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学网站纷纷倒闭, 传统作家全线撤退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7-4-11 07:57     标题: 文学网站纷纷倒闭, 传统作家全线撤退

文学网站纷纷倒闭, 传统作家全线撤退


传统作家从网站撤退,似乎已成大势所趋。据悉连被称作是传统作家在网站的最后的留守者、一直酷爱网络的作家陈村,最近也毫不犹豫地挥一挥手,辞去了版主的工作。虽然他仍保留“榕树下”艺术总监的职位,但陈村说,那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偶尔出出主意而已。从网站竞相争抢传统作家加盟、抢购作家作品版权,到如今文学网站纷纷倒闭,作家几乎全线撤退,前后不超过两年时间。为何作家们会这么快就告别网站?传统作家难与网站亲密接触的缘由何在?

购风潮不再

2000年初,中文网站曾突然刮起一股抢购作家作品网络版权的风潮。胃口大的不分良莠一概通吃,开出的版权使用费从千字10来元跃升到30元以上。当然这还是很低,于是又有网站用股权来补偿。有的网站一转眼号称买了200名作家,平价计算,也是2000万元的巨资。当时曾让人兴奋了一下,以为网站和作家的出头之日都要到了。

后来纳斯达克一声炮响,送来许多泡沫。有的收买了作品的网站不但没有付出合同规定的费用,连付员工的薪水都成了问题。在传统领域创造了亿万财富的好东西,在网上基本颗粒无收。“博库”英勇悲壮地推出在线购买电子文本的模式,这差不多是中文书库最后的斗争。中国的网民收入少,玩心大,交了网费后更加信奉免费,中国的网上支付还不完备,电子文本的阅读硬件有待出现和改善。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免费的侵权网站还活着。而“博库”那么优秀庞大的一个网站现在只剩下维持的力气了。

王朔:深度触网

王朔大约可算是中国作家中深度触网的一位。一年多前,他雄心勃勃地创办了“文化在中国”网站,当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有可能,他要把这个网站办成可与“美国在线”媲美的有影响的网站。

“王朔网站”当时曾设有四大板块:《文学在中国》、《电影在中国》、《音乐在中国》、《美术在中国》,王朔自己亲自领衔上阵操刀。然而,仅一年,网站就因经济拮据被迫“缩水”,面临关闭。如今这些都已成为“最后的绝唱”。

巴金、余秋雨、余华:曾经入股

中国老中青三代的著名作家巴金、余秋雨和余华,曾经正式成为“中文在线”网站的股东,这使得中国作家触网的深度,首次不再停留在版权上,而是正式握有网站股权。

对余秋雨、巴金而言,入股是一个既高兴又被动的过程,均来自余华的鼓动。成为股东的余秋雨表示,经济收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喜欢的只是被一种新的文化,被一个新的年龄层次所选中。而余华则很早就找到了网络与文学相一致的东西:“都表达了人对自己生活现实的狭窄的不满。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得到满足的程度可能会超过文学。”

余华当时对“中文在线”前景的预测是,“就像自己在写的那个长篇一样,写了一个开头放在那里了,至于以后是什么样子的故事,现在还不知道。但是相信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当时,余华也曾以股东身份为“中文在线”出谋划策。不幸的是,没隔多久“中文在线”就关闭了,而股东的名份也随之烟消云散。

莫言:上网就胆大

对于网络这个被文人雅士吹嘘得神乎其神,同时又被文人雅士贬斥得一文不值的地方,莫言的态度始终是,对于自己不懂或是不太懂的事物,出言谨慎。莫言的网络相关经历是,数次被人强拉去给网络文学做评委,并曾在千龙新闻网开专栏。

短短的上网经验让莫言发现,“网上文学跟网下的文学其实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大多数的网络文学,都是在网下写了贴上去的。因为写作时就知道要往网上贴,所以就具有了网上文学胡说八道——也可以叫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素质。”

莫言对网络的名言是:“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他说当时之所以答应在千龙新闻网上开专栏,“就是要借助网络厚颜无耻地吹捧自己,就是要借助网络胆大包天地批评别人。当然我也知道,下了网后,这些吹捧和批评就会像屁一样消散——连屁都不如。”

陈村:版权问题是根本原因

酷爱网络的作家陈村,曾经那样热衷于让网下作品慢慢朝网上挪动,但他渐渐发现,这根本就行不通。陈村认为,这一切的祸根在于,现在中文网络的绝大多数的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传统文学作品、音乐作品,都是非授权使用。这也正是传统作家不愿与网站亲密接触的根本原因。

陈村认为,如果版权的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引发无数官司,还必将阻碍中国网络的生存和进步。中国的作家太善良可欺,上千名作者被无数次侵权,只有6个作家曾经起诉但还在网上被群起而攻之。更好笑的是,这个官司胜诉了,他们的作品依然被大量侵权。法律从来不把侵权者罚到心痛肉痛倾家荡产。

于是,现在的状况就是,有的网站为了自我保护,把涉嫌侵权的一部分划出实体,把自己好端端的一个站弄得很难看。网上做新内容的动力十分微弱,因为费尽心力地做,最多保持几天的独家并有被起诉的危险。因为缺乏可以操作的商业模式,众多中文书库处境危急,朝不保夕。今天先灭了职业作家,明天关门的是网站,后天翻白眼的就是网民了。像“博库”那样的站,只要每个使用它的网民每月付一元钱,它就活了,可以安心做好内容。那笔钱加上网络广告,可以养活1000个和“榕树下”规模相当的网站。

陈村的结论是,或许,只有等到90%的网站消失之后,收费模式才可能推出,互联网的春天才可能来临。


【转自《解放日报》,特此致谢!】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7-4-11 08:56
向那些倒闭了的文学网站致哀!作家以作家的情怀办网络,终归是要失败的。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4-12 15:5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7-4-11 01:56 PM:
向那些倒闭了的文学网站致哀!作家以作家的情怀办网络,终归是要失败的。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

办文学网站,读者是上帝,没有读者,写手的作品不如放在家里,贴到网上干什么?

办文学网站,请200名知名作家干什么?名与不名,由读者鉴定。民间不知有多少好写手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