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伟大的小国 ─ 芬兰 (记苏芬战争)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5-10 15:52
标题:
伟大的小国 ─ 芬兰 (记苏芬战争)
伟大的小国 ─ 芬兰 (记苏芬战争)
一九一七年俄羅斯帝國崩潰,各股勢力正在俄羅斯國內爭鬥,邊境許多民族紛紛獨立建國。芬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四國是北部波羅的海周邊趁機而起的小國。十月革命後共產黨掌控俄羅斯,建立蘇維埃,芬蘭的共產黨在一九一八年也趁機而起,試圖推翻共和政體。這就是芬蘭的內戰,後來被壓制下去,共產黨成員逃到蘇聯。芬蘭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與繁榮。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蘇聯與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在九月共同出兵瓜分波蘭。雖然有這個條約存在,多疑的史達林並不傻,他不信賴這個條約可以維持長久,因此他亟於加強北方──尤其是波羅的海一帶──的防衛力量,以建立一個跟德國間的緩衝區。首先他壓迫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簽署貿易及協防條約,並租借軍事基地,然後他轉而處理芬蘭問題。當時的芬蘭在蘇聯共產黨眼中根本就是「白俄」的餘孽,而且他們懷疑芬蘭跟右翼的納粹德國有秘密勾結,一旦有事會成爲攻擊可拉半島上重要軍港莫曼斯克的跳板。更何況芬蘭邊境離北俄第一大城列寧格勒只有四十公里,她在芬蘭灣上的幾個小島更對列寧格勒的海上防衛十分重要。當然,這裏面更夾雜了史達林的野心。
一九三九年十月起,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開始跟芬蘭談判,要求芬蘭割讓列寧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領土,並且將芬蘭灣入口處的罕勾港(Hango)和芬蘭灣內的一些小島租借給蘇聯作爲軍事基地;蘇聯的交換條件是將東卡瑞立亞(EastKarelia)約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給芬蘭作爲補償。蘇聯的條件看起來不算嚴苛,甚至芬蘭得到的土地要比失去的多。但是實情並非如此,芬蘭失去的土地都是比較肥沃的地區,蘇聯用來交換的土地除了一片密林和荒原外什麽都沒有;另外波羅的海邊上的三小國雖然也接受蘇聯類似的要求以換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蘇聯支援下的共產黨就奪取了政權,將原本獨立的三小國也納入成爲附庸。對這樣的條件,芬蘭人當然會猶豫。史達林原來以爲芬蘭跟其他三小國一樣,只要聲音大一點,嚇一嚇就會屈服了;想不到芬蘭人不吃這一套。在惱怒之下,他提出更苛刻的條件,當然更沒有結果。最後他決定要採取軍事行動,給芬蘭一個教訓,並且準備在入侵芬蘭後讓放逐在外的芬蘭共產黨掌控政府,建立魁儡政權。
在當時,這兩國的國力根本無法比擬。蘇聯人口有一億三千萬人,常備軍有六十萬人,分爲二十八個師,外加一個機械化軍團(三到四個師),五個戰車旅,炮兵數量很龐大,另外還有數百萬的後備兵員可以動員;空軍更有上千架飛機。芬蘭人口只有三百五十萬人,常備軍約三萬人,加上動員後的後備部隊共二十萬人,編成八個步兵師,另外有約十萬人的國民兵部隊和婦女輔助隊;戰車只有二十八輛一次大戰時法國雷諾戰車,和十輛左右比較現代的輕戰車;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後的輕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沒有現代駐退裝置的加農炮;空軍則只有七十架飛機。芬蘭唯一能跟蘇聯比較的只有在步兵輕武器方面,配備的同樣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槍,但是芬蘭軍的經過改良,準確性較高;另外還有不少蘇米(Suomi)衝鋒槍。
