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近代伊斯兰世界低迷之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06
标题:
试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近代伊斯兰世界低迷之关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把欧洲人逼上了大西洋之路.....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蜕变,当他们从惊涛骇浪中归来时,已经是无可阻挡的了。"
作者:飞行石
(一)
1453年5月29日,传承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巴列奥略英勇战死在这座与其同名的不朽之城里,君士坦丁堡……陷落了。 这一天,奥斯曼突厥人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他的大军踏进了这座从上一个文明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城市,他用纵兵屠掠三日来犒劳他的战士。这一天,穆罕默德二世完成了几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君主们的心愿:把异教的基督堂改成真主的清真寺,让伊斯兰的旗帜高高的飘扬在君士坦丁堡的上空,飘扬在夙敌的城门上,从此,通向欧洲腹地的大门被打开了。
与此同时,整个欧洲都在战栗、在忏悔。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年里,是拜占庭保护了古代文化珍品、并将自己的遗产一起传给了子孙后代;是拜占庭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成就了地中海贸易的辉煌。但是,拜占庭最大贡献还在于它充当了欧洲大陆的守门人,使得欧洲躲在自己背后自由的发展文明。而今,千年帝国倒下了,风雨飘摇中的欧洲该何去从?此刻,那些曾觊觎拜占庭的财富而唆使第四次十字军攻陷拜占庭的威尼斯人是否感受到报应即将到来,好日子已经屈指可数?那些在1204年劫掠了君士坦丁堡大发横财的法兰克人、日耳曼人、佛拉芒人的子孙会不会控诉其先祖贪婪的透支了子孙的幸福?这一切不得而知。我们知道是仅仅76年后,奥托曼帝国的兵锋已直抵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城下,这一年是1529年。
还要再过42年,欧洲人才能才从朝不保夕的日子中稍稍喘息一下。
那一年是1571年,凭借李班多海战的胜利,欧洲人终于寻回了一点可怜的信心。还要再经过120年的拉锯战,直到1697年,奥地利的名将尤金亲王才在台斯河彻底粉碎了土耳其夺取匈牙利的梦想,迫使奥托曼帝国与奥地利、威尼斯、波兰等国议和,放弃所有领土要求。至此,在君士坦丁堡沦陷244年之后,欧洲才算是把自家的篱笆扎牢了。
毫无疑问,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首先,它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长达数百年对抗的一个终结,从此伊斯兰教一直牢牢的控制住了通向欧洲大陆的桥头堡——直到今天。其次,它是对基督教信仰的一次重创,真十字架早已遗失,十字军的光荣成为了泡影,上帝的光辉也不能阻止异教徒把他神圣的教堂漆上耻辱的绿色。同时在继失去心灵的家园耶路撒冷之后,这次欧洲人发现连自己栖身的家园也岌岌可危了,基督徒们几乎已经把老本输光了。第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让地中海的贸易繁荣化为乌有。奥托曼土耳其封锁了东西方贸易,这让欧洲损失惨重。自毁长城的威尼斯人终于因他们的贪婪受到了惩罚,整个意大利经济都趋于萎缩,最终沦为西班牙、奥地利的附庸。第四,从古希腊古罗马千年传承而来的文明被击成了碎片,精美塑像被烧毁、数不清的书籍被运向东西方出售、大批的教士和俗人都成为了俘虏、幸免于难的拜占庭人狼狈的向西方逃散。第五,拜占庭帝国覆灭了,与其共生的东正教会也失去了其根本所在——四大教区之首的君士坦丁教区,从此,东正教只能在蛮荒的伏尔加河流域等待时机。
而在这一刻的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和他的勇士们,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沉浸于一片欢腾之中,他们在尽享安拉赐予他们的胜利。他们有理由相信,在至大的安拉的指引下,在不久的将来,新月旗帜将插满欧洲大陆。千年的坚城已破,再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马蹄和弯刀了。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已经尽在掌握,财富将滚滚而来。而现在,他们需要做的是享受胜利,然后把数不清的战利品或是出售或是运回各自的故乡去。
1453年5月29日,这个充满着血与火、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的日子注定要被人牢牢铭记。从此,君士坦丁堡被易名为伊斯坦布尔;从此索非亚大教堂被改为了清真寺。然而更重要的是,从此通往欧洲腹地的大门被伊斯兰文明牢牢掌握,擎着新月旗的铁骑随时可以涌进欧洲,向基督教徒发起冲锋了。
此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没有因巨额的财富而放弃进去心,他们像疾风一样冲进了欧洲的腹地。与蒙古人闪电般来去不同,此后250年中,奥斯曼帝国的始终像欧洲人的梦魇一样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1514年,土耳其征服了波斯,叙利亚与埃及。
1526年,土耳其大败匈牙利军,匈牙利王国灭亡。
1529年,土耳其围攻维也纳,久攻不下后退兵。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范围达到了极点。
1571年,西班牙、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教皇的联合舰队在李班多海战中大破土耳其舰队,大大提升了欧洲人的战斗士气,此战可以算是欧洲与土耳其战争的转折点。
1596年,土耳其军又一次打败了奥地利军队,但帝国已经处于衰退之中。
1606年,奥托曼帝国丧失在匈牙利和波斯的很多领地。
1621年,土耳其侵入波兰,但遭到惨败。
1638年,土耳其又夺回了一些在波斯的领地,并占领巴格达。
1674年,土耳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侵入乌克兰和波兰。
1683年,土耳其再一次进军维也纳城下(也是最后一次),被波兰国王率领的援军大败。
1691年,土耳其连续被奥地利击败,丢失匈牙利。
1697年,土耳其试图夺回匈牙利的企图被奥地利名将尤金亲王粉碎,奥托曼帝国与奥地利、威尼斯、波兰等国议和,放弃所有领土要求,伊斯兰世界对欧洲几百年的威胁自此结束,欧洲人总算守住了自家的院子。奥斯曼帝国却早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当年的奥斯曼帝国是何等辉煌,伊斯兰世界又是何等的光荣啊!
