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新疆考察散记(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洛陀     时间: 2009-7-25 20:01     标题: 新疆考察散记(下)

新疆考察散记(下)

洛陀


在新疆看歌舞

我生平不善唱歌,但喜欢听歌,尤其对新疆民歌情有独钟。

此次有幸,参加赴新疆的水资源考察,在短短的11天中,承主人热情地组织了两场歌舞演出,那是原汁原味的吐鲁番和哈密的歌舞演出。演出的节目有:欢乐的故乡(歌舞),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女声独唱),达坂城的姑娘(女子集体歌舞),阿拉木汗(歌舞联唱),新疆山水美((男声独唱),吐鲁番麦西来甫舞(歌舞,最后邀请观众上台一齐歌舞,达到高潮),维吾尔姑娘之舞,乌兹别克舞,请你尝块哈密瓜(独唱),甜甜的歌儿献客人,踏姿舞,少女的美姿(哈萨克三人舞)一杯美酒(歌唱),五彩的鞋(表演舞)。

在两次演出中都演的节目有两个,一是达坂城的姑娘,一是麦西来甫舞。麦舞常常放在节目的最后,当集体舞毕,演员就邀请观众一起跳舞。为尊重演员的热情相邀,不造成尴尬的局面,很多观众都会参与其中,使晚会气氛达到高潮。事实上,人们对参舞的观众也不会苛求,第一你要显示大方热情,不要忸怩作态;第二你要听懂舞蹈音乐的节奏,步法、手姿能跟上节奏即行。这种群舞主要在于气氛,演员、观众达到欢娱的高潮,尽情欢乐。

在新疆以外的地方,我们也常常听到唱新疆民歌的演出,其中经常听到的是女声独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次我们在吐鲁番考察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维吾尔族的男女老少对种植葡萄的深厚的情结,它形成了一种传统,影响到他们生活的一切。譬如有的维族同胞已在工厂做工了,但到了葡萄要剪枝、浇水的时候,他们就回家去了,他们放心不下葡萄园。因而,葡萄熟了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动情的时候。对于歌中的女孩阿娜尔汗就更是如此了。一方面她庆幸着一场丰收,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她的情郎哥克里木传来了立功的喜报。在这种情况下,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有人分析中国的唐诗,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这是该首诗的精神所在。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歌眼”就是这个“醉”字了。

在欣赏演出时,我突发奇想,把新疆姑娘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与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关牧村的演唱比较了一下。罗天婵、关牧村演唱这首歌,我们不知听了多少次,每次都感到她们唱得是那么醇厚,缠绵,妻说好像是有奶油巧克力的味道。而当我们听新疆吐鲁番姑娘唱这首歌时,就觉得她唱得是那么清亮、热情、奔放。她的的确确认为吐鲁番得葡萄熟了,丰收的季节到了,自然而然地流露除了心中的喜悦,同时,也为情郎哥立了功而满心高兴。

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唱法,一种是歌唱家那种优美醇厚低沉缠绵,一种是吐鲁番姑娘那种纯情、自然、热情、奔放,到底那种更符合“歌眼”?我认为吐鲁番姑娘唱的“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是把该歌的灵魂唱出来了。其他人即使技术如何高超,也未必能把他们这种深厚沉积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味儿唱出来。这是我本人的一点点肤浅认识,不一定正确。

苏公塔

一日晚餐后约九时,天色还十分明亮,须知吐鲁番与北京有2小时的时差,此时还只是北京的七时呢。有人建议去游览一下苏公塔,该塔位于吐鲁番市的东区,从旅馆乘车10分钟即可到达。

苏公塔在吐鲁番和新疆都十分有名,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古塔,也是新疆现存的最大、最完美的古塔,是维吾尔族建筑大师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魅力,我们被它的庄严美观而折服。塔身全部是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高44米,底部直径10米,塔体逐渐向上收缩而成为一圆锥体。塔身上布满了各色图案计14种,因此看上去十分精致、悦目。其最妙之处在于塔的内部结构不用一根木料,在塔的中心用砖砌成72级螺旋形的阶梯当中心支柱体,支撑整个塔身,又能作登梯之用直达塔顶。塔的下部及比邻的清真寺建筑为一个巨大的礼拜堂,可容千人一同做礼拜。

