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北极熊之旅---拜访印第安人 [打印本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7-21 16:00     标题: [原创]北极熊之旅---拜访印第安人

北极熊之旅---拜访印第安人
      
为力

(一)

那天我在家中请客。客人是安娜和麦克,还有他们的宝贝女儿米丽莎。安娜是英国后裔,迈克是印第安人,我知道他们夫妻俩是在戒酒互助会上结识的,结婚后谁都是滴酒不沾。安娜不能生育,他们便从麦克的家乡,印第安人保留地领养了米丽莎,米丽莎是个非常憨厚可爱的印第安女孩。

对于我这个新移民来说,麦克的一举一动,都显示着他是纯粹的加拿大人。他是“好男人”俱乐部的一员,选举时做着卖力的助选工作,参与女儿学校家长会的活动,还是我们小镇的热心义工……

我家出门几步,便是一条大河。带着两个儿子在河边看瑰丽夕阳,我们脚下踩着的就是印第安人的墓地。在那些大小形状不同的墓碑上,虽然早已模模糊糊,但还是隐约可见刀刻的名字。大河中央,有一神奇小岛,几年前被一中东富人买去,建起了豪华大宅。现在却打起了官司,因为印第安人有证据,证明小岛还是他们的领地……我几次想和麦克深谈,和他交换一下对印第安事务的看法,可我实在不愿打扰一个知足常乐之好男人,不忍心就是不忍心。

(二)

我的丈夫瑞是个崇拜加拿大北方的人,每年夏天,不去北方抖一抖世俗,他这一年的日子就不会过好。如今儿子们一年年长大,我们省心后,便一次比一次向更北部进发。这年的计划是乘坐北极熊之旅(POLAR BEAR EXPRESS)的小火车,希望能摸到北冰洋的咸海水。而在那入海口处,便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MOOSENEE。

按常例,先在多伦多带上了九十岁高龄的公公,然后在三个小时车程之北的沙湖度假小木屋中休整了几天。向北继续驱车一个小时,欢聚在NORTH BAY的老朋友家中,再踏上北方那漫长而又崎岖的公路。

这次我们特意绕了一个远,只为能见识一下麦克的出生故乡,RESTOULE村庄。慢慢开过此地,不由得羡慕起麦克老兄来。他的尊姓就是RESTOULE,人家可是比我等深有根基,祖辈在这里已经繁衍了至少上千年!而且这RESTOULE乃天堂盛地,坐落于景致非凡CANADIAN SHIELD之上,风光妩媚FRENCH 大河彼岸。方圆几十公里,只有四百多户人家,内有RESTOULE湖居中,外有RESTOULE河环绕,附近还有一个RESTOULE省公园,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

真后悔已经预订了北极熊之旅的行程,不然在这里拜访麦克的亲戚们,该有多么之好。

向北,只有向北,因为北方继续向我们召唤。终于人乏车累,我们停在了一个叫TEMAGAMI的人间仙境。这里的湖泊象天女散下的花朵,我们下榻的小栈便挺立于一个美妙翠湖的中心。老板开汽艇接我们过去。孩子们贪婪地享用那遍布小岛上的野蓝莓。瑞和我点数着树丛中的大小鸟巢。晚餐享用的,是垂钓于湖中的巨大鲜鱼。

舍不得离开还得继续驱车前行。我们徜佯于高速公路旁北方最大的书店,拜访了矿石小镇的宝藏博物馆,歇脚在加拿大最北部的农业研究所。再望车外,不由得惊叹:挺拔的加拿大枫树,居然在路两旁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哈,我们进入了冻土寒带。

待路过加拿大著名乡村歌手SHANIA TWAIN的家乡时,两个儿子已经非常地不耐烦,抱怨旅途漫长,开始在车中上窜下跳。幸亏坐在前座的公公眼尖,发现了开阔地中的一只红狐狸。全家人再次兴奋起来,余兴未消,我们列数起了一路上所巧遇过的众多生灵:一只狐狸、两个水獭、三尊刺渭,四尾小鹿、五只黑熊、六美天鹅、七行白鹭……

