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 毛泽东的回族血统揭秘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8-20 19:08     标题: [转载] 毛泽东的回族血统揭秘

毛泽东的回胡血统揭秘

茅山道 / Online


毛泽东多年以来被吹捧为汉人的伟大皇帝,其实不然,他是正宗的回胡血统。从他的始祖毛太华,直到他的父亲毛顺生,都是虔诚的回胡人,顽强地保持着回胡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因此,毛泽东才能获得格鲁吉亚的突厥人斯大林的青睐。他们的突厥回胡的共同基因,决定了他们以伊斯兰圣战的方式打造了共产国际,所谓同气连理。我们略加分析,就可以揭开这个秘密了。

朱明皇朝本是一个穆斯林政权

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毛泽东之谜》等书所说:韶山毛氏原籍江西,始祖毛太华跟随明太祖的开国大将沐英远征云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内),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生下4个儿子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带着长子和幼子移居湖南湘乡县。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是为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毛氏宗族垦荒务农大约五百年,到毛泽东已传二十代。韶山毛氏家族曾先后四次修族谱。第一次修族谱是在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二修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修于宣统三年(1911年),四修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从韶山毛氏家族第一次修族谱到四修族谱,其间经历204年。此记载可以说是准确可靠的。

所以,弄清毛太华的血统,首先要搞清朱明皇朝的开国大将沐英的血统问题。大明朝的开国将军几乎全是回胡人: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越国公胡大海,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卫国公邓愈,淮安侯华云龙,济国公丁德兴,凉国公蓝玉,黔宁王沐英…,他们都被描述为“相貌奇伟、豹头环眼、多美髯”之类的,可见不是寻常汉人。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回胡将军除了战死的,全部被杀死、逼死,只留下镇守边陲的养子沐英。

朱元璋开国封了二十八侯,但因丞相胡惟庸桉,灭掉二十一侯,还有“大明萧何”之称的开国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宣佈“我朝罢相”--秦汉以来首次没有国务院总理。其他不是回回的汤和等人则太平无事。朱元璋还岩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那麽,回胡与大明朝到底有什么生死关联呢?

明教就是伊斯兰教

相当于华邦的隋唐之交,穆汉墨翟创立了伊斯兰教(大食法),并很快从海陆两路传入中原。因为伊斯兰教以白色表示明智、光明,所以最初被译为‘明教’,穆汉墨翟被称为‘穆尊’‘明尊’,道家则认为穆汉墨翟是主张兼爱非攻的春秋圣人墨翟的转世,所谓“知其白,守其墨”。明教得到唐朝的保护,在华邦各地建立礼拜寺,叫做“光明寺”。江南镇江的礼拜寺(西大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穆汉墨翟创教于610年、逝世于632年)。

唐玄宗年间,安禄山利用东迁的回胡人组成强大军队,在北京自称大燕国皇帝之后,唐朝邀请大食哈裡发派遣回胡骑兵帮助镇压。回胡人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军中原,参与中原政治,最厉害的就是回胡的沙陀部。直到唐末,被朱温灭亡之后,沙陀人李嗣源等还建立了后唐、后汉、后晋,另一支沙陀人李承嗣南下,支持杨行密建立了南吴(南唐)。《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就是回胡沙陀人。

佛教传入华邦之后,得到最强大的支持来自朝廷太监,因为佛教把太监看成捨身为人的完人,所以佛寺就成了太监们退休之后的归宿,以及士大夫谈禅休假的场所,繁荣无比,到了后周世宗柴荣不得不下诏灭佛的程度。宋朝建立之后,赵宋皇室倾向于扶持道教,甚至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儒教则被科举制度扶持为官场宗教,专为皇帝权力注释。儒教的阶级观念是“士农工商”,学而优则师、师而优则仕。因此,社会日常的商业领域就自然的让给了明教。

明教是积极主张的世俗宗教,逐步成为市井商人之间的兄弟会。明教忌食猪肉,但在汉地不适合牧羊,又不能屠宰耕牛,因此信奉穆尊的明教教徒只好吃素菜,被一般汉人讹称为“食菜事魔”的“魔教”。汉人一般崇拜祖宗牌位或偶像,难以接受理性崇拜的明教。

