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 上海地名的由來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4-10-15 09:21     标题: [转载] 上海地名的由來

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
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十六铺(Shiliupu) 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浦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今仍保护繁荣景象,各类商店齐全,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和副食品交易市场。沿江有十六铺客运站、东门路轮渡站、大达码头。

八仙桥(Baxianqiao) 位于黄浦、卢湾区境,泛指金陵中路、龙门路交会处附近地区。相传该处原有北八仙桥、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石八仙桥、木八仙桥,因名。19世纪末建华洋菜场起,饭馆、旅社、百货、服装、鞋帽、银楼等商店竞相出现。后由于大世界区片的兴起,融合了八仙桥区片部分地区,也使八仙桥区片范围缩小。

八埭头(Badaitou) 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韬朋路(今通北路),光绪三十二年建华盛路(今许昌路),光绪三十四年在韬朋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现八埭头大致范围,东近许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杨树浦路,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九亩地(Jiumudi) 位于南市区西北部,露香园路、大境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废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避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历经数度变迁,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主要为居民区,旧式住房密集。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角地(Sanjiaodi) 位于虹口区南部。泛指以汉阳洛、峨嵋路和塘沽路之间的三角地菜场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南浔路、闵行路和吴淞路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即有肩挑蔬菜的小贩在此设摊,形成菜市。民国4年(1915年)建为室内菜场。嗣后,汉阳路、塘沽路上开设百货、绸布、服装、五金、医药、油粮、南北货、烟糖、食品、水果、日用杂品和饮食等商店,形成商业网点。附近有职工业余大学、中小学及圣心堂。现三角地菜场正在改建为高层建筑。

土山湾(Tushanwan) 在徐汇区中部,泛指漕溪北路与蒲汇塘路交会处周围一带。明、清时,疏浚肇嘉浜、蒲汇塘的淤泥堆在河道弯处,成一土山,故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堂将土山整平,建起育婴堂、慈母堂等机构,又陆续兴建木工部、中西鞋作、照相馆、印刷所等,形成土山湾小市。肇家浜和蒲汇塘先后筑成漕溪北路和蒲汇塘路,但人们仍沿用土山湾地名。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轻工业学校和徐汇新村等高层住宅群。

大世界(Dashijie)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延安东路与西藏中、南路交口处一带。民国6年(1917年)在此建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大世界,故地境习称大世界。此后小型剧场、舞厅、书场、饮食店、粮果店、百货店、绸缎布匹店、酒楼、旅馆竞相开设。民国16年(1927年),英商电车又在大世界附近与法商电车接轨,更促进这一地区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及市郊居民纷纷来此避难,使附近人口稠密。现大世界区片商业繁荣,商店毗接,一些著名的商店多冠有大世界之名,更提高大世界的知名度。大世界也是上海市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车辆、人流络绎不断,建有人行天桥。

大自鸣钟(Dazimingzhong) 在普陀区东南部,长寿路和西康路交会处一带。20世纪初,随着沪西工业发展,居民聚居,道路两侧商肆日增,形成闹市。民国15年(1926年),在附近兴办十多家棉纺厂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于两路交会处中心为已故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建顶嵌时钟的塔式纪念碑一座,这一带遂习称沪西大自鸣钟。钟塔已于1958年为改善交通而拆除,但名称仍被沿用。是区境的商业中心,有商店二百余家。也是车辆繁忙、人流拥挤的交通中心之一。

大柏树(Dabaishu) 位于市区东北部,地跨虹口、杨浦2区境。泛指邯郸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里人读为“大八字”、“大八寺”。1988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
大洋桥(Dayangqiao) 在闸北、普陀两区境,泛指彭越浦(交通路北侧)**一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沪宁铁路时于彭越浦建铁路桥,俗称大洋桥;民国7年(1918年)在铁路桥北侧又建一石桥,里人亦称大洋桥,故名。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难民在此搭建简屋、草棚聚居。今仍保留昔日的面貌。有百货、食品、绸布等店。

小木桥(Xiaomuqiao) 在杨浦区西南部,泛指杨树浦港以东的沈阳路两侧。因清光绪年间建有小木桥,因名。民国13年(1924年)在桥东堍建戏院“中华舞台”,居民喜称“到小木桥看戏”,渐成区片名。1949年前已成为人口密集的棚户区,多简屋。沈阳路侧有商店。

