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最后的探戈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3 08:31
标题:
最后的探戈
关于两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已经有许多许多的评议。本不应来再凑热闹,只是觉得对不起自己从这部影片孕育在胎腹中开始的关注,终于要来加轧轧闹猛。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大片”,顶级的大片。制作成本轰动效应票房价值再加上最后的恶评如潮,足够“顶级”。如果算上香港影业人士的捧场,那么多的香港影奖提名,说“顶级大片”实至名归。
凡事总有“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老谋子也逃不脱这个规律。“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为荣任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息影两年前的告别制作。要我来解构来剖析,满目耀眼的金黄犹如落日的辉煌,纵然“夕阳无限好”也不能不让人感叹“只是近黄昏”。
说它是张艺谋最后的探戈,首先是因为他的号召力必将江河日下。筹措拍摄经费到了这样一个极限,再要突破难度很大。这一次端出巩俐的乳沟周董的加盟种种养眼手段 ,下次还有什么新招?!纯然,“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本意却是“我花开后百花杀”。不过,铺天盖地一簇簇金黄的菊花并不能阻止春天来临时百花的开放,更遑论其后的腊梅水仙——在百花排位榜上绝不输于菊花。就是以菊花本身来说吧,金黄色的菊花只不过是它最普通的一种色彩,也绝不是其精品。
张艺谋上次的奥运杰作是雅典闭幕式的八分钟。记忆犹新的八分钟——茉莉花加上超短裙!他最终击败众多竞争者登上奥运总导演宝座,不仅仅是由于他本人在申奥中的贡献,而且在于他一系列的铺垫。他对秦皇的鼓吹对票房的追求对多种综合艺术的发挥——为了体现自身的深度广度,他不遗余力地在各种艺术领域亮相。包括芭蕾“大红灯笼高高挂”歌剧“秦始皇”以及几个山水现场的大型杂交品种。最后甚至于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由剧本转化来的小说封面,也赫然写着第一作者张艺谋的名字!
但是,十八般武艺都一一显示了之后呢?张艺谋能摄(黄土地)能导(这不用举例)能演(古今大战秦俑情)能编(编舞编剧编书)——这一点确实在导演大碗里也无人能及,或许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如此,也并非能代表他在其中某一项目里真正夺冠。更不用说代表影业最高荣誉的奥斯卡。说张艺谋每况越下,从他拚奥的劲头越来越疯和战绩的越来越差之间的强烈对比即可见一斑。
强弩之末不能穿帛。等到二零零八年奥运开幕式再带来一片嘘声之后,再度复出还能有什么振奋之作?被忽悠而大呼上当的观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谑人的招数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一百多万人民币绣出来的一件龙袍大家看够了希奇,在钱财垄断权术运作两方面满身尽带黄金甲的张艺谋二年之后还有何花招能亮出来值得怀疑。
所以说,总题目就是“最后的探戈”。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2-23 12:55
“说张艺谋每况越下,从他拚奥的劲头越来越疯和战绩的越来越差之间的强烈对比即可见一斑。强弩之末不能穿帛。”
主持大人犀利!