终于看到了北极熊。它是COCHRANE,这个北方小镇的吉祥物。为两个孩子在巨大的北极熊塑像下拍照后,我们住进了爱斯基摩人的IGLOO。旅店的老板是南方美国佬,由于酷爱雪地运动,便扎根在了这遥远的地方。他头脑灵活,在旅店主建筑周围,散布了若干涂尽白色的圆顶小屋。既使多破费,我们全家也情愿领教一下这浪漫的特殊待遇。

第二天清晨,呼吸着北方甜丝丝的空气,沐浴着极地粉橙橙的朝阳,我们站在站台上,等待着北极熊之旅(POLAR BEAR EXPRESS)的小火车开动。小儿子正不耐烦时,有北极熊在身后搂住了他的肩膀。大呼小叫!中国有叶公好龙,加拿大有孩童好熊!

待这只人扮的北极熊出足了风头,小火车才满载了怀有各式心情的人们,专注地向那300公里之遥的北冰洋进发。

沿着当年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交换皮毛的道路,铁轨铺展在加拿大北方广阔无垠的荒原旷野。这里树木的种类越来越少,但它们全都不惧寒冷,即使生长缓慢,却常年郁郁葱葱。从车窗放眼望去,河流、湖泊、沼泽,络绎遍布。歇棚犹在,却没有了人烟。好容易看到了人造的发电大坝,全火车人立刻站立起来感叹观赏。

安坐着继续谈笑的是我邻座的印第安少年们。这几位十几岁的姑娘小伙,有着很相似的面像,特征是黑红肤色的月亮形圆脸。我在他们的笑脸上,看到了发自内心的朴实和善良。

(三)

下火车后左顾右盼,MOOSENEE(马鹿屯) 是个大约两千五百人口的小镇,座落在北冰洋的最南端,MOOSE RIVER(马鹿河)之畔,似乎已经是天涯的尽头了。它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机场、医院、商场、体育健身中心、政府机关……最大的建筑是学校,可见此地教育被重视的程度。午餐是在天主教堂内享用的,询问义工才知道这里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印第安人,而且几乎全部为基督教徒。

我们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乘坐马达操纵的超大独木舟沿河漫游。马鹿河全长五百多公里,在流入北冰洋的同时,受其影响,每天涨落两次六英尺高的潮汐。由于历经诸多沼泽地,马鹿河养分充足,慷慨滋养着百鸟鱼虾、大小生物。成群的马鹿曾经在河中游玩沐浴。印第安人感激它们,认为马鹿是造物主给予他们的最珍贵礼物。而大马鹿呢,以自己的血肉皮骨回赠,养育着印第安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真没想到七月的北方,在骄阳的照耀下是如此炎热。蓝天白云下的这条大河中,有人戏水,有人垂钓,不比江南,但更悠闲。间或看到巨大的拖船,从河流驶入海洋,消失于更遥远的北方。

我们在化石岛上登陆,惊愕岛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印刻着古老纹路。导游耐心讲解着各种化石的生命原型,我手捧着一块三亿年的宝石,仔细观察着那纹路上所记载的历史和生命,不由得喃喃自语:这里到底是北部,一个远离尘嚣的清静之地。否则,这些古老的化石早被人们给偷光了。

晚餐永远难忘,享用的是驯鹿肉饼、雪鹅墩块。这些野物在加拿大是禁止买卖的,但我们是坐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能享有特权,于是我们沾光。

酒足饭饱后,坐上旅游车,由一位退休老师做导游。车一开动,他便开始介绍,原来脚下果然是加拿大独一无二的特殊地区。全世界最著名的BAY (英伦湾) 公司成立于此,那时欧洲人沿海路驾帆船最早到达此地,这里曾经是欧印皮毛交易的第一前站。