苏公塔建于1777年,是当时吐鲁番群王额敏和卓与其子苏来曼为表达对清政府的忠诚以及对真主安拉的虔敬而建造的。人们称之为“额敏塔”,又叫“苏公塔”。

说起来,有一段历史是需要交待清楚的。额敏和卓,吐鲁番回族人,其祖父和父辈都是吐鲁番地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1720年,清军来到吐鲁番,额敏和卓即归附清廷;1930年,清军岳钟琪率军又进驻吐鲁番,对额敏和卓屯田效力清廷予以嘉奖,后准噶尔部不断出军侵犯吐鲁番,额敏和卓配合清军击退准噶尔军,确保当地的安全;1754年,额敏和卓率维吾尔军(称回军)与清军一起平定准噶尔部,一直打到伊犁,建功殊勋;后来,又随清军一起评定莽噶里克叛乱。清军在统一天山南北过程中,对额敏和卓论功行赏,赐予“群王品级”,以后又正式封为“群王”。总之,额敏和卓及其儿子们在统一新疆及治理新疆、建设新疆中功勋卓著。

他们为了表达对清朝的忠诚和真主的虔敬,建造了苏公塔,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塔充分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与满、汉民族的团结一致,共同寻求新疆之发展,是一座体现为建设民族和睦的新疆而努力的标志性建筑。

交河故城

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为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唐初在该地设立安西都护府。《汉书.西域传》中写道:“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该故城建于河心小岛上,呈柳叶形,长1650米,最宽处300余米。由于河水冲刷,台地周缘形成断崖,崖高30米,人称为:“崖儿城”,即“雅尔和图”也。该城由车师始建,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该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城内建筑物内至今仍可见到地下水井及储存粮食的地方,以及士兵隐藏及外出进击之处,诚乃兵家必争之地,故历史上兵战频繁。

全城由一条贯穿南北的中央大道,从北到南,依次分为寺院区(北)、官署区(东)、以及手工作坊与居住区(西)。交河故城的房屋建筑,因地制宜地在崖岗上掏挖建成。它从原生土往下挖,得墙体,再用木料搭盖屋顶,不用立柱。其民居通常呈长方形院落,有庭院和院门。残留至今的建筑群体约有22万平方米,规模甚巨大,可与希腊雅典卫城相比美。建筑高达三层,在建房之前必先掘井,选择充足的水源,以保证较长时间的留守而无缺水之忧。

直至13世纪以后,蒙古贵族海都、都哇发动叛乱,将该城毁于战火,至今只剩下断垣残壁,但仍可见其巍峨规模。

在官署区,人们发现一座婴儿墓,内埋葬200多个1-2岁的婴儿。该墓长30-40米,婴尸均用白纱布包裹着,并无任何随葬品,同伊斯兰教风俗相似。人们断定,他们都是在15-16世纪交河城废弃后埋葬的。河沟对岸也发现有类似的婴儿墓。这可能与当地的风俗有关,认为斯地灵气旺盛,小孩葬于此地会早早进入天堂。这对研究古代车师的历史与宗教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交河故城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从吐鲁番市往东45公里,在火焰山的峪谷出口处,即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有一座半圆形的山腰断崖的平台,其上就有闻名全新疆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它既像弯月,与脚下流淌千年的木头沟泉水相伴,显得那么清丽、郁郁葱葱。外面火焰山的强烈蒸烤之感,顿时被这溪流、绿荫所消解。

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即是“山腰”之意,说明千佛洞所在之地在“山腰”。该洞距高昌故城也仅10余公里。故往来交通十分方便。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据导游的那位女学者介绍,始建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等漫长岁月,一个个洞窟,蜿蜒开凿在半月形的悬崖壁上,洞窟之外,现均有平台,没有遮拦,可登高望远。