明教在元朝的盛衰

一个很古怪的问题,为何是朱元璋领着一帮江北的回胡人越江攻下南京建立明朝呢?回胡人为何成为反元的主力呢?这就需要研究蒙古人征服天下的次序以及回胡人在蒙古帝国的地位跌落。蒙古人成吉思汗最早起家的队伍之中,就有几名亲密的回胡战友。蒙古人征服天下的次序是:1218年西征灭掉西辽,回胡成了最早的解放区,明教阿訇成了蒙古的随军政委;1228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52年征服吐蕃,1255年借道康巴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反时针的包围圈,1276年攻陷临安、1279年逼迫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投海。

蒙古人原先没有自己的文化,征服回胡斯坦及中亚之后,大量使用识文断字的回胡人,让他们掌握军事以外的事务,因此回胡人在1253年之前垄断了宗教、行政、经济、商业、科技等等。朱元璋集团的老家皖北,1234年之后就成了蒙古人的渡江战役之前的国防前线,就有了大批的回胡人定居,阿訇、军人、商人等等,经营了40年。

1253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皈依了吐蕃佛教,并从吐蕃控制的康巴经过,征服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最后灭掉了南宋。这麽一来,蒙古帝国的书记政委统统变成了吐蕃喇嘛,得到皇帝及其各级官吏的供奉作为精神导师。他们经常举办盛大的佛事,获取领导敬献的金银财宝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为蒙古领导理财的回胡人帮助搜刮,以至回胡商人也最终破产沦入平民阶层。回胡的明教沦为民间宗教。

明教回胡是推翻蒙元的主力

到了元顺帝统治的1350年前后,回胡人已经在中原的江北定居了一百多年,广为传播明教。江南的华人儒教知识份子,本来就是一群官府豢养的读书做官的精神太监,南宋灭亡之后,除了文天祥作了杀头秀、陆文夫作了跳海秀,其他的要么前去阿附蒙古人获取功名利禄,要么沦为孔乙己那样的废物,他们懂得的子曰诗云无关汉人平民的日用衣食。再加上江南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江南人也是地位最为低下的贱民。因此,世俗宗教的伊斯兰明教就日益成为汉人平民的宗教,掌握明教的回胡人就成为汉人中的精英。在淮江之间的老解放区,最先爆发了明教大起义,由于蒙元朝廷大规模徵发民工疏浚黄河。

回胡明教与吐蕃佛教的宗教矛盾,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教大起义当中,回胡人自然的脱颖而出,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宗教活动当中形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商业物资的组织能力,都不是汉人腐儒可比的。回胡将军徐达、常遇春等等,居然以南京为基地,西征灭掉了强大的陈友谅的楚军,北伐驱逐蒙古人退回大漠老家。这在华人战争史上都是第一次。此前,一直是上江人灭掉下江人、北方人灭掉南方人。这些军事奇迹,都是因为这些回胡将军。

然而回胡人最大的毛病是只拜真主不拜皇帝,因此就成为朱元璋称帝专政的障碍,必须一一剪除回胡出身的文臣武将。朱元璋称之为拔掉棘刺,才能留一统江山给子孙。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大肆屠灭功臣,比汉高祖刘邦要残酷好多倍。朱元璋坚决打压回胡人,挤压明教的生存空间,手段是:扶持道教的江西龙虎山的正一天师道;钦定朱家腐儒朱熹为圣人,重开科举必须以朱熹的理学为官方教材。

如此一来,汉儒们读书要拜朱圣人,当官要拜朱皇帝,不敢轻言“朱色”而要改说“红色”,更不敢杀猪,毫无勇力。这麽一来,最后导致了蒙古王爷的小妾所生的燕王朱棣南下靖难时,南京朝廷没有可用之将,只有方孝孺等等腐儒空喊“杀我十族又如何”。朱棣夺位之后,又以编纂《永乐大典》为名,再次阉割天下文章。通观整个朱明皇朝史,简直就是一部腐臭透顶的秦汉文化发酵史,整个华邦丧失了一切的活力。整个明朝,开过以后没有伟大的文臣武将,只有伟大的太监。

毛太华的血统揭秘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毛泽东的始祖毛太华的问题:

为何他叫毛太华而他的四个儿子取名为一二三四?