当时光又匆匆流过309年,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基督教文明或称海洋文明在文明冲突上占据了上风:奥斯曼帝国的传人土耳其共和国年复一年的祈求加入欧盟、萨拉丁攻占的圣城耶路撒冷上空飘扬起大卫之星、阿拔斯帝国的故都巴格达在美军脚下战栗、穆罕默德的阿拉伯子孙们腰缠万贯却要看着异教徒的眼色过活。。。。。。
无论是否愿意正视,种种事实都昭示着伊斯兰世界毕竟是陷入了低潮。
那么从15-17世纪的辉煌到21世纪的衰落,这些转变是何时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从1922年11月1日,奥斯曼帝国被他的子民,哈里法被废开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此前的奥斯曼帝国早已衰朽不堪,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已颓势尽现。
只要我们剥开历史迷雾,就能发现隐藏的因果。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发生在1453年,然而这一天早已在250年前注定,正是那年的春天,东征的第四次十字军攻破了君士坦丁堡,贪婪的洗劫了它。虽然在1261年,拜占庭帝国得以恢复,但再也没能从中恢复元气。此后,拜占庭只是屈辱徒劳的挣扎了200年的光阴。
同样,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衰退也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事实上,经过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衰退恰恰源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那一天。那一天成为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展的分水岭。
今天,在我们看来也许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座千年坚城确实不适合作为一个首都,似乎成为定都于此的帝国似乎都注定要被金城汤池磨灭了雄心,然后沉浸在昔日的荣光里默默的发霉、腐烂直到最后的崩溃(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就像福尔马林溶液)。但在1453年,奥斯曼人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把都城迁至此地的做法,却是一个充满进取心的行动。他把帝国的心脏搬到了欧洲大陆上,在这里他和他的后人将可以就近对欧洲的基督徒们发起进攻,同时也便于对即将占领的新领土进行管理。也许是被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宏伟而震撼(就像当年基辅大公的使者一样),也许是为了羞辱基督教徒,总之穆罕默德二世破例留下了这座东正教最核心的教堂,在用石灰涂去了美仑美奂的壁画后,把它献给了他心目中至大的安拉。
历史记载,一代雄主穆罕默德二世在把人间奇观圣索菲亚教堂献给了真主的同时,也将君士坦丁堡的财富(财宝、奴隶)赏给了他的大军,他自己分文不取,他所要的只是征服者的无上荣光。当然,这一刻的他也许有着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的雄心,要在未来的征服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财富。他和他的继承者也确实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此后长达250年的岁月里他们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为起点,向欧洲、向亚洲、向非洲发起了无数次的远征,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并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奥斯曼帝国在充分发掘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政治、军事职能的同时,却对其天然的经济职能却视而不见。
许多世纪以来,欧洲对东方国家的贸易,都是由意大利商人通过阿拉伯人的中介而进行的,东西方贸易的商路都要经过地中海地区。靠着扼守欧亚大陆以及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拜占庭人也从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地中海东部的贸易通道随即受到严重阻碍。此时最郁闷的恐怕正是当初嫌拜占庭帝国碍手碍脚的威尼斯人。如果说1453-1459年之间,爱琴海上的岛屿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还是属于是可以承受的代价(按照时髦的说法叫经济转型期的阵痛),那么阻断贸易的做法无疑是要了威尼斯人和意大利人的命。这真是应了那句被用滥的话:我猜到了这开始,却猜不到这个结局。
关于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初衷,颇使人感到疑惑。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中东还没有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手中,帝国此举是为了同时打击欧洲和阿拉伯世界。但这个说法解释不了,为什么当数十年后,苏里曼一世攻占了阿拉伯半岛和巴格达却也没有让欧亚贸易线重现昔日的繁荣。也可能是来自征服地区的巨大利益使得奥斯曼的苏丹们不屑于这些商人的行为,但是谁又会对财富的增长感到厌倦呢?还可能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游牧民族属性在作怪。此前的伊斯兰世界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主导的,他们在游牧和耕作之余有着长达几个世纪的商业传统,而崛起于草原上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于洲际贸易来说,则完全是个门外汉,他们不熟悉也不想学习这门学问。最后,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奥斯曼帝国是把把切断贸易作为一种削弱欧洲的战争手段。
如果真的是出于最后一种解释,那么在当时看来,他们的目的确实部分的实现了。欧洲一片恐慌。
[ 本帖最后由 逆水寒 于 2006-08-19 19:46 编辑 ]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08
"虽然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文明,但那里有宝贵的黄金和香料。虽然那里有滔天的巨浪,有吞噬一切的风暴,有数不清的暗礁险滩,但那里没有突厥人!"
