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1-27 15:03
标题:
[转载]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也是《红楼梦》的一面旗帜。解读贾母,体知《红楼梦》的写作特点重在刻画人物,不重在描写故事情节,以刻画人物的心灵体现故事的情节和意蕴。《红楼梦》是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却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可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不朽人物,为小说增添了无限的魄力和生命力。贾母在小说里众所归望,力除陈腐,世事洞悉,练达睿智,出身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袭候爵功勋贵族家庭。八十三岁寿终正寝的贾母是贯串全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小说里尊称她为老太太或老祖宗。贾母系诰命公候夫人,又称尊她为史太君。太君在封建社会是很有讲究的称谓,乃当官者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在唐代有封赏官妇为君的封号,清代对女子称君也很讲究名分,称格格者一般方能称君,然有郡君、县君和乡君之分。小说中称太君的常是有名份和上年纪的官太太。贾母身份不简单,系诰封称君的贵族命妇。"八格"!当年扛三八大盖的小鬼子强迫人称这些强盗为太君,天理难容!
贾母虽是年高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却是红楼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这个经典人物是影响全书,统领红楼人物的灵魂。笔者欲以揭蒙探红,根据贾母这个人物的特殊意义,才苦心孤诣地从文学角度系统评论贾母。我们赞赏《红楼梦》是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刻画贾母这个典型人物中凸显小说贵在于"摆脱旧套"具有很高的独创意义。正是鲁迅所指出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也是部言情小说,虽重笔刻画了红楼年轻女子的悲惨婚姻,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贵在于摆脱了千篇一律的"私托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后的奉旨完婚的一套。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层次性,又具典型性,既有人性化,又具个性化。鲁迅赞赏"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这是在赞赏小说人物在刻画上具有现实的深度和历史的高度,如寥寥几笔勾画出的焦大也是极为生动的典型人物。
贾母是小说中最具经典意义的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反映了《红楼梦》的珍贵价值。鲁迅指出: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还是在其次的事"。《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这就是不仅"摆脱旧套",而且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问世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史学性的政治小说,宫闱小说等等。笔者认为《红楼梦》既然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又是知识博渊,阅历丰富的人物,很有可能隐写了他所生活年代前后的所见所闻,但是,笔者感到无需和无趣去"考证"和"索隐",老实地从文学角度欣赏鲁迅关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的说法,于是也不打自量地欲转换一个视角,采取一种笔法,欲融分析与评论,研究探讨与演绎故事为一体,将袭人、王夫人、贾母、薛宝钗、王熙凤和香菱等人物作为揭蒙探红的一把把钥匙。历史伟人说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没有静止孤立的事物,《红楼梦》更无孤立的人物。于是紧紧抓住红楼人物之间的联系普遍性,在重点评述一个人物时,引申出一连串与评述人物关系密切的人物,竭力于揭蒙探红。贾母恰是红楼人物的首脑,影响和决定着红楼众多人物命运,全面地反映了《红楼梦》的始终,因此,品读贾母具有特殊意义。
一、品读贾母的意义
品读贾母对解读《红楼梦》意义重大。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显要,引人瞩目,形象丰满,光彩照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楼梦》以荣国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的一个缩影,阐发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盛衰亡。某种意义上说,贾母既是荣国府的源头,也是荣国府的归结,贯串《红楼梦》的开卷和末尾,对全书具有诠释意义,乃是解读《红楼梦》必须着重关注的人物。
贾母可说是《红楼梦》的象征。封建大家庭综合反映着封建社会的宗法特征。《红楼梦》实质是以荣国府为象征和代表,揭示演了贾、王、史、薛四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故事。贾母作为荣国府的舵手,因而是《红楼梦》的象征。封建名门历来兴盛联姻,"想当年,小乔初嫁了。"贾母在年青时嫁给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同是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的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为妻,即是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主人公贾宝玉的祖母,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的丰满形象和地位作用在小说中举足轻重,意义重大。至于说贾母是指历史上的谁,说贾母很早就逝世了等,由于笔者的功底不足,所以都非本文的研究对象。
贾母是荣国府的象征,象征着荣国府的兴衰盛败。《红楼梦》既演说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成败,又演说了封建家族成员的人生命运。反映贵族家庭生活的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男女青年的爱情(主要是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嫁)为线索,演绎了一系列悲欢离合的婚姻命运遭遇,这条线索主要是以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的恋爱和金玉良缘的婚姻为代表;另一条是以贵族家庭的兴衰盛败为线索,演绎了贵族家庭的没落和成员的命运遭际,这条线索主要以贾母为代表。贾母作为荣国府的旗手和象征,客观影响着众多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贾母在客观上成为了研读红楼的经典,也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重要钥匙。
贾母为人豁达大度,旷达通情,意识超前,才智超群。在贾府创业发迹时嫁到贾府生活了六十多年,共同参与了两代荣国公创建的辉煌家业,经历了数次接驾的盛大世面,幸遇了贾府功名鼎盛的显赫顶峰,却也际遇了子孙不肖的颓败没落。岁月消逝,世事转移,她在小说出场时年岁已高,退居二线甚至三线,象征着贾府今非昔比,日益凋零地进入了衰老时期,只不过"百足之虫,僵而不死"而已。从黛玉进府到抄检大观园的这段时期,贾府因托庇于贾元春的圣眷恩宠,虽已内囊渐空,却在表面上依然如日中天。小说因而对贾母的描写然无老态龙钟,思路清晰,处事果断,生动活泼,象征贾府在内理外交上依然颇有生命力。"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贾母因家庭内部矛盾导致抄检大观园风波,在外部传来江南甄府被抄的恶耗,不免心情惆怅,精神萎靡,预示了贾府内外交困,颓败日涌,筵席将散,大厦将倾。紧接演示了迎春误嫁,探春远嫁,元春逝去,木石破碎,金玉凑合,皇家抄检,子孙流配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贾母经不起一系列的严重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在第一百十回以八十三岁的高龄抱着遗憾离世。贾母的寿终正寝,象征着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寿终正寝。
贾母是荣国府的标志。寿高、福大、德望、威重,在家族中享受崇高地位,给人以和蔼慈祥,通情达理,干练果断,处事有方的形象,俨然是维持封建家族秩序的精神支柱,标志着荣国府是个福、禄、寿、禧的四世同堂和荣华富贵的封建大家庭。欢乐祥和乃人与家庭共所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上,许多家庭虽经济拮据,生活清贫但都觉得没啥关系,不求发财唯求平安,视家庭和家人的平安欢乐是莫大幸福。贾母的健在标志着荣国府欢乐常在,维护着荣国府的平安团结。她那充满希望乐观和颇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态,影响感染着贾府年青一代。宝玉等年轻人都是小说描写得极为可爱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反映着贾母的灵性。
贾母爱好文化,将文化享乐作为第一享受,也给这个贵族家庭充满了文化氛围。作者以大观园为平台描绘了这个贵族家庭的文化生活,展示大观园是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欢乐女儿国。贾母为了追求晚年享乐,将生辰寿诞,节庆家宴,听曲猜谜,游园赏景,将生活与文化融为一体,反映了她在热爱文化中,也为家族带来了欢乐,更反映了她在文化享乐中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儿孙充满着希望。
贾母的享受显现了豁达大度和理智超脱,敢于负责也敢于放得下,毫无患得患失,因而能够尽情地享受生活。在小说出场时,贾母已经将家政尽委二房媳妇王夫人和长房孙媳王熙凤,超脱地带着孙儿女们看戏听曲和游玩宴乐。在主观上追求自己晚年享乐,在客观上也让豆蔻年华的孙儿女们尽情嬉闹和尽情享受,贾母渡过了应该享乐的晚年,也给孙儿女们渡过了在人生最幸福的黄金年代。然而,随着贾母的年老体衰和逝世离去,荣国府的四世同堂和荣华富贵也随之终结。
贾母是荣国府的灵魂,众所归望,打一个喷嚏能影响荣国府感冒,俨然是贾府的首脑和核心人物。子孙繁衍,嫡庶有分,姻亲纵横,构成复杂,家庭内外关系愈甚盘根错节。三口之家可以'小鬼当家',三四百人口的大家庭何等复杂,谁可当家谈何容易。荣国府内外矛盾交叉复杂,王夫人掌门虽富韬略却也无可奈何,王熙凤虽精明强干却也难以为继,唯贾母才能控制住这个矛盾尖锐的家族。但是,贾母很有理智,把握分寸,不出手时装糊涂,一出手时就摆平,客观上是封建家族的灵魂和主柱。孙媳李纨说道:"大小都有个天理","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回。" 合府上下捧着贾母当月亮,围着贾母为核心,共同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跟阿太不会错"的赞歌,大小人物都以获得贾母欢心为幸运,都以得到贾母青睐为荣耀。王夫人和王熙凤得到她的青睐,姑侄纵横捭阖掌权荣国府。宝玉、黛玉、李纨、宝钗、湘云和宝琴等都因得到她宠爱成了幸运儿,刘姥姥这样的村妪也因得到她的赏识,受到恩典厚待好处'木佬佬'呢!
贾母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高手。虽然隐退仍然控制着荣府,儿孙们的晨昏定省谁也不敢免去。王夫人和王熙凤以她的满意为支持,请示汇报于她为放心。王夫人总是说"老太太什么没有经验过","老太太说那里好就那里好","老太太说那里行,就那里行"。王熙凤知道自己跳不出老佛爷的手掌心,见风转舵最能端摸贾母的心思,却也取得了贾母的欢心和宠幸。老太太一旦发火谁也不敢吱声,不是成了臭瘪虫就是成了死蟹一只,聪明点的趁她不注意早点儿拔腿,呆木笼桶的邢夫人和王夫人就只能呆着挨她的训。男主子们也如此,长子贾赦舔为人祖,既能训人也能揍人。贾琏舔为人父,风光地负责着荣府的外勤,没购得石呆子的古扇就被贾赦揍了一顿。贾赦对母亲略有不满,戳了老娘一针,也算计老娘一遭,终因尊重和惧怕老娘的威望没有胆量闹出格,也深感惭愧对不起老娘,见老娘似同蚂蟥煎滷滋,为了避免尴尬总是推诿回避,有事就指派老婆或儿子去与老娘禀报。次子贾政刻板恪守忠孝之道,在朝为官品位不高到也名声较重,在家中权威素重,王夫人以下的人对他敬重畏惧,宝玉尤其惧怕莫名,若被召去惧如五雷轰顶。痴迷重重的袭人更是担忧,吓得站在门外等候消息,一旦有事可以跑去报告老太太或太太。贾府形成了"小孩捉蜜蜂,蜜蜂叮瘌痢,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咬小孩"的怪圈链。贾政敬畏老娘,在贾母面前只能唯唯诺诺,被贾母训得弯腰作揖,跪在地上叩头不已。长媳邢夫人只求自保也因贪婪,不晓大义敢做应声虫,被贾母讥讽为"贤慧也太过分了",冷板凳也没得坐,只能站在旁边插蜡烛。长房孙贾琏惹花沾草,偷鸡摸狗,被贾母教训得无地自容,受父亲指派来见贾母如同老鼠见猫。贾府的那些狗腿子们非是好吃的果子,对主子软顶硬撞,办事推三拉四,甚至责怨贾政,迁怒贾珍,谗言主子,叫阵王夫人,叫板王熙凤,邢夫人更当你'息息过',将宝玉当作是 '白相果',如若有兴足可将红楼狗腿子的嘴脸写成一本书。可是,狗腿子们独无半点胆子违犯老祖宗。这个贵族家庭如果没有贾母镇着则是一盘散沙,遭际风雨就白茫茫一片流散殆尽,那里是什么和睦相处的四世同堂,那里是什么荣华富贵的大家庭,贾母寿终正寝,这个封建大家庭就倾刻土崩瓦解了。
婚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因此,婚姻问题成为了《红楼梦》的一条主线。贾母因木石前盟是最大的蒙误原因,也是小说难以澄清的最大误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里以最高权威的意志为意志,乖乖地捧着这两个宝贝,从而使得宝玉和黛玉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也使得他们的爱情得以萌生成长。木石前盟在开始时,荣府上下似如"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毫无半点反对的杂音。大家都按着贾母的意思顺着杆子往上爬。凤姐儿还将算盘拨得瑟答瑟答地响,扬言宝玉和黛玉一娶一嫁两相扯平,要化的也是老祖宗准备带到五台山去的资儿。"流水容易把人抛","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由于种种原因,贾母最后无奈地"翻手作云覆手雨",破碎了木石前盟。
贾母是贾府的一棵大树,"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宝玉等年青人成长都托庇于这棵可乘凉的大树下。"东风夜风放千树",大观园一度是欢乐的女儿国,曾是令人羡慕的人生福地,皆因托福于贾母的庇荫罩护。封建社会的男子没有多少束缚,然对女孩儿浑身是束缚,衣食住行都受到了种种限制。然而,大观园女孩儿们的束缚就少,物质生活优越,精神生活高雅,文化生活丰富,在活泼中充满了天真烂漫,在天真烂漫中又无拘无束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可说大观园女儿国的欢乐生活不亚于现代的校园生活。心如枯槁的李纨也忘记了痛苦悲哀,成为了无忧无虑的孩子王。没有多少文化的王熙凤也深受感染,满口俚语的她也能呤诵"一夜北风紧",在辣气中也透泄了诗意。贾母视宝玉和黛玉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心肝宝贝肉,呵护了这对宝贝卿卿我我地地谈恋爱。切不可将自由恋爱想得那么天真浪漫,木石前盟的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里大逆不道,虽说宝黛爱情是天合之作,但是必需要有环境条件。宝黛自由恋爱正是在充满文化氛围中萌生,正是贾母为他们创造了萌生发展条件。至于木石前盟最后破碎了,应该分析它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不管怎么说,贾母总是庇荫宝玉黛玉和大观园女儿们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撒了,封建大家庭也就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贾母是贾府的晴雨表。她的精神不爽,标志着贾府心肌梗塞,她的老态龙钟,标志着贾府病入膏肓,她的寿终正寝,标志着贾府全面崩溃。贾母以自己的资历威望,调节和摆平了荣国府,维持着贾府的封建秩序。然而,贾母毕竟没有回天之力,难以逆转子孙不肖造成的颓败趋势,无法避免封建家庭的必然灭亡。江南甄府被抄的消息传来,贾母闻之心情不爽,但还是想在郁闷中求乐,召集子孙们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总因精神不振老态显露,征兆着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显赫将成为过去。随着贾母的年老衰弱,贾府的境况也随之日渐衰败,不肖子孙们在府内勾心斗角,造成内部矛盾重重交织;在府外为非作歹,造成外部矛盾纷至沓来,内外矛盾的交织使得贾府形势日趋恶化。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是内部矛盾的激化结果,第一百另五回的"锦衣军查抄宁国府"是外部矛盾的恶化结果。贾府经不起自己的折腾,更经不起皇家抄检的浩劫,家运乖蹇,家业破败,纨绔子弟束手无策只知痛哭流涕。贾母享得起富贵也经得起贫困,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的镇定自若,开箱倒笼,将做媳妇时就积聚的私蓄全部奉献给家族,竭尽祖辈对子孙的高度责任,竭诚深明大义的通情旷达,竭力挽救危机化解困境,极其深刻地反衬了纨绔子弟在兴盛时的腐败无耻,在破败时只能痛哭流涕的腐朽无能。第二十回的爆竹诗曰:"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预示了贾府的必然结果。贾母在第一百十回抱着遗憾离世而去,标志着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崩溃。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贾母是小说描写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如果说《红楼梦》是部经典小说,那么,贾母就是《红楼梦》的经典。经典在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形象如此丰满,个性如此鲜明,思路如此清晰,生活如此活跃,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重大,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罕见。贾母的经典,不仅在于被世人蒙误深深,而且在于被红楼人物也蒙误重重,凸显贾母这个人物的经典,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贾母在小说中起到了挥指影响全局的重要地步,作者为塑造刻画贾母倾注了无限心血,蕴涵深刻,亦是品读《红楼梦》重要所在。阅读红楼常令人迷蒙于红楼曲径幽廊,在迷津重重中徘徊不前而不知路在何方?解读贾母能使人拨开迷雾而豁然开朗,无愧是揭蒙红楼的重要人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受到时空制约,研读红楼不可忽视时空,不可海阔天空,随心所欲。《红楼梦》的时间跨度不同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三国演义》受到了时间的严格限制,故事是从'岁在甲子'的184年(汉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晋太康元年)晋统一三国止的共96年历史。《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因唐僧是唐太宗钦命派遣的亲封御弟,限制了唐僧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前必须完成历史使命。《红楼梦》有时间背景却不很受时代限制,使人可海阔天空地说东道西,但是也受到了小说人物的年龄约束,这也许是小说很难以摆正人物年龄与情节发展关系的原因,从而造成小说人物的年龄漏洞比较多。人们对小说时代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是叙述了某时代的60年故事...红楼的时代背景可以相对自由伸缩,小说的时间跨度则也受到限制。贾母是一把钥匙,可以从贾母的出场至逝世,再至宝玉的出家推算出小说的大致时间。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众说纷纭,实事求是地说,续本远不及前八十回。然而,大骂后四十回续本,予以全部否定也太过分。后四十回对人物和归宿描写逊色,然而对贾母的描写依然相当成功,进而肯定了贾母对宝玉、对贾府的作用,进而揭示了红楼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封建家庭衰亡的必然原因。贾母的丰满形象,高贵气质等典型意义不少是靠后四十回得以完满,从而为小说增色不少,更使贾母成为红楼的一面旗帜,也是小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贾母的评说纷纭,褒贬不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贾母也曾被打入过十八层地狱,声名狼藉,蒙污深重,说她是剥削家庭的总头子,奢侈腐败的总根子,破坏自由恋爱的总祸因,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还荣陛为'三总长'。当然,这主要是"文革"时期的话语。