该千佛洞最早开凿于鞠氏高昌时期,相当于南北朝末期到初唐。以后,在盛唐和中唐时期又陆续有所扩展,及至晚唐和北南两宋时期,即回  高昌时期,又继续有所扩展,一直延伸到元代,每个时期,千佛洞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各有其特色。因此,反过来,可以根据各洞窟的内容、特色,获悉它是何朝代的产物。洞内的不少绘画,都反映出供养人(出资者)的身份和财力。经千佛洞专家们的研究与编目,得知:第17与18窟,始凿于公元6-7世纪(南北朝后期);16窟-中唐;20窟,绘有回  高昌王与王后的绘画;33窟,绘有佛涅磐后众佛门弟子默立举哀图;38窟,绘有摩尼教生活情景;51窟建于回  高昌时期;20窟中有窟,编号为69窟;82,83窟为10-11世纪回  王朝强大时的作品。以后,在伊斯兰教东侵入吐鲁番后,佛教逐步衰败。在宗教冲突中,千佛洞内绘画中的人物的眼睛全被挖掉。在19-20世纪,德人勒柯克野蛮地用刀将许多精美绘画挖出,运回德国安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均毁于轰炸,令人扼腕痛惜不已。如今能见到的都是从德国拍回的照片。勒柯克的强盗行为必遭人们诅咒,遗臭万年。

我们在那里受到当地文物所的科研人员的接待,特别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学教授,与之交谈甚欢。他们常驻千佛洞进行研究,令人钦佩,可惜忘其姓名。

库姆塔格沙漠

一日傍晚,我们一行来到鄯善县老城南端的库姆塔格沙漠风景区,该区距城市最近,是规模最大(面积达1880平方公里)、最易到达的沙漠之一,也是中亚地区沙漠地貌景观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它又名沙山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水上活动区、花卉观赏区和葡萄园,南部为沙漠活动区、沙疗区和沙漠植物区。

库姆塔格沙漠的南缘是唐代连通沙州(敦煌)和西州(吐鲁番)的古丝绸之路。

我们搭乘勒公园内部的旅游车,循专门路线在沙漠中蜿蜒前进,看到了不同的沙漠地貌,如沙窝地、蜂窝状沙地、平沙地、波状沙丘地、鱼鳞纹沙坡地――。沙丘轮廓清晰,我们在傍晚以沙漠为背景,纷纷摄影留念,颇有一番苍茫辽阔之感,令人想起唐朝诗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

如今,吐鲁番市与鄯善县正继续努力,将该风景区开发为一个综合性旅游胜地。他们每年举办库姆塔格国际沙雕艺术节,举办沙疗保健活动,充分发挥沙漠资源的作用,使之既能观光游览,又能进行沙地运动,以及沙漠自然景象的考察

艾丁湖

一日下午会后尚有多余时间,有人建议去看艾丁湖,于是分成两批前往。汽车一直朝西南偏南方向行驶,一路上两旁道边林木森森,绿荫如盖,其后则为维吾尔族的民居。我曾问当地人为何这里绿化的这么好,他回答说地下有坎儿井系统,地下水源比较充沛,加上光照充足,十分适合植物生长。但是,越向艾丁湖方向走,沙荒现象就越发利害了。最后,我们来到一泓白花花的水池边,此即为艾丁湖也。

艾丁湖地处吐鲁番盆地腹心偏南处,其海拔为负155米,为我国最低漥之地,在世界居第二位,约旦的死海海拔为负391米,是世界最低地。

艾丁湖近年来由于急剧蒸发,湖泊日益退化,湖面被盐壳和沼泽逐步侵袭,如今仅存一泓水洼,而昔日却是碧波万顷之地。只因为它是全国最低之处,故还能招来一些旅客,而旅游部门正在规划将其开辟为一旅游景点,我们看到人们正在建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教堂等建筑。此外,还听说拟从湖中开发钾盐等化工产品。我认为,这种开发有点急功近利,对生态建设与改善并无好处。

