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再谈黄梅戏进军上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续)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2-11 11:15
标题:
再谈黄梅戏进军上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续)
二,可能性
最好的范例就是越剧。她从浙江的小乡村一路走来,现在稳居戏曲界老二的位置。这固然跟袁雪芬的地位影响有关联,但绝对不能忽视女子越剧本身的魅力所在以及进军大上海之后连番的创新和沿革。至今,上海滩的越剧就成了上海突出的文化品牌之一。
跟在上海站住脚跟并大力发展的越剧比起来,昆曲在上海占据特殊地位无疑是出于上层的大力支持。当年昆曲盛行之时,上海仅仅是一个小小渔村。根本没有上海市一说。上海市的昆曲完全是由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自上而下大力扶植的结果。这里面的讲究很引人深思。本来,昆曲是苏州昆山的本原以及南京的苏昆杭州的浙昆湖南的湘昆北方的北昆(由于昆曲在前明前清大力鼎盛)的地域,和上海这样一个十里洋场毫不相干。但是,昆曲救活之后重点却放在上海,显然其目的性在于借助上海杰出的外向型地理位置及海派文化发源地对打造成以“雅”为标记的文化品牌与上海这个大城市相得益彰有关联。
事实也确实如此。原本苏昆的传字辈进入大上海占据大上海,这才有了当年的上海戏校的昆曲班以及后来的京昆剧团以至那么一批极负盛名的昆曲演员活跃在上海滩上。这不是很好的例子说明有一个完全外来的剧种在上海这个土壤上开花结果并且至今(或者说相当长久地永远)开也开不败吗?
再看黄梅戏本身。我已经反复说过——黄梅戏兼具越剧的优美(比如举一个例子——《春香传》里的“爱歌”一段唱黄新德马兰比之徐玉兰王文娟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沪剧的现代。因而在上海站住脚跟完全可能。黄梅戏已经从安徽湖北扩展到了福建莆田,只要有人登高一呼万山响应,同样的事情完全可能发生在上海。
即使上海市有关方面暂时没有能够意识到,民间动员先从郊区(现在上海已经没有郊县一说)开始逐步向市中心推进,黄梅戏唱响大上海指日可待。这当然要靠有识之士有才之士有财之士来共襄盛举。
上海市的观众层面完全不用担心。上次豆腐干是强调了安徽民工保姆,结果招致了一顿批评。这次扩展一下,所有江浙沪的爱好黄梅戏观众戏迷票友各阶层的朋友们一定都会来观赏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号召力并且最最具备南北通吃特色的地方戏曲种类。请注意我在这里强调南北通吃!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听懂被传唱的南北通吃的地方戏剧种——非黄梅戏来担纲不成。
在当今各地以普通话(不是京腔的那种,而是包括港澳台腔在内)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大背景下,黄梅戏的吐字道白唱词最易于理解最容易摹仿。这必定超越越剧沪剧甚至于京剧,而迅速地走向全国——当然是首先占据东南半壁首先占据大上海。
黄梅戏在香港黄梅调系列电影的极度辉煌年代,相信我们记忆犹新;黄梅戏作为唯一的一个在台湾广泛流传的大陆戏曲种类(远远超过京剧昆曲越剧粤剧,更不用说沪剧豫剧晋剧),其盛况相信我们记忆犹新。既然黄梅戏进军香港进军台湾都那么成功,为何不能设想黄梅戏在嘉定城厢镇松江大学城以及上海大剧院连演连满的盛况呢?
马兰即将在上海正式祭起她的背景号召力复出——据说是上海音乐界人士鼎力相助——可能会有余教授的两臂之力。但毕竟只是一个马兰——一支花独放。为啥不赶紧弄一个整台班子(不是对抗而是相互呼应)也来乘乘这股东风——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真说不定,到那时候黄梅戏剧团遍地开花的情景远远不止在安徽湖北,你说是吗?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