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短篇小说] 知音绝响(翻案小说)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9-2-21 11:26     标题: [短篇小说] 知音绝响(翻案小说)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一个平凡人的困惑,通常显露在脸部。从表情上就能看得出来,是迷茫,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岂不知非比平常之人深藏在内心的困惑越发的叫人不得安宁。尽管从表情上可以丝毫不外露,但在那灵魂的深处,困惑在呐喊,在挣扎,同样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每当夜阑人静,花前月下,却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光景。于愁肠百结之日,无可奈何之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困惑,由困惑带来的孤独和凄凉使人觉得像是心里结了一团大冰块,整个儿封闭冻结。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出“天津桥上无人识”的孤独和痛苦吗?

  此时此地就有一个困惑之人,却是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兴致也没有。此时,正值中秋之夜,却偏生月黑风高!只见得有惊涛拍岸乱石崩云卷起千堆雪。此地,正是汉阳江口,环顾四野荒无人迹的危崖险峡。那危崖之下险峡之上,一前一后两艘大船正停泊在江边。只因那,一时间风狂浪涌,大雨如注,缘分教舟楫不能前进,故而泊于山崖之下。那狂风暴雨也只得一顿饭光景,须臾风恬浪静,雨止云开,托出一轮明月。 “天上一轮方捧出,人间万姓仰首看。”

  前面那艘大船上,管家俞诚见那阵雨过后月色皎皎,其光洁较之常时胜过倍余。赶紧踏进舱来对老爷言道:“今日本当中秋,幸喜眼下月朗风清,老爷何不到船头稍坐片刻,也好解解烦闷。”

  “如此甚好,也免得待在舱中这些时辰,岂不闷杀人也。”

  管家俞诚童子俞实将一切安排舒齐,老爷的座椅,老爷的茶杯,老爷的果品,自然还有老爷的月饼。老爷踏出舱来,将身坐定,抬头看来,果见皓月一轮,不觉眼神一爽,心里一宽。

  惜乎好景致带来的好心情维持了只半盏茶模样,内里的烦躁又不可抑制地涌上心来。

举头望明月,月圆人不圆。心里的寂寞凄清倒带出了一腔诗意。

    冰轮辞海岛,
    乾坤倍安宁。
    易见团圆魄,
    难得知音人。

  听得老爷一口气念完,俞诚俞实知道老爷又上了心事。



  这老爷姓俞名瑞字伯牙,乃春秋战国时一位名公,官声好,善应对,且弹得一手好琴。俞伯牙系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想其出身虽为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甚得晋主重用,官至上大夫之位。今年三十七岁年纪,只并不曾娶妻。问他为何?却言道,人生宏愿,欲觅一相知耳。有好事之徒追根究底探问,再加上三姑六婆勤加打听,方才得知俞伯牙俞大人心目中所言究属何意。原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俞大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觅一个人间知音。

  底牌翻开,吓退了三姑六婆,吓倒了月下老人。须知女子无才便是德,能与老爷少爷谈谈诗题题词的闺阁女子已是万难寻觅,何况还要能像俞大人一样善操瑶琴?上哪儿找去?门也没有?除非是西天王母跟前董飞琼仙女下凡!恐怕那月里嫦娥也未见得能弹得像俞大人那么样精通呢。据说有人曾推荐百花楼的玉牡丹,说她非但是国色天香,还加琴棋书画色色精研。那琴操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应当说是可以枉驾下顾了吧,当然不是娶回去当正室,备位充当个小星只会超标准,绝对不至于不及格。谁知俞大人连哼也不曾哼一声,其轿班也从未在百花楼门前出现过。

  俞伯牙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把个婚姻大事当作儿戏放在一边。好在他父母早亡,无人催促。晋公也是一味爱才,那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考察要求。俞伯牙才华横溢,一个钻石王老五身份对他的官声毫无影响。倒是风闻晋主曾有意将他的一个侄女许配于这位上大夫,后来也因为那标准线到不了门槛太高也就不想去碰钉子。可也有人说是那贵人小姐有自知之明,劝说了她叔父主动放弃。最清楚的倒是俞诚俞实俩人,他们都清楚老爷心目之中的理想人物。俞诚是老管家,从小看着他长大;俞实是小书童,日夜陪伴在他身旁。看他的眼神,辨他的口味,便知他的爱好。可也难!上哪儿去找这样一个懂琴的良家子弟呢,就连书寓相公里也难挑得出来!

