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话说英国两千年(从凯尔特人部落到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大英帝国)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3 17:29     标题: 话说英国两千年(从凯尔特人部落到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大英帝国)

话说英国两千年


一、阿尔弗雷德大王(威塞克斯王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以其民族性中特有的顽强老辣,力抗强大德国,显示了其不屈的精神气质。

大英帝国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气质,自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来有自。

说起这英国人,是经过多个世纪,不断加入新鲜血液而形成的。英伦三岛上的原住居民,是伊比利亚人,他们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那里。伊比利亚人,来自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他们身材矮小,皮肤较黑。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铁器时代,来自大陆的凯尔特人,进入英伦三岛,其中以不列吞人人数最多。这些凯尔特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他们同化了岛上的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成为岛屿的主要居民。
  
“不列颠”这个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是,大陆人把英伦岛上的人称为“岛民”“海边之民”(即“布列塔尼”),罗马人称之为“不列颠”。
  
公元前55年,罗马大军杀到,凯撒征服了不列颠。罗马人统治了不列颠三个世纪。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以保护境内的不列颠人。罗马统治时期,是英国至近代以前的各历史时期中最文明的时代。

后来,当罗马帝国在蛮族的进攻下渐渐衰落后,罗马人在本土自顾不暇,不得不撤出不列颠。

从五世纪末开始,英国历史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蛮族开始入侵不列颠。在这些日耳曼蛮族中,入侵势头最为凶狠的是萨克森人和盎格鲁人。不列颠人拼命反抗,但是遭到残酷的镇压。

经过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征服和混合,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渐渐混合成了一个民族,英格兰人。英国的称呼也由“不列颠”变成了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
  
这是黎明到来前的一段黑暗时期。正如邱吉尔所说:“在黑暗中睡去的是不列颠,在黎明时醒来的已是英格兰。”

到公元七世纪,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七个小国,它们互相征战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当英格兰之主。

公元七世纪,罗马教廷派来的传教士,使得这些日耳曼人开始信奉基督教。

公元九世纪时,来自北欧的丹麦海盗开始入侵英格兰,岛上的英格兰人奋起抵抗。丹麦人为主的维金海盗,祸害英格兰三百年。

这时,七小国中的威塞克斯王国最为强大,成为英格兰人抵抗丹麦人的中流砥柱。
  
威塞克斯王国在埃格伯特国王(803年-839年在位)的率领下,成为七小国的盟主。
  
威塞克斯王族,祖祖辈辈英雄辈出,老国王是老英雄,他的两个孙子埃塞尔烈德和阿尔弗雷德,也都是英雄好汉,其中,阿尔弗雷德更是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老国王的孙子埃塞烈德一世继位后,于公元871年派出他的军队迎战丹麦人。战斗是由埃塞尔烈德之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率兵进行的。英格兰人击败了丹麦人。阿尔弗雷德初露锋芒。

此战后不久,埃塞尔烈德一世去世,24岁的王弟阿尔弗雷德继位为苏塞克斯国王,因为他做国王期间的文治武功,后世称他为阿尔弗雷德大王。

文武双全的阿尔弗雷德于871年-899年在位,做了近三十年的国王。
  
他六岁时被带到基督教的中心罗马朝圣,此后就留在那里接受教育。这使他拥有良好的知识文化背景,受到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教皇列奥四世,对他颇为看重。
  
阿尔弗雷德继位后,面对强大的丹麦人,他苦苦周旋,一年中与丹麦人交战十九次。

878年1月,丹麦人对英格兰人发动突袭,威塞克斯军民大败,阿尔弗雷德仅以身免。

此时的阿尔弗雷德,有些象刘备,虽屡遭失败,却不堕志向。他慢慢收集溃散的旧部,重新聚集力量。

恢复了元气的阿尔弗雷德,随后与丹麦人进行了爱丁顿之战,大破丹麦王古斯伦,这一仗打得丹麦人好几年没敢再来侵犯。丹麦王古斯伦还皈依了基督教。阿尔弗雷德以其惊人的大智大勇,把英格兰从亡国的边缘拯救了过来。

经此一战,阿尔弗雷德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实行封建世袭制,形成以后的骑士阶层。
  
在战斗中,阿尔弗雷德身先士卒,勇猛善战,深受士兵爱戴。
  
七年以后,885年,丹麦人撕毁了和平协议,再度来犯。阿尔弗雷德和丹麦人进行了决定命运的一次大战。英格兰人大获全胜,阿尔弗雷德的军队收复了伦敦。他和丹麦王古斯伦签订和约,通过这个和约,威塞克斯占据英格兰南部,而丹麦人退守英格兰北部,在那里建立了“丹麦区”。

战败的丹麦人退回了岛上的丹麦区,有些还退回了法兰西。

阿尔弗雷德抗击侵略者,解放了伦敦,保卫了英格兰。自886年开始,伦敦成为英国的首都。

阿尔弗雷德不仅是领导军民抗击外敌的英格兰民族英雄,建立了赫赫武功,而且,他在文治方面也颇有建树。

首先,阿尔弗雷德组织编写了《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他颁布了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法典》,把基督教原则与日耳曼传统法结合起来。他修改了《圣经新约》中的“已之所欲,施之于人”,将其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告诉大家:“如果法官可以牢记这一点,就可以维护正义,而不需要其他法典了。”后来,《阿尔弗雷德法典》成为英国习惯法的基础。阿尔弗雷德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由于阿尔弗雷德杰出的文治武功,深受英格兰人的爱戴,他被尊称为“大王”。

阿尔弗雷大王的子孙后代,也都个个出色。

公元899年,阿尔弗雷德大王去世,传位于其子“长者爱德华”(899-924年在位)。公元909年,丹麦人再度来犯,威塞克斯国王爱德华,联合其妹,麦西亚王后埃赛芙丽达,两小国合兵,大破丹麦侵略军。

爱德华采用阿尔弗雷德大王修道筑垒之策,步步为营,向丹麦区步步紧逼。918年,埃赛芙丽达去世,爱德华趁机将威塞克斯和麦西亚两个强悍的小国合并,势力更为强大。
  
公元925年,爱德华之子埃塞斯坦继位(925-939年在位),继续推进,这又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国王,他施展计谋,使丹麦人的各小国彼此不和,趁机收复了约克城,逐步将英格兰北部并入威塞克斯领土。
  
公元939年,埃塞斯坦去世,其异母弟埃德蒙一世继位(939-946年在位)。埃德蒙一世曾在丹麦人的打击下丧失大片国土,不过,他在公元944年以后,亦能收复失地。
  
公元946年,埃德蒙一世去世,其弟埃德烈德继位(946-955年在位)。阿尔弗雷德大王的这几个孙子,都很能干,威塞克斯小霸的霸业,在他们手里祖孙父子兄弟相传,长盛不衰。不象中国春秋时的郑国,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精明强干,郑国小霸,但郑武公的几个孙子不争气,郑国霸业很快烟消云散。

955年,埃德烈德去世,埃德威(955年到959年在位)和埃德加(959-975年在位)先后继位。国王埃德加在位时,完全收复了丹麦区。此时,英格兰开始设置“郡”,政治制度开始发生重要变化。
  
这几位国王统治的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一边抵抗丹麦人的侵略,一边致力于英格兰的统一,为英格兰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国家机构开始完善,比较规范的英语开始形成。

败退的丹麦人,消停了半个多世纪。公元980年,丹麦人卷土重来。此时的国王是外号“没头脑”的埃塞列德三世(待我查查,是否还有外号叫“不高兴”的君主),祖先的英雄基因到他这儿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他畏惧丹麦人,企图用金钱换取和平。但金钱挡不住凶悍的丹麦人。

公元1016年,强大的丹麦王子克努特,兵临城下,埃塞列德三世这节骨眼上去世,他儿子继位为埃德蒙二世,半年后也去世了。丹麦王子克努特,一举成为英吉利国王。

整整半个世纪后,1066年,来自大陆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跨海西征,发动了著名的“诺曼征服战争”,击败了英格兰人和丹麦人的反抗,一举征服英国,英国历史上的诺曼朝开始,英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克努特的北海大帝国
  
在写第二篇之前,先纠正一下,外号“没头脑”的威塞克斯国王是埃塞烈德二世,非三世。抱歉。
  
这位国王虽然软弱,他的大儿子埃德蒙二世也早早跟着他去了,不过,他的儿子还不少,而且有一个还对英国的历史至关重要。
  
埃塞烈德二世的儿子,除了埃德蒙二世两兄弟以外,埃塞烈德二世还曾与法国的诺曼底公主埃玛结婚,也生有二子,长子,小阿尔弗雷德,次子,小爱德华。
  
小阿尔弗雷德早死,埃塞烈德四个儿子,只剩下小爱德华,爱德华后来成为英格兰国王。
  
1066年,英国的诺曼朝建立,在此之前的英国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历史时期:
  
1,前三千年--前八百年,伊比里亚人;
2,前八百年到前43年,凯尔特人;
3,前43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时期;
4,五世纪--七世纪,日耳曼人入侵;
5,七世纪--1016年,七小国时期,其中,828年--1016年,威塞克斯王国称霸英格兰,抵抗入侵的丹麦人;
6,1013年--1042年,丹麦朝;
7,1042年--1066年,英吉利朝。
  
从这个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丹麦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威塞克斯国王,“没头脑”埃塞烈德二世在位期间,维金海盗再度猖獗。埃塞烈德二世每年以高达数万英镑的巨款赎买和平,这笔巨款称为“丹麦金”。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宋帝国也正用“岁币”向辽帝国赎买和平。屈辱自不必说,而威塞克斯王国的“丹麦金”并未起到阻挡北欧海盗的作用。维金海盗比当时远在东方的契丹武士更为生猛,倒很象后来的金兵,他们拿了钱,但看透了埃塞烈德二世的软弱,不肯罢手,继续侵略。
  
1013年,丹麦海盗的首领斯温,决心夺取整个英格兰。他统率丹麦海盗舰队,进入英格兰。丹麦区立即拥他为王。
  
英格兰人无力抵挡,只好跟着承认斯温为英格兰王。此为英国的丹麦朝的开始。
  
埃塞烈德二世只好流亡大陆的诺曼底避难。
  
1014年,新国王,大海盗斯温,还没把国王的位子坐热,就暴病而死,想来是无福消受吧。
  
英格兰贵族忙又把埃塞烈德二世接回来,不过,他也没活多久,1016年死于伦敦。
  
伦敦贵族和市民又立埃塞烈德二世之子埃德蒙,是为埃德蒙二世。
  
而此时,丹麦朝英王斯温的儿子,丹麦王子克努特,早就杀回来了,要从埃塞烈德父子手中夺回英王之位。他当年跟随父王血战英伦,岂肯把如此尊贵的英国王位让给他人?
  
埃德蒙二世很快也死了。于是,英勇的丹麦王子克努特,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的英国国王(1016--1035年在位)。英国的英格兰人和丹麦人,都成为他的臣民。
  
1017年,克努特与埃塞烈德二世的王后,诺曼底的埃玛结婚。这个诺曼底的埃玛,是个对英国历史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后我们还会说到。
  
1019年,克努特继承丹麦王位。
  
1028年,克努特继承挪威王位。由此,他建成了克努特北海大帝国。
  
克努特统治初期,采取打击英格兰人,偏袒丹麦人的做法,但他很快改变了做法,改为对英格兰人进行拉拢。收效明显。尤其是,他英格兰教会关系良好,取得了教会的支持。
  
英格兰人的势力仍然很大,不过,他们没有反抗克努特的统治,而是尽到了臣民的本分。克努特获得丹麦王位和挪威王位,就是英格兰军队帮助他进兵北欧而夺得的。
  
为了拉拢人心,克努特在英国设立了四个伯国,其中,威塞克斯伯国由丹麦人戈德温统治,四个伯爵,都是一方诸侯,都有很大权势,而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在四个伯国里,势力是最强的。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英国,已经统一,所以,此时的威塞克斯伯国,是英国国王分封给大臣的,与以前的独立的威塞克斯王国,截然不同。
  
1035年,四十岁的克努特去世,他建立的克努特北海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埃塞烈德二世流亡在诺曼底的两个儿子,小阿尔弗雷德和小爱德华,听到克努特的死讯,不由得蠢蠢欲动。阿尔弗雷德借口来看母亲埃玛,从法国回到英国。埃玛此时已嫁给克努特多年,此时,第二个丈夫又死了。
  
阿尔弗雷德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遭到毒手,被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所害。
  
因此,英国王位仍在丹麦人的手里。国王克努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他前妻埃格娜所生的哈罗德,二儿子则是续弦的诺曼底的埃玛所生的哈德克努特。你看这埃玛厉害不厉害,她为两个英国国王,生了两个英国国王。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哈德克努特的母亲另有其人,姑且作为说法之一。
  
且说那大权臣戈德温,害死了前朝国王埃塞烈德的王子,扶保当朝太子,先王克努特的长子哈罗德为王,倒也一时无事。
  
不过,这哈罗德却是个短命鬼,在位不到五年,就于1040年去世了。戈德温继续扶保先王的次子,哈德克努特为王。没想到,这位次子命更短,在位不到两年,就于1042年去世了。
  
哈德克努特是丹麦朝的末代君主,他一死,丹麦朝绝嗣。
  
这下,丹麦人再也想不出新花样了,朝中的英格兰人,早就想迎立前朝国王埃塞烈德二世的儿子了,大太子被丹麦人所害,这回,他们就将次子爱德华迎了回来。丹麦人也无话可说。
  
于是,爱德华于1042年,即位为英国国王(1042--1066年在位)。
  
他也是诺曼底公主埃玛所生,所以说,埃玛很了不起,可称超级国母。
  
自小生长在法国的爱德华,只是血缘是英国的,心却是法国心,他从法国带来的诺曼人,成为英国新贵。于是,新国王爱德华与大权臣戈德温之间,免不了有一场大动干戈。而生长于法国的爱德华成为英王,也为日后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埋下了伏笔。


三、英吉利朝
  
公元八到十一世纪的维金海盗时代,最终造就了英国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丹麦朝。1042年,丹麦朝亡,威塞克斯流亡王子爱德华被英格兰人从法国迎回,建立了英吉利朝,亦即盎格鲁萨克森朝(1042-1066),这是英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这位爱德华,性情文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他在法国诺曼底长大,从内心来讲,他更象是一个诺曼人。
  
爱德华即位不久,为纪念圣彼得,他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修建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译作西敏寺)。爱德华并且将他的王宫迁到这里。
  
再说那大权臣戈德温,为了权力的稳固,于是将他的女儿伊蒂丝嫁给了新国王爱德华,以图控制新国王。
  
爱德华虽然文静,但并不傻,心里对这位曾杀害他弟兄的权臣,怎么也无法产生好感。他一方面重用他带来的大批诺曼人,一方面倾向于四伯国中的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以牵制戈德温。
  
1051年,双方矛盾激化,撕破了脸皮。爱德华寻机挑衅,宣布将戈德温一家逐出英国,将他父子的土地没收,分给国王的亲信诺曼人。国王如此偏袒诺曼人,自然引起英国人的反感。
  
于是,戈德温很快于次年率舰队卷土重来,并受到英国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只好把没收的土地又还给戈德温一家。戈德温一家势力比以前更大。
  
1053年,戈德温去世,其子哈罗德继位为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将,此时,威尔士人发起了对英格兰的入侵。文弱的爱德华国王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哈罗德率兵奋起迎战,不但击败了威尔士人的入侵,并且于1063年彻底击败威尔士,杀死威尔士王格里菲斯。哈罗德的战功,使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1066年,越来越倾向于诺曼人的爱德华国王去世,对此极为不满的英国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英国人高兴得太早了,诺曼化的国王人虽去世了,但他的亲诺曼人的倾向,仍然引起了一场对英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大乱。
  
