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忧郁的热带,孤独的思想者 [打印本页]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5-3 10:55     标题: 忧郁的热带,孤独的思想者

忧郁的热带,孤独的思想者
- 有关列维-斯特劳斯,卢梭和康德

历史上卓越的思想者往往能跨越时代和空间的隔阂,一个心灵在另一个心灵中激起最深沉的回响。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的最后四章,对人类学的缘起,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真诚而深邃,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文明和道德这些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然而他的思考无疑沿续了卢梭开辟的道路。列维对卢梭的赞许和感激之情如此强烈,他说:“对这些问题思考越多,我越确信对这类问题的答案,除了卢梭提出的那个答案,别无其他答案 。。。卢梭是所有十八世纪哲学家中最人类学的 。。。卢梭是我们的大师和兄弟,对他我们如此不知感激,若不是这份敬意与他伟大的名声并不相称,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说是献给他的。”

卢梭是怎么说的呢?他在《忏悔录》里叙说了自己在圣日耳曼森林漫步时,如何萌发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初稿,如何抵达此书描绘的人类原始状态:“我钻到森林深处,在那里寻找并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我勇敢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的历史。我扫尽人们的谎言,放胆把他们的自然本性揭露出来,把时代的推移和歪曲人的本性的诸事物的进展都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然后,我拿人为的人和自然的人对比,向他们指出,人的苦难的真正根源就在于人的所谓进化。”卢梭对文明社会的怀疑和抨击是人尽皆知的,他认为最本真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文明的道德面具取代,人渐渐失去了作为人的伦理本质。“我们的智慧充满奴性的偏见,我们的风俗在于统治,限制和强迫。文明人生为奴隶,死为奴隶。幼时被裹在襁褓里,尸体被钉在棺材里,一生被囚在机构里。”(《爱弥儿》)

人类早已在悠久的远古脱离了野蛮状态,进入了社会和文明。我们无法想象人离开社会状态,然而社会状态导致压迫和罪恶,无论在任何人类所能构想和实践的社会形式之中都是如此。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病疣。列维认为,人类学家的工作就是要越过这些弊害,找到人类社会最初始的无法动摇的基础,找到人类社会被消减到最基本的表达形式。这样,我们把所有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拆散之后,仍然能发现使我们重新建造一个组织形式的那些原则。这和卢梭的思路 - 对人类“自然状态”的回顾 - 是一致的。卢梭的本意当然不是要人类后退到原始状态,而是希望人们借助回顾来重新审视文明社会的弊病和缺陷。

这个最基本的社会表达形式作为人类学家观察和参考的一个范型,具备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征。卢梭认为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是最接近这个范型的一个实践性的体现,列维则相信他是对的。(今天这种生活方式无法在我们的文明中找到,这解释了人类学家为什么要深入南美洲的热带丛林,含辛茹苦,历经艰辛,去探寻原始部落的迹踪。)列维说,在那个神秘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并不比现在更自由,但使他成为奴隶的不过是他的人性。他对自然的控制还相当有限,也就在相当程度上从奴役中被解放出来。这话乍听费解,但当我们想到现代的人类对于机器和各种人造便利的依赖,也就明白了。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积累的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类的发明日新月异,人类的自傲也随此膨胀,然而人却并不因此更加自由和幸福。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母亲的掠夺遭致了她的报复。面对狂怒的大自然,现代人类和我们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显得同样的渺小羸弱,不堪一击。

列维说人类学家研究现代残留的原始部落,并不会使我们发现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然状态,也不会在丛林里发现一个完美的社会,它只是帮助建构一个人类社会的理论模型,因此可以成功地区分在人类天性中,什么是原始先天的,什么是人为后天的。这个模型是恒久普遍的,它将揭示曾经启示过我们远古祖先的那些力量如何在我们身上显现,如果人类始终关心的只是这一件事 – 如何创造一个可以在其中生活的社会。

卢梭相信,如果人类能在原始社会的懒惰无为和因为自尊自大引起的无法抑制的忙碌之间,维持一个快乐的谐和状态,会更有利于人类的幸福。列维说卢梭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留下的一片荒废之中向前迈进,建造出《社会契约论》这样宏伟的结构,其中的秘密又在《爱弥儿》里显现出来。的确,卢梭深知人类不可能再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我们必须在现有文明中营造一个更理想更有利人类幸福的社会结构。他的思想于是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政治和人的教育。

