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朱学渊先生答曲春江先生书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复新     时间: 2014-9-3 12:00     标题: 朱学渊先生答曲春江先生书

周成启先生:

看了‍朱学渊给你的信后,突发我想一直要弄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的姓氏问题,我是姓曲的,在信中谈及姓氏是有:‍中原姓氏“周/邹/曲/瞿/屈/居/诸葛/鬼谷”……这样的话,我想请教周、和朱先生的是,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发行的百家姓中,为什么没有我的曲姓?现在全国姓曲的不少,我曾问过其它地方姓曲的人,答案五花八门,故想向你们二位先生请教此问题的答案,若你们对此有研究且知道原因的话,望能抽出时间告知我。谢谢!此致敬礼

曲春江





曲春江先生:

《百家姓》没有贵姓“曲”,我要为你抱“屈”。然而,中国姓氏上

千,没有上榜的太多了,其根本原因是汉字“一音多字”,姓氏“曲/

屈/瞿/徐”(qu)等,都是“女真”之“女”(读ju)的清音。其

中又以“徐”姓最大,战国时代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提到东北“徐

戎”聚“九夷”之众入侵中原的故事,就是“徐夷即女真”的一个证

据,而中原地名“曲阜/曲沃”又是“女国/女纥”的清音,孔子就

是一个生于女国之地的女真后人,因此贵姓“曲”有崇高地位。还有

云南“曲靖”汉代属“朱提郡”,是彝族(倮倮)祖地,唐代为“罗

女蛮”,司马迁说他们是“夜郎为大”的西南夷;而“曲靖”实际就

是“曲真/女真”,“朱提”则是“女直”,而“女蛮”当然是“女真

蛮”了。我还以为“居/莒/句/车”(ju)也是“女真/女国”之

“女”字的别写,山东莒县春秋为“莒国”(juko),其南江苏赣榆县

(我从未涉足的祖籍)汉代名“祝其”(juchi),实际是东夷“女国/

女直”之地。你是山东汉人,是否认同女真、女蛮?是你的问题,我

揭露的真相是:女真不仅仅是一个东北民族,而且是中原汉族最重要

的祖先。谢谢你的问题,我也是你科大校友。

朱学渊



@@@@@@@@@@@@@@@@@



朱学渊《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增订电子版



第四篇     《百家姓》中的北方民族族名



《百家姓》是宋代定型的识字课本,它没有文意和哲理,只是教蒙童

们死记硬背几百个姓氏;但编得押韵顺口,因此流传很广,影响也很

大。它的起首四姓是“赵钱孙李”,那是因为宋代皇帝姓赵,五代十

国吴越国国王姓钱,吴越是在宋太宗兴国二年才归降的,南宋学者王

明清认为它“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姓氏之初,可能是母系社会的部落名,它是部落血缘的语音标识。姓

氏的出现有效地遏止了近亲通婚,之于人类的体质和智力的进化有重

要的意义。研究一个民族姓氏组成,也是解析它的血缘成分。尽管

《百家姓》内容粗疏,但用它做一个浅显的研究,也未尝不可。



·上古中原是戎狄社会



史书都很重视姓氏和血缘的记载。《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他是来自“公孙”部落的一个名叫“轩辕”的
人。而公孙和轩辕都是《百家姓》中的姓氏。黄帝以轩辕为名,也是

循了一种“以族名为人名”的古俗,而北方诸族的大量人名也多是部

落名。就这一点来看,戎狄的习俗与中原古族是一致的。



其实,古代的复姓如“公孙”、“夏侯”,就是戎狄族名“乌孙”、“回

纥”。大约四千年前,中原语言就开始单音节化,即“藏缅语化”

了,这是复音姓氏转变成单音姓氏的根本原因。但姓氏作为血缘的标

识,人们不愿轻易地去改变它;直到秦汉两代,中国出现大一统的局

面,社会意识发生骤变,“张王李赵”式的单音姓氏才一轰而起。然

而比语言的转化,它还是滞后了几千年。因此,用单音姓氏来研究汉

族血缘,是不可靠的。



春秋时的姓氏和人名,与秦汉以后也很不一样。孔子的七十七个弟子

多为复姓,没有一个姓张王李赵的。孔子本人叫孔丘,生父叫叔梁纥,

祖父叫伯夏,曾祖叫孔防叔,都不含世代一贯的姓氏,而只是名字而

已。其中,“叔梁纥”也是族名,蒙古人是把“朝鲜”叫为“肃良合”

的;“伯夏”也是族名“仆和”的谐音。因此后来成为姓氏的“孔”,

可能是从“孔丘”中割取出来的一个字。



复姓变单姓的方式又是多样的。“孙”、“夏”可能是由“公孙”、“夏

侯”简约而来的。《金史·国语解》说“兀颜曰朱”和“呵不哈曰田”,

“兀颜”和“呵不哈”(即“阿巴嘎”)本是“猪”和“天”的意思;

