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旧作]烟雨江南话端午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南忆竹     时间: 2010-7-8 01:25     标题: [旧作]烟雨江南话端午

烟雨江南话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已是众所周知,有许多种说法,毒月之说,龙图腾之说,屈原之说,伍子胥之说,孝女曹娥之说,从那远古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往事如烟,在历史的苍茫中,所有的故事都是沧海一粟,转眼风霜雪雨已过千年,那些曾经有过的真实历史,在这人世间,在这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季节,人们怎能不想到那些已历经千年的沧桑往事,撩开岁月尘封的面纱,缅怀那些曾经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传在那远古的时期,每年的五、六月间,时值仲夏,渐入潮湿闷热的季节,蛇虫出洞,湿热的天气,人类穴居山洞或结篱茅舍,难抵风雨,倍受毒蛇虫蝎的侵袭和伤害,除此以外,也因南方湿热的天气导致皮肤疾患,以及瘟疫,蛇虫猖獗,令百姓苦不堪言,先祖在天灾人祸面前,总结出经验,就是时值初夏时节,湿热的天气,蚊蝇滋生、蛇虫猖獗带给人类的疾患和困扰成了灾害。认为每年的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更是一个不祥的日子,史料中有这样的叙述:“先秦以来,先祖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说起屈原,《史记》卷八十四:“屈原(约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徙、三闫大夫。”

屈原学识渊博,原本深受楚王的倚重,由此受到与其官职相同的上官大夫的嫉恨,时常在楚怀王面前挑唆是非,致使一片忠心反受陷害,行为耿直的屈原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权贵对立,为楚怀王所疏远,被罢官贬退,并屡次遭到流放,一腔爱国之情,为人正直却受人排挤落到如此境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抑郁悲愤而著《离骚》,在楚国沦陷之时,又写下绝笔《怀沙》,含恨抱石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百姓为之痛惜,纷纷在江中投入食物,以免江中的鱼蟹食之身躯,后来以芦箬叶裹之,渐成习俗。

流传于浙江之地最多的,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贤相伍子胥之传说,而伍子胥,在带领将帅练兵之时,也不忘给当地老百姓解除疾苦,斩蛇驱邪,传授偏方,用粽箬叶灰治疗腹泄,许多的传说,与伍子胥、与嘉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嘉兴,在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交界之地,秀洲至今留有吴越国界桥,海盐有胥溪尚胥庙古戏台,平湖乍浦有水仙庙,还有着许多关于一代贤相伍子胥的民间传说,海宁的海神庙,相传伍子胥被投入江之后已化为潮神,刚烈之气,已化作日夜奔腾不息的波涛,与海天同在。《史记》卷六十六节《伍子胥列传》叙述:“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庐)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为报楚王杀父兄之仇,投奔吴地,助吴王阖庐兴国。

《史记》记载:“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俱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足见伍子胥一片赤胆忠心,然而,只因性格刚毅、直言谰君,从此埋下了隐患。在阖庐死后,夫差既立为王,立伯嚭为太宰,此后,吴王宠信伯嚭,言听计从,而吴太宰几次受越之贿赂而助越,进言吴王与越相和,伍子胥深知此举隐患无穷,故力谰吴王除越,怎奈吴王已疏伍相之谋,而听信吴太宰之谗言,有字为证: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疑,其怨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而子胥专愎强谰,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谋计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谰不用,因缀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子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在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子争立,我以死争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快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奸佞小人总是千方百计陷害忠良,忠贤之臣因直言直谰而遭奸佞之人诽谤陷害招致杀身之祸,事实也证明伍相的忠诚是天地可鉴的。两年之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精练其兵,积聚力量,趁吴王夫差会盟诸侯、率先北上争霸之际,强势攻打吴国,此时,国破城亡之际,吴王悔之已晚。传说八月十八这一日,潮水汹涌的江面,鼓乐大作,伍子胥身披战袍,立在潮头,身后有四员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在疆场的大将——何、管、晏、萱,眼看着吴国兵败覆灭。曾经受过伍相许多恩泽的百姓,对伍相的缅怀之情义是感天动地的——每年的五月初五,伍子胥沉尸江中之日,沿江百姓成群结队自发地去祭奠,在江边摆放芦箬粽子、酒等,还划龙舟迎潮神,从此,这样的祭江仪式自汉始,渐成习俗,世代流传。

