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俄罗斯的荣耀 — 彼得大帝大传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5-25 11:32 标题: 俄罗斯的荣耀 — 彼得大帝大传
俄罗斯的荣耀 — 彼得大帝大传
彼得一世大帝(Peter I, the Great),俄罗斯罗曼诺夫皇朝(Romanov Dynasty)第四代沙皇,世称「雄才大略的沙皇、真正的伟人」,原名彼得.亚历斯维奇.罗曼诺夫(Peter Alexeevich Romanov)。沙皇亚历西斯一世(Czar Alexis I, the Quiet)十四子,母亲为妮塔莉亚.纳里什金(Czarina Natalya Naryshkin)皇后。1672年5月30日生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而且外有四强环伺,内有贵族把持国政。而彼得的父皇亚历西斯是一个毫无主见、优柔寡断的沙皇,他与第一任皇后玛莉亚.米罗斯拉夫斯基(Maria Miloslavsky)生有十一个子女,其中5个是皇子,但5个中只有2个能成长,就是费多尔(Fedor)及伊凡(Ivan),但两皇子不是天生体弱,就是天生愚顿,亚历西斯好希望能得到一个健康而又聪明的皇子继承皇位。当玛莉亚于1669年逝世后,亚历西斯于翌年迎娶了下级贵族出生的妮塔莉亚,终于在两年后,亚历西斯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小皇子,取名彼得。沙皇为此大为高兴,更为彼得的来临大宴群臣,妮塔莉亚的家族全部都得到嘉赏进爵。
但当时有人认为彼得并不是沙皇之子,因为沙皇向来身体孱弱,而且长得不高,相反彼得长得健康体胖,而且身子高大,根本与父亲不相似,而且皇后由于与沙皇年纪相差20岁,自成成为皇后就有不少裙下之臣,生活并不检点,但亦有不少人认为只是主观而已。
彼得4岁时,即1676年,亚历西斯一世驾崩,由15岁的长子费多尔继位为费多尔三世(Fedor III),6月21日费多尔正式进行加冕礼,但由于新沙皇年幼多病,未能理政,故由其外戚把持国政,得到国家大权后,后党立刻展开清除障碍的屠杀,他们借口纳里什金家族曾对前沙皇下咒令其死亡,又指他们将要对新沙皇及其它皇子公主不利,故带兵把纳里什金家族的人赶走,甚至杀死,而彼得及其母亲则被赶到莫斯科郊外的一条小村普奥伯兹亨斯高耶(Preobrazhenskoe)暂住。
但不久,体弱多病的费多尔于1682年暴猝,顿时皇位谁属又成为新焦点,根据俄罗斯的皇室法,彼得及其兄伊凡都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权。但由于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已把沙皇政府掌握于手中,伊凡将成为新沙皇,但在这时,大主教若亚占(Patriarch Joachim)主张:「我们应有一个强大、健康的沙皇!任何人因个人之私利而选择沙皇,将会落得与犹大一样的下场!」两方因此争吵不休,最后决定伊凡及彼得共同成为沙皇(Co-Czars)。但彼得继位后4日,射击军团(Shouting Streltsi)因久未发粮而发生叛乱,一班以公主索菲亚(Princess Sophia)及国舅伊凡.米罗斯拉夫斯基为首的米罗斯拉夫斯基贵族,利用此乱事大肆渲染,表达对射击军团的同情,同时指责纳里什金家族乃害死费多尔的元凶,又放出谣言,指伊凡正被纳里什金家族虐待,射击队因此成为索菲亚等人的工具。
5月15日,由于有谣言指伊凡己被杀,索菲亚等人认为时机已到,立即煽动射击队,以「为伊凡报仇,讨死叛逆」的口号冲向克里姆林宫,皇太后妮塔莉亚为平息叛乱,联同若亚占及一些贵族带彼得及伊凡到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外廊(Red stair)上,妮塔莉亚指出两位沙皇安然无恙,愤怒的射击队看到沙皇安然无事,慢慢平静下来,而大主教也以上帝之名劝射击队离开,继续忠于沙皇。正当叛乱可以平息时,射击军团队长多戈鲁奇(Prince Dogoruky)上前指责、威吓射击军团立即离开,可惜弄巧成拙,原已平和下来的射击军团受到如此刺激,立即冲上前把多戈鲁奇刺杀,并冲上红外廊追杀纳里什金家族的成员,克里姆林宫顿时变成屠杀之宫,在索菲亚的指使下,军团多次屠掠。5月29日,射击军团离开克里姆林宫,乱事终于停止。一众亲米罗斯拉夫斯基的大臣在新射击军团指挥伊凡.科凡斯基(Ivan Khorvansky)带领下,要求两位沙皇都要得到公平的权力,但实际上是把伊凡成为第一沙皇,彼得成为第二沙皇,由乱事的幕后策动者索菲亚公为摄政。