女真人改汉姓时嫌猪太鄙俗,天又太神化,于是用“朱”和“田”来

替代。古代齐鲁是东夷之地,东夷又是女真之先;几千年前东夷语言

发生变化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里的猪、天两族,可能就成了朱、

田两姓。



·复姓都是戎狄族名



一般认为《百家姓》中有四百四十个单姓,六十个复姓。我以为从

“万俟、司马”之后的一百五十六字,全部都是复姓。它们是: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粱

晋楚 闫法 汝鄢 涂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 岳帅 缑亢 况后 有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牟 畲佴 伯赏 南宫

墨哈 谯笪 年爱 阳佟 第五 言福



这些复姓以“诸葛”最有名气,因为历史上出过诸葛亮,族人众多要

数“司马”、“上官”、“欧阳”、“尉迟”等。而《三国演义》和《水浒

传》又使普罗大众对“公孙”、“呼延”、“夏侯”耳熟能详。



复姓可分两类。公孙、轩辕、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公羊、公西、

公冶、公良、巫马、南宫、澹台、壤驷、漆雕、百里、东郭等,早已

是先秦古姓。呼延、拓拔、宇文、赫连、令狐、慕容、长孙、万俟、

夹谷等,好似融入汉族的戎狄之裔。



《百家姓》的上古复姓,大部无须正音便可与北方民族族名对音。如:



澹台                                即“鞑靼”

漆雕                                即“赤狄”

谯笪                                即“契丹”

墨哈                                即“靺鞨”

南宫                                即“粘割”

夏侯/皇甫/况后/缑亢  即“回纥”



而孔子有弟子澹台灭明、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等。过去没有人

注意这些现象,是因为没有人意识到北方民族是从中原出去的缘故。



《百家姓》的“巫马/宇文”两姓,都读“乌马”。孔子有学生“巫

马施”者;而北魏“宇文氏”却是鲜卑种,后来成为北周的帝族,隋

唐两朝都是从北周起家的。宇文氏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

所灭,子孙逊居朔野”,却未必是假话。那是远走朔北的人们,成了

马背上的牧羊汉;留在中原务农的,则当了圣人门下的读书人。



·“公孙”就是“乌孙”



古代很多含“公”字的复姓,《百家姓》只记载了其中五个:公羊、

公冶、公孙、公西、公良。孔子还有十一个公姓弟子:公冶长、公皙

哀、公伯缭、公西赤、公孙龙、公祖句兹、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

公西舆如、公西箴。前文说“公”字古读“乌”,于是这些含“公”

姓氏都有了着落:



公孙                    即“乌孙”

公夏                    即“回纥”

公伯                    即“悦般”(或人名“鳌拜”)

公良                    即“乌洛”

公羊、公冶              即“兀颜”

公西、公皙              即“纥奚”

公祖、公肩              即“兀者”



黄帝“姓公孙”即是乌孙氏;而乌孙又是爱新。因此北方民族也是炎

黄子孙。



《百家姓》没有“叔孙氏”,但《孔子世家》有“平子与孟氏、叔孙

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的记载,叔孙氏是鲁国的一个有

势力的氏族。然而,《魏书·官氏志》又说它是北魏王室之“内姓”。

其实,“叔孙”就是女真族名“肃慎”,它是自中原出走的女真民族的

祖先;后来有一部分与鲜卑民族融合,又随鲜卑民族入侵中原,回归

了祖地。



·“门”姓并不住在门口



“东门”、“南门”、“西门”入了《百家姓》。战国就有魏国人“西门

豹”,后来《水浒传》收编了“西门庆与潘金莲”,西门氏的名气就更

大了。旧姓氏书一律说是一些住在城门边的人家,取了这些带“门”

字的姓。如春秋时郑国某大夫居西门,鲁庄公庶子公子遂居东门,于

是起头姓了“西门”、“东门”。



这些说法很值得质疑。若三千年前中原人口一千万,宋代人口三千万,

现代人口十万万;那么一户开始一姓,宋代一定不过三户,现代也不

过一百户。而世界各族对于改姓,都是非常慎重的。一次大战时美国

德裔孩童常常挨打,许多家庭才将德国姓氏 Busch中的 c 字去掉,

而变成了 Bush。如果人们住到哪里就姓到那里,姓氏的意义就完全

丧失了。



其实,这三个带“门”字的姓氏,都有北方民族的族名与之对应:



东门  即“图们/豆满”

南门  即“乃蛮”

西门  即“悉万”



中原“东门”,鲜卑“吐万”,女真“陁满”,乃至匈牙利 Tomen/Tumen

等姓氏,都是女真语和蒙古语的“万/tuman”,而汉语“万”也是女

真语或蒙古语的遗存。今之“图们江”,古之“统万城”,都是用它做

的地名。宋国景公“头曼”,匈奴单于“头曼”,突厥“土门可汗”等,

都是用它做的名号;秦人“屠门高”则似以其为姓氏。

姓“南门”的人很少,商汤开朝七个辅佐人物之一名“南门蝡”

