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徐则臣:他们带来想象力的解放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14-9-3 08:33
标题:
[转载] 徐则臣:他们带来想象力的解放
徐则臣
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著有小说《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如果大雪封门》,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散文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到世界去》,作品集《通往乌托邦的旅程》等。
“70后”作家徐则臣近来收获颇丰。8月6日,他凭借作品《耶路撒冷》获得了2014年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仅仅五天后,他的《如果大雪封门》又摘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拥有不少文学拥趸的徐则臣,也有自己的喜欢的作家: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和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
“舞台上的人更重要”
提及向读者推荐的文学作品,徐则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弗兰岑的小说《自由》。这部小说2010年在美国甫一出版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成为当年《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一名,并被美联社称为“一本你读完之后仍会久久思考回味的书”。《自由》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21世纪头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用平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也有坚持当好人的丈夫,有精神飘忽不定的摇滚歌手,也有叛逆和迷茫的青春期孩子。
“弗兰岑的《自由》是用一种非常"笨"的方法在写。”徐则臣说道,“作者讲述的就是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宏大叙事的写法,但看到最后你却会觉得这是一部史诗,他把这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写出了史诗的质地。”
徐则臣认为,弗兰岑在《自由》一书中没有依靠宏大的社会背景,也不借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仅凭借着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关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从而写出了存在于人物内心的波澜和风暴,这种书写方式非常珍贵。“日常生活也能成就一种史诗,就像门罗也写日常生活,同样没有特别强烈的故事性,但其作品依然能够深入人心,将人心中幽暗的角落全部展现出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在徐则臣看来,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能够深入到人心内部的。“当然,写外在宏大的社会层面的内容,即舞台的背景,写好了也很棒。但我更认同与舞台背景相比,舞台上的人更重要。”徐则臣说:“在这一点上,弗兰岑的《自由》做得非常好,对我个人在当下全球化"世界是平的"这一语境中长篇小说的写作,非常有启发。”
“奇绝的假想”
另一位被徐则臣称为“伟大作家”的是萨拉马戈,徐则臣认为他堪称“以实写虚”的典范。
“萨拉马戈小说的特点是,所有作品都是以一个奇绝的假想,或者说一个预设作为开头的。”徐则臣介绍说,“比如,在其代表作《失明症漫记》中,一个人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眼睛突然看不见了,他去看医生,但包括医生在内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相继失明,随后失明症如流感一般蔓延全城。他的小说从来不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而是从魔幻主义的超现实假想出发。他不会追问人为何会突然失明,而是会告诉你失明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徐则臣用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来形容萨拉马戈小说的写作方式。“在小说中,萨拉马戈总是以这样一个无来由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情节作为开始,但随后他反而又会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把开头的假设阐释清楚。读者一开始看小说的时候可能会有疑问,但看到最后却不会再疑惑。这就是萨拉马戈伟大之处,他会用一个非常严整的逻辑去论证前面的内容。”
这种“奇绝的假想”在萨拉马戈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另一部小说《石筏》的开头,萨拉马戈以大胆的想象,描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沿着比利牛斯山脉与大陆断裂、从欧洲脱离后漂浮在大西洋上的情景。“我们写小说往往以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叙述作为开头,不会有这么大胆而奇绝的开始,但萨拉马戈却拥有这样的想象力。”
同样作为一名作家,徐则臣的小说创作也受到了弗兰岑和萨拉马戈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想象力的解放上。”徐则臣说道,“想象力解放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办法去量化,但因为前面有人走过这条路,比如萨拉马戈,所以我在写到一些超现实的故事时心里会更自信。这就像已经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你再去尝试吃一种新的东西时,心里会更有底气,会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