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旅行禅 [打印本页]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9-23 11:38     标题: [原创] 旅行禅

  都市的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每个人都太繁忙——其实这个词最应该写作“烦忙”,不论繁星满天还是繁花遍地带给人的都是心的愉悦,而都市的繁华忙碌经常带来的却是心的烦扰。因此度假的机会一来,首选就是要逃离钢筋森林,投奔大自然的怀抱,去那里找回失去的时间——云霞游弋之“时”、湖光山色之“间”。自然的怀抱是繁忙者释放的地方,是修行者冥想的地方,也是音乐家采风的地方,那种共通的纯净、恬淡与静谧正是心灵的向往。在落基山脉的这一块,集中了班芙、贾斯帕、幽壑等好几个久负盛名的国家公园,难怪各种修心养性的活动都在这里大行其道。

  这么说来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在一个地方丢失了心灵自由、丢失了闲暇从容,却去另一个地方找寻。不过谁都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合理,因此,显然这条船并没有靠岸,仍然还在同一条河水的中央。时间是河,自然则是屹立的山;时间之河虽然同样地在自然的每一处流过,但她却凌驾于时间,在那里存在着,“自在”永在。时间的威力在于它的限定能力,躯体有自身不能逾越的、镰刀般的时间界限,因此我们敬畏时间、痛惜时间。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41/2797299488_7afef7e86b_d.jpg', '
')

  自然没有大限,时间在自然的身边成了千变万化的水,“时”而化作云雾、“时”而化作冰川,并在这千变万化之中成为自然的生命。不论一抹留恋不去的浮云,还是一泊碧蓝清澈的湖水,立刻会让一座山显得亲切而生机勃勃。

  自然也没有疆域,不论哪里,只要走出都市生活的樊笼,走进的都是同一个大自然。站在湖畔山巅,快乐的旅行者会说:此刻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了,多么惬意,多么“自在”!借着这种亲切一体的交融,你我的心灵得以超越时间的限制。都市那种背离自然一体的生存方式,本质上就是对边界的强化,从方格子的办公隔间、方格子的报表、方格子的汽车、方格子的街道与大楼、方格子的电视屏幕直到方格子的骨灰匣,终其一生,心灵都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之内,从生到死艰难地画一个“圆”满。因此,自然给你我的一个重要功课就是:如果只是屈服于时间,那么时间就变成剥夺生命的死神;如果能够驾驭时间,那么时间就变成让生命更丰满富足的天使。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88/2822072118_7bb6fdf219_d.jpg', '
')

  眼前的这一片天地景物,彻底打乱了时间的记事本:陡峭的山峰就是亿万年前的海底,那里还有许多菊石;不远处的冰川是百万年前的层层冰雪与尘埃,逐渐融化了变成流水,从脚下汩汩地流过;山坡上的松树已经顶着严寒长了好几百年,坡下另一边的青草和探头探脑的松鼠则都是今年新生的。对自然来说,“当下”是什么?当下的情景是由最古老和最年轻的种种混合而成,而这样的存在方式是跨越了时间的。那么,该用什么来标度呢?

  该用生命的尺度来标注自然的成长,从简单到丰富,从美丽到更美丽——而人生与此同理。

生命的尺度


  美丽的加拿大落基山脉国家公园群是生命的乐园,抑或是因为生命而更显得美丽。这里分布着四个世界遗产级国家公园、三个省立自然保护公园,遍布高山、冰原、瀑布、河流、湖泊、温泉和森林。落基山脉连绵不绝地耸立在一望无垠的太平洋与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之间,把东边的卑诗省和西边的阿尔伯塔省分隔成两个不同的世界。西边潮湿多雨,一年到头长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南来温暖的洋流把沿岸的地域变成温和娴静的气候,尽管这里的纬度赶得上黑龙江。东边就不同,暖风只能从山峦的峡谷地带绕过来,漫长的冬天里一直跟南下的极地寒流在旷野交战,隔两天寒风刺骨、隔两天暖意和煦,有时冷暖前锋就在城市的街道短兵相接,街头下霜而街尾解冻。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19/2812408101_e4fa771351_d.jpg', '
')

  生命的形态首先取决于地理:东边的平原全是草野,几乎没有树的踪影,偶尔看得到的群落往往是近几十年所开发的新的农庄和小区,西面直到海边则都是繁盛的各种阔叶、针叶的树林;山脚都是茂密的森林,挺拔的枞树、松树肩并肩生长,阳光都很难穿透,因此枝叶都集中在树梢;越往山顶走,树木越矮小,直到最后匍匐在地上,或者挺立在石缝里靠着那一点残存的土壤顽强生存。在这样的植被当中,生活着许多动物。

