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小城记(2)朗勃拉邦 [打印本页]

作者: 鹿希     时间: 2007-1-8 22:32     标题: [原创]小城记(2)朗勃拉邦

小城记(2)朗勃拉邦

  我记忆中的朗勃拉邦(Luang Prabang) 是个异常安静的小城,九五年至九八年间我有幸两次造访这个美丽独特的小城,那时的朗勃拉邦还只是个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美女, 并不受世人关注。据说朗勃拉邦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后,从此游人络绎不绝,它的安宁之日似乎便永远结束。我于是庆幸自己现在没有去凑热闹再次回访朗勃拉邦,我怕失望或失落,而宁愿在心里珍藏着从前的朗勃拉邦那份独特的宁静,那一去不再复返的冷清和唯有佛家才会领略的寂静与平和。我这样的俗人在琅勃拉邦的独特体验则还多出一份似日出之前的安静而又略带一丝不安的期待,猜测,甚至心绪不宁:今天的太阳会昨日不同吗?湄公河真的世世代代永远奔流不息吗?

  第一次从老挝首都万象飞往琅勃拉邦的旅行颇费周折。那是一九九五年泰历新年过后不久,东南亚最炎热的五月,当时的老挝非常忌讳外人和自己国人在境内的旅行,当地人卡普因需陪我同行到老挝的北方重镇琅勃拉邦,必须申请复杂费时费神方可获得的旅行证,老挝公民境内的旅行管制的严厉甚至超过中国的户口制度。卡普生长在万象,从未离开过万象,更不用说坐飞机,他非常向往这次旅行。尽管老挝人民阵线党用武力推翻了旧政权,废除王室,逼死国王,一党天下已经几十年,但小乘佛教深入人心上千年,老挝人对琅勃拉邦这个古都的感情并非因世道变故而受太深的影响。相反,他们象穆斯林朝拜麦加一样,若是有机会朝拜琅勃拉邦,便想方设法尽力实现这一近乎神圣的愿望。卡普也不例外,他怕我为等他的旅行许可失去耐心而改变日程提前离开万象,有些不安。我对此表示非常理解,对他说,没事。你啥时拿到许可,我们啥时走,反正万象有那么多寺庙那么多尊佛,够我拜一阵的。我心想曾何几时,我们云南人去自己家边境的所谓“外五县”探亲访友不也是要跑许多趟公安局申请吗? 以至于我去边境地区是后来许久的事情,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也没弄清外五县指的究竟是哪几个县。

  我们终于启程了,飞机非常小,空中轿子般颠簸上下,腾云驾雾近一小时后开始降落,我通过窗外看到亚热带绿色丛林一块足球场大的空地,意识到这便是琅勃拉邦机场。飞机平安降落之后,卡普立即将自己的通行证交给机场官员登记并盖章,被告知两天之后返回万象时需再次登记盖章。我们搭上一辆便车,不到半小时便进入琅勃拉邦。乍一看去,街道全为土路,行人非常稀少,偶有机动车过往,使我想起童年时见到过的一些川滇小古镇。路旁的矮小建筑隐藏在茂密的竹林,芭蕉或棕榈树丛中,且多似西双版纳一带的吊脚楼。也难怪,此地的居民自称“泰泐”(Taile),与云南人称的版纳主要居民“水傣” 同文同语,同属泰-卡傣( Tai-Kadai)语系,信奉小乘佛教近千年。想到此地距中国西双版纳不过数二百来里路,而我不就是来访的北方邻居吗?旅馆的院子大树旁有两只调皮的猴子,总是善意地逗弄骚扰行人讨吃的。在城里主要街道上的一家小店吃完饭后,天已经黑了。这时我意识到这个小城的街上没有路灯,在摸索着回旅馆的路上可以感觉到湄公河吹来的细细晚风温柔地拂走白日的热气,路边的芭蕉树叶婆娑细语,偶尔的蝉鸣伴着人的悄声,除却天穹倒挂的星星眨着眼睛之外,一片出奇的寂静。我让卡普先回旅馆,说我想去湄公河边走走。他奇异我的念头:“那怎么行!你是外国人,照规定不能单独行动,更何况晚上。再说湄公河不就是从云南流过来的吗,对你来讲有什么新鲜的?”我只好跟着他磕磕碰碰在黑路里摸索回到旅馆。旅馆房间里除一盏半死不活的灰暗电灯外,几乎一无所有,除了睡觉什么都干不了。但睡觉也不行,我差点没被蚊子咬死,好不容易一夜苦熬至拂晓,跳将起床,朝湄公河奔去。