《红楼梦》是争论最大的历史小说,长期以来对小说里的人和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贾母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仅被蒙误真乃幸运,那比蒙垢的袭人,蒙冤的王夫人,蒙屈的薛宝钗,蒙辱的王熙凤,蒙难的香菱...不知幸运了多少倍。消除蒙误乃易事一桩,至于误会,只要经解释就可消除。至于蒙污,只要用抹布一抹就可涤除尘埃。贾母如果是块金子,则用抹布一抹就还其金光闪闪,贾母如是面镜子,则用抹布一抹就可明镜高悬。蒙垢是人身耻辱的灾难,重垢用"威猛先生"等强烈清洁剂也难以洗涤干净,只得用铲刮刀剔才能勉强除垢,却也被搞得伤痕累累,惨不忍睹。蒙冤是人身的悲惨遭殃,洗冤是个艰难的过程,即使冤狱平反了,人可也气奄息息。蒙屈是人生的不幸,是是被说成是非,是直被折成曲,被伸张正义也受尽了磨难之苦,甚至担误一辈子的进步。因此,贾母是个幸运者,她的蒙误主要是众所周知的原因所致。现在,政治清明,客观公平,对人和事的分析愈益实事求是,贾母也被逐步理解,对她的评价也就愈益公正。
红楼主要人物,在曹雪芹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各异,没有一个是神,也没有一个是鬼,都是有优 缺点的人。"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一个人既可成伟人也可成小人,人物评论坚持实事求是也很难把握,但是,评论小说人物过誉不是阿谀,贬损过分却是罪过,应该坚持理解是标准,宽容是尺子。
贾母被人蒙误深深,既因社会因素,也因个人因素,反映了人的本质受历史局限。贾母虽说是红楼中最不简单的人物,然毕竟是封建社会的贵族老太太,受到了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的制约,她热爱那个社会,热爱那个制度,热爱那种生活,岂能没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呢?批评她也好,否定她也好,既有道理,也有蒙误,切不可将贾母当作观世音,又不可将贾母当作地藏王菩萨的娘,也不可将她当作年轻的女性,她乃是追求老年享受和衣食人间烟火的贵族老太太,若是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公正地理解贾母。这也是笔者对红楼主要人物的客观评价。
贾母既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贤人,也非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将她当作封建社会的贵妇就可理解了。贾母身上的的确确存在着奢侈挥霍和纵情享乐的问题,的的确确存在着影响纵容和溺爱子孙的问题,的的确确存在着思想落后和顽固保守的问题等。这是说贾母是封建没落贵族的老太太,存在着许多缺点,对封建家庭灭亡也负有无可推却的责任。但是,在男主天下的社会,若让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去负主要责任,岂不让人笑死。历史上象贾府如此败亡的大家庭无可胜数,这种现象仍在继续演示,小说揭露了这种令人深思的现象,恰为小说赋予了强大生命力。对于贾母,如果对她的评说超越了历史局限,则是对历史的嘲笑;如果一味批判她的顽固保守,则是对年龄特征的无知;如果将贾府衰败的主要责任归罪于她,则是子孙无用埋怨祖宗。社会历史永远在进步,然而,今天认为是进步的,将来却是落后的;今天是人们争论的沸点,将来是无人问津的冰点,这就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品读《红楼梦》也正如此。
人生如歌,贾母的人生是可歌的人生,然是令人难以悟听的人生之歌。贾母的人生如歌是赞歌也是悲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贾母的人生唱尽了封建家族兴衰成败之事。评论贾母,则是探索贾母的心路历程,更是在探索曹雪芹的心路历程和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往事。
(待续)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1-28 15:13
标题:
[转载]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2)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二、贾母蒙误的主要原因
贾母是《红楼梦》里的最不简单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由于《红楼梦》问世以来,社会经历了最复杂最伟大的变革时期,因此如若能细细品读贾母这个人物,必定能从理解贾母蒙误深深中品读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根源。
(一)、贾母在思想文化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蒙误深深,首先在思想上被人否定了。思想是灵魂是行动指南,也是评判人物立场的主要标准。贾母被定位为思想反动落后,乃是被否定一切的根本原因。否定贾母,主要是说她封建思想严重到了顽固不化程度,文化欣赏理念极端反动。又说贾母同宝玉和黛玉在理念上冲突,感情上对立,坚决反对自由恋爱,狠毒破碎木石前盟。还说贾母腐朽没落,道德败坏,纵容子孙荒淫无度。更说贾母追求享乐,奢华挥霍,带领子孙们吃喝玩乐而坐吃山空导致贾府衰败没落的根源,等等。由于贾母在思想上被说成是顽固反动,在思想道德和日常生活上被全盘否定为腐朽落后,因此,贾母是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在思想上被蒙误主要是因 "论书" 所致。贾母是贾府的欢乐象征,不甘寂寞的老太太,爱好文化生活也有富有文化造诣,每日里看戏听曲素养成见解颇为独到。小说言"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可却被扭曲成封建顽固的重要根据。在第五十四回的家族文艺晚会上,说书的女先儿为大家说了段残唐传奇《凤求鸾》,刚说了几句就被贾母不高兴地打断,阻止女先儿不要再说下去。读者一听也觉得这个故事很落俗套,又是一派男欢女爱的陈词滥调,这不要说听多了书和看多了戏的贾母很反感,即使一般平民百姓也会产生反感。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是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贾母的一番长长评论乃是一篇绝妙的文学评论。这段话其实是作者对文学作品切中时弊的评论,也是对《红楼梦》写作意图的表白。小说在开卷言道:"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作者反对千篇一律的男欢女爱的故事,更是说《红楼梦》虽是一部写才子佳人的小说,然绝不是有落俗套的言情小说,尖锐评击了社会上编书说戏的弊端,借贾母论书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又借此刻画贾母是个不落俗套,力除陈腐旧套的开明人物。
这番话如果是从宝玉或黛玉嘴里说出来,那就会被赞美成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叛逆,恰是从贾母嘴里说出来的则就成为了反动,也被说成是破碎木石前盟的谕示。贾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水平,也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素养。男女爱情的文学作品在世上多是牛毛,至明清时期到了泛滥成灾程度,这些作品有许多在格调上极其低下,对人们尤其是对年轻人的腐蚀危害很大。许多谈情说爱作品似如反对封建,实是鼓吹封建和肯定腐朽没落。针对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和泛滥成灾的现象,作者借贾母之说指出了弊端危害,彰显了力除陈腐,富有创新的文学思想。文学与政治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学评论和政治评论也绝不能混为一谈,将贾母论书说成是封建顽固缺乏理性。思想处左更易偏激,蒙误的不是贾母,而是贬低和否定曹雪芹的文艺思想,更否定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意义。
千篇一律问题是个很难避免的现象,在巿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也存在着'一窝蜂'。许多地方戏剧种濒临绝境务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反思,也有不少地方戏剧种缺乏创新意识,漠视深化改革,缺乏巿场理念,更因缺乏为群众服务理念,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巿场,失去了生命源泉。保护地方戏剧种需要国家财政支撑,如果剧团躺在国家财政上睡大觉,那么依然摆脱不了濒临绝境的命运。贾府里的人亦如此,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天要塌下来,坐吃山空等到树倒猢狲散。唱书的女先儿能将贾母的话听进去,将贾母论书说成是异端者不少则是吃'大锅饭'者。
贾母论书对读书和文化欣赏很有启迪意义。书如明灯,给人以睿智和本领。孟子曰:"尽信《书》,不是无《书》"。这是说死读书会误已害人,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人因读书而越读越笨。贾母论书如若讽喻黛玉,那有什么关系,外婆对外孙女有教育有责任也很合情理,将她们的祖孙关系说成是敌对关系却是荒谬。贾母作为有文化修养的老祖宗,运用戏曲故事教育告戒后辈也在情理之中。批评者总是最关心被批评者的人,将此对号入座于黛玉也无妨,然将善良的批评异变为恶意低毁,这就过分出格了。黛玉是贾母抚养长大的唯一外孙女,对贾母来说,黛玉懂事她高兴,黛玉无知她痛心。黛玉确因读《西廂记》和听《牡丹亭》超越了底线到了痴迷如醉的地步,孱弱的身子竟不顾吃饭将《会真记》读完了十六个章节,宝玉对她也不可思议,夜想日思得情不自禁地走火入魔。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着健康和不健康的两方面社会生活,许多是作者的飘渺梦幻和子虚乌有的编造。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人也只可以去欣赏却绝不可去充当角色,若去充当书中的角色则是往死胡同里钻,只有失望没有成功。《红楼梦》坦言"假作真时真亦假"坦言自己具两面性,如是 "风月宝鉴" 可以正反照之。琼瑶女士也写了许多美妙的梦,坦言这些故事都是梦幻。贾母论书正确与否可以斟酌,硬是充当书中角色切不可为。黛玉的可悲在于硬是充当了书中角色,忘记了自己是谁,将自己当作了莺莺和丽娘,将宝玉当成了张生柳郎,最后在痴迷的幻境中导致幻灭,黛玉的悲剧实际是"风月宝鉴"的一种春秋写法。
黛玉如果能听进外祖母的一番话,如果也能象外祖母那样心胸豁达和想得开,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人类离不开爱情,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小说家有水平也永远能塑造出更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人们可以去欣赏而不可步黛玉的后尘,否则,非是不知路在何方,而是比邯郸学步更不如,甚至借助'神七'也无法载送回家。有人说读《红楼梦》读出了罪,这是特殊年代造成的冤案,可叹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人因模仿黛玉,将好端端的婚姻却读出了无端的婚姻悲剧。黛玉是虚拟人物,她的悲剧不会影响我们的美好现实,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切不可死读书,更不能去模仿林妹妹而读出个爱情悲剧,还是听点儿贾老太太论书的那番话有价值,坚持从实际出发,对读书或谈恋爱肯定有很大帮助。
贾母论书如喻人生如歌。蒋捷《虞美人.听雨》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龄差异是人生难以逾越的代沟,贾母论书,黛玉听曲,祖孙兴奋点不同也很经常,根本不是什么反动和进步的差别,决不能抹杀个人爱好去强求统一,也不能将兴趣爱好与思想意识划等号。文风影响着社风,学风关系着社风,现代人离不开读书,又不能迷信书本,本本主义的错误犯不得。现代也有不少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充斥巿场,文化执法检查大队因此非常繁忙,对有些书籍要有警惕和自设警戒线为重,否则,正是贾母说的"父母也忘了,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贾母喜爱文化生活反映了老年人的共同爱好,反映了向往文化生活是人性的本能,反映了人性迫切向往的客观需求,反映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必然性。贾母生活在物质基础优厚的封建贵族家庭,拥有一般老人难以追求的优越条件,这是贵族老太太的条件好和福气好。贾母向往文化,反映她对生活具有积极自觉的要求和希望,也表现出老年人对名利意识淡薄的健康心态,在客观上支持了王氏姑侄甩开膀子治理家政。她带着儿孙或是听书看戏,或是斗牌猜谜,或是游园赏景,又将祭祀节庆、生辰寿宴等活动都融合于文化生活之中,象征着贾府的欢乐平安和荣华富贵。贾府明摆着是依靠剥削的封建家庭,明码过着寄生虫般的奢华生活,三四百奴仆供奉着二三十个主子,主子奴才也都无所事事,宁荣两府不分尊卑贵贱都爱看戏,这没有什么欺骗性,若要批判也无啥花头经。贾母身后几百年后的今天,继续存在着剥削怎么解释?林黛玉就是在大观园里听《牡丹亭》导致走火入魔,为什么不去批判反要赞赏呢?这就是偏颇。一味批判并非是政治觉悟高,反显蒙昧糊涂。家庭戏班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遂成为官僚商贾家庭的奢华风气。红楼十二官的存在和遣散,也标志着荣府的兴盛衰败。元春省亲,梨香园养了红楼十二官以供消遣,反映着荣国府尚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表面繁荣。抄检大观园时,遂将红楼十二官遣散,这是荣府的无奈之为,也不是什么对红楼十二官实行阶级压迫,其实反映荣国府大不如惜,早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深刻意味着红楼濒于即将倒塌的境况。
贾母爱好文化生活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谐的氛围,反映着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封建社会里为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贾母运用文化维持了家族秩序,也为家族提高了生活质量,如现代人们享受文化以调节生产和生活一般,这说明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离不开文化生活。
贾母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享受,实际反映了人对生存的根本需求,否定这种根本需求就是失去理智。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维持生存发展的根本需求,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既是精神需求,也是创造更丰富物质基础的需求。对老年人来说,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乃是老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贾母追求文化享受毫不奇怪也毫不可以指责,似同现代老年人一样将健康和文化视为最大享受。往往在农村看到辛勤操劳一辈子而缺乏文化生活的农村老年人,为了听曲看戏显得比年轻人更迫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几十里外去听曲看戏,这种应引起引起人们的思考,应该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活。将贾母追求文化生活说成是不思进取,说成是贪图享乐的腐败表现,或许是忽略人生的年龄坐标,或许是不懂文化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贾母追求享受文化生活才使自己增强了生命活力。贾母热爱文化生活,反映了贾母的个性、睿智、长寿和富有灵性的秘决。贾母的意识超前,力除陈腐,语言丰富,诙谐幽默等都离不开文化。贾母力除陈腐不仅表现在文化上,而且重在富有爱心和待人平等上。所以,老太太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所以,老太太充满生命活力,最能融入年青人生活,在客观上保护了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
贾母论书的意义还在于反映了《红楼梦》的文化艺术思想。作者凭《红楼梦》为平台,充分展示了个人的文学天赋,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一是阐发了园林艺术的技巧。贾政带着宝玉和幕宾们踏勘的赏景题额,凸显大观园将"江山无限景,都在一园中"。二是阐发了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的理论精髓。宝钗论画是一篇杰出的画论,也是一篇关于文章写作漫谈的经典,深蕴着民族古典美学的精髓。三是阐发了诗歌创作要点。《红楼梦》诗词可说是中华民族诗词的精华之一,香菱学诗和黛玉论诗,反映作诗填词的天才来自勤奋和精益求精,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诗歌创作的要领。四是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是《红楼梦》诗词歌赋中最长的一篇,诔文虽已过时,宝玉说的 "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失悲戚。"仍然不失是篇现代写作的范文。五是妙玉论茶,演绎了民族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六是本文着重谈到的贾母论书,破腐除旧,切中时弊,语言精采,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处处洋溢着小说作者的文学天赋,上述之说仅是红楼学海拾贝而已。
(二)、贾母在道德意识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蒙误深深,主要是在道德意识上被人蒙误。道德素质是人的根本素质,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志,评判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主要是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人的素质。贾府子孙不肖,贾母有无可推卸责任,然也受了许多冤屈。道德有时代性,也具传承力,相对于政治来说,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今天和昨天的观点就往往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定不能用今天的理念和目光去测定,贾母毕竟是历史上的小说人物,带着时代的政治眼镜去观察,岂不蒙误?