  这一带有熊,导游手册里着重指出的,还配有详细的逃生指南,告知何时该装死、何时该反击等等细节,因此一开始就让人心生畏惧,期望不要跟狗熊遭遇。岂料头一天在路边休憩时,就遇到神采飞扬的游客,向我们汇报说刚刚就在路边看到了熊。数字相机里的照片上,熊妈妈带着两个熊仔,貌似安详,多半是赶去附近某一片浆果丛,让小家伙们美美地饱餐一顿,可见天下做母亲的都是一样。从拍照的距离看是很近,只有十来米的样子,可手册上说一定要保持一百米的距离才好,这么近难道不危险么?但见这黑熊一家子没有受到惊吓,也许是见惯了往来的汽车以及寄生其中的一种奇怪的两足动物吧!熊爱吃浆果,眼下是浆果成熟的季节,熊们最快乐的时候。有一个旅游项目说是观熊之旅,看不到熊不要钱,兴许是去长着大片的蓝莓、野莓、黑莓的山坡,说不定会有二十只黑熊在一起野餐,就像我们这些拖家带口一起野餐的人类一样,那场面想想都好笑。

  驱车缓行,有时会看到前面路边停了好些车,不用说,准又是发现了什么动物了。于是每逢这样的情形,我们也开始期望能看到狗熊,看看即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有一回在上山的途中,转过山脚,碰到一群十来只马鹿,貌似一大家子,唯一的雄鹿头上顶着很长很雄伟的角,让人不解的是,戴着这顶一米来长的王冠怎么在密林里穿梭?马鹿的体型高大,真正对得起“马”鹿这个名号,他的玉照是上了硬币的,马鹿的数量也跟硬币一样多,不算稀奇,稀奇的是不避人。

  路边时常会看到画着动物头像的限速路牌,提醒游人正在动物保护区内驾驶。同行的美国朋友觉得新鲜,端起相机对着那些马鹿、郊狼、盘羊或者黑熊图案的黄色招牌拍个不停。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08/2796456375_7f53bb05c8_d.jpg', '
')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终于给我们看到了黑熊,百分之百纯天然,好象进了一个没有栅栏的动物园。距离很近,但我们安全地待在车里,还是不敢像其他那些胆大的人那样走下车去抓拍——毕竟我们车里有很小的孩子,而对面那是一头凶猛的动物。黑熊的尺寸比我想象的要小,也许是吃的垃圾食品少吧——国家公园里所有的垃圾箱都是防熊设计的。它的脾气也比我想象的平和,只是忙不迭地往嘴里塞野莓,动作敏捷得很,间或斜一眼几米开外的摄影师们。导游书上说,这个季节黑熊一天可以吃掉两万五千只野莓,想来当一只黑熊也不是个容易的差事,还要完成这样艰巨的吃饭任务,怪不得黑熊忙得顾不上理我们——别烦我,一早到现在才吃了一万只,忙着哪!

  其实不只黑熊和马鹿不怕人,体型小得多的野生绵羊也不怕。在一潭名不见经传的湖边,我们遇到一群羊丁兴旺的野绵羊,足有三四十只,咩咩叫着,小的天真活泼,大的神态自若。要么是这种食草动物天生脑子愚笨,要么是性情太温良不懂弱肉强食,因此在人类的先祖时代就早早地成了为人类豢养、杀戮的家畜。路边住在地洞里的小小松鼠也不断追着我们的脚步,探头探脑地看我们有没有什么吃的,有的吃得体态臃肿,像极了动画片里的角色。按法律规定,给野生动物喂食是不允许的,但谁又能挡得住如此可爱的小动物期盼的目光呢?于是纷纷从口袋里拿出来花生、饼干,看着它们捧在手里,鼓起腮帮子开心地啃。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81/2796460967_bbff6ca5be_d.jpg', '
')

  这里是动物们的家,我们是闯进来的客人,动物们的态度多数是平和、和睦,而不像人类对于不速之客的态度往往是攻击、驱赶。也许这一带公路两边的场所,对于它们来说就是假日带孩子出来游玩的动物园,它们来看的是我们。谁是密林和山川的真正主人?是有户口本和产权证的人类,是温良的草食动物,还是那些从不露面的郊狼、黑豹、猞猁等肉食性的猎手?一代代生命过去了,谁也不能永远地拥有什么,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永远地拥有。

