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小说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梦冉
时间:
2009-1-23 06:07
标题:
[转载]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小说比较
主题: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小说的比较
主讲人简历:雷达先生
甘肃天水人,著名文学评论家,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中国小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兼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等,著有论著《灵性激活历史》、《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思潮与文体》等7部,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优秀科研奖、上海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散文《依奇克里克》、《蔓丝藕拾》等曾获全国报纸副刊银奖、铁人文学奖等奖项,主编大型图书《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集》等。
我今天在南海之滨、改革开放的特区、商业化程度很高、休闲化娱乐化程度很高的名城珠海,来谈论西部农耕文化比较发达的、相对封闭的三个“土包子”的作品,这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什么意愿?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几个人和我们今天珠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氛围距离甚远。他们有的写陕北高原的,有的写关中平原的,有的写陕南山地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今天的题目很有意义,我们不妨看一看这是三位作家对中国的乡土叙事有什么意义?看看他们在中国文坛有居于何等位置?他们的成功有没有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他们身上还有哪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我想这些的问题通过三个作家的个案,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今的中国文坛和中国文学。这个题目我觉得定得好,促成我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这三个作家都是处在陕西省,都是农民的儿子,都有农耕生活的经验,家中都很贫困,文化程度都不高。
路遥、贾平凹是工农兵学员,陈忠实是高中毕业生。但是先说明一下,我在这边讲他们的特点,绝对不是说学历越低越好,甚至根本不要学历,现在相反的我觉得学养问题越来越制约了他们继续攀登,千万不能要到高中就终结了。同时他们三个人都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奇迹,这个可以不夸张地说。三个人主要著作发行量都超过百万册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超过百万了,贾平凹的作品要说超过百万的著作就有争议了就《废都》,大概也超过百万了。三个人有两个人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路遥跟陈忠实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贾平凹固然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他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香港“红楼梦文学奖”,还有法国费米那奖就是女评委奖(作品《废都》)。
这三个人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为什么不是在我们珠海?我不敢预言说珠海以后没有这样作家,但是至少现在没有出这样的作家。也没有出在广东、上海,而是出在陕西。他为什么出在相对封闭的陕西?我觉得这一点足以令人深思。他们有极为刻苦创作精神和极为坚韧的品质。贾平凹开始在农村的时候,他每个月稿子在全国旅行的有30多件。什么叫做旅行?就是他的作品被一个出版社退回来以后,就马上装上另外一个信封继续在别处投递,所以他的稿件在全国不断旅行的。
路遥的死现在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累死的,还有一个是路遥的家族有肝硬化史。他两个弟弟跟他差不多年龄的时候已经肝硬化死了,还有一个弟弟现在垂危,他本人也是肝硬化死的,也不排除他是被累死的原因。《平凡的世界》写到最后的下午,在陕西的朋友摆了九桌酒席要给他接风庆祝写完,本来他中午可以写完,但是最后到下午五点还没有写完,别人也不敢打搅他。他写完以后把圆珠笔扔到窗外,大哭一场。当时手全都缠在一块儿伸不开,最后要用热水泡才可以伸直,超强的劳动。