小东门(Xiaodongmen) 位于南市区东部的人民路、方浜中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故名。因与十六铺毗邻,向来是批发行业的集中之地。现为南市区三大商业网点(老西门、豫园商场)之一。东侧沿江有东门路轮渡站。

小沙渡(Xiaoshadu) 在普陀区东南部,泛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吴淞江一带地区。以吴淞江(西康路桥处)原小沙渡得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因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渡口南岸一带占地建厂造房,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的地区之一。民国32年(1943年),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渡口亦改名为西康渡(1981年撤渡建西康路桥),原有的小沙渡地名逐渐不复使用。

小莘庄(Xiaoxinzhuang) 在静安区西北部,泛指长寿路南,万航渡路与康定路交口处东北一带。约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北人来此搭建草棚、“滚地龙”栖身,逐渐形成集住地,因居民多从事辛苦劳作,取辛、莘谐音,故名小莘庄。为居民区。有织布、工业玻璃等厂。

小浦东(Xiaopudong)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原是张家浜东侧洼地,俗称小浜东。清光绪年间,苏北难民来此搭建“滚地龙”和草棚栖身,改“浜”为“浦”,因名。20世纪20年代已成为当时浦东大型的棚户区。现为住宅区。小店数家。

叉袋角(Chadaijiao) 位于静安区北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交会处一带。原范围包括普陀区莫干山路附近。因苏州河在此呈凸出角状得名;或说上海开埠后,沿苏州河岸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谋生者就近搭建“滚地龙”、草棚栖身,里人见其聚居处地形似麻袋,故名叉袋角。后莫干山路以东河曲一带尽为工厂所占,叉袋角地名逐渐消失,而安远路以南仍有沿用此地名。1978年后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区。有无线电、棉纺、文教用品、制药等厂。

马立斯(Malisi) 在黄浦区西南部,泛指今大沽路(黄陂北路至重庆北路)两侧一带。19世纪后期,马立斯因跑马赌博,积聚了大量资金,在这一带建了近十条里弄房和五处花园住宅,因名。现附近建有电信大楼、振兴大楼、振华大楼,名称正在逐渐湮没中。 王家厍(Wangjiashe) 又名王家沙。在静安区东部。大致范围:泰兴路东、北京西路南、大田路西、南京西路北之间地区。清道光年间形成村落,因居民多王姓,故名。20世纪在今石门二路两侧建起10多幢花园住宅和大量里弄房,20年代建卡德大楼、德义大楼。抗日战争时期居民猛增,遂成人口密集的集住地。现为住宅区,多新、旧式里弄房。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多商店。

五角场(Wujiaoch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清末为上海县城北郊农村,散布有范家巷、庄家阁、陆家阁、小池家宅等自然村。20世纪20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建办公楼、小洋房,营造一批兵营和军官住宅,建成新市街、旭街、庆宁街、平昌街、朋和街等。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渐增,松沪路侧始有商店,平昌街摊贩较多,稍有市面。80年代开始,日益繁荣。现五角场大致范围,东近国和路、西近国定路、南近国粹路、北近淞沪路。为区内北部一处商业网点,有百货、食品、照相、果品、五金交电、烟糖等商店,以及银行、邮电局、电影院、酒家、宾馆、农贸市场。客、货车频繁,是市区往来宝山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太平桥(Taipingqiao) 在卢湾区东北部,泛指济南路、自忠路交口处附近一带。以原打铁浜上太平桥(今废)得名。为区境商业繁荣地段之一,有菜场、农贸市场,顺昌路北段有小吃店,俗称美食街。

引翔港(Yinxianggang) 位于杨浦区南部,长阳路、双阳路口一带。这一带原是引翔港镇,民国26年(1937年)毁于战火,抗日战争胜利后形成棚户区,只有几家小商店,习称引翔港。1986年起拆除全部旧屋,改建成多层、高层住宅。有饭店、百货、五金、医药等商店和集市贸易市场。

打浦桥(Dapuqiao) 在卢湾区西部,泛指瑞金二路、肇嘉浜路交会处附近一带。以原肇嘉浜上带浦桥,谐音打浦桥,故名。20世纪20年代建成新新里、同丰里、祥兴里等一批石库门房。1978年建有四幢14层、12层楼房。肇嘉浜路北侧、瑞金二路南段商店较集中。

东新桥(Dongxinqiao)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浙江中路、延安东路交会处一带。东新桥原是洋泾浜上一座桥名,民国3年(1914年)后填洋泾浜筑今延安东路时桥毁,其时这一带已有饭店、茶楼、剧场、纸轧店、皮革业等店铺和娱乐场,形成区片后,因桥得名。是黄浦区内商业较繁荣和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