为何他在云南生了四个儿子又要带着两个儿子移居湖南?

为何毛氏二百多年之间没有中举做官的儒生?

为何毛氏第一次修谱是在毛太华之后的三百四十年之后?

揭开这些秘密,还是要说回朱元璋。由于蒙古人是带领回胡人先灭大理后灭大宋的,因此云南是蒙古人的老解放区。朱元璋佔领长江流域之后,先是派遣所有军力北伐,搞定北方,最后再收拾四川贵州云南的蒙古残部梁王。西征的大将蓝玉和副将沐英都是回胡,他们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带去云南的精兵勐将呢,例如毛太华,自然也该是回胡人。

华文当中,例如周太王、吴太伯、汉太宗、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等太字,都表示第一代的神圣意义,一般人取名哪敢用?这个毛太华,应该是在他死后340年之后,毛氏第一次修谱时把这位传说的始祖定为从回胡人定居为华人的第一代,所以叫做“毛太华”。这个“毛”氏,很多回胡人取汉姓的时候,根据“穆汉墨翟”而取M声的姓氏:马、毛、穆、沐、米、芈、莫、墨、麦…等等,其他还有哈、白、沙、羊(杨)、牛(刘)、谈(斯坦)、回、胡、明等等。

毛太华的儿子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因为蒙古人规定汉人只许有姓、辈、数,便于统计人口,而不许有难以辨识的名,例如朱元璋本名朱重八。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明初。毛太华如果真是汉人,名字本该叫做毛白一、毛沙二之类的,哪敢叫做“太华”?假託的江西毛氏,也是属于与汉人“联宗”的,必须找一个姓毛的汉人祠堂。

毛太华跟随沐英在云南与蒙古梁王率领的回胡人作战,得到一个战利品,拉祜族的少女作为妻子。这个拉祜,原来叫做“拉胡”,是元初跟随蒙古王子阔端从甘肃青海打到云南的,改信了吐蕃佛教。留在甘肃青海的“拉胡”呢,现在叫做“撒拉”,与“东乡”“保安”等族都属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回胡。1932年以后,汉语中的“回胡”改为“维吾尔”,1949之后又把回胡自治区以外的回民製造为撒拉、保安、东乡等族。所谓56个民族,就是这麽製造出来的。

毛氏的祖先是高昌回胡哈氏

毛太华在云南生下四个儿子之后,为何又要带走两个儿子迁去湖南呢?为何不去江西呢?那时云南正需要屯垦劳力呀?大概是跟随“翦氏营”又去湖南镇压不服明朝的武陵蛮(即今土家族)的。当时有回胡人哈勒•八士受封为荆襄都督,屯兵湖南。

清代编写的《回部世系源流》中记载:“ 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西域回部,宋时为西域望族。元太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屡从征伐。有哈勒者,尝从太祖征西夏部落…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赐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军,奉旨敕葬常德关外黄龙冈。是为翦氏南迁湖广之始。八士有子曰拜着,原任荆襄都督府总兵,自幼随父征讨,习于攻战。八士卒,拜着袭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讨五开、曹滴诸洞蛮…其后亦卒于军。奉旨仍葬常德东关外黄龙冈。朝廷以八士父子,…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蛮有功;又念其同死边疆,乃命子孙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仍率‘翦旗营’营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八士之副将,亦多随从…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皆聚族而居。尊奉回教。虽亦渐习汉人文书,然至今不与汉人通婚姻。至其勇敢好斗,则犹有先人之遗风焉。”

这个哈勒,湖南回胡人历史学家翦伯赞考证:高昌回胡的将军哈勒,1209年(成吉思汗四年,南宋宁宗嘉定二年)跟随回胡王亦都护,杀死西辽派驻高昌的监国,去觐见铁木真,受封为都督、折冲将军,率领成吉思汗统帅下的伊斯兰军队转战南北,哈勒的后代一直在元朝为官。可是在元末的时候,哈勒•八士先后结识了回胡将领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加入了反元兴明的行列,直至受封为荆襄都督,屯兵湘中,是朝廷派驻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成为湖南回胡人的始祖。