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虽然是哪个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但奥斯曼帝国在攻下君士坦丁堡的之后,东西方的贸易事实上是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长达十数个世纪的欧亚贸易,给西方带来了大量的诸如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香料。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香料并非只限于提供美好气味的熏香制品,还包括了调味品,如丁香、肉桂、胡椒、茴香等。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所限,中世纪的欧洲的通常做法是在入冬前宰杀大量的牲口,并制成火腿、咸鱼等腌制品以便保存。这些腌制品如果没有胡椒、肉桂等香料调味,则味道将大大折扣。民以食为天,失去了熏香,欧洲的大小贵族尚可忍受,但失去了调味品的日子,则是常年食用腌肉的他们所无法忍受的。这种困境必须被打破。
同时,贸易的萎缩还沉重打击数百年来从中赚取了大量利润利益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商人、水手、码头工人、旅馆业、造船业以及从税收中获得大量金钱的的封建主们。打破封锁,重新获得利益成为了他们的共识。
当时努力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向东沿传统贸易线与老朋友阿拉伯人进行交易。虽然北线已被奥斯曼帝国切断,但经由北非通向亚洲的南线尚可使用。唯一的问题是,奥斯曼帝国的兵锋很快也指向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这条贸易线随时都会陷入危机。
另一个方向则是向西,冲出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向着恶浪滔天的大西洋进发,去找出一条新路。这在当时是一个破天荒的勇敢行动。
虽然人类通过地中海进行海上贸易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许多个世纪,在古希腊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海上粮食贸易。并且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地中海的海权之争随之而来。希腊人抗击波斯人入侵的转折点是公元前480年发生萨拉米斯海战;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人凭借独出心裁的“乌鸦吊”把老牌海上强国迦太基打得晕头转向。拜占庭帝国靠着配方至今尚不可考的希腊火在毁灭阿拉伯帝国舰队的同时,也让阿拉伯人熄灭了征服的雄心,从此阿拉伯人专心致志的同拜占庭人、威尼斯人携手干起倒买倒卖的生意来。
虽然欧洲人对大海并不陌生,甚至航海业与海战的历史可以算得上源远流长,但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并不先进,通过贸易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到很多知识,后者在印度洋里已经闯荡了数百年,并通过与中国人交流改进了自己的造船技术,同时得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南针。截至到15世纪,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这些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即使有了技术的进步,但是向着大西洋远航仍然是件极富挑战性的事件,其难度不亚于刚刚进入喷气时代的人类开始了登月的探索。虽然欧洲人有航海的传统,但直到15世纪,欧洲人熟悉的主要还是地中海,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惊涛骇浪相比只,地中海只不过是个平静的大澡盆罢了。在地中海中航行,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远离海岸。在遭遇坏天气时,容易找到避风港。船舶即使在这片开发已久、商船络绎不绝的海区中失事,船员也较容易获救。驶向东方,驶向拜占庭,是海员和商人们所期待的,是一次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它在意味着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能够看到发达优雅的文明和撩人的异国风情,就像今天在巴黎所能看到的那样。
然而,当欧洲的海员们离开地中海向着大西洋进发的时候,他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挑战。他们开始要学习用指南针和六分仪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导航,要学会在大西洋的变化莫测的气候下生存,要学会面对漫长的远航中出现的心理压抑以及可怕的坏死病。在这期间,任何一点差错或是运气不佳,都会要了船员的命。
然而,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征程。他们驾驶着区区数十吨的小船,凭借着简陋的航海仪器,向着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进发了。有多少条扬着白帆的船只就这样在海天间一去不回,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但是探险者的脚步从未停止。
虽然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文明,但那里有宝贵的黄金和香料。虽然那里有滔天的巨浪,有吞噬一切的风暴,有数不清的暗礁险滩,但那里没有突厥人!
怒海征帆,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向着大西洋进军的脚步并不是从君士坦丁堡陷落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欧洲也一直在向未知世界进行探索。长期以来,欧洲其中以葡萄牙亲王“航海者亨利”(1394-1460)资助的探险最为重要(请注意他的生卒年份)。他酷爱航海,曾派遣探险队沿非洲海岸探寻人口资源、奴隶、黄金。同时,这些探险队还想在东方找到传说中的信仰基督教的约翰.普列斯特王国,希望与他联手,两面夹击伊斯兰世界。
这些早期的探险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却直接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航海者亨利资助的探险还不是为了与东方进行贸易,那么等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向着大西洋进军的首要目的就是打开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为了打破意大利商人对欧亚贸易的垄断,西地中海人已经等待了几个世纪。这次,他们不会错过机会了。而东地中海的许多商人和水手也纷纷参与到这次伟大的进军中来,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就是热那亚人。
很快,无畏的航海探险者们就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回报
君士坦丁堡陷落34年后,即1487年,迪亚士率3只船沿非洲西海岸继续南下,首次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岸。他的海图在达 "伽马的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后,即 1492年哥伦布(1451~1506)发现美洲新大陆。仅仅又过了6年,即1498年达 "伽马(约1460~1524)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君士坦丁堡陷落66年后)麦哲伦(约1480~1521)完成了首次的环球航行。至此,世界的轮廓基本已经被勾划出来。
而此时的伊斯兰世界的兴趣中心却并不在此,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们正在忙于在陆地上征战,他们先后征服了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叙利亚和欧洲的匈牙利。1517年,在征服埃及的过程中,苏丹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战利品,这就是哈里发。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被蒙古人裹在毯子里用乱马踩死后,他的后人流落至埃及,并被马木留克王朝拥立为新的哈里发。此后,奥斯曼人的苏丹就同时拥有了“苏丹”和“哈里发”两个称号,成为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双重领导,直至1923年被凯末尔的改革废止。
