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洋贵妃”见证中国戏剧三十年变迁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0-22 18:50     标题: [转载]“洋贵妃”见证中国戏剧三十年变迁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徐菲):第31届世界戏剧节正在南京举行,剧场每天都在上演新戏,记者多次看到一位美国女士的身影活跃在现场,她就是被称作“洋贵妃”的英文京剧开创者、戏剧学家伊丽莎白·维克曼-沃尔扎克教授(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中文名魏莉莎。

  1979年,魏莉莎为进修汉语和中国戏剧来到南京大学,并在江苏省京剧院观摩、旁听有关课程,每天清晨她与中国京剧演员一起练嗓子和基本功。同时,她拜著名艺术家、戏剧大师梅兰芳的嫡传弟子沈小梅为师。1980年,魏莉莎在南京演出《贵妃醉酒》,因扮相俊美、唱腔圆润,被人称为“洋贵妃”。现在魏莉莎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教授、亚洲戏曲部主任,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教授亚洲戏曲。

  魏莉莎与中国戏曲的结缘正值中国30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可以说,她见证了中国戏曲三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我向中国的青年人讲解京剧”

  谈及30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以及对中国戏曲的印象,魏莉莎说:“我来的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大部分的传统戏还没有恢复,我记得那时候,我和中国的年轻观众一起看戏,当他们看到画脸的京剧演员上台,他们很惊讶,‘问怎么回事,他的脸怎么搞的?’我作为外国人给他们解释京剧脸谱的设计和颜色。封闭了那么长时间,当时的青年人对传统戏曲的认识是那么陌生。从那样的年代到现在真是有了巨大的变化。”

  魏莉莎喜爱中国文化艺术,长期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曾翻译、编导《凤还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铡美案》等全本英语京剧,作为一位传统戏曲的中国通,魏莉莎给新闻界的戏曲报道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从上世纪 80年代到现在,新闻界的很多文章都在说青年人不喜欢京剧,不喜欢传统剧种,没有时代感,节奏太慢,离现实生活太远。其实大多数青年人根本没有认真看过戏曲,但这样的报道让他们还没看就非常明确地和戏曲划清了界限,他们觉得他们不可能喜欢这样的东西。这类报道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会造成伤害 。

  “艺术家有了更多创作的权利”

  对于当今中国戏曲的发展,魏莉莎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艺术家有了更多艺术创作的权利,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某个目的去排演一部戏。“这对戏曲的发展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另一变化就是全社会对戏曲家的尊重,魏莉莎说,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一边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一边又说戏曲演员没文化,而这样的国粹又是由戏曲演员演绎着,这怎么办?所以那时候,就经常出现一些对演员不尽合理的要求,对演员的艺术灵感不够尊重。“而我记得我刚开始做戏曲研究时,我的美国老师对我说,你做了这一行之后,研究和分析戏曲就是你的责任,但你千万不要认为演员也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演员搞的不是理论,而是艺术。演员是需要灵感的,如果他停下来把灵感进行分析,那么他的灵感也就没了。”在这方面,中国三十年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已经没有人不合理地要求戏曲表演艺术家了。

  对于传统剧种,魏莉莎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她对这些戏剧给出了另一个定义,那就是“历史”,她说,她不赞成大家把京剧、越剧等剧种叫做传统剧种,因为很多人举得传统就代表已经确定下来的东西,不会改变的东西,所以她怕普通人对传统有否定的理解,认为它不是新的。其实这些剧之所以叫传统剧种,只是因为它们的历史很长,其实它们都是活的艺术,还在生长,还在做新的创造。

  “我要为中国戏曲再写一本书”

  现在魏莉莎任职于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她的学生遍布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行业。前不久在北京青年戏剧节上亮相的先锋话剧《电之驿站》的导演王翀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尽管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魏莉莎还是想再为中国戏曲做些事。

  十年前,她曾写过一部《京剧听觉艺术》,在美国出版发行。现在她又有了新的想法和体悟。她说:“对于中国戏曲这样大的变化,我打算写一本书,creation autho%20rity(中文译名《创造权威》),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笔记,我的京剧表演老师沈小梅老师也一直希望我写这本书。因为我的角色很特别,对于中国戏曲,既是从外面往里看,同时又经常身在其中。”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8-10-22 18:56
“洋贵妃”魏莉莎(左)与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董伟
附件 1 : nk081018047.jpg (2008-10-22 18:56, 21.06 K )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