  此番俞伯牙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俞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第一件事先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虽然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滞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设宴送行,席上宾主相欢。做主人的还特意命一名名歌姬出场为各位操琴。那歌姬却也是个南国佳丽,撇开貌美如花不说,那纤纤玉手还弹得一手好琴。临行时楚王除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之外,还有意以此歌姬相赠。却不料俞伯牙以守母孝三年未满为由一口回绝。俞伯牙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这一好意,倒也聪明,顺便提出了另一要求。只因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水乡泽国,想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俞伯牙乃假奏楚王道:

  “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楚王准奏所请,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来宾美风姿,主人好雅量。春秋时期两个强国的一场外交活动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点。要说唯一的疏漏则是江头送别,有位楚大臣频频惋惜俞伯牙好事未成,不妨来年待服满后再来由他作伐,那俞实在一旁听了差点儿笑出声来时,教俞诚狠狠地瞪了一眼。俞实嘴上不说心里在想,太夫人不是早就病故了么,怎么还要等明年才服满呢?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俞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满腹苦衷也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俞伯牙困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好不容易待一场暴风骤雨过后,可以出得舱来。玩赏了一番月色,吟就了一首诗后,兴犹未尽。故命俞诚焚香炉俞实搬琴桌。

  “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俞诚焚香已罢,俞实捧出琴囊置于案间。俞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俞伯牙大惊,叫俞诚快去问船家:“这停船所在是甚么去处?”

  船家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杂草乱树,却并无人家。”

  俞伯牙只觉惊讶,想道:“便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面,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忙叫左右:“与我速速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板上危崖。

  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

  “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一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今雨停风止,欲登归程,适途经此地,闻君雅操,少住听琴。”

  俞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与你计较了。左右的,快叫他去罢。”

  那人却是不去,只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就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好!对答得好!

  俞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想来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忙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

  只听那人答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弹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那第四句小子也还记得,莫不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俞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

  即命左右:“掌跳板,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左右掌跳板,待此人上船,见他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谈好歹,见确只是个樵夫,便没有好眼色相看:

  “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著哩!”

  那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款款言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其人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在舱门之外。脱下芒鞋,骊去泥水,重新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只见那操琴的大人坐在正中,白面凤目,三缕青须,长得仙风道骨。

  樵夫长揖而不跪,口中只道得:“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这两截打扮的布衣。下来还礼,犹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只因先已有一个请字,没奈何,俞伯牙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

  便吩咐俞实看坐。

  上梁不正下梁歪,俞实也就狗眼看人低,只是取过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

  俞伯牙全无待客之礼,只是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

  你我之称,怠慢可知。

  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俞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招呼手下人看茶。

  两人默坐多时,一个不招呼,一个也不开口。

  坚持不住,俞伯牙只得怪而问之:

  “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

  明知故问。

  樵夫答言:“不敢。”

  俞伯牙问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

  正在动问之时,却见那船家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
以开船,请大人示下。”

  俞伯牙分付:“且慢些无妨!给我退下。”

  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耽误顺风行舟。”

  俞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

  不要想缩回去,这内里可已有辨识知音之意?

