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旧文:北方老人院的点点滴滴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8-9-23 23:38 标题: 旧文:北方老人院的点点滴滴
(1)老人院
每次来吉林探望姥爷,市容都有很大改观,马路越来越宽,超市越来越明亮宽敞,布置得干爽洁净,与美国的超市并无两样。市中心越来越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声,叫卖声嘈杂,人间总是如此争先恐后地喧闹着,汽车向行人野蛮地开过来,行人也大无畏地与汽车抢道。
城内的房地产价格昂贵,老人院建在市郊,交通极不便利,却十分安静,似乎是个被人遗忘,被红尘抛弃的角落,灯红酒绿的世间与这里毫不相干,死亡,病痛在这里是习以为常的事,死神不耐烦地躲在暗处,随时来偷袭人的生命。翻开护理室的日志,死亡的气息迎面扑来,令人窒息,每隔几页就记录着某某患者在凌晨或夜里过世。在大家忙碌于日常生活中, 抱怨工作生活的平淡时,夫妻吵闹时,生生死死正分分秒秒发生着,众多生命如此来去匆匆,不为人知。
(2)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在这里可以被洗礼成善良体贴,为病人着想的天使,比如伊丽莎白医生,(她写了不少关于临终关怀的书),也可能被变得麻木不仁,对病人的情况视而不见,缺乏应有的爱心。 无奈的是,大部分人更容易成为后者。
一位六十几岁高个子的男病人,自己靠双臂扶着墙吃力地行走,常在走廊中摔倒,‘噗通’的声音总是让人心中一惊,护理员也只是漠然,“他老是摔倒,又总想走出去.” 护理院并不提供他辅助行走的设备,通常是家人准备好拿来的。如果家人没有提供设备,能起床的病人也只能徒手,全靠自己。
虽然姨舅曾经嘱咐护理人员时常给姥爷翻身,但显然他们不常做,只让他仰面躺着,直直望着上面的白色天花板发呆。舅母发现了姥爷新的褥疮,护理人员却根本不知道。姨舅在商量这是否让姥爷在这里长住下去,因为护理条件的确不尽人意。吉林白天热,晚上天气变冷,对面的老人按铃叫人来关窗户,也没有人来,结果第二天下午,姥爷夜间着凉开始发烧了。舅母叫来医生,打了退烧针,姥爷才从昏沉沉的状态中变得清醒些。几位老年妇女聚在一起聊,都抱怨这里的服务不周,饮食差,都想回家去住。
五六名护理人员工资很低,工作时间长,人员短缺,二十四小时倒班照顾二十五个病人(有五六名患者完全不能自理)。她们根本无法把工作做得仔细。这也从侧面显出商场物质虽然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然而社会福利仍十分落后,政府没有足够的钱来照顾老弱病残,鳏寡孤独。
姨夫告诉我,一个月前,他们找老人院,共看了五六家,这家公立的条件算是最好了,其他的地方,(多是私立的老人院),屋里气味难闻,躺在床上的老人目光呆滞,衣服上污迹斑斑,不忍目睹。有的护理院中,一个护理人员竟然照顾十六个老人,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护理员喜欢接受完全瘫痪的老人,因为工作量少,不需要扶着走动。他感叹他这一辈子的人最终只能进老人院养老,因为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不会有多余的精力照顾老人。我问国家的税收一部分不应当用在赡养老人残疾者身上吗? 他说官员们的层层腐败,该用在社会福利上的大部分被贪污掉了,政府的社会福利院要通过百姓募捐才能进行下去。令人难以置信。
照顾老人是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护理24小时需要照看的病人,儿女的精力有限,需要上班,照顾孩子,老人院是个重要手段,但护理的质量如何保证是人们最担忧的。
(3)有关安乐死
舅母带我去看养老院另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他躺在床上已经是个半植物人,人看上去高而胖,但腿部已经严重畸形,两个腿蜷曲着很难掰开,左脚缠着白纱布,他的老伴住在同一个房间,对面的床上。老婆婆八十七岁,面容慈祥可亲,对来看望他们的任何人都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般,她告诉我们说,由于血液循环不好,老头的脚部开始溃烂脓肿,儿子刚刚来过,给他上完药,包扎好。每天为了照顾老头和自己,这位婆婆早上拼命在健身器械上锻炼,她凄凉地说,“我得好好活着,要不然谁来照顾他啊! 他一年半来瘫痪在床,只说过一句话,”我要上厕所“”。 这位坚强的老婆婆每天给他喂饭,帮助他擦身,按摩,说话。。。人生伴侣的相依为命显到了极致。
美国的一匹最受敬仰的马赢得了很多冠军的头衔, 可是这匹赛马不幸在一次比赛中出了事故,跌断了一条腿,后来做了多次手术,都没有治愈,靠三条腿站立使这匹马痛苦不堪。最后它被实行安乐死,因为马主人不忍心看到它痛苦的样子。 美国电台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同样的理论延伸到人身上就很难了,看到这位老人,我不禁又想起这个话题,当一个人生活质量接近于零,生命已经没有任何乐趣可言,身体又苦不堪言,不仅自己受折磨,家人也是痛苦,比如晚期的癌症病人,安乐死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吗?