《明史.毛忠传》: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死;其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死;其父宝以骁勇充任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善骑射,常从明成祖北征,明宣德中出征边外,官至指挥同知。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以守边有功得到皇上赐姓毛…

对比《明史.毛忠传》与《回部世系源流》,可知哈勒氏拜着,就是哈喇氏拜都,就是翦氏与毛氏的共同祖先,毛泽东的祖先毛太华,就是哈喇氏改为“穆尊”的毛氏。明初,以皖北回胡为主的朱元璋的吴军打败了两湖的陈友谅楚军,并大肆屠杀楚湘之民,导致两湖真空可供退役的回胡军人去填充,遂有湖南的奇怪的回胡部落。

明清两代对回胡的残酷镇压

还有更重要的政治原因: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杀以谋逆罪,牵连致死者三万馀人;1392年,沐英病卒于云南;1393年,曾经西征云南的主将蓝玉被杀以谋逆罪,夷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这些大肆屠杀回胡功臣的行动,必然致使追随蓝玉沐英起家的毛太华远离是非之地,所以才有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带着长子和幼子移居湖南湘乡县。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三县交界人迹罕至的韶山冲。这两次奇怪的迁徙,都是爲了躲避株连屠杀。所以毛氏在当时地广人稀的湖南山地定居之后,一直隐姓埋名力田为农,维持着回胡的习惯,既不按照汉人的习俗修订家谱,也不诵读儒教经典参加科举。

明朝成祖时,派遣下西洋领队的太监郑和,就是从云南俘获的回胡,可见明朝对回胡一方面严厉打击残酷镇压,一方面又需要使用他们的经商科技方面的长处。成祖以后的明廷採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关内回胡与境外回胡的隔绝,但是反而迫使明教转入民间,成为强大的反抗力量,并且在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暴乱之中,都有大批的能征惯战的“老回回营”。

清兵入关以后,深知明教和回胡的厉害,爲了防止明教成为反清複明的旗帜,强令改称明教为“清真教”,改称“光明寺”为“清真寺”,并通过文字狱和删改书籍,抹去明教的痕迹,或者把推翻元朝的明教歪解为“拜火教”。明教在北方中原转入地下,派生出白莲教、一贯道等等。吴三桂反清称帝以后,湖南再次成为屠宰场,直到太平天国之前的道光年间,湖南人才由陶澍开始在政界崛起。为何只有湘军淮军才能剿灭强悍无比的太平天国呢?难道是因为湘军淮军具有回胡血统?太平天国之后,大清朝从云南到陝甘,爆发了回回大起义,催促了满清的灭亡。1876年,湘军首领左宗棠镇压陝甘回回之后,又进入回疆镇压,并改回疆为新疆。从左宗棠、王震镇压回胡的残酷严厉,可以看出他们完全不同于乾隆镇压回胡和卓部的剿抚兼用。

毛泽东杀掉知情人

回顾有关毛泽东及其父亲毛顺生的描述,他们有很多奇怪习性。例如,他的父亲毛顺生从不拜菩萨,是个勤于算计的农民兼生意人;毛泽东不同于汉人,特别觉得红烧猪肉好吃可以补脑子;毛泽东返乡祭祖时也不使用香烛…,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回胡基因的作用。格鲁吉亚的突厥人斯大林特别的看中他,也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突厥基因,他们用伊斯兰圣战的方式打造了不可一世的共产国际。对比蒋介石与毛泽东对付功臣的手法差别,可以看出蒋介石是正宗的华人的做法,得胜之后留给对手一条活路,绝不赶尽杀绝。

因为要把毛泽东塑造为汉人五百年一出的民族英雄,所以不能揭穿毛泽东的回胡血统的秘密。共产党一直摇摆在穆斯林思维与汉民族主义之间。例如,共产党起家之初,就有刘清杨、郭隆真、马骏等等大批的回胡才俊。赤军初起时,告诉农民说朱德总司令是朱元璋的子孙。建国之后,刘少奇又被说成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还有很多历史学家参与。这一切,都造成了毛泽东的血统危机。文革之中,受迫害的历史学家,为何只有研究明史的呢?

