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 [打印本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0 18:42     标题: [转载]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

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

作者:叶新 吕王君 舒蓓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日期:2006-12-8 22:53:36 点击:122


No.1:詹姆斯·帕特森

作家简介 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自1976年发表处女作《托马斯·贝瑞曼号码》至今近30年来,帕特森已写出20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了使他声名大噪的“亚力·克罗斯”(Alex Cross)探案和3本“女子谋杀俱乐部”(Women’s Murder Club)系列故事,前者有2本小说被拍成卖座电影,后者也被NBC电视网拍摄为3小时的迷你影集,而且另有其他作品如《第十七洞果岭的奇迹》也正在拍摄中。

所获成就 在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中,詹姆斯·帕特森被认为是“不能错过的人”。他在过去五年中居榜首的新畅销书比丹·布朗、J.K.罗琳、汤姆·克兰西和约翰·格里沙姆的加起来还要多。在过去10年中,他新上榜就居第一的侦探小说系列,以Alex Cross的特色最鲜明,还包括被好莱坞看重的Along Came a Spider和由摩根·弗里德曼主演的Kiss the Girls。在过去5年里,他的“女子谋杀俱乐部”这部侦探小说系列中,The 5th Horseman这本书打破了畅销书的销售纪录。他是第一个有作品同时登上《纽约时报》成人和儿童的书单的作者,踏进青少年市场的第一击是“Maximum Ride”系列,这个系列初次登榜就连续十二周居该排行榜第一位。从1976年创作的处女作《托马斯·贝瑞曼号码》到2005年的畅销书《蜜月》,他已经获得了包括Edgar奖、BCA 神秘小说协会的年度惊悚小说奖等奖项。

榜上表现 据统计,8年中詹姆斯·帕特森共上榜249次,居榜首49次。其总分达到了2665分,居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的首位,每次得分10.70分,即他的平均排名约为第5名。他共有22本书上榜,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共有20本的平均分达到8分以上。



No.2:丹·布朗

作家简介 丹·布朗一直都对密码学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与暗码有关的关键线索。科学与宗教这两种在人类历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又存在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信仰,却被他巧妙地结合成为他的创作主题。《达·芬奇密码》是丹·布朗的第四本小说。1996年,出于他对密码破译和秘密情报机构的兴趣,丹·布朗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Digital Fortress),探讨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的矛盾。接下来的《骗局》(Deception Point)是这一主题的延伸,关注政治道德、国家安全与保密高科技。第三部《天使与魔鬼》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4年上半年,丹·布朗的四本小说同时在《时代周刊》畅销书排行榜上出现。有评论戏谑丹·布朗的作品是“一书得道,鸡犬升天。”

不难看出,丹·布朗的作品多为综合悬疑、惊悚、侦探、阴谋等多种畅销因素的类型小说。他擅长将史实、宗教、艺术和神秘组织撮合起来,借助密语和象征符号带出悬疑惊险的情节,让读者陷入疑幻似真的世界中欲罢不能。

目前有消息说他正在撰写名为《所罗门钥匙》(The Solomon Key)的新书,而藏在《达·芬奇密码》书皮中的谜题暗示了下一部小说的主题,其中有两处指向在维吉尼亚州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雕塑——克里普托斯。

榜上表现 丹·布朗可以说是这十大畅销书作家中最特殊的一位:作为一位后起之秀,他在短短3年里仅凭《达·芬奇密码》一书就稳坐榜上163次,总得分达到了2114分,平均得分为12.97分。其实他的另外一本《天使与魔鬼》表现并不突出,它杰出成绩的85%是凭借《达·芬奇密码》创下的。



No.3:约翰·格里森姆

作家简介 法律惊悚大师约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在他的第一本书《杀戮时刻》(A Time to Kill)出版时,还是一位密西西比州的受理犯罪事务的民间律师。但是当他的第二本书《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一鸣惊人后,他在法律惊悚小说领域的王者地位就开始奠定了。

1989年春天,格里森姆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他的第一部小说《杀戮时刻》由纽约的Wynwood出版社出版,其副标题是“作为报偿的一部小说”。

这本书卖得很好,到当年秋天时,首印5000册一售而空,因此引起好莱坞制片人的关注。格里森姆先后创作了《鹈鹕案卷》、《毒气室》等多部畅销小说,并得到好莱坞的青睐。《律师事务所》和《鹈鹕案卷》(也译成《塘鹅追杀令》)分别由大牌影星汤姆·克鲁斯和朱丽亚·罗伯茨主演,轰动一时。

榜上表现 据统计,约翰·格里沙姆6年上榜175周,居榜首38次,总得分为1850分。8年中,他的平均得分为10.77分,平均排名第5名。他共有8本书上榜,《兄弟》、《遗嘱》和《逃离圣诞节》三本书的成绩颇为突出,得分分别是340分、333分和311分,排在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的第五到七位。



No.4:丹尼尔·斯蒂尔

作家简介 丹尼尔·斯蒂尔(Danielle Steel)本人已经成为了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这种传奇色彩胜于她的每一本书,而她也从未掉下过畅销书排行榜。目前,她的书风靡全球,无论男女老幼都在读,已经印了5600万册。2006年7月,丹尼尔·斯蒂尔的 Coming Out 首次亮相,而这是她的第67本畅销小说,其他书都曾在众多排行榜上荣登榜首。她因有31本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很受人注目,而且还创作“Max and Martha”青少年系列读物,这是10本插图故事书,专门为了帮助青少年解决他们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面对继父、新生儿、新学校、祖父母的去世和其他人生中重要关头的困境。她还写了4本“Freddie”,是在孩童时代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情况,比如去看医生时会发生的事情或是离家的第一夜。她也写非虚构类作品,His Bright Light写得是她的儿子Nicholas Traina的一生和死亡。她的作品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绑架、乱伦、精神病、自杀、死亡、离异、收养、婚姻、损失、癌症、战争等。她还经常有关于历史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谨慎精确的调查基础之上,给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

榜上表现 丹尼尔·斯蒂尔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8年内她有23本书上了排行榜,尽管每本书的平均得分表现平平,但其中也不乏出众的作品。她在最近几年出的畅销书不是很多,比较突出的是1999年到2001年间出的书,比如Irresistible Forces和Leap of Faith。她的总得分为1216分,上榜142次,有7次登上榜首位置。



No.5:米奇·艾尔邦

作家简介 米奇·艾尔邦(Albom Mitch)原本是美国最著名的体育新闻记者之一。他自创作第一本非体育类书《相约星期二》后,转而成为一位畅销书作家。之后,艾尔邦也转入了虚构类小说的创作。《相约星期二》所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原型,而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和新作《再多一天》这两本书中所描述的都是天堂,这就带了些许神话色彩了。在前者的前言中,他解释道,天堂就是一个“人们在地球上觉得自己不重要,最后又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都被关心着、爱着”的地方。

榜上表现 据统计,艾尔邦共上榜100次,总得分是1126分,每次得分11.37分,表现可圈可点。《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和《再多一天》共冲上榜首13次。



No.6:斯蒂芬·金

作家简介 一旦提起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我们就很可能会把他和“这个星球上最多产的作家”的头衔联系起来。他被称作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他在2006年出版了他的新书Cell,这是他自1974年出版Carrie以来的第43本小说。这还不包括其他曾经出版的绘本、非虚构作品、漫画书、选集、儿童书和数不清的短篇故事。而原先准备在2006年发行的让书迷们期盼已久的Dark Tower系列连环画可能要到2007年2月才能与读者见面,这让书迷们不免有些失望。

榜上表现 据统计,斯蒂芬·金上榜的10本书中,有6本得分都在9分以上,8本都不只一次登过榜首。他不愧是恐怖小说大师级人物,作品的榜上表现很稳定。其总得分为1117分,上榜117次,每次得分9.55分。



No.7:尼古拉·斯派克斯

作家简介 尼古拉·斯派克斯(Nicholas Sparks)是一个相貌俊朗的居家男人,他写的具有心的牵引感的小说总是能赚取读者的眼泪,获得小说的大卖。

自从1996年《笔记本》一书给尼古拉·斯派克斯带来一种口述出版的感觉后,他就开始保持着他作为悲剧爱情故事畅销作家的地位。

他在2002年发表的Nights in Rodanthe这本书打破了他一向的惯例。不像他以前的书那样,这本书不是建立在任何有关他的家庭经历的基础上,而是写的一个中世纪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离婚了的女人和遇到麻烦的单身医生之间。 在一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中,斯派克斯称这本书“也许是我所有的关于这方面题材的小说中写得最浪漫的一部”。

榜上表现 据统计,尼古拉·斯派克斯8年中共有114次上榜,5次居榜首,总得分是1064分。他共有8本书上榜,1999年上榜1本,2001~2002年上榜2本,2003年上榜3本,2005~2006年上榜2本,每本书的平均分值为9.33分,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No.8:玛丽·希金斯·克拉克

作家简介 1956年,玛丽·希金斯·克拉克(Mary Higgins Clark),以经过了6年40次被拒绝之后,她以100美元将她的第一篇短篇故事卖给了Extension Magazine。她回忆说这是她的第一次投稿成功。她的第一本书是关于乔治·华盛顿的传记小说Aspire to the Heavens。这本书的销售不如人意,积压在出版社的仓库里。接下来,她决定写悬念小说Where Are the Children,这本书后来成为了畅销书,也是她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

1980年,玛丽获得了法国的Grand Prixde文学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成了畅销书。她在做了多年理事后,1987年终于被推选为美国传奇作家协会的会长。

榜上表现 玛丽·希金斯·克拉克每年都有新书上榜,1999~2001年这3年中的榜上表现是稳中有升,有两本书分别居榜首达4次。2002~2004年表现稍显平淡。今年的新书Two Little Girls in Blue又再创新高,成绩不俗,仅2个月就居榜首3次,得分为102分,平均得分为11.33分。她的总得分为1022分,共上榜106次,其中居于榜首14次。



No.9:帕特里夏·康威尔

作家简介 帕特里夏·康威尔(Patricia Cornwell)的犯罪小说的读者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胃,来承受可怕的细节和令人紧张的转折情节。康威尔将主管医生凯·斯卡佩特成功地塑造成一个冷静的引人注目的英雄形象,而这个形象总能引起读者的再三回味。现在康威尔成为最受广泛认同的、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并出版了一系列最棒的畅销书,如Postmortem和Isle of Dogs。在这之前,她曾是The Charlotte Observer的警察记者,也在曾在弗吉尼亚的首席主管医生办公室做过计算机分析员。在她的这段时光中,康威尔她仔细地观察过尸体解剖。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工作非常令人恶心,而康威尔却从中学到了获得了很多信息,这种信息也奠定了她写Portrait of a Killer? Jack the Ripper——Case Closed这本书的基础,并为此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权威性和真实感。