再次加冕的彼得与其母为索菲亚心里的一枝刺,11月6日,两人被索菲亚赶离克里姆林宫,回到以前居住的普奥伯兹亨斯高耶村(Preobrazhenskoe),只靠微薄的津贴度日。在村内,除了日常教学外,彼得都终日沉迷于他的军刀、绵旗等的军事玩具、打仗游戏及木工。彼得11岁时,更联同一些纳里什金家族的小孩及旧部属、侨民的孩童同300人组成「普奥伯兹亨斯高耶军团」(Preobrazhenskii),不久由联合另一村庄的孩童组成了「史文诺夫斯基军团」(Semenovskii)及其它军团,每个军团都是依据当时的军事体制而建,有步兵(Infantry)、炮兵(Artillery)及骑兵(Cavalry)部队,所有装备都由皇家提供。由于索菲亚当时正对付科凡斯基,加上她觉得小彼得无可能有什么作为,故未有防范,也不理臣下的提醒,反而提供更多的装备予彼得。
由于彼得对军事的强烈好奇心,令他的正常学业停滞不前,但他的强大好奇心及对知识的渴求,才使他在余闲时间追回不少进度。彼得每日都与他的军团进行简单的步操、冲刺练习,但慢慢地,彼得对这些乏味无用的练习感到厌倦,故他经常到村内的外国知识分子请教军事战略、战术及理论等知识,以充实他的军团,彼得尤其对火炮有兴趣,经常在回家后反复思考及研究大炮的结构,因此得了「炮兵彼得」(Bombardier Peter)的外号。彼得的军团以军功为升级的标准,故彼得虽为沙皇,但也遵守规定,得到不少新的军事知识后,彼得军团的训练更为现实化,甚至有不少士兵在训练中死伤。
13岁时的彼得,开始研究防守战术及筑城的训练,并且在尤萨河(River Yauza)畔筑起一个由木建成的小城堡,自此之后,彼得与他的士兵不断扩建哨站、庭院的小城,彼得命名为「佩利斯堡」(Pressburg),利用它进行军团间的战争练习。与此同时,到了16岁后,彼得跟随一个名叫法兰兹.添默曼(Franz Timmermann)的荷兰商人学习六分仪及算术,甚至简单的航海技术,这对于彼得来说是非常新奇,因为他从未见过海洋,经过与添默曼的学习后,彼得与他成为好友,同时添默曼介绍一个造船工卡斯顿.白兰特(Karsten Brandt)予彼得去学习造船技术,在与卡斯顿的学习中,彼得终于制成了他的第一首船,后来他为该船命名为「俄罗斯海军之祖」。
同时彼得也请到村外侨民区内的日耳曼藉教官,指导彼得他们打仗及行军知识,又改用了武器、炸药等军事用品作为演习的必需品,在这时,彼得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兵与他的好友--波利斯.戈利齐恩(Boris Golitsin)及苏格兰人柏德烈.哥顿(Patrick Gordon),同时在卡斯顿那里学到不少手艺及知识,使彼得为日后的「理想」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在克里姆林宫,索菲亚正沉醉在她的女皇梦中,她把大部分权力与其情人巴斯尔.戈利齐恩(Basil Golitsin)分享,但其间他们在政并无什么大建树,1689年,戈利齐恩第二次出征克里米亚鞑靼(Crimean Tartars)大败,更使索菲亚的地位及威望每况愈下,射击军团也开始对二人不满,索菲亚却认为是彼得及其母亲的阴谋,更使她有除去彼得的野心,即使彼得多次退让。1689年8月17日晚上,索菲亚纠结射击团到克里姆林宫,准备发兵铲除彼得,但19个军团中有亲彼得的人,当晚连夜到彼得处通知彼得这个消息,并劝他尽快离开,当初彼得还因以前的屠杀事件感到害怕,但最后仍然到坚固的三圣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the Holy Trinity)暂避,久经演练的彼得军团由彼得的好友波利斯.戈利齐恩指挥。令人兴奋的是,射击团内的两个团共1000人倒向彼得,同时由彼得另一好友柏德烈.哥顿所率领的精锐军赶到助战。
索菲亚见形势不利,派了一位主教到三圣修道院与彼得议和,但彼得拒绝,同时那主教也倒向彼得,同时原本亲索菲亚的射击军团也渐渐松散,他们要求效忠于沙皇彼得,索菲亚见大势已去,主动投降,于9月被送到莫斯科效外的修道院,同时她的近臣被处决,而索菲亚的情夫巴斯尔.戈利齐恩被放逐到西伯利亚。而彼得则于10月6日与皇公大臣及他的军队回到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城内民众热烈欢迎他们的新沙皇回来。彼得重新成为沙皇后,把他的皇兄伊凡同为沙皇,请母亲妮塔莉亚为摄政,自己却不理政事,只继续在他的军事游戏、造船玩意及玩乐之中,终日不是与贵族吃喝玩乐,就是扬帆出海,即使是他在早年迎娶的皇后欧多西亚.罗普奇恩(Czarina Eudoxia Lopukhin),甚至是他的母后也为彼得而担心,最终妮塔莉亚因忧成疾,最后于1694年1月25日病逝,她的死令彼得心感悲伤,但不久却又与贵族吃喝玩乐,同年6月,彼得一次的出海,由于遇上了强烈风暴,彼得的船只慢慢渗水下沉,当众人感到绝望时,彼得却显得非常镇定,指挥船员到不远的乌恩斯基(Unsky)暂避,7月他到一个海湾时看到英国、荷兰的大型先进船只,故在21日创立了第一批的海军,彼得说:「俄罗斯要的是海军及海港!」「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俄罗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只要有海军及海港,俄罗斯的强大就会有成日的一日」,在此之后,彼得开始积极准备他的「强大俄罗斯大计」,向黑海及波罗的海挺进……
