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晚无聊,瞥见电视里正播放一纪录片,画外音款款深情地叙述着纳博科夫蒙特厄长,蒙特厄纳博科夫短什么的。我揉揉眼睛禁不住坐下来看下去,还真是那个因写《洛丽达》出名后又说“出名的是洛丽达,不是我”的纳博科夫;可那个贵族出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纳博科夫和富贵荣华的蒙特厄有何干系?我不研究文学,无从知道究竟有多少博士论文,多少书来论述评论演绎批评或赞美纳博科夫和其《洛丽达》,多少人为其折腰穷尽其才使出浑身解数颠过来覆过去用尽前现代后现代外加猜想臆想来琢磨《洛丽达》,最后到了我这类愚钝的普通读者的眼里无非变成:《洛丽达》挺好看!我有些纳闷,纳博科夫来蒙特厄干吗了?为什么是蒙特厄? 纳博科夫的身世和故事本身就是一本书,他出生于1899年,从小生活在家里圣彼得堡附近的庄园里,替庄园服务的工人佣人加家庭教师达五十人之多,年幼时便说得流利的法语英语。十八岁时逢布尔什维克革命,一家人顿时如丧家犬被迫急急流亡,几经辗转英国德国法国最后于1940年到达美国,后来的故事因那个出了名的洛丽达而众人皆知。而这电视里的纳博科夫在大约七十年代,虽早已出名但却如法国人形容有些“斯拉夫人般的忧郁”,这话用在这个看上去不苟言笑的斯拉夫人身上还又应了一个法国成语:“把属于凯撒的还给凯撒” (Rendre ce qui est à César à Cé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