伊斯兰世界对欧洲人在海上的扩张倒并非一无所知,早在1498年,当达 "伽马首次到达印度时,长期垄断这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把他们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并逼迫他们在8月底离开了科泽科德。然而当1502年达 "伽马率领装备先进大炮的帆船再次到来时,被驱逐的就是阿拉伯商人了。至于印度人,他们此时正如一盘散沙,或是忙于内战或是忙于抵御入侵。1526年,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也没能把葡萄牙人赶走。稍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也曾尝试把葡萄牙人从印度洋上驱逐出去,然而在经过一番徒劳无功的努力后,即大度的断定“真主赐给我们的是陆地,海洋则是赐给基督徒的”。
数百年后,整个伊斯兰世界会为当初这个草率的结论而追悔莫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把欧洲人逼上了大西洋之路,奥斯曼人的短视又拱手把印度洋让出,至此,欧洲人已经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蜕变,当他们从惊涛骇浪中归来时,已经是无可阻挡的了。
绿色的时代已经过去,蓝色的时代正在到来。
[ 本帖最后由 逆水寒 于 2006-08-19 19:50 编辑 ]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09
作者:飞行石
“把整个美洲纳入了基督教文明世界。”
(一)大航海时代改变了两大文明对抗的战略势态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首先改变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抗的战略势态。基督教文明从长期的的被包围状态走向了反包围,这一势态至今尚未改变。
公元 711年,倭玛亚王朝利用皈依伊斯兰教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作主力,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了伊比利亚半岛。这一胜利使得基督教文明在其后的800年里,一直处于伊斯兰世界的东西夹击之中。732年,矮子丕平的老爹,铁锤查理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了伊斯兰教徒的进攻,稳住了基督教文明的阵脚。但基督教从此多了一个恶梦,伊斯兰教徒随时可能翻越阿尔卑斯山,直下亚平宁半岛。早在一千年前,汉尼拔就在罗马人身上试过这一招了。
至此,恰似美国在二战后对红色政权的封堵,伊斯兰文明也从中东到北非再到伊比利亚半岛,构建了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封锁线。可惜,这种良好的势态并没有能为伊斯兰世界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利益。他们就像一只球队,在球场上得势却不得分。
伊斯兰世界始终没有明白,如果要试图从东部攻陷欧洲,只有两条路,一个从北线沿中亚的草原向欧洲中部进军。蒙古人西征和苏联人反击纳粹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条路的优势就是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同时便于进攻一方运输给养。
另一条路就是从南线控制地中海,水路并进,从号称欧洲软腹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下手。当年大流士和薛西斯还有二战时的美、英军就是用这个办法。这条线路重点在于利用海运解决多山地区的兵员、粮草运输问题。
奥斯曼帝国不是集中精力首先解决基督教世界的海军,而是年复一年的在适宜防守不易进攻的南部破碎山地上与欧洲各国打拉锯战,这着实令人费解,并且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当中欧的基督教国王们奋不顾身的与穆斯林浴血奋战的同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已经在悄悄的开辟第二基地和第二战场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基督教世界可以摆脱困境,从背后包抄伊斯兰世界。虽然没有能找到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没能与其联手,但基督教文明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王国——整个美洲大陆。当葡萄牙人把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洋上驱逐的时候,这条锁链已经渐渐收紧了。
正像阿拉伯人当初利用骆驼拥有了超越对手的机动能力一样,基督教文明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凭借先进的海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能力,可以在沿海岸线任何一点对敌人发起进攻,在形势不利时又可以从容退走。这些都令对手防不胜防。奥斯曼人无力跨越地中海,去援助在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葡萄牙人却可以跨越两大洋远赴万里,把阿拉伯人从印度洋上赶走,这绝非偶然。
需要指出的是,大航海时代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大航海的产物。这就是把穆斯林势力从西班牙驱逐出去。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基督教世界在东方失去了君士坦丁堡之后不久,却从西方收回了西班牙这个桥头堡。15世纪下半叶,基督教势力开始在西班牙反击。截至此时,穆斯林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已长达7个世纪,并建立了灿烂的文明。但带有浓厚沙漠文明色彩的伊斯兰教始终未能在当地人中传播开来,这就决定了伊斯兰对当地的统治就像十字军对耶路撒冷的统治一样是无法长久的。
1469年,费迪南与伊莎贝拉缔结婚姻从而将他们各自的王国(阿拉冈与卡斯蒂尔)合并。与此同时,穆斯林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后一个王国格拉纳达却在分裂。到了1492年1月2日,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终于将基督教旗帜挂在爱尔罕布拉宫之上,最后一位穆斯林国王艾卜?阿卜杜拉哭泣着策马流放而去,他年老的母亲诅咒他说:“你未曾像一个男子汉那样保卫城市,怪不得要像妇女那样哭泣!”
1492年,费迪南和伊莎贝拉还决定资助一个热那亚人的航海计划,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两大文明的战争潜力的消长
赢得一场战斗,可以靠勇气;赢得一场战役,可以靠谋略;而赢得一场战争,很大程度上就要看综合战争潜力了。拿破仑、希特勒先后在北极熊身上碰的鼻青脸肿的原因不是士兵不够勇敢,也不是将领不够多谋,战争潜力的差距摆在哪里啊!同理,抗战中的中国即使极度衰弱,小日本仍然做不到速胜。而老牌帝国主义的法国却迅速的被德国给打趴下。
战争潜力,包括了人力、物力、战略纵深以及平战转化能力。前三者的作用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如果要想打赢一场战争,那么就必须把前三者有效的进行平战转化,否则就必然失败。人力是兵力之本,但未经训练和武装平民在面对敌军时只能是待宰的羔羊。战争是耗费巨大的,但光靠钱却形成不了战斗力。历史上频频出现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击败的原因就在这里。
1453年的基督教世界是无助的。
从地形上看,他们被封锁在世界的西端。失去了君士坦丁堡这个欧亚咽喉,他们也失去了赖以阻挡伊斯兰势力的大门。从人口上看,欧洲正在艰难的从黑死病的大灾难中恢复。一百年前(1348年—1352年)那场横行欧洲的鼠疫大流型夺去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约2500万人)。从经济上看,一方面遭受了鼠疫的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面又受到战火的摧残。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年一直打到1453年,绵延的战火几乎把整个法国变为一片焦土,从鼠疫中幸存的两国士兵和他们的子嗣慷慨的用鲜血灌溉着大地。最后,农耕的基督教文明在平战转化能力上先天的就弱于伊斯兰文明。仅举一例说明,游牧民族的孩子是天生的好骑手,而农家的孩子恐怕最多只骑过牛。
面对这正在蓬勃兴起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人只能靠中欧国王们的堡垒和威尼斯人的海军苦苦抵挡,期待着奇迹的降临。