自然的约法


  菊石的化石已经变成了缀满晶体、矿物的艺术品,金光闪闪地摆在旅游纪念品商店里;恐龙的骨头也变成了硅铝酸盐的岩石,唯一留下的只有结构和纹理。然而菊石变成了海螺,恐龙变成了飞鸟,孤立的个体凋零了,生命的一体则是越来越完美。当人类与动物希望占有更多地盘与妻妾、财富与权力的时候,遵循的是孤立的原则,唯“我”而独尊,但这一原则的背后是对时间的惧怕,却必然被死亡所征服。自然遵循一体的原则,生命则从不离开自然。

  人类肆意活动已经给自然带来了很多的伤害——冰川已经在越来越快地消融,公路交通带来的废气污染让山区的空气也多少有些不太透明,湖畔山坡成片成片死去的松树林尤其怵目惊心。这些松树是被一种蚂蚁大小的寄生虫咬死的,它们钻进松树皮的软木层,咬断筋脉,结果整株树木得不到营养和水分,树皮剥落、干渴而死。据说,如果找不到有效对策,到2020年山上百分之八十的松树都会死掉。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其他森林,在病区周围开辟了数米宽的隔离带,类似隔离山火那样的做法。于是你会看到美丽景区的山坡上,横亘着一条这样令人痛心的伤疤。问题是千万年以来这种虫子在当地一直存在,是什么让它们忽然成为紧迫的威胁?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98/2796460039_2a6b76ab59_d.jpg', '
')

  问题的答案是全球变暖。过去,阿尔伯塔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大部分的虫子都被冻死,自然借此维持着生物间微妙的平衡。现在冬天不那么冷了,能够越冬的虫子越来越多,而夏天的温度也更高、更有利于害虫的大量繁衍。松树不落叶,秋天的山坡那些红色的松树,是因为行将枯死,灰色的则是已经蒸干了生命的印迹。

  全球变暖对生命的威胁比一般人所预想的更迅速、更宽泛。随着全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湖水变绿、冰山断裂、飓风频发、粮食减产,这些事情屡见报端。前些天跟一位倡导环境保护的科学家聊及这个话题,她说,新的科学模型纳入了更多的数据和影响因素之后,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悲观:我们所熟知的这种生活方式,恐怕只能维持几十年的时间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大量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的所谓现代化生活——重达一吨的小汽车,只载着一个一百多磅的人,95%的汽油是用来把这一大块铁搬来搬去;人们喜欢住在城郊的大房子里,每周一次集中购物,冰箱里塞的东西要一直冷藏好多天,比起每天购买新鲜的蔬菜,不知道白白耗费了能源、而且还不健康;城市的高楼、汽车、空调越来越多,大量的热量、废气聚集,又导致人们安装更多的空调和净化器,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而这一切,就肇始于1840年代的工业革命,也是人类试图驾驭自然的开始。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53/2821961032_4264a92e74_d.jpg', '
')

  如果不阻止这个趋势,终有一天,人们忽然醒悟,二氧化碳浓度原来已经高到空气就要不能呼吸了,那时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必定严厉无比——汽油的价格必定高到没有几个人舍得自己开车,甚至坐飞机旅行也将成为不可企望的奢侈,耗能大的空调冰箱之类也将大量停机。人们建造的现代化城市彻底成为牢笼,人人都将呼唤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活方式的回归。在中国,人们本来徒步、骑车或者搭乘公交,上菜市场买菜、在街边散步闲聊,如今大家都急切地要转换成西化的生活,而西方却开始倡导起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于是趁着暑期温和少雨,国家公园纯洁天然的美景引得游人如织。跟随旅游团的大巴观光拍照,乘着缆车登上山顶环顾群峰,在博物馆和纪念品柜台前浏览——那是远道而来的各地游客们做的事,住在本地的人们更多地用双手双脚与自然亲密接触。每逢周末,许多人拖家带口地前来爬山,从碧蓝的湖水之畔出发一直登上万年积雪的山顶,呼吸着森林的气息,耳边不时传来柽鸟、鼠兔以及溪水的声音,偶尔还可以发现形状希奇的花朵和蘑菇。往往带着狗,这些性格乐天的宠物爬山是一流好手,精神足力气大,走累了的孩子可以拽着狗的缰绳借点劲使使。朋友来访,例牌是要请他们一道去爬山的,既怡神又健身,比下馆子更健康、比K歌更休闲。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28/2796463143_fa5d31084c_d.jpg', '
')

