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火焰非刀剑(一)
章凝
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30余年来,中国大陆文艺界对贝多芬推崇备至,近乎顶礼膜拜,西方文化巨人阵中,得此殊荣无出其右者。这个文化启蒙行为的影响积极,意义非凡,无论如何值得肯定。我个人对于大陆学界有如此多的贝多芬爱好者和知音深感欣慰,在此感谢他们多年来的有益工作。二、
《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对贝多芬稍有了解的人马上脱口而出,这也是神像制造商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伴之以那个最早来自贝的学生里斯(Ries)的叙述,如今在音乐爱好者中间已尽人皆知的传奇故事:贝多芬原先想将《英雄交响曲》献给“共和伟人”拿破仑。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深深感到被欺骗了,愤怒之下,他撕毁了写有波拿巴名字的乐谱扉页,同时高喊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现在,他也要践踏所有人的权利,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将凌驾于民众的头上,成为一个暴君!”("So he too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ordinary man. Now he will trample on all human rights and indulge only his own ambition. He will place himself above everyone and become a tyrant.")无庸置疑,音乐史上划时代的这部交响曲的写作,确实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激励甚深,说它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产物恰如其分。有人说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是出于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这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此一时彼一时,1803-1804年间,贝多芬似乎是处以一种政治狂热状态,据说甚至曾想要移民去革命圣地巴黎 ── 还好他没去,不然很有可能因为发几句牢骚而被雅各宾党人送上断头台。在这部气势磅礴令人回肠荡气的伟大作品里,贝多芬将他向往光明,推崇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三、
谈完《英雄》,再来看看其它 ── 哦,很遗憾,没有其它了。《英雄交响曲》之外,贝多芬再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主要作品,与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直接的渊源或关联。当然,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可能性难以排除,但这影响究竟是来自“启蒙运动”,还是引发于“共和革命”,尚须进一步深入探讨。简而言之,席卷于17、18世纪欧美的启蒙运动的主要信念是理性、自由与平等,而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侧重的是宪政、民主与人权。前者是归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思潮,后者为政治经济领域的人类活动。两者于多方面融会贯通,但却不能完全混为一谈。可以说启蒙为孕育土壤,革命为其果实之一,但不是全部。四、
歌剧《菲岱里奥(Op.72)》。与贝多芬的其它重量级作品相比,《菲岱里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它是作者一生所作的唯一歌剧,它的成功之路最为艰难曲折,它是作者写得最苦的一部作品,自称是“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自1804年开始动笔,到1814年完成最后修订,十年间几经删改呕心沥血。没有任何其它一首乐曲耗费了贝多芬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光写作笔记和乐谱草稿就有好几百页,三幕压缩为两幕,序曲先后写了四首,歌曲内容几乎全都被重新写过,第二幕开始时的男高音宣序调和咏叹调被改写多达18次,等等。据说当他一病不起时,将《菲岱里奥》手稿送给了秘书辛德勒(Schindler),上面写着:“我所有的朋友,这使我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带给了我极度的忧郁。这也是使我最怜爱它的一个原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部被人称为“政治歌剧”,凝聚着贝多芬大量心血的作品,是否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呢?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