北站(Beizhan) 位于闸北区东南部,天目东路、宝山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同治二年(1863年)南部地区(即今天目东路以南)被划入美租界(后为公共租界)。同治九年至宣统三年(1870~1911年)间,租界地区先后辟建了靶子路(今武进路)、界路(今天目东路)、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克能海路(今康乐路)等8条道路,路侧同时建成勤安坊、图南里等30余幢石库门里弄房屋,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北部的华界地区也开始筑路建厂,宝山路附近开设五金、化工等工厂和商店。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于界路北侧设火车站。尔后修筑宝昌路、虬江路、公兴路等10余条道路,兴建虬江里等一批石库门里弄房屋,陆续开设旅馆、餐馆、酒楼及各类商店,成为以交通和商业著称的繁华地段。现附近的几条主要道路,各类商店毗接,另有电影院、银行、邮电局及旅游服务站等。虬江路、公兴路口设有通往苏、浙、皖的长途汽车站。

卢家湾(Lujiawan) 在卢湾区中部。大致范围:东至淡水路、鲁班路,西至泰康路,南至斜徐路,北至建国中路。原肇嘉浜在此折向北,西会罗家湾,昔有罗姓居此,故名。后以谐音称今名。多小型工厂。泰康路口建有新式里弄住房。重庆南路有电车三场、汽车修理厂。 白莲泾(Bailianjing) 在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浦东南路以西的白莲泾两侧一带。该处原为野草丛生的荒僻之地,清宣统年间,美国大来洋行在此建大来货栈和大来码头,逐渐形成市集。现有助剂厂、汽车修理厂。沿江一带多码头、仓库。

外滩(Waitan) 位于黄浦区东部,东滨黄浦江。原泛指十六铺、中山东二路、外马路交会处至苏州河之间沿黄浦江西岸的狭长地带,现南端约起自新开河。这里原是黄浦江滩地,上海开埠后,殖民主义者在此筑路,西人称之为The Bund,中文写作外滩或黄浦滩,南段称法兰西外滩。筑路后,银行、洋行集中,著名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这些大楼建筑风格各异。现外滩是上海市的金融中心之一,设有海关、中外银行等。1989年以来,各幢建筑都安装室外照相设施,增添了外滩瑰丽的夜景。经过拓宽改建的中山东一、二路是上海市南北向的交通干道之一。南端的隧道、轮渡站,北端的外白渡桥、吴淞路闸桥,以及相交会的北京东路、南京东路、九江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构成集散游人的交通网。

老北门(Laobeimen) 位于南市区北部的人民路、河南南路一带。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晏海门,俗称老北门,故名。是区内一个主要商业点,有陶瓷、饮食、果品、五金、百货等商店。住宅密集,以石库门房屋为主。

老白渡(Laobaidu)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浦东南路、潍坊西路、老白渡路之间地区。原为黄浦江渡口,名万安渡,俗称老摆渡,谐音老白渡,因名。清乾隆以来,此地逐渐形成杨家宅、江北村等自然村落。清末外商在此建造码头、仓库,豪商巨贾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市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日军封锁区,遂衰落。现为居住区,间有小厂和小店。

老西门(Laoximen) 位于南市区西部,大致范围: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梦花街,西至西藏南路,北到中华路、人民路。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仪凤门,俗称老西门,故名。明清时期已有商肆。民国3~7年(1914~1918年)间,南半城与北半城先后通行有轨电车,各种行业商店竞相开办,逐渐形成区内重要商业中心之一。现著名的店家有大富贵酒楼、冠生园食品店、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全泰服装店、上海乔家栅等。车辆繁忙,为区境一处交通要道。

老闸桥(Laozhaqiao) 位于黄浦区北部,泛指福建中路(苏州河至北京东路)两侧一带。因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今苏州河福建路桥外侧建六孔简支木桥,后称老闸桥,形成区片后,因以为名。为黄浦区内商业繁盛地段之一。

西新街(Xixinjie) 在长宁区东北部,凯旋路、长宁路交口处附近。抗日战争时期渐成棚户区。民国29年(1940年)日军强拆民房辟筑道路,称西新街,寓意公园(今中山公园)以西新开辟的街道,因名。1949年所有棚屋全毁于火灾。今多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平房。长宁路侧有商店。