贾母从本质上说是个遵循封建道德理念,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贵妇,然而必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贾母的道德观念不能脱离她所生活的社会现实。贾府子孙们的私生活肮脏糜烂,婚外情令人难以启齿,贾珍贾蓉竟不分父子共玩尤氏姐妹,贾琏眼红父亲妻妾盈门,若不胁于贾赦淫威也早勾搭上其父美妾。知父莫若子,知儿莫若父,贾赦送了个秋桐以资奖励贾琏。"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贾母为了将凤姐镇下去,说道:"小孩子们年轻,馋嘴馋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这么过的"。这个话现代人很难理解,这个话既表示了贾府的肮脏,也表示了贾母的无奈,实质是封建女性向男主社会的屈服。贾母说这话看来是为贾琏辩护,实质是为凤姐的好,凤姐听后就马上不吵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按照封建伦理道德,贾琏的行为属正常,凤姐的行为属反常,这有什么办法,谁能逆地球倒转和拨时光倒流呢?凤姐大吵大闹既不能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家庭安定团结,违犯了贵族家庭的封建秩序。其实,吵有什么用?进步了多少年后的今天也不能解决。凤姐敢于吵闹却反映:一是仗着自己的泼辣能干,二是仗着自己的家庭背景硬实,三是仗着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支撑。贾府女性除了凤姐还有谁敢向丈夫说'不'呢?邢夫人无能,王夫人无胆,尤氏无力只能隔壁听,秦可卿无奈而淫丧天香楼,唯王熙凤独领风骚。应当说王熙凤的吵闹具有敢于反抗的积极意义,无愧是"脂粉堆里的英雄"。然而,凤姐一味地吵闹下去也必将倒霉,拥有夫权优势的贾琏不是仗醉拔剑了嘛,"妻不是妾,妾不是偷"的贾二舍会砸烂砂锅。凤姐其实也毫无办法,贾琏就是继续偷老婆,还理由充足地娶尤二姐进门。贾母在心里同情凤姐,只不过对此看得多了,在精神上也麻木不仁了。贾母还是为封建女性出了口气,厌恶地痛骂贾琏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贾母的话却是将贾琏的错处锁定在"倒打起老婆来了"。可是"贾琏一肚子委屈,不敢分辩,只认不是。"贾母又骂道:"你还不足,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这个话才是正点,也只有贾母敢骂,其他人还有谁敢骂?可是骂有什么用呢,封建社会里的男子享受着特权,贾母能耐最大也无法使风水倒转。唉!贾母由于子孙不肖,心中痛苦却不被理解,说几句公道话却倒霉地背上了黑锅,曾被大张挞伐为纵容子孙腐败的教唆犯。这在解读中误读不少,缺乏从时代角度去理解贾母所说的话。
贾母对子孙不肖和道德败坏负有一定的教育责任。然而,在男主天下,女子必须遵循"三从四德"的社会条件下,何况子孙已经成年并为官为吏的情况下,让颐养天年的老太太去为子孙们承担道德责任,被蒙误为封建家庭道德败坏的根源,这实在悖情悖理说不过去。纵观历史上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有的是因政治等外部原因所致,贾府败亡主要是重蹈富不过三四代的"圆周率"。
贾母面对那班不肖子孙,也是个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太太。贾赦这个老小子已经到了棺材板'卟卟响'的年龄,依然色迷心窍姬妾盈门,逼娶老娘须臾不能离开的鸳鸯为妾,贾母予以坚决反对,但是在" 夫死从子"的三纲五常压迫下,老太太也只能妥协地向邢夫人说道:"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是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这话显得多么的无奈,老娘既这样说了,贾赦也只得很无奈地化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个十八岁的嫣红做妾玩玩。贾府的姨太太才每月二两月银,大丫环才每月一两月银,这对贾母来说有什么办法。经此一闹,贾赦称病不再去贾母处晨昏定省,让嫣红跟着邢夫人理所当然的晨昏定省,理所当然地参加贾府各种活动,对贾母来说有什么办法呢?反对嘛,则说你这个老太太脑子拎不清,只能睁着眼得看,闭着眼也得看,无奈地装作糊涂,临终无奈道:"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了台来。"老太太推说自己养尊处优惯了,"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家运一败直到这样!"子孙们在外大肆折腾,老太太对有的事可知道,更多的事却无法知道,更无法制止。因而,贾府的败亡,不能将主要责任推向贾母。封建贵族家庭败亡的责任不能由被压迫的女性去承担,应由那些男主子们去负全部责任。也应该客观分析封建贵族家庭衰亡的根本原因,既不能简单地将朝代的灭亡去代表家族的灭亡,也不可将家族的灭亡充代制度的消亡。
(三)、贾母追求晚年享乐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追求晚年享乐是人性的本能要求,却被说成是享乐主义者。人来世上谁不追求物质文化享受?不断追求物质文化需求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贾母是理智的老太太,看到年轻人上来执掌就乐得不夹进去扎闹猛,说说笑笑,怡养天年,"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会子就完了。"人生的坐标随着年龄的变化也会有所变化,不同人生阶段实现价值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晚年应该是人生的享乐阶段,苦在于许多老年人缺乏享受的条件。贾母是个经得起富贵又经得起贫困的人物。凭她的家境条件,凭她的年龄资历,凭她对家族的贡献,追求晚年享受具有客观的可能性,对她的指责过多反显缺乏人性,分不清享乐和享乐主义的界限。硬说贾母追求享受是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却不知劳动人民也迫切向往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的人还不如迂腐的贾政清醒,说道:"老太太实在是真真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子孙闹坏了"。因此,将贾母说成是腐败的贪图享受,将衰败的责任推给贾母有勃人性。
贾母是个令人羡慕的美食家。人以食为天,美食是人生的第一享受。对老年人来说仅不愁吃又不愁喝那还不够,"食不厌精,食不厌粗"的能吃能喝才是晚年的最大福气。贾母有足够的享受美食条件,也是个能够享受的美食家。在求温饱时期,贾母的生活水平令人羡慕。在向小康社会迈进时期,贾母的美食水平也令人倾慕。凤姐儿说贾母是"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好盛福寿的",虽嫌奉承却说得不错。身体是人的资本,饮食是根本的根本,贾母的身体健康长寿,离不开是个美食家的因素。贾母在追求晚年享乐中将美食作为重要内容,一门心思地地追求吃喝玩乐,将山珍海味尝过遍,还让厨师别出心裁地研制美食,种茄子的刘姥姥对茄鲞咋舌称奇(奇得现代的人们还是在捉摸)。贾母有一套养生之道对食欲把握得很好,既不暴饮暴喝,又不挑食厌食,精的能吃,粗的能嚼,虽信佛但不吃斋,一日三餐循规蹈矩。
贾母贵在坚持美食共尝,体现着有福共享,有水浒好汉的风度,有酒大碗喝,有肉大块吃,有仗大家打,有难大家挡。她在美食中体现关爱子孙共享美食,在吃这个时想到了这个,吃那个时想到了那个,一块鹿肉就被湘云拿到芦雪庵去割腥啖膻做烧烤。在吃红枣泥馅山药糕时,想到东府里秦可卿爱吃并可治病就派人送去。吃红米粥时,"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又指:'这碗笋和这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碗肉给兰小子吃去。'又向尤氏道:你就来吃罢'。"这就充分体现了贾母在享受美食中具有爱心。
贾母"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的脾性有人不理解,说这是一种奇怪的病态。这脾性实际反映了长者对家族和对后辈的关心,体现了长者的仁慈之心,似同在困难时期和求温饱时期的老人们怀着善良的心态,看到子孙们围在一起有饭吃,感到这是最大的满足和最大的宽慰,贾母正出于这种善良的心态。老年人还有特殊心态,看到他人吃得津津有味既羡慕又高兴,这对增强食欲也很有刺激。老人们觉得可吃能吃才是人生的莫大幸福,有时竟坐在年轻人旁观赏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为乐趣。贾母留东府尤氏吃饭,"尤氏笑道:'剩下我一个人,大排桌不惯。'贾母笑道:'鸳鸯、琥珀来趁势也吃些,又作陪客。'尤氏笑道:'好,好,好!我正说呢。'贾母笑道:'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 又指银蝶道:'这孩子也好,也来同你主子一块儿来吃,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尤氏道:'快过来,不必装假。'贾母背着手看着取乐。"那个时代的奴仆绝不准与主子同桌共食,这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何等可贵,充分体现贾母力除陈腐,富有平等之心,说道:"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这可能超越了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某些人。
贾母被说成顽固保守难免言过其实。槛外人妙玉要将村妪刘姥姥喝过茶的杯子扔掉,这是妙玉蒙尘的一个重要原因。贾母对土里土气的村妪刘姥姥很亲近,体现了惜老怜贫的美德,命人将自己的菜分一些给刘姥姥送去,在两宴大观园时邀请刘姥姥共筵欢宴,对板儿也亲情,命人抓果子给他吃,板儿见人多不敢吃,贾母就命人拿些钱给板儿。贾母对演戏孩子不仅赏发小费,还送上好的食品给她们吃,说:"小孩儿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热菜的吃了再唱。"既善良又同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母美食,阐发了养生之道和美食之道,现代饮食行业办了不少"红楼食府",制作"红楼菜谱"招徕顾客兼了不少钱,可是这些食府都供奉着红烛映脸的赵公明,岂知供奉贾老太太更能发财。
贾母不仅被蒙误为坐吃山空的老祖宗,还可笑地被蒙误为公款吃喝的老祖宗。其实,贾府的资财供子孙们仅是吃喝不会空,主要是嫖空玩空更是因被皇家抄检藉没而空。贾母可说是位反对公款吃喝者,宝玉被父挨打后,贾母带着大家来探望宝二爷,王夫人问儿子:"你想吃什么?回来好给你送来的。""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在一旁笑道:'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贾母便一叠声的叫人去做。"贾府奢侈确也令人咋舌,这样一碗汤得由三四十样的食品精制而成,皇商阔太太薛姨妈见之惊讶不已,"因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认不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凤姐听说就马上"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如果大伙儿都吃喝确要化去官中不少银子。此风不能长存,贾母虽爱凤姐,但坚持公道,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和阻制凤姐不能搞公款吃喝,因而,"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王熙凤洗钱有门路,到也不在乎这点银子,拍胸说银子由她来,请客也由她来。宝钗在旁见此就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由此看来,贾母是个反对公款吃喝者,也充分体现了老太太的持家本色,因而不能闭着眼睛蒙误说贾母是公款吃喝的老祖宗。
(未完待续)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2-4 10:31
标题:
[转载]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3)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三、贾母因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被蒙误深深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是悲剧中的经典,也是汹涌的旋涡,红楼主要人物都被卷进了这个旋涡,也因诸多原因成为小说的最大误区。最可叹的是为了木石前盟竟将红楼绝大多数人物说成反动,只有宝哥哥和林妹妹一对苦瓜才算是进步人物,实际是将木石前盟说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肯定木石前盟中又不觉地否定了木石前盟,漠视了木石前盟产生发展的条件。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食人间烟火,离不开人间医药的凡姝。多病多愁的林妹妹如果没有贾母就不可能与宝哥哥偷读《西廂记》。人们对贾母的蒙误逐渐理解。可是,为了木石前盟仍然愤恨贾母的不少。说红楼其他人物摧残宝玉黛玉尚可勉强理解,若说视宝玉黛玉为最心肝宝贝的贾母是毒手,乃真"天晓得啦!"
