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 ─ 虞允文大败完颜亮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5 13:53 标题: 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 ─ 虞允文大败完颜亮
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 ─ 虞允文大败完颜亮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采石发生了我国历史上宋、金两国长期对峙局面下一场大规模的水陆大战。金国皇帝完颜亮经过长期谋划,遣兵六十万、兵分四路南下,欲图一举灭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际,南宋抗战派官员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不到两万人的宋军与金兵决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取得了辉煌胜利,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人。幼时聪明,七岁即能提笔作文。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先后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虞允文虽为文官,却很关注边防武备。当高宗进行防御部署,派成闵去荆襄时,虞允文认为荆襄非金兵进攻重点,成闵该往淮西。当完颜亮造都于卞(开封),南下渡淮之势十分明显时,虞允文再次向高宗建议:宜令成闵军在池州者驻池,在九江者驻江,不要再去荆襄,若金兵出上游则援上游,若金兵出淮西则援淮西。事实证明,他的这个估计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南宋统治集团的重视。
虞允文在采石闻说北岸有金兵四十万,战马八十万匹。采石戍区尽是自和州溃退而来的南宋败兵,秩序混乱,士气低落,叹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至?”又语士兵:“今日事有进无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捐躯报国正是我平生志向。”于是他与将官时俊、盛新等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步兵与骑兵埋伏于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五队,各以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行动快速船)和战船组成,一队泊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成倚角之势;另两队隐蔽于姑溪河与锁犀河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采石宋军,经虞允文一番整治调拨,由原来的散兵游勇变成了一支同仇敌忾的生力军。
宋军部署稍定,即遇金军顺风鼓噪渡江。金将蒲卢浑进谏道:臣观宋舟甚大,行驶如飞,我舟既小,行驶反缓,水战非我所长,恐不可速济。完颜亮斥道:“以前我跟梁王(兀术)追赵构至海岛,曾有大舟么?”执意号令进军。他先使部分水军倦攻以试探宋军虚实。宋军识破金兵动机,未予反击,江面并无动静。于是完颜亮挥动小红旗,率战船数百,自杨林渡口(今和县双桥附近)出发,顺风顺水,向东岸冲来。及到近岸,突闻鼓号四起,只见宋军从岸头隐蔽处跃于滩于,严阵迎战金兵。这气势,金军自入淮西以来尚属初遇,不觉震惊,欲后退而为风阻。前行之七十余战船勉强靠岸,部分金兵开始登陆。但大部船只因船底宽平,行动不便,在江中飘摇不定,无法前进。虞允文在前沿见金兵登陆,回头拍着勇将时俊之背云:“你的胆量,天下闻名,此时立在阵后做甚?”(见《宋史·虞允文传》)时俊挥舞双刀冲向金军,大队宋军跟着冲去,人人奋勇杀敌,登陆金兵被全部消灭。
这时江面风力渐弱,南宋水军开始反击。海鳅船踏车之士,虽系新征民工,却毫无惧色,冒着射来的飞箭踏车前进。兵将见民工这般勇敢,深为感动。海鳅船冲入金军船队,将其船队拦腰截断。船上金兵大半溺死江中。
完颜亮不甘失败,将其余船只重新集结,准备再次进攻。这时天已傍晚,暮色苍茫。适有一队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撤下的宋军路经采石,虞允文立即让他们自山后至江边往返运动击鼓,充作疑兵。据载,当时采石附近百姓,也来助战观战,采石至东梁山沿江山坡滩岸,连绵数十里喊声不绝完颜亮忽听岸上鼓声震天,人声如潮,又见“山上人皆驻足动,遂成江南壁立万仞之势”,以为宋援军到达,慌忙下令退兵。