老张现在怎么成了跳梁小丑了?因为他没有底蕴根基。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4 17:31
标题:
最后的探戈——极吼吼的报名是最好的说明
说这次报名评奖特别能够说明二张的心态一点都不冤枉。
首先是原先的进度大赶特赶,以便赶上奥斯卡报名最后期限的种种要求。应该讲连得冯小刚都一点也没思想准备,“满城尽带黄金甲”会要在万米赛跑的最后一圈里追上来。 本来,“夜宴”是排在“无极”之后代表中国大陆报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那两部电影其实也完全不够报名资格。)想不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终于一切手续具备,把个“夜宴”挤到了代表香港报名。 还好的是难兄难弟——伤心人对伤心人流泪眼对流泪眼,不管代表谁结果都一样。人家一点面子都不给,连初选都没有出线!或者可以这样说,大导名导呕心沥血的大片跟别人家去报名玩玩探探水的深浅的泛泛之作没有什么区别!再打个比方说,假定某一个网友也拿到了张伟平制片筹集的这么多的金钱,同样砸出一部片子来,报送奥斯卡,其结果也会同样如此。
值得提醒的是这一回的报名非比寻常。不仅仅是最佳外语片,——那已经是小儿科了——,据说连得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叫最佳歌曲等等等等都报了名。非常有捞一个大满贯的气势。这种非英语影片如此来势汹汹的劲头,还实在是少见。可以确定多项报名实际情况确属的是一个入围结果——最佳服装提名。当然,估计最终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而已。
凡是看过新片“硫磺岛日记”或者老片“美丽的人生”这两部外语片同时报名最佳影片结果出线的影片佳作的观众,相信他们一定能分出优劣,也能进一步深刻理解什么叫做不知天高地厚。或许张伟平会搬出老调子来——那都是二战题材,最讨巧的奥斯卡宠爱!那么,同样是名导大导,李安的第一部得奖影片根本不是近代片子。连得那龙和虎都没有沾上最佳影片的边,何况狗和猫!
金像奖比奥斯卡更能说明二张心态的极吼吼。金像奖不限制报名片数,所以这次老谋子干脆一送两个!一个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个就是隔年的“千里走单骑”。 满以为黑了北方有南方,结果两个兔子一个也没有打着。上次我在“张艺谋单骑走千里”一文里就特别指出老谋子欲借高仓健的光辉开路,结果弄巧成拙。如若不信,只要再去看一遍那男主角日本老人和走失的中国小男孩在山里的布景就能明白。再加上,极其感人的日本拍摄的部分完全不是张艺谋本人所导,居然也要来凑数。反过来想,不正是说明了他自己底气不足吗?这才要出此双保险的下策!
有人著文说老谋子实质上是拍了一系列的游民电影。同时也指出存在在他身上的游民习气。我可要说的是与其说他是游民,不如说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那种深刻的阶级烙印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骨髓里的农民意识对于一个以最老年龄考上摄影班的农村中年(实在不好意思说他是青年)来说,脱胎换骨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
从“黄土地”开始,人们知道了张艺谋这个名字。那完全是对黄土地得心应手的把握造就了他的初次亮相。然后是老井中的孙旺泉,——作者阎涛曾在南方都市报上著文说喜欢啃窝头的张艺谋指的就是这个孙旺泉。那对多才多艺的他来说,就是演的本色!接下来使他真正走上国际影坛的“菊豆”也是农村戏;连得“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人物你也能看出不少来自农村的气息。
要我说,张巩珠联璧合最好的一部电影是“秋菊打官司”。那是活沓沓的农村题材农村氛围农村风味。从此他们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巩俐的秋菊是“执拗”不是“蛮横”“矫情”更不需要卖弄风情。到后来就始终是一种“狼外婆”“雌老虎”或者两者混合兼而有之一类的角色。张艺谋则是把握不了自我,因为他找不到自我结果便是只好失落自我。
其实,再聪明再能干的人都有其局限性——娘胎里带来的以及后天条件造成的。你想一口吃遍天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7-2-25 10:44
挺不错的影评,就是嫌短了些,如果有更多信息、更多分析就更好了。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5 14:24
总题目是“最后的探戈”。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5 14:51