关于国家和政治,他说:“我发现,一切都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么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塑造的结果。”(《忏悔录》)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社会契约这个形式本身没有错,然而当订立社会契约的意志被限于为那些凭着权力和财富而获得特权的个人或集团服务,它便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卢梭,这位自然德性的勇敢捍卫者,也是人权的热烈呼吁者,他清楚地看到,只要人权尚未保障,造福于人类的各种努力都将成为泡影。(不幸的是,卢梭将人民的共同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又没有对共同意志的涵义给出清晰的说明,在他提倡的这种激进的民主政体中,社会契约赋予了领导集团控制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又导致了新的极权和暴力。)在卢梭看来,一个赋予其公民人权的社会契约形式,是培育自然德性和自然人的社会前提。

《爱弥儿》是卢梭详细论述培养自然人的教育著作,他认为,受教育者应被培养成一个“自然的”成人,而不是“人为的”成人。 人工和习俗的当代社会结构不能成为早期教育的唯一源泉,我们不应强迫受教育者遭受习俗的拘束,而应唤醒他们的独立意识。我们不能让他们为别人的目的效劳,而必须让他们把自身当作目的,并根据这样的理念去行动。只有当他们在这个意义上获得内在的自由后,才可以进入社会,才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唯有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公民。

卢梭如此重视人权和人自身潜在的独立于社会习俗的德性,正是列维所说的“秘密”。也正是这一点激发了与卢梭同时代的康德,使他彻悟,人性的尊严是任何文明体系的道德观都无法掩盖和替代的,使他说出“必须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这样不朽的话来。康德在谈到卢梭对他的影响时说:“我自认为爱好探求真理,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心满意足。我一度认为,这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夷那班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有助所有其他人去确立人权的话,我就应该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劳工还不如。”(《康德遗著片断》)康德赞扬卢梭是“人权的恢复者”。他认为卢梭在对人类自然状态的回顾中,不是让人们弃绝文明,而是让人们看到,在他们的文明所引以为傲的价值中,究竟有多少是虚饰的赝品。康德认为没有一种纯然社会性的德行 – 不管它们看上去多么具有诱惑力 – 能构成德行本身的真实含义。“人们的每一种社会性的德行,只是一种符号。若把这符号看作是一块真金,就太幼稚了。”(《实用人类学》)

因此,尽管文明中的所有美德都有其价值,但这种“价值”并不足以保证它们有真正的尊严。康德说:“在目的的王国中,一切事物或有价值(value),或有尊严(dignity)。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用一个等价物来替代它;相反,那超越了全部价值之上,因而便缺乏一个等价物可以替代的东西,便不仅有相对的价值,还更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即尊严。所以,道德已成为理性存在能够自己成为目的的唯一条件,因为只有通过道德,才可能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成员。于是,道德和具有道德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这里康德说的“道德”就是卢梭的自然人的德性,而不是人们一般口中的社会道德习俗。康德称赞卢梭是这样一位道德哲学家,他在人类生存经受的种种变异和遮蔽下,揭开人类于漫长历史进程中打造和蒙罩的一切假面,探悉到“本真的人”。这样,我们不再通过文明的扭曲形态去研究人,更是通过人性中不朽的东西,通过人在宇宙中的适当位置来研究人。康德认为正是卢梭擦亮了他的眼睛,得以洞察人的本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他的伦理学宏伟大厦的建造。

伟大的思想者都是能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去看待和领悟事物的。康德作为人类学领域的先行者,尽管没有做过任何人类学实地的考察工作,但他把握住了人类学的精神真邃。列维在《忧郁的热带》里虽然没有提起康德,但他对卢梭思想的推崇和激赏却无不与康德相符。他和康德一样,在人类文明所提供的过分精致的满足中,看不到文明的意义。他们都不再相信文明 – 即使在其最高状态时 – 能为人类造福,也不再要求它这样做。文明自有一套特定法则,但它不是幸福的源泉,甚至也不能为人们提供智性上的满足。列维在《忧郁的热带》的最后一章,表达了对佛陀智慧的最深沉的敬意。他说佛教这个非知识(non-knowledge)的伟大宗教并非基于我们没有悟解能力这一点,相反,这个伟大宗教本身即是人类有能力悟解的明证,它并提升我们,使我们发现真理,正是在于存在(being)与知识(knowledge)的互不相容。

人类伟大的思想者都是在孤独的状态下完成他们卓越的思想的 – 佛陀是在弃绝人世的冥思苦修中,卢梭是在众叛亲离的一生坎坷中,康德是在与世隔绝的书斋寂寞中,列维是在颠簸流离的孤独行旅中。 然而,他们的思想却穿越过了几千年的亘远时空,灵犀相通,在人类心灵的殿堂之上交织成和谐壮丽的乐章。他们都为人性最本真的品质所吸引,探索人之为人的实质,为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深怀忧虑。而他们敏感的心灵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人类的爱的品质。

