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是谁夺去了他的生命?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6-9-10 20:26
标题:
是谁夺去了他的生命?
伊甸园女主人之一为力扔过来一只烫手山芋:替江岩声君的中篇小说《洛桑夜话》作编辑和写书评。本来,让我这样一个没有几年网龄的后辈写手给一个资深前辈当编辑作评判实是强人所难。鉴于江兄是我在西恩地为数不多的崇拜对象之一,又是为力第一遭向我张口,我个人也不愿意在她面前示怯,于是事情就在一分钟里有了定局。
说这任务是一只烫手山芋,并非光是前辈后辈的事由。问题在于检点为力牵头的伊甸园中篇小说选辑,七月十六日初选中的共有五篇,三天之后扩大到九篇。此时其中已有八篇都明确了编辑书评的人名名单,单单剩下江兄的《洛桑夜话》一枝独秀。别的均已落实,这个却是放飞。一时空缺没有人选倒还罢了能够理解,可一直拖到将近有一月之久才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偏偏此时江兄还即将开始他的第九次大幅度修改,关照我不必再去看他的第八份原稿。为力又将于九月十三日回国发挥她的长袖,时间紧迫却迟迟未见定稿完稿。情况与我当年在尚功专利事务所兼职时经常发生的派工一模一样:真是赶了鸭子上架,进退两难。一个劳动节长周末本来期望能等到一些什么,正好借这一段比较充分的时间利用一下还特地推迟了外出旅游。现在拖到最后没法子,只得祭起自己惯用的“懒人自有懒办法”来抵挡一阵,运用拿手的助剂剖析方法写一篇科技文章交卷了事。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一篇中篇小说并不是江兄的代表作,而是在把纪实和小说分割开来之后一鸡两吃的“红烧”部分。由于材料来源和创作意图都来自他摸爬滚打的现实生活,特别明显也特别感人的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与通常海外文学所倡导的主题内容比如插队落户打工谋生失落成就婚外恋情三角四角成功大款等等不同,江兄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白领“可怜虫”。既是西欧白领,生活应当颇有着落;常人所认为的可怜又无非是衣着饭食生活困顿身份挣扎家庭破碎等等等等。然而,男主人公杨智超的可怜却并非是衣食不周,而是在一个顶头上司的淫威之下苦苦挣扎。这样就有了与大多数海外打工文学绝然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其实,说是苦苦挣扎也颇有点词不达意,因为杨智超一直是逆来承受。直到杨智超生命的最后一刻之前,他才刚刚第一次说出“我现在就去告你”这样一句颇有分量的话语。可惜随之而来的就是“从四楼上掉了下去”,头着地死了。我们终究也不知道杨智超是否真的敢于举起法律这个还有表征性的武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刻画得淋漓尽致的阿Q性格在杨智超身上有了另外一面的体现。所以说,杨智超的角色是一种典型,“洛桑夜话”是描写了一种“洋”阿桂的处境。这种处境与国人的奴性和忍性(韧性?)有密切的关联。心字上头一把刀,你就忍了吧。在国内时历来就已造成薰陶这种素质的氛围里培养长大的杨智超,出了国更加唯唯诺诺抬不起头来。
“只见杨智超抱着一堆文件,从小老板的办公室里倒退着走出来,脸色苍白。大家互相看看,没人说话。” ——这里“倒退着走出来”写得极好!那是一种自古以来奴仆离开主人的规定步伐。而“大家互相看看,没人说话”又活现出周遭环境的冷酷。
有网友写道:过去鲁迅笔下的看客,如今有了把别人置於死地的机会和肆意地折磨同胞的快乐。同样利用这句话,这里不是讨论网上的大轰大嗡大吵大闹大批判,而是分析江岩声君的“洛桑夜话”。在江兄笔下杨智超周围的芸芸众生包括他的短期情人,曾经和杨智超那么“情投意合”的俞丽萍也是非常“理智”(这里,我不想用冷漠这个词)看待杨智超的不幸遭遇。他们包括俞丽萍在内都有了观看他人受折磨的机遇和快乐。他们能够奉献的只是廉价的同情,有的甚至于连着廉价的同情也没有。于是,关于杨智超的最后意外死亡,谁是罪魁祸首,众说纷纭。甚至于有好些人认为她——俞丽萍应该负起责任来。诚然,俞丽萍有俞丽萍的缺点,但是把责任归结到她头上是不正确的。她至多不过也是众多旁观的看客中的一员,并不因为杨智超曾经给了她性上面的极大满足而必须承担起一个妻子应该尽到的相濡以沫的关怀和支持。同样的是,也不应该由于俞丽萍有一个一直对她想入非非而俞本人又能够巧与周旋的大老板,而对她的能量有错误的估计以及把她道义上的责任增加到不恰当的程度。
同前面“大家互相看看,没人说话”相呼应的是后来“大家都签了名”来保那个肇事者——小老板。理由仅仅是“没有小老板,二百多员工就没有饭碗”。再引申出来的则是“杨智超已经死了,人死如灯灭,而我们还得活着。他是个弱者,太善良,不管在哪里,都会被人欺负的。” 只是苟且地活着,自己必须活着就成了一个忽视他人(弱者)生命价值的绝好理由。故而,究竟是谁夺取了他的生命,发人深思也就足够深刻!
江岩声的“洛桑夜话”在顶头上司和直接部下这样一个雇用被雇佣关系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性的一面,主题自然就有它的重要性凸现和现实性意义。
接下来再谈写作技巧方面。
作者刻意模仿一些多样化的写作技巧。首先是男主角杨智超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也为很多读者赞赏。杨智超的存在是以医院内的的一份医嘱开始,再通过“我”——萧群的阅读俞丽萍的介绍然后是日记的展示来体现他的出场直至终结。其次是掺杂了倒叙回忆评议等等手法,作者显然是想实施一种综合性的写法,以期有面目全新的效果。
但是,由于这些手法的混用,反而造成了小说情节展开的拖拉。应该充分铺垫的没有得到充分的铺垫,应该简略的却又没有能够大刀阔斧地加以舍弃。
比如,一开始由医嘱引出的内容过于疲沓,较难有让读者很快进入急切想读下去的小说气氛。设想如果直接由医嘱指出此病人仅仅来过一次,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再后来,又有因预约未到场而引起院方或萧群注意,马上就揭开杨智超已经死亡的结局,那会引人入胜得多。接下来寻访未果或偶然发现线索,一路下去揭示原因等等等等。
还想指出的是男主角的不直接出场,本来是一种极好的写作技巧,至少应该产生悬念或许还能产生惊栗。可惜的是没有能够一用到底,反而在间接性的出场上费了相当的笔墨。这就破坏了作者原先可能会有的构思设想。当然要达到“蝴蝶梦”那样一本世界名著以活人“我”反衬从不出场的死人吕贝卡的巧妙对照,肯定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赶点草草交卷,希望幸不辱命。如果伊甸园哪位读过江兄的第九稿后愿意继续写书评的话,务请随意。
最后,值得我欣慰的是:山芋尽管烫手,但是它却够甜够香。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9-11 15:41
主持大人,
我昨晚看见这文,刚想回,又找不了了。
我想我当时在找主持,哪里还管什么“小赵”呀。
写的挺“画龙点睛”的。
就是前面那些有关“为力”的“重”话,应该放在第二帖。我可不想和江兄“争宠”。
容我再读,再评。
万分感谢你!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6-9-12 08:47
不谢.
我俩不打不相识。
写那么些话是强调我临危受命。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