同时,俄罗斯正因彼得的任意妄为而停滞不前,他任命的贵族,大都碌碌无能,人民开始对彼得感到不满;而且,俄罗斯西南一带不断受到鞑靼人的侵扰,又受到土耳其苏丹(Turkish Sultan)的轻视及侮辱,使彼得不能再坐以待毙,终于决定于1695年1月开始他雄心勃勃、纵横东欧的扩张战争。1694年底,彼得集结30000人于莫斯科效外进行他出战前的最后操练,是次训练全用西欧方式演练,这遭到一些俄罗斯贵族不满,认为这是弃绝俄罗斯尊严的事,但彼得未有理会。1695年1月,彼得宣布领兵攻打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的亚述夫(Azov)。亚述夫位于亚述夫海,是出入黑海的重要据点,为往来西欧及贸易都有重要意义;彼得是次攻战,就是要为俄罗斯开拓这个据点。20日,彼得发出动员令,最后集结共151000人,分成两个大军团,第一团为31000人,分为三队,以彼得的皇家近卫军组成,由彼得的致友法兰素.莱福特(Fran&ois Lefort)、波利斯.戈利齐恩(Boris Golitsin)及柏德烈.哥顿(Patrick Gordon)领导,彼得作总指挥,自领由170门炮组成的炮兵队。同年春,彼得第一团由海路沿伏尔加河(River Volga)经顿河(River Don)南下亚述海;第二团由当时的名将贵族波利斯.舒利米提夫(Prince Boris Sheremetev)率120000人及出名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Cossacks)穿越俄罗斯西南的平原攻击土耳其沿第聂伯河(River Dnieper)的城堡南下,直指黑海。
7月15日第一军团抵达亚述夫城下,但由于南下之途准备不足,物资粮草未能及时到达,使俄军先陷入不利因素之中,相反亚述夫城在鞑靼人的支持下,早已做好防御工事,严阵以待俄军来临,加上亚述夫城倚河而建,由土耳其本军及鞑靼在俄军无海军力量支持的优势下,从水路投放源源不绝的物资供应,使原本只有6000人的城堡,更为坚固。同日,哥顿、戈利齐恩及莱福特各率一支俄军合围亚城,同时在炮击的支持下,迫守军投降,但守军负隅顽抗,发动多次突击,使俄军损失不少,同时土军又不时偷袭俄军,更使俄军渐渐陷入绝境。七月末,彼得见合围未能成功,便采纳哥顿挖地道突入的方法,企图突破,但未能有大功效。8月5日,彼得下令总攻击,并设赏金以鼓励士气,但第一次总攻在各方配合不当的情况下,换得1500人的死亡而失败。9月末,彼得再次发动第二次攻击,虽然曾以地雷打开缺口,但由于土军拼死抵抗,加上多次的失误及暴雨,使俄军再次被击溃。连场大雨使士气低下,武器损坏,10月初,彼得决定撤军回莫斯科。在俄军撤退的途中,鞑靼兵追杀俄军,加上时值冬季,使不少俄军冻死、饿死,当时的记载指出:「整个大草原都是死尸及死马,引来一大群狼来到,半数死尸也被狼群食去……」彼得的第一次出征,换来的是二万人的阵亡;但另一方面,第二军团却在第聂伯河战线上获得胜利,夺取所有土军城堡。当代俄罗斯史家苏诺夫耶夫(S.M.Solovyev)形容:「这是令彼得真正成熟的事件,同时使他从此战中醒悟,为后来的杰出表现带来最好的教材。」
回到莫斯科后,官方指出是次大战是「俄罗斯的巨大胜利」,但未能摭盖失败的事实,同时贵族们也借此大做文章,指责这次大败全因彼得用西方人及西方战法的错误而起的,又指出舒利米提夫大军的大胜,证明俄罗斯军不需要外国人的干预也能胜利,但彼得仍然不理会如此批评,全力开始他的第二次南征。
彼得认为是次大败是由于无海上力量支持,使亚述夫城未有面对太大的封锁;也使俄军未能有力阻止土耳其海军支持亚城。故彼得下令全国修道院及贵族「捐献」资金以大力开发造船企业,同时在科朗尼兹大森林(Voronezh Forest)内兴建大型造船厂,募集士兵及农奴约30000人加入采集木材及造船的工作,又重金聘请外藉造船工及木工指导。同时彼得又向荷兰购入护卫舰,将它分拆,送到造船厂大量复制;另一方面,彼得又聘请荷兰及瑞士的水手到俄罗斯教导士兵海战等事宜,彼得为建造自己的舰队不遗余力,更经常亲自入工场工作,终于到了1696年5月,建造了第一批约30艘的战舰。
第二次出征还有另一个问题,由于正值隆冬,贵族及他们的奴隶都去了避冬,故彼得下令动员时,面对兵源短缺的问题,但最后彼得绕过贵族下令奴隶自动从军,解决了兵源的问题。同年1月,伊凡五世驾崩,彼得正式成为唯一的沙皇,但彼得对成为唯一无什么大高兴,只埋头苦干于再征亚述之中。
