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领略顶级天才曹雪芹的顶级思维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8-17 10:03     标题: [转载]领略顶级天才曹雪芹的顶级思维

读者评:如果说罗贯中阐释了什么是天的话,那么曹雪芹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才。有了他们,中国人可不必妄自菲薄。



领略顶级天才曹雪芹的顶级思维



(北京科技大学的红学讲座,有修改)

文/汪宏华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哲理小说,它与古今之文学、哲学、政治,甚至百门学科都互为贯通,互为成全。本文重点论证曹雪芹用三代辩证法构筑了通篇全文,相对不同的辩证法小说存在不同的全与残的关系。从曹雪芹创立的第三代辩证法可以推断,前七十五回已构成自足体系。曹雪芹的天才思维让笔者叹为观止、羞愧难当。
   

    要彻底解析金陵十二钗今晚的时间是不够的,曹雪芹为此都写了一部书,不过我还是想简单地说几句,让你们领教一下曹雪芹的厉害。

    从根源上说十二钗都是从英莲衍生而来,但根据每个人出生的家庭和时代不同,又在“遗传”的基础上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异,包括人性立场、正邪气性、外在脾性等方面的差异。但她们的差异范围只是在封氏和娇杏之间,而封氏和娇杏又处在甄士隐和贾雨村之间。在当时的社会“十二钗”因受性别歧视,都没有追求功名的资格,所以相对于求假功名的男人来说是清纯的,男人如泥,女儿如水。作者对她们整体上是称颂的态度,所谓“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这里重点谈谈十二钗自身的相对差异。

    我们可以先从英莲推导出元、迎、探、惜四春。英莲的人生在小说的前四回已发生了四次转变,其中两次为虚变,两次为实变。第一次虚变是元宵节跟随霍启出去看社火花灯,在英莲失落后,霍启也没敢回家,逃往他乡去了,所以甄士隐一家在不知实情时还一直认为她是被霍启带走了。他们都相信霍启是个善良的家奴,甄士隐虽然为女儿的失落而伤心但并没有往更坏的方面去想。第一次实变是英莲根本不是跟霍启走了,而是被恶人拐子抢走了。第二次虚变是英莲被拐子出卖的时候,先买给了有情有义,善良厚道的冯渊,结果人还没娶进门,冯渊就反赔了性命。第二次实变是英莲被恶棍薛蟠抢走了。她之所以成为善恶较量中的牺牲品,除了外部善恶势力的悬殊之外,内因则是英莲的正气、无为,她的这一气性和人性立场正是传承了甄士隐的衣钵,如果她在两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积极主动一些,或许能争取到另一种结局。不过长大后的香菱善于学习,日臻完美,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小说从英莲的四次变化进而扩展出了贾家四姐妹,元、迎和英莲相近,都信奉性善无为的孔孟之道,且为了恪守三从四德,为了做一个对天、地、国、亲贤孝顺从的乖乖女,都不同程度地情愿屈就于现实,情愿牺牲自己的清白和性命。所以元春被“不得见人的去处”的丑恶皇帝抢走,迎春被“得志便猖狂”的孙绍祖抢走。元、迎所在的家族比英莲家高一个等级,所以两个恶棍也相应高一个等级,皇帝高于薛蟠,中山狼高于拐子。相比之下,妹妹探春和惜春出生在相对更假恶的时代和更假恶的家庭,但她们不是贾雨村式的假儒士,而是秉承着荀子弃恶从善的性恶论,表现得非常积极有为。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和性命她们不做乖乖女,相反要叛逆,要与父母、亲友的丑恶划清界限。探春就不愿认赵姨娘这个亲娘。惜春则对尤氏说:“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又如“我清请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女人所能采用的最积极的办法,所以她们的结果相反,最终探春远嫁给了一个性冷淡的善人,类似于“厌恶堂客”的冯渊,只是婆家比冯渊的乡绅之家要高一个等级,相当于贾府的规模。惜春则跟着低一等的人出家了,相当于英莲与霍启一同逃往他乡了。探、惜二人将英莲的虚变化成了实变。但这里曹雪芹并不认为探、惜二人的结果好于元、迎,他们的人生哲学都是不正确的,性善和性恶,无为和有为不可偏废。相比之下只是迎春稍好于元春,探春稍好于惜春。如图2。那么曹雪芹究竟持有什么主张,我们以后再探讨。