列维在《忧郁的热带》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了他与南比克瓦拉(Nambikwara)族人的共同生活。南比克瓦拉人生活在巴西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干旱大草原,是列维接触的所有印第安人部落中最贫穷落后的,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停在草原上迁移,找寻食物,维持生命。他们赤身裸体,一无所有,在最寒冷的夜晚也直接睡在肮脏冰冷的土地上,除了预先升起的火堆,没有帐篷,没有任何御寒之物。列维写道:“这个造访者(指列维自己)在与这些印第安人一起在丛林里露宿的第一个晚上,看到这些赤贫的人们,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怜悯。好像有种无情的灾难将他们制服,匍匐在这严酷的土地上,绻缩一团,赤身裸体,在微弱闪烁的火苗旁颤抖。他摸索着朝矮树丛走去,小心翼翼地不去碰到堆挤在地上的手,胳膊或胸膛,在火光中它们显得有点儿温暖。但是这种悲惨的景象被轻微的耳语声和笑声打断,丈夫和妻子们拥抱得更深,好像不愿让对方失去似的,当他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也不中断对彼此的爱抚。他能感到在他们所有人中间有一种无限的善意,一种深沉的乐天态度,一种天真的极具感染力的动物本能的满足,当把所有这些感觉交织在一起, 或许就能被称作是一种最真挚动人的人类之爱。”(1)这,就是最本真的人性, 这就是人性的尊严。人类学家面对着这些象动物一样存活的原始人群,摆脱了所有文明社会的影响,摆脱了种族,阶级,信仰,习俗,历史,文化,制度,等等所有人类观念的影响,仍然能发自肺腑地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兄弟。

(1)英译本原文:The visitor, camping with the Indians in the bush for the first time, is filled with anguish and pity at the sight of human beings so totally bereft; some relentless cataclysm seems to have crushed them against the ground in a hostile land, leaving them naked and shivering by their flickering fires. He gropes his way through the scrub, taking care not to knock against the hands, arms or chests that he glimpses as warm reflections in the glow of the flames. But the wretchedness is shot through with whisperings and chuckles. The couples embrace as if seeking to recapture a lost unity, and their caresses continue uninterrupted as he goes by. He can sense in all of them an immense kindness, a profoundly carefree attitude, a naive and charming animal satisfaction and – binding these various feelings together – something which might be called the most truthful and moving expression of human love.


2005.1.9
作者: yanshengjiang     时间: 2006-8-13 08:20     标题: 读阿达文集

今日读阿达文集,读到这篇,眼睛一亮,文中论说的,正是我经常想的问题:人类文明,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搞到今天,大家都活得很累,却无人敢说自己幸福;人类的道德,大家都说假,但何为真?就是兽德?那又何必进化?我知道,像这类250问题,肯定有人论述过,但我不知道是谁,在哪本书里。现在知道了,因此我要感谢阿达。

同时知道了巴西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干旱大草原值得去看看。不过我怀疑,那里的印第安人真的幸福,就没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除非,那里真的毫无剩余价值可榨。

土豆和豆芽那篇小说很好。诗人写小说有个天然优势,对话生动,形象鲜明。我在想,假如豆芽回了国,是不是会变成土豆?就好比回了北京的陈清扬。

阿达的诗没怎么读。我读诗不行。“凛然成人”那句让我想起“今天我立秋”,各有特点,都不错。

阿达的存在,又一次证明了阴盛阳衰,女人可畏。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13 11:52
要不是老江把这篇挖出来,估计就没几个人读~~ 我自己也要忘了,重读一遍,觉得写得还不错。老兄的盛赞,我在琢磨清楚不是讽刺之后,就诚惶诚恐了~~~ 实在是不敢当,世上能人太多,以至常让我起自卑之心~~

文中提到的那些印第安人,说他们幸福是不妥的,列维-斯特劳思也用“悲惨”来形容他们的生存,但他们之间没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至少比我们的社会少得多)倒是真的,人的罪恶常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正比例增长,这是个悖论,好在人们的自我认识也在发展,前景还不至于完全黑暗~

若之有一信谈《黄金时代》的,请我转来到此地给你一看,我会放在陈清杨那线中~~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13 12:09
岩生和阿达从悲观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吗?