1696年5月中,彼得正式再征亚述夫,以75000陆军及27艘军舰合共80000人南下。彼得亲自指挥军舰,以莱福特为副长,同时陆军由贵族出身的亚历西斯.薜恩(Prince Alexis Shein)指挥,由哥顿为副官,水陆并进南下,直指亚述夫;5月底,陆军快速地占领城外的攻击位置,同时海军则驱逐土耳其海军,遂而封锁海岸线,得到绝对优势后,俄军开始进攻亚城,虽初时被守军打败,但在炮兵的支持下,俄军终于成功攻入城内,同时彼得又走到最前线指导攻击,终于6月19日,土耳其守军出城投降,俄军于翌日进占亚城,彼得为是次大为高兴,俄军也于城内大肆庆祝。8月,彼得留8000人的军队留守亚城,高兴的回莫斯科,10月到达莫斯科,全城又再大肆庆祝。过后彼得未有沉沦于胜利的喜悦,反而积极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是次胜利更令彼得深信海军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故彼得下令贵族杜马改变税制以增加收入,利用此大力扩建海军,同时扩大造船厂的规模,又派兵员到亚城加强防卫。另一方面,彼得强令贵族、修道院献金以资助海军,又重金聘请外国的海军专家改进新海军,更派青年贵族到英国、荷兰及意大利学者造船及航海技术。
海军的扩建,未能停止彼得的野心,从以往接触西方事物的经验中,彼得明白他在俄罗斯所知所学的知识有限,加上莱福特的支持下,彼得希望能到西欧学习新事物,并把这些新知识带回俄罗斯,以一扫俄罗斯落后的形象,同时希望组织反土耳其的联盟。虽然其间有一些叛乱及众大臣的不同意,但仍阻止不了彼得到西欧访问的决心。12月初,彼得组织一个「高级使团」约250人出访,但彼得却以化名彼得.米哈罗夫的留学生身份随团,使团由莱福特领导,团中由不同阶层及职业的人组成,负责不同的事务。1697年3月,使团正式离开莫斯科,于4月到达由瑞典管辖的里加城(Riga),在里加,彼得一行人受到极不友善的对待,故使团不久就离开了里加,然后到达哥尔兰公国(Duchy of Courland),虽然彼得一行人受到卡斯米亚大公(Duke Casimir)的热情招待,但彼得对这个无什么海军力量的国家不感兴趣,决定自己先行离开公国,到达普鲁士的柯尼斯堡(K&nigsberg),在这里,彼得跟随一位炮兵上校斯特恩菲尔德(Prince von Steinfield)学习炮击,并得到他的高度赞扬。不久之后,彼得跟随刚到达的使团面见普鲁士帝选侯弗利德里希三世(Frederick III, the Elector),并与他讨论组织共同对付土耳其的同盟,但弗利德里希三世认为「俄国的最大敌并不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正在不断的衰弱,加上已绝少对外征战,故对俄罗斯的威胁不大,而且黑海对发展俄罗斯贸易根本无任何帮助,反而瑞典倒是要对付的,瑞典称霸波罗的海,赚取暴利,如俄罗斯能抢到波罗的海的霸权,将获利无穷。」,于是俄普相方终于签署了对抗瑞典的盟约,之后使团离开普鲁士,彼得先于6月初到达荷兰萨尔丹(Saardam),学习造船及木工技术,并寄居于他在俄罗斯相识的朋友希利兹.基思特(Herrit Kist)家内,彼得在这里加深了他的航海知识,并记下详尽的笔记,为日后回国后作参考。8月中,使团也到达荷兰,在市政府的帮助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学习船体结构学,并在其间制成第一件作品「彼得—保罗号」,更得到导师的特别赞许。
1698年1月,彼得等人前往英国学者数学、航海知识及船体几何学,同时到了当地大学、工厂及码头考察,又面见了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等。逗留三个月后,4月25日,彼得离开英国,但与此同时,他收到英、荷、奥三国正秘密与土耳其议和的消息,6月到达奥地利,彼得希望游说奥皇放弃联合土耳其的计划,但未有成功。正当他一行人于7月到达威尼斯时,更收到莫斯科发生叛乱的消息,彼得惟有回国,但在回程中,又收到叛乱已平息的消息,彼得就决定转到波兰华沙与国王奥古斯都二世(King Augustus II)会面,并达成了反瑞典的共识,为彼得日后的对瑞典战争埋下了伏线。
同年8月底,彼得回到莫斯科,结束一年半的西欧之行。是次西行对彼得来说,是重要而具影响性的,西行令他明白到俄罗斯的落后,令彼得了解到改革的必要,也为俄罗斯带来西方文化的滋润;同时这次西行,彼得也带来了几百名外国专才,为他的改革带来重要的原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反土联盟计划未能成功地被西欧接纳,反而在普鲁士及波兰的建议下,使彼得转向落实对抗瑞典的政策,对后来的北方大战及瑞俄之争带来重要的契机。
但彼得刚回到莫斯科不久,立即处理射击军团的叛乱,彼得对于叛乱表达非常的愤怒,于是下令强力镇压叛乱者,乱事很快被镇压,彼得经过反复审判,把200人处决,其它叛乱份子则被流放或行笞刑,最后更得知叛乱与索菲亚有关,彼得得知后立即下令索菲亚成为修女,改名苏珊,褫夺所有头衔。彼得回国后,除了日常公事之外,大都把时间放在他的情人安娜(Anna Mons)身上,彼得因对他的皇后欧多西亚非常厌倦,故在1696年与她离婚,今次回来后,把欧多西亚送到修道院,而彼得的皇太子亚历西斯(Alexis)交由他的妹妹妮塔莉亚(Natalia)抚养,由一位日耳曼藉的教师教导。
