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离爱有多远 [打印本页]

作者: 枯荷     时间: 2006-4-27 06:19     标题: 我们离爱有多远

  这是一个信仰智慧的国家,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几乎所有人都对诸葛亮敬若神明,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信佛教,却还是会对文殊菩萨尊崇有加。因为智慧,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一切来自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当离智慧越近的时候,我却发现,我们离爱越远。在我们所有的教育里即便有爱的教育,那也是基于对现实利益服务的,是为了强调得,如当你对他人付出爱的时候,你就收获到了快乐。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这是客观的存在,当我们愉悦了他人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种自我愉悦的过程。但是当我们把得过分强调的时候,爱其实已经在缺失。

  真正的爱,是不计较得,并不在乎付出爱后是否能获得来自心灵或者外在的愉悦的,即便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也依然不会更改爱的初衷。我们对于爱,首先建立在自己的获得上,是一种带有很强功利性的,目的明确,这样的爱,会随着利益的得失而存在或者消亡,也因此我们在爱中较少获得真正地来自心灵的愉悦感觉。

  中国人的某些冷漠是浸透在骨子里的,也较少去拷问来自心灵的问题与困惑,我们把人生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努力提升智慧上,对于心灵的构筑却往往强调在智慧的提升中累积。知与行的严重错位,让我们往往在面对灵魂的时候选择逃避,责任总是强调在利己,而非利他。

  所以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不作为辩护出上百种理由,我们可以尽情去鞭挞他人的缺点过错,而较少自我审视。我们所有的信仰都来自心灵的一种渴求和需要,但却没有意识到心灵是耕耘的过程,而不是需要的过程。所以我们的信仰往往经受不住任何来自现实世界的摧残,一触即灭。在我们推崇 “厚德载物”的时候,更对 “上善若水”青睐有加。尽管老子在谈到这个的时候,是基于德的基础上而来的,但是我们却把这种本该上升为心灵建筑的哲学,宣扬成了一种处世的哲学,为人处世要如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把原本在道德层面上的水之柔性而润泽四方不求回报抛诸脑后了。

  当一个义工丛飞死后,我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那里争论得热火朝天,却没有人跟进丛飞的脚步,把他未曾走完的路坚持着走下去,而在那里喋喋不休的探讨他人道德的缺陷,和社会道德的沦丧。丛飞之死,更再次证明了我们对于爱的匮乏,对于爱认知上的盲点。

  我们喜欢展开大讨论,我们喜欢强调在争论中获得真理,却不知道,真理就是真理,并不因为辩论而成为谬论,更不因支持率的高低,对的就成为了错的。我们习惯了人云亦云,我们习惯了从众,我们习惯了潮流,我们甚至习惯了听命。我们唯一不能习惯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该走的路。

  曾经看见卓达集团的总裁杨卓舒在谈到慈善事业时候的一段话:“我是在痛苦的心态中捐款的,”他说,“参与慈善事业以来,常常碰到‘截流’现象。我曾给一些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每年600元,而他们给我写的信却表明只收到100元。我通过官方途径在河北救济失学儿童,但不久前,当地教育局长却被判罪——他贪污了240多万元各种款项。”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面前,他选择的不是停止慈善,而是继续把慈善进行到底。因为他清楚,如果他过分在意这种‘截流’现象,那么损失的只是那些他曾经帮助并要继续帮助的儿童们。尽管是如此的痛苦,却依然在这样的一种痛苦的过程中继续。

  丛飞那些被援助者说的让人心寒的话,在我已经并不陌生。在曾经三年的义工之路上,艰辛并不来自社会的压力或者政府某些职能部门的重重阻挠,设置的各种障碍,更多的,是来自那些被被援助对象的。

  在民工培训基地,有一个图书馆,里面所有的书都是义工从自己家中拿来的,或者从社会上募捐而来的,但是这些图书往往在被借阅后能还回来的有限可数,当去追问的时候,得到的是一个个白眼,并直接问我:你们那么有钱,这点书还要拿回去,你们做的是什么慈善事业。亲眼看着一个为无数的民工追讨回务工款的律师是如何垫付着自己的钱为那些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报酬或者赔偿的民工奔走的,管医疗,关吃住,管打官司,管社会舆论的呼吁,得到的却是一个个的民工冷漠的背影转身而去,哪怕是一句让人感觉滚烫的话都是奢求。这些金钱,时间,爱心的付出,没有得到丝毫的理解,却依然没有阻隔他继续这些义务援助。被政府的一些部门痛恨,被媒体臭骂,动摇不了他前进的步伐。因为他是在为一个构筑关爱的社会耕耘,而不是为了自身心灵的补偿或者获得,这就是退缩者和苦行者的区别,是对爱的理解的质的差别。

  爱,或许会遭至各种责难,但是,因为责难而停止爱,那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感恩会让付出爱的人倍感温暖,但是却不能因感恩的不存在,就让我们把爱收藏起来。如同有一堆炉火,你只有不断地往里添柴,才可能不至熄灭。那么我们做不成那一直在燃烧的柴,是否可以弯弯腰,抬抬手,做一个添薪的人呢?哪怕只添一次!

  我们离爱还有多远?在谴责他人之前,不妨先扣问自己的良心。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4-27 06:55
这篇有些意思。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4-27 07:14
枯荷开始关心起社会问题来了
作者: seeyourlight     时间: 2006-4-27 07:26
都在自己的感知内, 做到了最好.
作者: 冷热     时间: 2006-4-27 07:44
一连几天都在看朱苏进编剧的<<江山风雨情>>,上来读了枯荷的一句“这是一个信仰智慧的国家”,万千感慨尽在其中。朱苏进的这部戏,实在是我见到的少有的一部国产电视剧,有<<大斋门>>的雅俗共赏,有<<走向共和>>的振聋发聩,更揭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人性。袁崇焕、吴三桂、洪承畴、皇太极、崇祯、陈园园还有那个东厂首领太监王承恩,无一不血肉丰满。国家的面子,王朝的血脉,一直被我们奉若神明,并且压出了另一类的人性“美”。
作者: wxll     时间: 2006-4-27 09:54
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13: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13: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13: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4-27 10:02
整本圣经,最喜欢的就是先磨引的这段话。
而我所理解的基督宗旨:就是爱你的敌人。(歪曲的不算)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4-27 13:17
荷雨,对于中国的事情,我们有时都不知道应该关心什么。谢谢你的好文。还有,你勤奋的写作态度。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