标题:
最后的探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个角色
打从最开始关注“满城尽带黄金甲”,只是因为曹禺的“雷雨”。
曹禺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他的剧作凡被搬上沪剧舞台的没有一个不获得极为巨大的成功。其中最精彩的就是“雷雨”。连带着因为有了这个剧本,老前辈丁是娥才能被人称作“活繁漪”。也确实是如此,在我看过的所有演繁漪的角色中,那种怨恨和绝望没有人能比得上她。
连带着后来仿照“雷雨”结构——宗福先所编写的话剧“于无声处”也成了我的偶像剧作。
一开始,“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拿“雷雨”拿“曹禺”来炒作的。于是,周润发的周朴园,巩俐的繁漪,刘烨的周萍包括要选新的谋女郎四凤谋男郎周冲等等。迟迟不出来的一个角色是鲁大海。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周董闪亮登场。周董的加盟无疑是张伟平的一着好棋。张伟平懂得少年才俊周董的价值所在,可谓慧眼识英雄吧。
周董的出场签约,使得老谋子彻底抛弃了曹禺“雷雨”的价值观。或者可以说“雷雨”这部五四以来的最优秀剧作之一被张艺谋抽去了精髓,只剩下了一张利用来炒作的画皮。
为什么这么说呢?究竟有何依据呢?请看,鲁大海是周朴园和鲁妈(侍萍)的私生子,也即是周老爷的第二个儿子。与他同父同母的亲兄长周萍的区别在于周萍作为长子被留在了周家,而鲁大海则因病得快要死了,和他的母亲一起被逐出周家。他是在鲁家成长起来后来又在周家的煤矿里打工。又在出场时被周朴园开除丢失了饭碗。鲁大海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出现在“雷雨”里,也是给整个剧本给全体观众带来希望和前途的一个光亮点。“雷雨”被认为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原因不仅在于它揭露了旧家庭(陈旧的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没落,而且在于它宣传了对旧制度的斗争和反抗。最后是鲁大海带着他的母亲离开了周家。直到最后剧终,鲁大海并没有了解他的身世。因此,他对周朴园的反抗也完全脱离开了私人之间的恩怨。
但是,由周董出演的二王子元超则完全走了味变了质。二王子从小生长在宫殿之内,身为王子的他舞刀弄枪,底下还有一大批人听从指挥。身分地位和他大哥除了出生前后之外生长环境毫无二致。反而是英姿勃发显得越发高贵。他的所谓反抗是和母亲勾结(请容许我用勾结这个词)在一起谋夺王位。这一点也和他大哥不同——那种反抗只是与后母通奸而已。于是同样是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同样在那么几个人之间发生的纠葛,在张导的手里变成了宫闱闹剧。这里没有光明和黑暗的区别,这里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界限。
繁漪在戏中曾经唱出——“你不能看到了新世界,就一个人走撇开了我不管我”“既知道这家庭能够闷杀人,就勿应该孤孤单单抛下了我”!在这里,新世界尽管朦胧,与闷得杀人的旧家庭是对立的一个存在。而张艺谋参与构思指导演出并极力渲染的却是王后和大王之间的夺权——这一点和唐中宗的韦后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源于私欲同样采用下毒同样遭致失败。
关键的一点在于满城尽是带了黄金甲而不带金子般心灵的人物——换句话说,那里面几乎毫无人性可言。沿着二张的银幕历程走一走,观众就能够发现欲望越来越膨胀人性越来越丧失。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2-25 17:27
“其实,再聪明再能干的人都有其局限性——娘胎里带来的以及后天条件造成的。你想一口吃遍天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精辟。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3:45
标题:
最后的探戈——同样一个王和后
万众瞩目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不出所料,一个“王”拿了最佳男主角,一个“后”(其实是女王)拿了最佳女主角。没有悬疑的结果竟然使得伦敦六六比一赔率赌海伦胜出的赌盘提前兑现。
再回头看一下这两部电影,真是没话可说!两个从来与奥斯卡无缘的演员演活了两个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朋友们,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地把人物搬到五代十国就可以任意胡编的。谁都知道演真实的名人难,演仍然活着的大名人更难。那种风度气质举手投足之间你就会认为他就是那个食人魔王她就是那个英伦女王。