蘇聯爲了進攻芬蘭作了部份性的動員,兵員總數達到約五十四萬人。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爲總指揮,下轄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及第十四軍。作戰計劃如下:
南部攻勢
第七軍(十個步兵師,六個戰車旅,兵員二十四萬人,戰車一千五百輛,大炮九百門,飛機三百架)從列寧格勒以北沿著拉都嘎湖西岸向北進攻,突破芬蘭的曼尼海姆防線,奪取芬蘭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然後向首都赫爾辛基前進。
第八軍(七個步兵師,一個戰車旅,兵員十五萬人,戰車五百四十五輛,大炮五百二十門,飛機兩百架)沿拉嘟嘎湖北岸向西進攻,跟第八軍會師,以鉗形戰術粉碎芬蘭軍的抵抗
中部攻勢
第九軍(五個步兵師,兵員九萬五千人,戰車兩百七十五輛,大炮三百六十門,飛機一百架)經蘇歐穆沙密(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司尼亞(Bothnia)灣畔的歐路(Oulu),將芬蘭割爲兩半並切斷跟瑞典間的陸上交通。
北部攻勢
第十四軍(三個步兵師,兵員五萬五千人,戰車一百六十五輛,大炮兩百二十門,飛機七十架)從莫曼斯克向西攻擊皮查摩(Petsamo)地區,然後沿「極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邊境爲止。
這個作戰計畫在紙面上看來十分完美,紅軍挾著人數和裝備上的優勢分進合擊,把芬蘭切成數塊,首尾不能相應;即使數量居於絕對劣勢的芬蘭軍有準備,他們也無法沿著漫長的國境線佈防,紅軍的前進應該是勢如破足。蘇聯領導階層的信心十足,副國防部長指示炮兵單位只要準備十二天的彈藥就足夠,擔任遊行前導進入赫爾辛基的一支軍樂隊都準備好了;連史達林都相信這次戰爭不會超過十六天,還特地下指令給各部隊絕對不准進入瑞典的領土。
芬蘭軍的作戰計畫不如蘇軍這麽大規模,他們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一次大戰時的靜態防衛,將大部份部隊集中在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線,因爲這個狹窄的地帶正是傳統上入侵芬蘭的走廊;從拉都嘎湖北岸一直到巴倫支海,他們只配備了少數的警戒部隊,監視那整片無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澤荒原。不過這個曼尼海姆防線其實並不怎麽堅強,主要是以沿線的碉堡群爲防禦的重心,碉堡群間的間隔也很大;許多碉堡更只是由原木建成,連混凝土都沒用上。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連續數天挑釁之後,蘇聯軍正式侵入芬蘭領土。一開始,紅軍的計畫執行得很順利,芬蘭的前衛部隊根本擋不住紅軍的集中攻擊。在第七軍的正面,許多芬蘭士兵有生以來首次面對戰車,驚慌失措地逃逸,第八軍的進展也不慢。在第九軍當前的兩個芬蘭民兵營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螞蟻一樣,很容易就被掃開。最北方的第十四軍也輕易地攻佔了皮查摩地區。
開戰一周後,芬蘭的戰線各處都告急,似乎全面崩潰迫在眉睫,但是蘇聯這四支部隊卻忽然停下來整補,讓芬蘭軍有喘口氣的機會。爲什麽紅軍會停下來呢?照理說根據他們作戰的教條,應該是攻擊加攻擊的奔流戰術,不會給敵人喘息的機會;難道他們志得意滿,學龜兔賽跑的兔子躺下來睡覺了嗎?不是的,其實紅軍有他們的苦衷。首先是天候問題,這年的冬季是歐洲百年以來最冷的冬季,在芬蘭地區夜間溫度經常在攝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蘇聯的戰車每兩小時一定要發動一次,許多卡車的水箱都凍裂了,潤滑油也常結凍造成武器失靈。芬蘭人民在許多地方都自動自發地做到堅壁清野,逃難前把自己的房子燒成平地;禦寒準備不足的蘇軍即使攻佔了一個村莊也往往找不到房子可住,只能擠在數量稀少的帳棚裏。