  这一带有无数的山头和湖泊,各级政府建造了许多供游人徒步的小道和露营的场所,并在地图上有详细的标注,这也是最为普及的两项免费活动——至于划船等娱乐性的活动都要花费不菲的银子。同在一座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则在进行攀岩、滑雪、漂流和骑山地自行车,一年到头都有各种官办私办的训练课程。

  沿着公路时常遇到骑自行车旅行的人,身上背着厚厚的行囊,其中裹着衣服、急救箱、帐篷、手电筒等等必备的东西,在这个手机没有信号、公厕简陋到比粪坑强不了多少的山区,骑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城市真的需要足够的毅力。他们不是赶路、也不是因为穷得买不起车,这只是他们的消遣方式。除此之外也有搭顺风车的徒步者,一身的风尘,往往貌似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然而十有八九并不是——真正的流浪汉不离开都市的角落,饿了就去领公家的救济餐,饱了就在街角举个牌子或者在街头缠着行人讨钱买啤酒喝,而后醉醺醺度过一天。选择徒步搭车,同样也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更冒险和朴素。我们在大学时代也有过相似的豪情,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中规中矩,如今连赞赏的心思都没有了,觉得跟他们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是风景,而我们是车窗玻璃之内的观光客。

  都市生活在方方面面给我们规定了每天的功课,人人过着彼此相仿的公式化生活,工业社会里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是机器,而所有的人都在为机器打工。相比之下我们与流浪汉之间物质储“量”的区别,大于生存本“质”的区别。就算一味追求更多的物质拥有,一味用更新换代的感官刺激替代简单的啤酒级愉悦,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一直是孤独的流浪汉。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56/2822077848_3d4b6af47d_d.jpg', '
')

心灵的归宿


  心灵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流浪,人们倡导回归自然;带着朝圣的心理前往西藏,也同样是为了心目中那超然世外的香格里拉。站在云霞缭绕的半山腰,站在冰川融化形成的湖畔,心底的某个角落油然而生一种归宿感。在城市的家是生活的场所,是家庭、工作、教育、交往等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交点,而在自然的家是非常个人的,这种归宿感跟其他任何人包括夫妻儿女都没有关系。

  落基山脉两侧的两省地区,各种灵修活动方兴未艾,人们热切地修习瑜伽、灵气、气功、冥想,购买草药、灵符、宝石、信物。得天独厚的灵山秀水激发了人们的寻求,而那些一时难以接受神秘玄妙之事的人,则可以选择拿起画笔涂写对大自然的印象,同样也是为了修身养性。本地的商场和图书馆出口,有一本免费赠阅的杂志《同时性(Synchronicity)》,得名于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词汇,表达一种类似道家“玄妙”的感觉,这个词汇的寓意是:人生的每件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一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为了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成长是人生存在的意义所在,正如生命的成长是自然存在的意义所在。

  人类自诩其创造能力,科技飞跃、知识爆炸,几乎要以造物主自居了,然而人类不能创造生命,连最简单的单细胞草履虫也制作不出来。讽刺的是,人类在创造死亡和毁灭方面却是有目共睹,最高精尖的技术也往往首先用来制作武器,自然及其繁荣的生命默默地为人类付出代价。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37/2822011504_7d866d3f4c_d.jpg', '
')

  自然已经守护了亿万年,人类的工业革命才一百多年就把世界弄得危机四伏。创造人类好像是自然做错的一件事,但她依然以人类为自豪并且愿意包容和引导。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骄傲,谦卑地向自然询问,如何才能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呢?在自然的眼里生命就是美好的,而生命不能孤立地存在,人类必须关爱自然、必须珍视生命。

  沿着随处可以入画的冰原公路一直北行,很快就来到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这片位于群山之巅的冰川有两百多平方公里,游人能够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角,因为冰原上到处是冰窟窿,绝不允许随意行动。乘着专用造价达百万美元的冰上汽车来到泛着蓝色的冰原,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冰峰,脚下是存在了亿万年的凝固的云。融化的流水在冰上蚀刻出奇异的“地”貌,这些水分别注入三条大河,奔向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正如青藏高原同时诞生了养育华夏的黄河、长江和雅鲁藏布江。你一定要饮一口那潺潺流动的万年冰水,那是涤荡心灵的圣水,你将在霎那间领悟自然的永恒存在与关爱。清凉的水沁入心肺,迅速融化入你的肌体,成为你的有机的一部分,自然与你就如此一体了。

bbcodeurl('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72/2822073308_334de80541_d.jpg', '
')