    尽管她们四人从气性本质上说都是正气,但不同的人性立场和处世态度使她们的个性和遭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幼年阶段对立,中间青春阶段统一,后面婚嫁阶段又对立。四人统一的部分正好合成了小说前七十五回。每人经历十八九回,非常平均。如第十八回元春归省并离去,之后的十八回写平庸的迎春。第三十七回中秋刚过,探春开始思变,“偶结海棠社”,期间经过十九回,至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达到顶点。之后的十八回写惜春,到第七十四回惜春“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四春在不同时期短暂开放之后都相继凋谢。甄英莲的谐音“真应怜”与“原应叹息”也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很像是量子理论,将无法分身同时做两种选择的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继而再变出四个人。只是还没有就此结束,紧接着又在四姐妹的基础上变出了十二钗,每个姐妹各衍生出两个,每三个人一组。这三个人则是按照气性差异区分开来。她们的气性规律是自家的四姐妹为正气,亲戚朋友为正邪二气同赋,从外面讨进来的媳妇为邪气。而且正邪二气和邪气也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如李纨、王熙凤、薛宝钗、秦可卿便分别是看重儿子、权力、金银、声色,对应于《好了歌》中儿孙、功名、金银、娇妻,只是贪心比儒士稍小。第一组为元春、林黛玉、李纨。第二组为迎春、巧姐(她虽然是自家小姐,但由于是下一代,随着时代的逐步假化,气性也发生了变化,为正邪二气)、王熙凤。第三组为探春、史湘云、薛宝钗。第四组为惜春、妙玉、秦可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气性是她们最终的气性,此前存在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曹雪芹认为人性最初实际是有善有恶的,而且是小善小恶。具体原因需另文论证。

    除了这十二钗之外,书中还按照出生贵贱分出了其他裙钗。如地位最低的晴雯和袭人出现在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中,地位高一点的香菱出现在“副册”中,而这三个阶层的裙钗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作者又用阴阳五行结构将她们串联了起来。这一结构不再是说明内在气性,而是区分外在的脾性。荷花、莲藕生长在“水涸泥干”的泥土中,香菱气宇宜人,她属中性之土。晴雯心比天高,脾气火暴如炭,属火。袭人温柔和顺,属水。而黛玉属木,宝钗属金就不用说了。如图3。按照这样的思路一步步推导下去便能顺利将《红楼梦》全部拆开。《红楼梦》中虽然人物很多,但并没有局外人,都处在某种结构范围内,而且每个人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速度、轨迹和周期在各自的结构中运行。有的人同时在几种结构中运行,有的人运行的方式是多向的,变速的。像贾宝玉就是同时做四个方向的变速运动。不知道除了曹雪芹还有谁能驾驭这台复杂多变的天文仪器,像我这个不算太愚蠢的人都常常看花眼睛,我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将它制成一个电动模型,只是不知如何用宏观物质表现其中的量子世界。闲话少说,余下的部分就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构了。我不能再“侵犯”你们享受哲理和逻辑乐趣的权利了。

    不仅相对贾府四姐妹,对所有金陵十二钗来说整体上也存在对立统一的规律,她们统一的部分也在小说前七十五回中。小说开篇说将真事隐去就是隐去了她们的幼年阶段,第七十五回之后或者说第八十回之后隐去了她们谈婚论嫁及婚后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她们相互的差异处于对立的状态,所以没有写出来。我们根据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十二钗来说小说前面隐去了三十七八回,后面隐去了三十七八回,一共一百五十回。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对立统一辩证法是只适用于裙钗、闺阁的第二代辩证法。相对于佛、道、儒士来说,他们遵循的是第一代辩证法,即对立辩证法。小说前七十五回只是他们善、真、假、恶四个阶段的假的阶段,每个阶段占七十五回。相对于他们来说,小说前面隐去了一百五十回,后面隐去了七十五回,总共三百回。这也符合作者频繁借代的月亮的周期和变化的规律,小说中最耀眼的中秋月亮就出现在第一回和第七十五回。

    讲到这里我已经向你们交出了两把钥匙,等会儿我会交给你们第三把钥匙,也就是最先进的第三代辩证法。之后你们大约可以将《红楼梦》芝麻开门了。不过这三把钥匙还只能打开它的第一道门,后面还有几道门。我至今还真没发现有比解构《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事情。



    记得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比曹雪芹还年轻几十岁,但曹雪芹的辩证法比他要进步多少你们应该能看清楚了。可以说辩证法在曹雪芹这里才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果说黑格尔是大师的话,曹雪芹应该是大师爷了。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再好的哲学、再好的辩证法,封建统治者放着不用,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一番书生梦幻而已。曹雪芹所在的清朝不还是落后于黑格尔的国家吗?