贾平凹也是这样,写《废都》也好,写《秦腔》也好,凡是写重要的作品,他都是闭门谢客封闭在陕西好多天不见人集中写。陈忠实立志要写一部砖头一样厚的书做枕头,作为他一辈子的里程碑。所以他大概四五年时间没有参加任何笔会,他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品,而且呼吸当时文学界最新的空气。他比路遥前进了一步,路遥始终停留在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而陈忠实进入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他吸取了当时农耕文学当中有益的东西。他们都有刻苦的精神,他们都有与农民有血缘关系,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有一种生命体验带来的生命知感,在他们最好的作品可以说有“生命写作”的影子。
我曾经提到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同时他们都有文化的“乌托邦”,他们的理想社会是父慈子孝、和睦的农业文化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贾平凹的《商州》就是这样的场面,陈忠实的白鹿村是“仁义村”。陈忠实偏重于儒,贾平凹偏重于道。这三个人都很好,是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们现在研究这些作家,任何作家都离不开今天的文化语境,越是这样的文化语境当中我们越是要琢磨他们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之前准备的一个题目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什么是新媒体?狭义的新媒体是第四媒体,就是网络。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强国论坛》去,并不是直接对话,是通过一个工作人员跟网民对话。他自己也说会上网搜索一些网民意见,这个行动可以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充分地肯定了网络文化为特征的新媒体进入了一个重视新媒体的时代。
我们面对现在的文化语境还有很大问题。我们经济是高速发展了,我们现在是经济指数发展是9%。我们现在有2.2亿网民,4亿手机用户,我们石油消费的是全世界第二,我们水泥消费全世界第一,中国人多盖大楼盖得多嘛。我们卫星、神六上天,我们到达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等等,我们有很多自豪的东西。经济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看到人在经济欲望面前,会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人会不会变成“车奴”、“房奴”和“物奴”?而没有精神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丧失了“爱”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学、艺术、文化,这就回到我们今天讲的文学还是不是神圣的?文学是做什么用的?有一个著名作家说,文学不是鸦片不能治头疼,文学不是面包不能疗饥饿,但是文学是春天的细雨、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朗月、是冬天的暖阳。它能滋润我们的灵魂,是对生活意义感悟的东西,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东西。
我们今天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农民的土地上去。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个作家很难得地创造了一个文学的奇迹,路遥感动人的到底是什么?在高校里面《平凡的世界》是很多年轻人最喜欢读的书,为什么?这不能不说到路遥这个人物。最近贾平凹写了一篇怀念路遥的文章,我也跟路遥也非常熟,路遥是一个处在底层非常贫困甚至受到过很多屈辱,但是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人,这个“出人头地”的欲念非常强。
我下载了一些东西:
路遥在延川的山坡上指着山下的县城说:当年我穿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18岁就是清涧县革委会副主任。
(贾平凹写路遥少年的时候)他把一块石头向沟里扔去,惊起一群飞鸟。他一边削土豆一边恶狠狠地说,我弄长篇你是中篇我就不信我们就打不出潼关。(《平凡的世界》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冷落)路遥对贾平凹说,狗日的,一点儿也不懂文学。