吴晗,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所写《胡惟庸党桉考》、《明成祖生母考》,都堪称经典之作。他因为考证明朝的回胡清官海瑞并写了《海瑞罢官》,成了文革的第一个靶子。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其妻袁震也于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

翦伯赞,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1960年代后期即被批判,1968年12月18日夜,夫妻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死时口袋内有两张纸条,一张说实在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一张三呼毛主席万岁。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8-20 19:12
民族原教旨同胞看到这个,心里一定堵得慌。这是俺转载的目的,哈哈。。
作者: Immanuel     时间: 2009-8-20 19:39
看来陈垣,吴晗等史学都是假冒。
作者: 玺祯     时间: 2009-8-21 06:2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8-21 12:12 AM:
民族原教旨同胞看到这个,心里一定堵得慌。这是俺转载的目的,哈哈。。

完蛋喽,上章凝同志的当了,才知道李世民是鲜卑血统,没想他也是假的。这个假期就是因为看到太多关于中国的转载才没敢发表评论。总有些假象告诉我,这里所转的都是假的,不过种种迹象表明......
作者: Immanuel     时间: 2009-8-30 08:47
http://songkoro.blog.hexun.com/829477_d.html

3.祆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或火祆教,是中国古代对起源于波斯的琐罗亚士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呼。

琐罗亚士德教是由先知琐罗亚士德(Zoroaster)的名字得名的。琐罗亚士德出生的时间和地点,意见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他出生在公元前六千年,有些则认为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前后相差竟达五千多年。根据对“琐罗亚士德之歌”《伽萨》(Gqthq)颂诗的语言学特点和琐罗亚德教在伊朗东部的传播演变过程的研究,应以公元前十一世纪说较有理据。琐罗亚士德的出生地,主要有“西部说”和“东部说”两种观点,鉴于《伽萨》颂歌和《阿维斯塔》(Avestq)中的后出部分提到的山川、战争以及宗教活动等,大都集中在伊朗东部的锡斯坦地区,所以现代学者大多倾向于“东部说”[182]。

据称,琐罗亚士德出自伊朗一个古老的氏族,其祖先可以一直上溯到传说中的国君曼努什切赫尔(Manushch]hr)。琐罗亚士德兄弟五人,排行第三,一生中结婚三次,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最古老的部分《萨伽》,相传就是由他吟诵的颂歌构成的。在《萨伽》中,琐罗亚德第一次提出了善恶二元论的宇宙观,并由此构成了琐罗亚士德教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这位伊朗先知认为,世界存在着善与恶两大本原的对立,善本原代表着智慧、善良和创造,是光明和生命的体现;恶本原是代表着愚昧、邪恶、和破坏,是黑暗和死亡的体现。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初,这种对立就已存在。善端的最高神是玛兹达-阿胡拉(Mazdq-Ahurq,意为“伟大而永恒的智慧天神”),恶端的最高神是阿赫里曼(Ahr]man,意为“居心险恶者”),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世乃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概莫能外。这种斗争总共要持续12,000年,直到善神即光明势力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但是,善与光明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恶与黑暗的被消灭,而是光明世界的净化,即恢复其本原的面目。也就是说,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是永恒的,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起源于“二”,最终又复归于“二”。

琐罗亚士德教创立不久,就在波斯全境广泛流传,并在阿契美尼朝(公元前539-前331年)被立为国教。亚历山大东征时期,琐罗亚士德教受到重创,《阿维斯塔》古经也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萨珊波斯王朝的创始人阿尔达希尔(224-240年在位)统治时期,大力扶持琐罗亚士德教的势力,搜集并重新编定了《阿维斯塔》。到沙布尔二世时(309-379年),对《阿维斯塔》再次进行修订,并将琐罗亚斯德教正式奉为萨珊波斯的国教。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势力的兴起并东进,琐罗亚士德教的地位最终被伊斯兰教取代。

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琐罗亚士德教一直是古代波斯诸王朝宗信的主要宗教信仰,并且两度被立为国教,对伊朗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琐罗亚士德教还广泛传播于西亚和中亚各地,并随着粟特商人的足迹,传到了东方的中国,在古代中外关系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许多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与摩尼教与景教不同,祆教在唐朝以前就已传入了中国。祆教传入的时间虽然很早,但它主要是由粟特商胡及移民尊奉的宗教信仰,具有比较强烈的排他性。与景教、摩尼教相比,祆教的显著特点是既不传教,也不译经,所以近代以来在敦煌发现了景教和摩尼教的经典,但是唯独没有发现祆教的经典[183]。对中国境内祆教的了解,主要依靠传统文献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即所谓的“外典”的记载得知的。

