结果如何呢?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0-22 00:20
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对贝多芬作品更是,但对被人誉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的贝多芬小协却始终谈不上着迷,泛泛喜欢而已,感觉不如勃拉姆斯、西贝留斯等的同类作品更对胃口,具体点说,就是觉得她气势有欠雄浑(贝多芬不够雄浑哈),变化不够复杂,有些缺少跌宕起伏回肠荡气。

今晚现场聆听,第二乐章某处,哈恩(Hilary Hahn)把我给拉得热泪盈眶,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她让我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认识了这部作品,十分感谢。顺便说一句:哈恩演奏的西贝留斯协奏曲在我给出的10几个版本排名中不幸垫底,又要抬出本人那个“演奏家性别论”。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1-22 22:26
音乐乃人间最接近天堂的艺术。你和音乐愈亲,你也就和天堂愈近。当然,这里的音乐主要是指西方古典音乐。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1-25 01:08
看到一份音乐欣赏趣味与智商相关性的研究报道,结论是贝多芬的粉丝智商最高,遥遥领先于其它赏乐群体。于是虚荣心被满足了一回。我不清楚究竟是欣赏贝多芬需要高智商,还是高智商人群更能欣赏贝多芬。我知道的只是:欣赏贝多芬,你需要一颗大心脏,大心脏!

https://www.quora.com/Is-there-a-correlation-between-ones-musical-tastes-and-intellect
附件 1 : main-qimg-c14827ca7d2288a30a4a26996b3afaf6.png (2016-11-25 01:08, 317.47 K )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1-26 23:36
人们说莫扎特是明亮和欢快的,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到,莫扎特也有阴郁和悲哀,有些甚至浸入到了骨头。这么说,人们对他的理解有问题。再可是,莫扎特的阴郁和悲哀也蕴含着明亮和欢快,他的阴郁是五月的乌云,他的悲哀是星光下的阵雨。这么说,人们对他的理解又没有问题。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1-29 23:26
莫扎特的悲哀都浸透着欢乐,柴可夫斯基的欢乐都浸透着悲哀。我喜爱前者远胜于后者,哪怕我的悲哀是血液,欢乐是肌肤。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6-12-4 01:07
相信你自己:当你在聆听伟大古典音乐作品时,你的灵魂纯净,你的精神崇高。在那特殊的人生时刻,你暂时超脱于尘世,进入了一种圣洁的境地。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1-23 22:14
音乐是女人和酒最好的代用品。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2-18 21:24
开始盲听鉴赏了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头三个版本:(1)奥伊斯特拉赫,乐队和指挥不详;(2)海菲茨,伦敦交响乐团,指挥 Beecham;(3)张永宙,柏林交响乐团,指挥 Jansons。

第一版:一上来就令人失望,因为录音质量较差,不得不选择放弃。我还没有达到愿意聚精会神地聆听品赏珍贵历史录音的水准,因为高质量的现代录音还听不过来。演奏得再好,音响质量差,审美效果还是要大打折扣。感觉这是奥伊斯特拉赫,因为大师是上世纪70年代初去世的,油管上他的录像都是黑白片。第二版:第一乐章开始不久即听出了某种“柔性”,立即判断这是张永宙,并且很有把握。女性气质在乐器演奏中不容易被“掩藏”,尤其对这种雄性十足的大作。虽然在开始阶段有些许“露怯”,但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地,尤其难得的是这还是一个现场版。第三版:从头至尾,无可挑剔几近完美。自然为20世纪的头牌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的大手笔了。结果又如何呢?

答案揭晓:第一版为海菲茨,第二版为张永宙,第三版为奥伊斯特拉赫。于是再去找来一个音响效果好的海菲茨版(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 Hendl)来听,发现仍逊色于奥伊斯特拉赫。进一步验证了那个简单的道理:一代宗师并非打遍天下无敌手,没有任何一位演奏家能够囊括所有作品的演奏冠军。当然用这个事例作为论据并不很有说服力,因为在20世纪的小提琴演奏领域,奥伊斯特拉赫本来就是大师中的大师,历史地位和海菲茨相去不远,几乎并驾齐驱。

总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正道。接着又盲听了另外7,8个著名演奏家的版本,发现奥伊斯特拉赫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结论: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佳演奏 ---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大卫版究竟好在哪里,具体分析等有时间再谈吧)



http://www.backchina.com/blog/358603/article-249624.html
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34236217/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3-1 22:50
“比如贝小协,第一乐章随着鼓声咚咚咚的,木管吹起来,弦乐极度煽情,感情积聚到极点 …… 以至于不能早上听,觉得重口味。每听一次就想给贝爷跪一次,太牛了简直。”--- 网友评论

一看我就笑了,这位网友非常可爱,估计是个小年青,但和我当年不一样。我敬爱、崇拜贝多芬,却从未有过想要跪拜他的感觉。每次听他听得心潮澎湃时,就想给他一个狠狠的男人式的拥抱。
作者: pugongying     时间: 2017-3-2 11:23
爱阳,给你听听日本的这姐弟俩的小提琴演奏,咱是外行,但很喜欢这弟弟。
https://youtu.be/gQbpBGwlv3s
https://youtu.be/RFLp_6WLwto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3-20 20:47
我的软弱在音乐面前暴露无遗。生活让我变得坚硬,而音乐唤醒我休克了的柔情。
作者: 章凝     时间: 2017-3-25 22:31
欣赏音乐是抽象思维活动还是形象思维感受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听音乐能否听出画面来,音乐能否以笔墨描述,哪种音乐欣赏法高级或低级,这些话题在音乐欣赏领域也是见仁见智,没有统一意见,记得朱光潜《美学文集》里对此有过探讨。有一种非正式交响乐形式叫作“音画”,如德彪西的《大海》、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组曲》等。此外还有“交响诗” 、“音诗”,都是试图以抽象音乐表现形象画面,甚至以音乐来讲故事。某些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等,的确能够在脑海里唤起一些模糊的自然画面,但是我个人从来不去做这样的联想努力,感觉这不但无助,反而有害音乐审美。音乐审美应该是比视觉审美更高级的精神活动。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