    下面将第三代辩证法简单说明一下,举一个“通灵之说”的实际的例子。

    在作者曹雪芹借“通灵之说”虚构的“一番梦幻”中,通灵之说被一分为四。一是通灵真玉,二是甄宝玉,三是贾宝玉,四是通灵假玉。通灵真玉就是出现在甄士隐梦中的能知晓天机的玉,即佛、道、儒士们渴望的先知先觉的智慧的象征物。甄宝玉被取该名便是被家人寄望了这种超人的能力,如同仙界的神瑛侍者,但甄宝玉并不是神瑛侍者,他没有先知的能力。他的抽象之智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肉团之心,即正常人具有的理性思维。更接近真玉的人近有甄士隐,远有贾珠等。

    通灵假玉就是被假僧道塞入刚出生的贾宝玉口中,人为制造衔玉而生假象的玉,意味着贾宝玉被家人寄望了“仙寿恒昌”、功名利禄的厚望。这种玉也如同贾雨村眼中“玉在椟中求善价”的“玉”。但贾宝玉不是假玉,他没有贾雨村式的无限膨胀的功名野心,他的人欲只是与理性思维相对应的形象思维。更接近假玉的人是贾雨村本人,还有后来也求得功名的贾环等一类人。顺便需要解释的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中的“玉”指因时运不济而潜伏的假玉。前一句表明贾雨村热切希望通过求功名提升自己的价值。“钗”则近指娇杏,远指薛宝钗等一类人,这里的“时飞”并不指表字时飞的贾雨村,而是与“善价”对应,指“钗”的价值理想。二者具有从属的关系,只有男人先求得善价,女人才能攀附着男人求得时飞。这里用与贾雨村表字相同的“时飞”说明这种女人与贾雨村臭味相投,也有时飞的物质欲望。

    通灵之说在一分为四之后的关系是,真玉和假玉是完全对立的矛盾,它们被甄宝玉和贾宝玉作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一层层剥离掉了。甄宝玉和贾宝玉这两个活生生的人是最后剩下的人性的矛盾统一体。需要说明的甄宝玉和贾宝玉并不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因为既然是统一体就不可能分出两个不同的人,他们是两个同时都达到了统一的且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除了外部环境,自身没有任何差别,同为曹雪芹心中理想的人物形象。

    设置他们的真假关系的真正用途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他们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统一程度的高低。由于甄宝玉比贾宝玉年长几岁,所有用他取代了贾宝玉的理想和现实统一程度较低的两个阶段。一是幼年阶段,这时候他们的理想在正邪两个极端之间游移不定,甚至被贾雨村错误理解成了矛盾对立的正邪两赋之人,这个时期便以甄宝玉代替,并通过贾雨村讲述出来。二是第七十五回之后,虽然作为个体的人,两个宝玉都已经完成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但他们的家境却开始走向彻底衰败,与外部环境已越来越难以统一。这是因为在书中他们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人的统一,处于人之上的家族、国家和社会的统一还远远没有形成,所以先用甄家的败落预演了贾家的结局。这之后宝玉便又进入了统一程度较低的阶段,即他本人与现实社会已只能求得很小的统一。但贾宝玉对待这两种低统一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幼年时的问题,他做了及时的改正。对于成年后的问题他则认为是家族的错,是国家和社会的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佛道儒思想的错。但他又很清楚希望统治者自己改变是不可能的,他个人必须主动出击,于是便离家出走,做了一位写书人,试图以自己经历和思想警示世人,写出的作品就是他的自传——《石头记》。这一结局也是他当时唯一符合他的个性的选择,离家出走不但能消解周围裙钗为了他而产生的激烈的矛盾斗争,重新让她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和理想男人,而且贾宝玉自己也能静下来著书立说,传播新哲理。这一举动看上去消极,实则非常积极,达到了多赢。甄宝玉也同样是在写自传,只是具体的家庭环境、人物会有些不同。他写的那一部被作者为“迎合”已变假的时世而以“真事”的名义隐去了。

    设置甄、贾两个宝玉对应关系的另一方面用途是通过他俩的镜面互照形成持续复制、再生的关系,如同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中的反射效应。这一效应既是说明他俩的本质完全一致,也是曹雪芹发明的关于人的克隆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作者和读者之间便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心照不宣,相互呼应,直到“知己”队伍的无限扩大。

    以上四个层面便构成了曹雪芹借用的通灵之说的全部,他们之间就具有第三代辩证法的规律。在这一辩证法的作用下,小说被四合一,只需要前七十五回就已形成自足体系,前后什么都没有隐去,反而在最后增加了五回。也是在这一辩证法的作用下,四个作者合成了一个通灵之说,至于曹雪芹则只是谦虚地退出,当了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编辑。这四个通灵宝玉同时也构成曹雪芹创立的新的哲学体系,我们可以将这一哲学称为通灵哲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甄英莲(香菱)一生先后完成了三代辩证法的跳跃式发展,是十二钗中最神奇的人物。宝玉和英莲虽然是殊途同归,但由于起点不同,英莲比宝玉吃的苦要多得多。当我们完全理解《红楼梦》之后就可以选择走宝玉的捷径,这就是读名著最大的好处。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8-17 10:08
宝玉没钱只能做英莲,人欲便是钱,人情便是道,阴为道,阳为钱,情欲相生相制。大逻辑,大辩证,见证者有幸 - by 茶花满路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