这个里面(被骂的人)也包括我,虽然路遥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当时他把作品拿给我看。我当时的评价不是太高,我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一个扩大版。我当时说《平凡的世界》两个人孙少安、孙少平是高加林一分为二,留在土地的那个是孙少安,留城里那个是孙少平,路遥听了很不高兴,虽然我们是好朋友,所以他后来写《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没有写到我,但是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但我后来对他的作品估价很高了,我在《求是》杂志上写过文章重新评价他的。但我仍然认为《平凡的世界》的价值主要不是文学价值,第一个是认识价值,第二个是励志价值,第三个是理想价值,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为什么是认识价值?他是写1975年到1985年的陕北农村,写了县城、矿山、城乡交叉之间,展现了非常大(当时社会)的画面,他写了三个家族,可以让读者对农村的认识很宽阔。第二个他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等等都是在底层生活的人都不服输,要从农村走出去要有一番作为。很多高校的学子看了路遥的作品受到极大鼓舞,特别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长篇联播,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得票最多。
遥是这样一个人。(贾平凹写到)路遥领奖回来说,你猜我在获奖台上想啥呢?我在想: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路遥首先是一个政治化的人物,其次才是一个作家。他的去世一方面我们非常惋惜,一方面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给很多人的压力非常大,他是性格非常强悍的人。路遥跟贾平凹说,你也该歇一歇了,你写那么多(作品)还让别人活不活?他(路遥)身上也有虚荣的东西,他住院的时候说,这个地方(高干病房)好吧?这是省委常委会专门开会让我住进来的,所以我们要多角度地看路遥。
路遥的《人生》主人公为什么叫高加林?因为当路遥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在陕北寒冷的冬季,他就知道天上有一个人叫“加加林”(苏联的宇航员),所以路遥非常向往加加林,所以把主人公名字改为“高加林”,里面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
贾平凹写路遥的时候说,他是一个强人,强人身上有比一般人优秀的地方,但是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的东西。他大气但是也霸道,让人尊敬也让人有距离。他一直都隐瞒自己的病情,大家看上去都说他有肝病,但是他不愿意承认。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知道,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不希望人家知道他的病情呢?我觉得这个背后的心理很复杂,这是一般的要强吗?他对人生怎么理解的?我觉得他可能不是在考虑别人,他是不能容忍居于人后,而他又儿女情长,他的感情脆弱、内心寂寞。他是一个有大魄力的人,文学并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选择,他干什么都能干成。但是他对文学燃起了火一样的,炽热、灿烂的光辉。
这是贾平凹对路遥的评论,我比较同意。
现在在陕西的延安大学树立了一个路遥的铜像。路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但是他给带来了非常矛盾的感受。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之前跟我谈过几次,之前他起的题目是《黄土地》,但是后来西安电影制片厂陈凯歌他们拍了《黄土地》,所以他才改为《平凡的世界》。路遥写得很苦,每写5000字在墙壁上划一个道道,他一个道道一个道道地数,看每天写了多少字就在计算。
要详细地分析《平凡的世界》因为时间比较紧,就不多说了,我在这里评论几句,《平凡的世界》是按照传统的现实主义写的,85年前后当时很多其他类型(比如香艳小说等等)都已经出来了,但路遥并没有接受当时流行的外国小说,他说澳大利亚的什么长毛羊就是不如我们的羊好。他读柳青的书,柳青写得最好的是《创业史》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创业史》里面写得最好的不是梁生宝,而是梁三老汉、素花、富农姚士杰,柳青的语言很漂亮。路遥读柳青的《创业史》读了七遍,深得柳青的创作影响,所以柳青是他文学上的教父。我们总起来看《平凡的世界》是十七年的文学影响,也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开篇,就是个体意识增强了。高加林有强烈的个体意识,我们之前都没有这个意识。曾经郁达夫写道,五四发现了“人”,这个“人”不是为父母、为君主国家活着的“人”,而是为自己活着的“人”。