榜上表现 据统计,帕特里夏·康威尔共上榜83次,得分805分。每次得分9.70分,可看出其在排行榜上的平均水平处于中间偏上一点位置。她有10本书上榜,冲上榜首18次。



No.10:蒂姆·莱希

作家简介 蒂姆·莱希(Tim LaHaye)与杰里·詹金斯合作的《末世迷踪》(Left Behind)系列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一直以来都很畅销的基督教小说系列。这些书将源于圣经的预言和猜测糅合起来创作成具有扣人心弦的惊悚小说。

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之前,詹金斯已经靠和其他人合作写多本名人传记发迹了,也写过一些有关婚姻和育儿的书,并和别人合作创办了Pre-Trib研究中心。最后,莱希和詹金斯在双方文学代理人的介绍下认识了,詹金斯开始写妻子和儿子消失在飞机上的机长雷福德·斯蒂尔。那些最后还存在在地球上的人有最后的机会在正义和邪恶之间进行选择。

这一系列的书立马成为了一鸣惊人的畅销书。据美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到2001年为止已经卖出了5000万册。Pre-Trib系列已经有了50多部非虚构作品,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家庭生活、性情、性和谐、圣经预言、上帝的意志、救世主耶稣。莱希的著作遍布世界各地,最多的已经被翻译成32种语言。

榜上表现 蒂姆·莱希的总得分为783分。上榜历史主要集中在1999~2001年,其中从每次来看表现最出色的是2000年末出版的The Mark,但2000年6月出版的The Indwelling在3个月中曾跃居榜首4次,总得分最高。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0 18:48
为力个人意见:

1:詹姆斯·帕特森
这个人不会让你失望,他的语言干练,逻辑性极强。

No.2:丹·布朗
注重历史、宗教、知识......这些人们永远感兴趣的东西。

No.3:约翰·格里森姆
是一个既理性又温和的作者,读他的书,似乎能读到他的心。

No.4:丹尼尔·斯蒂尔
语言简单,思路清晰。刚来北美时,只能读懂她的书,所以永远感激她。
作者: 纯属个人视角     时间: 2007-11-11 08:35
谢谢推荐,能把前四名的代表作再介绍一下就更好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5
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

作者:叶新 姜艳艳 苗雅菡 来源: 日期:2006-12-8 22:54:59 点击:156


No.1 《达·芬奇密码》

榜上表现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从2003年问世一直到2006年6月,连续上榜163周,66次位居榜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从在双日出版公司出版以来,荣登过全美所有主要排行榜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杂志》、《出版商周刊》、《旧金山年鉴》等报刊畅销书榜的榜首。据统计,本书的总得分为2114分,居十大畅销书之首,是全球阅读率最高的图书。

类型 悬疑小说。

基本内容 作者丹·布朗突破了传统悬疑小说的基本模式,文字流畅,语言中充满了睿智。作者以其自身的知识作为先决条件,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书中展露得淋漓尽致,经过完备的调查分析,安排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书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

评价 “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新人,一个让人脉搏加快、头脑迅速转动的冒险故事。”——《人物》



No.2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榜上表现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是由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在亥伯龙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是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第一名。八年间,该书连续95周上榜,9次位居榜首,总得分高达1066分。

类型 魔幻小说。

基本内容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爱的故事,让人们重拾人间的温暖和真爱,引领一条真正的“天堂之路”。

评价 “结局即是开始,在那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纽约时报》

影视改编和国外授权 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同样讨论人生的生死问题,死亡却从结局演变成了开端。艾迪亲身的濒死体验和在天堂中心灵释怀的过程,为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成功提供了最好基础。它由劳埃德·克莱默执导 ,由乔恩·沃伊特、艾伦·波士汀、杰夫·丹尼尔斯主演。



No.3 《可爱的骨头》

榜上表现 由艾丽斯·西伯德所著的《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在利特尔·布朗公司出版。它曾被评为“美国2002年度最佳小说”,2002年出版后立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高居榜首近30个星期,4个月销售150余万册。两年后又获得了“英国年度好书大奖”,并在法国《读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二十本最佳图书”中位居第二。艾丽斯·西伯德像是美国文坛偶然的收获,美国媒体称赞她为“最具潜力作家”。《可爱的骨头》上榜65周,总得分为775分。《纽约时报》评价艾丽斯·西伯德的作品“富含幽默、智慧、希望以及一种神秘的魅力”。

类型 悬疑小说。

基本内容 该书叙事手法创新。“1973年12月6日,我被谋害时不过14岁”,这是全书的第一句话,但是灰暗阴冷的氛围下,一出人间的悲剧,在作者的描写过程当中,却在悬疑里充盈着温馨,给人以希望的曙光。这是心灵空间的释放,同时也是心灵的成长与康复。故事的结尾也是主人公苏茜用温暖的口吻向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间告别。作者也点明了“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从灾难与毁灭到人性的美好,鼓舞了人们的力量,给人以生的希望。从这一角度讲,也是该书在西方一直畅销的原因。

评价 整本书都在亲情与友情当中穿梭,全面生动的表现,把爱与希望升华。《可爱的骨头》被美国媒体认为是继《廊桥遗梦》之后第二部能够跨越种族、国家、性别与年龄而打动人心的家庭情感探索小说。

影视改编和国外授权 由此书改编的电影亦将由《指环王》的导演彼特·杰克逊执导,将于2007年隆重上映。由于《可爱的骨头》在国外的畅销,作家出版社已经引进该书的中文版权,在中国市场上同样得到了青睐。



No.4 《保姆日记》

榜上表现 《保姆日记》(The Nanny Diaries)的作者是艾玛·麦罗琳和尼古拉·克劳斯,由圣马丁出版公司出版。她们是纽约大学的学生,根据自己做保姆的实际经历合作写成了这本书,被认为是“全美最具时尚色彩的讽刺小说”。初版25000本一售而空,突破重围挤进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和亚马逊北美畅销书榜,成为双料冠军,自出版以来排名始终居高不下。据统计,它8年内连续32周上榜,总得分为356分。

类型 讽刺小说。

基本内容 整本书文笔幽默诙谐,带有时尚色彩和辛辣的韵味,以调侃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上层社会鲜为人知的内幕,讽刺地反映了社会风气污浊、消费主义横行的氛围,戳破了所谓体面人的华丽伪装,直逼现实。同时,两位作者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一般阶层对美国富人家庭内幕的“窥视欲”,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无聊生活进行了无情的讥讽,暴露了体面人的种种丑态。

评价 评论家认为“拨开了曼哈顿上流阶层的迷雾”。有评论认为“这本小说的锋利之处,是既能让你产生和那些所谓的‘上流家庭’面对面的感觉,又让你发现那种生活其实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影视改编和国外授权 圣马丁出版公司的编辑苏利文说,该书的销量对任何书来说都相当惊人。圣马丁付给两位作者25000美元预付款买断版权。据《文汇报》2002年10月版称,《保姆日记》的CD书也已在美国出版,担任配音的是超级女星朱莉娅·罗伯茨。同名改编电影也将由她出演女主角,米拉麦斯电影公司已买下电影版权并将于2007年开拍 。该书的中文版权也由南海出版公司买下。



No.5 《兄弟》

榜上表现 《兄弟》(The Brethren)是由作家约翰·格里沙姆于2000年编写出版的科幻类小说。在美国曾经轰动一时,连续上榜,盘踞于各大排行榜。据统计,它连续上榜30周,曾有6次位居榜首,总积分为340分。

类型 科幻小说。

基本内容 本书是约翰·格里沙姆继《遗嘱》等推出的又一力作。这部书是由两个不同的故事交织而成,情节曲折,相互融合。作者牢牢地把握了这两条线索,使得读者能够通过绝大多数开放的章节猜测何时、用何方法把这两个世界粘连到一起的。同时,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也是作者精心的肖像描写方法。这本书讽刺了政治和犯罪的正义伪装两方面,辛辣、刺激,浇铸了那些带有灰暗阴影的传说。

评价 “令人关注的、美丽的、快速的……将从第一页就构筑你的魂魄并引领你往下走。”

——《纽约邮报》



No.6 《遗嘱》

榜上表现 《遗嘱》(The Testament)是约翰·格里沙姆于1999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的上榜时间连续近7个月之久,在1999年2月15日第一次上榜便荣登榜首的宝座,并连续7周卫冕成功,总得分为333分。在上榜的31周内有30周的排名在前10名,受到读者和书评家的双重肯定,绝无仅有。

类型 律师小说。

基本内容 这个故事交织着法律悬念,具有明显的冒险风格,他们的生活将被遗嘱中惊人的秘密永远改变。

评价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小说,是他今年最好的小说。”

——《今日美国报》



No.7 《逃离圣诞节》

榜上表现 《逃离圣诞节》(Skipping Christmas)是约翰·格里沙姆创作的一部转型之作。它连续上榜31周,9次位居榜首,总得分为311分。这部小说突破了作者律师派小说的一贯作风,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演绎了一对中年美国夫妇圣诞节奇遇的故事。但是,各界对该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类型 幽默小说。

基本内容

故事反复出现在一对中年美国夫妇路德和诺拉·克兰克夫妇的身上。在感恩节后的第一个周日,他们向将要去秘鲁参加维和部队的女儿布莱尔挥手告别,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年轻的受保护的女儿将第一次远离家过圣诞节”。

几乎以前所有的著名的圣诞版本(至少是在文学上)都依赖于仅有的一些幻想。但格里沙姆坚持平凡,无论如何他的故事缺乏魔幻色彩。 他在这部小说里轻松愉快地讽刺了以往圣诞节的喧嚣,很成功地矫正了人们对以往圣诞版本的厌恶。

评价 “《逃离圣诞节》是格里沙姆比较柔和的一部小说, 没有暴力的动作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法律条文,但是又轻轻地激发了圣诞节的疯狂。”

——杰里·布莱顿(亚马逊英国网站)



No.8 《纠错》

榜上表现 《纠错》(The Corrections)由美国新锐小说家弗伦岑·乔纳森于2001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在2001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出的年度五本文学类好书里面,其中就有此书。2003年9月5日,爱丁堡大学公布了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布莱克奖”名单,他获得了小说奖,得奖金3000英镑。该书连续上榜29周,曾有2次位居榜首,总积分为301分。