爱德华的儿子年幼,所以,贤人会议的大老们,为避免立幼君引起动乱,遂一致推举声望极高的哈罗德为新的英国国王,是为哈罗德二世(哈罗德一世是丹麦朝克努特的儿子)。他是英吉利朝的第二个国王。
  
本来,哈罗德英武贤明,英国人立了一个好国王,但是,怎奈天不遂人愿望,偏偏就有人出来搅局。
  
在海对岸的大陆,有一个强悍的小国,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公国是法国的一部分。
  
诺曼底公国位于塞纳河下游,首府鲁昂。顾名思义,这个公国由诺曼人所建。诺曼人,就是入侵法国的北欧人,以丹麦人为主。维金海盗,不仅入侵英国,而且是向整个辽阔的南方全面出击,东面一直进入俄罗斯。
  
公元991年,有一支丹麦人开始在法国的鲁昂一带定居下来,逐渐建立了诺曼底公国。法国国王拿这些硬闯进来的北欧海盗没办法,只好捏着鼻子,息事宁人,封丹麦人的首领罗龙为诺曼底公爵。诺曼底公国算是正式成立。罗龙就是第一代诺曼底公爵。
  
前面说起的超级国母诺曼底公主埃玛,就是第三代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儿,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妹子。
  
1035年,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去世,留下个年仅七岁的私生子威廉。这威廉继位为诺曼底公爵。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私生子成长为叱咤风云的铁血英雄,智勇双全,建立了盖世功业。
  
这位威廉,埃玛是他的姑母,他和前任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是表兄弟,爱德华就成长于诺曼底宫廷之中,这哥儿俩是打小一起和尿泥长大的。
  
爱德华到英国任国王后,和诺曼底公国交往甚密。
  
哈罗德继位为英国国王后,诺曼底公爵威廉立即跳了出来,说某年他访问英国时,国王爱德华曾亲口答应,死后将英国国王传于威廉。
  
虽然以爱德华的亲诺曼底倾向,此事也许可能发生过,但英国人拥护哈罗德,而且威廉的话没凭没据,英国人是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
  
威廉见口头提出是不管用了,好在他兵强马壮,讲不通,那就动武好了。
  
当时的形势,对威廉非常有利。威廉在法国内部的两个主要的敌人,法国国王和安茹伯爵,相继去世。威廉如果远征英国,无后顾之忧。而罗马教皇也支持威廉。
  
反观哈罗德。其父戈德温死后,戈德温的三个儿子就同室操戈,斗得个你死我活。而外部,挪威国王哈得拉达也对英国王位虎视眈眈。
  
威廉信心满满,在教皇的支持下,招兵买马,打算以武力夺取英国王位。
  
不过,以当时的情形看,英王哈罗德文武双全,贤明能干,而英国,又是一个大国,以诺曼底一个小国,去攻打英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一切有利于诺曼底公爵威廉的事情,都奇妙地发生了。胜负强弱,就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强大的英吉利朝,已经接近了它的末日,诺曼人就要来了。
  
套用一句前几天看男篮世界锦标赛的套话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四、诺曼征服战争
  
说起诺曼底公爵威廉,这是英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
  
威廉生于1027年。威廉的父亲,是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这罗伯特外号魔鬼,已经娶妻的他,拐来农家女子阿利特,威廉是他们的私生子。在那个年代,私生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地位。
  
不过,威廉的命运不错,他虽是私生子,却是罗伯特唯一的儿子,所以,当1035年罗伯特去世时,年仅七岁的威廉,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五代诺曼底公爵。
  
从威廉七岁继位,到他二十岁亲政的十几年间,他经历了多次的阴谋和暴乱。在艰苦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威廉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他的三个监护人先后被杀,他的老师也被杀害。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宫廷中成长,威廉的性格锻炼得坚强而冷酷。
  
法国国王亨利一世,对威廉欣赏有加,这使得威廉有了一定的保护。1042年,威廉十五岁时,受封为骑士。1046到1055年间,威廉平定了多起贵族的叛乱。这种环境,造就了威廉既勇敢坚强智勇双全,又冷血残忍多疑猜忌的性格。
  
不少人背地里称威廉为“私生子威廉”。威廉对自己的出身非常敏感,谁要是敢拿这个话题做文章,那对威廉可不是一般的冒犯,必将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威廉在征讨阿朗松城时,阿朗松人知道威廉的母亲家出身低贱,威廉的外祖父曾做过皮匠,于是,他们故意在城墙上挂出一些皮革,并大喊大叫:“这是给皮匠的皮子。”
  
威廉的回答是,全力攻城,破城后,大开杀戒。该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被处决,而且他们都被活活剥皮或者砍断四肢。
  
一时间,威廉的恐怖之名震动远近。
  
威廉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还有为达目的而软硬兼施的手段。他的婚姻,也成了他为争取强大而进行的政治婚姻。1053年,威廉娶弗兰德尔公主玛蒂尔达为妻。要说起来,这两人实在不般配,威廉相貌堂堂,身高1米8,而玛蒂尔达身高只有1米3,但是,玛蒂尔达父亲的弗尔德尔国家,势力强大,威廉为得此强援,毫不犹豫地娶了玛蒂尔达。而且夫妻感情还很好。夫妻俩共生了四男五女九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成为后来的英国国王。
  
有了如此强大的岳父老泰山做后盾,威廉的腰杆更硬了。1063年和1064年,他先后控制了与他同为法国封建诸侯的曼恩伯国和布列塔尼公国。威廉连连获胜,接下来,雄心勃勃的威廉,把目光投向了海岸对面的英格兰。
  
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威廉立即提出要求,声称爱德华曾答应将英国王位传给他,但是,英国人拒绝了威廉的要求,理由是,威廉并无英国贵族或平民的血缘,表兄弟也不足以成为继承王位的理由,英国人推举哈罗德为新的国王。
  
威廉谴责英国人背信弃义,开始准备兵马粮草,打算用武力夺取英国王位。
  
在教皇的支持下,威廉在欧洲各地招募武士,很快集结了一支拥有八百艘舰船的舰队。至1066年八月,远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但是,威廉的诺曼底公国虽然强悍,但毕竟是一个小国,而对岸的英国,则是一个富强的大国。诺曼底只相当于英国的一个郡。以诺曼底一己之力去征服英国,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谈,也只有威廉这样意志力超强的人敢想并且敢于付诸实施。
  
威廉准备进犯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国王哈罗德立即赶到南部的怀特岛,着手防御,随时准备击退来犯之敌。
  
哈罗德也是一个精明强干文武双全的国王,但是,怎奈天命不在他一边,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最终成为了现实。
  
哈罗德严阵以待,就等着威廉自投罗网,如果是这样,两边强弱分明,哈罗德的精锐部队可以很有把握地击退敌人的侵略。但是,威廉那边却迟迟没有打过来。这可不是威廉的性格,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威廉一直按兵不动呢?原来,威廉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集结兵力于海岸边,他也急着早一天打到海峡对岸去。但是,这几天,一直刮的是西北风,在那个年代,航行主要靠风力,逆风使得威廉的舰队无法起航,只好耐心地等待。
  
而哈罗德这边,却发生了突发事件。前文说过,哈罗德是英国大权臣戈德温之子,戈德温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自相争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正当哈罗德在南部严阵以待准备击退入侵者的时候,没想到他后院起火了。他的兄弟托斯提格引来了挪威国王哈得拉达。哈得拉达也对英国王位有野心,他进犯英格兰北部,击败了北方的英军,一举夺占约克城,大有进军全英国,夺取王位之势。
  
哈罗德得知约克失守,再也没法在南部等下去了,他只好先回师去解决挪威人和他兄弟的进攻。9月25日,哈罗德率领他的精锐部队,在约克的斯坦福桥与挪威军队展开激战。哈罗德的精锐英军力战获胜,杀死了挪威国王哈得拉达,收复了诺森伯里亚。但是,经此一战,英军部队也元气大伤。
  
就在哈罗德北上迎战挪威人的时候, 英吉利海峡的风向变了,转为西南风,在对岸等待多时的威廉立即下令起航。9月28日,诺曼人在英国海岸登陆,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英军这时还在遥远的北方。
  
威廉一下船,一下没站稳,跌到在地,他急中生智,用夸张的语调兴奋地说:“各位,我的双手抱住了英格兰!”颇有中国曹操的风范。
  
英王哈罗德这时又匆匆率兵南下,但是,英军以逸待劳的优势已不存在,而且,与挪威人的激战,也损耗了他们的实力。消灭挪威人,也是替以后的威廉除掉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哈罗德只能这么做,一切都别无选择。只有尽快与威廉进行会战,消灭威廉的入侵,就什么问题就没有了。真正是“王国兴废,在此一举”。
  
等到英军赶到南方海岸时,这时,以逸待劳的一方成了诺曼人。
  
双方部队在黑斯廷斯山一带对峙。威廉派人给哈罗德传话,说他才是真正的英国国王,哈罗德只有投降一条路。哈罗德自然不听这一套。于是,10月14日,决定英国命运的大战爆发了。
  
当时双方的兵力是,哈罗德的七千步兵,对阵诺曼人的五千骑兵。哈罗德对他军队威力非常自信,他用阵形严密的“盾墙”来对付诺曼人。诺曼人倾巢出动,诺曼骑士向英国步兵发起潮水般的进攻。英军的严密阵势,粉碎了诺曼人的骑兵攻势。诺曼人的骑兵弓箭,对英军的“盾墙”毫无作用。英军击退了诺曼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诺曼骑兵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步兵。久攻不下,威廉焦急万分,突然,他心生一计,命诺曼人佯败退走。英军由于在北方作战中损失不小,所以在部队中有一些民兵助战。当诺曼人败退之际,哈罗德的老战士不为所动,而一些民兵却按捺不住,冲杀出来。这样,英军的“盾墙”的严密阵形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先使用了“拖刀计”的诺曼人,此时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失去了阵形的英国步兵,再也无法抵挡诺曼铁骑的冲杀。
  
英国步兵渐渐抵挡不住。哈罗德率英军与凶狠的敌人展开殊死血战。夜幕降临时。英军只剩下哈罗德和他的禁卫军仍在浴血奋战。在激战中,哈罗德眼睛中了一箭。强悍的英国国王,就象中国的夏侯惇一样,怒拔敌箭,但是,他却没有象夏侯惇那样熬过去。哈罗德伤重而亡。他的精锐卫队继续作战,全部战死。哈罗德的王旗,倒下了。
  
哈罗德战死了,这是英国历史上悲壮的一幕。哈罗德的顽强抵抗,代表了英国人血液中那种顽强的不屈精神。哈罗德和他的禁卫军,成为英国不屈精神的象征。
  
威廉拒绝了哈罗德母亲赎回哈罗德遗体的请求,他认为,把哈罗德埋葬在他为之战斗并献身的萨克森海岸更为恰当。
  
诺曼人的胜利,是西欧大陆集中完整的封建军事制度对正在由军事民主制度向君主制度过渡的相对落后分散的军事制度的胜利;在具体战术上,是灵活机动的新式骑兵弓箭手对长矛战斧的旧式步兵的胜利。
  
1066年诺曼人在英国的成功登陆,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陆人在英国海岸的成功征服。此后,无论是强大如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再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诺曼征服战争从1066年威廉登陆英国开始,一直持续到1070年。
  
黑斯廷斯之战以后,威廉继续向英国内地挺进。诺曼人向东征服了德文和坎特伯雷,渡过泰晤士河,兵锋直逼伦敦。
  
伦敦人在得知国王哈罗德战死的消息后,悲痛之余,拥立哈罗德幼小的堂弟埃德加王子。数千诺曼人从西北方向包抄人口一万的伦敦。伦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诺曼人的兵力也不足以攻下伦敦。这时,威廉显示了他手腕灵活的一面。他和伦敦人谈判,答应保持盎格鲁萨克森人原有的权利和习惯。于是,外无救兵,已经无力再战的伦敦人,不战而降。
  
贤人会议在经过几周的挣扎后,不得不同意拥立威廉为英国国王。英吉利朝,二世而终。
  
1066年圣诞节,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由约克主教主持加冕为英国国王,是为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称“大征服者威廉”。英国历史上的诺曼朝开始。
  
威廉同意作为哈罗德的继承者。但是,实际上,诺曼征服战争并未结束。大片英国国土还没有被征服。
  
就在加冕仪式上,正当教堂里面的人发出呼喊庆贺威廉即位时,外面警卫的诺曼士兵却以为是英国人作乱,加害他们的威廉公爵,于是闹将起来,杀了不少英国人,烧了不少房子。
  
威廉一世即位,立即封许多诺曼人为高官,并将法语作为英国宫廷的官方语言,一直延续了三百年之久。
  
威廉一世巡视各地,把大片的英国土地封给诺曼男爵们。诺曼男爵们纷纷到自己的封地去上任,并在封地上修建城堡。后来很著名的伦敦塔,就是在那时修建的。
  
英国人并不甘心屈服于诺曼人的统治,纷纷起兵反抗。威廉四处征讨,继续他的征服战争。
  
在英国南部,大批英国人跟随哈罗德国王的儿子起兵反抗法国人的统治;英国中部和西北部,也是到处发生反抗法国人的起义。
  
1068年,丹麦国王出手帮助英国人,丹麦人和威尔士人联手,也加入了英格兰人反抗诺曼人的的阵线。
  
对待反抗他的人,威廉从来就是残酷无情的。怒不可遏的威廉一世,率兵四处征战。1069年,威廉率军北伐,他击败了反对法国人的联军。威廉军队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其烧杀之惨烈,以至于十几年后,有些地方仍然没有人烟。
  
1070年,威廉攻克了英国人反抗的最后一个据点,伊利岛。历经四年的诺曼征服战争终于结束了。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3 17:37
五、诺曼朝的统治

且说严厉的威廉一世,经过四年的战争,征服了英格兰全境,开始了诺曼朝的统治。

诺曼朝的建立,对英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诺曼人将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引进了英国。封建制度,产生于法兰克墨洛温朝末期,简单来说,是指国王将领地分封给部下,产生封臣和采邑,各级封臣都效忠于上一级的封主。

经过诺曼征服战争,原来的大批盎格鲁萨克森军事贵族们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地位,威廉将在征服战争中夺来的大片英国土地,分封给诺曼将士。不过,他的采邑制比西欧大陆的又有所变化。在西欧大陆的封建采邑制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威廉在英国推行的是,所有各级封臣,全部是国王的附庸。骑士们对封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086年,威廉强迫英国的各级领主接受“索耳兹伯里盟誓”,其内容的实质是,英国的各级封臣,无论是哪一级,除了宣誓效忠上一级领主之外,首先要向国王效忠。就这样,威廉大大加强了对王国的直接管理,加强了王权。

同一年,威廉下令对全英国的土地人口财产等情况进行“搜山检海”般的详细调查。其详细和严厉程度令英国人感到窒息,仿佛末日来临,于是调查记录被称为《末日审判书》。其正式名称在十二世纪后称为《土地赋役调查书》。这是英国中世纪最早的经济档案。

不管英国人愿意不愿意,这次赋役调查,明确告诉英国人,他们所生活的所有土地,都是属于国王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同时,调查还显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其中的一些数据是,当时英国人口为一百五十余万,其中95%为乡村人口。贵族的人口一万多,其中绝大部分是诺曼人,他们占据了英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原先的盎格鲁萨克森军事贵族们消失殆尽。城市有80个,最大城市伦敦,人口一万,第二大城约克。人口在六千到八千的城镇有约克,诺里奇,林肯。

调查显示,1086年英国地租总收入为73000英镑,其中一半属于170家诺曼贵族,四分之一归威廉王族,其余的属于五十个高级教士。原来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平民就不用说了,连原来的贵族,他们的土地也统统被诺曼人夺去,占为己有。