高加林就是为自己活着的人,个体意识增强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我最近写了一片文章,《浩然,“十七年文学”的最后一个歌者》。在中国乡土叙事是一个大方向,中国文学最成功的一块是乡土叙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跟中国一样)同乡土有不解之缘。“五四”有鲁迅《故乡》中的润土、祥林嫂、阿Q;我们30年代有沈从文看到了湘西世界,有《萧萧》、《边城》;40年代有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50年代我们有柳青的《创业史》;60年代我们有浩然的《艳阳天》,是一本充满了矛盾的书,一方面有有血有肉的人物,另一方面受是八届四中全会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物。(柳青)他的第一部保留的田园诗意比较多,第二部越来越模糊,到第三部政治需要压扁了艺术,这就是《艳阳天》。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萧长春死了老婆三年都没有续上,现在萧家是两个筷子夹一个骨头,三个光棍。
生动吧!这就是浩然,他就是用农民的语言,因为他有农民的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受了阶级斗争的影响。他的书中有很多的内容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写到焦淑红和那个男人两人在炕头上默默对视,中间是一个小枕头。其实那个人是她暗恋的恋人,内容写得非常漂亮。这就是浩然,我们看文学现象要历史地看,包括十几年前的作品。之前我说的是柳青的《创业史》,刚刚又说了浩然的《艳阳天》。
今天上午我们的记者小帅提了一个问题,说韩寒现在提出了茅盾、巴金、冰心文笔太差你如何看待?我说第一,每个人有表达自己对文学感受的自由,我觉得他的感受可能是真实的,我并不反感。但是你说文笔差还是不差,太简单了。因为“五四”以来特别是现在的作家,他们遇上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和西文改为汉语,会有一些比较不完善的地方。我们看这个语言跟现在的语言文笔差距比较大,之前鲁迅的语言跟现在也是有隔阂的。但你要说差还是不差?比较起来是有道理的。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都是这个时期的人,他们的语言可能更加光滑一些,也许是这样。但是你说茅盾的文笔太差吗?茅盾的文笔是比较厚重的,比如《霜叶红似二月花》就很谨慎。在写《腐蚀》中一个女特务的日记的时候,语言很精炼。到现在我还可以背诵《腐蚀》的序言,我非常欣赏。我觉得这样谈文笔可能更加符合实际一些。
但是,有些人有片面观点没有什么奇怪的,不必大惊小怪,看“五四”时代的作家还是70年代左右的作家也好,我们最好有历史主义的态度、比较客观现实的眼光,这样可能会比较接近问题的实质。
路遥充满了矛盾,他写的高加林其实有他的影子,一定要冲出乡土,一定要割断农民的脐带,我不再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去闯世界去,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但是他又让高加林碰了一鼻子灰,最后还是回到了黄土地,他抓了一把黄土说,我的亲人啊!这就是他的矛盾。
下面我们说说陈忠实。
陈忠实是高中毕业,但是他酷爱文学,我在《白鹿原》展览馆看到他少年时期抄的很多本子,他把喜欢的文学作品的段落抄了很多很多,他是下过苦工夫的。他在写《白鹿原》之前跟之后是判若两人。陈忠实突然得道了,他以前写的作品也不错,但是无法跟《白鹿原》相比,自小说出版十五年来,改编行为没有间断过,前后有秦腔,泥塑,话剧,舞剧,连环画等等。最近又有芦苇改编的电影《白鹿原》,他请我们看了他们的本子,我写了这样一句话:电影《白鹿原》请不要盲目开机,我写了十七条意见。为什么《白鹿原》过了十五年我们还在讨论它,因为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现在好的作品太少了,还有哪些小说现在比较值得读的?我觉得不多。
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古船》、《尘埃落定》、《长恨歌》等等,后来是《白鹿原》,但好的作品不多。当然这个里面有一个东西,人们对《白鹿原》的期待表达了人们对本民族宏大叙事的期望。我们一个民族有没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德国人谈到歌德什么感觉?俄国人谈到托尔斯泰什么感觉?法国谈到左拉、巴尔扎克什么感觉?美国人谈到辛格、马克.吐温等人都是他们的骄傲。我们中国要让世界承认我们,谈什么呢?《白鹿原》实际上有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缺少我们民族在全世界被认可的宏大叙事的高度。当然我们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为什么伟大今天很多的作品就不伟大呢?就是因为《红楼梦》燃烧着对青年、对美的梦想的追求,对呼唤爱、呼唤美的期待。