  冰川融水带着千万年前冲刷下来的泥浆,一路奔流,在路旁的一片浅滩舒展开来,不知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个外表平淡无奇的地方。水色发白,水中那些细细的沙子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了海滩般细腻而平坦的河床,水深只不及膝盖。这片河水实在太宽了,宽约一公里,长好几公里,天然的游戏场所,孩子们的天堂。路过的人们纷纷停下车,挽起裤脚,跑到河里来趟水。鹿在公路的另一边吃草喝水,那边的湖泊是另一种颜色,静静的深蓝。这片名不见经传的冲积滩,竟是我们这次一周旅行中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水一方是我,站在河水中央,细细的波浪不断扫过,岸边在好几百米之外。四周的视野如此开阔,顶着积雪的群山,上面是蓝色的天际和白云,下面是清一色百万计的针叶树。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是海底,如今这个位于高山之间的沙滩,应当可以算作大海的珍藏。我们着实是走在自然的昨天里,这一页珍藏了许久的日记,写的是大自然她自己那逝去的青春。

  我自己也走过了不少的春夏秋冬,于是我需要问问自己,我自己的生命成长了多少、心灵成长了多少呢?云彩满天,这里的云变幻万千,有时在山间环绕,有时从山顶飘过,不知道哪一朵会突然下雨,而我们在夕阳下结束与自然一天的接触之后回到旅馆时,一路上经常都看到彩虹,陪着我们一路前行。
作者: 更其     时间: 2008-9-23 12:33
乍一看有点像全纪录的"到此一游"文字,但这中间的感悟却使旅游有了深的刻痕.可还是有泛泛之感,看完后对景物的印象仍是模糊的~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9-23 13:55
谢谢更其!那些景物被人写过许多遍了,也就没写。本来是给杂志写的约稿,但不知道质量如何,所以拿来晒晒先:)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3 20:51
把游记写的妙趣横生,的确不容易。

我在1992年去过这条线路。杨林最近也去了。

http://www.yidian.org/articlelist.php?tid=10559&starttime=0&endtime=0
作者: 梦冉     时间: 2008-9-23 21:00
我觉得写的很好,照片是你拍的吗?也很好,尤其是尺寸,有天地盈于方寸之间的感觉。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3 21:07
JL好,

你怎么这么大的本事,能把照片放在文章中间,这个我都不会。容易吗?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8-9-23 21:11
JL 好文章,很有共鸣。目的不在写景,是抒发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写不完的课题。人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走进了迷宫,越来越迷茫。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9-23 21:51
照片是我自己拍的,这里是一些,宽屏的:

http://www.flickr.com/photos/99359735@N00/sets/72157606949777217/show/

照片夹在中间用的是一个按钮bbcodeurl('http://yidian.org/images/default/bb_image.gif', '
'),发帖子的时候你看一下。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4 10:39
“照片夹在中间用的是一个按钮”

谢谢。这个按钮对我不work.
这是不是一个小软件?

另外,照片是真棒!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9-24 10:54
具体来说,点这个按钮的时候,因为要跳出来一个Javascript窗口,所以一般被屏蔽了。如果用IE,你会看到下面这样的提示信息,你点一下这个黄色的信息栏,然后再试。如果还有Google、Yahoo之类的工具条,都要分别设置类似于“暂时允许该网站”这样的操作。

一开始,人们发明了弹出窗口,后来这个机制被人滥用了,因为窗口可以再弹出十个窗口,每个窗口都显示一个广告,再各自弹出十个窗口,然后依次类推。这样你就什么都不用干了,立刻死机。所以大家又纷纷屏蔽弹出窗口。基本上就是这样。

用这个按钮是嵌入一个原本就在网上的图像;跟下面的“上传图片”不是一码事。
附件 1 : 未标题-1.jpg (2008-9-24 10:54, 50.28 K )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9-24 11:42
这么说,一般网友用这个还是不太方便。

我正在和网站设计者商量,如何在伊甸加上最便利的嵌图功能。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8-10-11 21:17
写的好看。其实,景色写的少才好,那是要自己去看的。好看的是那些联想和感悟,也可看出作者知识面很广。

也常有这样的感受,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JL,你的文集那两个字很有意思,怎么读?还是四个字,强力功夫?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0-12 09:04
写得好!!!

Once again, copy and paste!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10-12 19: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如梦 at 2008-10-12 02:17 AM:
JL,你的文集那两个字很有意思,怎么读?还是四个..

一时没想好名字,随便贴了两个火星文,最近流行古字恶搞。

箽箖筕筁簬,筜箜笕箛篂
笨笴箔篙笞,竺筻箌箐箳


这首诗是在竹林里写的:)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