调查也显示了诺曼征服战争对英国的破坏情况。《末日审判书》显示,有一千个多个地方成为荒地。

调查也显示出,诺曼征服战争使英国出现了农奴化的自由租佃农,这也大大不同于英吉利朝时代。

随着威廉在英国统治的逐渐巩固,眼看已经坐稳了英国的江山,威廉又回到诺曼底,打理他的另半壁江山。因为此时,他需要对付的是对他的诺曼底虎视眈眈的法国国王斐利一世。

斐利一世挑拨威廉的长子罗伯特,唆使他反对父亲,导致他们父子不和。这使得威廉非常恼火。

1087年,法军入侵诺曼底。忍无可忍的威廉,向法国国王发动进攻。在向法军发动反攻时,威廉受伤而死,一代豪杰与世长辞。在临终前,威廉一世将英国王位传给了在他身边的二儿子小威廉,是为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英国诺曼朝的第二个国王。

当时,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正躲在法王斐利一世的宫廷里。按照以前早已经确定的安排,威廉的诺曼底公爵之位还是传给了他。

当时在威廉身边的还有三儿子亨利,他得到了父亲给他的大量钱财珠宝。

此后,英国国王威廉二世与诺曼底公爵罗泊特,兄弟两人展开激烈的斗争。罗伯特多次唆使英国的诺曼人反对威廉二世,都被威廉二世镇压。

威廉二世,人称“红脸威廉”。他在残酷镇压贵族们的反抗之后,于1089-1096年,连续七年进行对诺曼底的战争。后来,罗伯特因为要参加十字军东征,却缺乏军费,将诺曼底抵押给威廉二世,换了一万马克,威廉二世对诺曼底的战争才告结束。诺曼朝在海峡两岸的两部分又重新统一。

1100年,罗伯特返回法国,正想用钱赎回诺曼底,威廉二世当然不干,他积极准备武力,打算将罗伯特拒之门外。正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天,威廉二世率人到森林里打猎,被随行侍从射箭误杀。当时,威廉二世的三弟亨利也在队伍之中。出事后,亨利顾不上二哥的尸体,却带着侍从飞马赶往温彻斯特,先控制住国库,然后赶往伦敦威斯敏斯特,宣布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

总的来说,威廉二世是个暴君,对待人民十分严厉,而且与教会关系紧张,亨利一世即位后,却采取了和解政策,他着力缓和与教会的关系,在加冕典礼上,颁布“自由宪章”,宣布停止前朝国王的横征暴敛。在他的统治下,英国得到了空前的和平和发展。英国人称亨利一世为“贤明者亨利”。

对于三兄弟中的老大罗伯特,亨利一世也不敢怠慢,他让罗伯特继续为诺曼底公爵,统治诺曼底。但是,英国的一些诺曼贵族仍对罗伯特抱有好感。于是,1106年,亨利一世率兵渡过海峡,生擒罗伯特,将他关押在英国,后来这位老公爵活到八十岁,死在狱中。

紧接着,亨利一世连续击败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和安茹伯爵对诺曼底的进攻,法王与亨利一世讲和;安茹伯爵表示臣服。亨利一世稳定了在诺曼底的统治,最终统一英格兰和诺曼底。

亨利一世作为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统一的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和平稳定地发展,国泰民安。

国家大事看着是很称心了,不过,亨利一世也有他的烦恼。这就是他的继承人问题。

亨利一世只有一子一女,他儿子小威廉,在渡海时落水身亡,亨利一世只剩下一个女儿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先是嫁给德国皇帝亨利五世为后。1125年,德皇亨利五世死,亨利一世将玛蒂尔达召回英国,强迫贵族们同意立她为继承人,贵族们却因她是女人而极力反对。1128年,亨利一世将玛蒂尔达再嫁给法国安茹伯爵杰弗里,遂为后来的江山变色埋下了隐患。

安茹伯国是诺曼底公国的宿敌,这使得诺曼贵族们更加反对玛蒂尔达为接班人。

1135年,一代明君亨利一世去世,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接班人问题,但他也只好眼睁睁就这么去了。唉,接班人问题,多少强人都无法解决的千古难题。

亨利一世死后,他的外甥史迪文,立即从法国赶到英国,在诺曼贵族们的拥护下,成为新一任英国国王。

玛蒂尔达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在亨利一世治理下享受了几十年和平的英国,又一次陷入内战之中。


六、金雀花朝建立之前的混乱

“大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的诺曼朝(1066-1154),使得英国的面貌改换一新。英国自此建立了封建制度,后世的人们也往往将英国历史的正统从这里开始算起。

威廉在英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王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将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几乎全部镇压了。英国的统治阶层换成了清一色说法语的法国人。原来的五个英国主教全部被免职,都由大陆人取而代之。

诺曼人的征服,也是英国城市和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诺曼朝开始,英国工商业城市开始逐渐兴起。

总之,诺曼人的到来,给英国历史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进步。

历经诺曼朝三个国王的统治之后,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经过一段时间的短暂混乱,新王朝建立,英国的历史在诺曼朝开创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这段混乱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十九年。

继承亨利一世王位的,是大征服者威廉一世的外孙史迪文。史迪文英勇善战,同时又性情温和,是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国王。不过,也正是由于他缺乏那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狠劲,也决定了王国终究不能在他手里延续下去,而最后只能落到别人手里。

史迪文是先王亨利一世的外甥,是亨利一世的妹妹阿黛拉和法国布鲁诺伯爵的儿子。亨利一世生前,对他非常宠爱,把他当儿子一般待。不过,关于王位的继承,亨利一世当然只想传给他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

亨利一世死时,史迪文抢在玛蒂尔达之前,从法国赶到英国。英国的诺曼贵族们本来就反对玛蒂尔达,对史迪文的到来是双手欢迎。史迪文正式被拥立为英国国王(1135-1154年在位)。

玛蒂尔达不肯罢休,遂求教皇主持公道,但教皇则支持史迪文做英国国王。

玛蒂尔达于是在她舅舅苏格兰国王和她的异母弟罗伯特(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之一)的支持下,起兵杀入英格兰,和史迪文争夺英国王位。

文武双全的史迪文起兵迎战,苏格兰人被击败,退回本国。史迪文连连获胜,控制了英格兰的西南部。

不过,由于史迪文拘捕了索尔兹伯里主教罗杰及其亲属,失去了教会的支持,势力有所减弱。玛蒂尔达趁机率领她的安茹军队于1139年进攻英国。

1141年,史迪文被安茹军队击败,并被俘获。玛蒂尔达进入伦敦,实际统治英国将近一年时间。伦敦人并不接受她,所以她一直未能加冕。

这年的十一月,支持史迪文的部队抓住了玛蒂尔达的兄弟罗伯特,换回了被俘的史迪文。史迪文于十二月重登王位,和玛蒂尔达重新开战。国王的军队占了上风。1148年,渐渐不支的玛蒂尔达逃离牛津,一口气跑回诺曼底,从此,她再也没有踏上英国的土地。

此后,原先统一的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又分裂成两部分:史迪文占据英格兰,玛蒂尔达占据诺曼底,双方隔海对峙。

玛蒂尔达虽然失去了英格兰,但是在诺曼底站住了脚,而且由于史迪文得罪了教会,大主教西奥博德拒绝承认他的长子尤斯塔斯为王位继承人,并且逃到了诺曼底。更重要的是,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小伯爵小亨利已经成长起来。1153年,亨利已经是个十九岁的青年。玛蒂尔达派他率领安茹军队,再次攻入英国。

此时的史迪文,虽然夺回了王位,但是,随着连年战争,亨利一世建立的中央政权早已分崩离析。贵族们纷纷割据独立,国王的权威荡然无存,而且由于多年的战乱,城镇被毁,田地荒芜,生灵涂炭。史迪文焦头烂额。此时他也无暇多顾了,只求他以后能把王位传给长子尤斯塔斯,但是,由于他此前得罪了教会,教皇尤金三世明确下令不得为尤斯塔斯加冕。更有甚者,就在小亨利打进英国不久,史迪文的妻子和长子尤斯塔斯相继去世,史迪文的次子威廉目睹父王的艰难处境,对王位避之惟恐不及,绝无继位的念头,再加上小亨利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史迪文万念俱灰,只得于1153年11月同意由亨利继承王位。

1154年,苦命国王史迪文死于多佛。他在位十九年,没享过一天的福,几乎都是在战乱中渡过。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老老实实在他的布鲁诺伯国安享荣华富贵。

诺曼朝结束了,它给英国留下了一个有效的政府框架。

英国王位最终还是落到了玛蒂尔达一系的手里。这符合老国王亨利一世把王位传给女儿的心愿,但是,对整个诺曼人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因为玛蒂尔达是安茹伯国的太后,所以,英国王位实际上落到了安茹伯国的手里。

1154年12月19日,玛蒂尔达之子,安茹伯爵亨利,正式登上英国王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英国历史上的安茹朝建立。

安茹朝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后的各个朝代,直至今天的温莎朝,都是安茹朝的延续。


七、金雀花朝,七倍于法国的跨海大帝国

1154年,英国的安茹朝建立,亨利二世即位。就在安茹朝建立前二十余年,1125年,远在东方的北宋帝国灭亡,1127年,南宋帝国建立。

在小说《水浒传》中,北宋梁山好汉中,有一位浪子燕青,他喜欢“耳旁常戴一枝花”。无独有偶,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也喜欢在帽上戴一枝金雀花,所以,英国的新王朝,安茹王朝,又称为“金雀花朝”。

金雀花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二世,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安茹,曼恩,布列塔尼等诸侯国,从母亲玛蒂尔达那里继承了诺曼底公国,后来又从妻子爱琳娜那里获得了阿奎丹,伯瓦图,加斯科尼等诸侯国,他自己又夺得英格兰,从而建立了疆域广大的金雀花朝。这个大帝国的疆土,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西班牙边境,疆域之广,七倍于法兰西。

这个地跨海峡两岸的大帝国,实力雄厚。亨利二世即位时,只是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青年,但是,他是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来自大陆的英国国王,凭借他的大帝国的雄厚实力,他很快镇压了在前王史迪文时期割据独立的贵族们,摧毁了他们私自建立的城堡,更换大批郡守,利用英国已有的行政机构,迅速恢复了秩序,结束了史迪文以来英国的混乱局面。

亨利二世不会说英语,但是他工作勤奋,精力充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亨利二世在英国历史上最显著的功绩是,他进行了重要的司法改革。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中,有两方面最为重要,其一是,他扩大了王室法庭的管辖权,这就大大减少了各封建领主的法律管辖权,极有利于英国的司法统一,英国习惯法由此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事法庭的雏形;其二,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实行陪审团制度。在英吉利时代,实行的是“神命裁判法”,即,将男性当事人投入水中,如果他在规定时间里不浮出水面的话,即宣布无罪,对女性当事人,则命其手执烧红的铁,被烧伤者,即判有罪。亨利二世的改革废除了“神裁法”,实行了陪审团制度,其意义影响深远。

亨利二世是个不折不扣的法国人,他生于法国,死于法国,葬于法国,英格兰相对于他的故乡安茹来说,有些偏远地区穷乡僻壤的味道,大陆上还有其他的部分也需要他的照看,所以他在位的三十四年中,有二十年在法国大陆渡过。但是,他非常勤奋,不停地在海峡两岸奔忙操劳,把西欧大陆的先进文化带给落后的英国。

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他和教会的冲突,也非常激烈,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的冲突,这是欧洲各国的普遍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冲突使得欧洲国家的王权,始终有所牵制,无法发展到象中国皇权那样登峰造极的程度。

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柏克特,原出身于富商,是亨利二世最信任的国务大臣。亨利二世把他当成铁哥们儿,遂支持他成为英国两大主教之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亨利二世原以为柏克特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不料,上帝的仆人终究是上帝的仆人,不是国王的仆人。1162年5月,柏克特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后,完全站在教会的立场上,再三强调,教会独立于国家权力之上,世俗国王无权干涉宗教事务。

亨利二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逐渐地,他和柏克特由朋友变成了死敌。

在教士犯罪由谁处理的问题上,双方矛盾激化,柏克特只好逃到大陆,寻求教皇的保护。

亨利二世则乘机在自己有生之年,为自己的儿子小亨利加冕,他乘柏克特出走之际,命英国另一大主教,约克大主教,主持了加冕仪式。这更激起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柏克特的极大不满。

1170年,柏克特返回英国,受到英国民众的欢迎。他表面上与亨利二世和解,实际上则是“走资派,还在走”,死不改悔。他继续与亨利二世做对。他还决定惩罚为小亨利加冕的约克大主教等人。

正在诺曼底的亨利二世听到这些消息,气愤得大喊大叫。国王麾下的骑士见柏克特把国王气成这样子,遂立即渡海,来到英国,找柏克特理论,言语冲突之下,国王的骑士就在坎特伯雷教堂里杀死了柏克特。

这被当时的人们视为逆天大罪,英国人都认为这是亵渎神圣,教会自然大动肝火,宣布柏克特为圣徒,并威胁要开除亨利二世的教籍。

那年头,得罪了教会可不得了,在压力之下,亨利二世不得不让坎特伯雷的教士来鞭打自己,以示悔过。但是,他骨子里并未改变与教会争夺统治权的信念。

在亨利二世的年代,还有一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1162年,来自巴黎的教授们,创建了牛津大学。后来,到了1209年,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又创建了剑桥大学。

杰出的改革家亨利二世,象许多伟人一样,处理国事非常出色,但是,家事却一塌糊涂。

亨利二世的妻子爱琳娜,原为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王后。那路易七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白天礼拜,晚上忏悔,冷落了娇妻爱琳娜。那爱琳娜,身为法国阿奎丹公国的女公爵,拥有大片疆土,热情似火,岂肯跟着路易七世守一辈子活寡?1152年,她以同宗不宜结婚为由,与路易七世离婚。两个月后,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安茹青年伯爵亨利结婚。她的陪嫁是,阿奎丹公国等大片领土。虽说19岁的亨利娶了30岁的大媳妇,亨利的老娘玛蒂尔达,还是乐得合不上嘴,亨利势力大增,两年后,一举夺取英国王位。此次二人的婚姻,使得法国失去了一半的疆土。

爱琳娜和亨利二世的儿子们是,小亨利,理查,杰弗里,幼子约翰。

威武一生的亨利二世,最后却栽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当爱琳娜年过五旬之时,四十二岁的亨利二世爱上了一位绝色少女,“美丽的罗莎蒙德”。爱琳娜采取深挖猛追的做法,找到了美少女,并逼其自杀。

亨利二世怒不可遏,当年夫妻的情份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立即与王后分居。

爱琳娜与几个儿子的关系,却是相当地好。

1173年,在爱琳娜的唆使下,在法王路易七世的支持下,亨利二世的儿子们在诺曼底起兵,反抗老子。

说起这亨利二世的儿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其中的理查,他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王理查,后来十字军东征时大战萨拉丁的英雄国王,他的事迹,在下一篇我们将重点讲述。

幼子约翰,与理查相比虽然是龙兄鼠弟,但他却是此后英国历代君主的开山老祖,也是非同寻常。

却说1173年,亨利二世遭到诸子起兵叛乱,一时间形势危急,英国和诺曼底大乱,佛来芒人和苏格兰人也趁火打劫。眼看亨利二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亨利二世不愧是一代英主,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指挥忠于他的军队,迅速将各方叛乱平定。

亨利二世赦免了他的儿子们,爱琳娜却不可饶恕,从此以后被长期关押,直到十五年后亨利二世去世,才被儿子理查救出。

此后,1175-1182年,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进入全盛期。

1180年,法王路易七世去世,他的儿子斐利继位,是为斐利二世,此人是金雀花朝亨利父子们的克星。他成为法国国王,金雀花朝从此不得安宁了。

1183年,亨利二世的长子小亨利去世,理查理应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但是,年老昏聩的亨利二世却想传位于他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理查气不过,“父不正,臣投外国”,他与法王斐利二世结盟,反抗父王亨利二世。