一齐都平定之后,彼得开始他的改革俄罗斯的雄图大计,1699年,彼得鉴于从前战争要经过贵族是非常无效率的,故他颁行建立正规海陆军的上谕,同年11月,颁布了「接收志愿者入伍」敕令,定下了军士终身服务制,更规定贵族男丁都要参加服役,同时在不久之后的1705年制定纳税人中选兵的制度,为俄罗斯带来稳定的兵源。在军官方面,彼得鉴于俄罗斯军事人才严重不足,故决定不理阶级身份,大量起用新人,同时订立派军官人才到外国深造,以希望军官将军本地化,不再需要用外地人。另一方面,彼得改革俄罗斯历法,把俄罗斯的新年由9月改为1月,与西欧统一。同时把纪年由以世界诞生(7207)改为由耶稣出生(1609)开始。社会方面,由于在西欧之行中,俄罗斯人留长长的胡须遭人讥笑,故彼得认为要改革风俗,下令所有俄罗斯男人都要剃须子,女性则被放宽禁止社交的禁令,可以开舞会,进行社交活动。
宗教上,由于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所占的土地乃国家的一半,加上教皇对彼得不加尊重,使他决定整顿,把教会置于国皇之下,由国皇管理及任免主教,土地兼有等。再者,彼得回国后,再次聘请千多人到俄罗斯研发科技及最新的武器,另外加强海军的训练等等。另一方面,彼得提倡工商业,鼓励工厂的建立,同时又聘请大量的工程人员改进工程技术…虽然某些改革令某些人民如宗教界的人士不满,但彼得一贯的不理会,仍然积极的进行他改造俄罗斯的理想。
当国内正在开始改革的同时,彼得马不停蹄的再次放眼对外国的扩张及他的温水港梦想,但由于西欧诸国对俄罗斯的反土提议莫不关心,甚至暗地里进行对俄罗斯不利的行动,出黑海之路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彼得唯有转向北方的波罗的海(Baltic Sea),与当时东北欧的第一强权—瑞典(Sweden)一争长短,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彼得主动与土耳其苏丹于1700年1月订下和平协议,同时得到西欧各国的认同。
但正当彼得想一展大计之时,他的好友菰福特及哥顿先后逝世,顿时使彼得失去难得的人才将领,但彼得仍然坚定对瑞典的战争,1700年,彼得重新编制俄军,把他童年时所创的的几个军团重新收编成军队主力,另一方面征集32000人进行战前的训练,新军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穷家子,在彼得主张的论才不论出身的制度下,混为一队,表达了俄军新制的建立象征。
同年8月,俄土两方正式甬立和平关系,彼得暂时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终于出兵向瑞典宣战,开始了为期21年的长期战争…
1700年1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向瑞典宣战,不久之后,丹麦(Denmark)也向瑞典宣战,彼得得知后,立即准备发兵响应,8月20日,彼得正式对瑞典作战,展开十八世纪初,东欧的最大规模战争---「北方大战」(The Great Northern War)。当时的瑞典是一个正值强势的大帝国,雄据芬兰(Finland)、芬兰湾(Gulf of Finland)及大部份波罗的海沿岸土地,更宣称波罗的海是瑞典的「内湖」,经济强盛,资源丰裕,对彼得来说是他发展俄罗斯的重大障碍。
由波兰、丹麦及俄罗斯的北方反瑞典联盟,看来是非常强横,加上瑞典的国王查理十二世(King Charles XII)年轻无为,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对联盟来说,更是最好的优势。但他们的盘算失准,当波兰及丹麦向瑞典出兵后,查理十二世立刻与盟友英国组织联合海军强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以主力绕过丹麦军破坏丹麦本土的防御工事,不久强入哥城,迫使丹麦国王弗德烈四世(Frederick IV)议和。另一方面,波兰军东攻里加城(Riga),希望打开缺口,以配合丹麦的海上攻势,但波军在里加遇到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彼得不理盟友的损失,照样在9月23日出兵,分批攻打瑞典的边境重镇纳尔瓦(Narva),彼得认为瑞军的主力及大队都被波兰及丹麦所牵制,必定未能赶来援救,故彼得对攻占纳城非常有信心,10月初,40000俄军集结在纳城外围布置,并迅即进行炮击,企图一举歼灭守军,但轰炸两星期后,纳城仍然坚固无损,战事正陷入胶着状态,但令彼得意想不到的是,11月18日,收到纳尔瓦城被攻击消息的查理率主力部队约9000人出现在彼得大军的面前,速度之快令俄军大为震惊,由于彼得当时已不在阵中,正赶到诺夫哥罗(Novgorod)与奥古斯都二世会面,商讨下一步的对瑞方案。指挥权交由奥地利藉将军卡尔.迪克莱(Karl de Croy)负责。由于查理的负面风闻,俄军又不知瑞军的打法,卡尔本身又不懂俄语,指挥上出现很大的问题,瑞典军方面,虽然长途跋涉,但在国王的鼓舞下,瑞军士气大振。下午2时,瑞军正式出战,而卡尔却仍然犹豫不决,约2时30分,俄军主力被全歼,卡尔.迪克莱等将领出降,军心严重散涣,俄军顿时立即崩溃,荒乱四逃,最少1000人溺毙,正当大好时机之时,瑞军却自乱阵脚,争相掠夺俄军物资、伏特加酒,士气也大为锐减,不能作战,故查理让俄军撤退,并允许俄军带回少量武器撤走。11月20日,俄军退到诺夫哥罗,是战损失6000人,彼得得知后大为震怒,同时瑞典利用此机会到处大肆侮辱俄罗斯,讥笑彼得为无能之辈,令俄罗斯的威望大减。查理在纳城之战大胜后,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重大问题,故专心转向对付波兰。