我们满身金黄高贵味道十足的王和后呢?一个怎么看怎么就是周润发,一个不用说就是巩俐她。
没有突破,纵然用了吃奶的力气也是枉然。何况他们俩根本不用费劲,只要演他们的本色就是。凭良心讲,发哥的大王还没有演那个姨妈的男朋友来得出色。一来扮相老迈,完全失去了卧虎藏龙里的潇洒——那是发哥与生而来的魅力;二来差不多给人一种是来游戏的感觉。包括他设计的啃鸡肋的镜头。原谅我的粗鲁和冒昧,在这里把好好的鸡肉偷换成了鸡肋。
那部电影给人的总评价就是食之无味弃之不舍。食之无味是因为除了眼花缭乱之外没有多大突破(究竟在哪儿有突破,以后会续写);弃之不舍是因为毕竟化了那么多钞票总得让人看看西洋景倒底有多么耀目。
昨夜轮到最佳服装奖颁布的时候,终于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镜头闪过。那清一色的金黄并未给人觉得美,除了耀眼之外。连带那绷架上绣的菊花都不让人有丝毫美感而是死板。所以,完全可以大胆地预测没戏——当然堆成山高的银子便宜了香港的那个服装设计让他有了平生第一次的提名。
人物是不能用光凭外在来刻画的,必须要有内在。并且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肯定内在远远胜过外在。我曾亲眼看到过刘文西给一个黄土高原上的老农画画,力透纸背的功力把容颜丑生生地化成了艺术美。就是凭色彩剪裁的外在功力为主的最佳服装奖都得要总体考虑,决不是那种清一色的“一统山河”。
说到票房价值,可以用我一个下海的学生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他对我讲,在南京路上,把干大粪放在一个包装得极好的盒子里,保证卖得很快;如果有一批托儿来排队,卖得更快。我想说的是如果再有硬背景撑腰,那就卖得极快了。
反正,张艺谋作为一个导演已经退回到他原来的摄影师水准以下。千万不要再做奥斯卡的大梦了。要我有张伟平给筹措来的那么天文数字般的经费,就去拍一万部记录短片一万部动画短片,那样的话,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即使不能真的把小金人捧到手,也不至于连一个提名出席等上台的机会都没有!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2-26 13:50
Hao !!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3:50
标题:
最后的探戈——谁是真正的赢家?
不去评说在票房收益关于这个“铜钱”眼里孔方兄的干活,因为电影决非是靠单一赚多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更何况我们的评议对象是导演而不是制片。再更何况即使是电影制片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多少收益而是全面地衡量一部剧本的艺术质量然后加上投资效益。
真正的赢家并非是那个侥幸提名最佳服装设计的香港人——在奥斯卡上偶然露峥嵘然后一辈子沉寂的大有人在。真正的赢家是周董。
和威尔史密斯一样,从一个饶舌歌手起家的周董已经有许多唱片发行,但涉足电影则由“头文字D”横空出世。在那部电影里,可以说他只是本色演员,犹如威尔史密斯演演黑衣战警一样,只是类同玩票的技艺。只有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才真正地出彩。
一方面得力于张伟平的独具慧眼和极力推荐,一方面为票房价值张艺谋的大力打造,再加上与名演员发哥巩姨的对手戏,造就了“满城尽是周杰伦”。看看这海报,听听那歌声,再说鼎沸的人气,你想不称赞周董也难!二王子自然不再是“头文字D”里的那个小混混,可以说周董是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威尔史密斯已经完全摆脱了“新鲜王子”那样的搞笑,二度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身价使他笑傲江湖。诚然,“当幸福来敲门”(窃以为应该译作“追求幸福”)里的父亲和同样是歌手出身的郭富城演的父亲有过之而不及。相信并祝愿周董才刚起步,没有必要急着当导演,先扎扎实实地向城城学习,弄个金马最佳男主角当当再说。
周董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失策是那首“菊花台”。一手全包的“菊花台”并没有什么新意,尤其是曲调要想提名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还差得十万八千里。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3:56