人类一定要文明,只是要牢牢记住自然这最强大的力量。

印第安人依赖自然,他们是虔诚的,被动的。而科学总是充满希望。

我们人类最美丽的文明就是避孕。

然后是飞出地球。没有人能阻挡人类对自然的熟悉、探讨和开拓。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13 12:20
以前读过这一篇,但没有能力评论.阿达的思想和阅读都深刻,我是一见"being"就犯晕的人,但是至少我知道,思想过"being"的文字是有份量的文字.阿达的文字和实际生活中的那个喜欢括鼻子,揪耳朵的阿达真不一样.和可丽似的,白面文静的小姑娘,文字却又雄健之风.
作者: 三痴     时间: 2006-8-22 03:46
老姐经常写游记,曾建议老姐看看列维的《忧郁的热带》,对写游记可能会更有帮助,或许对自己所游历的地方有一种更独特的认识。
通过老姐才知道有“伊甸”,看了阿达的文章,才知亦有年轻人在对人类的各种思想进行更深度、更真诚的思考。
很高兴看到这类文章,希望能经常见到。谢谢。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22 12:58
谢谢你。

不过我也不年轻了,直奔四十的人了,再过几年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自称老朽了~~

《忧郁的热带》是xw推荐给我的,他又是赋格推荐的,的确是好书,读来受益良多。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22 13:13
欢迎三痴。三痴我是国内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也读过许多书。伊甸不是希望多些国内网友吗,我介绍他来伊甸。他来之后,立刻对阿达之文表述赞赏。我没读过忧郁的热带,阿达告诉一下英文书名好吗?赋格和XW读书之多真没办法比,后生可畏,越感自己不足。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2 13:23
各位网友,能否在介绍英文书籍时注明英文书名?谢谢了。

杜欣欣网友,读书是一件乐事。爱读就读。如果不爱读,不管它是什么名著,就是
不读。好象不存在“越感自己不足”这样的感觉吧?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杜欣欣 at 2006-8-22 06:13 PM:
...阿达告诉一下英文书名好吗?赋格和XW读书之多真没办法比,后生可畏,越感自己不足。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3:23
欢迎三痴光临。我还以为是三川/土干的马甲,早先没打招呼,抱歉。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22 13:29
Tristes tropiques (1955, trans. John Weightman and Doreen Weightman, 1973)

by Claude Lévi-Strauss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22 13:3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谁是我? at 2006-8-22 06:23 PM:
各位网友,能否在介绍英文书籍时注明英文书名?谢谢了。

杜欣欣网友,读书是一件乐事。爱读就读。如果不爱读,不管它是什么名著,就是
不读。好象不存在“越感自己不足”这样的感觉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感到不足呀。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2 13:37
Thanks! I couldn't find that book in my local library. I just put a hold on "The Savage Mind" though.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adagio at 2006-8-22 06:29 PM:
Tristes tropiques (1955, trans. John Weightman and Doreen Weightman, 1973)

by Claude Lévi-Strauss


作者: 谁是我?     时间: 2006-8-22 13:39
谁是“颜如玉”呀?她在这里有文集或博客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杜欣欣 at 2006-8-22 06:32 PM:


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感到不足呀。


作者: 杜欣欣     时间: 2006-8-22 13:4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谁是我? at 2006-8-22 06:39 PM:
谁是“颜如玉”呀?她在这里有文集或博客吗?


谁是我呀?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8:50
列维-斯特劳斯用得更多。

----- 有关列维-斯特劳思,卢梭和康德
作者: wxll     时间: 2006-8-22 18:56
这个模式就是对立组合体(自然/文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也是结构主义的
奠基人之一。

----列维说人类学家研究现代残留的原始部落,并不会使我们发现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然状态,也不会在丛林里发现一个完美的社会,它只是帮助建构一个人类社会的理论模型,因此可以成功地区分在人类天性中,什么是原始先天的,什么是人为后天的。这个模型是恒久普遍的,它将揭示曾经启示过我们远古祖先的那些力量如何在我们身上显现,如果人类始终关心的只是这一件事 – 如何创造一个可以在其中生活的社会。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22 18:56
嗯,好像是这样。谢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8-22 19: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8-22 07:56 PM:
这个模式就是对立组合体(自然/文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也是结构主义的
奠基人之一。

----列维说人类学家研究现代残留的原始部落,并不会使我们发现一个乌托邦式的自然状态,也不会在丛林里发现一个完..

先磨这里就说对,理解对了。
作者: xw     时间: 2006-8-31 09:49
Susan Sontag has an essay about Levi-Strauss, especially about
Tristes tropiques, it's titled as:

The Anthropologist as hero

in her book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I had googled the internet without result, it's definitely worth a
read.

take care!
作者: adagio     时间: 2006-8-31 10:07
thanks, will search for it.
作者: wxll     时间: 2006-10-2 09:06
我什么时候错过?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8-22 08:13 PM:


先磨这里就说对,理解对了。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