彼得对于纳城之战大败,快速进行检讨,他在日后着写的《北方战史》中总结纳城之败是:「充分表现俄军落后及战斗力严重不足的事实,迫使我们自强不息!」彼得为报纳城之耻,决定再次改革俄罗斯以提高资源,长期与瑞典作战。与此同时,彼得利用波兰与瑞典作战的空档,争取时间扩张工业,大量兴建工厂;另一方面,彼得又大量征兵,不论贵族平民,全被征召,并于九年内创建10个军团共200000人。同时彼得下令全国修道院及教堂把大钟等金属拆除,交予政府镕化练制武器。彼得又下令新军以战术运用及教导使用新式武器为主要训练核心。为此,彼得特地从英国购入30000枝火石枪,并分送到各工厂大量仿造,为日后战争带来充足的武器配备,而彼得的新军则交由当时的俄军第一将军波利斯.舒利米提夫(Prince Boris Sheremetev)所率领;为了专心对付瑞典,彼得再次下令亚述夫的守军严防土耳其北上偷袭,另外他又派彼得.托尔斯泰(Peter Tolstoy)出使土耳其以获取土耳其的最近消息。为了资助与瑞典的长期战争,彼得大力扩阔税基,基本上是无物不税,另外又大量制造货币,减低货币中的白银成分,以腾出作军费。
在改革不久后,彼得立即出兵报纳城之败,1702年7月,舒利米提夫率军17万围攻瑞属利伏尼亚(Swedish Livonia),打败7千守军,同年9月,彼得又出兵海上,攻打并击败于拉度加湖(Lake Ladoga)的瑞典海军,占领全湖。彼得乘连胜的余威,10月,彼得出兵攻打守卫涅瓦河(River Neva)口的瑞军,经过3日的激战,俄军夺取涅瓦河口的控制权,翌年5月,舒利米提夫进一步攻陷涅瓦河一带的要塞,威胁瑞典的安全。为了方便对瑞典的战争指挥,彼得于1703年5月16日,于涅瓦河一片沼泽地上建筑一座城堡,就是后来俄罗斯的首都––「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当查理得知后,狂妄地笑道:「让俄罗斯沙皇辛苦建城吧!我只要攻陷这些城堡的喜悦!」。为了巩固俄军在涅瓦河的基地,彼得下令于离圣彼得堡30公里外的科特林(Kotlin)建筑克朗斯塔特(Kronstadt)要塞以助防圣彼得堡;另一方面,彼得亦于同年创立海军部以统筹海战指挥,又在芬兰湾沿岸,建设多间造船厂及海军码头以加强海军阵容。
在强化波罗的海的俄军力量的同时,彼得于1704年出兵纳尔瓦以报1700年大败之耻,当俄军包围纳城时,守军因轻敌心态而未有专心防守。另一方面,彼得接纳大将门什科夫(Prince Alexander Menshikov)的提议,俄军分兵以主力强攻纳城,而门什科夫则率兵假扮瑞典援军诱守军出迎,纳城守军信以为真,立刻开城门接应,最后大败,余军逃入城内死守,彼得大声呼吁守军投降,但未有理会,8月9日,俄军发动总攻,终于攻入纳城,并大肆屠杀,彼得为了停止乱事,立即派小队杀一儆百,终于停止了屠杀,占领纳尔瓦。
正当彼得渐入佳境时,波兰的奥古斯都却连番失利,最后在1704年瑞军攻陷华沙(Warsaw)及克拉科(Krakow),立即迫令波兰贵族议会罢免奥古斯都,由亲瑞的斯坦尼斯拉斯二世(Stanislaus II)继为波兰国王,退出了北方联盟。但奥古斯都未有放弃,他向彼得救助,彼得为了波兰可牵制瑞典,决定于8月30日与奥古斯都于纳尔瓦结成同盟,由俄军资助波兰出兵攻击瑞典,而波兰则允许俄军进入波兰境内攻击瑞军。从此俄瑞之争出现第二战线,彼得迅即派庞大军队共17个团进入波兰,其中舒利米提夫于哥尔兰(Courland)大破瑞军,缴获大量军需品。另一方面,1705年夏天,俄国海军由哥尼里.古尔斯(Vice-Admiral Kornly Kruys)准将率领下于科特林(Kotlin)之战大败瑞典海军。之后的几年,俄瑞两方在波罗的海一带混战,互有胜负,但在1706年,奥古斯都私下又与查理议和,退出联盟,彼得有见及此,决定利用隆冬季节休养生息,退回俄国边境,诱使查理进入俄国腹地,另一方面,彼得面对连年之战的巨大负担,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并寻求丹麦、普鲁士、法国等国出面调停,但全部失败。而其间,彼得为了镇压国内的叛乱,未有过多的精神再行出兵。