(一)、贾母与木石前盟的关系
贾母不是破碎木石前盟的根本原因,木石前盟的破碎决定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婚姻制度。贾母是贾府的最高决策者,在家庭会议上,只能由她拍板粉碎了木石前盟,也只能由她拍板凑成了金玉良缘,这是小说中的不争事实,关键是要弄清楚贾母和贾府众人为什么要粉碎木石前盟的现实原因。在封建社会里谈自由恋爱是极其偶然的事,那些流传的自由恋爱故事多是编出来的神话。贾母创建了宽容的生活环境,小说重笔反映了她的平民意识,这就反映她为孕育这朵自由恋爱的奇葩提供了条件,这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难以想象的事,这个条件非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虽然不少文章认为木石前盟是个偶然性,但是总令人感到显得缺乏说服力,主要是没有阐明婚姻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没有说明社会制度与婚姻制度的关系,本文限于主题和篇幅的原因也只能作简单阐发。其实,对于婚姻来说,自由恋爱既不是根本保证也不是基础,婚姻制度才是根本保证,有婚姻制度作基础和保证,才能有自由恋爱的结果。现代文明社会的《婚姻法》特别强调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两个根本性保证。否则,婚姻就是铁锁链和葬送幸福的坟墓。宝黛的自由恋爱的成功失败,不是取决于贾母和家庭个人,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社会的婚姻制度。简单地说是因贾母一手破碎了木石前盟,其实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不是为了政治联姻,那是为了宝玉和贾氏整个家族的利益。说林黛玉出身寒门非是四大家族,家境贫寒和没有政治背景等也都毫无意义,这是将政治和功利掺杂了进去,更因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铁定,这个说法过去喊的最响。封建贵族热衷政治联姻,也热衷于搞门当户对,可因知在破碎木石前盟时,四大家族已经土崩瓦解,这对信奉功利的政治联姻还有什么意义?论门第,黛玉高于宝钗,论亲疏,黛玉亲于宝钗,论财富,黛玉或富于宝钗,林氏原是候门,林如海去世时应该留下一定遗产,没有现金总也应有广厦良田。林如海去世,黛玉赴姑苏奔丧是由贾琏陪同去的,曹雪芹对这个问题没有交待清楚,也是对林黛玉哭穷不理解的一个谜,然而本文只想提出问题不想加以研究。对于政治联姻,笔者在《蒙冤最多的红楼女性》中已作阐述不再赘述。但是,坚持将金玉良缘说成是政治联姻,就永远难以辩明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是非,实际上是忽视了婚姻的现实性,将红楼主要人物视为面目个个可憎,使自己陷于偏执解读《红楼梦》。
贾母破碎木石前盟也决非为了搞门当户对,这也是过去谈论最多的热点问题。黛玉与宝玉的亲戚关系,按那时的说法则比宝钗更进了一层,贾赦和贾政是黛玉家里的"大石头",可以拍板黛玉家里的财产分割。宝玉和黛玉本身就是门当户对的一对,精明的王熙凤就向黛玉直言过此事,硬说宝玉和黛玉门不当、户不对令人匪夷所思。婚姻大事比其他问题更讲究现实,搞门当户对婚姻在封建社会极为流行,有它存在发展的客观必要性,说得实在点是尊重现实和尊重相配,其实,这在现代社会依然很流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言。
在婚姻上讲门当户对,持肯定有肯定的道理,持否定也有否定的道理,流传了几千年的事,肯定有它的必然性,不要说得那么简单,说得实在些就是“般配”,现代婚姻也讲般配。鲁迅断言黛玉决不可能同焦大去谈恋爱,在婚姻问题上完全否定门当户对不客观。我们不去说几百年前的事,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城里男子为什么不敢跟农村姑娘结婚呢?回城知青为什么只能深情地唱着"有个姑娘叫小芳"呢?电视剧《孽债》反映很真实,这些知识青年远比宝玉黛玉品质高贵和痛苦了不知多少倍,他们最能艰苦奋斗也绝对是最有天良的一代,他们虽然大多已经退休,但是在精神上仍然折磨着无辜的他们。如果能客观地想想现实,就能观理解为什么要破碎木石前盟。
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婚姻是最重现实将来的人生大事。恋爱能够浪漫,无需法律程序保证和中断,婚姻必须尊重现实。媒体说某些富翁通过传媒征婚,一下有数万女子应婚,引来议论纷纷和指责很多,也不能简单说这是金钱婚姻,更不能低毁应婚的女性讲金钱不讲爱情,她们中绝大多数富有人性也富有感情,可能比那些自诩清高者更富人情味。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富翁小姐愿意嫁给打工者?也可说,信誓旦旦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也不现实,海会枯石会烂吗?人在世上才几年?世界上没有比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可能变的了。对某些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既可以客客气气地走在一起,也可以客气地各奔东西,不必提倡非你不嫁和非你不娶,更不要搞得你死我活,前提在于结婚时必须慎重,在婚后必须负责任性,法律的底线靠道德去把握。当前,社会离婚率急剧上升,这里有婚姻道德的滑坡,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反映了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婚姻制度进步。
说到门当户对,粉碎木石前盟时红楼四大家族已经破败不堪。贾母娘家的史府早已经衰败凋零,王府在四大家族中原是一面旗帜和一座靠山,可是王子腾死去后败落得最急剧。薛家经不起薛蟠的折腾在开卷已显衰落,缔结金玉良缘实际是委屈宝钗当筹码,以求贾府走路子挽救薛蟠。小说反映的贾府非很重视门第,贾赦续弦夫人邢氏系是寒门出身的填房,贾珍妻子尤氏也系非豪门出身的填房,贾蓉的妻子秦可卿容貌虽好却是从孤儿院抱养来的孤儿,后来续弦的妻子也非豪门出身。贾母和贾政夫妻商议为宝玉择配强调人品,非以门第为重。
贾母早已确定了宝玉的择妻标准。清虚观打醮时,她有意当着众人向张道士表明,宝玉择妻的标准是"模样儿性格儿配得上的"姑娘。第八十四回专题研究宝玉婚事的家庭会议上,贾母坚持标准不变道:"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然多了很有意思的"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的前件,因此,门当户对之说不很符合小说的本意。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与宝玉和黛玉的自身因素有极大关系。绝不可去指责宝玉黛玉对爱情没有理想啦!没有将爱情作为人生进步动力啦!这些说法满腔都是现代人的说法,很是脱离实际的片面之辞。将他们的爱升华到高尚理想,这是天真得向释加牟尼宣扬共产主义,将他们的爱拔高到伟大的爱,也是在向马克思颂诵《金刚经》。然而也应指出宝玉和黛玉的恋爱虽是刻骨铭心的真诚爱,却也是简单幼稚的我爱你,你爱我,说得实在点依然是才子佳人的爱,表现出颇为颓废,将死当成了口头禅,黛玉甚至绝粒绝食等都很不可取,这也许是黛玉早逝的伏笔。宝玉不思读书还自诩不想当官,这有什么可烘托?读书并非定要当官,读书总比混混好,多少能求得处世立身的知识。黛玉支持宝玉不读书也是顾眼前不思将来。有的人很可笑极力颂扬宝黛,却竭力反对儿女搞宝黛式的恋爱,这是为什么?宝黛一双为了爱情将身子糟蹋到不可收拾,一个疯癫痴傻,一个病入膏肓,做祖母和父母的谁不心痛?更因贾府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贾母为了整个家族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宝玉的利益,才晦气了黛玉,决然拍板破碎了木石前盟。
贾母是破碎木石前盟的最高决策者,这是无须掩饰回避的问题。如果将破碎木石前盟的原因归咎于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甚至薛姨妈和薛宝钗等都是缺乏道理的冤狱遍布。从私人感情角度说,贾母在内心倾向于黛玉,对黛玉的感情重于孙女迎春,探春和惜春,对黛玉的感情则铭刻肺腑地爱,她对黛玉也恨铁不成钢,却决不会对黛玉落井下石。宝玉是贾母的希望,黛玉也是贾母的希望,才使木石前盟能在封建礼教森严壁垒中萌芽成长。宝玉和黛玉是对优越感很强的宝贝,蒙误了老太太,辜负了老太太,在根本上是蒙误了自己。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出于尊重现实,对孙子充满爱心,对家族高度负责。人们同情木石前盟是心地善良,但是,同情不能代替现实,同情不能代表真理,现实才代表真理,现实又残酷无情。对于大家族来说,正妻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贾母为宝玉择妻,既为了给宝玉娶一个德才貌兼备的正妻,也为了给家族找一个能执掌扇子的"宝二奶奶",这是老太太对孙儿和对家族的历史责任。当时,王熙凤的形势也很不妙,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挑选的宝二奶奶必须德才兼备,还必须超越王熙凤。贾母嘴上虽说"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但在心里不会这样想,必需选择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兼优的姑娘。对于黛玉,贾母何曾不想外孙女儿能成为自己的孙媳妇,圆了对女儿和孙儿女的心愿。只是宝玉黛玉的身体都不行,贾府的现实境况更不允许,贾母只得在"两头难顾"的无奈中忍痛淘汰了黛玉。
恋爱至多是婚姻的开端,缔结才是婚姻的真正开始,美满婚姻不在于开始而在于过程,白头皆老才证明修成正果。思量木石前盟,总觉得宝黛爱情基础不扎实,既经不起自己俩的折磨,更经不起外部风浪的考验,他们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这杯苦酒也有自己掺的酵。他们的恋爱在起初应该说环境很好,甚至比现代青年谈恋爱的环境都好,不愁吃不愁穿不必愁有无工作,更不必愁购买房子和置家具,也没有什么第三者的插脚,如果说有第三者,那是黛玉的怀疑。他们以不绝争吵作为爱情的方式,不是吃醋就是怀疑。观之,令人欣赏,思之,令人心痛。"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伤心地流泪称他们是对'小冤家'。恋爱如此,婚后可知,宝黛的婚后生活能和睦相处吗?以他们的务实能力能立足于世吗?他们比涓生和子君更不行!如若结合了结局比《伤逝》更《伤逝》,不幸或许有幸乎!
(二)、贾母与金玉良缘的关系
贾母对金玉良缘很值得品味。分析金玉良缘的凑成,可以探测贾母内心复杂的隐秘,通过透视贾母的复杂的心态,体知金玉良缘的凑成也决非那么简单。
贾母爱黛玉赞宝钗对两个姑娘都很喜欢。她与薛宝钗的关系究竟如何?贾母毕竟是封建命妇,崇尚封建道德,赞赏淑女型的宝钗,也有宝玉当娶宝钗之意,若娶薛宝钗为孙媳,在各方面肯定都比林黛玉强。薛宝钗讨她欢喜,她也欢喜薛宝钗,在第二十二回,贾母蠲资为宝钗办生日,在第三十五回赞赏宝钗灵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贾母赞赏宝钗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是宝丫头。"王夫人证实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说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在贾母的眼里,宝钗最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感情,感情却往往掺杂着私情,贾母也是个以血缘亲疏定感情的老太太,对外孙女儿有着天性爱和骨肉情,爱黛玉甚于宝钗。如将黛玉和宝钗放在天秤上孰轻孰重?贾府里的人都知道那是黛玉重要,甚至重于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个孙女。
贾母是这个封建家族的灵魂,对家族具有高度责任感,在家族内崇尚公平,力求平衡,尽量持一碗水端平,希望大家庭的封建秩序能够正常运转下去。她对宝钗印象很好,也觉得是执掌少奶奶扇子的一等人选,然而在内心有着许多顾虑。她拍板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执掌荣国府,再娶王夫人的姨甥女作宝玉的妻子,娶宝钗还意味着取代王熙凤,岂非彻底架空了荣国府?这样,贾赦一房会怎么想?王熙凤会怎么想?她过世后的荣国府将会怎么样?无异是埋下了一颗分裂家族的定时炸弹,这是封建老太太最担忧的心态,为此,她的顾虑重重。
贾母对于金要配玉的金玉良缘非是不知,只是左也难来右也难,顾虑黛玉,顾虑家族,只能装作不懂,委婉曲折搞推托。清虚观打醮时,贾府内眷和薛姨妈母女同在一起,张道士当众要给宝玉提亲,贾母抓住机会干脆明言,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即是说以金配玉是和尚说的,"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也是和尚说的,应对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委婉拒绝了金玉良缘。又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即是说宝玉择妻不求富也不嫌穷,"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这是搪塞富有钱财的薛家。贾母又在张道士的法器里看到赤金点翠的麒麟,伸手拿了起来故意笑问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 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黛玉即讽刺宝钗对其他不关心,最关心的是这个。贾母对其他人的东西可能不知,对湘云的身价之物岂能不知,又利用年龄优势装作一派老背时的糊涂。真的糊涂了吗?谁也不相信。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于顾虑(也非称心的)黛玉怎么安置。第八十四回,因元春的多次催促,贾母才与贾政夫妇商量为宝玉择婚的事,依然坚持清虚观说过的话,"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她的择婚意图谁都知晓和谁都能听懂,贾政顺着她的心说道:"老太太说的是。"贾母的择婚标准就是两个,一个是'脾性儿好,'另一个是'模样儿周正'。按照这两个标准,可爱的林妹妹因身体素质越甚不行,也因个性越甚偏激,淘汰无可避免。宝钗符合这两个标准,却因"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也被委婉排除在外。王夫人起初也以为贾母必定选择黛玉却出乎意料,贾母将黛玉否定了,王夫人和其他人虽在心里高兴,却谁也没有胆量提出当娶宝钗为媳。
贾母继续走钢丝持平衡,舍近求远,迂回曲折,不要作母亲王夫人为儿子宝玉定亲,却要不懂儿女情的贾政去为宝玉择亲,岂非咄咄怪事?还振振有词地数落贾政道:"论起来,现放着你们作父母的,那里用我去张心。但只我想宝玉这孩子从小儿跟着我,末免多疼他一点儿,耽误了他成人的正事也是有的。" 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等都非笨鸟,却也不敢站出来否定黛玉和肯定宝钗,乖乖的将择亲目标移出了大观园,四处徘徊然无结果,在否定张家小姐后,贾母还是在考虑那家姑娘可以做宝玉的妻子。这时王熙凤却将红桃'Q'底牌揭了底,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贾母既尴尬又装作糊涂地笑问道:"在那里?"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贾母笑了一笑"。"邢王二夫人也笑了,贾母因笑道:'可是我背晦了'。"贾母如此关心宝玉,素知宝玉也喜宝钗,贾府专题研究宝玉婚事也不是一二次的事了,宝钗近在身边,贾母难道真的年老昏聩了嘛?这是老太太在耍花枪和打'醉八仙,'在徉装难得糊涂中藏匿着精明老练。老谋深算的贾母蒙蔽了一些人,也造成了他人对她的蒙误深深。
贾母赞赏宝钗却也嫌宝钗喜静雪冷的个性,在审美观上差异明显。在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人游园赏景,"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一个姑娘家比伴青灯陪佛的幽尼还持静,她感到非常惊奇和不理解。"又嗔着凤姐儿:' 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我们原送了,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在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贾母临走又说"明日后日都使得,别忘了。"贾母有忌宝钗雪静冷寂,她的审美观与黛玉、湘云和宝琴很合得来,这说明贾母和宝钗的性格不是很合拍,也觉得宝钗的雪静冷寂与憨厚嬉闹的宝玉不合。贾母觉得如果选宝钗做孙媳就担忧宝玉在将来吃亏。
贾母对王夫人的人格看重,然对王夫人的性格不很喜欢,在众人面前批评王夫人道:"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眼前就不大显好。"宝钗的性格是王夫人的翻版,贾母对宝钗的性格有看法属于很正常,这是人对人的客观评价,决非是说嫉恶宝钗和不愿意娶宝钗为孙媳,有的也说得过分夸大其词。宝钗下嫁宝玉乃是人生莫大委屈,德、才、貌、财都兼备的姑娘何愁无郎,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在京城里可以捞几网,薛宝钗满可以捞一把公子哥儿来挑选。贾母对黛玉和对宝钗都有看法也很客观,也反映了宝钗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一说有看法就等于全盘否定,甚至发展是你死我活的感情对立。黛玉和宝钗都是好姑娘,都是贾母注重的人物。贾母观颜察人识力过人,难在于对黛玉怎样安置而深感左右为难。
贾母在宝玉和黛玉之间孰轻孰重?当然是宝玉更重于黛玉。她对黛玉有失望,然也迟迟不想凑成金玉良缘。宝钗的堂妹宝琴来大观园,引发贾母欲娶宝琴为孙媳之念。薛宝琴是在第四十九回才出场的姑娘,似如神女般的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宝琴出生于富商家庭,跟着父亲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在西海沿子上买过洋贷,接触过真真国的女孩子,可说是大观园里唯一向洋看世界的姑娘。她的到来为大观园注入了一泓新水,吸引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史太君。作者浓笔描写了薛宝琴才貌出众如神女,芦雪广(庵)即景联句,十首怀古新鲜别致。作者渲染宝琴的美,宣扬宝琴的才,是否将黛玉和宝钗合写,还是作秦可卿的续笔,令人遐思神往。宝玉一见她就叹道:"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的妹子..."袭人痴里痴气的还以为宝玉又入了魔,娇骄的晴雯见了也赞美不尽,袭人听说就觉更奇了,向探春"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也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去的呢?我倒要去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得无可无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 ""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向雪静稳重的宝钗竟也醋酸道:"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前来瞧道: '怪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宝钗道:'真俗语说的各人有缘法'。"贾母爱宝琴到了极致,为了心肝宝贝的宝玉择媳什么都愿意,冒着大雪纷飞的严寒赶到芦雪广看望宝琴,贾母看着雪地折红梅的宝琴竟觉比仇十洲《双艳图》中的美人还美,向薛姨妈询问宝琴的年庚八字,薛姨妈坦说宝琴已经名花有主,老太太为此惆怅不已。贾母对宝琴的这番举动,既喻示她对宝黛爱情顾虑重重,也喻示着她非留意于宝钗。黛玉和宝钗虽有才有貌,但仍非贾母作孙媳的最理想人选。说贾母并非要宝琴作孙媳妇,此说很缺乏说服力。在第五十七回的紫鹃试探宝玉时说:"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宝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他?"丫环对公子小姐的婚娶不敢也不可信口胡说,紫鹃的话却是为贾母作注脚。凤姐儿在当时有点责怪老太太地"嗐声哚脚的说:'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俩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凤姐机智巧妙地阻止贾母不要多说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王熙凤是支持木石前盟的,说她阴谋捣碎木石前盟有失公理,也是"墙倒众人推"。