标题:
最后的探戈——可惜了一个簇簇新的谋男郎
周冲和四凤当然是两家纠缠着的家庭里最鲜嫩的年轻人。四凤差不多十八岁,周冲年纪更轻。
如此年轻的角色,自然也要物色新人。于是,筛选新一轮谋男郎的行动也吸引了媒体的注目。最新出笼的谋男郎来演小王子“周冲”,打心眼里希望他能出彩。
可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失望了。
原来在“雷雨”里,周冲的戏份和鲁大海差不多,因为他两都不是处在漩涡(戏剧矛盾冲突)的中心。鲁大海更不是处在爱情纠葛的任何一个死结上,因为他始终是在谋生存,有点像样板戏里的人物顾不上谈恋爱。周冲同样作为朦胧的新世界追求者,尽管出身经历不同,但是直觉地感到其父亲代表的腐朽势力之可怕。并且,这可怕并非靠偷情来反制。周冲是读过几本社会经济学的学生,有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向往自由和民主。尽管他最后也仍然屈服在父亲的淫威之下,但毕竟曾经有很美好的幻想。
“在一个冬天清早晨,蔚蓝的天空万里晴。在那茫茫的大海上,有一只小船似海燕轻。” 当年上海沪剧界六大沪剧团联合公演“雷雨”,周冲由爱华沪剧团的头牌小生袁滨忠出演。第三场周冲访凤一段经典的袁派唱腔回肠荡气,百听不厌。一台好戏,一部好电影,讲究的都是满台生辉。奥斯卡最佳影片考究的是总体水平,精品工程保证有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好角色。没有一个失败的角色,没有一个不称职的演员,没有一个被忽略的人物。
而那位新秀所演的角色实在是太那个了。可怜的他因为没有天生或后天的“乳沟”作资本,更加不起眼。苍白两字足够表现了他的处境。本来的戏份就比大王子逊色许多,再加上从香港挟着“头文字D”余威的小天王降临,一下子戏都集中在这个“鲁大海”身上,周冲的遭冷遇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曾被选中出演张艺谋大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小王子的黄明,最终在家人的一致支持和鼓励下,推掉了《黄金甲》,成了《河流如血》的男一号。做了海男郎的黄明曾说过:原先在《黄金甲》剧组挑选的三个人当中,我是最被看好的,副导演希望我把《河流如血》推掉。祝贺黄明和他家人的明智选择。那个苍白的“周冲”不演也罢。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01
标题:
最后的探戈——是谁真爱那个王后?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王后,不光位居后宫三千佳丽之首,连得那“波”也非同小可。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号召力量。
王后的合法丈夫是大王,年迈深沉而又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他肯定爱过王后,不管出于何种心态。王后的非法情人是大王子,她的继子——一个被刘烨演成软包的瘦骨伶仃毫无朝气的男青年。他是接不了班,成不了事的“周萍”。也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真地满足从头到脚欲望泛滥的王后?即便是在那一个方面?!王后对大王子他的失望,转向了一个真正的造反派——二王子。二王子对她忠心耿耿,在“金都女皇”的指引下打到哪里是哪里,最后付出了生命。“菊花台”的歌声凄婉又带着绝望,无疑是一曲貌似英雄式的挽歌。二王子当然是爱母后的,爱到为之(也为自己)奋勇献身的地步。
其余的主要角色,就谈不上对王后的爱。
据说,张艺谋的一个梦是让巩俐当一回皇后!这次,是圆了他的一个美梦。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老谋子便是这位王后真爱她的人。
你看,花那么大的代价,创纪录的集资,从未有过的辉煌班底,拼命的宣传(至少在周董靓丽登场之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于是这次张巩再度联手,就成了幕前的王后和幕后的大王之间的一场好戏。
你说我在编故事吧?!不然。媒体透露在拍摄“古今大战秦俑情”时,蒙天放这个角色是特意给张艺谋留的。因为两人恋爱需要背人,在剧组活动中在演戏过程里正好假戏真做。至少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或许你注意到,这次和那次并不一样。并非是云英未嫁和使君有妇,而是倒过来还君明珠和钻石老五。不必细究结果开得了花开不了花结得了果结不了果,银幕前后片场上下的实际情况是巩俐作了一回张艺谋心目之中的王后!那个王后又是一心一意要做女王的女性,那末真正深爱着她的人不是造就她的那位又能是谁呢?