1188年,法王斐利二世要求亨利二世将王位传给理查,遭到拒绝。理查在法王斐利二世的支持下,再度起兵攻击打父王亨利二世。此时已经年老体衰的亨利二世,重病在身,在勒芒之战中一战败北。退到诺曼底。因为亨利二世要传位于幼子约翰,因而理查起兵反对他,而老国王却在谋反者的名单上发现了幼子约翰的名字。老国王亨利二世万念俱灰,于1189年7月,死于法国希农。一代英雄,就此了结一生。

这一年的九月,理查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威震欧洲和中东的狮心王理查,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1066年,英国的诺曼朝建立之前的英国历史的七个历史时期中相关的时期应为:

2,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43年,凯尔特人;

3,公元43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时期;


八、狮心王理查

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1154-1399),统治了英国两个半世纪,而其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是金雀花朝的延续。

1189年,狮心王理查即位为英国国王,一个英雄时代开始了。在这个历史时期,真可谓是群英荟萃,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除了狮心王理查,还有德国的红胡子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还有智谋出众的智多星,法国国王斐利二世,这些都是十字军英雄。而就在敌对的穆斯林军中,也有著名的英雄萨拉丁。

同时,还有传说中的英雄,罗宾汉。罗宾汉是这一时期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他在理查一世参加十字军东征时,对抗暂时统治英国的昏主约翰。

英国传说中的英雄还有早期的亚瑟王,那要追溯到五世纪到六世纪初了。那是罗马统治的末期,传说中的亚瑟王,是威尔士一带的凯尔特人的国王。传说在他的城堡里,有一大圆桌,围坐着亚瑟王和他的武士们。有资格坐在圆桌旁的,必须是屡建战功的战士。

不列颠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武士们,力抗罗马人和后来的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入侵,被视为扶弱抗暴的英雄。亚瑟王的故事,千古流传。

不列颠人后来和盎格鲁萨克森人融合为同一个英格兰民族,亚瑟王的事迹,被认为代表着勇敢和正义,被后世的英国人传颂至今。

再回到理查王时代。

理查于1157年出生于英国。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他母亲的故乡,法国的阿奎丹公国成长的。他成长于法国,并且积极参加十字军征战,所以,他在位十年,在英国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他的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大陆。

理查一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以坚韧,勇猛,顽强著称,是当时著名的勇将,人称“狮心王”。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武夫,对建立武功的兴趣,远远大于治理国家。但是,理查国王的那种英雄主义气概,和骑士风范,则深为英国人所敬佩。

因为狮心王理查的事迹大多与他的远征有关,所以,现在要说说当时的世界格局了。

当时的世界,在东方,是宋帝国和金帝国的对峙;在中亚,兴起了新的霸主喀拉契丹,亦即西辽帝国。

在中东,突厥人的塞尔柱帝国曾威风一时,此时,当年的塞尔柱帝国已经分裂,而统治埃及的阿拉伯法迪玛朝也已经衰落。1171年,库尔德人萨拉丁推翻法迪玛朝,自立为速丹,在埃及建立阿尤布朝,统治整个埃及、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大部和也门。萨拉丁对十字军进行“圣战”,1187年收复耶路撒冷。统一汉志、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而基督教的欧洲的前沿,则是东南欧的拜占廷帝国,与穆斯林直接面对。公元1095年,在拜占廷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的请求下,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西欧各国派出十字军进行东征以收复在穆斯林占领下的圣地耶路撒冷,从此拉开了西欧国家与穆斯林国家之间长达200年之久的中世纪宗教战争的序幕。

公元1099年,四万来自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十字军战士经过连续一个月的围攻,终于攻下了由一千名穆斯林守军防守的圣城耶路撒冷,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王国等一系列十字军国家。88年后,公元1187年,萨拉丁在统一了埃及、两河流域上游以及叙利亚以后,正式向十字军宣战,并在哈丁一战中全歼了十字军主力,接着乘胜追击攻占了耶路撒冷。

一代英雄萨拉丁,并没有采取对十字军报复的手段,他释放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大多数战俘。但是,欧洲人不会容忍圣城耶路撒冷的失陷。

公元1190年,亦即狮心王理查即位次年,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西欧各国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可称得上是一次群雄会,十字军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一世、法国国王斐利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还有他们的对手,埃及和叙利亚的速丹萨拉丁?际侵??挠⑿廴宋铩?

狮心王理查是十字军东征的急先锋,为了筹备军费,他不惜卖官鬻爵,提空国库,增加税收。他甚至说,如果价钱合适,他要卖掉整个伦敦。

终于,狮心王理查筹集到了足够的军费,招募了一支在当时来说非常强大的陆海军队伍,包括,四千骑兵,四千步兵,一百艘运输船。

出征前,理查选择鲁昂大主教,后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主持监国摄政的国事。事后证明,他选择了非常正确的人选。

老太后爱琳娜已年近七十,仍然精力充沛,她也积极参与扩大他们家族势力的活动。

1190年夏,狮心王理查的大队人马踏上了出征中东的道路,圣战开始了。

不过,十字军刚刚出发,就先折了一员主将。德国红胡子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渡过小亚细亚的一条河流时,溺水身亡。德军遂撤回本国。

联军出师不利,预示着此次出征将充满艰辛。

法国国王斐利二世,以前曾支持理查和老国王亨利二世作对,但他并非理查的朋友,对于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他始终没忘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法国带走的,收复失去的疆土,破坏金雀花朝,始终是斐理二世从不动摇的信念。

所以,虽然此次斐利二世和理查并肩作战,却是各怀心腹事,一直别别扭扭的。

在经过西西里时,狮心王首先和西西里国王唐克里德发生冲突。这也与法王有关。

原来,理查原来与法王斐利二世之妹定婚,但是,却一直不履行婚约,他担心法国国王的野心。这令斐利二世非常恼火。于是,他挑唆西西里国王唐克里德与理查作对。这对狮心王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理查一动手,西西里王国就被他控制了。他索取了两万盎司的黄金,吃得盆满钵满。

出征时,斐利二世与理查商量好,平分战利品,此时,他见理查独吞两万盎司黄金,气得发疯。但是,他也不想想,是他挑动西西里国王反对理查,理查又凭什么把从西西里得到的黄金分给他呢?

1191年,开到中东的十字军与穆斯林军队正式开战。十字军真正的主力是狮心王率领的英军。英勇的狮心王,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最凶猛的敌人作战。七月,英军攻克了奥地利十字军两年未克的阿卡要塞。

奥地利军队将他们的旗帜插上阿卡城头,但被浴血奋战的英军拔下。奥军忿忿离去。从此,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就和理查结下了梁子。

九月,狮心王理查率英军与萨拉丁决战于阿尔速夫,十字军大胜,就此终结了萨拉丁的不败神话。理查的军队曾两次进逼到离圣城耶路撒冷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法王斐利二世因为战利品之事,与理查发生争吵,与理查分道扬镳,率法军回国。狮心王理查率英军独力支撑战事。他提出与萨拉丁谈判,当谈判破裂后,狮心王一怒之下,杀死两千余名穆斯林俘虏。

1192年7月,萨拉丁攻克雅法城,狮心王理查很快对雅法发动进攻。当理查发动进攻时,正处于劣势的萨拉丁发现理查没有马匹,竟赠送良马两匹给他,狮心王理查没有拒绝,真是英雄相惜,令交战双方的士兵大为震惊。不久,狮心王理查染上重病,萨拉丁下令停止交战,还送去礼物表示慰问,理查深深地被感动了。

此时,从欧洲传来消息,法兰西国王斐利二世已经回到了欧洲,目前正在进攻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的领土,理查的幼弟约翰,也趁机在国内兴风作浪,企图篡位。于是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签订了停战协定。停战协定规定,十字军控制除圣城以外的巴勒斯坦狭长地区;圣城耶路撒冷则归穆斯林所有,非武装的基督徒获准可以前往朝圣。英国人以顽强的战斗,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公元1192年9月底,狮心王理查离开巴勒斯坦返回欧洲,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结束了。

此次十字军东征,可以说是狮心王理查和埃及速丹萨拉丁的双雄会。萨拉丁和理查表现出来的骑士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人格魅力,深受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敬佩。

1193年,理查启程回国。但在海上遇到大风浪,他的船只与大队失散,被迫弃舟登岸,取陆路回国。

理查为人骄傲,在欧洲树敌甚多,他深知想从陆路回国,势必一路困难。所以,他化装成商人,企图化装回国。但是,冤家路窄,在经过奥地利的时候,理查还是被发现了,落到了仇人,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手里。利奥波德将他引渡给德皇亨利六世。

此时,理查的幼弟约翰,大肆进行篡权活动,他宣布理查已死,准备立即即位为英国国王。

传说中的绿林好汉罗宾汉,正是出现在此时。罗宾汉象梁山好汉一样,以舍伍德森林为根据地,率领绿林好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反抗昏君约翰王子的暴政。

而在实际的英国历史上,英国人也是非常敬佩他们的英雄国王理查,他们在理查不在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支持理查。理查留在国内的亲信,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全力维护国内的稳定。老太后爱琳娜,也全力支持理查。

忠诚的行吟诗人布朗德尔,不辞艰辛,弹着理查最喜爱的和弦,游走于德国各地,终于发现了关押国王的城堡,找到了国王的下落,从而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德国皇帝亨利六世于是向英国索要十五万马克的赎金,这相当于英国王室两年的全部收入。为了尽快赎回国王,全英国上下齐动手,于1194年,先凑齐了十万马克,终于将国王赎出。

此时,与约翰勾结在一起的法王斐利二世,给约翰发去了著名的短信:小心——魔鬼就要出来了!

1194年三月,理查终于回到了伦敦。尽管他的冒险使得英国人囊空如洗,但他还是受到了伦敦人的热烈欢迎,因为人们崇拜英雄,崇尚武勇,狮心王理查,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狮心王理查,以他的行动为英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

理查在英国只待了两个月,就于五月前往他在大陆的领土,去和法王斐利二世作战,他把英国的政务仍然交给忠心耿耿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全力以赴去和法军作战,从此在也没有回到英国。

此后,理查以其军事才能,和法军作战五年,连连获胜。正当英军节节胜利之际,理查却在攻打一个小城堡的时候,中了冷箭,就此与世长辞。临死前,理查宣布,将王位传给幼弟约翰,将财产分给朋友和慈善机构,并宽恕了那个射中他的法国兵。

狮心王理查,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骑士,虽然他有武夫的残忍急躁的缺点,但是,他的勇敢顽强的精神,他的英雄业绩,他的宽宏大度的风度,都使英国人把他作为千古传颂的英雄。

-----------------------------------------------

英国古代史


英国在近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其历史,小小岛国怎一个乱字了得!

英格兰的主岛—不列颠岛上很早便有人类活动,岛上的居民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以英格兰南部沙里斯布里平原上的巨石圈为代表的灿烂文化。

按一些史学家的说法,约在1万年前就生活在中亚的一个游牧父系氏族集团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汉代的楼兰;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便是日尔曼人的祖先。

因欧洲人在近现代科学研究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以欧洲地理和欧洲人的历史为中心来创造历史名词,所以大量的历史名词带上了欧洲人的感情色彩,如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周围、东亚就被按离欧洲的距离远近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因蒙古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发现远古时期中亚民族迁移过程后就将这个氏族集团称为“古印欧人”,之所以有这个“印”是因印度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他们对其是有感情的,他们希望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都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平时对印度提携有加。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公元前55年与54年,恺撒率罗马军队远征不列颠岛,在凯尔特人表示一定的屈服后就撤退了。公元43年,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他们时常起兵反抗罗马人的统治,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四至五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了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凯尔特人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建立了一批小的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战不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

在不列颠岛对面大陆上的日德兰半岛南部居住着盎格鲁人,半岛北部是朱提人,撒克逊人居住在易北河与威悉河下游一带,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与撒克逊人的关系密切,语言与风俗很难区分,历史上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目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公元三世纪起他们就对不列颠进行了海盗骚扰。为了防备他们,罗马人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了要塞和了望台,配备军队对付他们,这一带被称为“撒克逊海岸”。由于他们与强大的法兰克人毗邻,无法向高卢发展,再加上罗马人已从不列颠撤军,因此当五世纪中期匈奴人西迁时他们就渡海迁入不列颠。

这时不列颠岛的肯特地区的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首领屋提吉伦也请朱提人帮助他们抵御皮克特人和斯克特人海盗式的袭击,朱提人的军事首领海恩吉斯和豪沙兄弟率兵于449年从泰唔士河上岸,进入肯特。六年后双方因薪饷问题起了争执,朱提人以武力占领了肯特地区,正式在当地定居下来,这是不列颠在罗马人撤走后的第一次外族入侵。与此同时,撒克逊人开始从北海东南岸出发在达沃什湾登陆,进入泰唔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进入英格兰中部。凯尔特人对这些外来的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罗马人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公元500年时,入侵因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而暂停,一位名叫阿鲁狄尔的勇士领导凯尔特人坚壁清野,连获大胜,特别是巴顿山大捷更是遏止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达几十年之久。在巴顿山之战前后,凯尔特人的一支为避战乱迁到了阿尔摩利克半岛,这个半岛因此得名布列塔尼亚(小不列颠)。550年,新一轮的入侵又开始了,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凯尔特人推进到了布里斯托尔湾。613年,盎格鲁人在诺丁汉郡的切斯特大胜,推进到了爱尔兰海岸,这三个民族就此在岛上定居下来。凯尔特人退到了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现在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大都属于凯尔特人后裔,在后世这三个地方的人大举移民北美,成为开发北美洲的主力,现在美国南方的凯尔特人后裔占比较高。

2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与凯尔特人的征战中陆续建立了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的七国时代,这时先是北方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是中部的麦西亚王国,最后是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都曾称雄英格兰,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就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几百年的苦战终于在不列颠安定下来后不久,又要面临其他民族的入侵了,这次的入侵者是诺曼人。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是目耳曼人的一支,也称维京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目德兰半岛的挪威人,瑞典人与丹麦人。诺曼人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他们善于造船、航海,是一个勇于进取、具有冒险精神的民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当地的出产已不能养活他们了,诺曼人只好于8至9世纪时开始扩张。他们的扩张在9至11世纪形成一个高潮,在13与14世纪还有影响。在这期间,诺曼人扩张的方式也从劫夺转变为殖

诺曼人的扩张分为三条路线,中线主要为丹麦人。公元789年,丹麦人第一次入侵不列颠,丰富的收获使诺曼人记住了这个地方,以后不断前来袭扰。851年,他们第一次在英格兰过冬,进而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9世纪初,威塞克斯国王兼并六国,统一全英格兰,但对丹麦人却无可奈何。879年,英格兰国王的阿尔弗雷德(871——899年在位)打败了丹麦人,与他们订立和约。和约规定以伦敦向西北延伸到彻斯一线为界,北部,东北部为丹麦人统治,丹麦统治者向当地收取“丹麦金”,南部仍属英格兰。在抢掠英格兰的同时,诺曼人还于9世纪初入侵法兰西,845年攻占巴黎,抢劫了亚眠,波尔多,马赛,卢昂,波尔多等城市。911年,诺曼人罗洛率军占据了法兰西西北部一大片地区,称其为“诺曼底”(北方人的土地),他自称“诺曼底公爵”。一部分丹麦人还入侵了意大利,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了战争。在西线的扩张的主要为挪威人,他们占领了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北美洲,据后世考证他们还曾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在东线扩张的主要是瑞典人,他们被俄国人称为“瓦良格人”(意为北欧漂泊者)。7至8世纪时他们就在波罗的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9世纪初他们通过芬兰湾进入斯拉夫人的土地。在扩张过程中他们亦商亦盗,商队向南一直到达君士坦丁堡,与希腊人、拜占庭人进行贸易,加速了文化在东欧的传播。862年,瑞典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政权,882年,他们又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后来他们被东斯拉夫人所同化,成为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