我对《白鹿原》的评点今年一月份就上市了,第一版已经卖完了,现在已经在印第二版。为什么《白鹿原》赢得了这个声誉?这个书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来自于《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两个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他第一句话是够哗众取宠的了,一个人娶了七房女人。但是你要往下看,第一句话“横空盘硬语,平地起波澜”,当你看了第一房女人、第二房女人、第三房女人等等相继死去,他跟每一个女人的新婚之夜不一样,每一个女人的形象不一样,性格作派不一样。所以《白鹿原》不是哗众取宠的东西,他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以前就没有人这样写过农民。以前写中国农民都是写阿Q式不觉悟的农民。以前乡土叙事有三大模式:一个是启蒙模式,一个叫田园模式,一个叫阶级模式。这是我们以前的乡土叙事,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是启蒙阶段的,鲁迅自己也说自己写小说还是十多年前的是启蒙主义,为这个病态的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写出他的病态的灵魂引起疗者的注意。这个启蒙模式贯彻了一百多年的文学,包括我们的寻根文学还在写启蒙文学,有一个作品《爸爸爸》里面的兵仔就是现代的阿Q。启蒙就是知识分子来唤醒你的个体意识,发现你的“病”引起疗者的注意。
再比如说沈从文的《边城》中描写的翠翠,这就是田园叙事。实际上他美化田园了,他写凤凰的时候湘西也是匪患很多灾患很多没有那么美好,但是他把湘西变成一个精神乌托邦对抗都市文明,他崇尚自然品性。所以他写的《边城》、《长河》、《箫箫》等等里面的人物,都是田园叙事。语言创造了田园之美,城市很喧嚣尔虞我诈,田园很美好就传统美德,实际上农村也不是这样。
阶级叙事就很多了,我们从赵树理开始,从《小二黑结婚》、《创业史》、《红旗鼓》、《艳阳天》都是阶级叙事。可是我觉得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不好用这三种叙事里套。路遥受阶级叙事的影响比较大,他在《平凡的世界》加入了个体意识。而陈忠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也写阶级斗争,里面有一个黑娃把田小娥这个性奴隶把她从主人家里解救出来,然后找一个窑住了进去。在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叙事,作者对政治集团的斗争有一个批判的超越眼光,主要是通过“关中大儒”朱先生这个人物来表达,他说未来的天下是朱、毛的天下。贯穿这个作品不再是这个阶级与那个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礼教和人性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天理和人欲的冲突。
比如说田小蛾就是追求自己应该得到的爱情和人的尊严,但是她得不到。白嘉轩把她吃住了,当然田小蛾也有水性杨花的一面,同时跟三个男人交往,最后她把白嘉轩第三个儿子拉下水了。田小蛾这个人物非常复杂,有一个很典型的情节就是田小蛾死了以后化成蝴蝶给这个地方带来了瘟疫。很多人到天桥跪拜说要修塔,白嘉轩说绝对不能修塔,我读到这里就想起了法海跟白娘子的故事。
还有一个人是白灵是白家的小女儿,国民党的军统来她都在暗中投了两个砖头。她同时爱上了鹿家的两个儿子,后来嫁给了鹿兆鹏,结果她被活埋致死。《白鹿原》这个作品:正面关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所培育的人格,进而探究民间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但真正的目的是穿越社会,紧紧抓住赋予文化意愿的人格。《白鹿原》的出现告诉人们,我们民族的文学思维并没有停止,作为有社会良知的作家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的思考,这样大气的作品,没有足够的冷静,没有充分的学养是很难轻易写出来的。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什么叫民族的“秘史”,秘史是相对于正史而言的,是小历史。不是政治的那种历史而是人性的历史。中国是家国一体的,它是一个家族历史。《白鹿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评价时说,我说这一次是十多年以后重读《白鹿原》依然感到惊心动魄,我觉得它是有接近于经典的品质,我不敢说就是经典。什么叫文学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人名)说过一句话,经典就是你每一次重读这一部著作都有一种初读的新鲜感,而你初读这个作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久记忆被唤起的感觉),这才是经典,这个卡尔维诺的解释。
