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黄梅心得之三:老三的现状以及老二的展望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9-19 09:31     标题: 黄梅心得之三:老三的现状以及老二的展望

相信黄新德先生有空读了我写的系列文章之二会决定继续以红花身份登台,而不仅仅是以绿叶身份演一个出场几分钟的王有龄。让我们大家翘首以待!

这系列的第三篇是先要来分析黄梅戏走向全国的概况。文艺界在十年浩劫之后迎来了一个戏曲的春天,那时候几乎到处莺歌燕舞。我们那个厂子里就常请来晋剧团演老戏——台下是人满为患。电影“红楼梦”放映之后,整个厂子里的工人无论男女都被折服——“居然有这么好看的戏!”——给我带来的头疼问题就是给山西人介绍绍兴戏,背诵大段大段的唱词,甚至于被再三再四要求为组干科领导哼上一段“金玉良缘”。

黄梅戏那时的全盛以电视连续剧“严凤英”为鲜明标志。说实在的,那部连续剧无论从内容从艺术上都远胜于最近播放的“舞台姐妹”。首先内容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时间跨度大负载的使命也更为深刻。其次是角色个个出彩,除了马兰演活了严凤英之外,我记得韩军也特别到位,另外有沪剧著名演员马莉莉出演的配角相当好。可以说那时候黄梅戏走向全国登上戏曲界老三的地位盛况空前。

随着大环境的变迁戏曲的不景气,黄梅戏也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当然,它还有些自身的原因(在这里不想展开)。但是,无论如何黄梅戏的老三地位仍然没有其他剧种能够取代。

原因何在?

首先是其他剧种都同样地面临着相同的处境。即使是贵为老大的京剧位列老二的越剧无不例外。比较有声望的比如川剧走不出四川多少远,粤剧更是如此——即使是在海外港台也已式微。锡剧王子周东亮确实有让锡剧走向全国的强烈愿望和雄心壮志,但是要让无锡大阿福成为芭比娃娃尚需时日。其他的如晋剧豫剧评剧等尚不具备和黄梅戏一争短长的实力和前景。沪剧更不必去提它,现在上海青年人以普通话为荣,说的官腔完全不带一点上海口音。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明明今年六岁,标准上海人祖上出身川沙,可他已经只能听懂上海方言而不愿意说“阿拉”。再加上后继无人——连得上海乡下人也不想学唱沪剧——生源可想而知。

因此,黄梅戏再怎么样,保住老三的地位也还是不太费事的——只要继续推陈出新团结一致。我的着重点并不在此——着重点在于放眼未来。

京剧的地位不可动摇。自“我大清”以来,历朝君王的致力推崇数代红伶的前赴后继国际传播的习以为常——由此可以断定没有一个地方剧种能够与之争锋。这从每一个省市都有一个京剧团便可推断。

占据第二位的是越剧。越剧走向全国曾经在文革前颇具规模。可即使那时候也很费劲。傅全香建组越剧团北上演了一个“小忽雷”后便撤退回上海。至于西安越剧团福建芳华越剧团等并不景气。到现在为止,越剧除了上海主要是在浙江它的老家兴旺发达。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越剧的领军人物袁雪芬尚健在。我在评点“舞台姐妹”中曾指出这位大姐大是真正的大姐大!纵观国内所有的戏曲艺人,在解放前便和文艺界地下党四条汉子有确实联系并引为知己的仅此一人而已。这便奠定了她的政治地位也便决定了越剧在地方戏曲中的龙头老大地位。

要知道,京剧的独占鳌头是由现实世界里的帝王将相所追捧出来的。天字第一号的背景天字第一号的粉丝,谁能把它往后挤?!如果慈禧太后是安徽人从小就喜欢黄梅调自己也时不时地哼上几段“天仙配”“女驸马”,你看,可不就是轮到黄梅戏作老大!

所以说,越剧的地位不单是本身的吸引力而且和其政治背景有莫大的关联,再加上长三角的经济地位。有好票房得靠有钱的观众,而有钱的观众在哪儿呢?——十里洋场!那时候的上海滩各种剧种繁花纷呈。到解放后,某些剧种才是渐渐地衰落——这也与行政划分有相关。

说了这半天,是要把老三黄梅戏和老二绍兴戏相比较。

凡是越剧剧种本身具备的优点,黄梅戏都一一具备。诸如唱腔的婉转动人,剧目的涵盖范围,舞台的光彩夺目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而越剧所不具备的优点黄梅戏却都具备。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是发音。带安徽口音的普通话是黄梅戏的语音特点。详细情况可参看何文顺的博客文章。我不是安徽人,无从再进一步分析。只是以一个观众和戏迷的身份来说话。无论如何,这发音(道白和唱)都要比出自浙江嵊县的方言要来得普通得多。哪怕从海外港台市场来说,听得懂黄梅戏的人也要比越剧来得多。台湾的黄梅调风行,决不是绍兴戏风行。这一定和语音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是渊源。别忘了即使是号称老大几百年地位不动摇的京剧也是四大徽班进京的成果。或者说京剧是安徽人的创造也不为过。就算是黄梅戏和高拨子徽剧不是一个爹,那也应该说是一个娘。不管怎么样,也要比绍兴戏的笃班的出身渊源强一些。安徽天生就是一个戏曲之乡。

第三是演员。黄梅戏的新生代比之越剧来得可观。尽管越剧有越女争锋看来好像人才辈出,但它有两个先天性的缺陷。其一是来源,浙江城乡生源并非及得上安徽。其二是它的致命伤,男女合演的观众认可性难度以及男演员来源的极度贫乏。这一条恰恰是黄梅戏所根本不用担心的事情。只要点数一下黄梅戏小生老生演员的名头一看便知。而越剧不光缺乏男小生,更缺乏男老生。并且男老生在越剧中尤其是一个薄弱环节。

第四是地域。越剧从较早开始就有上海和浙江之争。上海认为自己是龙头,确实也财大气粗把一些尖子引进为上海户口。浙江是发源地,再加上小百花的实力雄厚并且在浙江越剧是第一大剧种,不像上海还有诸多话剧京剧昆剧能够使观众分流。在杭州,省京剧团昆剧团都无法和越剧团争夺制高点。这正象即便是袁雪芬有背景也不能和周信芳相提并论,而武生翘楚盖叫天和他的接班人在杭州却没有那么吃香的道理一样。黄梅戏则根本没有安徽和湖北之间的“别苗头”一说。

所以,黄梅戏完全有道理有可能和越剧一比高低。特别是袁雪芬年事已高,一旦这位“荣国府”里的“贾母”仙逝,越剧的地位势必将随之下降。(同样,丁是娥这位“阿庆嫂”的患病和逝世也正是沪剧走向衰退的起点。)一旦传出袁雪芬患不治之症的时候,也便是黄梅戏应该准备取而代之越剧老二地位的大好时机。

怎么样?黄梅戏的所有戏迷们,是不是同意我所描绘的大好前景啊。


敬请关注黄梅心得之四五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