1610年,那位命名纽约HUDSON河的英国人,亨利 哈得森 (1565-1611) ,冒着寒风巨浪向北又来到了此地。目标和他上次一样:寻找从欧洲去东方的水路。不料此次他的运气更加不好,被反叛的水手们害死它乡,只将冤魂留给了HUDSON BAY,这保了有他英国姓的北美巨大海湾。

继他之后的1631年,另一位英国船长THOMAS JAMES,重拾起了HUDSON未竟的事业,沿着JAMES BAY的岖崎海岸线迂回前进,虽然历尽艰难险阻,他也没有退缩。可惜他在四年后的1635年染病去世。

世纪漫漫,探险者的理想不灭。虽然未知遥远,但开拓精神常在。终于在科学成熟的1969年,梦想实现:一艘美国破冰船,自东而西,横穿北冰洋,从大西洋来到了太平洋……

在北方灿烂久长的夕阳照耀下,旅游车围着全镇环游。我们继续倾听导游兴趣盎然地讲解。北方的小镇历史悠长,北方的故事神秘诱人。当导游把我们带到镇郊的垃圾站时,这才知道压轴戏是观赏狗熊。躲在车里,目睹本地人开车到此,走出车门扔出垃圾袋,他们身边几英尺开外,黑熊们正在垃圾中寻食游玩。大人们看得是目瞪口呆,小孩子们已经兴奋地数到了第九只黑熊。突然一阵呼叫,只见三只小熊崽在熊妈妈的身后,踉踉跄跄,依次而出。此时正是落日时分,天边的红橙黄粉紫,映照在这三只憨憨小熊的身上,景致之美,使我完全忘记了拍照。

旅游车缓缓驶回。华灯初上,居住小区没有一桩奢华的房子,但是家家庭院整齐。土路笔直平坦,虽然未铺柏油。透过窗口,偷觎一家人在融融的灯光下享受晚餐,母亲欠身为孩子们分食,父亲挥舞着手臂在侃侃而谈……

(四)

第二天踏上POLAR PRINCESS CRUISE(北极公主游轮),去顶礼膜拜二十公里之遥的北冰洋咸水。游轮上的两个导游小姐都是混血的美人,一位有着典型CREE印第安人的月亮圆脸,另一位再怎么向人们解释,谁都会以为她是纯种白人。

加拿大中北部的印第安人分有CREE、OJIBWA、ALGONQUIN等几个亚种。CREE用英语解释,就是DWELL ON THE RIVER ON THE NORTH SEA(北海河畔生存的人们),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黑红的月亮圆脸。可我从没想到这里有如此多的混血人。好奇地一问,发觉人们只要沾上一丝印第安血统,便不再认为自己是欧洲白人。

这天霪雨霏霏,天地苍茫一片。我们既没有看到白鲸,也没有遭遇海豹。远远遥望着一对印第安夫妻在河边围鱼撒网,看来终年生活在这里,要能够承受孤独和寂寞。

两位姑娘轮换着向游客们介绍CREE部落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北风呼啸的寒冬,冰冻三尺,食物缺少,动物冬眠。人们被迫以家庭为单位遥远地分开,孤立无援地在森林中捕食谋生。春天鸟声初鸣,亲戚们三家五口追随着北归的鹅雁,凑齐到沼泽地带。以遍地假鹅为诱饵,引诱真鹅落地歇息,然后猎手头顶树枝掩护,口中效仿大雁鸣叫,只等礼物落地,然后弓箭齐发。夏天万物生长,乡亲们全部汇集在蚊虫稀少的开阔高地,捕鱼、打猎、缝衣、修船,这是一年中全部落最美好的季节,人们唱歌、跳舞、聚餐、婚礼,共享天伦之乐。秋天大家再次与南飞的鹅雁们相会,捕获最肥大的候鸟,这将是过冬的食物。女人们忙着赶做防寒的雪鞋雪橇雪帽,亲戚们又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分离,一个漫漫长长的冬季,再次来临……