  樵夫道:“既然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只将此一中段送至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命相士巫师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征、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宫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征、羽五弦,后加二弦,故又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昔日师邝曾弹此琴,能引百鸟来朝,百兽率舞,此乃雅乐之好处也。”

  俞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不禁佩服,但犹恐是记问之学,却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待我再试他一试。”

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

  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欲试真才,须得佳题。于是畅其意在于高山,便即抚琴一弄。

  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不加褒贬,不置可否,俞伯牙只是凝神不答。却又默思片刻。觅知音,重寻命意。于是泛其意在于流水,抬手再鼓瑶琴。

  那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就只两句,便道著了俞伯牙的心事。

  俞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忙与那樵夫施宾主之礼。口中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身份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

  俞伯牙拱手道:“原来是钟子期先生。”

  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

  俞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钟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

  俞伯牙推钟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俞实点茶。茶罢,又命俞诚俞实取酒来两人共酌。

  俞伯牙道:“急切之间,不成敬意。借此攀话,休嫌简亵。”

  钟子期回称:“不敢。”

  俞实取过瑶琴,俞诚摆开桌面,于是宾主二人入席饮酒。

  俞伯牙开言又问:“听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

  钟子期答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

  俞伯牙点头道:“好名字,好个集贤村。”

  又问:“道艺何为?”

  钟子期道:“一介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

  俞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本也不该僭言,但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二老喜居此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

  俞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又问道:“可曾娶了妻房?”

  回答:“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娶妻。”

  俞追问:“曾定亲否?”

  钟答道:“却也未曾定过亲事。”

  ???

  看来不是个合适话题。一时语塞,换过题目,两人重拾琴趣。

  杯酒酬酢一会。见那钟子期宠辱无惊,有问必答,俞伯牙愈发敬重,越加相知。

  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入味,越谈越默契。

  一曲高山并流水,孰料今夜遇知音。

  俞伯牙又问钟子期:“青春多少?”

  钟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

  俞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钟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

  俞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

  遂命俞诚重添炉火,俞实再续名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

  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尊弟卑,兄友弟恭,子期让伯牙上坐,
伯牙便从其言。两人换过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
  
  正是:“称心客来身不倦,知音人听话偏长。”



  夜已深,月西斜,兄弟俩人仍然谈兴不减。俞伯牙把俞诚俞实都打发回那后船歇息,不用再在此伺候。舱中臂儿粗的蜡烛火焰熊熊,照得两人如坐春风。桌上杯盘狼藉,钟子期喝得兴起,已然满面通红。觉道身上发热,现已卸了腰间搭膊,脱了外面蓝布衫儿,只穿着一件粗布对襟背心。俞伯牙见他站如松坐如钟,谈起来兴致勃勃,喝起来放荡不羁。赤露著的两个膀臂结结实实,紧束著的一围猿腰腾那活络,半敞开的胸襟露出块块铁铸般的肌肉,真个是攀山越野砍柴伐木之人。青春的气息,挺拔的身材,不凡的气概,最最高兴的是那满脑的乐章满腔的乐感。难得的是庙堂之上也没有这样优秀的人物,倒是恰恰相逢在山野之间。今夜月圆人圆,好不快哉!

  伯牙禁不住开口言道:“子期贤弟,可曾听说过下盲棋么?”

  子期答道:“我于手谈,略知一二。”

  伯牙又言道:“子期贤弟,此时更深夜静,不便再弹琴曲,恐扰人好梦耳。以盲棋手谈为例,为兄再与你空手演习一曲如何?”

  子期笑道:“贤兄只管演来,要知道只要是你奏曲子,真弹也好演习也好,我可都是百闻不厌的啊。”

  “你可知我要如何演习?”

  原来是要两人手把手在琴桌上空弹一遍。

  钟子期遵命移坐在俞伯牙怀里,面前是那张琴桌。两人四手,交相叠加,时而轻抚,时而急点,哑然一曲演习罢,知音两人心意荡。

  “贤弟可知愚兄适才演习的是何曲子么?”

  “此乃楚襄王游巫峡时巫山神女作的巫山云雨。”

  俞伯牙琴挑钟子期。

  钟子期原本喝得红彤彤的脸上更红了。

  俞伯牙意犹未尽,再加演一曲。

  曲未终,意已通。

  一曲未了,子期挣脱双手轻声叫起来:“贤兄你,你实实使坏,我却不懂这首曲子。”

  “说啊,是何曲子?”