1707年夏,查理终于决定出兵进攻俄罗斯,他更扬言「把沙皇打败,占领俄罗斯!」同月末,查理于萨克森(Saxony)率兵5万,渡过维斯杜拉河(River Vistula),直指莫斯科(Moscow),同时命令于里加的2万瑞军出兵,两军准备于俄国边界会合。但由于俄军主力到处避战,使查理疲于奔命,彼得又于边境诸镇设空城计,拉长瑞军的补给线。1709年4月查理率兵到达乌克兰(Ukraine)的普达瓦(Poltava)城,城内守军4000人,面对瑞典几万大军,却坚守了一个月,成功抵抗瑞军十七次强攻,更令查理严重受伤。6月4日,彼得率主力到达普达瓦外围,27日早上,两军于普城大战,两小时后,瑞军大败,1万人阵亡,俄军损失4千人。7月11日,俄军迫使其余的15000瑞军投降,又追杀残余瑞军,最后远征俄罗斯的瑞军全军覆没,查理在乱军之中负伤逃到土耳其,彼得乘机下令新建的波罗的海舰艇及本部兵马连连占领里加等波罗的海沿岸重镇,基本确立波罗的海的霸权。
打败瑞典后,彼得正想对付多年扰攘的土耳其,1711年,彼得率大军联合反土耳其的摩达维亚(Moldavia)及华拉基亚(Walachia)大公直捣土耳其,但在普鲁特河之战(Battle of Pruth)大败,丧失坚固多年的亚述夫城,至彼得于1725年驾崩前,在黑海的霸权仍然由土耳其所控制,彼得惟有专注于波罗的海的霸业,故此,彼得于1713年宣布把首都迁到圣彼得堡,另一方面,彼得为了停止鞑靼人在西南的扰乱,于1711-13年间派索罗柏德斯基(Soropadsky)率大军打败并赶走鞑靼人,国内又多次镇压农民、哥萨克人的叛乱。1714年,俄罗斯海军利用新式的盘帆船(Galley)于翰哥角海战(Battle of Hankoniemi)中打败瑞典海军主力,正式奠定波罗的海的唯一霸权,对俄罗斯的扩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夺得霸权之后,彼得鉴于多年之战,已令俄罗斯面临破产的边缘,再者对瑞典之战已取得重要胜利,虽其间还有小战,但随着查理于1718年在挪威(Norway)战场战死,瑞典终于决定与俄方于1721年议和,但由于瑞典方讨价还价,彼得决定暗派军队攻击瑞典内陆三百公里的工厂及工业建设,最后终于迫使瑞典签定尼斯塔特(Treaty of Nystadt)条约,俄罗斯得到芬兰、利伏尼亚及阿兰特岛(Äaland)一大遍土地,瑞典则得到200万卢布的补偿;达21年的北方大战,以俄罗斯战胜而结束,完成彼得打开「通往欧洲之窗」(Window on Europe)的理想。
回到俄罗斯之后,彼得开始他最后的人生,但却面对膝下无子的孤独,事原于他的皇太子亚历西斯(Czarevitch Alexis)的死。由于早年彼得与皇后离婚,皇太子由彼得之妹妮塔莉亚抚养,两人好少见面,年长之后与一些守旧派的贵族、宗教人士的感染,对彼得的新政非常不满,但个人却是行为不检,终日游手好闲,成为一众反彼得的贵胄的利用对象。1715年,亚历西斯更试图起兵打倒彼得,彼得得知后,立刻罢免了他的皇太子位,亚历西斯事败后,立刻逃到奥地利,并请奥王出兵助其夺取皇位,彼得得知后,曾要求奥地利交回亚历西斯,但奥地利坚持并无收容亚历西斯。彼得于是派托尔斯泰到奥地利交涉,最后于1718年1月,托尔斯泰把亚历西斯接回,彼得为此事大怒,把一众的太子党羽全部处死。而亚历西斯于5月承认反叛罪,6月17及24曰,彼得的大陪审团决定,以叛国罪判处亚历西斯死刑,正当决定何时动刑时,亚历西斯于6月26日暴猝。亚历西斯死后,彼得立一位与他的新皇后卡列莲娜(Czarina Catherine)小皇子彼得为皇太子,但他却在1719年夭折。自此,彼得再无男嗣…
彼得于东欧确立霸权后,他的雄心转到东方,彼得希望打开向东的贸易路线以弥补黑海航线的损失,但当中又遇到了不少的阻碍,故彼得把视线转到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当时波斯已是一个衰落中的帝国,又正值腐败无能的萨法维特皇朝(Dynasty of Safavid),彼得决定把它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圈之一,但波斯沙汗(Shah)拒绝,彼得于是在1722年出兵,陆海两军配合之下攻入里海(Caspian Sea),翌年进攻北方一些重镇,终于迫使沙汗割让里海的边缘地区,同时又于1724年与土耳其瓜分高加索地区(The Caucasus),终于建立了南部的基本扩张。同时彼得又向远东扩展,分别攻占堪察加半岛(Kamchatka Peninsula)、千岛群岛(Kurile Islands)等地区,又令丹麦人维杜斯.白岭(Vitus Bering)到西伯利亚(Siberia)至东寻求渡过北美洲的方法。
经过大败瑞典之战后,俄罗斯的地位大为提高,在对瑞典的战争中,俄罗斯成为诸国联合海军的总指挥,同时西欧各国都希望拉拢俄罗斯为西班牙皇位争夺战(The Spanish Succession’s War)调停,但也为西欧各国所忌惮,尤其当瑞典失败后,法、英、奥三国都担心俄罗斯向西渗透,故切法补助瑞典及土耳其以阻挡俄罗斯西向,同时,俄罗斯(尤其是彼得本身)却因外交手腕不足,西欧各国始终不承认俄罗斯的地位
改造俄罗斯、使俄罗斯欧洲化是彼得的毕生理想,虽然彼得年年征战,但他的改革未有一刻停止。军事方面,1712年,彼得于圣彼得堡内建设造船厂,以建造大型战舰,为创建巨大无敌的波罗的海舰队奠下基石。1716年,彼得制定《陆军条令》3册108条,对组织,行政管理等作出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及准则,成为以后俄军的建军基础。另一方面,1718年,彼得统一俄国海军的事务,于圣彼得堡建立海军院,分管军事管理,新兵训练等等,同时又在1720年颁布《海军条令》,22年制定大纲,改名为《海军部章程》,成为俄罗斯海军建设的重要条规,制定文件完成后,波罗的海舰队于1724年正式创军,成为俄罗斯最强的舰队。