我觉得好文章、好风景是可以激起你憧憬的东西,关于《白鹿原》的讨论很多。白嘉轩是什么人?黑娃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等着看《白鹿原》的电影拍得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经典性的东西很难拍的,文学性著作都难以改编,倒是二三流作品比原著改得还好一些。这是讲到陈忠实,他现在本人也不准备再写长篇小说,好像他超越《白鹿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原因也很多,他本身也有局限性暴露出来了。在《白鹿原》本身,虽然陈忠实比较反感“文化包容主义”,但确实有这样的东西。陕西这三个作家都不会批评农民,去发现农民身上的劣根的东西都比较少,都是维护的。他们的世界是非常温馨的,这是理想的温馨的世界。
再说说贾平凹,他是多方面的。贾平凹这个人个子不高,比较沉默寡言,比较羞涩、敏感,但是这个绵薄的身躯有很大的能量,他已经写了上千万作品了,他的创造力确确实实使我们感到惊叹。他在长篇、短篇、中篇、散文、诗歌、杂著等都有广泛的才能。这就很不容易,他不就是工农兵大学生吗?他哪里来这些多东西?但是他的创造力非常丰富,他的艺术生命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贾平凹写了一些讴歌新生活的作品,比如《满月儿》之类的,后来写了严峻的城市生活虚无的气质的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批评,说一个作家可以写生活的碎片,但自己的灵魂不能破碎。那个时候有很多的评论家都批评他,也包括现在还在世的胡采,那个时候贾平凹陷入了低潮。而有时候故乡可以挽救一个人,那个时候贾平凹怀着孤独的心情回到故乡商州,他一个县一个县地走,白天走晚上写笔记,写出了散文《商州出路》。当时写出来领导批判他说把商州写的这么黑暗,这么差,后来写《商州山路》写得非常精彩。回到民间,从民间汲取能量,他写散文《商州山路》奠定了他在文坛的位置。
但是八十年代好像是文化大英雄是话语中心,都是民族代言人,可是到90年代商品经济来了以后,知识分子从文化中心到边缘和百姓处在一块儿的处境。精英文化人都失落了,出现了精神危机。贾平凹非常敏感的人,他的危机意识比任何人更加敏感,这个时候他发表了一个小说《废都》。那时候发行量上百万、上千万,盗版铺天盖地。但是《废都》被查禁了,这个是作为个案和文学标准谈的,现在也不允许重新出版。贾平凹自己非常看重《废都》,说是“唯一可以安顿我的灵魂的地方”。
《废都》里面有很多的框框,大家都知道艳情小说里面描写性高潮经常有很多的方块(框框),有人说这是艳情小说的“雅秽版”,里面写到了性,并评论为不仅不节制而且格调还低下,不但描写了性行为,还写了性器官。那这到底是什么书?是糟粕还是另有企图。我们要谈论一下,这里写了主人公庄之蝶大量的性行为,但是他的性放纵跟《上海宝贝》的性放纵不一样。他性放纵以后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难以自拔的精神分裂,而《上海宝贝》这些70后的作品里,性行为堕落描写得兴高采烈,放纵以后是更加堕落。而《废都》的主人公是非常痛苦的。
在我看来《废都》直面知识分子的心灵震荡,裸露知识分子的灵魂元素。八十年代知识分子从规划更新以后,把民族和国家灾难变为自己的个人受难史,知识分子变得先知先觉,知识分子被理想化、英雄化、圣洁化。当时很多的作品包括王蒙的作品是这样,90年代知识分子从人民英雄滑落到平民百姓,有一种失重感和被抛弃感加倍地放大了他的荒凉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废都》出现了。庄之蝶选择选择自暴自弃和性放纵的生活方式,企图以此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它跟《上海宝贝》不一样,《废都》充满一种绝望感,虚无主义的感觉。《废都》写庄之蝶主要是写古老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颓败,过去把“士”演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
我们看到西京城里的生活,90年代以后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很多人都在忙着造假,所以有人说“假烟假酒贾平凹”,整个西京都是假的。大家没有空来思索生存的意义,只能裹胁听凭外界躯体作出条件反射的被动反应。“要吹捧就要媚俗要添油加醋要惹出官司,惹出了官司就要打官司,打官司就要去平息官司,平息官司就要贿赂当官的,不能不找人代笔写文章,代笔写文章又不能不作假,这样又惹出新的麻烦。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打扰’。人一旦进入一个‘连环套’,就欲生不得,欲死不能(这是我的文章《心灵的震荡》里面的部分文字)。
可是你没有办法拦住任何人不进入这个“连环套”里面去,是飞蛾必然要扑火。大家被原来的文化体制当中被抛出来了,一个个浮躁、彷徨、迷惘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庄之蝶的名字来自庄子《中庸》里面的“我非我”,所以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在这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大家忙于动作而终止了思考,把思索的问题交给哲学人物,把神秘现象交还给刘老太太,这样我们面临的就是物欲横流、精神荒凉的大废墟。