贾母对宝玉和黛玉最爱护关心,在一般情况下决不会忍心去棒打鸳鸯。她素知宝玉和黛玉也是经不起敲打的一对,还是竭诚维护这对孤芳自赏的鸳鸯。在欲娶宝琴为孙媳的愿望落空后,尽管紫鹃旁敲侧击的催促,贾母却将为宝玉择婚的事冷落了一段时间。聪明的宝钗也许知晓贾母的心事,在抄检大观园后就悄悄搬出了大观园,既因回避嫌疑,也出于表白无意嫁于宝玉。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也都肚知心明,王熙凤提到此事,王夫人应对了几句,精于世故的贾母就是不声不响。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宴,宝钗一家子人没有过来,贾母也表示沉默。
贾母对宝玉的婚事采取了'拖字诀'的策略。这么关爱孙儿的祖母,一般对冠礼后的孙儿婚事都很心急,可是贾母却反常规地显现得不紧不急。将宝玉婚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在续书中,这是因元春的催促下才显得紧凑。封建社会的长辈对冠礼后的男子最看重婚娶,竭力想为家中男子早些完婚以尽责任。元春是对弟弟感情尤为深厚的姐姐,多次传召贾府内眷进宫,岂能不多次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肯定将此作为宫中会亲的重要话题,这就给贾母带来了很大压力。"且说元妃疾愈之后,家中俱各喜欢。过了几日,有几个老公公走来,带着东西银两,宣贵妃娘娘之命。"元春的每次赏赐,总是将赏于宝玉和宝钗的物品有别于其他姐妹。"这里贾母忽然想起,和贾政笑道:'娘娘心里却甚实惦记着宝玉,前儿还特特的问他来着'。"这表明元春已频频地询问宝玉婚事,不仅对贾母和王夫人频频说起,而且对贾政也多次提起,贾府从而将宝玉婚事当作家庭的头等大事。贾府对宝玉的婚事显得急迫,也由于宝玉的病情愈甚加重,欲'冲喜'以驱除宝玉失魂落魄之状,'冲喜'特允在丧服期也可成婚,从而加快了为宝玉完婚的步伐。黛玉的身体在当时越来越糟,令人见之可怕,状况明显不寿。贾母再也不搞'拖字诀'和'摆龙门阵',狠下决心否定了木石前盟。黛玉的病情当然是小说家的春秋笔法,思之,黛玉的身体即便在现代社会也很难结婚,况是给疯癫的宝玉'冲喜',贾府岂能去娶病姑娘黛玉呢?人们在婚姻上都企盼白首皆老,古代人还更想传种接代和多子多孙,这就坑害了奄奄一息的林姑娘,"红消香断有谁怜","阶前闷杀葬花人",善良的人们为黛玉泪洒书卷湿枕巾,可是现实最残酷无情。
贾母被人蒙误,她也蒙误了他人。宝玉大婚与封建贵族家庭的婚礼规模不相般配,讲得难听点远远不如秦可卿的出丧。宝玉的婚礼却显现神秘兮兮,应明媒正娶却施移花接木之计,这对贾府和薛姑娘来说何等委屈,委屈不够还被人千咒万骂,这是多么大的冤枉?薛家为了救薛蟠有求贾府才将宝钗当筹码,使一位如花如玉的姑娘蒙受了极大委屈和牺牲,嫁给了神志无知的宝二爷,最后又被抛弃。同情林黛玉,更应同情薛宝钗,褒黛贬钗没啥意思。可叹的是贾母、王夫人等女性身受封建禁锢压迫,却竭力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糊里糊涂地摧残着同性。红楼女性的悲剧的一个突出点是捧着宝玉当月亮,勾心斗角,你死我活,酿着自毁互残的悲剧。缺乏了解红楼女性悲剧原因者,懵懂地批判这个是反动,痛斥那个是奸恶,说是反封建,却是维护封建。贾母和王夫人粉碎木石前盟也好,凑成金玉良缘也好,她们的最大过错在于竭力维护男权,过分溺爱宝玉,从而牺牲了黛玉和宝钗,还有金钏、晴雯、袭人和芳官等那么多姑娘。还是贾政清醒,对宝玉的所为果然不出他之所料,"枉老太太疼他一场 ","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糟蹋了人家的女儿。"这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悲剧的极为重要原因。人家不知,宝玉深知,惭愧自嘲是"泥做的骨肉"的臭男人,"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过分颂扬宝玉实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在作祟,这是读红楼应引起思考的应有之义。
(三)、贾母被好心地为她辩护者蒙误
贾母的经典还在于被好心地为她辩护者蒙误。贾母是小说白纸黑字言明破碎木石前盟的拍板者,但是为她辩护者和辩护的文章不少,这说明人们有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可是,不少为贾母辩护的文章仍然蒙误了贾母,说破碎木石前盟的是元春、贾政夫妇等。
粉碎木石前盟主要是贾元春的说法很缺乏理由,元春赐物给宝钗与宝玉与众不同,懿旨众姊妹住进大观园又把宝钗排在最前头,这至多是一种表示,从来也没有明谕宝玉当娶宝钗。在封建社会,皇家赐婚指婚是很经常的事,元春完全可以明谕宝玉当娶宝钗。元春若指婚,宝玉会乖乖同意还在心里高兴。元春同宝玉姐弟情深,第十五回有一段插笔令人深思。宝玉跟凤姐去东岳庙,在一家农户看到农具好奇,看到纺车要耍,"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乱嚷:'别乱动',"经宝玉央求二丫头纺线演示。"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凤姐赏农户,"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的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现在看来这是在'农家乐'旅游,其实是小说有意思的插笔,这一幕乃是再现元春年少怀抱幼小宝玉的情景。元春岂不想给宝玉指婚,终因尊重祖母才作罢。元春是贾母一手带大的孙女,身为贵妃仍很尊孝祖母,认为弟弟婚事还是由明智的祖母抉择更好,因此仅有表示而无明谕,粉碎木石前盟不可冤屈是元春,而是贾府的共同意志和明智的抉择。
到底是谁粉碎了木石前盟?那是现实粉碎了梦想。二百多年来众说纷纭,疑指泛泛,说是贾母,说是王夫人,说是贾政,说是贾元春,说是王熙凤,甚至说是赵姨娘,薛姨妈和薛宝钗则就更加逃不脱。《红楼梦》真也罪孽深重,为了木石前盟而冤狱遍布,续书明确指明粉碎木石前盟由贾母拍板决定,关键在于怎样去尊重现实,怎样去理解破碎木石前盟的主客观原因。
贾母是最不简单的老太太。人能跳出感情圈子着实不简单,不少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不少是因跳不出感情圈子而堕落罪坑。贾母毅然能跳出个人的感情圈子,贾政和王夫人等都对她深为敬佩。贾母粉碎木石前盟代表了家族的整体利益。当时,为宝玉择婚是否定黛玉好呢?还是肯定宝钗好呢?王夫人犹豫不决缺乏果断,以为贾母必然肯定黛玉,言不由衷地说道:"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贾母听了就"皱了一皱眉,"果断说道: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很坦率地道白了淘汰黛玉的原因,主要是"恐不是有寿"的原因,相比"只有宝丫头是妥"的了。王夫人赶紧说道:"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贾母看到黛玉的身体状况肯定不能长命,从近期和长远都不利于宝玉和荣国府的整个家族,毅然跳出了感情圈子,决然否定了黛玉。传统观念很强的老太太,在孙儿和外孙女间孰重孰轻?显然倾斜于孙儿,无可避免损害了外孙女。"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第九十八回黛玉死去,"贾母眼泪交流说:'是我弄坏了他了'。"悲叹道:"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言不由衷地道白了无奈的原因,这话在当时社会很能理解,在现代社会很难理解,难免蒙误了贾母。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2-8 08:54
标题:
[转载]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4)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四、贾母被红楼人物蒙误的原因(上)
曹植诗曰:"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贾母的经典不仅被世人深深蒙误,而且被儿孙们深深蒙误,显示贾母的水平非同一般,反衬了贾府子孙的无能无知和道德理念上的落差,从而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绞结,颓败无可避免。贾母被长子贾赦、长媳邢氏的蒙误,反映了封建家族并非铁板一块,母子之间,兄弟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的矛盾重重,矛盾的焦点是在家族继承权和执掌权上。说明这个封建大家族如果没有贾母的维系就倾刻土崩瓦解。
贾母被二房媳妇王夫人和长孙女的蒙误是体现在心理上,则反映《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是贾宝玉,小说情节的矛盾交织和冲突都围绕着贾宝玉展开,也说明贾母的意识超前,思想开明,王夫人和贾元春无可比拟,在客观上保护了宝玉的个性自由发展,也在主观上保护了木石前盟爱情的发展。因此,解读贾母可以揭晓荣国府内外矛盾交织的重要原因,更有助于理解红楼悲剧的必然趋势。
(一)、贾母被长子贾赦深深蒙误
贾母对昏馈的长子贾赦很鄙薄。贾赦在心里也对老娘有不满,螯剌了老娘一针,又将了老娘一军,气得贾母混身乱战将气乱泼,差点儿背过气去。说明封建贵族家庭的内部矛盾复杂,矛盾的焦点主要是财产的继承权和家族的执掌权,这个矛盾如果没有得到恰当解决,封建秩序就难以正常维持,这也是封建皇朝乃至封建家族崩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荣府的败亡就有这个重要原因。
贾赦身为长子承袭了荣国公世职,官居一等将军,却是个手里没有兵权,无须应卯顶差的闲职,也是无须效命疆场的闲云野鹤。贾赦彻头彻尾是个躺在上辈功劳薄上睡大觉的典型八旗子弟,也是贾府从第三代就开始显示子孙不肖的代表,天天消遥地与一群姬妾花天酒地,搞的鬼气十足,人情极薄。孤苦的外甥女黛玉特去拜谒,借口见之伤悲不愿接见。世人对贾赦说法众多,说他非是贾母所生的嫡子等等,这些都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乃封建社会的承传规矩,贾赦承袭荣国公世职就绝非庶出。小说塑造贾赦主要作为败家子形象,为揭示贵族家庭败亡作深刻的注脚。
贾赦此人也具有两重性,到也有全局意识。他对家族里的人和事颇为关心,认为元春晋封贵妃是贾府的无尚荣耀,认为元春省亲是光耀门庭,积极支持建造大观园和省亲别墅。贾政显得轻轻松松,贾赦显得兢兢业业,筹划督办搞基建忙得不亦乐乎。贾赦对贾宝玉也关心,宝玉着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命在旦夕,贾政觉得"儿女之数,各安天命",为宝玉和凤姐准备了两口棺木。贾赦却"全然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各处寻僧觅道",竭诚挽救宝玉性命。贾赦在总体上对贾母遵循孝道,晨昏定省,对母亲也唯命是重。贾赦对贾政也显长兄的仁厚风度,既无争吵,也无责怪,即使有不满也只软弱无力地泼在贾母身上。
贾赦作为长子也有明显委屈之处。读第三回的黛玉入府令人颇为费思,贾赦作为承袭世职的长子怎么不居住在荣禧堂,却住在黑油油大门的荣府旧院?显赫的荣禧堂却让次子贾政居住,他的儿子贾琏又怎居住在荣禧堂里呢?因而人们对贾赦的出身猜测种种,因而也指责贾母偏袒贾政,岐视贾赦。其实,这都很难责怪贾母的偏心。贾母当然应该居住在荣禧堂,问题在于贾赦成婚时,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尚在人世为官,也就理所当然地居住在荣禧堂,于是就命贾赦住在隔壁旧院以便开门立户。这样,尚无成婚的贾政就顺其自然地随父母住在了荣禧堂。
贾政住在荣禧堂有其原因,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可见端倪,也是贾赦妹婿林如海道白了个中原因。原来,第一代荣国公贾源极为喜爱贾政,将振兴和保持家业的希望寄托在贾政身上,贾政住在荣禧堂许多是贾源和贾代善的遗命,不是出自贾母的决定。这样说来,贾赦这老小子能够承袭荣国公世职,已经运气很不错了,还去计较住不住荣禧堂干什么。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也喜爱次子贾政,小说言"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学习,如今已升了员外郎了"。"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如报告要求由次子继承世职,那么贾赦弄得个白丁也很可能。很有可能是贾母起了作用,她认为两个儿子都是从自己肠子里掉下来的肉,做母亲的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长子次子都是亲儿子,向丈夫进言让长子承袭了世爵,让次子去走科举之路,皇帝的恩赐则是额外之喜。因此,贾赦在居所上即使不公平也不可责怪老娘,以为不平则鸣即是笨蛋一个。
贾母是个善于竭力平衡的三脚乌,竭尽持一碗水端平的高手,竭诚在两房之间搞平衡的智者。(注:清皇朝尊乌鸦是神鸟,他们自称是神鸦后人。三脚乌是传说中西王母的神鸟,也可代表西王母,同治年间,西太后慈禧的太监安德海打着三脚乌的旗号出宫横行,后被沈葆祯所杀,)贾赦是一匹笨乌,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恣意妄为,玩女弄物,竟将祖辈用鲜血和生命拼搏取的荣耀世爵给丢了。封建时代毕竟讲究门第,贾母将家政大权委于出身望族的王夫人,主要是德操才能上都胜于出身寒门的填房长媳。天下者有德者居之,贾赦和邢夫人在情理上都无可非议。王熙凤嫁给了贾赦儿子贾琏,老太太又让王熙凤协理王夫人。第三回的林妹妹初入荣国府时,王熙凤俨然已是总经理,贾母也由二线退居到了三线。第六回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告诉道:"我们这里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不大管事,都是二奶奶管家了。"应该说贾母在思想上开明,也很能持一碗水端平搞平衡,没有否定和架空贾赦的长房。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关系确也亲密,说这全由王家执掌家政不见得正确。须知在封建社会视出嫁女儿为泼出的水,视媳妇才是真正的传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可传于子,也可传于媳妇而绝不可传于女儿,因此,在旧社会里即使没有儿子,养一个螟蛉子也是好的。小说对黛玉的遗产继承问题就无法阐明,也是《红楼梦》里的一个谜。封建社会里媳妇和女儿身份地位大不一样,至于邢夫人与凤姐的婆媳关系紧张则是另外回事,从本质上说,王熙凤代表着的是长房,对贾母来说,如是最能走平衡木的科马内奇(注:世界女子体操冠军,原罗马尼亚体操明星),摆平了长房与二房。
贾母竭力在长房和二房间搞平衡,长子长媳还是有意见,认为老娘有偏心,不爱长子偏袒次子,因而深深蒙误了贾母,在一定场合就不免表现出来。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宴,轮到贾赦说笑话,老小子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笑话刺螯了贾母一下,"因说道:'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众人听说,都笑了起来"。说是笑话实是讥笑,对敏感的贾母刺激有多大,在众儿孙面前感到多么尴尬?"贾母也只得喝了半杯酒,半晌才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见了便知失言冒撞,贾母疑心了,忙起身笑与把盏贾母,别言解释,贾母亦不好再提"。中秋夜宴兆悲音,暴露了大家庭内部不太平,笨乌泄露了对三脚乌的心中不满。
贾母又被贾赦狠狠将了一军,将得老太太差点儿背过气去。贾母操理鼎盛时期的荣国府私蓄不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泄露了贾母私蓄不少。刘姥姥看的呆懵了,高大的笼箱还得要梯子攀,竟比她家住的房子还高大。这是小说为贾赦逼娶鸳鸯,王熙凤和贾琏典当,贾母临终散余资等作铺垫。贾赦逼娶鸳鸯,这是因败家子玩女人掏空了身子,玩古董亏空了银子,蓄意算计老娘,施了一箭双雕的人财两得之计。既色迷心窍可娶得貌美的鸳鸯,又可顺手牵羊将老娘的私蓄接手过来。袭人与鸳鸯关系很好,更是贾母身边出去的丫环,忿然说这"真真太下作了"。
贾母亲手调教了鸳鸯、袭人、晴雯和紫鹃四个丫环,将袭人和晴雯分派给了宝玉,又将紫鹃分派给了黛玉,自己唯剩下一只鸳鸯,其他丫头不是很趁心,那个傻大姐就是敢拾'绣春囊',也敢于泄露'调包计'的傻丫头。鸳鸯对贾母很重要,孙媳李纨说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有那个鸳鸯如何使得。""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呢,他比我们强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古人说,尚可生败子,不可生呆子。呆子败子都是孬种,败子尚有回头金不换的希望,生呆子更比生败子惨。贾赦不仅是败子,而且更是呆子。贾赦笨就笨得不理解老娘因何积私蓄,笨就笨得不体谅老娘须臾不能离开鸳鸯,这是逼老娘的命,催老娘早日到阎罗王处去报到,以便自己掌权荣府。
贾母得知贾赦逼娶鸳鸯,气得浑身乱战怒气四溢。第四十六回言道:"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贾母虽然将火错泼到王夫人身上,但是目光敏锐,世事洞明,入木三分地揭穿了贾赦逼娶鸳鸯的真正目的。晦气邢夫人给婆母训了一通,贾赦也碰了一鼻子灰,化了八百两银子再买了个小老婆,搞得风光扫尽,囊中羞涩,日子难混,竟将女儿迎春折银 500两,如抵债般的误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害爹害娘害女儿,害了自己更害了全家,荣国府被抄检的禍因主要是由贾赦而起。谪罪流配时,那个好女婿孙绍祖竟然派人上门逼债,对贾赦这个笨鸟真够讽刺。深深揭露了封建贵族大家庭内部矛盾重重,政治和经济上的继承权争夺激烈,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主要原因是子孙不肖。
(二)、贾母被长媳邢夫人深深蒙误
邢夫人是贾赦的填房,出身寒门却非丫环出身的妾。不少人说她是丫头出身的妾,这不可能。奴仆出身的妾何为有王善保家的和费婆子等作陪房?邢夫人也非是由妾扶为正室,多系续弦的填房,到也从侧面说明贾府不很讲究门第。
邢夫人的为人,在某些方面到也体现出有一定的大家风范,对宝玉也厚爱关心,不时给宝玉送去好吃的干果等食品。宝玉、贾环和贾兰同去她处,款待宝玉远远优于贾环和贾兰,搞的贾环贾兰很无趣味的赌气要走。邢岫烟未来大观园时,对宝玉就有所了解,相见后作了印证,说明邢夫人对宝玉的印象不错,甚至在背后也叨念宝玉。张家姑娘是邢夫人的亲戚,有人做媒介绍给宝玉,邢夫人出于对宝玉的关心,不以自己的亲戚联姻为重,在贾母等众人面前否定这们亲事不好。可见,邢夫人主要是对贾母和王夫人有意见,对宝玉没有成见和恶意。
邢夫人是匹不会下蛋的'闷洞鸭',没有为贾赦生育过一儿半女,为此,愚昧贪婪,只求自保。荣国府里的人都非常鄙薄她,亲戚们也都非常愤慨她。从德才上去考察,邢夫人虽是长媳,但没有资格执掌荣国府,说明贾母授权王夫人执掌坚持公正,如果要说偏心,那是无视德才兼备。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婪的邢夫人就是不服气,忌恨贾母将她当作'冷饭篮',冷冰冰地吊在空中被众人看不起。她以'绣春囊'为由叫板王夫人,明的是挥剑直指王夫人,暗的是敲山震虎击贾母,闹出了抄检大观园风波,大观园从此失去了欢乐,往日的女儿国从此不再,邢夫人也同贾赦一般,则是导致荣国府内部抄检的禍因。"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贾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即绾袖冷观的高手。抄检大观园的事,她岂能不知,只是徉装不知,难得糊涂地装聋作哑,不管你们兴风作浪闹翻天,笃悠悠地依然闲庭信步,冷眼以观风云变幻,瞧你们究竟走多远?