天候之外,地形也是很大的問題。除了第七軍之外,其他三個軍都發現自己被地形所困,他們進軍路線上都是密林沼澤,機械部隊根本無法穿越,只能靠僅有的幾條羊腸小徑,少量的芬蘭軍就可以把它們封死。而蘇軍步兵大部份都是來自南俄、烏克蘭、以及中亞等比較溫暖地區的士兵,根本無法適應這種寒冷的雪地作戰,也缺乏雪鞋、雪屐,會滑雪的更少之又少。少數一兩個受過寒訓的部隊的能力也值得懷疑,他們的寒訓手冊中竟然有一章專門講授如何在穿雪屐時用刺刀肉搏 ── 芬蘭人把它當笑話大全傳閱。所以紅軍的部隊的運動完全都局限於道路附近,無法作越野運動。這些農民出身的士兵也太過好奇,對芬蘭人留下的物品都想撿拾據爲己有,許多都喪生在芬蘭人布下的詭雷之下。蘇軍的車輛沒有僞裝,都漆成深橄欖色,士兵的戰鬥服也是卡其色,在雪地裏特別明顯,成爲芬蘭狙擊手的最好目標。所以,蘇聯各部隊都不約而同的停下來整補,準備下一波攻勢。
但是,這給芬蘭軍松一口氣的機會。芬蘭軍在經過初期的驚慌之後逐漸冷靜下來,開始用各種方法騷擾蘇軍。芬蘭軍原本就專精於防禦作戰,再加上對天候和地形的熟悉,更是如魚得水。他們個個都會滑雪,無聲無息地在密林中滑雪穿梭,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用衝鋒槍掃射一陣,然後又像幽靈一樣地消失在密林中。他們其中有很多都是職業獵人,穿著白色僞裝服,在密林中根本看不到;往往當蘇軍士兵毫無戒心的時候從七、八百公尺外射來一發子彈,馬上多一個人去見馬克思,在蘇軍中造成很大的恐慌。蘇軍雖然嘗試派出巡邏隊,並沒有什麽效果,甚至於這些巡邏隊還常常被芬蘭軍伏擊,消失得無影無蹤。許多蘇聯士兵開始稱芬蘭軍爲BelayaSmert(白色死神),可以想見他們的士氣。
芬蘭軍最喜歡的目標是補給車隊和野戰廚房,這些不但是容易的目標,還可以讓大量的蘇軍士兵沒有辦法得到熱食,士氣大受打擊。他們這種戰術成功到什麽程度呢?蘇軍第四十四師師長敗退被史達林處決時,罪名之一就是喪失了五十五個野戰廚房。除了善用地形外,芬蘭軍也用各種不同的手段補充裝備之不足。他們沒有足夠的戰防炮,但是蘇軍步戰協同作戰幾乎是不存在,於是芬軍步兵就用炸藥和火焰瓶來對付落單的蘇軍戰車。火焰瓶的渾名「莫洛托夫雞尾酒」就是這時得來的。芬蘭軍更假扮蘇軍士兵指揮交通,把整支蘇軍補給車隊指引到芬蘭軍的防線去。
在南方,蘇聯第七軍在十二月七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時間整補,芬蘭軍趁機補強了曼尼海姆防線的防禦。曼尼海姆抽調一個雜牌團,由一名自告奮勇的富商塔維拉(Paavo Talvela)率領,增援拉都嘎湖北岸的防務。塔維拉到達該地區後,發現當地芬蘭軍在連日的撤退下士氣低落,馬上就採取主動攻勢。他的部隊在深夜溜過結凍的湖面,突襲睡夢中的蘇聯第八軍前衛。雖然沒有造成多少實際損失,但是他轄下部隊士氣爲之一振。接著他把這打跑戰術一再地重復,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隨時都有狀況,打得蘇聯士兵都沒法好好休息。然後他更利用蘇軍依賴道路的弱點,發展出著名的「柴堆(motti)戰術」──所謂的motti是芬蘭人伐木的習慣,他們先砍下樹木堆成一堆,日後再來一一處理。他們對蘇軍也是比照辦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蘇軍的縱隊擋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戰術刺探縱隊中各部隊的強度,然後選擇弱點突穿,建立橫過道路的封鎖線,把蘇軍縱隊切割成營、連級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蘇聯軍隊習慣於大兵團、大計劃的作戰,一旦碰上這種各自爲戰的情況就慌了手腳,不會採取主動,唯一會做的事就是馬上就地掘壕防禦,等待上級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來,補給也接不上,又餓又凍的蘇聯士兵根本就無法有效地防禦。這樣下來沒過幾天,蘇聯第八軍就從攻勢變成處於守勢的狀態。
在最北方蘇聯第十四軍比較有所斬獲,在成功地佔領皮查摩後,繼續向南進攻。但是仍然不敵「白色死神」,只沿著「極圈公路」推進了九十公里不到就被一個芬蘭營擋了下來。