(“蝡”义同“蠕”音ru),它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三十一》

的女真人名“尼穆伦”或许可做语音比照,而《金史·国语解·姓氏》

的“尼忙古曰鱼”则点明中原姓氏“南门”和后世北方族名“乃蛮”

是“鱼族”。



·“司”姓并非祖上的官职



最著名的姓“司马”的人是司马迁。有人说“司马”是领兵马的军职,

然而司马迁只说祖上是“世典周史”的文官,却没说是世袭来的这个

武姓。我认为“西门”和“司马”两姓同宗,它们与契丹古八部之“悉

万丹”和东欧游牧民族 Sarmatae 之名“悉万/Sarma”有关的。



否定姓氏“司马”与官职“司马”的关系,不是否定这个官职,而是

要在语音上寻找姓氏“司马”的根源。《尚书·牧誓》有武王伐纣的

号召: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

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而戈,立而矛,予其誓。



有人说“司徒”、“司马”、“司空”是周的邻邦部落里的官职,还有人

说“司徒”是掌刑狱的,“司空”是管工程的,我们没有理由反对这

种猜测。



然而,带“司”字的古代姓氏太多,如果说它们都是官职,那么“司

国”就是“宰相”,“司城”则是“市长”……也就太荒谬了。而以比

较语音着手,女真族名“息慎”,鲜卑姓氏“尸突”,女真姓氏“石古

苦”等,就可能与它们有了关系:



司徒、司铎、司土        即“尸突”

司星、司甄、司城        即“息慎”

司寇、司国、司空        即“石古苦”



、·在戎狄族名中找源头



隋唐或隋唐之前,“东/同”等字似可无尾音 -n/-ng,而读如 tu

/du,故《百家姓》姓氏“东方”是“吐浑”;“东郭”是匈奴“屠各”,

或是鲜卑“徒河”。与“东方/东郭”相关的北方民族族名“东胡”,

当然就不是“东方的胡人”。



同理,《百家姓》未举的“东莱/东里/东陵/东楼/东卢/东闾”

即是族名“同罗/吐如纥”,与之对应的匈牙利姓氏 Torok 是匈牙利

语的“突厥人”。《三国志·魏志》记载,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

南阳太守叫“东里衮”,此人与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其实同名。

可见,魏晋年间中原汉族还执有戎狄先祖之遗风;而这种以族名为人

名的上古习俗,则为北方诸族长期保留下去了。



诸葛亮出身南阳,却称“琅邪诸葛”,他的祖族可能是东夷。“诸/主

/朱/女”的古代读音为 ju,姓氏“诸葛”与传说之“女娲”或《辽

史》族名“女古”读音一致;而《辽史》又说“女古曰金”,那不是

说“女古”是“金子”,而是说“女古”就是自命“金族”的“女真

/女直”。事实上,“古/固/葛/国”等字是蒙古语的“部落/国家”,

而“女古/诸葛”就是“女真/女直”的蒙古语式称谓。



识别“轩辕”关键在于认识“轩”的读音。《大宛列传》提到“安息……

北有奄蔡、黎轩”,《魏略·大秦国》说大秦有属国“驴分”,《隋书·西

域传》记有“隆忽”,我以为“黎轩/驴分/隆忽”是里海北岸的同

一部落,或即北方民族族名“陆和/陆浑”,因此“轩”应读“忽/

和/分/浑”,而“轩辕”拟读“忽袁/khu-uan”,也是“回纥/

khui-khu”的安化(-n)音。



《百家姓》中的复姓与北方民族的族名的关联是广泛的,下面我们将

一些尚未述及的对应作一个表列。



濮阳、伯赏                    即“伯颜”

诸葛                          即“女古”

淳于、宰父                    即“昭武”

宗政                          即“女真”

令狐                          即“陆和”

百里                          即“蔑里乞”

万俟                          即“勿吉”

壤驷                          即“芮奚”

闾丘、梁丘                    即“如甲”

欧阳                          即“兀颜”

尉迟                          即“兀者”

有琴                          即“兀者-n”

申屠                          即“薛延陀”

长孙、颛孙、仲孙              即“长孙”



·结论



大约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史前期,大批中原部落朝北方迁徙,形成

了中国北方诸族的祖先;而南方民族又不断向中原填充,改变了那里

的血缘和语言,形成了中原汉族和古代汉语。这个趋势在夏商周三代

已经基本停止,但上古时代的部落和氏族名,仍为中原汉族的姓氏。

秦汉以后,中原姓氏开始朝单姓发展;历尽千年的沧桑,祖传的复姓

所剩无几。



然而,北方诸族却恪守着上古的族名,和以族名为人名的习俗。这也

就是先秦中原姓氏和人名与北方民族的族名和人名如此相关的原因。

北方诸族多次入侵中原,带回的许多“胡名/胡姓”,却又都是些中

原的古族名。今世登高俯视,原来大家本是同根生;即便在蒙童识字

的《百家姓》中,也有此多的例证。



二○○六年一月十日修订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再改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