为什么庄之蝶这个人为什么要做性放纵,不断扩大性对象?他到底要干什么?我有一些这样的设想:庄之蝶不断地扩大性对象,几乎陷入肉欲不能自拔,这些是为了什么?我的看法是首先他沉迷女色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有他需要一种安全感和轻松感。堂堂一个大作家为什么不与文学同样高深女性来往,偏偏要与没有什么文化的女人纠缠呢?其原因就是,他要卸下沉重寻得片刻的轻松和麻醉。这并不奇怪,这是脆弱、胆怯、敏感、处于封闭保守和失重状态下的庄之蝶本人行为的必然。庄之蝶通过性活动暴露出灵魂的复杂,比他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流露要多得多。他的软弱、他的穷迫,他恶劣的情绪,他的自相矛盾的女性观,他从小追求美的人性全都跌落在现实中,全可以从他的性事中看出来。
我现在还记得,庄之蝶他有一个性伙伴的唐宛儿。庄之蝶把他与唐宛儿的“框框”视为生命力的证明,找到了自己。唐宛儿是因为她不断调整的新鲜感激化了庄之蝶,他们共同认为喜新厌旧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他们的看法似乎很现代,但是庄之蝶没有逃出“士”这样的角色,唐宛儿也没有逃出封建时候“妾”的理想,他们的关系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腐败的气息,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但是《废都》有自己的艺术价值,有人说《废都》照搬艳情小说,我认为也不是这样。《废都》里面它的语言是活泼的,就生命力的。比如说里面写到阿灿,阿灿笑了一下,笑得很硬。说人晦气了,放屁都砸脚后跟,说你现在红,不说红得发紫,说红得尿血。类似这样的东西(很口语化的东西)小说里面到处可以找到,是把叙事的艺术提到了新高度。
总体来看《废都》是这样的作品:它生存在20世纪末中国的一座文化古城,它延续了本民族特有的美学风格,描写古老文化的积淀与现代文学的消沉,表现了某些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时空交错中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透过知识分子的矛盾来探寻人的生存价值和终极价值,这原本就是许多大作家及世界文学都在反应的东西,这与世界性文学现象有一定的沟通。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废都》是从性方面来描写,它试图从这个最隐秘的层面切入,暴露出一个病态痛苦的知识分子。让大家看到知识分子一旦放弃了使命的信仰将会是多么地脆弱,多么地可悲,透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浮靡和物化的整个世像。最终《废都》这本书没有获得出版的权力,但是民间有很多流传。
贾平凹在《废都》以后有很多的长篇小说,比如《怀念狼》、《高老庄》、《白夜》等等,我都写过评论文章。更多的是他在2005年发表的《秦腔》,这本书很成功。它主要是一种细节向前滚动,这个不太好读。没有那种吊人胃口的情节,没有任何悬念,完全是一个生活的联轴向前滚动,但很多的细节还是有味道的。它主要写了中国农村的现代转型,以及中国农村大幅度的转移人口脱离土地以后的凋敝。(秦腔)它有两个象征,一个是土地的象征,一个是文化的象征,秦腔也是有文化象征的。这个作品里面的很多主人公都有象征意义,写得都是农村的解体。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他写的是无名状态,如果一个人的一个现象难以形容的时候就是“无名状态”。为什么是无名状态?今天农村的情况贾平凹也难以把握了,他只能如实道来,让生活自己去说。所以就写了一大堆鸡零狗碎的东西。我们发现有一些可以概括是什么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难以说清的,所以分为有名状态和无名状态,所以它是一本无名状态的书。《秦腔》很重要也很厚重。但也有人批判,认为这个是垃圾,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认为这本书是可以琢磨琢磨的。
接着去年贾平凹发表了《高兴》,高兴是一个人的名字。写了一个进城捡拾破烂的人刘高兴,这个人不再是阿Q式的农民,而是清醒的、人文的农民。他在西安城里晃悠企图成为城里人,而最终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的过程。这与我们今天的移民潮、雅乡土叙事、底层文学相结合了。我个人认为从《废都》到《秦腔》再到《高兴》,贾平凹由城而乡再由乡而城,变幻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但它们却也重复着大致相同的精神走向和审美色调。我以为这主色调是挽悼、伤逝、怀旧,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无处不在的现代性乡愁和无往不遇的沧桑感。不过,他并不疾言厉色地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病,他知道自然的法则和时代的潮流是挡不住的,于是他总是一副哀而不伤,贵柔守雌的姿态,感应时空运转的无情,抚慰灵肉冲突中的敏感脆弱的受伤者。他的人物就是这种人物,通过这种人物折射这个时代。刘高兴的生存状况和灵魂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众多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灵魂,和《秦腔》一样它仍然是以无名之状来呈现的。贾平凹在《我和高兴》一文中说:“在作家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的当下,作家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社会记录留给历史。”带有实录的倾向。