十世纪末丹麦人大举入侵英格兰,1016年时丹麦人卡纽特占领了全英格兰,一直到1035年卡纽特战死后英格兰才得以复国。1042年,威塞克斯国王的后裔“笃信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登上英格兰王位,他娶英格兰大贵族哥德温之女为妻。他的父亲是威塞克斯国王伊塞尔雷德,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的女儿埃玛,后来改嫁卡纽特,丹麦人占领英格兰时期他流亡诺曼底,住在他外祖父的宫廷里。落难时期的经历使他对诺曼人心存好感,任命了大量诺曼人担任要职,外来的诺曼人势力同以哥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哥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威廉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由他继承英国王位的问题,因爱德华无子,他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次年,哥德温与其子哈罗德率军发起反攻,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爱德华只好恢复了哥德温家族的地位,驱逐了朝中的诺曼人。1066年,爱德华去世,由于他无子嗣继承王位,临终前他指定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贤人会(咨议会)也选举哈罗德继任英格兰国王。

当时诺曼底公国已是法国境内最强大的诸候。威廉一世(1027——1087年,1066——1087年在位)1035年登位,由于他当时年仅8岁,公国内乱不断。他于1047年得到法国国王享利一世帮助平定了叛乱,树立起自己的权威。1053年,他同佛兰德尔伯爵鲍德温五世的女儿马提尔达结婚,从而使诺曼底公国与这一欧洲最富地区结成联盟,1063年,他征服缅因,后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势力大为增长,野心也恢复到他祖先的水平。据他声称,爱德华曾许诺将王位传与他。1064年,哈罗德乘船在英吉利海峡失事,为朋蒂乌伯爵所获,送到诺曼底,哈罗德为了能返回英国被迫向他宣誓,支持他对英国王位的要求。自认为已在封建习惯法与舆论上占了上风的威廉公爵开始大肆幕集军队,并取得了教皇与法国、德国、丹麦诸王的支持。1066年夏,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待出发了。

哈罗德得到消息后急忙也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他的军队是民军性质的,装备十分简陋,军中还有使石斧的。这时,他的兄弟陶斯提格在挪威国王的支持哈拉德•哈德拉达的支持下率军在约克郡登陆,目的是与他争夺王位。1066年9月25日,两军在斯坦福桥激战,哈罗德军大胜,挪威国王与陶斯提格被杀。正当哈罗德欢庆胜利时,威廉于9月28日率军在伯文西登陆,哈罗德急忙率军南返。这时哈罗德军队才进行了一次大战,已十分疲惫,北方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出于个人自私的理由不肯支援,按理说哈罗德是不能立即与威廉正面作战的,他只要利用英格兰南部对他有利的民心疲惫威廉军队就可稳操胜算,可哈罗德的急性子却让他不甘等待。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决战。威廉大军分三路,左翼为布列塔尼伯爵阿南指挥的不列颠人,右翼是勃罗根的欧斯特斯指挥的雇拥兵,中路是威廉率领的诺曼人,打着教皇的“神旗”,总兵力12000人,哈罗德兵力为6300人。战斗中哈罗德勇猛有余,计谋不足,他本来已在战役初期数次挫败威廉军队的进攻,占足上风,但他在威廉军队佯退的引诱下离开了有利地形,遭到威廉部队骑兵的突击,战役的结果是威廉大胜,哈罗德战死。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登上王位,称威廉一世,这就是“诺曼征服”。这以后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反抗诺曼人的统治,但均未成功,当初不顾大局的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也被消灭了。1072年威廉征服了全英国。他在全国建立封建庄园,变自由农民为农奴,使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很快完成。威廉一世除了保留盎格鲁•撒克逊人骑士的领地外,其他贵族的领地都被剥夺了。他大肆分封与他打江山的臣下,因土地的分封是随战事进行的,所以相当分散,各诸候不能形成统一的地方势力来与国王作对,无意中加强了王权。威廉一世本人占有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还占有了绝大部分的森林,构成了王权的强大物质基础,他还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下。1086年,他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调查,编成了《土地赋役调查簿》,因调查的方式类似审判,所以这也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他的此举是为了了解全国的人口与土地状况,以使国民承担封建义务和纳税义务时不得取巧。大批的自由农民在这次调查中转为了农奴,因为在调查时很多自由农民被登记为农奴了。

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的仍拥有诺曼底公国,虽然他在封建义务中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但实际上诺曼底地区已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了,法国王室为挽回这个重大损失几代人费尽了苦功。当时法国王室的势力尚小,领地是一个长条,大城市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王。法国国王与威廉一世相争时主要通过外交与封建习惯法赋予他的宗主裁判权。他先挑拔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父子俩展开了大战。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他的次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罗伯特也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英格兰与诺曼底分而治之了。英国许多大贵族在两地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点大肆挑拨,使威廉二世统治的13年间内乱不止。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猎时被箭射死,他的弟弟亨利一世登位(1100——1135年在位)。

亨利一世深知国家内乱的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再加上有法国国王的挑拔。他在巩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地位后,于1105年进攻罗伯特公爵。1106年9月,双方在邓奇勃莱展开激战,罗伯特公爵被俘。1109年,与享利一世作对的大主教安瑟伦也去世,享利一世彻底控制了诺曼底,同年,享利一世的女儿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国国王享利五世订婚。

这一切都给法国国王以强烈震动,英格兰与诺曼底的统一使英国的势力深入到法国的心腹地区,英国与德国的联姻又使法国两面受敌,法国不得不予以反击,英法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便这样开始了。因势力尚弱,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只好先以小规模战争与外交活动相结合,他以帮助罗伯特公爵的儿子威廉•克莱托恢复领地为由与英国开战。英国则通过巧妙的继承与外交联姻为手段来削弱法国。1119年,法军被打败,经教皇调停,两国议和。1124年,两国再度开战,享利一世联合女婿德皇享利五世,企图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夹击法国。法国举国震惊,路易六世以“黄金焰神旗”为号召集合起了20万人,挫败了这次进攻。

4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1120年享利一世的独生子因海难去世,享利一世选择其嫁给了德皇的女儿莫德为继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享利五世去世,享利一世又将莫德嫁给了法国北部最强大的安茹伯爵,1135年12月,享利一世去世,威廉一世的外孙斯特凡捷足先登宣布继位,他的父亲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莫德不肯罢休,双方在后来的10余年里不断交战,英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混乱状态。1150年,莫德与安茹伯爵所生的儿子亨利成长起来,他被母亲授予了诺曼底公爵称号。1151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曼恩的伯爵封号。他常去法国国王宫中拜谒法王路易七世,与当时的王后阿奎丹的埃利娜相爱。埃利娜对于虔诚而不热衷于家庭生活的路易七世早就不满,这时就顺势与其离婚了,两个月后她投入亨利怀中,加上她带去的领地,亨利手中有法国领土的一半。路易七世只好先放过斯特凡,进攻诺曼底,但被打败,1153年1月,亨利率军渡海进攻斯特凡,迫使其签约,同意享利为继承人,1154年斯特凡去世,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当时亨利二世不仅拥有英格兰,还在法国据有安茹、诺曼底、曼恩、屠棱、普瓦都、阿奎丹等地,占有法国大片土地,相当于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形势对法王相当不利。但享利二世并未真正控制这些领土,只是由婚姻、继承等各种方式接着起来的大杂烩,从封建原则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

亨利二世继位后,着手整顿封建秩序,严历镇压内乱期间骚动的大封建主,拆除了他们建造的300多座城堡,又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地的郡守。他还改革了军制,当时的传统是封建附庸每年向国王服军役四十天,这不利于长期作战,造成王权对于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所以他提出领主缴纳盾牌钱,以金钱的形式代替军役,他再用这笔钱去幕集军队。同时他还恢复民军,所有的自由民自选配备武器,随时准备出战。在司法方面,他规定自由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越过领主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骑士、市民、及所有自由民均可由此摆脱领主司法权力的束缚,因而更加支持王权。他还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即国王的巡回法官在地方审理案件时让当地居民参加陪审,出庭作证,陪审员一般为12名,从骑士与富裕平民中选出,这扩大了国王法庭的权限,削弱了地方领主法庭的权力,为王权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在当时是进步的。

与此同时,法国的路易七世励精图治,王权越来越巩固。英法两国间战争不断,为积蓄力量以利再战,享利二世与路易七世讲和,享利二世的长子享利与路易七世的女儿订婚,路易七世趁机挑拔父子关系,享利王子果然上当,与其父闹翻,其他王子也纷纷效法,起兵反叛。

1179年,腓力二世登位,他在位期间为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王权的加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奥古斯都”之称。1187年,腓力二世打败享利二世取得伊苏曼与弗雷特伐尔,1189年7月,腓力二世联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攻打亨利二世,迫使他投降并把格拉塞让与腓力二世,当亨利二世看到名单上有他最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时气绝身亡。由于这时长子已死,次子理查便即位,称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他就是狮心王,被称为“中世纪骑士之花”,有关罗宾汉的传说里与《艾文荷》里就有他的身影。腓力二世认为他对法国的危害比亨利二世更大,二者的矛盾渐起。1190年,他们结伴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理查在征战中功勋显赫,引起了腓力二世的忌恨。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为借口返回法国,与理查的幼弟约翰(他就是罗宾汉传说和《艾文荷》里长期与查理作对的那位亲王)串通,准备向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进攻,理查得知消息后火速往回赶。查理在途中被与他结怨很深的奥地利公爵扣留,在付出大笔赎金后才获得自由。理查二世回到英国后搜集军队开进法国与打算与腓力二世决一雌雄,他们在法国的战争是很有节奏的,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当天气和基本条件允许时两军重新开战。后来理查在昂德利附近塞纳河转弯处的峭壁处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城堡,他称其为“漂亮的城堡”,这激怒了腓力二世。两军重开激战,理查节节胜利,可常胜不败的他却于1199年在里亚赞与一个叛乱的诸候作战时意外阵亡,腓力二世绝路逢生。理查一世时因连年征战,财政紧张,引起国内普遍不满,封建贵族势力再度抬头。

1199年,约翰继位。约翰登上王位后,利用得以加强的王权,大肆剥夺各阶层,引起国内各阶层对王权的背离,腓力二世也帮助约翰的下一辈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对约翰。1200年,约翰与法国讲和,法国得到了诺曼底的韦克森、埃弗勒、奥弗涅和贝里的几处地方,约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尔嫁给了法国王储路易。

此后不久,由于约翰强娶阿奎丹的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萨贝拉,与该家族发生冲突。腓力二世没有放过这一机会,摆出宗主调节附庸关系的姿态,命令英王约翰到法国出庭,约翰当然拒绝了。1204年4月,腓力二世对约翰进行缺席审判,剥夺了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1204年夏,双方进行了托——加耶之战,法王占领了诺曼底。1204——1206年,约翰在与法国的作战中失败,“漂亮的城堡”也丢了,接着又失去安茹,曼恩,都兰,布列塔尼。英国在海外的领土只剩下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海峡中的一些岛屿。1213年,约翰与教会因选举大主教问题而发生分裂,教皇英诺森三世早就想插手西欧事务以求控制西欧,1212年教皇宣布废黜约翰的王位,转授腓力二世,约翰也以没收教会财产回击,但由于得不到国内支持,最后他不得不向教皇屈服,英诺森三世立即转向又充当起他的保护人来,利用他来牵制腓力二世。由于腓力二世新近兼并了英国在法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声威大振,大陆上的其他势力不愿看到均势被打破,所以约翰很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托一世、佛兰德尔伯爵、布洛涅伯爵结成同盟。1214年,他们从东南和西北两路进攻法国。腓力二世利用英国贵族对于约翰的不满先打败了约翰,并派出太子路易攻入英国本土,拿下伦敦城,国家存亡之际,许多以前投靠腓力二世的英国贵族转而支持约翰,法军最后在教皇的干预下,退出英国。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3 17:43
从法国战场败回的约翰受到了国内贵族的逼迫,他与贵族们于1215年6月15日在泰唔士河较的兰尼米德召开会议讨论《大宪章》,6月19日《大宪章》得以通过。这是一场主张地方分权自治的封建领主与统一王权的斗争,在当时英国加强王权的潮流中是一种退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却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工具,因为里面有一些当年的贵族们为拉拢平民上层而设立的保民条款,这就成了第三等级与王权进行斗争的法律依据,为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成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但约翰签署《大宪章》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想真正遵守,他利用教皇对宪章中限制教权内容的不满与贵族开战,贵族们便干脆拥护法国太子路易为英国国王,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约翰长期无法取得主动。1216年约翰在征战时患病去世,其子亨利三世(1207-1272,1216——1272年在位)继位,时年九岁。由于辅佐他的大臣很贤良,国内政局开始安定下来。

1223年,腓力二世去世,在他的统治下法国一度成为全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其子路易八世继位,但很快就于1226年去世,其子路易九世又继位。法国国内许多大贵族对他不满,这便引发了内战,亨利三世趁机参与,他曾两度率军侵入法国,但法国大贵族各有打算,亨利三世与英国贵族矛盾重重,能动用的兵力有限,桑特战役中路易九世击败亨利三世,双方签订和约。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其长子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1239-1307)即位。他参加过十字军,在位期间征服了威尔士,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以后英国的王储都要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大宪章》在他统治时得以完善,他创建了“模范议会”。为征战的需要,他改革了英国的军制,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使长弓兵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高,得名“长腿”,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国国王。1282年,爱德华一世占领爱尔兰。这以后,爱尔兰人起义就没断过,直到1536年和1542年颁布的联合法令才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当苏格兰国王法比西斯二世打猎时意外死亡后,苏格兰陷入一场继承人危机,当时有继承权的是一位远在北欧、被称作“挪威少女”的十四岁少女,这位小姑娘在归国途中因海难而亡。与“挪威少女”血缘较近的罗伯特•布鲁斯和与法比西斯二世血缘较近的另外一位贵族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爱德华一世采取了与法国国王类似的策略,他支持势力相对弱小的另外一位贵族去打击势力强大的罗伯特•布鲁斯,开始侵入苏格兰。苏格兰贵族与平民的起义此起彼伏,爱德华一世对此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1293年,英法两国的水手在英吉利海峡发生冲突,导致马赫海战。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迫使英王爱德华一世作出了象征性的让步,1294年,爱德华一世对法国宣战,英军开始时作战十分顺利,胜利不断。

这时苏格兰出现了威廉•华莱士,在他的率领下苏格兰人屡挫英格兰军队,走访队伍随之越来越壮大,他还攻占了英格兰的约克郡。1295年腓力四世与苏格兰缔结和约,法王每年资助苏格兰50000英镑,苏格兰每年用4个月时间从事反英战争。苏格兰人与英国的战争时起时落,牵扯了英军大量的兵力,法军在战场上开始取得胜利。爱德华一世没办法,只得于1297年与法国休战全力对付苏格兰,腓力四世由于与佛兰德尔作战时失利,再加上与教皇的斗争,他也只好停战。爱德华一世回到英格兰后全力对付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在1299年战败。1303年时英法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伊莎贝拉嫁给英国王太子,这一条约的签订,标着近两具世纪的战争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战争使双方均感到疲惫不堪。威廉•华莱士经过几年的游击战后在1305年英格兰军队抓住,后被处死.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前面提到的那位罗伯特•布鲁斯之子)在苏格兰传统的加冕地斯康宫举行加冕仪式,登上苏格兰国王王位。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远征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时病死,其长子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1284-1329)继位,他是个没出息的同性恋。靠着他的无能,罗伯特•布鲁斯在1314年赢得班洛克帕战役,终于为苏格兰争得了独立,爱丁堡现在屹立着罗伯特•布鲁斯与威廉•华莱士的塑像。