  “啊……”

  “何用害羞,说来无妨。”

  沉默是金。

  “贤弟聪明绝顶,那有不识之理?”

  请将不如激将。

“好,如此你听我说。那不就是周文王乘八骏赴瑶池,西天王母命上八仙兰采和韩湘子两人合奏的龙凤呈祥么。”

  语音未落,全曲未终,船舱里人世间的兰采和韩湘子两人也开始合奏起一曲龙凤呈祥来。音色和谐,音律合拍,音调美满。俞伯牙心目感觉之中,钟子期就像是他的兰采和;至于俞伯牙么,钟子期倒觉得他不像韩湘子,反而更像是吕洞宾。

  月淡星稀,兄弟俩人情兴正浓,不知东方之既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忙整衣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住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

  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将此杯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俱有眷恋不舍之意。

  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昨夜情难自禁,一宵未归,已恐二老倚闾相望。”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于。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

  伯牙屈指算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

  又叫俞诚:“吩咐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约重会的日期,登录在日记簿上。”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道:“贤弟且住。”

  命俞诚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接过双手捧定对子期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

  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板搭扶手上崖而去。伯牙一直相送至船头相送至崖下,方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钟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上江山之胜,再也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著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尽皆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俞伯牙心怀钟子期,又分教度日似年,真可谓无日忘之。想著中秋节近,早早奏过晋主,请予给假还乡。晋主一口依允。俞伯牙这才放下心来,忙忙地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诚恐不慎错过站头。事有凑巧,刚刚八月十五,水手禀复,此去离马安山不远。俞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钟子期之处。一路行来,与俞诚俞实各个用心看来。到得傍晚,见果是这个所在,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

  其夜晴明,万里无云。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像是窥探像是诱惑。俞伯牙命俞实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音相遇,适逢月圆。今夜重来,又值良夜。岂非人生相知一快事否?

  不料四顾茫茫,一无动静。想他既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又全无踪影,莫非他爽信?莫非他失约?在船头上踱来踱去,等人心焦,五内似焚。等了一会又等了一会,方始想得个明白。一个人自言自语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已不是去年楚国之船只了。吾弟急切间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方才惊动知音。今夜我只需仍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
 
  速命俞实取琴桌安放船头,俞诚焚香设座。

  俞伯牙打开琴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却有哀怨之声。

  俞伯牙急忙停琴不操,心中默念:“啊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想来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固有轻重缓急。故而他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待来日天明,让我亲自登崖前去探望便了。”

  随叫俞诚俞实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赛同一年前的今夜,俞伯牙也是一夜不曾安睡。好不容易一年前是兄弟俩同床共枕,又谁知一年后却又是形单影只。真个是巴明不明,盼晓不晓。巴巴盼盼终算看到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俞伯牙早早爬将起来梳洗整衣,命俞实携琴相随,又命俞诚取黄金十镒带去。口中自言自语道:“倘使吾弟确是居丧,此可为赠礼,聊表寸心耳。”

  踹跳板登危崖,三人匆匆行于樵径之上。约莫行走了十数里光景,出一谷口,俞伯牙左右一看,便即立定止步。

  俞实禀道:“老爷为何不行?”

  俞伯牙言道:“俞实小儿,你且看来,这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想是都去得人家。知道哪一路是往集贤村去?且在此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

  俞伯牙就安心坐在路边石上少憩,俞诚俞实退立于后一同等候有人路过。

  不多时,见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持一根藤杖,右手携一只竹篮,徐步行来。俞伯牙起身整衣,站立路中,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开口言道:“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俞伯牙道:“请问老丈,此两头路,哪一条路,是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道:“不劳动问。那两头路,就是去两个集贤村。左手这边便是上集贤村,右手那边便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河谷上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哪一个集贤村?”