贾母是个理智的婆母,邢氏是个不理智的媳妇。贾母在本质上是个维护男权的贵妇,要求儿媳们敬重丈夫,但也能妥当保护儿孙媳妇的正当权益。她为了保护王夫人,指桑骂槐地指骂贾政宠幸赵姨娘,威胁贾政要带着王夫人母子回南京去,"让你们干净"。她为维护孙媳王熙凤的权益,指骂长孙贾琏猪狗不如。她极为鄙夷邢夫人不知自重只知自保,不能劝阻贾赦胡作非为,只知做丈夫的应声虫,竟昏庸地支持贾赦荒淫无耻。"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太贤慧过分了。你们如今也是儿孙满眼了,你还怕他,劝两句都使不得,还由着你老爷性儿闹'。"邢夫人说道:"我也不得已儿。"贾母听了更不高兴,说道:"他逼你杀人,你也去杀?"这个话说得有理有节,老太太真不简单,令人敬佩。邢夫人蒙误贾母,然贾母还是对邢夫人很耐心,说王夫人为了这个家"上上下下,那不是她操心"。家和万事兴,要邢夫人宽容待人,加强妯娌间团结。可是,愚顽的邢夫人将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贾母喜爱凤姐有其特殊意义和道理所在,乃是《红楼梦》富有深刻意义的奇观,指责贾母宠容凤姐不仅片面,而且简单。贾母喜爱凤姐有诸方面的原因,体谅凤姐的苦衷,赞佩凤姐有男儿气慨,赞赏凤姐敢于制止贾琏不轨行为。一味说凤姐吃醋颇失公理乃是维护封建,贾琏的生活作风颇有父风,如果没有凤姐这般女子做老婆,那就是贾母说的"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了。邢夫人竭力拉拢凤姐劝鸳鸯,凤姐反数落公婆不是,言明贾母离不开鸳鸯的三个原因,竭尽劝告婆母不可做蠢事。王熙凤虽做恶事不少,但在关键问题上是非明晰,无愧是个女强人,既不同流合污,又不随波逐流,维护了贾母的正当利益,也显现尊重祖母的孝心,这是深获贾母赞赏的重要原因。
贾母生前死后都被邢夫人蒙误。贾母对邢夫人应当说比较公平,参与各类活总是让邢夫人在左,王夫人在右,邢夫人在前,王夫人在后。"宁国府除夕祭宗祠",邢夫人享受礼数高于王夫人。"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第一百十回的"史太君寿终归地府"时,邢夫人是冢妇,觉得自己是头上没有紧箍圈的老大了,处处以冢妇自居,死抠着银子不放,还责怪凤姐"不用心",众人也都误会了凤姐。独有李纨瞧出凤姐苦处,说道:"可怜凤丫头闹了几年,不想在老太太的事上,只怕保不住脸了。"以至王熙凤威扫地一病不起。
贾母去世后,鸳鸯也知道自己的路走到了尽头。贾赦曾威胁鸳鸯道:"凭他嫁了谁,也难逃出我有手心!除非他死了。"当时,贾赦虽流配台站,但邢夫人俨然是冢妇,这对家生仔的鸳鸯是致命威胁,遂打消了原准备"剪了头发做姑子去"的念头,为求彻底的解脱,想到"至急为难,还有一死",毅然决然殉主于贾母。邢夫人还为自己掩饰说:"我不料鸳鸯倒有这样志气。"奠祭鸳鸯时,"贾政因他为贾母而死,要了香来上了三炷,作了一个揖,说:'他是殉葬的人,不可作丫头论,你们小辈都该行个礼。'宝玉听了,喜不自胜。走上来恭恭敬敬磕了几个头。贾琏想起他素日有好处,也要上来行礼,被邢夫人说道:'有了一个爷便罢了,不要折受他不得超生。'贾琏就不便过来了。"邢氏实际是以否定贾政的说法,以否定鸳鸯的悲壮之举,可见对贾母和鸳鸯耿耿于怀,蒙误何等之深。
(三)、贾母被宠爱的二房媳妇王夫人蒙误
贾母很看重出身名门的王夫人,王夫人也很敬重贾母,她们婆媳关系可以堪称典范。可是,婆媳之间与母女之间毕竟有区别,搞不好就难免有矛盾,关键在于婆媳要坚持互相理解。贾母蒙误过王夫人,王夫人也蒙误过贾母。贾母为贾赦逼娶鸳鸯,气昏得将火错泼在了王夫人身上,惊得王夫人不敢坐下说话,吓得李纨等小辈们拔脚欲逃。王夫人更有蒙误贾母之处,对宝玉的管教不无微辞。宝玉挨打,王夫人哭道:"宝玉虽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太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可见王夫人和宝玉一样则将贾母做了挡箭牌。王夫人对袭人诉说的一番话更令人嚼味,王夫人说道:"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有个原故:...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了紧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坏了,所以就纵坏他。"意是说,她本教子有方,那是因老太太的责任,一是因为恐怕气坏老太太,所以放松了管教宝玉。二是说宝玉的所为是因老太太宠坏了的,错不在我做母亲的。三是说老太太溺爱宝玉,搞得我没法去加强管教儿子。做母亲的王夫人就将责任轻轻地推给了老祖母。贾母和王夫人贵在于能及时调节和互相理解。在共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误会不可避免,只要及时沟通,坚持互相理解,必定能加强团结。
(四)、贾母被孝顺的长孙女贾元春也有蒙误
贾母同现代的祖辈一样特别慈爱隔一代的孙儿女们。第二回言:"因史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一边读书。"贾元春在祖母膝下长大,对祖母最笃厚孝顺,对祖母情结深深,省亲至"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元春省亲回宫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他们进去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题。"然而,元春碰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大难题,被宝玉能不能进大观园的事难住了。宝玉之于元春虽是姐弟却亲如母子,从小由元春领着承欢于祖母膝下,元春既做姐又做师特别关心宝玉的成长。元春要开放大观园让姊妹们进住,"却又想起宝玉自幼在姊妹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她深受男女不授相亲的传统观念束缚,又身负'母仪天下'的责任,在心底里觉得还是不让宝玉住进大观园更好。若让一个男子进住女儿园有失体统,不免碎嘴杂言,此事难死了贤德妃贾元春。元春想到了弟弟,想到了母亲,更想到了一向开明的老祖母。"若不命他(宝玉)进去,只怕冷清了他,一时不大畅快",元春了解母亲,对母亲王夫人的顾虑不多,元春了解祖母,顾虑和担忧老祖母爱孙心切,想到宝玉如果不能进大观园,祖母就会难过得愁坏了身子,元春只得"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去居住方妙。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勉强地"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这道谕明言对宝玉与姊妹们有区别,"命宝钗等只管园中居住",而"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而是不进住大观园。可见,元春同意宝玉进大观园主要是碍于祖母原因,这就或多或少透露出对慈爱的老祖母有所误会。对此,"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贾政比元春更迂腐,将儿子喊去训话,宝玉吓得"似打了个焦雷",吓得痴袭人担忧地倚立在门外等候,见宝玉平安回来笑问他"叫你作什么?"宝玉自嘲说"没什么,不过怕我进园去淘气愿婪愿馈。"宝二爷一进大观园就将元妃之谕,贾政之训丢到了爪哇国,在最高权威的贾母宠容下,在怡红院扎营安寨,将大观园搅得好个热闹。在当时社会,人们对宝玉进住大观园有说法也很正常,宝玉的年龄长大说法就更多了。袭人是个痴迷不悟的训服女奴,向王夫人进言说宝玉不宜久住大观园,这在当时确是个敏感问题,在后世却成为袭人的一个罪状。恪守礼教的王夫人也很担忧,听之如觉雷轰电掣。宝玉住在大观园,人家就得以避嫌疑,薛宝钗在抄检大观园后就搬回家去,邢岫烟在受聘于薛蝌后就搬出了大观园,李纨的堂妹李纹李绮宁可租房也搬出了大观园。黛玉是个既敏感又自洁的姑娘,只因她身为投寄无法搬迁,更因感情上舍不得离开宝哥哥,所以仍住在大观园,却在魂归离恨天时特别申明"我的身子是干净的。"这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黛玉始终蒙误了慈爱的外祖母。贾母坚持人正不怕影斜,依然故我,独步江湖,呵护这对心肝宝贝,仍让他们继续一起住在大观园。
贾母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在第九十回终于给她抓住了机会,"那里正值邢王夫人凤姐等都在贾母房中说闲话,说起黛玉的病来。贾母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是为了有些知觉。所以我想他们若尽搁着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王夫人听了呆了一呆。"邢夫人和其他人一声不响,贾母将了所有在座人的军,王夫人毕竟是亲娘反应最迅速,立即答应道:"林姑娘是个有心机儿的。至于宝玉呆头呆脑,不避嫌疑是有的,看起外面,却还都是个小孩儿形象。此时若把那一个分出园外,不是倒露了痕迹了么"。贾母觉得王夫人没有说明问题的结症和解决的办法,不满意地"皱了一皱眉",老太太为了孙儿女真是敢作敢为,却也忍辱负重蒙受他人指责。
贾母在对宝玉的择婚事不露口风,难住了做皇妃的姐姐,这是宝玉婚配延迟的重要原因。元春在对宝玉可不可进大观园尚且如此顾虑祖母,对宝玉的婚姻大事则顾虑更重。元春关心弟弟宝玉的婚事,曾几次三番地表示看重宝钗,贾母和王夫人等多次进宫也必定说起宝玉的婚事,自然议论起那家的姑娘更般配,那样的姑娘更理想。可是,贾母因为有难以启齿的苦心在,所以始终不露半点口风,搞得元春是否以谕旨为宝玉指婚上左右为难而犹豫不决,终因元春尊重祖母而始终没有明谕为宝玉指婚。因此,粉碎木石前盟的事决不能错怪贾元春。
(待续)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2-24 09:41
标题:
[转载]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7)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七、贾母是荣国府的保护伞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贾母一上场就体现是棵保护伞,特地接来了林黛玉,养育了黛玉成长。史湘云自幼失去父母,在幼时也在寄养在贾母身边。贾府四个孙女都是在她膝下成长,孙儿女们都离不开贾母的呵护。李纨母子俩寡母孤儿很可怜,靠的是贾母的仁慈爱护。王熙凤虽说是个女强人,但全靠贾母支撑,贾母去世后,王熙凤的风光也终结了。甚至名门贵族出身的王夫人也多少依靠贾母的保护,没有贾母岂能执掌荣国府,甚至连正室的位置也'摇摇动’。贾母维护了大家庭的秩序,保障了大家庭的安全。贾母在小说中一切围着宝玉转,这是小说塑造贾母的主要目的。对宝玉来说,生我身者父母,重生我者祖母。贾母是慈仁宅厚的保护伞,她的崇高威望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形成了贾府上下人等一切都围着老太太转的态势。
(一)、贾母是宝玉的保护伞
没有贾母就没有贾宝玉,不仅不可能有所谓叛逆的贾宝玉,而且连贾宝玉的生命也早不存在。贾母虽然围着宝玉转,但是宝玉的成长也一步离不开贾母。
贾母为宝玉避免了人患妖禍,慈感鬼神救了宝玉性命。说是妖禍实是由人禍而起,荣国府嫡庶矛盾激烈,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请马道婆施魇魔法,阴谋暗害宝玉和凤姐,妄图夺取家族执掌权和家族继承权。当时,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危险到了人气也没有了的地步,贾政命人给宝玉和凤姐的两品棺椁都准备好了。"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王夫人"唬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赵姨娘自以为阴谋得逞,前来劝阻贾母,"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教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拼命。"当时,唯有贾母怀疑赵姨娘使阴谋,洞悉贾府内部矛盾尖锐复杂,只是苦于没有确凿证据。赵姨娘不说则罢,一说则使贾母怀疑,恨恨地骂道:"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你们、你们、你们,"她将贾政和赵姨娘都包括在内。"一面骂,一面哭。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上前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解劝。"贾母最具灵性,怀疑赵姨娘捣鬼,严厉警告贾政绝不可偏信赵姨娘,否则,我以这条老命跟你们拼了。贾母与宝玉心灵相通,冥冥之中,天人感应,天生灵性的贾母"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便急命人去快请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命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声音,心中亦希罕,命人请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瘌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终于,邪不胜正,僧道驱除了魇魔,才救了宝玉和凤姐的性命。有人说这是迷信那有此事,这在古典文学里有什么奇怪?如若没有贾母的灵性和舐犊情深,宝玉和凤姐早被敛进棺材葬于黄土陇中,这是贾母使宝玉和凤姐重生。因而,贾母对宝玉、凤姐的感情特别深厚,小说也将贾母与凤姐的关系描写得非同一般。凤姐是贾母除了宝玉和黛玉外,最深受贾母保护的人。宝玉更如此,没有过贾母早到太虚幻境去了。
贾母为宝玉避免了人灾。说人灾实是宝二爷自己惹的禍,金钏儿之死引起合府惊诧,宝玉又因藏匿琪官事泄,震动了忠顺王,震怒了贾政,父子间爆发了严重冲突。贾政怒骂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废学业,淫辱母婢",将来非发展到"明日酿到弑君杀父" 的地步不可。在恨铁不成钢的绝望中非要将宝玉打死不可,先命小厮们打,继之踢开掌板,自己夺过板子"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王夫人赶来时,"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王夫人在丈夫面前不敢超越封建礼教,只能在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这时,保护伞如再不撑起,宝玉就有生命之虞。"忽听丫环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完,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闻其声未见其人,贾母作为宝玉的保护伞跃然纸上。"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中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老太太为了孙儿急得上气不接下气,敢愿舍身救孙的紧张氛围感染人们。贾政毒打儿子,王夫人阻止不了,威重的贾母一出现就使贾政服帖,彰显贾母才是宝玉的真正保护伞。"贾母听了,便止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老太太真是高家庄,一下子就将贾政胀死。宝玉怎说黛玉嘴巧,嘴巧的凤姐也不及,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贾政听了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是为了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政以为可用孝道回敬母亲,谁知老娘根本不卖帐。"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说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滚下泪来。"贾政怎敌老娘,老底也被揭穿,防线全部崩溃,高举双手缴械投降。"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做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的话有情有理,小时候'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我是怎样保护你的?这话看似严厉,实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贾政羞愧不已,也感动得萌发舐犊之情,觉得如此毒打儿子不妥。贾母仍不相信贾政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宜将乘勇追穷寇,务要彻底制止贾政动辄得咎于宝玉的行为,转身对王夫人说了一番令贾政如坐针毡的话,说道:"你也不必哭了,倒不要疼他,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母得寸进尺,讽刺贾政,指桑骂槐,讥刺恶讽,真是'高家庄',一步一步地逼得贾政理穷词屈,高举白旗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说着命人准备行李车轿,嚷着要带王夫人母子回南京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不已,从此再也不动辄教训宝玉了,从此也免去了宝玉接待会见那些为官为吏的人。贾母维护宝玉到了极致,却也严重溺害了宝玉。