奇迹,真的降临了,奇迹应在一个热那亚人身上,他的名字叫做: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哥伦布对于欧洲,对于基督教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希望能找到去中国的路,却无意中发现了美洲,这个美丽的错误彻底改变了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实力对比。相反,如果他真的找到了中国,只不过能给欧洲带回一点用作奢侈品的香料而以。
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开始毫不迟疑开展两项工作,进行殖民和开采金银。
进行殖民的直接后果是把整个美洲纳入了基督教文明世界。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繁衍出无数的人口,并最终成就了基督教世界的新旗手美国。拥有了美洲这个广阔的殖民地也极大的拓展了基督教文明的战略纵深。试想,如果奥斯曼帝国真的在1529年或1683年能够攻下维也纳,然后横扫欧洲全境。那么基督徒也还可以来一场敦刻尔克大撤退,到美洲去重建他们的文明。
开采大量金银并运往欧洲的后果是迅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繁荣了市场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经济的实力的增长也直接反映在两个文明对抗的战场上。1571年,西班牙、威尼斯、热那亚以及教皇的联合舰队在李班多海战中大破奥斯曼土耳其舰队。这场胜利的意义堪比斯大林格勒之战,正是通过此战,基督教的欧洲终于找回了一点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战中大放异彩的不是传统的海上强国威尼斯或热那亚,而是海上新贵西班牙。
大西洋波涛的注定要比地中海的浪花更能锻炼出真正的海军,而来自美洲的滚滚财富使得西班牙能够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横渡地中海来参与战斗。同时,与伊比利亚的穆斯林作战了几个世纪的西班牙更是不会缺乏与奥斯曼人厮杀的勇气。
李班多海战并不是西班牙人与土耳其人的第一次交手。 1565年,奥斯曼帝国派出大军进攻马耳他,就在医院骑士团苦苦支撑,绝大多数城市都被摧毁,骑士团成员有一半战死的危急时刻,就是由西班牙派来的一支援军扭转了战场局势。最后,土耳其军队仓惶撤退,损失达到3万余人。这是海上新贵西班牙的初次闪亮登场。
等到1571年,土耳其人自以为海军发展得差不多了,再次起兵,企图消灭骑士团。于是就引发了著名的李班多海战。这次,未及登陆,在海上就遇上了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首的基督教联合舰队,土耳其舰队几乎全被击沉或俘虏。
客观的说,李班多海战的失利对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并无太大的损耗,但此战极大的激发了基督教世界的斗智,并且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奥斯曼帝国所代表的游牧文明正在失去他们几千年来一直拥有的平战转化能力的优势。
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一直拥有天然的平战转化能力的优势,例如游牧部落的所有人都是天生的好骑手,在战时随时可以成为好的骑兵。一个好牧人和一个好骑兵要求的能力几乎完全重合,而一个好农民和一个好骑兵的要求就相去甚远了。游牧部落同时也有兵器装备的优势。他们的战马本就是生产工具,而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战马是十分昂贵并需要另外饲养的。再者,游牧民族拥有的良种坐骑(蒙古马、阿拉伯马、骆驼等)就像今天拥有高科技兵器一样在战场上能够有巨大的优势。而农耕民族往往就相形见绌了。南宋与金、蒙古作战的失败,跟失去了陕甘的军马场有密切的联系。试想,在今天,如果一国不能自行生产装甲车辆,而对手却能生产M1A1或是豹2A5这样的先进坦克,那这仗恐怕是不好打了。
李班多海战的胜利则打破了传统平战转化能力的对比。
在海战中,游牧民族不再拥有天然的优势,平战能力转换的天平转向了农耕/海洋民族。战舰上的水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造舰技术需要平时去积累。这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而相反,拥有大量商船水手和建造商船经验的西班牙人、威尼斯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大自然给了游牧民族以马匹、骆驼,但当马匹、骆驼不再是战斗的主要工具时,他们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数百年前,阿拉伯人利用骆驼穿越沙漠出奇不意的打击敌人。现在,基督教世界可以利用海上的优势出奇不意的打击伊斯兰世界了。拥有这种机动能力的部队,即使规模不大,也可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破坏,因为它防不胜防。威尼斯人在17世纪末期对巴尔干半岛频频发起的反攻就是这一战术的良好注解。维京人与倭寇的进攻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李班多海战之后,伊斯兰世界的海上力量就乏善可陈了。但奥斯曼帝国仍然有取胜的机会,那就是通过经由陆上夺取所有的港口来打垮对方的舰队。然而,奥斯曼帝国始终未能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所以,这一战略也成为泡影。剩下的就是年复一年的在巴尔干半岛破碎的山地地形上与基督教世界进行拉锯战了。
奥斯曼帝国面临的困境,一直流传到今天
时至今日,伊斯兰世界在面对基督教世界的时,仍然在所有的战争潜力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处于文明竞争的劣势也就毫不奇怪了。
尽管穆斯林常常把13亿信徒自豪的挂在嘴上,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基督教世界有超过20亿的人口。而从经济方面看,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生产总值还比不上一个三流的欧洲国家西班牙。至于在平战转换能力上,伊斯兰世界更是与基督教世界差了一个数量级。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能够独立设计生产战斗机、坦克或者潜艇等技术兵器,这就是差距。(巴基斯坦在中、乌帮助下开始尝试生产坦克和战斗机,这是个可喜的进步)
5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是当代伊斯兰世界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他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何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会屡战屡败。这里面自然有两个大国背后的支持,阿拉伯世界内部不团结,还有技战术思想上的差异等问题。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双方在平战转化能力上的巨大区别。5次中东战争都是速战速决型的,人口拥有巨大优势的阿拉伯各国由于动员速度落后,并未能从兵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反观以色列,人口较少,但动员能力出众,因此总能迅速集中起足够的打击力量。阿拉伯世界缺乏生产、改装技术兵器的能力又造成了一旦被大量催毁就只能停战的悲剧性场面。同时,由于阿拉伯世界不能生产技术装备,就只能耗费大量财富用于采购,如果不打仗,这些都是典型的纯消耗无产出的项目。相比之下,由于以色列能够设计生产幼狮战斗机、梅卡瓦坦克、费尔康雷达等一系列先进武器,这样即能够不再受制于人,也能够通过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销售获得可观的利益。
当年,大马士革弯刀与阿拉伯骏马曾经享誉世界。今天,伊斯兰世界又该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11
“并不是神的意志在起作用”
作者:飞行石
(三)大航海时代与近现代经济制度(上)
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梦想着中国的崛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GDP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我们能拥有当世最尖端科技;我们的产品无论是高端还是底端都远超各国;我们的贸易一直维持巨额的顺差;我们的军舰在四海之内无人能匹敌,胆敢挑衅天威的敌国首脑将被陆战队抓回北京审判……
如果这一切能够发生,相信最挑剔的爱国者都会为之欢欣鼓舞,涕泪双流的吧!