类型 讽刺小说

基本内容 本书的书名比较抽象,也引起了许多的争议与考证。书中主要描述的是在20世纪末的美国中西部,拉姆伯特这一五口之家的衰落历程。这个故事所延伸的背景比较广阔,主人公活动的地点从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纽约的华尔街,一直延伸到了东欧的立陶宛、波兰。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又回到了美国中西部。书中塑造了个性鲜活的各种人等,人物的性格跃然于纸上,像得老年痴呆症的丈夫、脾气固执的妻子,其他的像银行家子女、厨师等等,人物都被塑造得非常丰满。书中紧密联系着20世纪末的国际政治、最新科技、消费经济和自由城市,这些都是左右书中人物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客观条件。

评价 该书主要是关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讽刺小说,2001年出版后就备受评论界的好评,曾被评为美国“年度最佳小说”、“新世纪的第一本重要图书”。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弗伦岑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全球化的作品”。



No.9 《天使与魔鬼》

榜上表现 《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创作的又一力作,为《达·芬奇密码》的姊妹篇。它2004年上榜41次,时间跨度很大,可见在读者心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它的上榜时间虽长但没有榜首的经历,有29次冲进前10名,但最好成绩是榜上第五,总得分达到293分。说明此书与《达·芬奇密码》相比,明显爆发力不足。

类型 悬疑类。

基本内容 一部你一旦拿起就再也无法放下的大师力作。宗教与科学的激烈对抗,人性与神性的正面碰撞;一个古老神秘的地下组织──光照派,一种具有极大毁灭性的高科技武器──反物质,一项迫在眉睫、不可思议的任务……

评价 “一场令人悚然的猫捉老鼠式的较量,一个生死攸关、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一出离奇古怪的事件,一部集宗教、科学、谋杀、推理和建筑学于一体、情节曲折的小说。《天使与魔鬼》获得满堂彩!”——《科克斯书评》

影视改编和国外授权 本书暂无电影拍摄,版权正在洽谈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引进该书的中文版权,2005年2月出版,市场反响良好。



No.10 《四法则》

榜上表现 《四法则》(The Rule of Four)由伊恩·卡德威尔创作,达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上榜23次,主要集中在2004年5月下旬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内,曾20次冲进排行榜前10位,18次冲进排行榜前五,总得分达到256分。在2004年好书众多(《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等)的情况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属不易。

类型 悬疑恐怖类。

基本内容 小说从15世纪古罗马的街道到常春藤的国度,从500年前骇人听闻的谋杀到当今年轻人对古老秘密的破解。《四法则》充满信念、冒险和玄学,是一部奇异的数学迷津。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享受,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创造出不堪忍受的焦虑顶点!

评价 “这里充满着谋杀,冒险,危险和侦察,英雄最终不仅解答了困惑,还拥有了生存!读者们很有可能被诱惑去买他们自己的《寻爱绮梦》并且陷入迷惑!”——《出版商周刊》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6
美国十大畅销书出版公司

作者:叶新 李海文

No.1:兰登书屋

公司概况 兰登书屋公司(Random House Inc.)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综合一般书出版商,现为全球传媒巨头贝塔斯曼的子公司。它最早创建于1925年,本尼特·塞夫和唐纳德·克罗菲尔买下现代图书馆,开始出版经典文学名著。两年以后,他们决定扩展出版范围和规模,因此兰登书屋闪亮登场。该公司由许多出版公司及其出版品牌组成,它出版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包括新书和重版书,还出版《兰登书屋英语词典》等辞书和参考书。每年出书约8000种,读者涵盖从成人到青年再到儿童。它的势力范围覆盖全球,在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都有分公司或拥有持股公司,由其国际部统一管理,其出版的图书行销世界各国。就虚构类或文学出版领域而言,其作家名单中还有那些最负盛名的诺贝尔奖得主,包括托马斯·曼、托里·莫里森、帕斯捷尔纳克、川端康成、奈保尔等等,另外,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翰·帕慕克也在此出版了《我的名字叫红》等力作。当然真正能给它带来滚滚财富的是那些超级畅销书作家。就本统计范围而言,涉及的通俗小说作家包括约翰·格里森姆、丹·布朗、托马斯·哈里斯、迈克尔·克莱顿等等。

榜上表现 据统计,兰登书屋的总得分为15988分,占总分的33.56%;上榜次数为1968次,占总数的33.05%;榜首次数160次,占总数的40.30%;每次得分为8.12分,超过平均值(8分)1.50%。在上榜的344本书中,有36本书160次冲上榜首位置。

双日出版公司因为有丹·布朗、约翰·格里森姆这两个超级畅销书作家的鼎力襄助,风光无限。两人联手拿下4370分,占双日的76.30%,排在十大畅销书作家的第二、三位。双日的总得分为5690分,占总分的11.94%;上榜次数、榜首次数分别占总数的9.34%、29.22%;其均值为10.24分,超过28%。它在榜首位置上总共呆了116周,占兰登书屋的72.5%,占总数的29.22%。而克诺夫、戴拉克特、矮脚鸡、兰登书屋、巴兰泰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



No.2:企鹅集团美国分公司

公司概况 企鹅集团美国分公司?Penguin Group USA Inc. ,是国际出版巨头培生公司下属企鹅集团的子公司。该公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38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因先后出版禁书《洛丽塔》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而名噪一时。作为1996年企鹅美国出版公司和普特南·伯克利集团合并的结果,它成了美国顶级的成人和儿童一般书出版商。它以出版畅销书作家的书籍而闻名,如汤姆·克兰西、迪克·弗兰西斯、帕特里夏·康威尔、诺拉·罗伯茨作家的书。而以出版《喜福会》闻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也是其中的一员。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公司的总得分9240分,占总分的19.40%;上榜1192次,占总次数的20.02%;每次得分为7.75分,低于平均值3.13%。上榜种数为242种,有36种书登上榜首62次。



No.3:阿歇特图书集团美国分公司

公司概况 阿歇特图书集团美国分公司(Hachette Book Group USA,HBG)诞生于2006年,是法国最大图书出版公司阿歇特集团(Hachette Livre)购买时代华纳图书出版集团(Time Warner Book Group)而来,后者主要由利特尔·布朗和华纳两部分组成。HBG每年出版约500多种成人书、180种青少年图书和50种听书。2005年,该公司出版的图书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出现69次,其中18次登上榜首。利特尔·布朗公司的畅销书作家包括J. D.塞林格、詹姆斯·帕特森、艾丽斯·谢波德、约翰·勒卡雷、迈克尔·康纳利等。华纳图书出版公司曾因出版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而闻名。其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包括尼古拉·斯派克斯、戴维·巴尔达西、布拉德·梅尔泽尔、道格拉斯·普雷斯顿、桑德拉·布朗等,也曾出版过美国体育明星泰格·伍兹的《我如何打高尔夫》等。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公司的总得分7993分,占总分的16.78%;上榜826次,占总次数的13.87%;每次得分为9.68分,超过平均值(8分)21%,位列各大出版公司之首位。上榜种数为95种,有31种书登上榜首83次(见下表)。

其中,利特尔·布朗的表现可圈可点。其总得分为4912分,占总分的10.51%;上榜484次,占总次数的8.13%;每次得分为10.15分,超过平均值(8分)26.88%,使它成为美国含金量最高的畅销小说出版品牌。在上榜的53种书当中,有22本书69次登上榜首位置。榜首停留时间最长的书是《可爱的骨头》,有14次。而登上榜首位置最多的作家是詹姆斯·帕特森,有18种书46次,2665分的总得分使他位列十大畅销作家之首。



No.4:西蒙·舒斯特公司

公司概况 西蒙·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Inc.)是美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之一,现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下属的出版分公司。它每年出版约2000种图书,涉及原创文学作品、生活用书、儿童读物、新兴媒体出版物等,还拥有超过5万种重版书目录。其出版的图书已赢得54个普利策奖,以及众多的国家图书奖、国家书评奖等。它全力集中于大众出版领域,涉及成人出版、儿童出版、听书和网络出版等,并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办有分公司。Inc包括的著名作家有斯蒂芬·金、玛丽·希金斯·克拉克、约翰·勒克雷、桑德拉·布朗等,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也在阿特里亚书局出版。西蒙·舒斯特还出版与《星球大战》有关的书籍,使“星球大战”图书成为美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系列书之一。每隔10秒,它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卖出一本 “星球大战”图书。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公司的总得分为4663分,占总分的5.22%;上榜634次,占总数的6.58%;每次得分为7.35分,低于平均值10.54%。在上榜的129本书中,有16本书34次登上榜首。



No.5: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Collins Publishers)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出版商之一,曾出版马克·吐温、勃朗特姐妹、查理·狄更斯、约翰·F.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等的作品。1987年,哈珀和罗公司被新闻集团购得。1990年,新闻集团又购得英国出版公司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后者的作者包括H. G. 威尔斯、阿加莎·克里斯蒂、J.R.托尔金等。两者整合之后改用今名。除了美国,它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还办有分公司。今天,哈珀·柯林斯的出版范围很广,主要重心在文学类图书和商业小说、商业图书、儿童图书、烹饪图书和神秘小说、浪漫小说、宗教小说和心理图书。年收入近10亿美元。

阿翁主要出版浪漫小说、商业小说,哈珀娱乐出版流行文化图书,比如名人、影视、音乐、视频游戏、网络、体育和幽默等。威廉·莫罗以出版高质量的小说和非小说著称,其畅销书作家包括布鲁斯·菲雷尔、尼尔·史蒂文森、克里斯多弗·摩尔等。

榜上表现 该社的总得分为2485分,占总分的5.22%;上榜392次,占总数的6.58%;每次得分为6.34分,低于平均值20.75%。在上榜的61本书中,有2本书4次登上榜首。




总的来看,在这种“我为商狂”的文化大背景下,虽然经管图书的出版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但其销售额却在不断上升。如果说2005年经管图书的发展还平淡无奇,还有美国出版商为经管图书黯然神伤的话,2006年则似乎是经管图书在美国大陆获得满堂彩的一年。Nielsen BookScan的数据显示,该类别图书全线看涨,2005年的数据好于2004年,而2006 年的各项指标也都在走高之中前进着。

就书店而言,巴诺书店的799家店铺中,经管图书的销售增长是稳固而坚挺的;就出版商的热度而言,与特朗普相关的图书,单单威利(Wiley)一家出版社,在今年夏秋之间就要推出4种。