陈垣先生最早系统研究了祆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并根据《魏书》、《梁书》的记载,认为火祆教入中国在公元516-519年之间。据载,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灵太后胡氏幸嵩山,宣布“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而且胡太后曾吟诵过“化光造物含气贞”的诗句[184]。陈垣先生认为,此“胡天神”,就是祆教尊奉的祆神,并认为胡太后的诗句“与火祆教光明清静之旨有合”,并进而指出:“中国之祀胡天神,自北魏始,灵太后时(516-527年)胡天神初列祀典,故废诸淫祀,而胡天神独不废,其崇重可知也。”[185]将火祆教初传中国的时间定为6世纪上半叶。

此后,随着对汉文传统文献的进一步发掘和吐鲁番文书新史料的发现,人们不仅在正史中发现了早在公元4世纪时的“胡天”的记载,而且发现并区分开了十六国至北朝高昌所见“胡天”一指祆教,一指祆祠的双重含义,为进一步确定祆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与此同时,对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这批信札是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发现的,现在已基本确定写于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后,是十余件粟特商人从敦煌发往家乡撒马尔罕(Samarkand)的信件残片,这些信件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粟特文资料。经过学术界多年努力,不仅在信件中找到了与后出的汉文史料中记载的“萨宝”和“祆祝”(意为“祠主”,专门掌管祆教教团内部事务)相应的粟特词,而且发现了若干与伊朗万神殿中的数名古代神祇有关的粟特文词语。如2号信札的发信人Nanai-Vandak和Artixw-vandak以及Druvqspa 及 Tax]sˇc等等,或者与伊朗古代神祇有关,或者就是伊朗古代神祇。尤其是后者,被恰当地比定为汉文载籍中提到的曹国供祠的“得悉神”[186]。通过对这些新发现资料的研究,基本可以断定最晚在西晋末年,即公元4世纪初,祆教就已通过粟特商人的途径传入了中国[187]。

到唐代,祆教传入中国至少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最晚在北朝后期,祆教就已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史籍中曾指斥北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的现象,称后主“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与此同时,北周统治者为了发展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制定了“拜胡天制”,由皇帝亲自参与祭拜活动。“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188]所谓“事胡天”或“拜胡天”,都是指供祀祆教言。唐朝初年,祆教与朝廷发生了联系。据《通典》记载:“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商胡奉事,取火咒诅。”[189]这里说的祆祠,就是建在东、西两京及诸州粟特人聚居地的祆教寺院。韦述《两京新记》也称西京布政坊的“胡祆祠”立于武德四年(621年)[190],可知最晚在这时,祆教就已得到唐朝官方的正式承认。唐政府规定东、西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祠,由祠部遣人一岁两祀,但是“禁民祈祭”[191],即禁止唐朝汉人信仰祆教。

在上文中,曾讨论了在东、西两京及凉州等地祆教祭祀活动时举行的幻术表演[192]。在表演幻术之前,照例要在祆祠内举行祈福活动。据称:“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193]这种祈福活动,带有强烈的娱乐成分。在敦煌也发现了一些与“赛祆”有关的文书,这些文书属于9世纪中叶敦煌归义军建立之后,在文书中保存了敦煌地区在赛祆活动中,由官府供给“赛祆画纸”、“赛祆神酒”以及赛祆用的神食(包括粮食、油、灌肠)等物品的记录。从这些记载可知,当时敦煌多在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举行赛祆活动。更可注意的是,在敦煌这时的驱傩活动中,“安城大祆”作为队仗中的部领之神,与“三危圣者”、“蓬莱七贤”并列,表明随着粟特后裔的本地化,祆教风习也在向敦煌地方民俗中渗透[194]。

祆教赛神所唱歌曲,就是世传所谓“穆护歌”,主要流行于今四川、贵州、湖北一带。黄庭坚记叙了其中两句,称:“听唱商人穆护,四海五湖曾去”[195],从这些诗句中依然可以看出祆教的流传与胡商的密切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穆护歌后来或转化为地理风水家的口诀,或与民歌结合,或入教坊曲,或为禅师胡歌,或演变为词曲等等,最终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196]。

