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做知日派(五) 钓鱼岛 [打印本页]

作者: shuken     时间: 2006-8-30 10:31     标题: 做知日派(五) 钓鱼岛

钓鱼岛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然而近一百年来,钓鱼岛却一直由日本霸占着。读钓鱼岛的近代史,会使人感到历代中国政府是多么窝囊,可耻可恨,感到做中国人的悲哀。

一百多年前,日本趁中国清政府国力衰退,无力还手之际,吞并了琉球岛,把琉球改作冲绳岛。之后,甲午战争更是以中国割让了台湾告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史实。

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地宣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只会对外割地赔款,对内欺压百姓。

问题在于二战后,日本战败,废除了自清政府以来日本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归还了台湾,澎湖等给中国。本来钓鱼岛等诸小岛也理应一并归还了,偏偏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忘了。紧接着,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争权夺利立即打起了内战,这种小岛是谁也顾不上,谁也没有想起来。

二战后美国把冲绳占为己有,钓鱼岛也在美军的控制制下。从四五年到七一年,整整二十六年来,国民党,共产党两个政府都没有提到过领土归属问题,相反还错误地跟着日本把钓鱼岛叫做尖阁群岛(见1958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直到七十年代初,美国把冲绳还给日本时,“顺便”把钓鱼岛等也一并交给了日本。这时,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和大陆的共产党政府才梦如初醒地声称自己对该岛享有主权。


日本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但是从来不敢正视历史,它拿得出来的只有一八八几年以后日本人使用,管辖的证据。日本主要有这几条理由:

从一八八六年以后就由日本的行政区域管理了,中国以前在那里只建了航标,并无实质性管理。

如果是中国的,二战结束以后,你们为什么不收回去呀?只是因为七十年代石油勘探出那里有油,你们才想争夺的。

中国对钓鱼岛强调大陆板块结构,但是对它也声称有主权的南沙群岛却不提,因为南沙群岛不属于中国的大陆板块结构,这是标准不一。是中国只用对自己有利的说法。

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强调的也是实效管理,声称它已经管理了一百多年了。现在也是在它的支配下,所以就是它的了。日本的民法规定,如果你的土地或者房子二十年以上你没有过问管理过的,这块土地或者房子就不属于你的了。日本现在把它的法律扩大到钓鱼岛上了。事实上,现状维持下去,只会越来越对日本有利。

不过日本也实行两套标准,对跟中国的钓鱼岛之争,它强调实效管理,但是它对于和韩国有主权之争的竹岛,就不讲这个理论了,因为现在竹岛的实效支配是在韩国人手里。

参考:http://www.geocities.jp/tanaka_kunitaka/senkaku/

我们中国人在愤恨日本的同时,是否也要愤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政府?二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却把领土给丢了,而且是丢的这么不明不白,这么窝囊无奈。

中国政府如果真的在乎钓鱼群岛,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可是现状却是当大陆,台湾,香港的民间人士进行保钓鱼岛示威行动时,得不到官方的支持,而日本是实实在在地派自卫队阻击保钓鱼岛人士登陆该岛,明目张胆地扣留保岛人士。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替自己的人民说话?中国军队为什么不保护自己的人民啊?那不是中国的领土吗?

其实,何止钓鱼岛?近年来,中俄边界,中越边界,中缅边界等等哪一处不是中国割让?真想大声说道:中国的统治者们,爱护你的人民,爱护生息在这片土地天空的一切生灵,珍惜你的山水岛屿,树木河流,一草一木吧,不要只对它索取,只要它付出。失去了再后悔已经没有用。

一千多年前,日本派人到唐朝,从中国学到了礼仪文字。一百多年前,日本开国以后,从欧美学到了强权。这一百多年来到处侵略,直到美国把它制服为止。日本崇尚的是强权,中国,你真的强大了吗?

钓鱼岛给我们的教训是,落后是要挨打受欺负的。中国人之间的互相残杀,窝里斗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人家乘机赚了便宜。光骂日本无赖没有用,得首先自己团结起来,中国强大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作者: xw     时间: 2006-8-30 11:05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就是这一句话,好象不够“知日”。如果日本也说: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领土,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怎么办?得有个国际间法定的程序吧?

不能动不动就喊着打仗。。。
作者: 八十一子     时间: 2006-8-30 12:05
这篇不像前几篇那样写得冷静。

美国把钓鱼岛管理权交给日本,以‘文书错误’搪塞,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脚色。这些都是在钓鱼岛油气田被发现之后。

不幸,国际政治就是强权政治和现实主义,其它免谈。
作者: wxll     时间: 2006-10-2 08:59
先有领土、边界还是先有地图?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10-3 03:42
哈哈,中国人目前还处于"乡下人"阶段.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