爱德华二世的王后--就是后来被称为“法国母狼”的伊莎贝拉--投入了蒙地莫伯爵的怀抱。她于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回到法国,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当时腓力四世已去世,由其子查理四世继位——策划推翻爱德华二世。1326年,她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大权,1327年,她又操纵国会将爱德华二世废黜,放逐到南威尔士。两年后在巴克利城堡中将其杀害。其子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1312-1377)于1327年继位。1330年他处死了莫地默伯爵后亲政,并囚禁了其母亲。爱德华三世于1328年承认苏格兰的独立,但是苏格兰人与英国人的战争一直持续数个世纪之久。

1328年,法国加贝王朝的查理四世死后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继位,开始华洛瓦王朝的统治,他是查理四世的侄子。由于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爱德华三世便想以外甥的身份争夺王位,这遭到法国贵族的反对,他们以《沙立克法典》禁止女子继承土地为由宣称王位不得传与腓力四世的女儿所生的儿子爱德华三世,爱德华三世对此十分不满,决意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当时佛兰德尔地区的归属也引起了两国间的争斗,佛兰德尔位于今天法国西北及比利时西南部地区,是十四世纪欧洲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心之一,羊毛纺织业尤为兴盛。它的羊毛原料主要来自英国,但佛兰德尔伯爵又是法王的附庸,政治与经济关系不协调导致了英法两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和冲突激化。十四世纪二十年代,佛兰德尔发生了下层市民和农民起义,佛兰德尔伯爵路易出逃,向法王求援,1328年腓力六世镇压了起义,1336年路易将所有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商人逮捕,英王爱德华三世立即停止了羊毛的出口,佛兰德尔各城失去了原料,人们对路易大为不满,英国趁机将这些城市拉到了英王一边。战争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大战在即,英法两国进行了复杂的外交活动,欧洲所有的力量都卷了进去。1337年,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基恩,作为报复,爱德华三世宣布腓力六世为篡位者,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两国终于打了起来。英国军队以配备优良长弓的步兵为主,配以骑士。1337年11月,英国向法国发起进攻,1338年两国正式开战。1340年英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英法军队在克勒西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长弓兵的威力使法军的骑士死伤惨重,最后法军大败。1347年,英军夺得加莱港。1356年两军又在普瓦提埃城发生了第二次大战役,英军由爱德华三世的太子黑太子率领,法王约翰亲自上阵,约翰命骑兵下马作战,结果大败,约翰本人被俘,英国乘机大肆索取赎金。英国人趁机占领了法国西部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巴黎受到英军的严重威胁。1358年法国爆发了“扎克雷”起义。1360年5月30日,法国被迫与英国缔结了《布勒丁尼和约》,把加莱港与西部的大片领地割让给英国,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约翰被俘后,政权落到了王子查理和顾问们手中,1364年约翰在伦敦去世,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他整军备武,加强力量,1369年两国战事重起,他避免打阵地战,采用小股机动部队突袭作战,取得重大战果。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位,称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 1367-1400)。但是实权被叔父、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他由此忌恨兰开斯特家族。他亲政后开始打击兰开斯特家族。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继位,称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由几个叔父摄政。这时的战局对英国相当不利,在法国只有几个沿海城市还在英国手中,英国国内又发生了瓦特•泰勒起义。1388年查理六世亲政。1396年,英法双方缔结了一个为期二十八年的停战协议,理查二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国内。1399年,亨利趁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时将他拘捕,并使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称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1367-1412),兰开斯特王朝开始。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长子继位,称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1387-1422)。

1392年,查理六世得了精神病,宫廷中以奥尔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为首开始了内斗,英王亨利五世趁机恢复了对法国的进攻。1415年8月,亨利五世率六万大军在诺曼底登陆,10月下旬,两军在阿舍库尔会战,法军又一次败在弓箭手下,战死6000人,英军占领了整个法国北部。勃艮第大公投向英国,占领了巴黎。

1420年5月,亨利五世在勃艮第公爵的协助下,迫使查理六世签订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亨利五世在查理六世活着时是法国的统治者,查理六世去世后由亨利五世继承王位。查理六世的儿子被剥夺了继承权,逃到法国南方的封建主那里去了。1422年8月末,才36岁的亨利五世因赤痢去世,才满十个月的亨利六世继位,并兼法国国王。同年十月,查理六世死去,他的儿子在南方封建主的支持下也登上了王位,法国出现了两王并存的局面。查理七世实际控制的地方是卢瓦尔河以南的地区,在河北部只有奥尔良,是通往南方的门户,英军全力进攻,在各地烧杀抢掠。法国处于危急中,战争已由封建主之间的混战转变为法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428年10月,英军包围了奥尔良,法国出现了贞德,她率法军取得奥尔良大捷。奥尔良战役后,贞德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城市,并拥戴查理七世正式登位。1431年5月,贞德被法国贵族出卖,英军烧死了贞德。但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规模一日大于一日,勃艮第也于1435年与查理七世缔结和约。1436年法王收复巴黎,1453年双方在波尔多发生决战,英军全军覆灭,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除加莱外全部被收复,法国得以统一,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获胜而结束。

1455年,以爱德华三世第二子后嗣约克公爵为首的约克家族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贵族支持下与得到西北部旧贵族支持的以亨利六世的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发生了战争,因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玫瑰战争”。1461年2月26日,理查之子爱德华进入伦敦即位,称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1442-1483)。1469年,有项羽之勇的沃里克伯爵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他手中同时掌握着爱德华四世与亨利六世的命运。1471年,沃里克伯爵战死。就在这一年,亨利六世被处死,兰开斯特家族除了亨利•都铎外均被消灭,兰开斯特王朝结束。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其长子继位,称爱德华五世,后被其叔父格洛斯特公爵处死。爱德华四世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篡位后称理查三世。兰开斯特家族的最后一个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取得了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贵族与部分约克家族贵族的支持,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兄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他于1485年在博斯沃思打败理查三世后登上王位,称亨利七世,英国玫瑰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是英国贵族的一次集体自杀行动,只有约克家族留了一点后嗣,其他所有的大贵族与大多数的中小贵族都被消灭了,这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堀起扫清了障碍。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


8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生产,并以联姻的方式为英国争得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他的长子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英国的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因亨利七世的长子已去世,便由次子继位,

称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1491-1547),后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庭决裂。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其独子继位,称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1537-1553),他便是《王子与贫儿》中的那位王子的原型。因其继位年龄尚小,由他的舅舅萨姆塞特公爵摄政。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的摄政位置被诺森伯兰公爵取代。1553年,爱德华六世去世。诺森伯兰公爵趁机让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简•格雷继承王位。但简•格雷上台九天后就被废,1554年被斩首,诺森伯兰公爵也被斩首。1553年,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1516-1558)继位。她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因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1558年玛丽病死,亨利八世的另一位女儿继位称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1533-1603)。她宣布自己“同国家结婚”,把终身献给英格兰,被称做“处女女王”。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她的领导下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货币,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还实施矿山、煤炭、玻璃、盐、铁的垄断。颁布工匠法、救济法、流浪乞丐处罚法以促进就业。她在位时期也是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文学伟人辈出的时代,被称做英格兰的文艺复兴。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因无嗣,便由具有英王室血统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尔特继位,称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1566-1625),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正式统一,他在位时期英国开始在北美大规模殖民。1625年,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继位。查理一世在位时期君权高度集中,1629年他解散了议会。他的严酷统治激发了起义,1637年至1639年的苏格兰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军攻入英国北部。为了筹措军费,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重开曾被他解散的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英国由此进入近代。1649年,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建立了共和体制,虽然以后封建王朝也曾复辟,但资本主义终究占据了英国的主流,借着这个契机英国在以后二百多年中称霸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九,失地王约翰与大宪章

约翰是理查的幼弟,此人生得五短身材,性好猜忌,心胸狭窄,其性格之复杂多变,实在难以一言以蔽之。奇妙的是,正是约翰这五短之君,却成就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199年,勇武善战的英雄国王理查,英年早逝。他一死,他的大帝国立刻面临分裂的危险。英格兰和诺曼底的贵族们,支持约翰;而安茹,曼恩,和图林的贵族们,则支持理查和约翰的侄子,小亚瑟。老太后爱琳娜,则占据着阿奎丹,观望形势。

至于那金雀花朝的克星,法国国王斐利二世,惟恐那金雀花朝天下不乱,趁机挑事。他反对约翰,却支持亚瑟。他封亚瑟为骑士,并将女儿许配给他。

约翰抢在亚瑟前面,先于四月宣布为诺曼底公爵,复于五月加冕为英国国王(1199-1216年在位)

斐利和约翰,曾勾结在一起共同反对狮心王理查,此时,二人却为各自的利益翻了脸,很快就发展为大打出手。1202年,法王斐利二世宣布,没收英王约翰在大陆的一切领地。约翰立即出兵与法军交战。不过,约翰力气没有脾气大,他脾气不小,但是却没有乃兄理查的本事,形势渐渐不利。

历史上,但凡外战外行的家伙,内战似乎就很内行,这似乎是一条规律。约翰打不过法军,就拿侄子出气。他率军向小亚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小亚瑟和追随他的二百多贵族擒获。

不过,内战的胜利,不但没有帮约翰保住他的领土,反而加速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约翰虐待被俘的贵族,饿死了其中二十多人。更令人发指的是,约翰在酒后,杀了小亚瑟,沉尸塞恩河。

约翰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支持小亚瑟的安茹,曼恩,和布列塔尼的贵族们,他们愤而投靠法王,全力支持法军对约翰作战。

约翰四面楚歌,节节败退。至1203年底,约翰在大陆立脚不住,狼狈逃往英格兰。斐利二世趁机占领诺曼底,安茹,曼恩,图林等地。约翰除了保有阿奎丹一隅之地,金雀花朝在大陆的大部分领土,都被他丢光了。约翰也因而得了个“失地王”的绰号。

至1206年,连最后的阿奎丹也丢失了。金雀花朝的领土,只剩下英格兰。此后,约翰只好做了个真正的英国国王。自英吉利朝史迪文以来,尚无一个英王如此长时间地呆在英国。约翰是第一个。

但是,约翰并不甘心失败,他横征收暴敛,扩充军备。但是,他并无理查的勇武,所以,理查征集军费,英国人全力支持,而约翰则招来怨声一片。

与此同时,约翰与教会的关系也日渐紧张。1205年,理查的老忠臣,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去世。他是维持英国政局稳定的关键人物。华尔特一死,围绕继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约翰与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也是约翰倒霉,他遇到的英诺森三世,是个铁腕人物,以维护教权为至高无上的责任。他极其反对世俗国王对主教任命的干涉。约翰拒不接受英诺森三世提名的新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致使其无法到任。

这还不算,约翰还趁机挪用了坎特伯雷教堂高达1500英镑的收入,还把约克大主教等一些教会人员赶出英国,致使英国南北两大教堂都没了大主教。

英诺森三世坚决回击,于1208年三月下令停止英国教会的活动。约翰更加疯狂,宣布没收那些违抗他命令的教会的财产。英诺森三世针锋相对,于1209年十月宣布开除约翰的教籍。这在中世纪,算得上是一场塌天大祸。被开除教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死后一定会下地狱。于是,大部分英国主教逃到国外,远离约翰这个疯子。有长达五年的时间,英国听不到教堂的钟声,很多教堂被迫关闭。英国被上帝抛弃了。

1212年,政治上短视的约翰尝到了苦果,陷于内外交困的困境。英国内部,一些贵族密谋废黜约翰;在国外,斐利二世则全力准备跨海征讨约翰。

到了最危险境地的约翰,终于悬崖勒马,停止了他的疯狂游戏。他不得不向教皇低头,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被驱逐教士的职位,赔偿教会的损失,他以前没收教会的财产,这时又都吐了出来,这还不算,他还承认英格兰是教皇的采邑,自认是教皇的臣属,每年向罗马教廷缴纳700英镑的贡金。见约翰前倨后恭如此,英诺森三世才算出了这口恶气,饶恕了他。

约翰好不容易平息了和教皇的冲突,他还不消停,又打算起兵。收复诺曼底。但是,此时的英国贵族骑士们,并不支持约翰,如果是理查要收复失地,必定一呼百应,但是,约翰,显然不是斐利二世的对手,贵族骑士们对他没有信心。

约翰执意进攻法国,但是,军无斗志,1214年二月,英军在法国登陆,七月,英军在布汶战役中遭到惨败。十月,英军败回。约翰收复欧洲大陆失地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

英军的失利,激化了约翰和贵族们的矛盾。为了弥补战场上的损失,约翰更加疯狂地横征暴敛,这激起了贵族们的反抗。贵族们发动了暴动。1215年五月,暴动愈演愈烈。贵族们的军队,开始向伦敦进军。

约翰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帮他与暴动的军队作战,约翰走投无路,只好于六月15日,被迫接受了贵族们提出的“自由大宪章”。

《大宪章》共有六十一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没有咨议会的许可,不得征税;没有法律的允许,不得逮捕自由人;如果国王破坏宪章,贵族执行委员会可以发动战争来反对国王。

《大宪章》向人们宣布,国王的权力不是绝对权力,它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四百年后,英国人根据《大宪章》的精神,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也闪耀着《大宪章》的光辉。

当然,约翰并不甘心签署《大宪章》,当贵族们散去后,约翰立即进行反攻倒算。围绕着《大宪章》,英国爆发了内战。1216年五月,起义军进入伦敦。法王斐利二世也趁机来轧上一脚。约翰穷途末路,被迫退到温彻斯特,于1216年十月病死。

约翰既死,持续了一年的英国内战也宣告结束。

约翰在英国历史上,是仅有的两个负面形象的国王之一(另一个是后来的约克朝的理查三世),自此再无英王名叫约翰。

不过,就是这么一位国王,却是子孙满堂,后来的各朝各代英国国王,要论起来,都是约翰王的后代。不过,约翰的子孙,可比他这位开山老祖,有出息得多了。


十,亨利三世与英国议会的诞生

金雀花朝前期,疆土广大,统治中心在大陆的安茹,英格兰只是金雀花朝的一个行省而已。但是,到了约翰王时期,金雀花朝在大陆的疆土大部分都丢失了,约翰基本上只做了英格兰王,祖先的领土在他手里丢失,所以他被人称为“失地王”。

不过,约翰虽然治国无能,倒颇有儿孙福,他子孙满堂,后代子孙,英杰辈出。他的孙子爱德华一世,就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

要说爱德华,得先从他父亲亨利三世说起。

亨利三世是约翰的儿子,1216年约翰死时,亨利才九岁。在贵族们的要求下,亨利先向教皇的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表示效忠,然后,贵族们才向亨利表示效忠。如此,亨利才得以正式即位,是为英王亨利三世(1216-1272年在位)。

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他在位时,最重要的事是,英国产生了议会。

亨利初登位时,只是个九岁的幼童,当时英国一片混乱,斐利二世派来的法军占据了英国南部。

当初,贵族们反对约翰,得到了法军的支持,现在,新王登基,法军却仍赖着不走。英国人随即又面临着将法军赶出英国的任务。

亨利年幼,于是,于是,大臣威廉•马歇尔成为摄政,并成立了一个由马歇尔主持的御前会议,来处理国务。御前会议的成员包括,首席政法官,王宫总监,财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

英国人政局初定,内战停止,开始同仇敌忾,驱逐法军。英军与法军之间,不断爆发战斗。

1217年,斐利二世派他的儿子,法国王子路易,亲征英伦。但是,路易王子的到来,也仍敌不住一心要驱逐侵略军的英国军民,法军遭到失败。九月,经过激战,路易王子不得不承认失败,与英国人签订和平协议,在取得一万马克的补偿金后,法军撤离了英国。

