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迎面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小议黄梅戏“夫妻观灯”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9-26 11:11     标题: 迎面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小议黄梅戏“夫妻观灯”

黄梅戏“夫妻观灯”是一出看家小戏。描写小夫妻俩出门观灯的情景。早就听说这一出小戏无缘一观,蒙黄梅新德博客的展示有幸得见。

要略加评议,最好的办法是对照。同样是观灯,之前看过的分别有越剧《追鱼》中的张珍和鲤鱼精观灯以及沪剧传统戏《女看灯》和《徐阿增出灯》。

越剧《追鱼》曾拍成电影。鲤鱼精化身相府千金金牡丹与张珍相会托付终身,被撞破后连夜逃出相府。适逢灯会,于是两个人一面观灯一面给金丞相有机会发现他们在大街上游逛而抓获。回府后于是就有真假牡丹的好戏登场。

那个“观灯”其实是个过场戏,正如上面所说给他们继续逗留在京城创造条件好继续发展剧情。观灯本身没有多少戏出彩。今年的春节戏曲晚会倒是让赵志刚和何赛飞两人登台演了这一段过场戏。一个尹派一个张派却去唱徐派王派的戏其实也有些滑稽。

沪剧的“观灯”代表作就是那两个赋子板看家戏。《女看灯》是讲嫂嫂对姑娘介绍如何在看灯的时候看上了她哥哥。那是沪剧旦角演习赋子板(特点是近乎口语节奏明快阵阵递进,大概可以算是饶舌歌的先驱)的样板戏。反过来,《徐阿增出灯》则是生角演习赋子板的看家戏之一。

我没有学唱过《女看灯》,只记得其中唱到猪八戒盘丝洞里去招亲,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个遭磨难可以故意唱成吃了九九八十一个糟皮蛋然后由小姑指出错误——这样一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喘一口气。

学唱过《徐阿增出灯》,那是筱文滨文派骨子老戏。我看过的是他弟子沈仁伟的演出。两个“观灯”对演员而言都是表演口才表演紧气偷气换气的技巧,强调的是口齿清楚咬字准确。唱词编写则主要是卖弄文才——比如从一到十各式戏文各种花名等常用技巧性编排。

黄梅戏《夫妻观灯》与此不同,重点在于小两口的风趣情怀。比如从王小六回家开始,让老婆开门一同出去看灯。有请乡邻照看门户接着上得街来正式是描写看灯场面。同样有区别的是黄梅戏不像越剧沪剧那样去历数各式各样的灯彩,而是把场次的重点放在看灯的人身上。以此来表演出彩,也以此来体现看灯的盛况。

“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北也是灯”——到底是有些什么灯呢?戏里没有交代。强调的则是“四面八方闹盈盈”。怎么个闹盈盈法?请听——正月十五闹元宵,火炮连天门前绕——这是一笔带过。热闹场景是通过看灯的人来体现。

“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钻在人堆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根筋;小孩来看灯,他站也站不稳;老头来看灯,他站不动来戳拐棍。”

极为生动的一幅画面,由此便看出看灯人山人海的欢乐场景。由于写的是人看的重点是人而不是历数灯彩,于是演员就有了发挥的余地。夫妻俩人在舞台上表演各色人等看灯的情景十分有趣味。舞台调度也就十分出彩。

黄梅戏以三小起家,小生往往在小戏里也十分诙谐,很有点小丑的味道——这一点黄梅戏和其他剧种不同。我曾说过黄新德先生亦庄亦谐,是和黄梅戏本身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

更有意思的是“夫妻观灯”唱词的口语化。本来在地方戏的传统骨子老戏里这一点都体现得非常出色。但是,我确实是第一次听到居然连一个“喽”字这样的衬字都可以用来押韵。

那是一段上场时的交代:“我家住在大桥头,取名子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先走,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不觉来到自家门口,叫声老婆开门喽。”——这里的“喽”字和那些“头”“六”“走”“口”一起押韵脚。太有意思啦。

所以这题目就叫做“迎面吹来一阵清新的风”。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