贾母维持正气,维护家庭平安。贾政有一妻两妾,正妻是名门出身的王夫人,一个妾是周姨娘,没有生育而令人同情的'苦瓠子'。另一个妾是赵姨娘,生育了儿子贾环和女儿贾探春,拥有资本不凡。贾政的话有些常从赵姨娘房中传了出来,说明贾政对赵姨娘比较宠爱。也许曹雪芹摆脱不了旧意识束缚,将赵姨娘刻画成为红楼中心地最险恶又最蒙昧的女人。赵姨娘既能蹦床又能蹦极,如果活到现在倒可以争夺蹦床冠军,还要与真正可爱美丽的何雯娜决输赢。赵姨娘素知贾政不会仿效汉武处置钩弋夫人,阴谋欲以贾环代替宝玉,自己取代王夫人,处心积虑地搞夺权篡位,更是千方百计想摆脱"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的尴尬境地。做妾的赵姨娘肯定深受压抑,处境也令人同情,然而行为令人可憎。正统观念很强的贾母是个非常敏感又有灵性的人物,总是怀疑赵姨娘在家族里搞阴谋诡计,旗帜鲜明地支持王夫人。她教训贾政,你可要注意呢!你不可是非不分呢!你不可色迷心窍而正邪不分呢!"魇魔法姊弟逢五鬼",贾府里的人都慌得魂飞魄散,赵姨娘蛊惑人心地说宝玉凤姐没得救了,"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连续三个责问,逼得赵姨娘窘态毕露差点露了马脚,彰显贾母机智敏锐的高度警惕。她警告赵姨娘"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拼命。"都不是你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三个'你们'蕴涵着多少意思?将贾政和赵姨娘说成是一丘之貉,这是在警告贾政要警惕赵姨娘。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贾母又大骂贾政:"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你大家干净!"'我们'和'你大家'泾渭分明,贾母的剑锋直指赵姨娘。贾母的嫡庶观念很深,从来不关心贾环,也从来不关心周姨娘,岐视压制小老婆的意识浓厚。但是,察颜观色的水平杰出,对赵姨娘心术不轨很有警惕。从小说意义上说,反映了封建家庭的嫡庶之争的尖锐复杂,从贾母意义上说,打击了邪气,维护了大家庭的安定团结。续书说在为送贾母出葬时,赵姨娘突然发疯,将所干的坏事尽情倒了出来。这很有意思,如是说贾母虽去阴间还是庇荫着宝玉和整个家族,逼疯了赵姨娘,逼使赵姨娘坦白阴谋诡计,逼着赵姨娘也去阴间地府,为宝玉和贾府拔去了阴患以保平安。" 死诸葛吓退活司马",贾母去阴间还庇护宝玉和贾府。
贾母煞费苦心为宝玉躲避难堪。贾政应是个对儿子负责的合格父亲,当然,担忧宝玉将会发展到"弑君弑父"地步也大可不必。贾政对宝玉的恣意妄为,尽情嬉闹,不愿读书,不务正业,总是考查和教训没有大错。然而,反对贾政,支持宝玉不读书,将宝玉和贾政说成是敌对的说法也太过分。贾政和宝玉是正常的父子关系,至多是严父与逆子的关系,焦点是在学业上,并非全是为了经济仕途,主要责任也在宝玉身上。读书总比不读书好,读书并非全为了当官,读书重在于学做人,宝玉辩护不读书是视"禄蠹"、"国贼",这话不可全信。人来世上均有堕性,人要进步如同阿黄唱阿牛,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日进三尺夜下二尺的艰辛万般。人若堕落很容易,不化力气就能一落千丈。贾母的过分溺爱在客观上保护宝玉的叛逆个性,却也使宝玉"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放荡弛纵,任情恣性,最不喜务正。"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贾母为自己也为家族种下了苦果,希望宝玉能振兴家族,却加速了家族的败亡。福大寿高虽说寿终正寝,但若活着看到宝玉做了和尚,必然会在悲痛中惨死。从小说意义说,没有贾母也没有叛逆的宝玉,这是小说塑造贾母的重要意义。
贾母在主观愿望上要求宝玉在将来能光宗耀祖,对宝玉兼着爱和希望的双重爱。古代人持迷信讲因缘,贾母慈爱宝玉是做祖母的天性,对宝玉格外慈爱也有特殊原因所在。宝玉口含通灵宝玉来世,贾母便认为这是上天赐福于贾府,以为宝玉将来必定飞黄腾达。荣国公替身张道士对贾母说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见说也满脸泪痕地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见亲人思亲人,贾母对宝玉格外喜爱又满怀希望。
贾母在教育见解上颇有独到之处,维护未成年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贾母思想超前,不至于支持孙子不读书,她听说贾兰读书好就很高兴,"果然这么着我才喜欢","这孩子明儿大概还有一点儿出息。"贾母反对刻板教育和压抑孩子,强调任其自然发展,她意味深长对李纨说:"你嫂子这也说的是,就只是他还小呢,一时逼急了,弄出点毛病来,书倒念不成,把你的功夫都白糟蹋了。"恨恨骂贾政道:"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贾母的理念应说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可是在'科考'指挥棒下就行不通。贾政是个"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人就对此难以理解。贾政是个孝顺母亲的儿子,也是对儿子负责的父亲,只是不理解贾母对宝玉"不是那真不知高低的孩子"满怀希望,由父子矛盾成为母子矛盾,这对矛盾促使着宝玉向畸形发展。
(二)、贾母仁慈关爱寡妇孤儿
贾母对寡妇孤子的李纨贾兰仁慈关爱。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贾母特向黛玉介绍道:"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在招待黛玉时,"贾珠之妻李纨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说明这三个妇人都是贾母的心腹。李纨与人为善,"贾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让她做了"三春"的道德监护人,大观园里的园主任。贾母看重李纨母仪家族,悉心教儿,为封建大家庭树立了女性的道德典范,她和王夫人对李纨兼有双份的爱。
贾母为慰劳凤姐要大家凑份子'攒金庆寿',又同情李纨愿意为她凑份子。王熙凤为荣国府总理,物质待遇却不及李纨高。大观园姑娘结社推李纨为社长,她出主意请凤姐作监社御史,凤姐知道这是李纨和姐妹们在'套白狼'向她要钱,向李纨社长开玩笑说:"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又添了十两...又给你园子地,各人要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们娘儿两、主子奴才总没十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就拿出一二百两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又风趣说:"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李纨也不简单,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话,他说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巿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王熙凤这家伙真是个语言大师,文化不高却能将帐本端在心里,在嘴上说得一清二楚。李纨的月例钱与邢王两夫人享受同等待遇,比当总经理的凤姐高了四倍,更比做小老婆的周姨娘和赵姨娘高了十倍。李纨的这个待遇不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决定,谁有权力决定?在第八十八回,宝玉向贾母说老师夸奖贾兰读书很好,她更看重李纨"因看着李纨,又想起贾珠来,'这也不枉你大哥哥顶门壮户'。说到这里,不禁流下眼泪。李纨听了这话,却也心动,只是贾母已经伤心,自己连忙忍泪笑劝贾母。"贾母赞赏李纨教子有方,在将来对振兴家业有望,在心里更看重李纨,"贾母说到这里,李纨却忍不住扑簌簌掉下泪来,连忙擦了。"皇家抄检后,"散余资贾母明大义",特例给李纨母子额外加派,说道:"珠儿媳妇向来孝顺我,兰儿也好,我也分给他们些。这便是我的事情完了"。老人家临终前,"贾母放宝玉(手),拉着贾兰道:"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 贾母对李纨的关心,对曾孙贾兰的希望,体现了老祖宗在慈爱中始终对子孙后辈怀着殷切的期望。
贾母对贾府的女眷都仁慈厚爱。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对宁府的长孙媳秦可卿很关爱,在吃枣泥糕时想到了秦可卿也喜爱吃,素知枣泥糕又利于治秦可卿之病就派人送了去,秦可卿的年轻死去,贾母很是悲伤。
贾母对尤氏仁慈关心,尤氏正因贾母健在经常来往于荣府。宁国府遭抄没后,贾珍贾蓉父子获罪面临妻离子散,宁府的女眷们只能依靠荣府,免不了是贾母的照顾。" 贾母命人将车接了尤氏婆媳等过来,指出房子一所居住就住在惜春隔壁。又派了婆子四人丫头两个伏侍。一应饭食起居在大厨内分送,衣裙什物又是贾母送去"。贾母资助贾珍三千两银子作流配之用,明确留下二千两给尤氏度日。
贾母对长媳邢夫人还是比较关心,贾赦获罪被处流配,邢氏想到素与贾琏凤姐不睦,现在孤苦一人不免凄凉,幸亏贾母在世尚可依赖。贾母不因邢氏出身寒门而岐视,在礼仪上还是让邢氏居长。邢岫烟来投,没有半点嫌贫,一视同仁。
(三)、大观园女儿的保护伞
贾母的四个孙女儿都是在她的羽翼下长大。元春是王夫人所生的正出姑娘,迎春、探春和惜春都是命更苦的庶出姑娘。她们在大观园里有祖母的羽翼日子才过得幸福,出了贾府和大观园就遭际厄运命运悲惨。冷子兴演说道:"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不错。"贾母和贾宝玉共同凸显喜爱女孩儿,念诵着"女儿经"。然而,贾宝玉喜爱女孩儿许多是表现在口头上,贾母喜爱女孩儿表现在实际行动上,真是大观园女儿的保护伞。
长孙女元春自小在祖母膝下成长,对贾母尤为亲切情,渐为贵妃的她对祖母愈甚尊重,一次次召祖母进宫。考虑问题总以老祖母为重,也因老祖母对其弟宝玉格外关心。元春主要顾虑老祖母才允宝玉进住大观园。元春对弟弟"是以独爱怜之,"同在祖母膝下刻不相离,宝玉未入学之先,元春已口授宝玉识了数千字。她可为宝玉指婚,因碍着老祖母才没有明谕为宝玉指婚。元春的不幸死去对贾母打击最大,从此萎靡不振步入病体,敲响了贾府败亡的丧钟。
迎春庶出,母亲早死,自小在祖母膝下长大,是个既无父爱更无母爱的可怜姑娘。继母邢氏缺乏人性,父亲贾赦花天酒地,不仅身子掏空了,而且将腰包也掏空了,竟为抵债将迎春误嫁给中山狼。迎春出嫁,贾母预感不幸而痛心不已。迎春悲痛地瞒着祖母向大家哭着道:"老太太始终疼我,如今也疼不来了,可怜我只是没有再来的时候了。"孙绍祖虐待迎春的事,贾府里一直瞒着贾母,"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在第一百另九回,迎春被摧残致死,当时,贾母正处弥留之际,朦胧得知迎春死去,悲啼道: " 我三个孙女儿,一个享尽了福死了,三丫头远嫁不见面,迎丫头虽苦,或者熬出来,不打量他年轻轻儿的死了。留着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活着做什么"!"勘破三春景不长。"老太太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在元春和迎春悲惨死去,探春远嫁后不久,贾母也撤手乘鹤西去。
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女儿,母亲赵姨娘是个愚昧得极端自私的女人。探春幸亏祖母喜爱孙女,自幼在祖母呵护下长大,深受到祖母的影响,才自精明的她是贾府中最出类拔萃的姑娘。这朵大观园里的带刺玫瑰, " 素喜阔朗,"发起结社,暂理荣国府,才华令人赞叹不已,彰显老祖母的当年风范。抄检大观园时,唯探春敢公开表示反抗,目光深邃地指出了抄检的必然原因和抄检的必然结果。探春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响亮耳光,为大观园的女儿出了口恶气。探春最重人情味,在'三春'中对祖母最尊重孝顺,对兄妹团结友爱,对下人敢于挑担。贾母因鸳鸯事气得错向王夫人泼火。当时,王夫人无法申辩,薛姨妈避嫌难释,宝玉更不敢辩析,李纨等吓得拔脚就走。"探春是有心的人...这时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了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是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 '?"探春的一席话顿时消除了祖母怒气。老祖母冒雪去芦雪广,她在众姑娘的喧闹声中,不声不响地为祖母捧上热茶暖身。贾母中秋夜宴心情惆怅,磕睡醒来发觉人散曲终,"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了,他们姐妹们熬不过都睡去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探春蒙世于生不逢时,"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母为探春出嫁悲哀不已,"道儿太远","孩子太单了吗","只是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两年那边可能回家?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
惜春是出身宁府的庶出姑娘,幼小死了母亲,父亲贾敬笃信修道如同一具僵尸。贾敬死去虽不能入府收敛,却奇怪得连女儿也没去哭丧送葬。惜春自幼托庇于贾母在荣国府长大,养成了淡薄人世,钟情丹青的孤僻脾性。贾母对她很疼爱,刘姥姥称赞大观园比画还美十倍,最好有人画下来给她带回家去。贾母听说很得意,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贾母在临终前向众人明言道:"四丫头将来的亲事还是我的事。"其实,贾府姑娘们出嫁的费用都由贾母负担,在遗产分割时特嘱咐要保证惜春出嫁的费用。惜春后来出家,既冷眼看破红尘,更因老祖宗去世,知晓失去依靠,勘破世情决然出家为尼,如贾母健在,惜春就不允许和不会遁入空门。
湘云自小失去双亲,幼小是在荣府长大。湘云没有赶上探春发起的结社咏诗,这个爱热闹的假小子来了后,虽经济拮据却要坚持作东,邀请姑祖母共同参加。贾母欣然道:"倒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带着王夫人和凤姐,还挟来薛姨母前来助兴。为给湘云还席,李纨"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掐了菊花要送去,"谁知,贾母却带着一帮人进来了。众姊妹聚会大观园时,"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姑娘们结社举会,咏海棠,填柳词,呤红梅,赏菊花,食螃蟹,啖鹿肉,联诗填词,看戏听曲,过着无忧无虑生活。