朱家湾(Zhujiawan) 在普陀区东部,中山北路北侧、光新路和真如港交会处一带。清中叶有朱姓迁至虬江(今真如港东段)河弯北岸居住,称朱家湾。后形成朱家湾前、后浜两村落。20世纪20年代后,前浜居民聚居日众,形成朱家湾街(今光新路南段)。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民房被毁,今住宅多为重建的棚户简屋,是沪西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之一。光新路西侧建有多层及高层住宅。

乔家栅(Qiaojiashan) 在徐汇区东北部,泛指襄阳南路、永嘉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民国28年(1937年)创建乔家栅食府,以经营猪油百果松糕、粽子、擂沙团等特色点心闻名遐尔,而成为区片名。附近商店集中,是区内一处商业网点。

庆宁寺(Qingningsi) 在浦东新区西部,上川路、浦东大道交口处一带。因元大德年间建的庆宁寺得名;又因地有道堂庙(习称高庙),当地人也称之高庙。今浦东大道两侧建有多层楼房,上川路侧商店毗接,道堂路、嘴角路设有农副产品市场。黄浦江边设轮渡站和长途汽车站,是往来浦东、浦西的要道之一。

关桥(Guanqiao) 位于南市区东部,白渡路、外马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1897年)马路工程局在肇嘉浜上近黄浦江处修筑一座长达7.8米的木桥,因近南海关而称大关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海关移址老白渡外马路,桥称关桥,江边的码头也称关桥码头。民国4年(1915年)填浜筑白渡路时桥废,因有关桥码头,习称这一带为关桥。现该处为码头区,专运水果、蔬菜。

麦家圈(Maijiaquan) 在黄浦区中部,泛指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广东路)两侧一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人麦都思在此购地开设墨海书馆,并建造住宅,因名。现名称正在逐渐湮没中。

严家角(Yangjiajiao) 在闸北区东南部,泛指芷江中路、通阁路交会处附近一带。相传元初有严姓商人居此,因名。清末民初建成严家阁路(今芷江中路)、天通庵路、宝通路。出现工厂、商店、医院以及私人花园“止园”、“粤高花园”。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淮难民在此搭建棚屋栖身。

杨树浦(Yangshupu) 在杨浦区南部,泛指黄浦江以北,大连路以东地区。因杨树浦港得名。清同治八年(1869年)筑杨树浦路,此后凡沿港、沿路的地区,都习称为杨树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外商络续在此兴建缫丝、棉纺、造纸等厂及水厂、船厂,随之形成工厂与贫苦劳工聚居地区。有纺织、冶金、机械、造船、电力、轻工、化工等中小型工厂数百家。民居多旧式里弄房,平凉路、长阳路两侧有多、高层住宅。八埭头、长阳路、松潘路、定海路等处商店较集中。沿黄浦江岸有四处渡口。

杨家桥(Yangjiaqiao) 在普陀区西北部,桃浦西路南段一带。以跨桃浦上杨家桥得名。原为村落,本世纪20年代前后,因邻近真如车站(今上海西站),又迁来暨南大学,兴建暨南新村,辟筑交通路、桃浦西路等,市集日趋兴盛。抗日战争中,暨南大学、暨南新村等被炸毁,居民离去,集市冷落。1949年后,市集逐步兴盛,桃浦西路南段商店毗接,行业齐全,成为真如镇北的重要商业网点。街市北段为农贸市场。桃浦东岸多工厂、仓库。境内及四周的桃浦西路、交通路、真南路、真北路等先后整修,境西还兴建了真北路立交桥,为普陀区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杨家渡(Yangjiadu)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黄浦江以东、浦东南路以西、杨家渡路两侧一带。昔有杨姓船民泊居,兼营摆渡,名杨家渡,故名。明万历年间逐渐形成居民点,清末有零星店铺,20世纪30年代前后市面渐兴,抗日战争期间衰落。现为住宅区,有零星工厂、小店。江边有杨家渡轮渡站。

何家角(Hejiajiao) 在长宁区南部偏东,泛指安顺路东段两侧一带。相传明末鸿胪寺卿何子升居此而得名。清末,何氏家族衰微,杨姓继兴,在此兴建宗祠、办小学。民国7年(1918年)在此辟筑杨宅路,形成“何家地名、杨家路名”的说法。抗日战争时期,民房大都毁于战火,1980年后建有六层楼房50多幢。有焊接、肉食品、餐具等工厂,安顺路侧有商店。