祆教是维系粟特队商及其聚落的内部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它是与粟特人独具的宗教形式和聚居形式合一的“萨宝”管理体制一起传到中国的[197],萨宝管理体制是了解唐代祆教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萨宝,又译“萨甫”、“萨薄”或“萨保”等,原意为“队商首领”,是管理西域蕃胡聚居点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蕃客大首领”[198]。“萨宝”一职在中国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北魏。到北齐时,中央政府就已在鸿胪寺的典客署下设置了“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199]隋代也设有雍州萨保(视从七品),并明确规定,地方诸州有胡人200户以上者,也设有萨保(视正九品)。

据“惠郁造像碑”,北周商人何永康曾任“萨甫下司录”,则最晚在北周时,就已在萨宝之下配置了僚属[200]。唐代萨宝开府,设置有相应的办公机构与僚佐系统。上文《通典》称,唐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所谓“官”,就是指萨宝职官系统而言。唐代萨宝为视流内正五品,此外有萨宝府祆正(视流内从七品)、萨宝府祆祝(视流外勋品)、萨宝率府(视流外四品)、萨宝府史(视流外五品)和萨宝果毅等各级、各类的官职[201]。除了管理蕃胡聚居点的日常事务外,萨宝府还派出祆正、祆祝官员主祠祆神[202]。

据传统文献和墓志统计,北魏至隋,担任萨宝或摩诃大萨宝者,有安但、康拔达、安难、安盘娑罗、史尼、史多思、翟婆、康仵相、康和等9人,主要分布在河西、长安、并州、定州等地,入唐以后,萨宝制度较前代进一步完备,可是担任萨宝者反而难得一见,仅见者“米萨宝”其人,尚不能断定他是否果真在长安担任过萨宝职务[203]。究竟是什么原因,似乎还未见比较圆满的解释。

由于祆教传入时间较长,而且粟特商人又在中国中古社会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北朝以后,屡见中国民众以萨宝为名的例证。最著名的例证是北周重臣宇文护字“萨保”,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多次以“萨保”自称[204]。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歧法起造像记”之“佛弟子歧萨保”[205]和8世纪末年敦煌地区大乘寺寺户“安萨保”其人[206]。联系上文敦煌赛祆向敦煌民俗的渗透和穆护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可知虽然祆教并不传教,而且唐朝也明文规定不许唐朝本地人信仰祆教,但是随着粟特胡人的地著化,祆教在其长期流传过程中对中国中古社会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毁佛,祆教也在被禁之例。上文提到,祆教与景教共有三千余人被迫还俗。但是从以后的记载看,祆教并未由此绝迹。上文9世纪中叶以后敦煌祆教活动的记载就是显例。不仅在敦煌这样的偏僻地区如此,就是在内地的大都市中,也可以看到祆教活动的迹象。据北宋末年张邦基记载,宋东京城北有祆庙,京城人畏其威灵,非常重视祆神的祭祀。最重要的是,他详细记载了世代担任祆祝的史世爽的家世,描述了亲眼见到的史氏家族珍藏的三件牒文。这些牒文都是在前代由官方颁发的。一为“怀恩谍”,是在唐咸通三年(862年)由宣武节度使令狐绹颁发。第二件为“温牒”,是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王朴颁发。第三件称“贵牒”,也是王朴在显德五年(958年)颁发的。张邦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称“自唐以来,祆神已祀于汴矣。而其祝乃能世继其职二百年,斯亦异矣。”[207]以其姓氏言,史世爽家族无疑是粟特胡人,令狐绹为史氏颁牒之时,上距禁佛只有18年,可知禁毁是非常不彻底的。

历五代至北宋末年,二百年间祆教一直流传不绝。除了汴京之外,张邦基还指出“镇江府朱方门之东城上乃有祆神祠,不知何人立也”。此外,宋瀛州乐寿县建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的祆祠,也一直存在到了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208]。祆教生命力之强,于此可见。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C%8A%E6%96%AF%E5%85%B0%E6%95%99