No.6:亥伯龙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亥伯龙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成立于1991年,是迪士尼公司下属的大众类图书出版品牌,出版通俗小说、非虚构类成人图书。作者资源丰富,有米奇·阿尔博姆、吉姆·福格斯、罗伯特·约翰等畅销书作家。该社最近计划成立一家专以女性读者为对象的出版社,社名为“声音”(Voice),在明年4月出版名下首本新书。该社将专注于35岁以上的女性读者,并绝不染指青春文学。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社的总得分为1852分,占总分的3.89%;上榜203次,占总数的3.41%;每次得分为9.12分,超过平均值14%。在上榜的18本书当中,有3本书14次登上榜首。2003年推出的《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得分为1066分,名列十大畅销书之二。



No.7:圣马丁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圣马丁出版公司(St. Martin's Press)1952年由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创建,是美国最著名的出版公司之一,现隶属于德国霍茨布尔克出版集团。

圣马丁每年出版700多种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经常有它的身影。它的总部设在纽约,拥有八家独立分社和六家专门的销售公司。拥有珍尼特·伊万诺维奇、爱玛·麦罗琳、杰基·柯林斯、杰弗雷·阿克尔等作家。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社的总得分1590分,占总分的3.34%;上榜200次,占总数的3.36%;每次得分为7.95分,略低于平均值。在上榜的37本书中,有9本书登上榜首14次。其中2002年推出的《保姆日记》得分为356分,名列十大畅销书之四。



No.8:FSG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FSG出版公司全称为法勒·斯特劳斯·吉罗克斯公司(Farra straus & Giroux),以其正直高尚的出版导向、高度的独立性和一贯的节俭作风在美国文学出版界独树一帜。它是美国最具有特色、最能延续其文学出版社传统的品牌。FSG拥有2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有重量级作家汤姆·沃尔夫、弗伦岑·乔纳森、杰弗里·尤尼金德斯、玛丽莲·罗宾逊,以及诗人谢默斯·希尼、保罗·穆尔杜、C.K.威廉姆斯等,在非小说领域还出版了汤姆·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轰动一时。

榜上表现 该社的总得分为859分,占总分的1.80%;上榜108次,占总数的1.81%;每次得分为7.95分,略低于平均值。在上榜的12本书中,有3本书曾登上榜首7次。其中2001年推出的《纠错》(The Corrections)连续两年上榜,得分为301分,名列十大畅销书之八。



No 9:托尔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托尔出版公司(Tor Books)是汤姆多赫尔蒂联盟的出版品牌。它1980年创建于纽约,主要出版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生产精装书和平装书。1986年,它出售给圣马丁出版公司,成为其分社。1998年,圣马丁归于霍茨布尔克出版集团旗下,托尔成为该集团的一家独立出版社。它拥有乔丹·罗伯特、特里·哥德温、赫尔伯特·布莱恩、斯科特·卡德·奥尔逊等作家。

榜上表现 该社的总得分为840分,占总分的1.76%;上榜107次,占总数的2.85%;平均得分为7.85分,低于1.88%。在上榜的21本书中,有3本图书登上榜首5次。其中得分最高的是Crossroads of Twilight,分值是129分.



No.10:廷代尔出版公司

公司概况 廷代尔出版公司(Tyndale House)是美国基督教小说的龙头出版机构,1962年由肯和玛格雷特·泰勒夫妇创办。首本书《现代书信》第一次印刷了2000册。它现在主要出版虚构类、非虚构类、宗教图书和圣经等方面著作,拥有蒂姆·莱希和杰里·詹金斯、卡伦·金斯巴利、迪·亨德森、乔尔·罗森伯格等作家。

榜上表现 据统计,该社的总得分为780分,占总分的1.64%;上榜92次,占总数的1.54%;每次得分为8.48分,超过平均值6%。在上榜的12本书中,有6本书曾登上榜首11次,均为蒂姆·莱希的作品,得分最高的是The Indwelling,得分为129分。总得分为781分,名列十大畅销书之末。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7
作家·文学代理人·编辑·书店:一个复杂的四角关系

美国记者普通被派驻华二年,便被调回。由于中国局势近来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驻外记者将北京的职位视为“肥缺”。他们不但可以因发表有关中国的实地报道而在国际新闻界成名,而且又可在完职归来后写书赚钱。现在欧美的所谓“中国通”多的是。在北京驻了二年,更成“专家”。甫于年底被调回的《纽约时报》记者福克斯·勃脱菲尔德(Fox Butterfield),也正在着手著作一部题名《中国人》的书,定一九八二年出版。

一九八○年底勃脱菲尔德一出中国国境后,即在《时报》发表连篇的危言耸听的夸张性的批评中国的文章,引起极大注意。这种新闻报道作法,英文名称“Sensationalism”,目的不过是在激起读者的情感;作者也因受注意而扬名,报纸更可多销几份。以严肃自命的《纽约时报》竟然也采取这类非正统的作法,曾使有识之士喷有烦言。《时报》新派驻北京的记者詹姆斯·斯特巴(James P.Sterba)是否会走勃脱菲尔德的旧路呢?这倒值得注意。

勃脱菲尔德并不是唯一的靠卖中国噱头写书的外国记者。在这方面,他至少迟了一年有余。今年一月刚刚出版的一本题名《中国人》的书,是加拿大记者约翰·弗雷泽(John Fraser) 所写。这书已被美国的“每月读书会”选为一月份的推荐书,因此很有被列入畅销书书林的希望。

弗雷泽的书对中国的官僚习气作剧烈批评,但对中国平民表同情。我在这里并不是对此书作评价,而是要借此书出版的经过,将美国文学代理人(Literary Agent)的性质及任务作一个更详尽的介绍。我曾于本刊第八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写过一篇《初作小说家与文学代理人》。在这里,我想借弗雷泽的书为例,再进一步地解释欧美的文学代理人在出版界的势力、影响及其作法。

弗雷泽原是在多伦多《环球邮报》(Globe & Mai1)写舞蹈评论出身,后来是剧评家,并非政治记者。他于一九七七年被派驻北京,为期二年。当时中美尚未复交,美国诸大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之类尚未派有记者驻华,因此加拿大报纸上的从北京所发出的新闻报道在美国很是吃香,常予转载。一九七九年五月,多伦多一家文学代理人公司的老板名叫考尔伯特(Colbert)的美国籍夫妇,突然心血来潮。他们知道中美复交后《纽约时报》所派的记者准备于二年内著作一本有关中国的书。为了要抢先一步,他们认为不久即将返回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记者弗雷泽也可一试。考尔伯特夫人马上打电话给北京的弗雷泽,问他有没有意思著书,对中国作一个总结的报道。弗回答说,不但他本人有意写书,连他的妻子也有足够材料写一本书。他同意请考尔伯特夫妇作代理人。

考尔伯特第二步就是要找一个出版商;他就与纽约的高峰书店(Summit Books)接洽。书店的编辑把弗雷泽过去的北京新闻报道研读了后,觉得此书有盈利可能,立即与文学代理人订立合同。考尔伯特本人同时也是加拿大电视广播公司的制片者,因此也要以弗雷泽的书及其夫人的经历为根据摄制影片。

合同签订后,考夫人立即向多方面交涉,俾有更多赚钱的机会。她将此书在英国与加拿大的版权售与柯林斯书店,她又说服了“每月读书会”将此书选为今年一月份的推荐书。同时,加拿大电视广播公司也出巨价购取此书之使用权。这么一来,弗雷泽夫妇便一举致富。文学代理人的佣金是弗氏夫妇收入的十分之一。

美国文学代理人行业的流行,不过是近五十年来的事。在过去,出版商不屑与代理人做交易。目前的情形恰恰相反,出版商反而坚持要与代理人交易,有时甚至替初出茅庐的作家介绍一个代理人。这有二个原因:一是出版业变为极度商业化,出版一本书不但牵涉版权问题,而且也可能牵涉电影制片权,平装本再版权,杂志长篇连载权等等,所谈的生意数目甚至可达到数百万元之巨。二是因为可将讨价还价的头痛事件留给代理人做,作家便可专心于创作,与书店方面的编辑保持友好关系。做生意谈交易往往要起争端,作家可以避免这类令人不快的琐事。

在当前时代中,文学代理人几乎已成为作家们一个非有不可的伴侣。但是这类代理人并不是人人可做。他应有三个条件:一、有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并会鉴别一件作品的大众化吸引力;二、有做生意人的讲交易能力;三、有耐心,能够体谅作家的苦衷,鼓励作家写作。

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学代理人名保尔·雷诺兹(PaulReynolds),于一八九二年开始营业。但那时文学写作还是被目为不受商业污染的纯洁的行业,作家们不要代理人,出版商也力免有剥削之嫌。八十余年后,文学代理人已变为一件规模巨大的企业,有的甚至专门化;也有的是律师充任,使作家在法律上也受了保护。但是正如其他行业一样,文学代理人中也免不了混有不学无术的不正规分子,有的甚至行施骗术,未替作家(初出茅庐的)找到出版商之前,先向作家伸手要钱。这类人物唯一目的是赚一笔外快,根本没有上面所述的三个必需的才能。正统的同行也根本瞧不起他们。

真正有才能的代理人对各书店的编辑在文学上的嗜好与习惯有相当的认识,因而可替作家找到一个合适的编辑与出版者。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作家的利益,引起出版商互相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作家的身份。

代理人的佣金是作家收入的十分之一。为了增添自己的利益,他当然要尽量争取一件作品的其他(如电影制片等)版权方面的进益。对新书装帧、宣传广告方面他也参预意见,有时甚至干涉编辑方针。印书的合同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出版商尽量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代理人则尽量争取作家的权益,直到双方同意各点,签订合同。这类合同,有时可以长达数万言。

成名文学代理人已是一个大企业,并不是由一个人单独代表。例如“国际创作管理公司”在纽约、伦敦、罗马、迈阿密等城市设有分处。它所代理的不但是作家,也包括影星、电影制片商、导演与电影脚本作者。这个大公司设有文学、电影、电视、摇摆音乐各部门,每一部门都有专家处理代理人的任务。名作家如约翰·契弗、汤姆·沃尔夫等就是由它所代理。每个作家派给一个特定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便与作家维持密切的关系。由于出版事业近来的变化,作家与个别代理人间的关系也逐渐有变化。在过去,作家往往忠于编辑,如果编辑离职他就,他也跟了这个编辑而换出版商。现在,作家已慢慢转而忠于代理人,因为编辑常常换职,作家认为只有代理人才是长久的伴侣。