忻康里(Xinkangli) 在静安区西部,泛指康定路、万航渡路交口处东南一带。原名丁家厍。民国18年(1929年)郁氏在此建二层石库门房屋187幢,为祝福其妻忻氏,改名忻康里。是曹家渡地区东侧商业繁盛地段。

张家宅(Zhangjiazhai) 在静安区东部。大致范围:东至石门二路,西至泰兴路,南至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据传晚清张姓居此,故名。民国20年(1931年)填浜筑张家宅路。为住宅区,有市政协及美术装潢、体育用品、电子管等厂。新闸路、石门二路商店毗接。

陆家宅(Lujiazhai) 在普陀区中部,中山北路、武宁路交会处一带。19世纪末,该处东北侧形成陆家宅村落,并与其西侧的许家宅合称许陆家宅。20世纪50年代初,陆家宅附近又形成陆家宅东村、陆家宅后村等居民点,统称陆家宅。70年代后期,原陆家宅、许家宅民房被陆续拆除,兴建了多层住宅群和科研院所,但公交车站仍称陆家宅。今境东部是新建的多层和高层住宅区,西部和南部为科研单位及机关办公楼群,如联合大厦、第九研究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市测绘院等。北部有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兰田中学、陆家宅小学等。上海市地名管理办公室位此。

陆家嘴(Lujiazui)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陆家嘴路(烂泥渡路至黄浦江边)两侧一带。该地原为黄浦江岸一块突出的沙嘴,名陆家嘴,因名。现正在建设陆家嘴金融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此。江边设有陆家嘴路轮渡站,建有越江隧道,是联系浦东、浦西的要道之一。

其昌栈(Qichangzhan) 在浦东新区西部,泛指钱仓路两侧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商在此建造公和祥码头其昌东栈和其昌西栈,因名。民国初年设渡口,商市渐兴。为住宅区,钱仓路侧有商店及农副产品综合市场。黄浦江边设有其昌栈轮渡站。

枫林桥(Fenglinqao) 在徐汇区东北部,泛指岳阳路、枫林路、肇嘉浜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因原肇嘉浜(今肇嘉浜路)上枫林桥得名。为居民区。有中科院上海分院、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周家桥(Zhoujiaqiao) 在长宁区北部,泛指北翟路四号桥(苏州河)周围一带。因原李 泾上木桥周家桥得名。20世纪初辟筑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后,商人纷纷来批建厂,工厂附近形成棚户、简屋区,遂成市集。抗日战争时期,粮米贸易活跃。现有化工、棉纺等厂10多家,商店数十家。

周家渡(Zhoujiadu) 在浦东新区西南部,上南路北端沿黄浦江一带。相传有周姓船民在此摇船摆渡,由此得名。以后逐渐形成市集。清初已有周家渡地名。同治年间设周家渡济渡公司。20世纪初建厂。民国34年(1945年)后商业渐趋繁荣。现有百货、五金等各类商店。沿江有轮渡站、长途汽车站。

周家嘴(Zhoujiazui) 在杨浦区东南部,杨树浦路、黎平路交口处一带。因黄浦江在此折北,成嘴角状,旁原有周姓村落,故名周家嘴、周家嘴角。民国26年(1937年)村落毁于战火。1949年后在此陆续建工厂、油库。周家嘴之名已在逐渐消失。

鱼市场(Yushichang) 在杨浦区西南部,杨树浦路、江浦路交会处附近一带。1949年前为上海最大的鱼市和鱼产品的集散场所,习称鱼市场,因名。1955年后,因各鱼行按行业归并,市面冷落,鱼市场之名已逐渐消失。

泥城桥(Nichengqiao) 位于黄浦区西北部,泛指西藏中路(西藏路桥南堍至凤阳路)两侧一带。清咸丰三年(1853年)开凿泥城浜,浜上架有北泥城桥、中泥城桥、泥城桥、南泥城桥。民国元年(1912年)填泥城浜,扩筑西藏路(今西藏中路),北泥城桥最后毁,形成区片名。是黄浦区内商业兴盛和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

定海桥(Dinghaiqiao) 在杨浦区东南部,定海路、波阳路交口处一带。因定海桥得名。20世纪30年代,英商在此建啤酒厂、绒线厂,周围渐有棚户、简屋,逐渐发展成为工厂、住宅区。现有电工、毛纺、啤酒、无线电、织布、建材等厂。定海路侧有小店,波阳路侧有农贸市场。南端有轮渡通浦东新区庆宁寺。