1227年,二十岁的亨利开始亲政,正式统治英国。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但是,他并无治国的才能。说起来,亨利三世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热爱艺术,为人不错,但是,从治理国家来说,他又缺乏判断力,容易冲动,既怯懦无能,又野心勃勃,不切实际。在他统治时期,总的说来,英国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亨利三世亲政后,一改以前向御前会议咨询国事的习惯,抛开御前会议,越来越独断专行。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

此外,亨利三世在对外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败。为了夺回诺曼底等地,亨利三世于1230年和1242年,两次进攻大陆,但是,寸土未得,以失败告终。

亨利三世最为英国人所垢病的是,教皇对英国事务横加干涉,亨利三世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诺诺,成为罗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当时,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为了打败神圣罗马皇帝斐特烈二世,需要大量金钱,于是,亨利三世不断以大批钱财,供给教皇,以填充其在大陆战争的无底洞,而且,教皇经常派其他国家的教士来英国领取教禄,这更使英国人不堪重负。

到了1236年,英国已是民怨沸腾,暗流涌动。英国的大小贵族们,普遍担心亨利三世会否认《大宪章》中国王应承担的义务。亨利三世并未觉察到危机,仍于1242年发动对法国的远征,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亨利三世两次失败的远征的最后一次。自1252年起,英国年景不好,连续三年粮食歉收,民生更加艰难。但是,亨利三世不管这些,他打算进行更大的不切实际的冒险,从而激起一场剧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254年,亨利三世与教皇英诺森四世达成一项协议,教皇允诺将西西里王位授予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同时,亨利三世则需向教皇提供西西里战争的军费。当时,埃德蒙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而西西里,则在德国皇帝的控制之下,亨利三世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西西里王位。于是,亨利三世一再向贵族们征收军费,但是,贵族们则认为,西西里距离英国太过遥远,发动战争太过冒险,但是,亨利固执己见,他不顾英国农业连续三年遭灾,仍强行摊派,要求贵族们缴纳他们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亨利三世的无理要求,最终激起了贵族们的武力反抗。

1258年四月,以蒙特福特为首的男爵们,全副武装去见国王,要求实行广泛的改革。

要说起来,这蒙特福特还是亨利三世的妹夫,因和亨利三世的矛盾,从而成为反对派的领袖。

武装贵族们要求,亨利三世放弃征税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遵守《大宪章》的要求。

1258年六月,亨利三世被迫在牛津召开了被称为“狂暴议会”的会议,会议上,贵族们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牛津条例》。《牛津条例》更进一步地限制王权,条约规定,议会定期召开,每年三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没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国王亦不得擅自决定对外战争。

会议后,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国顾问,而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议会,从此,“议会”这个词,就广泛出现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

但是,亨利三世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只是勉强地遵守了三年《牛津条例》,到了1261年,亨利三世就把条例抛到脑后,他罢免了贵族们提名的最高法官,并将蒙特福特驱逐出国。

那蒙特福特也不是省油的灯。1263年,他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重返英国,打算和亨利三世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内战在即,法王路易九世进行“调解”。但是,路易九世一味偏袒亨利三世,蒙特福特宣布不接受法王的调解,内战终于爆发。

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在英国南部击败了亨利三世的军队,生擒爱德华王子。蒙特福特遂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英国的权柄。他建立了一个九人委员会,并于1264年召开“西门会议”(西门为蒙特福特之名)。

1265年,蒙特福特召开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蒙特福特的议会,参加者除了男爵,高级教士,和每郡两位骑士外,还增加各自由市每市两位市民代表。这表明,贵族与市民阶层开始联合对付国王,市民阶层开始登上英国的政治舞台。蒙特福特召开议会会议的目的,是想使他的革命取得合法的地位。

之前的议会,由国王召开,而此次议会,则意味着没有国王,也可以召开议会,而且讨论的是国家各项事务。蒙特福特议会,控制了所有国家机构和法官系统。换句话说,蒙特福特控制了英国的政局,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亨利三世大权旁落,成为权臣手中的傀儡。

英国各界,大都支持蒙特福特的改革。但是,蒙特福特并未借此机会废黜亨利三世,因为英国国王在一些人心目中还很有市场。蒙特福特纵然大权在握,也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在革命者阵营里,因为权力的腐蚀,也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现象。蒙特福特政权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蒙特福特的战友吉尔伯特伯爵离他而去,转投国王阵营,在他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趁机逃脱。

王子逃离了伦敦,很快集合起一支军队,和蒙特福特的军队开战。1265年八月,两军对决,发生埃夫舍会战。蒙特福特在战斗中被杀,王军获得大胜。亨利三世在他英勇的儿子爱德华的支持下,夺回了权力。

教会人士掩埋了蒙特福特的尸体,掩埋处成为圣地。蒙特福特作为英国议会政治的重要改革人物,长期受到英国人的尊崇。

1266年,英国王室夺回所有权力,之后,爱德华王子渐渐成为实权人物。1270年后,亨利三世身体日渐衰落。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爱德华王子即位为英王,是为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历经约翰和亨利两朝混乱之后,终于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

关于《牛津条例》,还要多说两句,它的命运与《大宪章》不同,随着蒙特福特战死,英国王室重掌大权,《牛津条例》被废除了。但是,牛津改革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国家大事应交议会讨论,国王和贵族应该合作解决问题,这在英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牛津改革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十一,杰出的爱德华一世与勇敢的心

在英国历史上,爱德华一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杰出国王。

爱德华一世,生于1239年,他于1272年即位为英王,那时,他已经是久经锻炼的三十余岁的人到中年的年龄了。

爱德华王子,自小就喜欢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是个天生的战士。长大成人后,爱德华身材高大魁梧,勇武善战,他两腿很长,人称“长腿”爱德华。他意志坚定,富于领导才能,又是个优秀的领导者。

爱德华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有一条著名的格言:“各得其所”,所以他的政策,“强硬而不残酷”。他用铁腕进行统治,却又不乏灵活的谈判手段。

1263年,爱德华的父亲亨利三世与坚持改革的大贵族蒙特福特冲突,双方交战,爱德华作为王子参加战斗,战败被俘,成为人质。后来,爱德华寻机逃脱,并率军杀死蒙特福特,使得权力又回到英国王室手中,是英国王室复兴的大功臣。

1270年,爱德华王子率英军,参加了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在战争中,他被敌军用毒剑刺伤。军医为他“刮骨疗毒”,悍勇的爱德华王子不出一声,其刚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关云长。

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亦即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已呈强弩之末之势,这最后一次出征,再一次无功而返。但是,勇武善战的爱德华王子却并非一无所获,他以他在战斗中的勇猛,获得了“世界长矛”之称。

关于法王路易九世,此处可以多说两句。他因为不懈地坚持与异教徒做斗争,而被封为“圣路易”。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争取蒙古成为基督教国家的盟邦,从穆斯林身后对穆斯林进行打击,实现对穆斯林的两面夹击,路易九世还派使者不远万里来到蒙古帝国的首都,位于漠北草原的和林,联络蒙古帝国,得到了大汗蒙哥的接见。

路易九世就死于这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军中,死后被教皇追认为“圣路易”。

再说爱德华,就在爱德华回国途中,听说了老爹亨利三世去世的消息,当年,1172年,全体英国贵族向爱德华宣誓效忠。1174年,爱德华回到英国,加冕为英王,是为爱德华一世。

说爱德华一世是杰出的国王,是因为他在文治武功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先说文治。

在文治方面,爱德华一世至少有三大成就:

一, 在爱德华统治时期,议会制度最后定型;
二, 颁布一系列法令,使得以往的法律传统制度化;
三, 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各种改革问题。

关于议会制度。爱德华一世经常与骑士和市民代表讨论征税问题,他吸收骑士和市民代表进入议会,力争使议会成为一个伸冤沟通,反映民意的机构。1295年召开的议会,除了贵族以外,还有各郡和各自由市的骑士,市民,下层教士参加,被称为“模范议会”,这为后来“下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自此之后,议会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永远存在的部分。

关于第二点,1275-1290年,重视立法的爱德华一世,颁布各项法规,意义深远,开创了英国的法律新时代,因而被称为“英国的查士丁尼”。

武功方面,爱德华一世的主要成就是征服威尔士,这是他对现代英国的形成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还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战争。由于他的武功,所以被称为“威尔士征服者”和“苏格兰大锤”。

有人说,诺曼人只靠黑斯廷斯一战,就征服了英格兰,但征服威尔士,却用了两个世纪。实际上,不要说诺曼人,连以前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也从未能征服威尔士。这是因为,威尔士是山区地形,地势险峻。

威尔士山区,以其地形险要,力抗盎格鲁萨克森人与诺曼人的入侵。

诺曼征服战争时期,威尔士分为四个小国。威廉一世在征服英格兰之后,曾经想一并征服威尔士,但是,威尔士险峻的山区,使得威廉一世知难而退。威廉一世只好在英格兰的边区,封了一些边区贵族。自威廉一世到爱德华一世的漫长时期内,这些诺曼边区贵族不断侵扰威尔士,但是,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在1200年前后,威尔士人在卢埃林领导下,开展了威尔士复兴运动。当时正是失地王约翰在位期间,卢埃林利用英格兰内部不和,团结英国贵族,反对约翰王。

转眼之间,时间到了1267年,此时是爱德华一世即位前七年。老卢埃林之孙小卢埃林,宣布为威尔士亲王(1267-1283年在位)。在小卢埃林的领导下,威尔士复兴运动开展更加如火如荼。

卢埃林控制了威尔士的各路土王,利用亨利三世统治的混乱时期,进一步开展分离运动,阻止英格兰人对威尔士的蚕食,并且逐步统一各个威尔士小国,以图实现威尔士的统一。1267年,英王亨利三世被迫签定《蒙哥马利条约》,承认小卢埃林为威尔士亲王,承认他对威尔士的统治。

爱德华一世即位后,一改其父的软弱,加强对威尔士的干预。此时的金雀花朝,统治重心从大陆转到了英国,所以,英王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英伦岛屿的疆土上。

小卢埃林当然意识到了爱德华一世的威胁,他拒绝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拒绝向英国王室缴纳协助金,于是,1277年一月,爱德华一世征集了一支近一万六千人的军队,向威尔士大举进攻。

爱德华一世采用步步为营的清剿战略,四月,即收复所有被卢埃林占据的原诺曼边区贵族的领地。至这年八月间,英军推进到威尔士中部。此时,教皇开除了卢布林的教籍,威尔士人心涣散,再也打不下去了,卢埃林只好求和。双方于十一月签定《康威条约》,卢埃林只保有威尔士北部一小块地区,爱德华一世则承认他“威尔士亲王”的称号。1287年,卢埃林被迫在威斯敏斯特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

但是,威尔士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围绕着威尔士贵族究竟应效忠于卢埃林还是效忠于爱德华一世,在威尔士究竟是实行英格兰法律还是实行威尔士法律,还有诺曼边区贵族和卢埃林之间的财产纠纷,双方纠纷不断。终于,1282年三月,双方再起战端。卢布林的兄弟大卫,率领威尔士军队向英格兰发动进攻。

战争初期,爱德华一世正身陷苏格兰,因而英格兰无力反击。直到七月份,爱德华一世才腾出手来。他集结了一支包括步兵,弓箭手和重骑兵的一万八千余人的大部队,向威尔士发动了进攻。

卢布林和大卫兄弟性格刚烈,他们拒绝了爱德华提出的苛刻的休战条件,拒绝了威尔士主教的调解,奋起迎战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军,决心誓死保卫威尔士的自由和独立,真应了那句话,“不自由,毋宁死。”威尔士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景仰。

不过,虽然卢埃林兄弟不屈抗英,但是,这次他们遇到的不是软弱无能的亨利三世,而是勇武善战的爱德华一世。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英军以优势兵力,连连获胜。十二月,卢埃林被英军俘虏,他拒绝投降,被英军杀害。大卫继续坚持抗英斗争。第二年六月,大卫又被英军俘杀。英国人终于征服了威尔士。

1284年,英国颁布《威尔士条例》,宣布将威尔士划分为几个郡,由英国王室直接统治。为了防止威尔士人的反抗,英国人还在威尔士修建了不少城堡。

在商讨威尔士的统治问题时,不屈的威尔士人提出四个条件,即,他们所效忠的威尔士统治者,必须是:一,出生在威尔士;二,出身贵族;三,不说英语和法语;四,道德上纯洁无瑕。

威尔士贵族们的意图当然是要选一位威尔士人做他们的王。没想到爱德华一世满口答应。之后,他将待产的英国王后接到威尔士,他们的独生子小爱德华,就出生在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堡。爱德华一世召集威尔士的部落首领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儿子,出生在威尔士,不会说一句英语和法语,从未冤枉过谁,道德上绝对纯洁无瑕。他就是你们的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人目瞪口呆,无话可说,只好接受了这个新的统治者。自此以后,历任英国王太子都封为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从此并入英国,成为英国的一部分。

爱德华一世虽然征服了威尔士,以将威尔士并入英国的业绩彪炳史册,但是,最后,他却栽在了苏格兰问题上。

十三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苏格兰处于当地的坎莫尔王朝统治之下,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虽然苏格兰王亚历山大三世幼年即位时曾向英王行效忠礼,名义上英格兰是苏格兰的宗主国,但是,实际上,两大王国各自独立发展,苏格兰一时间还有与英格兰并驾齐驱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大王国和平共处,各自发展。

1286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去世。1290年,他的继承人,侄女玛格丽特也去世了。坎莫尔朝绝嗣。英苏两国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当时,最有可能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有两人,一是八十高龄的布鲁斯,他曾任英国的法官,阅历深厚,老谋深算,另一个是毛头小伙巴里奥,他只有十六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贵族。

就在双方争夺苏格兰王位之际,英王爱德华一世以宗主身份发话了。出于英格兰利益,他以为巴里奥年轻好控制,于是倾向于巴里奥即位。得到爱德华一世这样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巴里奥遂成为苏格兰王。

但是,爱德华一世很快就发现,他失算了。在对待英国人的态度上,苏格兰人无论是老翁还是毛头小伙,没有区别,都是反英的。

巴里奥被迫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爱德华一世的傲慢无礼使得他非常不满。爱德华一世根本没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任意驱使。因为爱德华的这个错误,此后两个世纪,英苏双方都处于敌对状态。

爱德华一世企图控制苏格兰的法律事务,还要求苏格兰为他提供战争费用。

巴里奥无法忍受英国人的压迫,决定终止对英国的依附关系,改为与法国结盟。

1293年,法王斐利四世出兵占领了金雀花朝在大陆仅剩的一块领地加斯孔尼。1294年,英法战争爆发。爱德华一世随即于1294年六月宣布封锁法国大陆,命令所有英国船只不得出海。他也给苏格兰王巴里奥下了同样的命令。但是,巴里奥不但置之不理,反而认为这是反击英格兰的大好机会,他立即派使赴法,与法国结盟反英。法苏两国正式成为盟邦。

爱德华一世这下可气得不轻,他立即下令军队出兵进攻苏格兰。英军攻克了特文河畔的贝里科,进行了屠城。英军深入苏格兰腹地,巴里奥被迫退位。

巴里奥退位,一支英军常驻苏格兰,爱德华一世以为苏格兰从此归顺,从此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英军的入侵不但没有平定苏格兰,却激起了刚烈的高地人1296-1357年长达半个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

巴里奥退位还不到一年,苏格兰就爆发了由苏格兰乡绅威廉•华来士领导的反英大起义。起义军由农民和市民组成。他们四处出击,到处打击英国占领军。1298年,苏格兰起义军在斯特林桥一战,重创英军。爱德华一世大怒,他在次年的法尔克战役中,打败苏格兰起义军。但是,华来士却逃脱了,他继续领导反英斗争。