从鄯善县到哈密

结束了吐鲁番市与鄯善县的考察后,乘火车至哈密。一下火车,给予人们一种新的感觉,该地开发较早,设市较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市内建筑呈现民族特色,色彩明丽,街道也整洁。真不愧为丝绸古道上从甘肃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城市。昔日曾为乌孙王府所在地,汉时称该地为“伊吾卢”,隋代时设“伊吾群”,唐时设“伊州”,元时称为“哈密力”,从明代称为“哈密”,直至如今。

从汉以来,张骞、班超、班勇(超子)、玄奘等人都曾经到过这里。

天山将哈密地区分成两个独立的盆地,南部为哈密绿洲。即哈密市如今的所在地;北部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如今分设为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与哈密市同属哈密专署。因此,从地理上看,哈密东连甘肃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进入西域的入口处,西邻“火洲”吐鲁番,北与蒙古接壤。这里可以看到各种景观,如草原、雪山、戈壁、沙漠、雅丹地貌等。

哈密阳光充足,适于种植瓜果,所产哈密瓜驰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哈密瓜的清香甜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当地人告知,哈密瓜的收购价为1.20元/斤,而北京超市中哈密瓜的售价仅为1.68元/斤,实为价廉物美。但是,种瓜耗水甚多,当地水资源的价格压得十分低,实在是不恰当的(详见另文分析)。

白石头风景区

从哈密市北行约70公里抵达白石头乡,盖因该地万顷芳草地上人们发现有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石英质白石而得名。人们一般不去探究其地质特点,为何“万绿丛中一点白”,此白石从何而来,其地下是什么东西,而对其旅游价值评价甚高,因此发展迅速。夏季这里的风景最美丽,四周芳草芬菲,远山顶上皑皑白雪,清澈的河流,浓郁的森林,到处有点点、堆堆的牛群、羊群,还有一座座牧人的包座和木屋,而在风景区中心,则已建成一座休假城了。一处一处的彩色木屋,加上可口的民族风味的餐饮,招徕了一批批游客。这里的种种景色构成了一幅幅草原彩绘画卷,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以及汉族。过去我们总以为牧民们居住之地往往是高寒艰苦的,来到这里后,我们感到这里仿佛是仙境。当地的人说,若遇到重大节日,草原上还会举办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活动,那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人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品尝佳肴美酒,似乎也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了。

鸣沙山

鸣沙山与白石头山相距很近,在一片绿色草原中凸起了一座金黄色的沙山,这是我国几大鸣沙山之一。我们知道,敦煌有鸣沙山,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有鸣沙山,还有内蒙古的响沙湾有鸣沙山,此外,据悉在新疆西北部也有一座鸣沙山。据当地人讲,在鸣沙山时常能听到那种如泣如诉的天籁之声。人们若从沙山顶上往下滑,又能听到鼓声阵阵,雷声隆隆。导游小姐为我们讲了唐代樊梨花女将军率军大战匈奴的故事,说这里是古战场。我对这个故事不甚相信,唐代只有突厥人曾在新疆作战,当时匈奴人早已分裂,有的西遁,有的在中原被同化,而樊梨花确有其人,并确实是战死在民族冲突之中。

敦煌的鸣沙山和宁夏的沙坡头我都去过,我认为,宁夏沙坡头旅游点开发得较好,规模很大,还与乘坐羊皮筏子漂游黄河、骑骆驼过沙漠等活动结合起来,让人们玩得痛快、尽兴。而新疆的鸣沙山并没有组织什么活动,只是听导游小姐作了几分钟的讲述而已。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里也有可取之处,即它比较接近于生态之美,四周比较宁静,人工的干扰较少。
作者: keven     时间: 2009-7-25 20:46
新疆一般多用公斤,如果是这样,这个价格还是便宜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7-27 22:48
感谢洛陀好文!有图片就更好了。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