居家桥(Jujiaqiao) 在浦东新区西部,黄浦江南岸。相传因昔介寿桥附近,入夜磷火(旧称鬼火)荧荧,遂称桥为鬼家桥。形成村落后,雅化为居家桥(“鬼”、“居”乡音相近),以桥为名。现为住宅区。有中小学,小厂、小店数家。

南阳桥(Nanyangqiao) 位于卢湾、南市2区境。泛指西藏南路(会稽路至方浜中路之间)两侧一带。因旧跨周泾有南阳桥,故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填周泾筑今西藏南路时,桥废。有肉类食品厂和卢湾区花鸟、鱼虫市场。 南码头(Nanmatou)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南码头区片有两处,一在浦西,一在浦东,约于17世纪中叶时已设渡口。浦西区片位于南市,泛指陆家浜路、中山南路交会处以东一带。南浦大桥西侧引桥即建于此,大桥建成后,南市区南码头地名渐趋湮没。浦东区片大致范围:东至浦东南路、南至港口机械厂、西临黄浦江、北至南浦路。清末民初建有作坊、缸坛店、竹行以及老公茂机器造船厂(今上海港口机械厂)、印染厂、溶剂厂,逐渐形成市镇。1949年后市面日趋繁荣。现南码头路两侧商店毗接,设有银行、医院、电影院。黄浦江边有轮渡站和南浦大桥东侧引桥。

药水弄(Yaoshuilong) 在普陀区东南部,西康路以西,上棉一厂以北,西、北临苏州河。指称范围约20公顷。东北角吴淞江边昔有小沙渡渡口,渡西河曲岸边曾开设石灰窑,故地境习称石灰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到小沙渡一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至境内,后地名遂改称药水弄。随着附近工厂增建,大批从苏北等地流入的破产农民在境内搭棚居住,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一带难民亦纷纷迁入。从而居民倍增,地域扩大,成为沪西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之一。从1985年开始,对药水弄进行大规模改建,动迁3600余户居民、75个单位,拟建多层及高层住宅24.16万平方米,公建配套1.53万平方米,综合大楼3.34万平方米,1900年底已竣工12.86万平方米。建于民国10年(1921年)的药水弄清真寺亦拆除重建,并改名沪西清真寺。延伸拓宽常德路、宜昌路和澳门路,在吴淞江上增建桥梁,并开辟多处绿化园地,成为普陀区苏州河南岸最大的新型住宅区。

虹镇(Hongzhen) 位于虹口区东部。泛指虹镇老街,飞虹路、飞虹支路所形成的三角地区及其附近一带。清乾隆年间该处已逐渐形成集镇,称虹安镇,简称虹镇。今虹镇老街为当时镇址所在。后集市南移,原址寥落。20世纪初,外地来沪谋生的贫民在此搭棚建屋居住,又趋热闹。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时,被炮火夷为平地。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贫民在废墟上搭建简屋,形成较大型的棚户区。

香花桥(Xianghuaqiao) 在长宁区南部,泛指香花桥路两侧一带。因原李 泾上的香花桥得名。昔民宅面浜而筑,20世纪20年代筑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后,渐成人口稠密的集住地。1977年在南境建起数十幢多层楼房。有香花商场等商店10多家和化纤厂。

胜利镇(Shenglizhen) 在浦东新区西部,泛指浦东大道、歇浦路、洋泾港之间地区。民国26年(1937年)前为日商所占的“老三井”和“同兴地皮”,民国37年改称胜利镇。多老式住宅,浦东大道、三荣西路店铺集中。江边有歇浦路轮渡站。 徐家汇(Xujiahui) 在徐汇区东北部。大致范围:广元路、虹桥路以南,宛平路以西,徐虹北路以东,蒲汇塘路以北。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葬其父于旧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河会合处西侧,徐光启逝世后亦葬于此,后后裔居此成聚落,因名徐家厍,徐家汇、徐镇。清咸丰年间徐景星在东生桥开一家米铺,始有商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会长南格禄在此建天主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巨商张士希在徐家汇路(今华山路) 东侧建楼房百余间,往东,程谨轩、顾象新又建店楼数十间。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扩展至今华山路以东后,始有邮局、电灯、电话、自来水等公用设施。到1949年5月前,已有衡山路、华山路、天钥桥路、徐家汇路、斜徐路等通向徐家汇。为市区西南部的交通要道和繁华的商业区,有电影制片厂、唱片厂、橡胶厂、气象台、体育馆、藏书楼、宾馆、商厦、大酒店等著名企事业单位。南丹路上有徐光启墓。设有地铁徐家汇站、徐闵线汽车站。