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在制造花边新闻吗?非也。我只是指出之所以要在影片里大秀乳沟,实质是要王后带头巩俐她大秀特秀乳沟。否则,你真的以为老谋子关照那位香港设计师(他羞答答地透露)——性感性感再性感真的是为了奥斯卡?奥斯卡有的是乳沟,好好叫要比巩王后的乳沟丰满显露。不信,请看星光大道红地毯上竞相争妍。西方人的体形爱好早就领先一步,巩俐也好李曼也罢都望尘莫及。
观众都是在老谋子先已大饱眼福之后,被忽悠到电影院里来抓抓痒而已。
有评论人士说:去肌刮骨也脱不去的欲望,螳螂捕蝉的寓言一般令人不安的命运,是每个人的深渊。尽管今生无缘来生无望,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身上那种去肌刮骨也脱不去的欲望至少让他狠狠地意淫了一把。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08
标题:
最后的探戈——值得怀疑的第一作者
现在国内的电影制片人也懂得了好莱坞的手法。电影票房收益只占到制片人总收益的百分之二是,其余靠的是相关产品。
“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仁不让地出版了小说版本。赫然入眼的是第一作者张艺谋。
没有看到过电影的原版剧本(包括分镜头剧本等等),不好说那里面除了某些创意之外,老谋子有多少在剧本创作上的贡献。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剧本毕竟是剧本。这完全是两码子事,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试问,这部小说创作时即使是先有鸡后才又有蛋,忙得团团转连得两会都没有空出席的大政协委员,甚时候忙里偷闲提笔写小说来着?究竟在小说创作时有多少作用?参与多少次修改?有多少篇幅真的出自他手?
通常,第一作者的分量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高校评定职称时,必须注重第一作者的原因所在。诚然,总会有“非真实”的第一作者存在,但是在那个领域里人们即使语带讥讽,也按情势能够予以理解。比如导师自己高知职称尚未满足,导师毕竟是导师,朋友间友情为重有来有往等等,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
但是,老谋子准备参加中国作协?!奇者怪也。如是,这第一作者挣来何用?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真相,真正的第一作者始终不会跳出来像那几个“光替”“裸替”“背替”一样大声疾呼,可是疑云既生,难免丢了大导演名导演的脸。何况还是北京奥运的总导演!
奥斯卡颁奖之前,有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情使得布莱德皮特非常伤心。他作为制片公司的老板参与了“火线交错”那部提名最佳影片的制片工作。可能是位列第三吧。这本无可疑之处,第三小三子一个嘛,何况人家又是真正的老板!再加上制片人数上限本来就可以是三位。如果真的获奖,皮特自然就抱了一个小金人回家。更让人兴奋的是“火线交错”夺冠呼声极高。
可是,在皮特挂了牌以后,电影学院下达通知取消了他的制片人具名资格。理由是他在该片制片工作中的戏份不足以确认他能够作为一个制片人,即使是提名榜上有名字也不行。于是,在那张红地毯的末端红榜上就没有了皮特的大名。
学院讲究学术,可见一斑。或许这就是奥斯卡的魅力所在的一个方面。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13
标题:
最后的探戈——版权归属是一个大问题
毋庸置疑,曹禺的“雷雨”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胚胎,或者是前身。
记得曾有媒体报道,万方很高兴老谋子把她父亲的这部戏剧改编搬上银幕,不是孙道临的那种方式。
这里自然有对张伟平张艺谋信任的原因,也会有其他诸如再度创作同样能使老爷子扬名的缘故。结果呢?应该让万方大失所望。
无论是电影,无论是小说,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曹禺提到雷雨。
这是什么行为?明显的剽窃!即使当时不炒作“雷雨”只字不提曹禺,明眼人也能一眼看穿这剧情或者至少是这创意来自何处!