虞允文预料完颜亮虽遭重创,但不会死心,必将卷士重来。于是连夜部署:将战船秘驶杨林河口,封锁金军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队海鳅船停泊于杨林河口上游,船上盛以火箭和霹雳炮,安置一批神射手,以用霹雳炮和神臂弩杀伤敌人。虞允文命令水军将领盛新道:“决不能让敌船逃脱一只,如果敌船不出杨林河口,就远射岸上的金兵。”
翌日,金水军果然又发动进攻。完颜亮督军进至杨林河口,宋军战船已列阵守候。金军正准备上前突阵,宋军射手扳动神臂弩,箭如飞蝗,金兵纷纷应弦而倒,上岸逃命者亦被射死在江岸烂泥中。杨林河口上游之宋军战船,趁势引发火箭、霹雳炮。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而实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坠水中,硫磺簿水而火自水跳出,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迷其人马之目,咫尺不相见,遂压虏舟,人马皆溺。”(明张)燧《采石之战有先备》)完颜亮战船缺乏防火装置,全军三百多艘战船被烧毁大半。金军在淮西之主力,在此基本被消灭。
完颜亮军事上遭到惨败,意欲使离间计瓦解宋军。遂修书信一封送至宋营。此时他尚不知王权已去信仍致王权云:前时我率大军南下,你不敢交锋,可见你惧怕于我。现在,我来到江边,见宋兵并不很多。昨日交锋,却见你水军进退有方,对你甚为欣赏,你若率军投降,保你高官厚禄;你若执迷不悟,我将从瓜州渡江,到时对你决不宽饶。虞允文认破了完颜亮的离间计,在与李显忠商议后,决定以李显忠名义书一回信,信中云:前王权误国,临阵逃脱,使得你如此嚣张狂妄。现朝廷已革去王权之职,统兵将军已换成我李显忠,难道你不知我大名?倘若你等在瓜州渡江,我定会在那里与你一决雌雄。完颜亮读后,旁顾左右曰:我只知南宋老将刘 ,怎么李显忠也这般厉害?左右诸将无词对符号。一偏校道:莫非是李世辅?完颜亮吃惊不小,大骂左右:你们劝我渡江,难道不知李世辅么?因此气得暴跳如雷,连杀几名将士泄愤。随即率残兵至淮东,企图从瓜州渡江。
完颜亮何以会惧怕李显忠?李显忠原名李世辅,父亲李永奇为南宋延安巡检使。显忠年十七,即随父出入行阵,颇有胆略。后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职,李永奇常私下对显忠道:“我为宋臣,岂可为金人所用?”父子俩时刻寻机归宋。绍兴九年,因李显忠欲率军归宋,金人将李永奇一家三百口全部杀害。李显忠遂用南宋绍兴年号,招兵买马,得万人,缉得杀父仇人,碎尸泄愤,股南宋四川宣抚使吴 。吴送其至临安见高宗,高宗赐名显忠,授都统制。一次李显忠、张俊与金兀术战于庐江,兀术对部将云:“李世辅归宋后还不曾立功,此人勇猛异常,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绍兴二十九年,李显忠率二百骑兵在安丰战败金将小韩将军兵五千人,后来金又增兵万余,李显忠率骑兵冲杀,自早至午,以大刀砍敌阵,“杀获甚众,掩入淮者不可计”(以上俱引自《宋史·李显忠传》)。王权败退,南宋以李显忠代之,也有借重其勇猛为金人所惮之因素。
完颜亮自和州去淮东后,虞允文以刘 卧病,成闵未接任,镇江极为空虚之故,要求李显忠拨以兵士战船,由他率领星夜入淮东增援。李显忠当即拨出步兵一万六千人和部分水军船只归虞允文指挥。李显忠自己则率万余人渡江收复淮西州郡。
十一月十六日,虞允文至镇江,拜会才将刘 。刘在病塌上握住虞允文手道:“想不到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反出于你这样一个儒生,真叫我们武将羞死。”(《宋史·虞允文传》)虞允文将马船改为战船,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入口处,苗定驻下蜀为援。同时与杨存中率宋军加紧操练。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下令:“明日全军渡江,后退者死。”将士们暗中密谋以为:“进攻则被宋军杀死,后退将被完颜亮杀死,”不如“杀完颜亮与南宋讲和,然后各自回家,这是唯一的生路”(《宋史·虞允文传》)。二十七日黎明,起事将士们涌入完颜亮之御营,一箭射中完颜亮,然后用绳子将其勒死,取其衣襟裹住烧为灰烬。金军杀死完颜亮后,向北退兵三十里,遣使与南宋议和。完颜亮南侵之计,终以宋军采石大捷和其自己毙命而结束。
为了纪念虞允文指挥采石大捷的功绩,在他死后四十二年的南宋嘉定九年(1216),常平使李道传在采石广济寺西侧建虞忠肃公祠。淳佑九年(1249),虞允文曾孙虞凭供职池州,请求制置使吴注释、太平郡守张琰,修祠立碑。几年后,太平郡守马光祖改建记号地宝积山之西,宋理宗赵昀赐庙额“英烈”二字。元代,虞公祠被毁。至明景泰三年(1452)太平积压府李郁在宝积山故址重建,并确定每年十一月一日为祭祀日。
-----------------------------------------------------------
采石大战,我家有本书就是讲这个的,虽然是小说,有些艺术加工,但真的很好看,看了好几遍,当年还是小女生的偶对虞大人迷得不行,可惜除此之外,再也没看到其他有关他的资料了。