可是最近的形势又有不同。这是因为作家们也学乖了,有的被利所诱,也在更换代理人。美国出版事业已变成一个极复杂的企业,作家、编辑、书店、代理人四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美国文学代理人中最著名最成功者之一是司各脱·梅雷迪斯(Scott Meredith)。他的每年总收入在付了税之后是三十万元以上(付税之前的数目至少百万金)。他的公司共有五十名雇员,代表了二千多个作家与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是大作家诺曼·梅勒。梅雷迪斯此公是一个很精明的生意人,他除了做作家代理人以外,也设了一个“评读”部门,在各杂志登广告,招徕未成名的作家投寄小说稿件给他公司阅读评断,每次取费一二百元。美国梦想做作家的男男女女多得不得了。梅雷迪斯的公司每年在这方面收到的稿件至少有五千件。这些稿件当然都是糟得不得了,普通一般编辑或代理人不屑一读的。可是梅雷迪斯在这方面也赚了不少钱。他的出名的巧诀是自我宣传,从不拒绝电视谈话节目的邀请。

文学代理人在出版事业方面的权势的日渐增大,过失其实是在于出版商。出版商只图省事,责任就转移于代理人身上。在过去,书店编辑往往是一个作家的“终身良伴”。但是现在编辑既常常更换雇主,作家失去依靠,便找代理人为依靠。

出版事业越是庞大,版税合同诸方面的问题也越是复杂,文学代理人不但要懂得文学与生意,也要懂得法律。因此,律师兼当文学代理人已不是一件罕见的事。

另一种奇特的代理人是好莱坞代理人。在纽约的代理人要将一本小说的电影制片权出售时,往往交由好莱坞代理人代理,然后将盈利对折。可是好莱坞代理人也已在慢慢地直接代表作家,这样一来,取佣金便可直接。由于美国社会情况的转变,文学代理人也慢慢变为“传播业”代理人,所代理的不但是在出版方面,而且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唱片各方面的生意。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Maxwell Perkins)时代已成过去。柏金斯在世之时,曾在斯克里勃纳(Scribner)书店当了三十三年编辑,扶植了不少名作家,包括海明威、菲兹杰拉德、汤麦斯·沃尔夫、詹姆斯·琼斯等。在当时,作家是忠于编辑的,而编辑既不换雇主,便等于作家忠于书店(出版商)。文学代理人出现后,作家们的“忠诚”的意义便有变更。作家目前所忠的是钱,这可由出版界最近一个故事证明:

美国近来有一个很吃香的天文学家,是康乃尔大学教授名卡尔·萨冈(Carl Sagan),曾与兰登书屋订有合同,出版了几本通俗易懂的有关宇宙的科学书。由于美国人民一般对飞碟故事的迷醉,这些书销路很好。萨冈因而也在电视节目上出现,讲解天文学、飞碟和其他星球有没有人类可能性这类题目,很受欢迎,也增加他的著作的销路。

最近萨冈与另一个书店西蒙和舒斯特(Simon & Shuster)订了一个价值二百万元的小说合同。这事使兰登书屋很是不快,认为萨冈不够“忠诚”,但是萨冈的代理人说,新的合同是小说,兰登书屋的合同是“非小说”,因此二者没有冲突。

萨冈的代理人便是上面所述的精明生意人梅雷迪斯。他又指出,作家的更换出版商完全应视他的收益多少而定,作家们不应忠于编辑或书店,而应忠于代理人,因代理人可替作家赚钱。

近年来,许多成名的大作家也与他们已合作了多年的出版商脱离关系,另找能够增添收益的门庭,由代理人领路。这里试举几个例子:

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尔温(James Baldwin) 曾在日晷出版社(Dial Press) 出版了十六部小说,但最近改与麦克劳一希尔(McGraW-Hill)书店订一小说合同,取费三十五万元以上。年已八十岁的通俗小说女作家泰勒·卡德威尔(Taylor Caldwell)最近与道布尔戴书店脱离多年关系,而与普特南姆(Putnam)书店订立两本书的合同,取费三百九十万元。《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约瑟夫·海勒也离开了兰登书屋而投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女作家乔哀斯·卡洛思·奥茨脱离了有十五年关系的先锋出版社(Van-guard Press)而投德顿(Dutton)公司。《富人,穷人》作者欧文·肖也换了出版商。

但是作家的更换出版商也有其他原因。有的是因为书店拒绝出版已完成的稿件。有的是因为个别的编辑在感情与脾气上合不来。也有的是因为怕个别书店的声誉逐渐低落(不少在文学界有声望的书店近年来被企业机构收购,变为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的纯粹商业化机构,这使有学者气度的作家们不满)。

今日的编辑也与旧时代的编辑不同。以已故名编辑柏金斯为例,他全力关注作家的作品,往往向作家提出各种意见与建议,换字改句,删除增添,好象是一个合写者。兰登书屋曾有一个名叫萨克斯·克敏斯(saxe Commins)的总编辑,牙医出身,不但亲自编订辛克莱·刘易斯、W.H.奥登(W.H.Auden)、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等作家的原稿,而且曾亲自替剧作家尤琴·奥尼尔的原稿打字。他甚至请威廉·福克纳住他家,用他的办公室写作。这类编辑与作家间亲切关系目前已罕有,但是听说法拉、斯特劳斯、吉罗(Farrar,Straus,Giroux)书店的劳吉·斯特劳斯(Roger Straus) 及劳勃特·吉罗(Robeft Giroux) 仍维持他们与名作家艾萨克·辛格、伯纳·马拉默德、菲利普·劳恩(Philip Roth)等等间的个人亲切关系。

至少有两个名作家,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时时更换出版商。一是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索尔·贝娄,一是诺曼·梅勒。二人都是因离婚后要津贴前妻赡养金,造成经济拮据状态。贝娄的最初二部小说由先锋出版社出版,后来转到海盗(Viking)书店,出了九本书,于一九七八年又转到哈柏和罗书店(Harper & Row)。而梅勒自从著书以来,至少已换了六七个书局。

作家不但更换出版商,而且也在渐渐开始更换文学代理人,原因也与他们要更换书店一样,不过是希望能够多获一些进益。著名作家很少是没有代理人的。科学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与波兰裔作家约西·柯辛斯基(Jerzy Kozinski)只是罕有的例子。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艾萨克·辛格多年没有代理人,只于最近才开始由人代理。

当然也有一批作家忠心耿耿的多年来只与一个书店发生关系。历史学家亚瑟·施莱辛吉(Arthur Schlesinger Jr.),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小说家路易·奥金克罗斯(Louis Auchin closs)都是由霍夫顿·密夫林书店(Houghton Mifflin) 出版,都已有三十年至四十五年的历史。欧文·斯东(Irving Stone) 自从于一九四○年开始由道布尔戴书店出版,四十年来仍维持良好关系。

文学代理人并不全是已变成大企业公司。这里且谈一个仍保持原始状态的代理人。这位女代理人原在大学中教授美国文学,于一九七四年初当代理人,只代表了六个作家,工作辛苦,收入不多。不过她的兴趣不减,至今她所代表的作家已有七十五个,都是售书量平常的青年作家。她的作家中尚未有一个畅销书的作者。但是她与作家们保持个人间的亲切关系,虽然进益不大,她觉得她的职业很给她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绪。

另一个怀恋过去的文学代理人,叙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某次,他代表诗人W.H.奥登与法国大富翁罗斯却尔德伯爵(BaronPhilippe de Rothchild)谈判一项交易。伯爵要邀请诗人到他的乡下别墅居住一时,并写诗留念。这个代理人开始与富有的伯爵讲价,结果所谈成的报酬是六十一箱(每箱十二瓶)罗斯却尔德名酒(按,伯爵以酿酒闻名)。这位代理人说,他至今还没有取得十分之一的佣金(以酒为例,至少每箱一瓶)。他说了颇有遗憾。好奇者要问,难道这七百余瓶的名酒都给诗人奥登喝光?奥登以嗜酒闻名,但他已躺在地下,不能作答。
 
一月二十五日于纽约
纽约通讯
董鼎山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7
关於美国的“纯文学”杂志

董鼎山

二十年前,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主编乔治·普林姆顿约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文坛情况的报道。那时中美刚恢复邦交不久,美国文化界对中国文学及出版情况极为关心,我的几篇回国访问记在美国报刊发表后引起他们注意,恰好董乐山受康乃尔大学邀请在该校担任访问学者。我乃靠自己在国内的见闻与乐山的帮助写了上下二篇的《中国文学界现况》,并译出乐山短篇《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在《巴黎评论》刊出。那篇报道可算是中国对外封闭三十年来的首次。最近国内有朋友来电询问美国文坛情况,特别要我介绍美国所谓「纯文学」杂志。他的要求不禁令我想起二十年前美国朋友相应性的要求。照理,这麽多年的开放应早已使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坛情况有所认识,不必我在这里唠叨。

我们不能将中国与美国情况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学杂志如《收获》之类历史悠久,销路甚大,声望极高,美国则并无这种类似的情况。由於美国是个商业社会,什麽都是以盈利为主,杂志靠广告生存,要拉广告便必须靠销路。纯文学杂志不能有广大销路,它的生存须靠有关方面的津贴,所谓「有关方面」我是指大学出版社或慈善基金会,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本文学杂志,例如《芝加哥评论》,《密苏里评论》,《爱荷华评论》,《麻省评论》,《耶鲁评论》等等。

一般杂志如要畅销,内容必须是综合性的。声望甚高的《纽约客》并非纯文学杂志,它的综合内容包括时论、人物介绍、社会问题之类,所发表的短篇小说每期最多二篇,诗歌与散文之类也少。其他两本声望甚高的杂志《大西洋月刊》与《哈泼氏》也是综合性,只偶然发表一、二篇小说。不过由於这些刊物的质量极高,凡是在它们园地发表处女作的无名作者必受出版界注意。

真正的纯文学杂志中以《巴黎评论》声誉最高,销路最大,可以靠广告自给自足。有声望的综合性杂志销路至少数十万份,高可达百万以上。《巴黎评论》销路则不过二、三万份,在纯文学杂志中可算高了。

不过纯文学杂志种类并不少,它们很多都受大学出版社资助,编者很多是文学教授,所精选的都是质量很高的严肃文学作品。虽然销路不高,稿费甚少,但能在这些纯文学杂志发表作品仍是文学青年的梦,因为文学代理人与出版商往往在这些杂志中发掘人才。

