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有两种:一是好坯子,从小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心怀大志或深仇,一旦时机来到,便奋勇向前,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以前,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多是这类人物,令人高山仰止,可敬而不可及。还有一种英雄,本来就是普通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无奈为情势逼迫,身不由己担当起某个责任。毕竟他本质上还是个好人,在履行其责任中,善良的天性升华为高尚品质,做出英雄事绩。这种形象在西方电影里有过,比如美国1964年出的影片Becket,就是讲英王亨利二世的玩伴贝克特当上坎特伯雷大主教后,从一个花花公子转变为圣人的故事。还有2004年出品的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的主角,名叫 Paul Rusesabagina的经理也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在白人经营的高档饭店工作,是一些中国人称为洋鬼子的买办或狗腿子一类的人物。在种族大屠杀中,他本来只想保护自己的家人。然而,外因形势所迫,内因本性善良,他想尽办法使一千两百多无辜的生灵免遭涂炭。第二类英雄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可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常人也可能做得到。电影《金陵十三钗》第一次在中国电影里塑造了这种英雄;不仅男主角由唯利是图的装殓师转变为救人救己的神父,而且那些烟花女子也嬗变了,不仅是外表嬗变为她们沦落风尘以前的清纯少女,更是在内心嬗变为高尚的女杰。电影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些人的转变。这些转变,或不如说升华,是这部影片最明亮之处。
专业评论家James Marsh虽然整体肯定了《金陵十三钗》,但他指责电影妖魔化了日本兵,1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年轻。他不知道那些日本兵就是妖魔,不知道战争制造妖魔。但即使他不了解南京大屠杀,也应该知道越战中有美国兵滥杀无辜,强奸妇女,而且好莱坞还基于美军的暴行拍了著名影片《野战排》Platoon,并基于一起军事法庭审判的案件拍了电影《战争受害者》Casualties of War。美国的影评家也应该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女兵林迪•英格兰Lynndie R. England虐待俘虏的罪行,应该知道这场战争使得有些美国兵丧失人性,甚至残杀自己的战友。好莱坞2006年刚出了有关电影《艾拉山谷》In the Valley of Elah,一个专业影评家不该这么健忘。难道《金陵十三钗》还需要展示日本兵暴行的缘由吗?实际上,电影还是通过日本大佐长谷川的辩白“对不起,在战争中有时会有过分行为”给出了侵略者所谓的理由。退一万步来说,这部影片不是关于日本兵的堕落,而是关于在战争这种屠杀同类、灭绝人性的最可恶的行为中,普通的善良人如何在保护同胞时升华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