贾母竭诚保护年青人的活泼个性,竭力保护年青人的活泼兴趣。元春省亲后赐来灯谜,贾母预备下香茶细果和各色玩物,召集宝玉和姑娘们前来猜谜。恰好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也来共凑热闹,却将大家弄得个意趣全无,宝玉湘云话语不多,宝钗黛玉更少话语,酒过三巡,贾母为让年青人"乐一乐",撵着贾政去歇息。贾政一走,宝玉等"如同开了锁的猴儿一般"。第五十回的芦雪广联诗,大家以为"咱们小玩意儿","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谁知,老太太戴着大斗蓬,裹着灰鼠暖兜,打着青绸油伞,坐着小竹轿,率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头打伞拥轿而来,告诉宝玉等:"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大雪地下,我坐着这个无妨,没的叫他娘儿们踩雪吗。"这个老太多么助年青人的兴趣。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贾母是大观园女孩儿们的保护伞。大观园在抄检前不失是人间福地,欢乐女儿国,姑娘们"或读书,或写字,可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剌凤,斗草劗花,低呤悄唱,拆字猜枚,倒也十分快乐。"这是贾母才使大观园成为欢乐的女儿国,湘云告诉宝琴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顽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是说唯有贾母健在,才是咱们姑娘的保护伞。大观园的姑娘多数是投靠寄居而来,第四十九回是群钗毕至大观园,一下子飘然来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四位姑娘。那年从春到冬灾情严重,邢岫烟正由此而来,李纨的婶子也是投靠而来。贾母喜欢不尽要王夫人认宝琴为干女儿,"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贾母便和邢夫人说:'你侄女儿也不必家去了,园里住几天,逛逛再去'。邢夫人兄嫂家中原很艰难,这一上京,原仗的是邢夫人与他们治房舍,帮盘缠,听此说,岂不愿意"。"贾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今见他寡婶来了,便不肯令他外头去住。那李婶虽十分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从,只得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没有贾母,那些女孩儿岂能相聚大观园?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贾母和蔼可亲,慈爱后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贾母欢喜着年青人,羽翼着年青人。年青人也特别欢喜她和尊重她,贾母正是在与年青人的共享欢乐中,才真正得到了晚年欢乐;在与年青人的共享欢乐中,才为自己注入了生命活力,在享乐中也客观保护了年青人的欢乐成长。贾母是一面旗帜,她的健康长寿标志着大观园才是真正的女儿国。
(四)、贾母视家庭安全作为治家的头等大事
贾母视平安是福,将家庭安全作为治家的头等大事。三四百人口的大家庭其实是个小社会,贾母嘱咐王夫人和凤姐务必加强安全保证平安,谁违反了就严责不贷。贾母虽无法阻止不肖子孙在外的为非作歹,然在内部安全防范意识极强。宝玉趁长辈们外出,在怡红院夜宴群芳,值夜嬷嬷就来查问干涉。历史上的大夫第和大宅门不是因倒坍消失,主要因火灾才变成废墟。贾母对火烛格外小心,在第三十九回忽听马棚失火,贾母"唬的口内念佛","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第五十三回的 "除夕祭宗祠"事毕,贾母喝命家人"好生派妥当人夜里看香火,不是大意得的"。因而,贾府虽为大建筑群,但稍大的火灾从未发生。
贾母警惕着家庭的不安全隐患。那班纨绔子弟吃喝玩乐,疏于家族管理,她感觉家庭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家庭的极大祸害,为此,防范意识很强,密切地关注着家庭平安。贾政放差将归欲要考查宝玉读书,宝玉无奈在怡红院里挑灯夜战。生事的晴雯正想替宝玉搞瞒天过海之计,恰好有人喊:"不好了,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晴雯趁机教宝玉假装受惊吓,谣言宝玉吓得颜色都变了,满身发热了。"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不敢再隐,只得回明。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贾母洞若观火地严肃指出"我必料到有此事",指出内部隐患严重,进而指出"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果然,探春揭发嬷嬷们设局狂赌,揭晓贾府大院内危机四伏,若大的荣国府着实不安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贾母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时就能摆平。毅然亲自督查处理,还有"谁敢询私,终于水落石出,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聚赌者通共二十多,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头求饶。在大头家中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当时,求情者不少,贾母一概不准,紧接就暴露了迎春的'攒珠累金凤'被盗,暴露了司棋的'绣春囊' 事件,遂引发了抄检大观园的风波。荣国府里实在不太平,连续闹出"厨房风波"、"玫瑰露事件"和"茉莉粉事件",怡红院的"嗔莺咤燕"等闹剧更多,贾母有所闻知只是不出手时不出手,这次抓住机会大刀阔斧地加强了整治。从小说意义上说,贾母的整治是为抄检大观园作了塾铺,谕示了抄检大观园的必然性。不能说贾母处置迎春奶妈等人是阶级压迫。如若这样说,列宁赞赏推行'泰罗制'也可说成是阶级压迫,加强社会治安整治也可说成是压迫。这样说太绝对,会将正常和正当的理家整治说成是阶级斗争为纲,好好的一部《红楼梦》被歪嘴念成歪经。
管理也是生产力,社会、单位和家庭如果放弃管理就意味没有希望。荣国府不太平的根源非在于奴才,主要在于主子们既因斗心吊角,造成互相牵扯难于管理,又因吃大锅饭毫无责任疏于管理,大伙睡在太平舱上欲吃得个树倒猢狲散。贾府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一旦失去贾母支撑必将土崩瓦解。
(五)、贾母维持了封建家族秩序的正常运转
贾母影响控制着贾府,在她身上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保证了封建大家庭的秩序正常运转。《红楼梦》主要以家庭为背景,演示了人物、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贾府为轴线展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和人物的命运。史、王、薛三个家族已是昨日黄花,只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姑娘在小说中有反映。小说既然以封建大家庭为背景,就必然反映执掌家政与家庭兴衰的关系。荣国府能在四大家族皆衰落中僵而不死,一度在外表上维持依然如日中天,贾母起到了极为重大的支撑作用。竞争是自然规律,既残酷又反映着公平,贵族家庭的兴衰成败也反映着竞争力,能够在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务须在宦海风雨中奋斗拼搏。贾母在荣国府生活了六十多年,为公爹和丈夫在宦海拼搏中巩固后院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数次接驾获得圣恩眷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贾赦的顺利袭职、为贾政破例授职,为元春入选进宫等都起到了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荣国府即使在"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钟鸣鼎食之家"的架势,体现着"葱蔚洇润之气。"这由于贾母既为这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又为这个家族的苟延残喘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贾母掌控贾府决非如慈禧太后那般弄权柄政恋栈占位,这是封建大家庭在客观上离不了她,只能由她的调节和压阵才能摆平。封建贵族家庭的灭亡具有多样性,决非如过去说在阶级斗争中崩溃的那么简单。封建大家庭提倡世代同堂,以显门庭荣耀和荣华富贵,这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特征,这又恰恰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树大了必然分枝,树枝伸向天空是为了争夺阳光空气,促使生命力愈甚旺盛。家庭也象树木,也应顺其自然,分家立户促进创建立业。可是,封建家庭违反了这个自然规律,无视子孙繁衍,姻亲纵横,家族扩展,家庭成员构成必然日趋复杂,盘根错节的现实。搞四世同堂必然会在利益分割上矛盾尖锐,四世同堂搞大呼隆必然丧失积极性,四世同堂横竖吃大锅饭必然养成子孙横躺睡大觉,从而在最后落得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贾府的四世同堂,揭示了封建大家庭衰败的必然性,也可说这是封建贵族家庭灭亡的必然趋势。三四百人口的大家庭要维持秩序正常运转谈何容易,王夫人和王熙凤虽然精明强干,但一有风吹草动就无法摆平。因此,贾母虽然退居三线,仍然靠着她的威望勉强维持,老太太欲退不能,欲罢不休,七老八十了还得踩钢丝走平衡木,维持着封建大家庭秩序的正常运转。
贾母在维持大家庭秩序中持平衡,抓关键,任能用贤,培养接班人培养。首先是坚持让贤任能,认识年龄趋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年老的毕竟不及年轻的,也为自己能够安享晚年敢于放权,委权出身名门望族的王夫人为掌门人。其次是坚持公平,封建社会的最大腐败是组织路线,搞家天下就得搞任人唯亲。如武大郎开店,"你店小二身高,绝不能超过我老板武大郎!"贾母勉为其难地在组织路线上坚持公平,考察年轻的王熙凤能力不凡,既是长房的媳妇,又是二房的内侄女,这是最好没有的人选,毅然委权王熙凤为总经理,起到了极大的平衡作用。贾母走平衡木的水平还在于提拔了王熙凤,既摆平了长房与二房之间的不平衡,又以王熙凤之能弥补了王夫人的少才,以王夫人之德弥补了王熙凤的少德。封建社会有它的游戏规则,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严分'长幼有序',遵循'长子代父','长嫂代母'的祖训,所以,无能的阿斗能做蜀汉皇帝,诸葛亮必须竭诚全忠,竭尽全力地辅佐刘阿斗。贾府在官场上让贾赦承袭父职,在内政上就让二房执掌荣国府,有人说这很持平衡,岂知这全是现代人的想当然。封建惯例是长子代父,世职家权都应由长子继承执掌,贾母凭着威望和胆魄,力除陈腐,敢违常规,因而小说赞她是力除陈腐的老太君。贾母是个有水平的人,在授权王夫人的同时,又授命长房长孙(小说称二爷的)琏二爷全面负责外勤,对外来说即坚持了'长幼有序'的祖训,后来又提拔长孙媳王熙凤为襄理再升至总经理,贾赦和邢夫人还有啥屁可放!第十三回的"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刻意一笔,证明王熙凤为总经理的决策没有错,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说的那番话,实际是肯定王熙凤有资格当总经理。应该说,贾母坚持了正确的组织路线,才为荣府的僵而不死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墨守成规将执掌大权委于尽委长房,荣府就必将先其他三个家族带头衰亡,也没有了欢乐的女儿国,更没有了木石前盟的故事。
贾母还是恪守封建礼节保护了邢夫人的长媳地位。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的妻子,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至供桌前,方传至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表明长子和长孙,长媳和长孙媳在封建家庭秩序中的地位。贾母参加活动总是邢夫人在东或在左,王夫人在西或在右,维持着长幼有序的封建秩序。贾母逝世后,委权制也就自行解体了,原来正确的组织路线也无法坚持下去了,邢夫人尽管老公贾赦流配在外势单,却处处敢以冢妇自居。王夫人虽出身名贵然毕竟是处介妇,介妇须请于冢妇,邢夫人就轻轻的将大权夺了过去,倒霉的王熙凤也没了靠山,大家族也就土崩瓦解地离折了。
贾母是个崇德更尚才的老祖宗,知道自己两个媳妇都是囿于封建礼教的女子,在丈夫面前喉舌唯唯诺诺,唯命是重。但是,她发现二房媳妇王夫人有德性也有理性,尊重丈夫而不做丈夫的应声虫,廉洁自律能支持贾政廉洁奉公。如:贾母为王熙凤生日搞凑份子的攒金庆寿,王夫人不声不响地替丫环彩云的一分出了钱,又体谅贾政的两个小老婆周姨娘和赵姨娘都是苦瓠子,见凤姐不在就不声不响地代缴了银子,她为袭人增加月银也是从自己的月银中支付。公生明,廉生威,贾母欣赏王夫人,全家也尊重王夫人,贾母就敢将家政大权尽委王夫人。贾母经常赞扬王夫人,但是贾母赞扬人的水平不同一般,胜于他人讲究方法,采取先抑后扬,以贬为褒的手法,却也被王熙凤聪明地偷学了去。在第三十五回宝钗说凤丫头最聪明也不及老太太,主要是看到凤姐多次被老太太"套白狼"。贾母就当着大家赞凤姐笑王夫人道:"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指王夫人)强远了。"继而说王夫人道:"你姨娘可怜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显好。凤姐儿嘴乖,怎么得人疼他。"她先说王熙凤不及她的当年,然又大力夸奖王熙凤胜过了王夫人,又先贬后褒地夸赞王夫人的心地善良,一语三关,比穆桂英守三关还强。你看,老太太的水平高不高?
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关系贵在理解支持。王夫人向贾母经常汇报,贾母积极支持王夫人的决策。贾母对王夫人在理解中多了一份支持,王夫人喝命抄检大观园瞒着老祖宗进行,人说贾母年老昏聩无法知晓。贾母岂能不知?宝玉在绛云轩摔碎茶盅都能知道,派人急忙赶来查问原因。绣春囊是她的丫环傻大姐拾到送给邢夫人的,傻大姐敢拾绣春囊就更能敢向老太太说。贾母是对家政大事高度关注的人,抄检大观园是家庭震动性的大事,又发生了人事大变动,贾母岂能不知晓!贾母聪明地装作难得糊涂,任凭你们翻江倒海,让你们较量交锋,或许可以交融促进团结。然自己决不夹进去做月饼陷子。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王夫人抓住贾母高兴的时机汇报,贾母立即敏锐地反应出'深感惊诧',然而又机敏地立即表示理解,支持赞成王夫人选定袭人为宝玉的准妾。
贾母支撑封建贵族家庭的秩序正常运转。她极力反感邢夫人只求自保,一味做丈夫的应声虫,贾母讥刺她"贤慧也太过分了",开局斗牌宁可人数不足找人凑,任让邢夫人站在一旁'插蜡烛'。她知晓让邢夫人执掌则同贾赦一样无疑加速败亡。荣国府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与邢夫人派系有关,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闹橱,秦显家的谋厨,费婆子与亲家母的闹事,王善保家的谗言,邢夫人以"绣春囊"为由挑起抄检大观园,长房与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贯串始终,全依赖贾母保持了家族秩序的正常运转支撑保护。贾母逝世,荣国府立马一分为二。
贾母是慈详的祖母,也是慈仁的母亲。贾母虽痛恨子孙不肖,悲痛祖宗基业被毁,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两个世爵被剥夺了,然理智地觉得骂有何用,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是体谅儿子处于夫妻分离的痛苦,"虽说比流军减等,究竟生死离别,"向贾赦贾珍说道:"你两个且各自同你们媳妇们说说话儿去罢。"家运乘蹇,家业败坏,纨绔子弟只能痛哭流涕,惶惶不可终日。贾母显得格外清醒,面对危机镇静自若,吩咐贾政道:"这件事是不能久待的,想来外面挪移恐不中用,那时误了钦限怎么好。只好我替你们打算罢了。"贾母便叫邢王二夫人同了鸳鸯,开箱倒笼,将做媳妇至今积攒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毅然决然地按实际情况尽分给子孙,尽了老祖宗对子孙后代的最后责任。"又叫贾赦、贾政、贾珍等,一一的分派说道:'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做盘费使用,一千两给太太另用。这三千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去,留下二千交你媳妇过日子。"贾政见母亲如此,俱跪下哭着说: "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受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孙儿们更无地自容'!"贾母道:"别瞎说,若不闹出这个乱儿,我还收着呢。"八十三岁的老太太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享得起富贵又经得起贫穷,无愧是贾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贾母的表现反衬和讽刺了纨绔子弟的腐朽无能,她的寿终正寝象征着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总崩溃。
(待续,约14000字)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