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会说话的“玻璃房子”--读沙石小说集《玻璃房子》
[打印本页]
作者:
依林
时间:
2009-9-15 00:32
标题:
会说话的“玻璃房子”--读沙石小说集《玻璃房子》
会说话的“玻璃房子”--读沙石小说集《玻璃房子》
依林
《玻璃房子》,包含18篇小说,沉甸甸的一大本。
《玻璃房子》--一条以憨实的中国情怀为基,覆以旧金山光怪陆离的地砖的巷子,两侧排着18间新房老宅,门窗虚掩,帘帏半启,随便你进去。房子里各自蹊跷的事在你眼前展开,流转。半晌,你惊醒,走出来,当然还得折回去--半个心神落在里面。说白了,是《玻璃房子》打破常规的说话方式让你身不由己地去赶去追。
《玻璃房子》的不少主人公自说自话,跟着感觉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得顺溜,说得一气呵成。其中许多人物对话段落,几乎没有冒号、双引号,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形成强烈的整体顺畅感。如果循规蹈矩一一加上冒号、双引号,原有的语气连贯就断了,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本的叙述气韵。这样的自言自语,是主人公积蓄已久的情绪的彻底宣泄。其口吻专注、倾情,不容人打断,历尽沧桑的人把心底里那些失衡、孤寂、呐喊、叛逆、郁闷,甚至歇斯底里,都掏出来,横七竖八摆在眼前。据说,写和读这样的小说,有心理治疗的效果,我相信饱受压抑的人性需要疏导。《玻璃房子》这种自言自语,缔造出奇的阅读效果:文本没有奉迎的媚态,语气淡淡,波澜不惊,似乎并不在乎你的阅读,这就更激起你的好奇心,你迫不及待地去窥探它的人生百态,人性深处的呻吟,感受一波波无声的震撼。
例如《天堂 .女人. 蚂蚱》里,“我”如醉如痴的诉说,他和心爱一生的女人成为“一根绳子上两个蚂蚱”以来,心上的五味杂陈、忐忑惶恐。女人带着刻骨的遗憾去了天堂之后,“我”发自深心的哀号。《冰冷的太阳》里,“我”移民美国为家为妻儿“成了一台换钱的机器”的艰辛、在东西方生活习俗和观念心态差异中的挣扎、劳苦半生却妻离子散的锥心痛楚、被骗得血本无归后又遭众叛亲逆的愤懑无助。《汤姆叔叔的剃刀》里,“我”的爱妻早逝的伤、相依为命的女儿出嫁后惊觉她“属于他人”的痛、在孤独失落中走向偏执、幻听幻视幻想的错乱、无人关注的病态以血淋淋告终,乃至病态的“如释重负”……《玻璃房子》成了卑微小民郁积情愫的出口,替他们控诉或抱怨,酣畅淋漓又简单利落。
《玻璃房子》说话也有梦呓式的。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玻璃房子》的叙述方式,忽而写实,忽而缥缈,听《玻璃房子》说话,要随机应变,时梦时醒--这便是其梦呓的妙处:挑战你的悟性,理解的深度和速度。梦里没有逻辑、不着边际、不合实际。听《玻璃房子》说话,思维要机警敏捷,要在头绪纷繁的现实和虚幻的梦境中巧加切换。而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梦境和现实相遇、纠缠,此时,你无所适从,又迫不及待。你兴犹未尽,《玻璃房子》却嘎然而止!你留在结局后面,揣测、质疑、判断,把那些情节翻过来倒过去,考验自己的智商和情商。
《玻璃房子》说话平易自然,娴熟地运用了大量口语、俗语,也夹带些方言,生动鲜活,佻皮诙谐,和人物的种族背景,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吻合相扣,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玻璃房子》说话还无所顾忌,说出你不敢说、不敢想、不敢看,或者逃避着不想看的,但无论你意愿如何,《玻璃房子》说的事和人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玻璃房子》说出来了,不怕你难堪笑话,就是要挑战你直面现实的勇气!你绝尘而去,随你;你推门而入,看得心潮澎湃,义愤填膺,不错;你回复淡定沉静,还看到了《窗帘后边的考夫曼太太》信狗不信人的症结、《玻璃房子》双人大床和帆布躺椅的区别、《人鲨之间》最后“咔嚓”一声的悲哀、《冰冷的太阳》金鱼和棒球的叹息……。如果你备受震撼,那么,《玻璃房子》就赚到了--起码,你打心眼里感叹它是本好书,你也受益匪浅,当今思维具有穿透力的人不多。
沙石用了三十多万字,一字一句地盖起了气象万千的《玻璃房子》,用他二十几年移民生活的历练捏出一个个房子里的人,放进梦,任凭他们编撰演绎一幕幕梦想和现实之间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生存的悲喜剧。听《玻璃房子》说话,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份幸运--挥之不去的反思和顿悟。
附件 1 :
2009831174646728.jpg
(2009-9-15 00:32, 46.58 K )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9-15 12:03
“沙石用了三十多万字,一字一句地盖起了气象万千的《玻璃房子》,用他二十几年移民生活的历练捏出一个个房子里的人,放进梦,任凭他们编撰演绎一幕幕梦想和现实之间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生存的悲喜剧。听《玻璃房子》说话,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份幸运--挥之不去的反思和顿悟。”
依林的书评写的非常吸引人,到底是科班出身文学硕士。
再次祝贺沙石!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