但是,且慢,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依稀想起,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是的,这就是永乐年间中国国情的素描,是我们跌出历史发展潮流前最后的余晖。虽然帝国的衰落还有经过数百年,但从那个时期起,我们已经不再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将最终面对近现代的屈辱。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去责明朝皇帝。航海和国际贸易对于大明帝国来说,除了宣威万里之外,不仅没有多大的益处,反而是个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政治家在那个环境下都会做出相同的判读。
直到1840年,西方世界都没能生产出在中国市场上有竞争力商品,何谈1434年呢?没有产自海外的必需品,怎么能指望明朝皇帝像葡、西的国王一样热衷于航海和探险呢?没有香料贸易堪比毒品的巨额利润刺激,大明的水手怎么可能像欧洲水手一样年复一年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跨越万里波涛呢?
福兮、祸兮,大航海时代注定与中国无缘!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神的意志在起作用,而是世界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国过于强大的国力和生产力以及政府高效的执行能力倒成了前进的阻碍,这就像蛋壳的作用一样。足够硬度的蛋壳可以保护小鸟,但过厚的蛋壳反而影响鸟儿破壳而出。优势与劣势相互转化的道理早已为中国古老的智慧所洞察。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化,弱小的民族或劣势的国家也仍然可以抓住机遇实现翻身,我们世界也因竞争而更加丰富多彩。
伊斯兰世界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发展,这样的事情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两次。
(三)大航海时代与近现代经济制度(中)伊斯兰世界发生了什么?
伊斯兰世界,尤其是创制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算得上是幸运儿了。在数千年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沙漠给他们太多太多,当他们脆弱的时候沙漠保护了他们,当他们强大的时候沙漠成为他们前进的跳板。当他们从事劫掠的时候,沙漠成为他们的护身符当他们愿意从事贸易时,沙漠替他们阻挡了竞争者……
传统的伊斯兰世界,在历史上一直拥有一种天然的经济优势,那么就是它沟通东西的地理位置。阿拉伯人出身游牧却成为出色的商人是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的原因的。从地理上看,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要在阿拉伯半岛至红海区域交汇。坐拥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不加以利用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从历史上看,西方在数千年间一直处于入超的情况,最早的丝织品贸易,后起的陶瓷和香料贸易都是他们持续渴望得到的,而他们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商品向东方出口。这种长期的贸易逆差几乎耗尽了他们的金银。与西方世界长期苦于贸易逆差不同,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充当了一个国际贸易中间人的角色,对他们来说,无须为生产操心,不必为付款发愁,只要他们能守住这个地位,巨额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的涌来。阿拉伯人在香料群岛的成功传教更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
正是由于这个优越的地位,所以阿拉伯帝国在进攻君士坦丁堡失败后,很快就调整了政策。对于阿拉伯帝国来说,攻下君士坦丁堡固然是好,攻不下来也问题不大。真正可怕的是久攻不克,这样既会耗费大量的军费又会影响与基督徒之间获利甚丰的贸易。(这种商人的意识,是突厥人这样的游牧民族无法理解的。)因此,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后,阿拉伯帝国欣然与拜占庭帝国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做起生意来。这生意一做就是数百年,其间三大世界(东方、伊斯兰、基督教)文明的互动也成立为了一段佳话。
此后,阿拉伯人开始走霉运了。1258年,巴格达被西征的蒙古军攻破,包括哈里法在内的数十万人化为冤魂。两个世纪后,噩梦般地蒙古人似乎才刚刚离去,新兴的奥斯曼帝国却又宣布成为了阿拉伯人的主人。(虽然奥斯曼土耳其人也皈依了安拉,但在当时阿拉伯人看来,这帮从里海岸边的草原里走来的家伙无疑是野蛮的乡巴佬,更可气的是他们居然还敢自封哈里法)。再后来,法国人、英国人先后宣布成为了阿拉伯人或部分阿拉伯人的新主子……感谢孕育了阿拉伯文明的沙漠母亲。沙漠孕育了游牧文明,无论是谁来当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他们都改变不了游牧文明的松散的组织架构。任何统治都要依靠部落首领间接来进行。因此,阿拉伯人始终能够保持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异族的统治不像农耕民族那样容易感受到屈辱。
即使伊斯兰世界的新主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国际贸易课以重税,即使有新航路的竞争,阿拉伯人在国际贸易中仍顽强的抵抗到16世纪末,随后即一蹶不振。
政治和经济上都失势了的阿拉伯人又陷入了沉寂。好在新的主子也是穆斯林,阿拉伯人还是能够找到心理平衡的。奥斯曼人的赫赫武功更是让阿拉伯人找到了认同感。阿拉伯人或许会偶尔怀念起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也会反思自己的得失。但无论如何,这种反思不会与涉及伊斯兰的正确性,毕竟新主子也是靠着古兰经打来的天下。
英国人的到来,唤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本以为能够获得独立,重现昔日辉煌,。却不料,在赶走了异族土耳其人的同时,却请回了英国人这个新主子,这个异教徒的主子。
骑在头上的异教徒、荒淫腐朽的苏丹/哈里法、以及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和疆土分崩离析。这本都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而且也确实引起了要求改革和实践改革的浪潮,凯末尔的革命可谓是其中集大成者的。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凯末尔身历家国之变,最能够感受到伊斯兰世界确实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他果断的废黜哈里发为伊斯兰世界解除了思想上的枷锁。此后,二战引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让伊斯兰世界也纷纷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这个大潮中建立了一系列的世俗国家。按照这个趋势,伊斯兰世界将在扬弃的基础上摆脱历史的包袱,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可惜,此时,一团乌云正在从地下升起,伊斯兰世界的苦难注定还没有到头……
地下冒出了黑色的黄金——石油。石油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了久违的活力和自信,石油换来了美元,美元换来了武器,手中有枪,心中不慌,于是大打出手。先是一拥而上跟异教徒打了五次中东战争。后来发现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转头就跟自己人狠狠的掐了起来,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
