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颗仍敢变卦的心 [打印本页]

作者: 非马     时间: 2007-1-29 11:02     标题: 一颗仍敢变卦的心

一颗仍敢变卦的心
                                       
        最近重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依然兴趣盎然。同时也发现,对人生的许多看法,竟出奇地相近。这很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读它时,正是可塑性最强的少年时代,当时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本我从台湾带到美国来的书,其实一直摆在我的书架上。为什么我到现在才把它取下来重读呢?这其中有我一个很可笑的心结。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书末有一篇叫做『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的文章,叙述生长在一个牧师家庭中的作者,没成为一个基督徒的心路历程。但我们也知道,林语堂在晚年终于还是信了教。在这方面,我常在心中拿他同胡适相比。我常想,或者在酒会上心脏病发作突然死去的胡适是幸运的。死神的骤然来临使他没有机会改变主意,让他能在人间留下了一个完整的面目与一贯的形象。我想,如果一个人在宗教这样重要的问题上都能改变主意,我们能相信他在其它方面所说的话吗?

        这种推理也连带地使我要求作家「人如其文」。我曾在一篇叫做『人不如其文』的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有一个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最纯朴、淡泊与谦虚的字眼,而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却发现他是那么自负,那么汲汲于名利。对于这样的一个作家,至少我个人无法在他『精神分裂』的作品里放心遨游。」

        但人类是最复杂的动物。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便不止一次说过:「人类底灵心是不合理的,是固执的,偏见的,是任性的,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也就可爱。」今天他能引经据典为自己异教徒身分的合理性作出辩解,明天当然也可能在紧要关头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只要两者都是出自内心,真实诚恳,便都无可厚非。这样一个敢于否定昨天的自己的作家,我们也许仍会觉得他并不失其可爱。对他在这不同时期与心态下所作的言论,我们也只能各取所需,各作价值的判断。而他同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不可爱作家们的分别,大概便在于一个『真』字。

        许久以前,做为第一本诗集《在风城》的出版后记,我自己不也赞颂过多变的人生,写了下面这首叫『照片』的诗吗?

你喜欢就拿去吧
这张不会被摆进橱窗的照片
没有梦般柔和的光线
没有梳得滑亮的头发
嘴角没挂著甜笑
眼睛也不定定地看着镜头

但你可以从背景里
看到沿途多变的天气
你可以在嘲弄的眼色中
找到爱情

一双戏谑的手
捧给你一颗
仍敢变卦的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1-29 11:08
敢变, 多变, 善变.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7-1-29 12:56
一颗仍敢变卦的心 , 题目很吸引眼球~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29 20:59
非马好。

我在看过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后(也是在台湾买的,现在也在我的书架上),又在我居住的中国教堂图书馆里,看到了他写的另一本不太有名的书,是关于他的信仰心路历程的(最后又成为基督徒),我现在忘记书名了。

在这本书中,他提了一句:基督教是唯一“爱为至上”的宗教。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徒,但林语堂说服了我,我也认为一个以爱为中心的宗教,必有它的可爱之处。当然,林语堂也挺可爱的。但我不喜欢他吸烟,自己还大言不惭,SECOND HAND “毒害”别人。
作者: 非马     时间: 2007-2-2 16: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1-30 01:59 AM:
非马好。

我在看过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后(也是在台湾买的,现在也在我的书架上),又在我居住的中国教堂图书馆里,看到了他写的另一本不太有名的书,是关于他的信仰心路历程的(最后又成为基督徒),我现在忘..

为力好。

我相信所有宗教都是以爱为基础,劝人为善的,可惜后来有些“信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歪曲教义,才制造出那么多的仇恨来。昨天读近期的《时代周刊》上关于人类脑子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作者
Steven Pinker是哈佛大学教授,在结尾时谈到宗教与人生,同我一向的看法非常接近。他说:“...And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the doctrine of a life-to-come is not such an uplifting idea after all because it necessarily devalues life on earth.  Just remember the most famous people in recent memory who acted in expectation of a reward in the hereafter: the conspirators who hijacked the airliners on 9/11.
    Think, too, about why we sometimes remind ourselves that "life is short."  It is an impetus to extend a gesture of affection to a loved one, to bury the hatchet in a pointless dispute, to use time productively rather than squander it.  I would argue that nothing gives life more purpose than the realization that every moment of consciousness is a precious and fragile gift.”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2-2 22:20
谢谢非马分享。

我也把我小说里的一段话引出来,瞎写的啊。


    亚瑟谈到有一次陪父母去教堂时,听牧师讲科学、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牧师
做了这样的比喻:科学家准备去爬山,爬了很久才到半山腰,却发现有一些哲学
家已经坐在那里了;他们打了招呼之后继续爬,好容易到了山顶,才发现信上帝
的人早已坐满了山顶。 

  他当时就站起来反驳他:“信上帝的不仅有基督徒,还有犹太教徒、伊斯兰教
徒、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等等宗教,他们能一起坐在山顶上吗?他们都分开
坐在各自的一角。而且他们不愿交流,互相指责,每堆人都认为自己上了山顶,
其实真正的顶峰还很远。 

  只有科学家,开创了小路,研究了山林生物,听取了哲学家的观点,又参加
了各宗教的集会,但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向上爬,而最终能真正爬到顶峰的,最可
能的是拥有全人类知识的科学家! 

  因为科学家是最开明和最谦虚的。牛顿把万有引力的第一力献给了上帝,达
尔文并没有因为发现了进化论而拒绝死前对上帝的忏悔,爱因斯坦则一直认为自
己是上帝面前开门的小学生。。。而这个上帝,是我们目前人类所不能理解的。”
 
    开车的笑妹歪头看了看他:“你说完这些话,就被轰出了教堂,是不是?”
 
   “正相反,牧师晚上请我去他家吃晚饭,感谢我对他的提醒。所以,我还是
愿意我们将来的孩子参加一些教堂的活动,因为基督教本身也在不断地改革。我
愿让孩子从小有造物主的概念,因为我只能做孩子暂时的父亲,我死后,他(她)
应有个永远的父亲。” 

  

作者: Baihe     时间: 2007-2-2 22:28
是不是可以这么看, 人的变卦, 其实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作者: July     时间: 2007-2-12 21:4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Baihe at 2007-2-3 03:28 AM:
是不是可以这么看, 人的变卦, 其实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Yes, agree.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7-2-12 22:21
科学本来就是从哲学里衍生出来的学科, 为的是解决哲学家们提出的基本问题. 科学研究自然世界的运作规律, 研究的是’how’, 但难以解释’why’. 比如自然界的运作规律从何而来? ’why’只能在宗教或spirituality中才有答案.

科学和宗教本来是一体的, 难以分割, 各有职责. 科学侧重物质, 宗教侧重心灵. 缺一不可.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7-2-12 22:27
我也很喜欢读林语堂的作品.

他在信仰上的摇摆不定我可以理解, 因为他读了太多的哲学, too much philosophy could drive man mad.  最后反而不知道该信什么了.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2-14 11:09
文(不)如其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也很关心,在海滨写下若干心得。
总之,我们需要十分警惕手中的笔。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