记得虞大人在朝中为中书舍人之职,好像只是个写圣旨的小文官,派到采石去好像是传个什么旨,本来跟打仗没关系。想不到到了地方,传完了旨,那个领兵的将领听说金人要打过来,竟然就找借口逃之夭夭(跟楼主说得略有出入,可能是小说加工了吧)。虞大人就挺身而出,凭着长江天险,鼓动起士气如虹,终使残暴的金主完颜亮毙命于斯。说到金主残暴,其中有个情节,说是完颜亮为尽快打造战船,命工匠连夜赶工,为了照明,将捉来的战俘和无辜百姓用灯芯插在肚脐处,用人油点灯,惨叫声彻夜不息,工匠们被迫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泡得身上溃烂,挥汗如雨打造战船……真是惨。[ 转自
【ZT from the Internet】
作者: searain 时间: 2006-12-15 19:01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鹤林玉器》称:金主亮闻歌欣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如此戏说,成虞允文功名者,柳永也。或者说“一个书生引起的战争,另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 。”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6-12-16 00:04
虞允文,字彬甫,仁寿县人,绍兴24年进士,次年入朝,任秘书丞,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1160),奉旨出使金国,金人欺负他是文官,要和他比试箭法,没想到他从容不迫,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靶心,使金人为之折服,对他以礼相待。回国后,他将金国造船、运粮等备战南侵的情况奏告高宗,要求作好抗战准备。次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果然亲率60万大军,分兵四路,水陆并进,扑向江南。宋军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畏敌如虎,连弃合肥、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抗金老将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钅奇被迫撤出淮阴、扬州,退至长江南岸的镇江。在此危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军无主帅,军心涣散,便将尚未逃离的统制张振、王琪、时俊等人召集起,重新部署,抗击金兵。当时有人劝他:你是奉命犒师,又不是派你督战,何必自讨苦吃呢?他慷慨回答:“吾位从臣,使虏济江则国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进而死,死吾节也!”当时采石矶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完颜亮根本没有放在意下,贸然渡江,虞允文命时俊奋勇出击,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这是虞允文发明的)猛击,将渡江之敌歼灭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次日,又在杨林河口射退敌骑,焚毁敌船,金兵大乱,完颜亮在军中被部将刺杀,大败而逃,宋军大获全胜,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1万8千人战胜60万人的辉煌奇迹,老将刘琦激动得热泪盈眶,抓住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此后,这“儒生”出将入相20年,为官廉洁,忠贞体国,于淳熙元年(1174)64岁时去世,诏赠太傅,谥忠肃,归葬于故里仁寿县虞丞乡。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6-12-16 00:14
中华文人典范 ─ 虞允文
自从我知道这个人开始,就一直想为他写点什么了,可是一直没有写成,因为这个人,是我不能轻易触动的。我不轻言自己崇拜谁,这或许是出于一种虚骄自大,但是,我内心里佩服的人并不少,他们有的是我身边的人,看上去和我一样平凡,更多的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建立了丰功伟业,丝毫不逊于我要讲的这位,但是,我即将要说的这位人物,或许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特性,总之,我对他的敬仰与其他令我敬佩的人物是不同的。
这个人物,就是虞允文。