  我有幸从地理知识非常丰富的母亲那里继承了对地图地理的兴趣,童年时就从地图上学到澜沧江如何变成湄公河,而湄公河沿岸的东南亚城镇中,琅勃拉邦曾经何等辉煌,被看做是湄公河畔这串流动项链上最美丽的一颗珍珠等等。此时此刻,我坐这颗珍珠的石坎上,对着湄公河发呆,等待日出。太阳的轮廓终于在河对岸天际缓缓现出,柔和的光芒仿佛给热带雨林铺上一层渐渐由淡黄转金黄的薄纱, 河水一如既往,平缓悄声地翻着微波向南流去,寂静中偶有几声鸟鸣。这时,隐隐传来做完晨课出寺庙开始化缘的僧人轻巧的脚步,琅勃拉邦的一天开始了。

小城里约有大小近三十座寺庙,规模都不算大,但几乎都保存完好,我随意走进一座寺庙,绕至主庙后院。院内几个做完功课的沙弥正在休息,有的正在水龙头边洗袈裟,有一二个左手抄在身后,右手用一根长竹竿捅树上的果子,看上去不过是一帮十来岁的少年。小乘佛教的传统中,男孩子一般在寺庙中认字学经至青年,然后多数还俗回家娶妻生子,有志者则继续深造,或去泰国更大更有名的寺庙经学院学习,日后好当寺庙主持。琅勃拉邦的寺庙虽无万象的那么大,也不华丽辉煌,每一个都小巧精致,一般由主寺,后院和僧人住所组成,沙弥们住的有点象住宿学校的学生宿舍,而主持就相当于校长兼管家了。他不仅要管孩子们学经念佛,还要教他们做人,每日清晨的化缘便是沙弥与信徒交往的必修之课。与西方教堂的神圣感和大乘佛教寺庙的威严相比,小乘佛教的寺庙更具人情味,教俗相容,记得我的老师孔多米那斯在他的著作《村庄里的佛教》一书中详尽描写过老挝中部乡村以寺庙为中心的社区生活,他认为老挝虽并非政教合一,但乡村里小乘佛教的寺庙功能远远超过宗教范畴,这与历史上的西双版纳颇为相似。而琅勃朗邦曾为古澜沧国的首都,不完全是纯粹意义的乡村,历史上的居民多为替王室服务的工匠艺人,使此地的寺庙反而更具宗教意义。精美的建筑,飞翘的屋檐,细腻的雕琢,悉心保护的流金飞檐,香烛缭绕,和蔼安详的佛像,无一不体现出过去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的敬仰。城里的路还没铺上柏油,有些尘土,临街的皇宫如今是博物馆,陈列着国王一家使用过的物什,除去镀金的皇宫大门之外,一切皆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景象。偶尔街边可以窥视到隐藏在芭蕉树后的院落,即传统的木质结构二层小楼和楼前一个栽满奇香异草的院子,炎热湿润的气候使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我对卡普说,“琅勃拉邦真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这里离佛肯定很近”。他严肃地纠正我:“佛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要是想他,他就离你近。而琅勃拉邦则是过去国王住过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朗勃拉邦是历史上公元八世纪时一个被称为“澜沧国”的古都,但史学界,尤其中国史学界,仅以中国汉文史籍为主要论据,对围绕着“澜沧国”的确切建国年代,其主要民族构成甚至是否存在过一个“澜沧国”都有激烈的争论。无论朗勃拉邦的最早历史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小乘佛教传入老挝之后便成为老挝的首都了,即不晚于公元十二世纪。