虽然外战外行,但掌握着圣地和财富两大武器的沙特人感觉很好,似乎在800年后又站在了久违的伊斯兰世界的巅峰。捎带着把那些野蛮的抢走了哈里发头衔,最后又毁掉了哈里发制度的土耳其人狠狠的鄙视了一下。
不过,同文同种同属逊尼派的埃及穆斯林对沙特的瓦哈比派很不感冒,属于什叶派的高傲的波斯人更是不把沙特当根葱。激进的霍梅尼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就是要革这些王公的命,沙特的国王则针锋相对的利用巨大的财力和守护圣地的优势对外输出着瓦哈比主义。文斗发展到最高阶段自然就是武斗了,沙特、阿联酋的王公出钱,伊拉克出人,从各场内战外战圣战非圣战的结果看,死人多的是穆斯林,失地多的也是穆斯林。这仗打的不划算啊!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石油美元直接影响了拖了伊斯兰世界改革和进步。前文说到,以凯末尔革命为发端,以二战引发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为高潮的伊斯兰世界改革运动本来进行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然而殖民地独立后、随着油气资源的国有化,大笔金钱来的如此之容易,从地下涌出的黑色黄金使得伊斯兰世界更加相信他们是安拉的选民,这是真主的馈赠。既然按照现有的模式能够过上远超世人的幸福生活,那还有什么改革的必要。相比之下,进行了改革却仍然时时苦挣扎在经济危机中的土耳其人的道路就没那么值得仿效了。活血不少穆斯林会认为正是由于土耳其人被弃了正信才让安拉没有往他们脚下灌入石油哩!而只要他们像阿拉伯人一样虔诚,或许自家的后院的水井里某一天也会冒出石油来。
就像美洲的金银毁掉了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一样,从地下喷涌而出的石油彻底毁掉了阿拉伯世界的进取心和能动性。十分相似的一点是,同样获得意外之财的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把钱花在了两个相似的地方:挥霍和打仗。先富起来的西班牙人热衷于和穆斯林作战,先富起来的阿拉伯人热衷于和犹太人作战。属于天主教的西班牙人还没打完穆斯林转头就和同属基督徒但属于新教派系的英国人掐。属于逊尼派阿拉伯人还没打完犹太人转头就和同属伊斯兰教的但属于什叶派的伊朗人拼命。这历史还真是惊人的相似啊!
没有了美洲金银的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沦为了末流的欧洲国家。没有了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当今伊斯兰世界的领头羊)又该向何处去呢?伊斯兰世界在沉思,地球也在沉思……
又及:阿联酋最近从发展金融业、旅游业、电信业入手,力求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卡塔尔也在航空业做的有声有色。祝它们一路走好!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12
《篇外篇》
在继续正文之前,先就奥斯曼帝国的欧洲战略发表些看法。
奥斯曼帝国自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一直企图以此为据点向西扩张,直到让整个欧洲臣服在真主的旗帜下。
在征服了叙利亚、波斯与埃及等伊斯兰地区之后, 奥斯曼帝国的兵锋即指向了欧洲,这期间发生的大事,我们可以一起来回顾一下啊:
1526年,土耳其大败匈牙利军,匈牙利王国灭亡。
1529年,土耳其围攻维也纳,久攻不下后退兵。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范围达到了极点。
1596年,土耳其军又一次打败了奥地利军队,但帝国已经处于衰退之中。
1606年,奥托曼帝国丧失在匈牙利和波斯的很多领地。
1621年,土耳其侵入波兰,但遭到惨败。
1638年,土耳其又夺回了一些在波斯的领地,并占领巴格达。
1674年,土耳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侵入乌克兰和波兰。
1683年,土耳其再一次进军维也纳城下(也是最后一次),被波兰国王率领的援军大败。
1691年,土耳其连续被奥地利击败,丢失匈牙利。
1697年,土耳其试图夺回匈牙利的企图被奥地利名将尤金亲王粉碎。土耳其的攻势至此结束。
这里面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一下
1、奥斯曼帝国战线太长。一是征服和镇压中东地区。二是向欧洲中部进攻。再加上还有在地中海方向与威尼斯、热那亚等海上强国作战。其实应当是三线作战,战线如此之长,自然难以持久。
2、西进战略缺乏计划性,先是沿多瑙河进军,溯流而上,进攻匈牙利和奥地利。顿挫于维也纳坚城之下后,又企图向北沿第聂伯河沿岸平原攻陷乌克兰,然后向西沿波德平原进攻。结果此战略又遭挫败。之后重拾多瑙河旧路,自然又是一无所获。
3、占领区始终没能稳定性下来,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中东方向的叛乱严重的拖了西进的后腿。而对匈牙利地区(即多瑙河中游平原)的占领未能巩固是最大的败笔,这里肥沃的平原本来可以奥斯曼提供大批军粮和士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前进基地。
奥斯曼帝国虽然军力强盛一时,但由于在战略上屡屡出现重大失误,因此终究不免于失败。从某种角度看,奥斯曼帝国的西进与日军侵华有许多类似点。
1、开战之初,攻势一方乘利用战前获得的桥头堡在平原地区势如破竹。守势一方向丘陵地区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从君士坦丁堡出发在多瑙河中游平原击败号称欧洲最强的匈牙利军,日军是从北京和上海出发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歼灭、击溃了大量的中国军队。
2、攻势一方严重低估守势一方的坚韧。日军号称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奥斯曼帝国也认为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后,欧洲已是囊中之物。
3、守势一方退往有利地形,背靠山脉,依托水系进行长期抵抗。维也纳在战争中的地位与长沙比较类似。守势一方都依托坚城对攻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攻方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在汽车、轮船尚未发明的古代,奥斯曼帝国在这一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更大,由于是溯流而上的仰攻,各种补给难以充分利用多瑙河水系进行运输。这也是历来兵家大忌。曾国藩为了攻陷天京,一定要占领上游的安庆就是这个道理。
5、守方虽然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但取得了更为有利的战略势态。抗战中期的中国政府虽偏居西南一隅,但有秦岭、大巴山以及长江的保护,易守难攻。而集中起来的军队也有利于坚守。维也纳的位置在多瑙河中游平原的西北角,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左右拱卫,也是十分利于防守。
6、广大占领区未能巩固,抵抗力量此起彼伏,消耗了占领军。