我不用像史家那样,把虞允文的履历说的那么清楚,如果大家真的对这个人感兴趣的话,要查他的资料并不难,而我也省了用大量笔墨来装点门面,以显示自己的渊博。这个人的事迹其实可以用很简短的话说清楚。南宋高宗绍兴31年(公元1161年),也就是岳飞被害,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后没几年,金主完颜亮倾全国之力,率领60万大军开展了以灭宋为目的的侵略战争。当时,能征善战的岳飞已经被害,投降派的总代表宋高宗还没有退位,全国既没有斗志,也没有战斗力,金军轻易越过淮河防线,进逼长江一线,宋朝江淮守军全线崩溃。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人还相信宋朝能苟延残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文官在组织起溃军,在采石大败金军,使金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第一次失败,然后又转战镇江,成功阻截完颜亮亲率的大军,导致金军内乱,被迫撤军。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事不是没有,但是以如此衰微的国力,如此腐朽的朝廷(南宋高宗时期,投降派始终占上风,连主战的大将岳飞都被杀害了),对抗如此强大的敌人,恐怕是仅此一例。孙,刘联合败曹操,至少有强大的主战力量支持,于谦击退瓦剌,至少有大明强大的国力支撑,而这个文官什么都没有,他有的,只是自己誓死卫国之心和经天纬地之才。
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名叫虞允文。
江淮一带历来都是军事家上演奇迹的地方,在这里,周瑜火烧战船败曹操,陆逊火烧连营败刘备,谢安谈笑之间退苻坚。这三位败的,败得惊天地,泣鬼神,三位胜的,胜得潇洒自如,英雄气概,那是英雄的较量,英雄的相惜。
但虞允文的处境不同,他背后的国家,比周瑜,陆逊,谢安背后的国家更衰弱更腐朽,而他的敌人,比曹操,刘备,苻坚要残暴得多。完颜亮是个颇具争议的人,但是,无论是赞同他的还是反对他的,都承认他是个很有政治手段的人,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只是,也许是初进中原的女真人的旧俗的影响,完颜亮的残暴也是出了名的,这就注定了虞允文的责任比周瑜,陆逊,谢安更重——如果他失败,他的国家就要灭亡,他的民族就要遭受空前的灾难。
还有一点特殊的是,虞允文是个文人。
中国历来是文治国,武安邦,儒家教育出来的文人,更是讲究君子之礼,一举一动都讲究礼法,这种教育的初衷也许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结果却很糟糕,“手无缚鸡之力”成了对文人的专门形容,酸,腐成了文人的普遍特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成了民间对文人的评价。中国是文人政府的最早开创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组建政府时就是借用了中国的文人政府结构,但是,中国的文人完全被定位在了治国上,太平之时少不了他们管理国家,而一旦天下大乱,少有安邦之才。所以,历来的暴力革命者都对文人没有有好感,因为他们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虞允文也是一个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人,读的是圣贤书,走的是入仕路,当的也是文官。周瑜,陆逊,谢安也都是儒雅之人,但他们要么是在军旅中长大,要么在乱世中起伏半生,而虞允文,在采石之战前,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没打过仗的小文官。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大敌压境,举国恐慌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做到了所有军人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他还是个文人,很有点文人习气,后来金国使者入朝时,他就不顾外交规则,要求斩了使者,很有点“愤青”的特点。他写得一手好诗文,虽然也练过兵,带过将,做的却一直是文官。不过,也正是他这个文官,在南宋那个苟安的时代引领了一股收复失地的强风,而且,比起之前的张浚和其后的韩佗胄,他更有头脑,为国家带来的利益也更多。
古往今来读书人多矣,如虞公般有几人?读书为的是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太平国家要文人维持,天下大乱也要文人去平复,躲进楼阁的不是文人,是废物,真正的文人,应该像虞公一般,吟诗作赋儒雅气,投笔从戎大将才。
虞公允文,乃我中华千年文人典范。
【转自高沧海博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