出版社的那些编辑还有总编,他们难道从来都不看报纸从来都没有读过曹禺?!各种各样管事儿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万方呢?怎么都哑巴了呢?
再有,打假抓剽窃的著名人士呢?这不是一个显然的案例吗?
如果曹老泉下有知,应该感到高兴呢还是沮丧?!
万方不出面呼吁,那么或许背后还有猫腻?!或许,等得了奥斯卡再来打官司?!按照改编原著应得份额来计算,那么真是够可观的数字。
回头想想所以说,连“感谢”“启发”都不愿意提(不用说“改编”)的人,怎么可能得奥斯卡呢。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22
标题:
最后的探戈——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他能一而再再而三?
对照下面两段:
李安认为:“有好莱坞情结倒不是说好莱坞真有多好,其实是一种心理,你觉得只有到了好莱坞这个世界电影的大联盟里面,才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再言之,第 79届奥斯卡是最国际化的电影盛会。奥斯卡越国际化,中国的奥斯卡情结就越深。具有讽刺性的是,中国人有奥斯卡情结,但又不承认,又不肯向好莱坞学习。
张艺谋表示,“做到第三部,已经知道用减法,不用加法,不炫技。这次排除杂念,更多的关注人物和故事。”
我欣赏李安大导演的儒家风范。他为人从不张扬,也不说满口话。当然也决不会拿吃不到的葡萄贬低成酸的。人家深厚的内功摆在那儿,因此,他能驾轻就熟,从一个样式跳到另一个样式照样连连出彩。回顾心路,七年磨一剑,才能到华山论剑。因为他学贯中西,才能够中西结合。拍出东方导演所不能,拍出西方导演所不知。
老谋子所说的“已经知道”则纯粹是鬼话。照样是“加”得无以复加(比如乳沟),却又把不该“减”的人性味减了,把丰富的色彩减了。
排除杂念?!天知道!至于更多地关注“人物和故事”越发是天方夜谭。偷来的故事成了四不象。人物越发地脸谱化。同样是大片,“泰塔尼克”是力求真实,硬是造了一个十分之一的泰塔尼克号!连得贵宾餐厅里的盘子不符合当时情景,名导果断地推倒重买。这样才是精致才是艺术,只靠金线绣来金钱钩,能有艺术杰作?!
看看昨晚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就知道为什么有人能再接再厉有人能一鸣惊人。作为名人,如何真正地更上一层楼比无名小卒越发不容易。他们便得非常爱惜羽毛。
如果一味地做跟跟派,就像我曾引用的俚语一样——乡下姑娘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得有点像,上海又是大变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已经不需要数百年,相信走下坡的老谋子将再也无缘奥斯卡,正像我也相信中国大陆电影一定能捧回小金人一样。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23
Xiexie.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2-26 14:24
你怎么一下能写这么多? 看都看不过来啊。:)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6 14:32
写一下.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2-26 15:24
主持大人出口成章,码字同说话一样快。
Helen Mirren不得了。我来英国后,就迷上她了。她演什么像什么。
她这个人很逗,年轻时她根本不想结婚,可是就是有人爱她,她就结婚了,婚姻还
很稳定。我想她也从来没有进军好莱坞的想法,顺其自然吧。
英国还有一个演员Emma Thompson也厉害,多无味的角色,她都能演出兴致来。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2-26 15:30
乡下姑娘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得有点像,上海又是大变样。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2-26 15:31
回头想想所以说,连“感谢”“启发”都不愿意提(不用说“改编”)的人,怎么可能得奥斯卡呢。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2-26 22:43
主持大人的小说句子短,怎么评论的句子这么长?难道是让老谋子给气的?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7 09:59
Ha!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2-27 10:00
She said -
"I needn't it, but I did it."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