行政方面,由于俄罗斯传统以贵族、土地领主组成的国家杜马(Duma)为行政主体,但效率严重不足,而且贪污腐败,对国家改革做成障碍,故彼得于1711年草创以9位西化派中坚组成的参议院代替杜马,国家行政、财政、税收以至军防大事、外交及司法都由参议院兼管,1718至1721年间,彼得仿照瑞典,下令扩大参议院权限,于参议院以下设9个院,院内又细分院长、副院长及院委员三等,处理不同范畴的诸事,并附有根据1720年制定的《总规则》(General Regulation)所写的章程、规则及管辖权限以兹分别,省除以往杜马冗员过多的问题,同时,彼得下令于参议院之上,加设总监督(General-Prokuror)一职,于战时皇帝不在国家时代理国事及指挥参议院。另一方面,彼得又于1722年1月颁行《官秩表》,作为官员升降的标准,同时于2月因皇太子之叛乱而修订《皇位继承法》,指出沙皇有权选择皇位继承人及可取消已定继承人权力的制度,某程度上是稳定皇位交接的顺利及平稳。
地方行政方面,彼得为俄罗斯建立地方行政的初步制度及结构。1708及1710年,彼得将俄罗斯全国分为八大军区,称为「固柏利」(Gubernii)隶属于海陆军,享有多方面的行政、财政、司法及治安权力;另外又于1719年,八大军区下分为五十个省,每省由一位军长(Voevoda)管理,同时再把每个省内分为若干分区,每区成立地方委员会(Zemskii Kommissar)管理,附属于参议院,此三层行政为俄罗斯的地区行政架构的基本。
宗教方面,为了进一步限制教会干政,彼得下令于1721年订下《宗教事务管理法》规定教会的权限,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同时组织由几位主教而成的「宗教事务总局」,代替大主教总管所有教会事务,由沙皇总理,沙皇为全俄罗斯的宗教领袖,所有宗教总局的官员,由沙皇任免,修道院要自力救济,不可再占用国家土地等。
经济方面,彼得于1719年成立矿业委员会及手工业工场委员会,负责工厂、手工业工场及矿区的一切事务;又再次引入外国专才及投资家到俄罗斯开厂及教导俄罗斯人技术及知识。1723年,彼得大力鼓励私人企业,又促进外国人到来投资,更以廉价优惠转售国营企业予外国人。商业方面,1712年,彼得于莫斯科成立国家商业委员会,全力管理俄罗斯商业贸易活动及事项,又于1722年下令规定厂家只可在商场上交易货品,更实施了国家专买的制度,增加国家收入。另一方面,彼得又于1705起下令开凿多条运河,以方便波罗的海的往来贸易。对外贸易上,彼得鼓励开办对外贸易公司,更对其提供补助,又进一步与西欧诸国签订贸易协议,在1698-1718年间,彼得亦多次派商人团到中国进行贸易,对维持俄罗斯强势有重要的帮助。
其它改革如从教会中取得教育权,在地方上建设多间小学、创办了俄罗斯第一份报纸、印刷所、剧院、科学院、图书馆及博物馆等等,都对俄罗斯的文化及科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彼得在最后的十年,一直都有病症,但始终坚持他的工作,有一年的隆冬,他看到有一批士兵沉船遇溺,他不理冰冷的海水,直接下海救人,最后士兵无事,自己却发高烧。虽然有一度好转,但由于彼得不断的工作,1725年1月开始,病情急转直下,尿毒症令他痛不欲生,不时痛至大叫大嚷,同时他的脚部也出现脓疮,并开始溃烂,恶臭难当。1725年1月28日早上6时,彼得利用最后的力量道出遗言,但当说道:「把一切都交给…」时就已断气,结束了53年雄才大略、波涛汹涌的灿烂人生。由于无指定继位人,皇室中又无男嗣,最后决定又彼得的皇后卡列莲娜继位女沙皇为卡列莲娜一世(Catherine I),3月8日彼得下葬于彼得保罗大教堂,永远陪伴他的俄罗斯...…
彼得作为一个求知欲非常高的沙皇,他的趣味也非常特别,在现在的圣彼得堡博物馆,现存放了不少彼得生前的标本,是他下令全国上贡的;但他的标本非常独特,包括一些连体婴、天生连身连体的动物、畸形胎儿等,甚至他夭折的女儿,也被制作成标本,或是就是彼得他的另类求知欲吧!
无论如何,彼得对俄罗斯的贡献是无容置疑的,不论是俄罗斯人或是外国学者,对彼得的评价都非常高,他的卓越成就----把落后、遭人欺凌的俄罗斯,变成一个拥有强大舰队、庞大陆军;内部也有先进的政治体系、工商业起飞的东欧大帝国,彼得当之无愧的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大帝」,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永垂不朽的彼得大帝!
【转自中华历史网上的转帖,文章起始来源及作者不详。特此致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