越州百姓深明大义,并不以为伍子胥是敌国之将而将之淡忘,而是敬重其生平的忠心耿义,从此,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伍子胥忌日,端午之时必为作为敌国之将的忠臣举行祭江活动划龙舟以迎伍相潮神。话说到了东汉汉安二年的五月初五之日,照例人们又在大舜江进行迎涛神划龙舟祭祠活动,那一刻,曹娥之父立于龙舟之船头,正击鼓颂歌之际,一个浪涛打翻了龙舟,曹娥之父被潮水卷走,年仅十四岁的曹娥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卷入涛涛江水之中,瞬时痛不欲生,日夜哀哭不绝,沿江觅父之时,以衣投江寻父,衣服随江水漂流五昼夜之后,一直漂浮于江面的衣服竟然从江面沉了下去,冥冥之中,暗示沉衣之处,是曹娥之父溺身之处,曹娥遂纵身入江,之后竟抱父尸浮出水面,此举震惊乡邻,筹资为其葬于古称大舜江的江东岸。

对孝女曹娥庙、碑由来之述说的了解,这要从我以前在生活、工作在绍兴地区之时,曾经得遇一位恩师,上虞籍作家高志林老师在为文方面给予我的许多指导说起,我也有幸得到高老师赠予我的一本其编撰著写的《隽永的白马湖》,此书对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相当详尽的叙述,曹娥、曹娥江,以及曹娥碑之说,亦从中可见一斑:“后来到了元喜二年(151年),此事为刚来上虞上任的县令度尚所闻,即将曹娥改葬于江西岸,并命13岁的外甥邯郸淳作诔文、立碑、建庙、改江名,以彰曹娥之孝烈这块石碑,便是著名的曹娥碑了,又称‘汉碑’。关于邯郸淳作诔文事,《会稽典录》这样说着:‘度尚先让魏朗作诔文,文成度尚宴请,魏朗度上言词谦逊,以致度尚误解,便又命邯郸淳试作。邯郸淳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果然才如潘江陆海,直追贾生上如,魏朗为之毁稿’”。

追溯远古,思绪又重回眼前,记得不久前,我在报上读到一篇文,也叙说到嘉兴地区,曾经有一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的胥山,传说是伍子胥练兵之地,方园百里,独此一山,颇为珍奇,从古至今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登此山倾听松涛、踏雪探梅、遗留书画,只可叹在文革时期被当地的大桥公社开办石料厂,历经十年采石,而遭损毁,荡然无存,让后人无缘得见,不免让人深感叹惜!此时,虽已不复旧时之景,然而,深厚的历史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随着年年端午的来临,人们依然时时缅怀,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让人慰藉的是,2008年,端午节成为我国法定节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今年,更是让人欣慰,嘉兴为了让历史文化悠远流长,举办了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也同时举办了首次伍相端午祭,让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得到提升,无疑是民之所向,民心所喜的,你只要看看看禾城街头那一个个欢欣的笑脸,就可以明白这样的江南盛景是多么让人欢欣鼓舞的。在那全城欢庆的时刻,我也曾赋诗《长街共舞•江南春》:禾城长街舞翩跹,蒲香荷影摇莲步。烟雨江南展新颜,群葩溢彩吐芬芳。

在这满城欢庆的时刻,想到《端午祭龙文》的“追始溯源,草昧洪荒。茹毛饮血,风雨仓皇。”,远古的先祖餐风饮露,茅草结舍,受着蛇虫的毒害,风雨的侵袭,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时至今日,我们怎不思前想后,感慨万千!人类历史的变迁之中,凝聚了多少先祖的智囊和勇气,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千年的风雨沧桑,人世间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已走进了高科技的时代,用智慧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环境。相遇这个时代,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