到了!人们纷纷涌上了甲板。是我想象中那使人灵魂出窍的料峭北冰洋吗?不是,JAMES BAY水浅色浊,介于大洋和湖泊之间,加拿大政府还要试图为她拦腰修坝,使之成为供应淡水的另一大湖。我随众人掬起了一捧北冰洋水,伸出舌头,虔诚品尝,的确是咸的,带有泥土味,但绝对没有真正大海的腥呛。抬起头来,我望见了远方飞翔着的大群水鸟,它们的翅膀在金色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返程中,两位导游姑娘坐到我身边的空位。圆脸蛋的印第安姑娘告诉我,她最大的愿望是去南方上大学,安定后再把弟弟妹妹也接出来多见世面,多学知识。白皮肤的女孩极为耐心地给我讲解,SNOW GOOSE (雪鹅) 这个印第安人最喜爱的佳肴,是如何用特殊的方法准备、烧烤的。最后她抱怨起来,雪鹅由于入冬后迁徙南方进食残留农药的谷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鲜美味道。

回程在愉快的交谈中结束。游船再度停下,这回我们登上的是左岸,而不是我们旅店下榻的右岸。原来这里的皮毛交易也起始于英法两国的竞争,英国人占据了大河左边的MOOSE FACTORY(马鹿站)后,法国人便在对岸的MOOSENEE(马鹿屯)竖起了大旗。北方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严峻得使人连仗都打不起来,因为英法双方都太需要本地印第安人的帮助。由此看来地理和环境等因素,还是能够决定人们命运的。事实要如此,牙买加的印第安人被刚上岸的白人斩尽杀绝,美国的印第安人也经历了太多的血腥。

CREE印第安人由于迁移得太频繁,他们传统的住法,不是LONGHOUSE长屋,而是TEEPEE帐篷:由若干木柱以圆锥形式架好,顶部用藤蔓绑紧,帐体由树皮、兽皮、苔藓覆盖遮严而成。

当欧洲水手、商人、传教士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后,印第安人也渐渐聚集在此,长年为白人提供皮毛、食物,印第安人的居住条件欧化后,便不再根据季节而迁徙了。通婚是月亮底下的常事,而两种文化的融合,却经过了几百年的磨合演变。

我们来到加拿大最古老的ANGLICAN(英国教)教堂。让我热泪盈眶的地方,是教堂的墓地。这里安卧着几位加拿大的功臣,他们是在二战中献身的印第安青年。根据加拿大法律,印第安人本没有义务为联军打仗。但在危难当头,小伙子们积极踊跃,自愿保家卫国。当时铁路还没有建好,他们步行了一个多月,才从这里走到了有汽车的COCHRANE。乘坐轮船颠沛登上英伦岛,枪林弹雨中跨越海峡后,他们却不幸横躺在对岸法国的海滩上……

大概也只有在二战后,加拿大政府才真正意识到印第安人对这个全世界最佳居住国家的忠诚和贡献。大量拨款给印第安居住地的政策相应实施。结果,这里的MOOSE FACTORY有了CREE文化中心,部落人建造了自己管理的一流酒店;河对岸的MOOSENEE成立了北方博物馆,还有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我以前认为印第安文化和所有其他的原始文化一样,是人在大自然生物链中和谐平衡的表现。其实不然,就象每片树叶都不同一样,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CREE文化中心,我第一次知道加拿大北部那广袤的原野,实际上很早就被根本不知地图为何物的印第安人划分得清清楚楚。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着祖传下来的狩猎领地。永远不愿卖掉祖产,他们继续坚守着这世代的传统。

言为北极熊之旅,其实北极熊很少来人类集居的地方。但即使它们来了,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这里的人们迷信,认为熊只要被扒去了皮,便酷似人身,既然与人类同为近亲,于是不忍享用其肉。