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无法攻下维也纳有偶然性的因素,但也有许多必然在其中。奥斯曼帝国兵临城下之时,整个欧洲震恐。但从现代角度去判断当时的形势,其实维也纳的局势是危而不险。一来守军有前面所说的地理上的优势。二来奥地利军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三来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背靠基督教世界,各国支持起来较为便利,不像支援君士坦丁堡那样要劳师远征。四来经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基督教世界深深体验到什么叫做唇亡齿寒,互相救援更为积极。奥斯曼帝国在1683年第二次攻击维也纳时,奥地利人就是靠了波兰国王率军从华沙一路兼程赶来解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奥斯曼帝国在极盛时期征服了南欧、西亚、北非大片的领土,但其疆域内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为帝国提供的财富是极为有限的。帝国的国力也并不像其看上去的那么强悍。在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上一次次耗费巨资、劳师无功的同时,西欧各国却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这一进一出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在近代的瓦解。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共主,它的瓦解也必然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解果。单就西进政策而言,整个策略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以为:
上策是奥斯曼帝国在占领巴尔干半岛之后,实行先海后陆的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海军,力争击溃基督教世界的海上力量,然后登陆亚平宁半岛。拥有了地中海的绝对霸权将可以把基督教世界彻底割裂,让守军防不胜防。攻陷意大利,将沉重打击基督教世界的信仰。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的战争经验值得学习。
中策是与奥地利、波兰实现和解。巩固对匈牙利的占领之后,伺机以陆军沿阿尔卑斯山东南麓攻陷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同时海军协同进攻,彻底征服威尼斯和热那亚。
下策是占领匈牙利后,扶植基督教傀儡政府,实现与基督教世界的和解,同时集中精力巩固帝国内部,解决国内各民族认同问题。奥斯曼帝国在国力衰退后立即分崩离析,即使是同一信仰的地区也是如此,其中的教训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6-9-28 11:16
“诚实可靠的商人在复活日,将与列圣、正义者和烈士同在。”
作者:飞行石
(三)大航海时代与近现代经济制度(下)伊斯兰世界经济传统的困局
由于地处欧亚交通要冲,中东地区诸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经商的传统,无论是最早的贵金属、丝绸贸易还是稍后兴起的瓷器、香料贸易,都让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发其财。整体而言,在中东地区土地贫瘠、沙漠化严重的自然状况也使得经商比耕作更有吸引力。在两河流域和波斯高原地区,这一优势尚不明显。在缺乏水源,沙漠化严重的阿拉伯半岛,经商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同时,经商和游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阿拉伯人因游牧而拥有数量众多的驮兽可以提供给商队。由于职业的需要,商人也往往远赴异域,同各色人等打交道,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沟通能力更强、更具有进取心,往往也更有头脑。
在这种大环境下,伊斯兰教的创始者,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出身商人也就不难理解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也与商业利益息息相关。阿拉伯人原有的多神教信仰,以麦加的黑石为圣物,因朝拜黑石而聚集的大量信徒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圣经》也曾记载耶稣因为商贩把摊位摆进犹太人的神殿而大发雷霆。可见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依托朝圣人群而开发商机是一种通行的做法。穆罕默德起初并未承认黑石的神圣性,这下问题就严重了,没有神圣性就没有朝拜的人群,没有朝拜的人群就没有无限的商机。夺人信仰尤可恕,断人财路不可活。麦加的贵族们反对穆罕默德的传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传教严重危害麦加的商业利益。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之后则针锋相对的开始洗劫进出麦加的商队(破交战,这招在后世屡试不爽,荷兰、英国都在海上都干过)。而当穆罕默德攻下麦加,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之后,他宽宏大量的与旧贵族达成了妥协,承认了黑石的神圣性,给它在伊斯兰的信仰里找到一个位置。而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高明举动,
由于穆罕默德所处的大环境,以及他自身的从商经历,使得伊斯兰对于商业持普遍肯定的态度。《古兰经》里把经商行为称为“寻求真主的恩惠”(出自《古兰经》62章,第10节)。穆罕默德也对商人评价很高认为“诚实可靠的商人在复活日,将与列圣、正义者和烈士同在。”
在这本以包罗万象,条款仔细,堪比操作手册的《古兰经》里,涉及具体的商业条款也为数不少。例如在《黄牛章》里:
二八二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彼此间成立定期借贷的时候,你们应当写一张借券,请一个会写字的人,秉公代写。代书人不得拒绝,……;由债务者口授,(他口授时),当敬畏真主——他的主——不要减少债额一丝毫。如果债务者是愚蠢的,或老弱的,或不能亲自口授的,那末,……;如果没有两个男人,那末,……。证人被邀请的时候,不得拒绝。无论债额多寡,不可厌烦,都要写在借券上,并写明偿还的日期……你们成立商业契约的时候,宜请证人,对代书者和作证者,不得加以妨害;否则,就是你们犯罪。你们应当敬畏真主,真主教诲你们,真主是全知万物的。
二八三 如果你们在旅行中(借贷),而且没有代书的人,那末,可交出抵押品;如果你们中有一人信托另一人,那末,受信托的人,当交出他所受的信托物,当敬畏真主——他的主。你们不要隐讳见证,谁隐讳见证,谁的心确是有罪的。真主是全知你们的行为。
可以说,这是相当完备的一本商业手册,考虑之周密、详尽让人叹为观止。这样详细的描写商业细节的经文恐怕也只能出自阿拉伯人了。这些经文的产生一方面适应了阿拉伯人经商的需要,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游牧民族教育水平较低的现实。商业知识依托《古兰经》的神圣性无疑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即使文盲也能够经常从阿訇那里听到。(呵呵,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人的气候决定论:气候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进而影响了宗教的理念)同时记载入古兰经也将使其成为一种通行的规范。而这些,对于商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阿巴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盛极一时,尤其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另一个重商民族——波斯人的加盟,更得益于《古兰经》里确立的重商原则。与战士同享尊荣的商人们也像战士一样勇敢的向海天那边进发了,辛巴达七次航海的故事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冒险的报偿是丰厚的,他们获得了财富也获得了荣耀,他们在今世尽享荣华,他们在天堂也预定了位置。这一切堪称完美。
然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际,事态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