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戏台忆旧(4)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5-8 08:04     标题: 戏台忆旧(4)

上次说的人民大舞台,那时几乎是上海越剧院的专用演出场地。在那儿看的尚有金派创始人金采风和刘觉演的《彩楼记》。两个演员都非常好——特别是女主角进窑时流露出来的委屈以及男主角“恼恨秃驴饭后钟”时的怨恨。至于那两个“秃驴”小丑应工也有深刻印象,可惜忘了是谁演的——你看,这就是主角和配角的待遇差别。另外一条差别则是不少观众抱怨:如果是陆锦花来和金采风演那就太好了!言下之意是刘觉不如陆锦花啊。

这算是补遗。说了大舞台接下来说个小舞台。四马路过去是五马路——广东路和北海路之间应该是工人文化宫。那里面底层有一个剧场——既用来放电影也用来演出工人文化宫自己组织的班子演的戏。其实不少演员出身是业余演员,后来崭露头角才被专业剧团录用。上海沪剧团的沈惠中(在《江姐》里演前半场)就是一例。

那场子其实不算小,看上去比较狭长。相比之那时其它上海有很多的小剧场来说一点不寒酸。记得我那年回来探亲,大姨妈把自己的电影票让给我去看便是在那个工人文化宫剧场里看的《闪闪的红星》。

不清楚有哪些地方戏曲在那儿演过戏。在那儿推出的一台话剧就是颇负盛名的《于无声处》。工人作家宗福先编剧,一炮而红。那部戏是紧跟时代紧跟形势的戏,又沿用了曹禺成名作《雷雨》的格局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尤其是里面的两个角色——何为和何是非父子俩,倒不是那一对革命的母子最出彩。

那爸爸何是非是个坏蛋,出卖同志甚至于想把女儿去讨好造反派头头。——巧妙的设计是那个影射陈阿大的造反派头头并没有实际出场,观众只是听到了他在幕后的公鸭嗓子(正准备出场呢)大幕就合拢了。那儿子何为是个很有点自暴自弃的逍遥派样儿最后也振作起来站到了真正革命的这一边。由于这部戏反映了1966年四五清明节的事件,想不红也难。

宗福先由此成为专业化的剧作家,可惜后来就再有一部戏也没有啥大红大紫。类似题材的话剧还有《枫叶红了的时候》。它和《于无声处》不同是一部带幽默的喜剧样式,不是后者那种纯悲壮的英雄戏。一开场钓青蛙很好玩,再是那个满身江青味道的角色“亲信”也非常好。

这个小剧场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再介绍一个我常去的小剧场。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