蘇聯第七軍在休息十天後,終於在十二月十七日重新展開攻勢,進攻曼尼海姆防線。他們攻擊的協調程度非常差,連曼尼海姆都把它們比方成「一個指揮紊亂、荒腔走板的管弦樂曲」。當蘇聯步兵用人海戰術前進時,蘇軍坦克並沒有出現支援,步兵在芬蘭軍準確的射擊下橫屍遍野。等到蘇軍坦克出現時,他們的步兵則又不見蹤影,芬蘭軍雖然沒有強力的反戰車裝備,卻能輕易地接近蘇軍戰車後方,用凍硬的木材塞入履帶和履帶輪之間,讓它們動彈不得,再用手榴彈、火焰瓶摧毀它們。短短四天之中,蘇軍就損失了兩百三十九輛坦克,步兵損失更多,不得不在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攻勢。
蘇聯最大的噩夢在中部攻勢。第九軍兵分三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師,中路是第一六三師,南路是第五十四師,另外第四十四師和第八十八師擔任軍預備隊。芬蘭軍原本只有兩個國民兵營擔任警戒,蘇軍開始攻擊後才七拼八湊編成第九師,緊急地調到這個地區。第九師先派出一部份部隊掩護北路和南路,在十二月十一日用一個團就把蘇軍第一六三師的補給線切斷並包圍起來。蘇軍派第四十四師來解圍,也一樣在路上被切成數截,落入「柴堆戰術」的死亡陷阱之中。又凍又餓的蘇軍在一個個口袋裏既無法突圍,又無法得到補給,連生個火來取暖都還要擔心芬蘭士兵會從陰影中滑雪出來,往火堆裏扔炸藥。
反觀芬蘭軍因爲有機動力(滑雪),他們可以在密林深處設立有火爐的營地,各部隊輪替休息。從十二月十一日打到一月八日,這兩個師被徹底消滅,芬蘭軍統計到的屍體有兩萬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計其數的蘇軍屍體掩埋在森林中的積雪之下,數個月甚至數年後才被發現;芬蘭軍方面只有九百人陣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傷。在這同時,芬蘭軍也圍上了第一二二師,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師,他們狀況稍稍好一點,沒有全盤崩潰,不過在整個戰爭期間(到三月八日爲止)他們困守在一小塊地區,並且蒙受重大損失。第五十四師則步上第一六三?和第四十四師後塵,整個被芬蘭軍吃掉。這之後,在蘇聯第八軍地區,第十八師和第一六八師也遭遇了跟他們第九軍的同志一樣的命運,還陪上了一個坦克旅。
這樣的戰果當然讓史達林大爲震怒,於是一批高級軍官人頭紛紛落地。史達林把總司令換掉,由在一九三九年指揮波蘭之役的提摩申科元帥接任。他大量調集增援的部隊,人數到達九十萬人之多,大炮有兩千八百多門,在適應雪地作戰上作了一些緊急的改善。也對部隊進行特訓,要求戰車和步兵相互支援。
在經過大量的轟炸(蘇聯空軍在一月份總共出動了七千多架次)與炮擊後,蘇軍在二月十一日再度從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線進攻。這次蘇軍是只許勝不許敗,各級指揮官完全不顧人命和裝備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戰術衝鋒前進,有時屍體堆了三四層厚。芬蘭軍雖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蘇軍極大的傷亡,畢竟還是敵不過蘇軍數量上的優勢,終於在三月初曼尼海姆防線失陷,全線告急。芬蘭政府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這時蘇聯其實也急著找個下臺階,原因有二,一是天候:春天將近,解凍後芬蘭地區大部份會變成泥濘不堪的沼澤,更不利蘇軍作戰;第二是國際政治:蘇聯入侵芬蘭已經導致她被國聯褫奪會籍、驅逐出會,可見西方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觀感,如果再持續下去,說不定英法等國都會出兵芬蘭助戰。於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芬蘭終於在三月十二日接受蘇聯的條件,結束了這場歷時三個半月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芬蘭當然損失很大。芬蘭軍有兩萬五千人陣亡,四萬三千人受傷。而最後他們除了要接受史達林最初的條件外,更多賠上了不少領土,總面積達到全國面積的百分之十二。但是他們在戰爭中的表現,再加上芬共起事的失敗,讓莫斯科認識到共產黨在芬蘭沒有生存的空間。因此,史達林在和約中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答應不再支援芬共。而且這個戰爭更打出了芬蘭人的團結心。蘇聯紅軍在這場戰爭雖然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保守估計有近五十萬人傷亡,實際數位有可能要多一倍;據說從列寧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樣一點的醫院都擠滿了傷兵。
