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101):趟过欲望女性那条河 [打印本页]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10-5-12 09:37     标题: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101):趟过欲望女性那条河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101):趟过欲望女性那条河

郑万里


译    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生卒年月:1946、10——
          国    籍:奥地利
          代表作品:《钢琴教师》
          获奖评语: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和诗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0位女性作家,也是唯一一位关注欲望女性的诺奖小说家。

          她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小城市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知识分子,“二战”中为纳粹德国效力免遭迫害。母亲是一位艺术素养非常深厚的女性,因此她希望耶利内克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才能,还是耶利内克小的时候,他们就举家搬到了维也纳。那是一个文化传统蜚声世界的城市,曾经诞生过影响整个20世纪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现代德语诗歌代表作家里尔克、世界文学大师斯蒂芬、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等。更为荣耀的是,维也纳是世人皆知的音乐之都,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是在这里成就他们一世英名的。

          耶利内克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她从小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教育,少年时期她被送到维也纳音乐学院攻读管风琴、长笛和作曲课程。后来,又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同时继续从事音乐研究。

          然而,正当成功彼岸遥遥可望之时,她却对艺术追求失去了乐趣且产生了逆反心理。心猿意马的耶利内克迷茫中看到了诗的魅力,从此她歪打正着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67年,她发表了处女作《丽莎的影子》并一举成名。从这部诗作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决心沿着这条路径照直走下去,随后她发表了讽刺小说《我们是诱鸟,宝贝》。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位女孩到阿尔卑斯山区寻找理想中的男人的曲折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融进了太多的批判情绪,使整部作品成为她审视社会的载体,朦胧中也透出她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趋向。

          1974年,她在顺利取得艺术学位后,旋即与一位德国佬结婚,从此开始了维也纳和慕尼黑之间的漂泊生活,或许因了这样的漂泊,使她的情感欲望经常处于烈火中烧的状态,从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情欲的压抑和变形。按照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德的观点,欲望是一种匮乏或缺失,它虽然深藏于内心却又是对客体的需求。当然耶利内克的情欲最终表现为对男性的需求,当这种需求长期处于无法实现的窘境时,欲望之火就会愈发猛烈。康德在《实用理性批判》中假想了这样的情景:某人好色,示之以裸体美女,再示之以绞架,告之享受美女之后,必定绞死无疑。康德的结论是:此人急流勇退。拉康的答案却恰恰相反:没有那个绞架,或许还会无动于衷。因为有了绞架,才有了强烈的欲望。

          耶利内克恰好验证了这个观点,她在得不到情欲满足时,偷窥、意淫和性暴力幻想便成了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曾经说过:“她那遭受压制的性欲在偷窥中得到发泄,她只是一个不能正常享受生命和欲望的女人。在当今的男权社会里,甚至连偷窥也是男人的特权,女人总是只能成为被看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主动观看的人。”

          也由此,她的创作方向发生了明显改变,开始关注起女性情欲问题。她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无情的世界,充斥着政治暴力,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陈腐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观念,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忍受着第二性别的屈辱和压迫,她们在捕食、掠夺、疯狂与无助中走向毁灭。她创作的《情欲》、《打入另册》、《女情人》、《贪婪》、《钢琴教师》等,均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女性问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小说描写了一位中年女钢琴教师艾丽卡的故事,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残缺而又保守的家庭里,没有任何隐私可言,艾丽卡感到极度压抑和郁闷,这种怪异的家庭氛围,导致了她依靠变态的偷窥和性自虐来发泄自己的情欲。她的性格也变得冷漠、古怪和残忍,曾经用锋利的玻璃毁掉一个在音乐上非常有天赋的女学生,对恋人的爱也表现出一种肉体覆盖精神的绝望。最后她以自杀了却了一生。

          对于耶利内克的作品,各种评论莫衷一是——

          有人说,她的作品对性心理、性幻想、性器官、性虐待、性变态描写的过于露骨。

          有人说,她是个“最无情的道德主义者”。

          也有人说,她是个“把鸟巢弄脏了的女人”。

          梵蒂冈更是大发雷霆,认为“她笔下的女性世界充斥着赤裸裸的性事,而且是将性和病态、权力以及暴力联系在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无度的淫秽,最终只能陷入绝对的虚无主义。

          而从作者方面来说,其本意恐怕还在于抨击伪善的传统性爱观念和家庭价值;她书中这种极其荒诞夸张的描写,也许正是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所致,并希望引起读者对造成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以此产生震撼性的效果。

          无论如何,瑞典文学院的老朽们还是给予了她公正的评价。认为她”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和诗人屈服的奇异力量”。因而她获得了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耶利内克部分作品年表
          1967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丽莎的影子》
          1970年  出版长篇小说《我们是诱鸟,宝贝》
          1972年  出版长篇小说《米歇尔——一部为幼稚社会写的青年读物》
          1982年  创作剧本《克拉拉》(
          1983年  出版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
          1985年  出版长篇散文《啊,荒野,啊,保护荒野》
          1989年  出版长篇小说《情欲》
          1991年  创作剧本《图腾瑙贝格》
          1995年  出版长篇小说《死者的孩子们》
          2000年  出版长篇小说《贪婪》

转自郑万里博客,特别致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