  等我返回万象时,忽然觉得这个两天前才离开的地方,原认为与滇中县城相似的小地方怎么那么吵闹?原来是琅勃拉邦的宁静使我对任何声音极其敏感,更何况当时湄公河上的大桥刚好落成,对岸成群结队的泰国游客正坐着大巴,开始来他们过去看不上的眼的万象旅行了,好赖也是出国吧。我于是把琅勃拉邦自私地珍藏在心里,珍藏在记忆中,赶快离开万象。同年底时获知朗勃拉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祸兮?福兮?

  三年之后,我居然又回到琅勃拉邦,而这一次竟然有世事沧桑的感觉。琅勃拉邦正变得热闹起来,好几家旅馆拔地而起,谢天谢地大概因材料费用太高,多为小矮楼,路灯也有了。我也鸟枪换炮下塌一家叫公主的旅馆,几乎位于临江的主要街道上。旅馆干净整洁,有了蚊帐和电扇,早上可以在庭院的竹桌竹椅坐下,听着走廊上的鹦鹉学舌吃法式早点,咖啡比云南小粒浓十倍。原来灰暗的市场增加了许多摊子,出售当地的丝织棉织等纺织品,游客开始光临琅勃拉邦。另一小楼里,几个法国建筑师正对城里的每个寺庙,每个建筑绘制详尽精确的地图,这些刚毕业的年轻建筑师每日早出晚归,去每个寺庙测量临摹摄影绘图。他们告诉我说法国著名的卢瓦尔河西农城堡(Château de Chinon) 的西农市长到此地旅游后极力促使与琅勃拉邦结为友好城市。一些专家学者看到众多寺庙需要维修,古城正为建筑商开发商所觑觎,以旅游开发为诱饵想将古城旧貌换新颜,于是说服西农的市长以友好城市为由帮助琅勃拉邦保护其古建筑。他们认为有效制止开发商蚕食古城的方法之一是设法将琅勃拉邦的古建筑记录在册,提交联合国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监督机制,以正视听。西农市长陈情当地议会,提请拨款帮助琅勃拉邦保护古城,并聘请建筑师历史学家来到琅勃拉邦开始工作。以我看这些年轻人一边在替自己的殖民祖先还债一边学习老挝文化。

  果真,这时的琅勃拉邦不再平静,一下子出现许多西方游客,机场也随之扩建,我不知是申报遗产名录活动招来的游客,还是游客在先,开发商闻风而动威胁古城建筑再招来法国人的帮忙。总而言之,反正整个琅勃拉邦跃跃欲试,酝酿着骚动和不安,大家都在谈论小城从此将靠旅游这个聚宝盆脱贫致富的美好前程,象被包办婚姻的待嫁新娘,既有出嫁前的几许激动兴奋,更有对夫君是否善良是否可靠的猜测和良好期盼。

  唯寺庙依旧,三年前的沙弥大概长大还俗了,新的刚进来,袈裟簇新,刚剃的头亮着青皮。唯湄公河依旧,河畔的有座小楼正在边维修边开放参观,这是国王被逐出王宫后居住的地方,他在此郁郁寡欢而逝。河边闲逛的不再只有当地人,三三两两的西方背包独行者开始出现。我从心底里祝福琅勃拉邦,这个能洗净尘埃的佛教之地,这个清静安详的河边小城,愿荣登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给她带来富裕的同时也护住佛主给她的无价之宝,那就是她近千年的平和与随意。但愿我只是杞人忧天,琅勃拉邦不会变成老挝的丽江。

2006.11.2.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7-1-10 09:09
老挝是个封闭的神秘国度,那里来的游记见过仅此一篇。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