高郎桥(Gaolangqiao) 在杨浦区西南部,长阳路桥附近地区。因清嘉庆年间在杨树浦港上建有石桥高郎桥,故名。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华德路(今长阳路)筑至桥堍,因交通便利,周围陆续兴建工厂、住宅。抗日战争初期曾遭严重破坏。现为住宅区,多老式住房,南部有多、高层住宅。长阳路侧有商店,齐齐哈尔路侧有菜场和农贸市场。

唐家弄(Tangjialong) 在闸北区东南部,泛指天潼路西段一带。19世纪60年代,唐姓商人在此建成里弄式住宅,因名。清末民初建有著名园林——徐园,修筑北福建路(今福建北路)、康家弄(今天潼路)。道光十八年(1893年)划入租界后,城市化程度更高。为住宅区,天涧路侧有商店。

唐家沙(Tangjiasha) 在闸北区中部,泛指洛川东路、平型关路交会处东南一带。因原自然村名得名。清末民初已散居十几户菜农,19世纪40年代,大批绍兴人来此聚居,附近也建起皮辊厂、翻砂厂,北宝兴路也出现店铺。1965年填筑平型关路后,先后建起了100多幢五、六层工房。现为住宅区,有商店和农副产品市场。

曹家渡(Caojiadu) 位于市区西部,苏州河南岸,地跨普陀、长宁、静安3区。地境原为上海县西郊乡村,明初曹氏家族在今曹家弄北、万航渡路西、江苏北路东形成曹家宅村落。隆庆、万历年间,曹氏于吴淞江南北**、三官堂及长生庵间建渡亭,设义渡,名曹家渡。直至清初,渡口仍由曹氏掌管。由于上海与嘉定、宝山的水陆交通多取此道,曹家渡逐渐闻名。清光绪年间,在曹家宅、卢薜宅以北(今万航渡路中段,华阳路北面至曹杨路桥之间)的半月形地区,形成曹家渡市。上海开埠前,四周乡村农副产品集于该地沿江一带,小店相继开设。清同治初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和极司非尔支路(今万航渡后路),两路在此交会成三角地带,习称三角场。曹家渡镇向北、向东延伸。19世纪末,客籍居民迁此日众,开始在这里置地经营油车(榨油作坊),继而开办缫丝、面粉、棉纺、织布、皮革、电灯等厂,沿江建有振泰、信昌、卞恒记等货运码头,百工居民聚集,商店栉比,渐与曹家渡镇融为一片。20世纪初以来,租界工部局于三角场东越界筑路,在吴淞江边增建码头。因极司非尔路中段两侧的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相交成辐射状,中心为占地三亩许的椭圆形场地,遂习称附近一带为五角场。20年代后期在原曹家渡口东首建造了木结构的曹家渡桥(亦称三官堂桥),船渡废。沿江聚集了经营山货、地货的客商行贩,茶馆、酒楼、旅店、戏院分布全境,闹市东移至五角场一带,成为曹家渡地区的繁华中心地。30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难民涌至,板房简屋成片而起,形成五方杂处的棚户区多处,如忻康里、小莘庄、卢薜宅、南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旧式里弄和简屋区。由于人口猛增,50年代后拆迁了部分工厂,增建了住宅。现东南和北面工厂较集中,东北、西南及中部居民住宅密集,商业集中于五角场一带。多条干道向四方辐射,十几条公交线路交汇于此,成为沪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之一。

斜桥(Xieqiao) 位于市区南部,跨南市、卢湾两区境。泛指陆家浜路、方斜路、肇周路、徐家汇路、制造局路等5条道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因已废的斜桥得名。明弘治《上海志》已有斜桥的记载。民国15年(1926年)填浜筑路桥废。主要为住宅区,多旧式里弄房。道路交会处有各类小商店。东北侧有沪南体育场及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俗称红房子医院)。车辆繁忙,为市区一处交通要道。 康家桥(Kangjiaqiao) 在静安区西部。东近延平路,南近新闸路,北近武宁路。据传,旧有康姓妇女出资在西芦浦建康家桥,因名。民国13年(1924年)后逐步融为市区,形成区片后,仍沿用康家桥为名。