探访老人院给人最大的感受:人生是苦。尽管如此,人还是要学着苦中作乐。
Jul-06-2007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8-9-23 23:39
看到廖康的文章,把这篇贴出来。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8-9-24 00:18
感谢晨思。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4 08:30
“探访老人院给人最大的感受:人生是苦。”
我当时的感觉是善终很难。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8-9-24 09:04
我自己迄今为止还没小孩子,如果生活不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可能就没小孩子了。我
打算把我爸爸妈妈当两个老小孩儿养着,我的后半辈子就是这个任务了。
他们这代人够苦的,小的时候打仗,听我奶奶说:我父亲还一两岁的时候,有一回
子弹从奶奶家的窗户打进来,嵌在墙里。年轻的时候挨饿,文革中又因为这样那样
不成为原因的原因挨整挨批斗。现在老了,要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
他们自己说过,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要去养老院。可是我不想让他们去养老
院,我打算由我来照顾他们。
生活就是画一个圆,小的时候生活在父母身边,长大了离家远行,等自己人到中年,父
母老了,又回到父母身边。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08-9-24 09:42
我现在整天想的就是到底在多大岁数自杀。
作者: 青冈 时间: 2008-9-24 09:52
Originally posted by fanghuzhai at 2008-9-24 02:42 PM:
我现在整天想的就是到底在多大岁数自杀。
60咋样?
我的预期寿命是60岁,最好一天也不要多。:)
廖教授那个帖子老太太都88了,家里人还去打官司,在中国,不管咋死的,那都叫喜丧了。
73,84,两个坎过去,就是喜丧。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4 12:58
女人做护士。男人做警察。都是压力最大的工作。需要正义感和爱心。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4 19:05
看来笑雨的父母,最幸运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雨 at 2008-9-24 10:04 AM:
我自己迄今为止还没小孩子,如果生活不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可能就没小孩子了。我
打算把我爸爸妈妈当两个老小孩儿养着,我的后半辈子就是这个任务了。
他们这代人够苦的,小的时候打仗,听我奶奶说:我父亲还一..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8-9-24 19:26
谢谢各位。
笑雨是孝女。一般父母都喜欢在女儿家养老,有安全感。
我一直认为自杀不妥,见到老人院改变了想法。据我父亲讲,澳洲许多老年人从南美走私一种安乐死的药,但这药物是违法的,很多人还是想法设法拿到,因为他们不想自己进入长期瘫痪在床的局面,折腾自己与家人,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据统计,50%老人是会长期瘫痪的,比率很高. 美国人是买这种长期护理保险的,但是很昂贵,多数人未必肯买。
我的姥姥姥爷都临终时瘫痪,姥姥两年,姥爷半年,身边的儿女已尽力而为,最后还是受不了二十四小时无限期的倒班,送老人院,感情上他们是左右为难的。在吉林曾有这样事,孝顺的儿子为了照顾长期瘫痪的父亲,过度劳累,结果心脏病发作先死于老父亲。
很多男人都有和青冈类似的论调,不必活太长,很奇怪的。生死由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哈哈。一位日本长寿者(男)113岁,大概是世界记录了,他很乐观,说活着很好,还想再活十年。(健康的话,怎么活都是好的)。日本人过百岁者有5万多名,也许和饮食清淡有关。
不管怎样,学会活在当下。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