希望在这远方购些礼物回去。我的小儿子挑得是马鹿皮袋子。大儿子看上了用美洲落叶松枝所做的雪鹅模型。先生手里捧着一对木刻的潜鸟。公公在欣赏一顶雪兔皮冬帽。我最喜欢的是那羽毛飘逸的捕梦网,并且热衷上了一位慈眉善目大姐的创作。想着南部众多的朋友们,我买下了她不少的作品,然后坐下来与她聊天。


把玩着我俩都最得意的艺术品-- 一个以捕梦网形式做成的小鼓。她告诉我鼓中有她亲手从林中采撷的各种花籽,它们具有吉祥避邪的作用。

我询问:“鼓中心的‘ MEDICINE WHEEL ’ (治疗轮) ,被黄、红、黑、白四种颜色从中等份分开,这个圆圈有什么意义吗?”

她回答得语气缓慢,字斟句酌:“这世界上有黄红黑白四个人种,人们最终是能够做到理解和融合的。”

突然感觉鼻子眼睛酸酸,我背过脸去。心中万分钦佩。生长在如此偏僻之地,身为饱经屈辱印第安人的她,竟有着如此博大宽厚的心怀。

她送给了我一张她拍照的家乡明信片,写下了她的地址电话。我当时盘算着在圣诞节期间打电话给她一个惊喜,然后向她订做一些捕梦网,把它们带给国内的亲戚朋友,做为最珍贵的加拿大北方礼物。

那天夜晚,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听印第安长老讲那遥远的故事。然后伴着鼓声,大伙同声学唱印第安古老歌曲。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看到那多彩的美丽极光。

(五)

再次坐上了返程的北极熊之旅火车,我的心情已是别有一番滋味。很希望能留在这片世上不多的纯朴之地,向印第安人介绍蔬菜的各种食用方法。他们早已摆脱了艰难的原始生活,却还是依传统享用肉食太多,大量高胆固醇的食物,对他们长久的健康不利。

两个儿子在车厢里结识了另一个男孩,三人很快便成为玩耍的伙伴。望见对面的男人在善意地望着孩子们微笑。果然,他是那俊俏小男孩的父亲,一位混血的印第安人。热爱出生的北部家乡,也热爱南方的工作,他经常带儿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世上没有一个地方,能代替他对家乡永恒的归属。

我们居然同岁!于是交换少年往事:我的少年是被人蒙骗着渡过,居然还相信着什么共产主义。他在少年时被迫离开父母住寄居学校,加拿大政府要把他培养为现代文明的后代。十岁时他曾依照印第安对男孩苛严的传统,独自一人在零下三十度的野外帐篷中,渡过了深冬长夜。而我却难忘炎热的仲夏夜,在北京大街上的抗震蓬中,由于听了太多的鬼故事,而久久不得入眠。他说他要以隐忍的耐心习惯于喧杂且多元化的南方,我说我应以百倍的热忱感激解救我的伟大国家加拿大……

既然两人谈得如此投机,我终于问起了一个最后的问题:关于印第安人自己的神明、自己的宗教、自己的药师,为什么我在MOOSE社区一点感觉不到?他那英俊的面庞渐渐变得悲哀深沉,我心中一沉:以前没有伤到麦克,现在还是伤到他了。

但他还是诚心诚意地回答了我:“MOOSENEE现在的宗教是基督教,一共有五个教堂,属于不同的派别。而且互相之间并不相和。”

“那你们自己的宗教领袖呢?”

“他们都被迫放弃了他们的职责,不然会以散布落后邪教而被投入监狱。”

“那是以前的事吧?现在呢?”

“宗教、神明失传后,便青黄不接了。”

“可你们的信仰真心诚挚、悠远长久呀!”

“我知道,我也相信总会有人能把它继往开来的。”

这时,车窗外面,我们看到一位带着几条狗的孤身男人在等待经过铁路。招手致意后,我才意识到,这是我来回两次乘火车中,所见到的唯一行人。身旁的他向我解释:一个人在林中其实并不孤独,孤独的是在芸芸众生中没有理解和共鸣。

我陪着他一起叹气。的确,现在的印第安人是孤独的,他们太弱小,太没有力量。一个被摧残到极点的民族,应该如何自救?