在美国,纯文学杂志号称「小杂志」,为普遍读者大众所忽视,它们的读者多是对文学写作有兴趣者。有新颖独创思想的青年作者喜欢在「小杂志」投稿。其实《巴黎评论》已不能算是「小杂志」,它於一九五三年在巴黎创刊,半世纪后仍在继续,主编乔治·普林姆顿已成为纽约文化社交界闻人。

其他著名纯文学杂志有左翼思想的《党派评论》(THE PARTISAN REVIEW),於一九二七年创刊;《南方评论》(THE SOUTHERN REVIEW),於一九三五年创刊;《哈逊评论》(THE HUDSON REVIEW),於一九四八年创刊;《文学评论季刊》於一九四三年创刊;等等。这些刊物都是季刊,每年出版四次。「小杂志」最盛时期是七十年代,据一九八○年一次统计,那年「小杂志」共有一千二百馀种,可是多数都是由作者或诗人自资印出的诗刊之类,销路仅达数百份。较为出名的纯文学杂志一般销路也只不过二、三千份。

许多后来的名作家都是在纯文学杂志出身,例如,曾在《巴黎评论》发表者包括乔依丝·卡洛儿·奥茨(JOYCE CAROL OATS),诺曼·梅勒等。《巴黎评论》以登载长篇作家访问记著名,谈论他们的写作习惯与秘诀。除了访问记以外,每期约发表四、五篇短篇小说,十馀首短诗或长诗,一、二篇讨论文学的特稿,以及一些艺术家的速写、画与照片。它的质量极高,甚受文学界尊崇。与《纽约客》相比,后者就不免较多商业市侩气味。

(二○○一年二月十七日於纽约)

《大公报》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8
文学小说之与畅销的商业小说,就像没落贵族与暴发户。品牌与金钱之间的鸿沟,使得文学小说出版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取得零售商的重视,至少得保证向书店有2万册的发货。图书也需要出版社提供营销资金支持,有限的资金争夺于是使编辑更像商人和说客。在此背景下,编辑想到了用“诱饵”来引鱼(读者)上钩的方法——

■汪 琴/编译

作为出版业的骄傲,文学小说跟支撑它的产业总是有点门不当户不对。文学小说就像没落贵族嫁了个暴发户,总是要靠畅销小说或排行榜前列的非小说来资助。前者提供了品牌,后者带来了金钱。

文学小说和通俗小说两者的销量差距总是巨大的——玛里兰·鲁宾森获2004年普利策奖的小说《基列》,精装本和平装本的总销量非常高,但仍无法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后者在北美销售了1800万册,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6000万册。如今,文学小说不得不在出版环节中日益重要的两个方面进行竞争:上市时机和发行量。在一个被大型连锁书店垄断的市场上,如果一本小说没能在出版后的前两周内达到一个理想的销量,那么它长期的畅销机会也十分渺茫。

哈考特出版社编辑德伦卡·威伦说:“这种体系对成名作家比对新人更为有利。”“我们发现,从9·11一直到现在,让一般读者认可新作家,比过去更为困难,”出版过乔纳森·弗兰芩和玛里兰·鲁宾森作品的Straus & Giroux公司的总裁兼出版人乔纳森·加拉西说:“极少数图书的销量持续增加,而文学小说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统计,实际上,2005年在所有文学小说的总销量中,几乎有一半来自畅销书排行榜中的前20种。最畅销的三种文学小说是马克·哈顿的《夜狗奇遇》(尼尔森监测销量为64万册)、阿瑟·戈登的《艺伎回忆录》(图书附带影碟,监测销量56万册)和爱德华·P琼斯的《已知世界》(监测销量为27.4万册)。

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使得文学小说的促销成为一个挑战。“你必须及时做好15件事情。”曾成功出版了《夜狗奇遇》、乔纳森·纳塞姆的《孤独城堡》和《达·芬奇密码》的双日-布劳德威公司的总裁比尔·托马斯说。

这些事情包括激发出版社内部员工的销售热情,在出版前几个月通过寄送书稿将信息传达到书商和书评人那里,并且在巴诺书店和鲍德斯书店获得店前展示机会,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获得重点展示。托马斯说,为向书商表示你的重视,出版商必须在新书出版时向书店发货2万册以上。但是文学小说的精装本很少能销售这么多,并且高速印刷所需的条件也难以满足。一次印刷2万册还需要整个出版流程提供保证。为了让一本书得到“出版社内部的支持”,使图书能获得更多的宣传经费和尽可能最好的包装,各编辑之间在市场和设计部门有很激烈的竞争。这些意味着文学小说编辑越来越像商人和说客。

“如今,出版商每季度只能推出一些图书,”Janklow & Nesbit 公司的文学代理人艾里克·西蒙诺夫说,“各类图书都在出版中,小说很难取得成功。”据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统计,本杰明·孔克尔的《迟疑不决》从去年8月上市直到今年4月底销售了1.9万册。这对于一本新上市的文学小说来讲是个可观的数字,但是对于一个如此重大的促销活动来说却是令人失望的。

在出版社进行内部游说之后,出版商接着要赢得在美国文学出版界最重要人物的支持。这个人不是奥普拉,而是一个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女人:塞萨丽·亨斯利(Sessalee Hensley)——巴诺书店的文学小说采购人之一(其他采购员负责浪漫小说、神秘小说和其他种类)。出版商们不愿公开谈论亨斯利,以免有损他们与这家拥有799家分店、占有美国图书市场17%份额的公司的守门员的融洽关系。但是许多人说他们尊重她的判断,即使他们有时会抱怨她的品位不高。亨斯利能决定是否把一本书放在醒目的位置展示,并且经常建议出版商改变图书的封面。

一边是采购员依据作家过去的作品销售情况来决定新小说的订购数量,一边是出版商试图使采购员相信这本书有潜力。出版商经常主张将它们列于书目的底部,虽然这些图书得到的市场机会最少,销量通常也最少,可那里却常常是“未来大作家起步的地方”,亨斯利说,“那里通常有最好的作品,那些奇特的、不好合作的、固执的作者的作品。他们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表达事物,并改变着游戏的进程。这个体系只能认识那些周而复始的事物。新事物最初常常是不易被接受的。”

“我起初曾认为,一本书的畅销80%靠的是作者的努力,20%靠的是运气”,文学代理人尼克尔·阿拉奇说,“但现在我认为50%是努力工作,50%是运气”。为促销小说,出版商经常寻求用“非小说钓饵”来吸引读者。菲利普·罗斯的《反美密谋》在2004年出版时曾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这本书取得了极好的销售业绩——据Bookscan统计,其精装本和平装本总计销售了41.2万册——部分原因是它被视为对布什政府的一种隐讳的评论(一直深居简出的罗斯也自1968年来首次在美国电视上露面,出现在“今日”节目和PBS的“新闻时间”中)。仅仅说一本书“写得很好很精彩”是不够的,出版该书的霍顿-米夫林公司的总裁和出版人珍妮·西尔弗说:我们要找到“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有这些内在的优点”。出版商经常会利用作家的背景来促销图书。但是,这会使人过度重视作家背景,而忽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原创性。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出版商哀叹文学小说难以立足,于是有大量过度炒作和毫无新意的作品充斥市场,同时寄希望于迎合某种阅读时尚和潮流。而能够将文学小说从出版的商业目标中解脱出来的,同样也是一直以来始终支撑着它的因素,却是作家个人特有的声音。毕竟,读者和市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08
初作小说家与文学代理人

美国有一种奇怪的职业,叫做文学代理人。这种人专门代表作家向出版商推荐稿件,向报章杂志代为投稿,交涉稿费,谈判合同。他们的取费标准通常是稿酬的十分之一。这种职业之应运而生,有它的特殊社会背景。

  原来美国的出版业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商业性企业。全国大约有一千多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都接到大量书稿,虽然雇有编辑层层审读,但是实际上不是人力之所及的。比如说双日出版社(Doubleday)这家大出版商,除了正式编辑以外,雇有大批初读、二读人员,审读书稿,但它平均每年收到作家投寄的书稿约有一万部,编辑部人员再多,也无时间一一审读,一般就丢在“废稿堆”(slush file)中完事,由低级工作人员用印就的退稿信逐一寄还,很少有经初读、二读的两道关,而到编辑手里的。只有通过文学代理人推荐来的稿件,才有可能受到编辑的重视,因为这些文学代理人多半都是编辑出身,眼光敏锐,有识别有价值——不仅是文学价值,尤其是商业价值——的作品的能力,使出版社的编辑部可以省去不少时间和精力。另外一方面,不仅是无名作家为求作品能得到出版机会,必须仰仗文学代理人代他出力,即使是文坛有地位的名作家,也多半通过文学代理人为他办理交涉出版、稿费、合同等等事务工作,自己可以专心从事写作,所以愿意出这百分之十的代理费。

  既然美国出版业是一项大企业,文学代理人也是一项获利甚丰的买卖,有不少代表著名作家的代理人自己也已成了团团的百万富翁。考虑到畅销书销路动辄以数十万、数百万计,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般精装本的版税(稿费)标准是初售量五千本为零售书价的百分之十,其次二万本是百分之十二,二万本以上是百分之十五(请注意是递增,而不是递减)。如果一本小说零售书价每本十元(目前书价一般在十元至十五元之间),初售量五千本的版税就是五千元,其次二万本是二万四千元,以后每本抽一元五角。一本书若能销二十万本,作家的版税至少二十五万元。文学代理人的十分之一代理费就是二万五千元。

  一本书若能销二十万本,已是畅销书,文学代理人即可向平装本出版商、读书俱乐部、电影或电视界推销版权。这样一来,各方面加起来的版税可达百万以上。文学代理人的十分之一收费就非常可观,尤其是如果他手头有十来个这样的名作家的话。

  但若是一个无名的新作家,要找到一个文学代理人为他效劳,却比登天还难。上面已经说过,无名作家直接投寄到出版社的书稿,所遇到的命运百分之九十九是丢在“废稿堆”里,因为出版商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最吃香的是既有文学价值又能畅销的大作家,其次是能够为他们赚钱的通俗小说作家,如果遇到大作家的作品,即使不能赚钱,只要不至于亏本,他们也愿意出版,因为这样可以抬高出版社的声望。但是对于无名新作家一般都是敬谢不敏。文学代理人当然也是这样,他为你去奔走交涉,好不容易出版了一本初作,即使销了五千本,版税也不过是五千元,文学代理人才得五百元,这区区收入,连充他办公室开支还不够,他何苦为你效劳呢。
  
因此,无名作家就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没有文学代理人,出版商不接受你的书稿,而没有出版过书,代理人义不屑为你代理。这就是无名作家的Catch—22。即使有个别幸运儿的初作经过这重重阻力,幸获出版,但如不能畅销,以后休想再出第二部、第三部。所以在美国要卖文为生,除非是畅销作家,否则靠偶而有几百元或几千元版税收入,没有一个固定职业,是不可能维持生活的。
  
既是这样,那么每年出现的一些初作小说家是怎么出现的呢?除了极少数幸运儿,盲目投稿,居然给编辑沙中淘金选中以外,有的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有力推荐的。比如我的一位美国友人葛蕾斯(姑隐其姓),今年三十出头,已经出版了二部小说,虽未列入畅销书目,但颇博批评界的好评,认为具有文学价值,而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有二部作品连续得到好评,葛蕾斯在出版界略有名气,在出版商的鼓励下正在写第三部作品,不久即可问世。除此以外,她已被聘担任哈佛大学创作课的教职。读者不免要问,她的初作是怎样被出版商看中的?