提篮桥(Tilanqiao) 位于虹口区东南部。大致范围:东靠杨树浦路、惠民路,南滨黄浦江,西近东大名路,东北临霍山路,西北通向海门路一带。以清嘉庆年间建于今东长治路东、海门路西的下海浦上的提篮桥(今废)得名。桥的得名说法众多,其中一说常有香客提着盛放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拜佛,因名;一说桥为瞿蓝两姓所建,名瞿蓝桥,音变为提篮桥。现为区内商业、文化、交通较为集中地段,以东大名路东首最为热闹,有远洋宾馆、大名饭店,以及各种商店和大名、东海两电影院、霍山公园、上海市监狱、汇山装卸公司、轮渡站、公平码头。

董家渡(Dongjiadu) 位于南市区东部,泛指董家渡路、外马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北仓渡,后因董姓渡夫,清嘉庆前已改称董家渡。现为码头仓库区,沿江有董家渡路轮渡站。

棋盘街(Qipanjie) 在黄浦区东南部,泛指今河南中路(延安东路至福州路)两侧一带。以附近街道纵横方格排列,形似棋盘,故名。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为综合性的商业地段。现名称正在逐渐湮没中。

塘桥(Tangqiao) 在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塘桥新路,塘桥路两侧一带。名称起源于塘桥镇。塘桥镇最早记载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初分东镇、西镇,当时镇址在张家浜华漕 一带,后范围向西南移。现为住宅区,塘桥路两侧商店集中。沿江设有塘桥轮渡站、塘桥汽车站。塘桥路口设集市贸易市场,是浦东新区西南部一处闹市。

新开河(Xinkaihe) 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人民路、新开河南路、新开河北路、中山东二路沿黄浦江一带。该处原为天后宫旧基。清同治年间开凿新河,东通黄浦江,西接城濠,北通洋泾浜,俗称新开河,西人仍称洋泾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填河筑路,名新开河路。宣统三年1911年)在马路中间造房后,分称新开河南路、新开河北路。现该处为工厂、住宅、码头仓库混合区。沿江有粪码头、垃圾码头。新龙华(Xinlonghua) 在徐汇区中部。泛指上海地铁一号线起点站附近一带,包括池河圈宅、王家宅、赵家里、高家浪、陈家宅、徐家宅、赵家宅、吉家宅、陆家宅等自然村。民国5年(1916年)在此设铁路新龙华站后,渐称新龙华。设有铁路编组站。

静安寺(Jing'ansi) 位于静安区西南部。大致范围:乌鲁木齐北路以东,常德路以西,北京西路以南,延安中路以北的一片地区。南宋嘉定前,这里称西芦浦沸井浜。自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古刹静安寺由沪渎迁此后,渐称今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辟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同治十一年(1881年)始创静安寺庙会后,逐渐形成人口稠密、商业繁盛地区。主要道路上商店林立,是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和交通要道之一。有百乐门大酒店、影剧院、工商银行、邮政局、电报局等。

潭子湾(Tanziwan) 在普陀区东部,彭越浦与苏州河交汇处北侧。因河口称潭子口,清初即有潭子湾村落,亦称潭子里,地名遂称潭子湾。20世纪初,居民日增,逐渐形成工厂、商店与居民住宅相间的市集。20、30年代,包括彭越浦南潘家湾在内统称潭子湾。抗日战争时期,万年庵及许多民房被炸毁,市集冷落。为沪西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之一,住宅以简屋为主,间少量多层、高层楼房。沿潭子湾路、中潭路分布一些小商店。西部有油脂、织带、丝织、造漆等工厂。

潘家湾(Panjiawan) 在普陀区东部,苏州河与彭越浦之间。19世纪中叶,彭越浦南岸河弯处形成村落,因潘姓较多,地名称潘家湾。彭越浦北岸潭子湾市集兴起后,此处亦统称潭子湾。20世纪20年代,境西、南一带兴建工厂,大批劳动人民聚居于此,为沪西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之一。现工厂与住宅相同,住房以简屋为主,南侧吴淞江北岸有燃料站和轻机锻造、纺织机械、铜网造纸等工厂。潘家湾路、潘家湾支路小商店较集中。
作者: xyy     时间: 2014-10-15 15:38
  個人對上海地名的理解:由此地啟航上海。
作者: 唐夫     时间: 2014-10-15 20:32
要是中国能从清代一直延续至今,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