  俞伯牙默然无言,心中暗暗想道:“想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

  见俞伯牙只管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是那说路的,不曾分别上下,只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此乃常情,不足为怪。”

  俞伯牙道:“老丈说的正是。”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共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我痴长了几岁,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所谓是‘土居二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想来先生到集贤村必是寻亲访友。只说先生所寻之亲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者夫就知他住处了。”

  俞伯牙道:“如此多谢老丈,学生是要前往钟家庄去。”

  老者闻得“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颤颤地摇著双手道:“先生别家尚可去得,若说是钟家庄么,那就不必前去了。”

  俞伯牙惊问:“却是为何?”

  老者长叹了一口气,言道:“请问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

  俞伯牙道:“要访钟徽钟子期。”

  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实乃吾儿也。他于去年八月十五日采樵外出至十六日辰时模样方归,说是相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义结兄弟。临行又蒙相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挑灯夜读,一心一意要与义兄比肩,方能高攀上国大夫。老拙无才,老妻无能,均不曾禁止。老夫妻都意欲成全他这一番苦心。天可怜见,他旦则采樵负重,暮则攻读辛苦。未曾料想他心力耗废,不幸染成怯疾。这山野之地,却又别无良医,因此上于数月之前,他,他,他已亡故的了。”

  俞伯牙闻听此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只见他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一时昏厥在地。钟公忙上前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道:“此位先生是谁?”

  俞实附耳低声答道:“这位就是俞伯牙老爷。”

  钟公道:“原来就是吾儿好友。”

  三人扶起俞伯牙,俞诚俞实俩唤得他慢慢苏醒过来。
 
  俞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哭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约,岂知你已为泉下之鬼!实实地你有才无寿了!”

  钟公俞诚俞实俱皆拭泪相劝。俞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施礼,不敢再呼老丈,改称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俞伯牙道:“敢问老伯,吾那结义兄弟还是停枢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

  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守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瞩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因与义兄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墓。今日恰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正要前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

  俞伯牙道:“既如此,奉请老伯指路,容我就坟前一拜。”即命俞实代太公提了竹蓝。

  钟公策杖引路,俞伯牙随著,俞诚俞实也跟定在后,四人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俞伯牙整衣下拜,口中祷告:“想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愿死后为神灵应。愚兄在此一拜,诚为天人永别矣!”

  拜罢,放声又大哭起来。哭声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晋国大夫前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俞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即命俞实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围观之众,闻琴韵铿锵,人群中有点头者,有私语者,有窃笑者,待一曲终了皆鼓掌大笑,尔后一哄而散。

  俞伯牙心中不觉诧异,问道:“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

  钟公答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俞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适才所奏何曲?”

  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音律。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

  俞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吾弟者,让我口诵于老伯听之。”

  钟公道:“老夫愿闻其详。”

  俞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秋,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
    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珠泪落纷纷。
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
你我相知心,
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于衣夹间取出一把解手刀,噌地一下将七根琴弦全数割断,双手举起琴来,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只摔得玉珍抛残,金徽零乱。

  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俞伯牙含泪答道:“方寸之间,万难再有重弹瑶琴之愿。从此洗手不复弹也。我已有诗一首吟就,老伯听了,便知我心。”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已逝向谁弹!
    大千世界皆友朋,
    欲觅知音难难难。

  钟公听了道:“却原来是如此这般缘故,可怜!实是可怜!”

  俞伯牙对钟公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

  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我儿已故,不复人世,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

  俞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诚恐失礼有碍瞻观,不敢跟随老伯登堂拜见伯母了。随身带得有黄金十镒,一半代吾弟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吾弟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得本朝,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供养老伯与老伯母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上集贤村即是我家,我将相伴吾弟在此终身。望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日后也望准予同子期贤弟并葬左右。”

  说罢,命俞诚取出黄金,自己双手亲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

  不曾想初次相见所弹仲尼悼颜回之曲,于今果真成了预警。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乱松岗。

  悲夫!瑶琴破碎心亦碎,从此息手不再弹。

  惜乎!人世间自是不复与闻高山流水矣。


(改写重写自冯梦龙原著《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