  原来葛蕾斯在大学期间,专攻哲学,毕业后找不到实际工作,而要在大学教书,必须先有一个博士学位。但由于社会上对哲学这门抽象的学问兴趣越来越少,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即使一个哲学博士,也很难获得一个教职。因此葛蕾斯为了谋生起见,只好再读了一个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到一个大学的图书馆任职。但她的兴趣是写作。她进入写作生涯的第一步是向图书馆月报(Library Journal)投稿写书评(没有稿酬)。某次她评了一个英国著名作家的新书。这位英国作家开始与她通讯,发现她爱写作,请她把书稿寄他一读,读后大为欣赏,深佩其才,将她推荐给自己的出版商。第一部小说成功,第二部、第三部就不成问题了。这种推荐,只是由名作家代替文学代理人而已,还不是由出版社直接看中的。

  还有一种人,根本没有想写东西,当作家,但是因为生活经验特殊,引起注意,以赢利为目标的出版社就会主动来找。即使你不会执笔,出版商也可替你找个“捉刀人”(ghost writer)代写,或用你的名义,或用两人合写的名义,版税对半开或四六拆。比如前一时期尼克松下台后他的几个助手纷纷写书,或写水门事件内幕,或写白宫影射小说,还有许多电影明星写的自传,都用这一办法。

  下面是美国最近一本畅销书出笼的经过,读者由此可以窥见美国出版界的噱头手法:

  彼得·詹金斯(Peter Jenkins)年方二十八岁,却已有一本著作,《步行全美》(A walk Across Ame-rica)列为纽约时报四月份畅销书目。有趣的是他原来并不想写书,而是经过出版商的再三怂恿,才同意结束他的浪迹天涯的生活,而从事写作的。这个故事带有一点传奇性。

  话说五年以前,彼得·詹金斯才只有二十三岁。当时美国仍深陷越战泥潭,一般美国青年都觉师出无名,良心不安,开始对美国社会制度产生疑窦。詹金斯突然心血来潮,决定步行全国,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他于1974年离开美国的东北角康涅狄格州老家,开始步行。此事被《全国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发现,请他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他从纽约步行到新奥尔良一段的经过,发表在1977年四月号上,大受读者欢迎。于是引起许多出版商的注意,四出派人,到处找他,要他写书,但是当时他仍在步行途中,只有纽约的威廉·毛罗(William Marrow)出版社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他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城一个墨西哥小饭馆中当零工。出版商用长途电话与他谈了四十分钟,终于把他说服,要他辞去饭馆工作,继续步行,周游全国。(他路过密苏里州时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大学生,结了婚,这时已多了一个步行的伴侣。)于是出版社的总经理偕同两个编辑亲自坐飞机从纽约到得克萨斯一个小镇上的小旅馆中来找他们,谈妥合同。他的全美步行在自北至南走了四千八百英里,踏破了三十五双鞋子以后,终于在1979年1月在南方的新奥尔良结束,结果就是这本畅销一时的《步行全美》。
  
这两口子尝到了发财味道以后,已准备作第二次远行,从新奥尔良走到美国的西海岸,再写《步行全美续集》了。
   
1979年6月9日
纽约航讯
董鼎山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10
“爬格子”在美国

《中外书摘》

麦高

  一本畅销书吃喝不尽.美国的出版制度和出版法非常健全,出版家不担心受作家欺骗,作家也不担心被出版家所骗,所以一般作家极少卖断版权。只要能写上一本畅销书,一个作者就可靠版权吃喝一生。杰奎琳·苏珊当年的那本《娃娃谷》可谓风靡全球,在出版后三个月内就卖出1930万部精装本。平装本出版后又在六个月内卖出680万部。目前美国精装本的小说平均价钱是9.6元一本,平装本是2元。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算算看这本书一共卖了多少钱。

  杂志销路惊人美国的杂志,此起彼落,每年有很多杂志创刊,也有不少杂志关门大吉。非营利性的杂志不算,美国杂志的数目大约在1500到2000种之间。美国人家家都订杂志。杂志的销路依其内容好坏及读者多寡而不同,最少的每期可能仅卖出几百份,最大的都是几百万份。《电视周刊》每星期共销2000万份左右,国杂志的魁首。

  稿费高低相差悬殊由于杂志及报纸的销路差别悬殊,所以美国的稿费也就高低不同。美国报纸杂志上的稿费是从半分钱一个字到8500元美金一篇文章。一般杂志及报纸仅采用五千字以下的文章。特约稿不同,价钱则超过一般稿件。1962年《观察》杂志刊载曼彻斯特的《一个总统之死》一书时,所付出的稿费是65万美元。

  美国作家投稿方式在美国,大作家都是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大纲或故事先给出版家过目。出版公司就会先付钱出来。这笔钱多数在出版后从作者的版权中扣回。有些出版公司不问该书将来的销路如何,除了版权以外,还向作者预付保证金。就算该书一本也卖不掉,作家也可拿到一笔钱。这笔保证金少则一千,多则上万,完全看作家的名气与作品内容而定。

  当然编辑答应采用该稿,但该稿完成后,编辑仍然有权拒绝。所以作家与编辑在商谈写作计划时就议定有没有“埋葬费”,假如预先讲好有“埋葬费”编辑拒绝刊登时,也要付一笔钱。这笔钱大约为原稿价钱的四分之一。

  一稿多投和代理人中国出版界极少三项盛行于美国出版界的东西:一是读书俱乐部,一是一稿数登,一是代理人。

  一稿数登的稿件完全是全国闻名的作家所写,因为他们的作品受广读者的欢迎,所以一篇稿子出现后,全国报纸都在同一天争相刊登。凡采用他们稿件的报纸都必须付钱购买刊载权(普通以签合同方式长期购买),所以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短篇文章可能就是这种文章。

  除了刚开始投稿的新作家以外,美国稍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代理人。

  所谓代理人就是推销商人。代理人的一般责任是替作家看稿,提出修正意见,”“推销稿件,代表作家和出版商谈判出书条件等工作。每替作者卖出一篇稿子,他们就抽百分之十的佣金。

  作家代理人的作用有三:一是美国的报章杂志及出版商众多,其采稿风格、水准都不相同。作家为了省却分析市场及投稿退稿等麻烦,所以写好稿子后就交给代理人,让代理人负责推销工作。

  第二是美国的法律条文繁多,非普通人所能了解,必须专家才能胜任。一个作家在出书之前一定要与出版商签订合同。就拿赛曼出版公司的合约来说,文长约五千字。作者稍不留心,就可能忽略其中某些字句的真正意义,将来可能吃大亏。代理人因系专家,熟悉契约条文,他会向作者建议如何讨价还价,如何签约,不会让作者吃亏。

  第三是美国目前的若干有名气杂志和报纸拒绝接受私人寄来的稿件,他们不是原件退还,就是丢进字纸篓。只有代理人寄来的稿件他们才会审读。

  读书俱乐部是美国出版界最大的特色。美国共有150个成人读书俱乐部和30个儿童俱乐部。这种俱乐部大部分都自己出版书籍,向会员推销。读书俱乐部每月在畅销书中间选出自己的每月一书,向原来的出版公司买来翻印版权,然后自己印刷出来,寄给会员。

  读书俱乐部任何人都可参加,唯一的条件是每月要买他们推荐的一本书。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11
中国文学海外市场能走多远?现在说好 为时过早

2007-09-10
孙小宁


王久安(美国版权代理)

  “中国文学还需好事多磨”

  生于北京,居于纽约,1988年即开始在一家美国出版公司工作,2000年创办“久安版权代理公司”,王久安在海外版权界颇具声名。通过朋友介绍,辗转取得她在美国的联系方式。电话采访,第一句就问她,为何不参加北京国际书展,她回答得很直接:已经好几年都没去了。“我喜欢和作家直接打交道。想要代理什么书,先上网了解再买书阅读,喜欢了就去做。”她强调自己的版代方式比较个人化。

  将《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引到蓝登书屋,据说,王久安自己差点撞破了头,但她一直自信:“圆余华的蓝登书屋梦,非我莫属。”不过,后来令她欣慰的是,英文版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现在常常被美国学院教授作为推荐阅读;更得意的一笔是在今年,在企鹅的编辑没有事先看到翻译校样的情况下,仅凭一份自己写的十几页的介绍和故事梗概,她就为王刚的《英格力士》敲开了企鹅的出版大门。现在,英语版正在翻译中。王久安特意强调:“签下《英格力士》的Viking,是企鹅旗下最有影响力的部门之一,他们用这种方式买下该书全球版权,很少见。因为连余华的两部小说,包括《在细雨中呼唤》,都是整部作品全部翻译好了才通过的。《英格力士》两个星期就拍板决定,说明他们上上下下都看好这本书。”

  《英格力士》获青睐,是否是书名起了好作用?王久安说:恰恰相反,以这个书名进到英语国家,非常不讨巧,因为一般人会误认为是英语教材。关键还是故事好,能引起共鸣。语言过得硬,也是主要因素。“文学代理人当然会看故事情节,但故事好,语言不过关,也难以服众。”做了十几年版权代理人,王久安深谙此间奥秘。虽然她也曾目睹阿来的《尘埃落定》那样的优秀

  作品,版权卖得不错,市场仍然惜败,但是王久安依旧认为:好作品还是有共性的,或者爱情动人,或者义理深刻。

  东西方阅读是否永远错位?王久安说:“这绝对存在,但不妨把它看成不同,会心平气和得多。这种阅读差异需要时间来弥补,这也注定,中国文学的海外之路好事多磨吧。”