爱德华一世为将苏格兰起义彻底镇压下去,于1300年,1301年,1303年和1305年数度出兵,终于将华来士俘虏。华来士从容就义。

华来士牺牲了,但是,苏格兰人前赴后继,反英大旗不倒。1306年,老布鲁斯的孙子小布鲁斯自立为苏格兰国王,是为罗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继续举起反英大旗。在这位阿尔弗雷德大王的英雄后代的的领导下,苏格兰人的反英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爱德华一世只得又亲自出马,率军入侵苏格兰。

爱德华一世击败布鲁斯。布鲁斯战败,躲进一个山洞。想到爱德华一世的强大英军,布鲁斯不由得有些气馁。就在此时,他看到一只蜘蛛在风雨中结网,七次失败,七次结网,终于成功。布鲁斯从中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精神,重新鼓起战斗的勇气。

布鲁斯继续进行抗英斗争。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进讨苏格兰人的途中,患痢疾而死。一代豪杰,最终倒在了苏格兰。

1314年,继位的英王爱德华二世,调集英格兰全部军队攻打苏格兰。布鲁斯率领一万长矛兵,在班诺克本河之战中,粉碎了英军的攻势。英国人武力合并苏格兰的梦想彻底破灭。

1329年,布鲁斯亦即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去世,一直跟随他的忠臣詹姆斯,将国王的心脏装进银匣子里,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勇敢的心”。罗伯特一世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英王爱德华一世,是十三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国王,其业绩超过了他的祖先亨利二世和狮心王理查一世,其文治武功,震烁古今。爱德华一世的王后爱琳娜和忠臣伯内尔,是他的左膀右臂。当十三世纪末,这二人相继去世后,失去家庭温暖和良臣辅佐的爱德华一世性情大变,日益独断专行,渐渐走下坡路了。

纵观整个十三世纪,正当东方的宋朝,在蒙古人的凶猛攻势面前节节败退,终至亡国之时,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大宪章》和议会政治,是十三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其意义在于,这两大成就被后人视为国民自由的起源。而自由原则,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原则之一。英国人在观念上,不经意间,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后来英国成为世界进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先锋的重要原因。有不少网友,喜欢讨论如果没有蒙古的侵略,宋朝将如何如何“发展”。对比英国在十三世纪,在政治观念上的两大成就,相信对于宋朝的评价,将会更客观一些。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3 17:46
凯撒生于公元前100年,死于公元前44年,他是罗马共和国著名的领袖人物。公元前59年,凯撒出任高卢总督。高卢人与不列颠岛上的不列颠人同属凯尔特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人,当时正处于部落社会时期,被称为山北高卢,非常落后。凯撒花了三年时间,才征服这一野蛮地区。

在征服山北高卢的过程中,凯撒渐渐了解了不列颠的讯息,得知那里出产珍珠,金银和谷物;同时,一些抵抗罗马遭到失败的高卢首领,在战败后逃往不列颠,为了彻底铲除这些心腹之患,巩固罗马在山北高卢的统治,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并为共和国开拓新的疆土,为国家增加税收,凯撒决定进攻不列颠。

公元前55年八月,凯撒率领两个军团一万将士,乘坐八十艘船从大陆进军不列颠。次日,罗马军队在不列颠登陆。不列颠人冲到海滩上迎战罗马人。罗马人虽然占了上风,但是,由于风浪,罗马人的后援不能及时赶来。罗马军队只好带着人质和俘虏,匆匆离去。第一次对不列颠的远征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年,凯撒率领二万五千战士和八百艘船,再次登陆不列颠。这次,罗马人所向披靡,一直打过泰晤士河,一举击败不列颠南部最强大的王国,卡图维拉尼王国。但是该国的国王卡西维拉努斯并不甘心屈服,率领不列颠人不断袭击罗马人。此时,高卢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凯撒后院起火,不得不匆匆撤回大陆。

此后一个世纪,再无罗马军队踏上不列颠的土地。

在这段时期,不列颠最强大的卡图维拉尼王国的国王辛白林,与罗马人保持着良好关系。就在辛白林时代,伦敦作为一个小城镇,出现在泰晤士河畔。

公元42年,辛白林去世,卡图维拉尼王国与罗马人的友好关系也宣告结束。

公元43年,此时已经是罗马帝国。新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希望通过征服不列颠以提高威望,同时,莱茵军团过分强大,对帝位有些威胁,于是,克劳狄从中抽调两个军团,准备出征不列颠。

罗马人以普劳提乌斯为统帅,率领四万将士共四个军团出征不列颠。当时,不列颠人正忙于收割庄稼,所以,罗马人顺利登陆。不列颠人躲进森林和沼泽,对罗马人展开游击战。但是,他们不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人的对手。此后,克劳狄又亲御驾亲征。十一个不列颠小国纷纷向罗马人投降。罗马人直捣卡图维拉尼王国的首府科尔切斯特。

公元47年,罗马人已经征服了不列颠的低地地区。这一年,斯卡普拉出任不列颠总督,他遭到不列颠人的攻击,于是罗马人展开还击。斯卡普拉的反击不分青红皂白,连没有反抗罗马人的不列颠人也遭到他的打击。

公元58年,波里努斯出任罗马总督,他对不列颠的血腥统治,激起了不列颠人的起义。罗马人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和兵役负担,带了罗马官吏的压榨。公元60年,趁波里努斯出征威尔士之际,埃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的王后波迪卡发动了反抗罗马人的大起义。埃西尼王国本来是服从罗马统治的,但是,当国王普拉苏塔古斯去世后,罗马的不列颠总督波里努斯将其财产全部没收,并且鞭打王后波迪卡,侮辱王子和公主,最终激起剧变。

埃西尼人和特里诺文特人联合发动起义,起义军一举攻占科尔切斯特,沉重打击了罗马人的统治。

波迪卡王后的起义,一直坚持到公元61年的冬天。波里努斯从威尔士回师镇压,数万埃西尼人被杀,波迪卡王后不甘落入罗马人之手,服毒自尽,真是个不屈的烈女子。就这样,自公元43年克劳狄派兵登陆不列颠,前后历经十八年,罗马人最终征服了不列颠。

波迪卡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并未完全失败,起义带来的效果是,罗马人从此改用怀柔政策在不列颠进行统治。公元78年到84年,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岳父阿格里古拉出任不列颠总督。他采用一系列贤明措施,减轻赋税,革除贪官污吏,维护教育,鼓励建筑,推广拉丁语,等等,不列颠人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心理上接受了罗马的生活方式。此后,罗马统治不列颠约三个世纪。

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

这种提法过于抬高了《大宪章》的地位,那时的所谓“议会”不过是贵族集团对国王过分行为的一个象征性约束,基本上是束之高阁,与后来的议会是根本的两回事。相信在欧洲君主制历史上有许多国家有类似的东西,但议会制最终在英国产生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也就是英国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特点。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12-13 17:49
十二,同性恋国王爱德华二世与他的法国母狼王后

1307年,一代英雄国王,老英雄爱德华一世,死于征讨苏格兰的途中,终年六十八岁。他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小爱德华,就是那位威尔士亲王,继承了他的英国王位,是为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

如果说狮心王理查一世和约翰是龙兄鼠弟的话,那么,爱德华一世与爱德华二世就是虎父犬子,这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后还会在英国历史上出现。

爱德华一世给他的儿子留下了富足的遗产,一个包括了威尔士在内的扩大了疆土的英国,但是,同时也给爱德华二世留下了一堆麻烦。历史上,凡是有些雄才大略特点的君主,多半是好大喜功,喜欢建立武功,自然,打仗就需要花钱,而且是大量花钱。爱德华一世多年与威尔士和苏格兰开战,所耗费的军费自然数量不菲,所以到他去世时,已经是债台高筑。此外,英格兰人在苏格兰深陷泥潭,这个大问题,爱德华一世并未解决就撒手西归,把烂摊子留给了爱德华二世。还有,英国贵族们一直企图扩大他们的权利,爱德华一世在时,还可以压得住,等到他死了,爱德华二世上台,就有些压不住阵脚了。

不过,压不住阵脚,这与爱德华二世这个人的种种缺点有关,如果仍然是爱德华一世那样的铁腕人物即位,事情也许会好办得多。

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在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堡,一出生,就被他精明强干的老爹用来对付威尔士人。1307年他即位时,已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爱德华二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一头浓密的金发,非常具有君王的仪表。可惜,他只是一个绣花枕头,外面光鲜耀眼,里面却是一肚子草包。

这位爱德华,外面上看来似乎是堂堂男子汉,实际上是个脂粉气十足的同性恋。在他即位前,他就和宠臣加维斯顿搞在一起。他的英雄老爹对此事怒不可遏,将加维斯顿驱逐出境。

英雄老爹爱德华一世觉得他这个儿子迟钝,软弱,外加他还有断袖之癖,实在对他这个儿子喜欢不起来,对他的同性恋朋友更是深恶痛绝。

但是,爱德华一世活下来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位,所以,王位还是无可避免地落到这位小爱德华手里。

爱德华二世刚一即位,立马把他的同性恋朋友加维斯顿找了回来,还给他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爱德华二世不怎么喜欢和那些大臣贵族们打交道,和这些大臣贵族们打交道,他觉得压力太大,他只喜欢和他的同性恋伙伴腻在一起,那才是他的欢乐时光。

但是,虽然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结婚。1308年,爱德华二世和法国公主伊莎贝尔结婚。她是法王斐利四世之女。

虽然娶了个高贵的法国公主,但是,爱德华二世对女人实在没兴趣,他的兴趣是男人,其结果,自然是冷落了法国公主。爱德华二世实在小瞧了这位新王后,这位法国公主可不是好惹的,她外号“法国母狼”,爱德华二世没想到,正是他对他这位王后的冷落,日后才酿成了杀身大祸。

伊莎贝尔遭到丈夫的冷遇,后来又知道了丈夫的秘密(其实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自然愤懑不已。而爱德华二世赐给加维斯顿以伯爵领地,更是激起了伊莎贝尔和大贵族们的强烈愤怒。伊莎贝尔自不必说,贵族们对寸功未立的暴发户加维斯顿,只凭和国王上床就得到如此重赏,也是愤愤不平。

以沃里克伯爵和兰开斯特伯爵为首的贵族们本来就想获取更大的权利,见这位新国王行事如此怪异,于是,毫不客气地于1310年强迫国王爱德华二世成立二十一人委员会,进一步扩大贵族的权利。

1312年,贵族们干脆处死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加维斯顿。爱德华二世虽然痛心,但也没有办法。

国内不平静,国外的形势也不顺利,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在老英雄爱德华一世死后,利用爱德华二世的软弱无能,大举收复失地,到1313—1314年间,苏军已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不久,苏军乘夜爬上悬崖,攻克了固若金汤的爱丁堡。

苏格兰军队进而围攻斯特林堡,就是当年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来士大破英军之地。爱德华二世想派兵去救,但是,沃里克伯爵和兰开斯特伯爵都不愿带兵出征。爱德华二世自恃英军兵力强大,决定御驾亲征。

1314年夏,爱德华二世召集了英格兰全国的兵力,出兵来救斯特林。这支规模很大的英军,有四万之众,其中包括:2500名重骑兵、500轻骑兵和2000名令人生畏的威尔士大弓手,浩浩荡荡,杀奔苏格兰而来。

虽然英军比苏军强大数倍,但是,当年与老爱德华长期周旋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却没把爱德华二世放在眼里,他知道,英格兰内部矛盾尖锐,英军士气低落。小爱德华与老爱德华,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没有象当年对付老爱德华那样避敌锋芒,而是选择了堂堂正正地正面迎击。

威廉•华来士斯特林桥大捷十七年之后,苏格兰人又一次在斯特林迎战英军。班诺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的一个村子,得名于从村边流过的班诺克本河。罗伯特一世率领苏格兰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1314年6月24日,前来援救的英军在斯特林城外向苏军发起进攻。英军在通过班诺克本河边的峡谷时,罗伯特一世手提战斧,率上万苏军向受制于峡谷地形的英军发起猛攻。英军无法展开攻势,在排山倒海的苏格兰步兵的长矛的压迫下步步后退,终于败退。连当时威震天下的英国大弓兵也还没来得及发挥威力,就被埋伏已久的苏格兰骑兵收拾了。

峡谷的另一侧,急于赶来参战的英军步兵仍不断涌入峡谷,与前面被逼退下来的骑兵挤作一团,自相践踏,而苏格兰的长矛步兵的冷酷攻势仍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紧逼而来,英军最终不可避免地崩溃了,溃不成军。英军败兵四散逃窜,很多人慌不择路淹死在河里。

爱德华二世见势不好,回马便走,带头一路狂奔,总算没被抓了俘虏。一直逃到英国管辖境内的贝里克。

斯特林堡见援军已经完了,遂向罗伯特一世投降。

班诺克本一战,罗伯特一世象十七年前的威廉•华来士一样,成为苏格兰的民族英雄。此战彻底粉碎了英国人企图吞并苏格兰的的妄想。从此以后,英格兰人彻底断了对苏格兰的念想,再也不敢干涉苏格兰的独立,直到近三个世纪后,1603年,苏格兰王国斯图亚特朝国王詹姆斯入主英国,开创了英国的斯图亚特朝,两国才归于一统。

爱德华二世亲征失败,更加威信扫地。屋漏偏遭连阴雨,1315-1322年,英国的农业,粮食连年歉收,还爆发了畜疫,社会骚乱不止。

但是,昏庸的爱德华二世不管国计民生到了怎样危险的地步,继续他的花天酒地。在加维斯顿死后,他又宠信了两个新伙伴,这新伙伴是父子俩,得斯彭瑟父子。这父子俩都是爱德华二世的爱人同志,小得斯彭瑟势头更厉害,爱德华爱他爱得不得了,封给他以威尔士的领地。这再次激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1321年,兰开斯特伯爵一不做二不休,领导议会作出决定,驱逐小得斯彭瑟出境。

爱德华二世龙颜大怒,决心动用武力,保护宠臣。英国再一次爆发内战。

爱德华二世虽然外战外行,但是,爱情的力量使得爱德华二世变得内战内行,1322年,他利用反对派内讧,一举击败贵族军队,俘杀了兰开斯特伯爵。

爱德华二世获胜,立即宣布废除贵族委员会的法令,王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爱德华二世忍了多年,今日方得一吐恶气。但是,他掌握了权力,干的却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事。他继续宠信得斯彭瑟父子,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与法国和苏格兰的关系日益恶化。

爱德华二世对得斯彭瑟父子的宠信,也惹得王后伊莎贝尔与他反目成仇。伊莎贝尔在内战期间就与反对派有联系。1324年,爱德华二世没收了王后的财产,每天只给她一个英镑。1325年,伊莎贝尔趁着出使法国之机,逃回了法国,与流亡在法国的英国贵族莫地默搞在一起,成了莫地默的情妇。两人勾结在一起,反对爱德华二世。

1326年九月,这俩人率领法国士兵,回到伦敦。此时,国王爱德华二世与贵族们的关系早就崩溃了。伊莎贝尔回来,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二世众叛亲离,连他的家臣也离他而去。

伊莎贝尔处死了得斯彭瑟父子。1327年,爱德华二世在议会的胁迫下,被迫逊位,他和伊莎贝尔的儿子小爱德华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

伊莎贝尔将爱德华二世囚禁在伯克利城堡中,让他在阴暗的城堡里挨冻受饿。这一年的九月,在法国母狼的命令下,杀手降临爱德华二世的面前,将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爱德华二世的惨叫声传出数里之外,一代昏君就此完结。

十五岁的小国王爱德华三世初登王位。爱德华三世统治英国五十年,又一位英雄的英国国王登上了历史舞台。


【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