当北美人欢度感恩节,享受鲜美火鸡的时候,有多少人象当年的第一批移民一样,深知印第安人对他们的救命帮助?当大家置地买房,乔迁之喜的当下,又有谁去缅怀脚下踩着的世代印第安人尸骨?当人们热衷于现代化,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予他人的时候,反思最原始的、最质朴的文化,最有其可借鉴之处?

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了老朋友麦克的感恩心理。受伤人的治疗是一个长过程,人们可以怨天尤人、怒发冲冠、满腹牢骚、刻己薄人。也可以接受现实、拨云开雾、借助外力、满怀希望……

我所欣慰的:不管是台湾的高山族、新西兰的毛利族、夏威夷的土著人、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已经意识到融入当今的世界潮流,是他们也是全人类的唯一出路。但是,他们文化中的精华,一定要被艰辛努力地重新挖掘回来!与此同时,他们应该得到最真诚的同情、理解和帮助。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7-21 16:33
hao wen!!!

受伤人的治疗是一个长过程,人们可以怨天尤人、怒发冲冠、满腹牢骚、刻己薄人。也可以接受现实、拨云开雾、借助外力、满怀希望……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7-21 20:24
谢谢兰若。下班前匆匆贴上。刚才发现了许多错误,汗颜,改过来了。
作者: 兰若     时间: 2006-7-21 21:54
为力,真羡慕你啊,有这么美满的家庭,还能到那么遥远纯净的地方去。看你写的那么好,以后我也去,期待中,这种地方也是我的FAVOURITE。。。。
作者: xw     时间: 2006-7-25 23:20
我也很喜欢北方的极地,或者南方,只要是极地。

这下总算明白了你上回把冷烛吓了一顿的雪雁。冷烛显弱些,想的恐
怕是红楼梦里的“雪雁”。

这篇作为见闻读还可以,作为游记就有些琐碎,或者太随意。

&&

我还有个怪想法,就是蒙古亚人种可能是智人与直立人在东亚的杂交
种。这个只是暇想,没有任何人类学上的赁据。

还有就是,尼安德特人都杀绝了,欧罗巴智人确实血腥。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7-26 09:38
同意象罔,这篇谁都说散,我以后争取好好改改。

希望能去北方住一年,特别是经历那黑暗冰冷的漫漫长冬。

什么怪想法?我是认为人类是从非洲生成的,一路走,一路变,将来总会变回最初生成的模样,只不过越来越聪明而已。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1 19:25
这篇7千字。经过了润色和修改。好像把事情说清楚了?:))
作者: 月满西楼     时间: 2009-7-1 19:51
为力姐:感觉没什么挑剔的,也没什么让人产生共鸣的.
不过,一个作家不必迎合所有的读者.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1 19:56
谢西楼。
下面的是3千字的缩写版,精炼些。你是不是也觉得这7千字太罗嗦?

http://www.yidian.org/articlelist.php?tid=12559&starttime=0&endtime=0
作者: 月满西楼     时间: 2009-7-1 22:0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9-7-2 12:56 AM:
谢西楼。
下面的是3千字的缩写版,精炼些。你是不是也觉得这7千字太罗嗦?

http://www.yidian.org/articlelist.php?tid=12559&starttime=0&endtime=0

不是文字多少的问题,是叙事方法.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2 09:32
西楼,恕我直言,我感觉你对北美印第安人不感兴趣。

如果换种方式“叙事”,能引起你(还有国内读者)的共鸣,我愿意试一试。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9-7-2 10:10
weili, 你真是天生写游记的料!呵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5 09:19
谢主持。
也问:你喜欢哪个版本,7千字的,还是3千字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22 12:23
又改了一遍。是长。但把该说的都说了。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