  要让中国文学在海外走得更稳健,王久安还呼吁政府有的放矢的资金投入,“法国文学为什么会在美国做得好,除了人家本身的优秀,还有就是政府鼎立赞助。荷兰作家在美国也少有畅销书,但是作品翻译过来,靠的也是荷兰政府贴钱。”

  仅靠海外文学经纪人做推广,真的是势单力薄,王久安对此体会最深:“除代理美国作家外,我代理的中国作家的书,平均每一本书差不多要花一两年才能做出来。这样一本一本地干,简直就像是在开垦自留地,哪里谈得上为中国文学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出于喜欢,意识到这件事之重要,加上在美国做了多年的出版,不能袖手旁观。” 



蔡鸿君(德国版权代理)

  太中国的未必适合国外读者

  1990年到德国,1995年成立德国海格立斯贸易文化有限公司,蔡鸿君作为资深版权代理人,是每年各大国际书展的常客。他代理的作家既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与耶利内克,也包括奇幻作家霍尔拜因与儿童文学作家布热齐纳。如今,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在中国已经行销上千万册,但是谈到将中国文学作品引到德国,他坦率承认:做过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

  “面对中国作家作品,我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版权在谁手上。在国外,代理任何作家,代理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君特·格拉斯和耶利内克,我非常明白就是代理他们中文

  这一块。但国内作家对版权领域都不算了解,与出版社签约,也没有将这一块写清楚。”

  “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很难成为畅销书”,对德国翻译家考茨的这个说法,蔡鸿君也认为是基本事实。他印象中,在德国书店曾经进入畅销书榜的,只是少数几个作家,比如旅法的戴思杰、用英文写侦探小说的裘小龙、女作家虹影与卫慧。“他们的作品首先是版权代理人看好,口口相传,才有了好效应,”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写得很适合外国读者。”中国出版界动辄就向国外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蔡鸿君认为,这里存在误解。事实上,太中国化的东西未必容易走出去,那种需要了解很深背景才能读懂的作品,读者很难进入。写得很土的难以翻译,写得长的翻译出来更厚,这都构成进入德国的障碍。

  国内作家是否在德国一点竞争力没有?蔡鸿君表示有些作家还是有潜力可挖。他刚刚签下残雪、叶兆言与蔡骏的几本书,“残雪的作品深奥难懂,这和德国这个民族的思维有些对味。叶兆言的《花影》讲的是上世纪初的中国故事,也更符合德国人对中国的想象——你别觉得德国人了解当下的中国,德语作家布热齐纳来中国几次,他印象中的中国仍然和现在的中国对不上。”

  “不能太相信汉学家们的眼光。”这是蔡鸿君的另一看法。他解释说:“他们个人口味太强,而且并不了解图书市场。德国汉学家,是教授的有稳定收入,少有精力与动力翻译中国作家作品,考茨大概是其中少见的。另外一些翻译者,是自由职业者,靠翻译吃饭,不得不更多应付委约作品。他们翻译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不会像我们中国的翻译者那样,不仅翻译,书出来还写文章推荐。”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11
版权代理人工作实录

作者:渠竞帆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日期:2006-10-21 21:08:21 

10月4日下午,我如约见到了惠特尼·李(Whitney Lee)。她是美国The Fielding Agency公司的版权代理人。约定的5点见面,她来晚了几分钟。我们约定的是在广东出版集团的展台碰面。她要跟广东科技社的副社长傅东伟谈图书购买版权的事。

不仅我,包括傅东伟在内,跟惠特尼都是初次见面,傅先生看时间到了,她还没到,说着“可能我们这儿都是中国出版展台,不好找”,就到展馆前面去迎接惠特尼了。

惠特尼过来的时候,我感觉眼前一亮,一袭齐耳的金发,淡紫色的V字型上衣,大大的眼睛。她很愉快地向我说“hello”,我作为媒体记者将参加惠特尼与傅先生的商务交谈。

跟惠特尼的结识是缘于另一位朋友,在美国做版权代理的王久安女士的介绍。王女士将余华的小说《活着》推介到了美国,而惠特尼将这部小说又继续推介到欧洲各国。于是,她们建立了这种联系,王女士将中国优秀的小说、非小说介绍到美国,惠特尼再将这些书介绍到欧洲。

傅先生所在的广东科技社将向王久安女士售出一本名为《气功》的书的版权,而王女士此次没来法兰克福,就委托惠特尼代签这项版权协议,同时,惠特尼也向傅先生推介几本美国畅销书。

傅先生告诉我,他们对非小说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健身、休闲类的非小说有意购买版权。因此他与惠特尼在书展前就有沟通。有三本书是惠特尼书展前推荐给傅先生的,最后傅先生表示对一本《修养篇》感兴趣,希望书展过后继续谈这本书的合作。惠特尼拿出了一个厚厚的活页夹,打开后,是一些图书的封面和简介。惠特尼一一给傅先生介绍这些书的特点。傅先生对有的书表示会考虑,有的书则认为不适合国内市场就推掉了。感兴趣的书,惠特尼在旁边做出标记,书展后会根据傅先生的意见将样书或其他资料寄给他。之后,傅先生与惠特尼(代王久安)签署了《气功》一书的版权协议。傅先生告诉我,版税一般都在5%左右。

第二天,我来到了法兰克福书展的6.2号场馆——文学代理中心,想再跟惠特尼聊一聊。一个偌大的场馆被一圈白色的屏风围了一圈,而且只有参展商才能进入。一排排整齐的桌子按照从A到W的顺序排列,据了解共有260家代理公司参加。惠特尼的公司在G3号桌子,我找到她时,她正在与一位客户交谈。刚谈完,已下午2点钟了,又拿出一个汉堡吃。我想这可能就是她的午餐了。真不忍心打搅她,可想到她一会儿一个会谈的紧张劲儿,我只有冲上前去,和她打招呼。她问我是否介意吃着东西跟我交谈,我告诉她不介意,因为她实在太忙了。之前就听说会展这几天她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每天都有20多个会谈,每个会谈都是半个小时。好繁忙呀。惠特尼说,她做代理已经有7年了。当我问她对做这一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她说,因为她热爱书,对书怀有强烈的热情,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问及如何对书有敏锐的嗅觉时,她说,她要经常与不同的出版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要相信他们。同时要经常到书店去看,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最新的书讯。我们还没交谈几分钟,又有一位客户来了。她只好说抱歉。然后我们约定6日再见面。

6日下午5点,我如约而至。惠特尼还在与客户交谈。等结束后,她冲我笑了笑,我们开始了交谈。她告诉我,在美国,版权代理人一般都要先在一家大的版权代理公司工作,学习、积累一些经验后,然后会自己出来开一家公司,现在她自己开的公司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助手两人。助手负责帮助她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等琐事。在美国,有版权代理协会这样的组织,但一般只有做版权引进的公司需要登记,而做版权输出代理的公司就不用登记了。

一天的工作让我们都觉得很疲惫,我问她,后两天大众场,这个版权中心还开放吗,她说,还开,有的版权代理人还会来工作。不过她不来了。她已经谈了很多业务,需要休息了。

责任编辑:中国出版服务网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12
最后一部哈利·波特小说印数创新高

2007-3-16 10:30:13 曹卫国  来源:新华网

哈利·波特系列魔法小说的美国出版商14日在纽约宣布,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魔法小说《哈利·波特与死圣》初版印数将创下1200万册的新纪录。

  《哈利·波特与死圣》将于今年7月21日零时起在美国正式发行。美国Scholastic公司说,新书推广费用将高达数百万美元,其中一项推广活动名为“骑士巴士周游美国”:把大客车改装成书中的“骑士巴士”,从纽约出发开往美国各大城市,沿途邀请不同年龄的读者上车并在摄像机前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出版商还将在全美各地书店举办等候新书上市的午夜聚会,向购书者免费发放书签等小礼品。

  据出版商预测,《哈利·波特与死圣》将打破该系列小说此前创下的销售纪录。2005年出版的第六部哈利·波特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美国的初版印数为1080万册,发行当日就销售了690万册,成为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

前六部哈利·波特小说的全球总销量已达到3.25亿册。

--------------------

美国宣布最讨厌作家 哈利波特作者列榜首

2006-10-8 10:37:41   来源:江南时报
《哈利·波特》系列魔法小说作者J·K·罗琳可谓“名利双收”,甚至还在今年6月英国《图书》杂志公布“英国健在的最伟大作家”排名中名列榜首。然而,英国《每日邮报》9月29日报道说,美国却将罗琳列入“美国人最想‘封杀’的10名作家”榜首。

  美国图书馆协会近日举办了“禁书周”。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协会公布了10名“令人讨厌”的作家名单,罗琳的大名赫然在目。她的“罪名”是宣扬“恶魔主义”,可能对青少年读者带来不良影响。该协会说,2000年至2005年,批评者曾3000多次尝试将《哈里·波特》系列从学校和公共图书馆“下架”,他们谴责《哈里·波特》系列会“刺激坏行为”,给美国年轻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11-11 12:12
英国文学代理公司在“地皮之争”中反击

英国文学代理公司也加入了英美出版商近来出现的"地皮之争",也就是属地之争。他们要求美国出版公司在进入欧洲版权市场时,提高他们的版权出口版税。

英国作家代理协会的主席克莱尔·亚历山大表示,美国的出口版税标准目前仅仅是英国版税的一半,或者更少。从作家的观点来看,英国出版公司支付给作家的出口销售版税更高些。因此,美国真的要进入欧洲市场,就必须提高出口图书销售版税。

亚历山大还表示,在这场"地皮之争"中,代理公司所处地位很尴尬。因为,美国出版公司如果不能进入欧洲,他们就不会购买版权,那就意味着代表作家最大利益的代理公司不得不放弃美国版图书。

这一情况远远不止是英国出版公司的圈地问题,亚历山大补充道。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至少80%)合同是赋予英国出版公司欧洲专有权的。因此,现在的情况也可以理解是美国人在圈地,而英国人在失地。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11-11 13:49
孤陋寡闻,我只知道4,6,9;另外加一个西德尼谢尔顿(去世不久)。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11-11 13:52
过了6年40次被拒绝之后——

乖乖,不得了,向她致敬!
作者: 况也     时间: 2007-11-11 18:40
谢谢为力介绍,惭愧我只读过蛋布朗和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惊讶把斯蒂芬金归入恐怖小说类。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