风雨飘摇的时代已随着历史的脚步远去,留下许多习俗,证实着曾经的沧桑岁月,在江浙一带,更有许多民间习俗,在端午节之中尽显纷呈。

“谁家重午载轻盈,小舫张筵柳外撑。恰恨湘帘垂五尺,隔花凝睇未分明。”这是平湖竹枝词之中张云锦《当湖百咏》之诗作。古时人们常在端午之日游览报本塔,船中设着筵席,可见,自古以来,在江浙一带,民间的端午习俗、礼仪可见一斑。

从记事起,端午节,在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那是有些敬畏的感觉,因了那许多禁忌,不过,又是特别期盼的,因为有各种馅料制做成的粽子可以品尝。儿时,长辈总是特别关照小孩子此日不可出家门,并且需在眉心、手心和足心涂上雄黄,以驱瘟避邪。记忆中的端午节,是颇有意义的,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父母总是早就从菜市场买来了芦箬粽叶、糯米、五花肉,首先将粽叶放入清水之中浸煮片刻,待芦箬粽叶柔软下来,颜色也显得青碧,则可以备用,然后,将糯米淘洗之后滤去水分倒入适量酱油拌匀,同时将五花肉洗净切好,拌入适量酱油、盐、味精,万事俱备,就可开始取芦箬叶包裹粽子,最后用细麻绳或粗棉线系扎成有棱有角的粽子。这也是心细手巧的活,说起来,我的父亲做的粽子棱角分明,而且,品尝起来鲜美可口,特别是粽子里的五花肉的肥肉部分,酥酥的,香喷喷的,入口即化,因融入了芦箬粽叶的清香,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美味。

这一日,饭桌上还有几道菜,也是必不可少的,黄鳝、咸鸭蛋,还有一碟盐拌豆腐,其中调以切碎的大蒜,品尝一点雄黄酒,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尝到的也是浓浓的亲情,以及心底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的前一天或者当天清晨,当你来到菜场或街头巷尾,你会看到一道别样的风景,有几位老农满载着一三轮车的菖蒲

和艾叶,身边总是围了一大群的市民在挑挑拣拣,这些菖蒲和艾叶散发出的馥郁清香沁人心脾,往往只一会儿功夫,一车的菖蒲和艾叶便会所剩无几。按本地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几束菖蒲,说起这种菖蒲,生长于溪涧水泽之中,根茎粗壮,碧绿的长叶酷似剑的形状,因此,意寓宝剑,有斩妖魔,蛇虫不侵的说法。在端午节里,被当作驱邪之物悬于门或窗上。于是,你可以看到端午节之日,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悬着菖蒲和艾叶,楼道内会飘散着那艾叶特有的清香,感觉到的是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氛。

端午节的午时,还需在室内点燃艾叶,据说这样可以蚊蝇不入、百毒不侵。

倘若在端午节的前两天或当天的早晨去菜市场或小百货市场,常常可以看到有年长的老婆婆在那放摆了一个小摊,藤萝之中,放着一些手工缝制的,用做衣服裁剪剩余下来的零碎花布头,一针一线缝制成的小巧精致的香袋,大多是十二生肖,也有花鸟鱼虫的,在上面还绣了一些花纹图案,这种香袋散发着一种香粉,一般里面掺着中草药,如白芷、川芎、芩草、山柰、甘松等几味中药,那一种药香,据老婆婆讲,挂在床头或佩带在小孩子身上,是可以驱百病、避邪的。我是爱着它的制作工艺,往往见到了就会爱不释手,每次总会挑选几个买回来。这种香袋价钱极便宜,最多二元钱左右一个,我想着老婆婆也是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来制作的,所以每次也总是不会再去还价,我觉得,买这样的小物件其实是在买一种美好的心情,如果以金钱来论价值,也未免有些落俗了。

端午的故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已融入了岁月,融入了千家万户的许多美好心愿,这样的时节,总有很多感想,连同那些远古的传说,一起荡漾在心底。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10-7-8 21:22
端午节的故事很纵深也很有美韵。

谢谢忆竹好文美文。
作者: 江南忆竹     时间: 2010-7-10 08:36
谢谢雪儿老师,在此,也送上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