公元651年,穆罕默德死後不足二十年,奧斯曼(Uthman,阿拉伯帝國的第三任哈里發)派遣沙德(Sa`d ibn Abī Waqqās)出使中國,受到唐高宗接見,並允許在廣州建立清真寺。唐朝時不少城巿都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回紇人聚居。(在同一時期,基督教的支派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亦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分別在西安建立大秦寺和大雲光明寺。)

唐朝人將阿拉伯稱為「大食」,將伊斯蘭教稱為「大食法」,穆罕默德稱為「摩訶末」,宋朝人則稱之為「麻霞勿」。回教之名源自西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亂,當時西北回紇人興起援唐,此時回紇族信仰的伊斯蘭教便被稱為回教。

宋朝時伊斯蘭教徒促進了中國的航運及出入口貿易,把中國的商品和科技經過海上絲綢之路帶到歐洲。在北宋首都開封以及遼國燕京都有伊斯蘭教徒聚居。

元朝時有更多的中亞民族在中國定居,蒙古人將中亞民族統稱為「色目人」,待遇更勝於對待漢人,能夠在官府中擔任官吏,部份更參與制定曆法以及規劃當時的首都大都(現今的北京)。伊斯蘭教徒被稱為「回回」。

明朝時有不少著名人物都是伊斯蘭教徒,有學者認為開國名將藍玉、沐英、胡大海等都是伊斯蘭教徒。而比較著名的還有明成祖時期多次下西洋的鄭和。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實施海禁政策,因此斷絕了合法的海上的貿易,大大減少了外國人的進入。而在中國的伊斯蘭教徒,不少逐漸和漢人融合,以漢話為母語,改為漢姓,不少清真寺亦貌似中國建築,但這些族群依然保留了不少伊斯蘭的傳統習俗,逐漸形成今日的回族。

清朝對於不同民族和宗教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康熙四十八年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兵部侍郎鹿佑為《天方典禮》序文中稱:「其微言妙義,切實淵深;天機人事,節目井然。……夫然後知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與中國聖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異端曲說所可同語者矣。」禮部侍郎徐元正讀完《天方性理》亦稱:「言性理恰與吾儒合;其言先天后天,大世界小世界之源流次第,皆發前人所未發,而微言妙意視吾儒為詳,……則是書之作也,雖以闡發天方,實以光大吾儒。」

雖然清朝有不少士人開始研究伊斯蘭教,翻譯可蘭經。但當時清朝政府對於伊斯蘭教採取較為壓制的態度。清朝將西北方的維吾爾族、回族等民族統稱為「回疆」,乾隆時曾經派兆惠征討準噶爾,在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屠殺了不少當地人。在1856年至1873年咸豐至同治年間雲南省有回族人杜文秀起義,被清廷鎮壓。1862年至1877年間回疆及甘肅等地再次出現叛亂,清廷恐怕俄羅斯會趁機將勢力滲入中國西北部,派左宗棠平亂,正式建立新疆省。這兩次鎮壓共導致了五百萬人喪生。

民國時期,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但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實質上是由馬家軍(軍閥馬步芳及其家族)統治,而馬家軍的主要人物均是回族人。

中共時期,在文革期間,伊斯蘭教和其它宗教同樣受到巨大的災劫。不少清真寺、佛寺、基督教的教堂都被紅衛兵破壞。1978年之後,中共政府放寛了對伊斯蘭教的管制,現時中國的伊斯蘭教稍微有復興的趨勢,在各大城巿有不少清真寺以及回族人聚居,而聚居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維吾爾、塔塔爾等族大部份都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些漢族人信奉伊斯蘭教。
作者: Immanuel     时间: 2009-8-30 09:09
又,上文所记“令狐绹”者,为义山的朋友兼“敌人”。李于牛李党争中的夹墙里求生活,总遭一时显贵的梁园旧客所弃。悲剧一生。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又,贾岛有 “寄令狐绹相公”一诗,中云:“良乐知骐骥,张雷验镆铘。谦光贤将相,别纸圣龙蛇。岂有斯言玷,应无白璧瑕。”

文人无骨。至于启请,往往言不由衷,李杜文章,不可或免,可怜可恕。然穿凿以歪曲;立新以诬人,不免等而下之。可谓“文人无行”。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