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原创]从大地到天堂:大教堂的随想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江月 时间: 2006-7-19 20:23 标题: [原创]从大地到天堂:大教堂的随想
删除
作者: pbxie 时间: 2006-7-20 08:37
标题好像没有全面地表示文章的内容。“赫尔辛基随想”恐怕要好一些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7-20 09:37
>>
鼓声从卡莱利亚来,那里的夜晚,静谧的湖泊映着万点繁星;鼓声从北极的苔原来,那里的小鹿蹦跳着, 踏着千年冻土,奔下圆浑的山坡。鼓声从万那摩宁诞生的海上来,鼓声中,海水扬起层层浪涛,浪涛中有马尾弦的震荡,那是堪提利拨出的远古乐音。鼓声唤醒了苍蓝的天空,阳光温柔地吻着大地,月光轻轻地抚摸湖水,灰熊走进森林,水獭窜入水底。白桦林里,鸟儿唱来了夏天,火焰草烧红了夏日的原野,青涩的草莓转为嫣红,阳光把甘甜的汁水注入草莓和蓝莓的果实里。低沉轻柔的鹿皮鼓声,合着大地母亲的心跳,在山林原野中飘流,鼓声里,荒野复活了,苔原复活了,生命又一度轮回。
风从海上来,雨从海底来,携来鹿皮鼓声。伴着鼓声,“年老而强健”的萨满低沉持续地吟唱。他赞颂太阳月亮,风云雷电,溪流湖泊,飞禽走兽,歌声鼓声里,太阳从海中升起,月亮回到云的故乡。一株株白桦树苗和松树苗破土而出,在天地间长大,又一株株倒下,化为林中的泥土。一望无际的苔原,带着原始的质朴和粗邝,苔原上,鹿群低头啃着低矮的苔藓类植物,万古不化的冰川闪闪发光。
芬族的祖先,从乌拉尔山脉北行,穿过荒野,渡过海湾,进入苦寒的北方。他们简单的行装里,有一面鹿皮鼓,鼓面上绘着抽象的符号,那些符号象征着天空大地,象征着草木森林,象征着一茬茬来,一茬茬去的人,象征着看不见的神灵。 鹿皮鼓上有升起又落下的太阳,南来北往的风,阵阵凉雨,片片飞雪,沉默的山峰,荒蛮的大地,森林里的鹿,熊,水獭,狐狸,兔子……整个世界浓缩在小小的鹿皮鼓上。当鹿皮鼓敲响时,世界醒了。
>>
这篇写得激情洋溢, 文采斐然. 而其"激情洋溢"又是内蕴的, 收含的. 许多人做不到这点. 此篇非常完美. PFing...
谢兄说的有道理. 就叫"赫尔辛基大教堂"如何?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7-20 09:44
江月的文字一直都是充满激情,很美。
Originally posted by 余立蒙 at 2006-7-20 02:37 PM:
>>
鼓声从卡莱利亚来,那里的夜晚,静谧的湖泊映着万点繁星;鼓声从北极的苔原来,那里的小鹿蹦跳着, 踏着千年冻土,奔下圆浑的山坡。鼓声从万那摩宁诞生的海上来,鼓声中,海水扬起层层浪涛,浪涛中有..
作者: 寒江月 时间: 2006-7-20 12:04
谢谢楼上各位的评论,欣欣你就别夸我了,我是偶一为之,不象你每篇都好。这个标题确实没有表现我想说的。我本是乘机比较一下萨满教和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既灵肉分离。基督教是“男性化”的宗教,比方说天主教中女性至今不能担任高阶层的职位,萨满教比较“女性化”,一个信仰萨满教的民族最高神职完全有可能由女性承担。同时,萨满教使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给自然万物都赋予灵性,是它们充满灵性的美感。而在基督教体系中,就缺少这点。特别强调鼓和鼓声,因为鼓是世界各民族萨满教中通用的。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7-20 12:56
“欣欣你就别夸我了‘
江月,你就算了吧~~,你对宗教政治的看法堪称女中豪杰!你的剪纸摄影很有灵气。你真该把剪纸贴上来,震一震伊甸。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7-20 14:36
江月,请把你那些佛性的文章也贴过来吧。我们都熏陶熏陶。
作者: 简杨 时间: 2006-7-20 18:23
昨晚已经看了。喜欢。
作者: 尚能饭 时间: 2006-7-20 18:44
真奇怪,大老爷们写游记,大多是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然后微言大义,洋洋大观,全与所写胜地,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范文公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虽传诵千古,可他老人家到底去过没有,还得存疑。
你看江月和欣欣的游记,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我过去曾跟一个女作家说过:“你要多写文章,少生孩子!”她反唇相讥:“如果你能替我生的话!”
作者: 寒江月 时间: 2006-7-21 11:42
我过去曾跟一个女作家说过:“你要多写文章,少生孩子!”她反唇相讥:“如果你能替我生的话!”
------------
绝妙好答!哈哈!
作者: 寒江月 时间: 2006-7-21 11:42
我过去曾跟一个女作家说过:“你要多写文章,少生孩子!”她反唇相讥:“如果你能替我生的话!”
------------
绝妙好答!哈哈!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