蘇芬這次冬之戰把蘇聯軍隊的弱點暴露無遺。他們空有龐大的組織,現代的機械化部隊,大量的重裝備,但卻無法發揮功用。由於史達林在30年代整肅異己及共產黨政治挂帥的結果,各級指揮官不是對上級唯命是從的應聲蟲,就是政治忠誠度遠勝過其軍事能力的黨官。他們在面對靈活多變的芬蘭軍隊時,不能也不敢更動從上級下達的計畫和命令來應付突發狀況。他們的素質更影響了一般士兵,無法提供適當的訓練和指令。再加上對天候和地形毫無準備,可說是大大的出了一次醜。
經過史詩一樣偉大而堅苦卓絕的奮鬥,芬蘭在1939年、1944年和1948年三次保持住了政治上的獨立。其意義可以從下面這樣一些事實中看出來:在當年總人口不到七百萬的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吞併後,一共有超過兩百萬的人口由於處決、流放和“在勞動改造中死於體力衰竭”而喪失。大量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被史達林放逐到北極、中亞和西伯利亞,同時像摻沙子一樣向三國遷入俄羅斯人,到蘇聯解體前夕,三國文化在本國竟然成爲瀕臨滅絕的“少數民族文化”。
經濟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初,芬蘭的人均年收入水平與波蘭和日本在同一水平上,爲75美元,約爲當時美國的八分之一強,只相當於捷克人均年收入的二分之一(當時捷克是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之一,工業發展水平高於奧地利和荷蘭)。1939年以前,愛沙尼亞共和國有發達的油葉岩工業,拉脫維亞共和國則繼承了沙俄留下來的大量機械製造、造船等工業,兩國的生活水平和國民收入都高於芬蘭。而如今儘管波蘭和捷克等國實現了經濟復興,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經濟也見起色,但只有芬蘭保持了與日本接近的人均經濟水平。這些都是當年芬蘭人民在面對強鄰勒索和入侵時奮起自衛所留下的最珍貴、最有意義的遺産。
芬蘭至今屹立於獨立的、自主的、繁榮的發達國家之林,而當年入侵芬蘭的那個國家卻早已成爲“歷史名詞”,和納粹德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
芬蘭通過蘇芬戰爭捍衛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使國家民主自由的社會制度得以繁榮發展,最後成爲世界上最富裕的福利國家之一,避免了在獨裁腐敗的暴政統治下奄奄一息,無疑是戰爭的勝利者。
蘇芬戰爭充分說明:自由不是廉價品,自由要靠每個人自己去捍衛,蘇芬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就充分說明這一點,給人以無限的啓迪。
【转自多家网站,文章起始来源及作者不详。特此致谢!】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5-10 16:35
难怪西贝柳斯能写出足可媲美贝多芬的音乐诗史“芬兰颂”。
我对芬兰这个伟大的弱小民族,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作者:
Yongbo
时间:
2007-5-10 21:14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确震撼人心地美。据说芬兰人民热爱这首乐曲甚于爱国歌。
西贝柳斯也因这首乐曲而成为芬兰人民的民族英雄。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