我觉得在今天有一个文学现象出现了,我把它叫成“雅乡土叙事”,中国有60%以上的作家在写这样的作品。有两位作家陈季明(人名 音同)、佟大千(人名 音同)都已经加入我们珠海了,我觉得加大了我们珠海的文学力量。陈现在已经是珠海某大学的教授,也写了很多好作品,珠海以后的作家会越来越多。
“雅乡土”叙事就是中国面临了第三次人口的大迁徙、大转移、大游动,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城市去,但并不真正融入城市,其实他们还会受到歧视,他们经常体验到在路上的感觉。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现在中国作家有60%的作家在写这样“雅乡土叙事”的作品,比如我们的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葛水平的《喊山》、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等。
何谓“雅乡土叙事”?就是写当前一大批身在城市但是灵魂还在农村的人,这些作品写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缘地带。描写农民进城的灵魂状态,反映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必然出现的精神现象。“雅乡土叙事”已经由被动地驱入城市变为主动地奔入城市,由生计的压迫转为追逐都市的繁华梦,由焦虑的漂泊变为自觉地融入城市文化,体现城乡两不搭界的在路上的迷惘和期待感。城市是当代中国冲突的焦点所在,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从而产生一种错异感、异化感、无家可归感。
在乡土谁也没有办法抵御现代化浪潮的袭击,很多人不愿意回去(农村),不但身体不愿意回去,精神也不愿意回去。而中国现在的文学还不能说把这种很严重的精神现实写出来,真正表现流动人口内心感情的作品写的还不够。今天中国农民是在被动地自我现代化,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小农,也不是阶级斗争时代的农民,也不是八十年代启蒙主义时代的农民,也不再是90年代彷徨的农民,而是自我现代化农民。乡土记忆在强大的现代化冲击下,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在乡下的人也在大量地丧失农民性,成为城市欲望主体的异型,你别看他不了解城市,他们不了解城市人如何生活。但是因为资讯发达他们就成为了城市的异型。这是中国当代农民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实际上我们这种人口迁移不是真正的迁移,很多人到珠海很长时间也并不是珠海人,他在为别人的城市流汗。要真正找到主体的感觉还很困难,也很遥远。但是中国这一次大的人口迁移,是中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贾平凹先生还在继续着,他的创作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需要研究这个专门的作家。总结来看,这三个人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共性,例如他们身上的人民性,充满生命质感、生命强硬的笔墨,浓厚的乡土情结底层意识、平民立场。他们不是站在高处俯瞰的贵族和精英立场,他们是平民立场。因为他们有道德理想主义和文化的乌托邦,他理想的就是非常和谐的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这三个作家的底层立场和民间情况比较突出,比如路遥是描写生活中弱者和精神上的强者,虽然居住条件差却怀抱着高远的理想和顽强的毅力、高强的品质,与其地位形成剧烈的对照和反差。路遥说过一句话:其实我写小说没有什么可高贵的,跟我们的父辈在地里面劳动是一样。他有一个人生观,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只有在不断地和苦难的搏斗中间人才活得充实和幸福感,如果人不和苦难作斗争人就没有幸福感。他从来不相信机遇和他有什么好运气,他说只有诚实地劳动,这是我的信仰。路遥也很向往英雄,但是他们都缺乏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路遥稍微好一点,陈忠实、贾平凹就比较少,他们都不是贵族化的写作。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把沉重的劳动诗意化、把苦难神圣化、把道德伦理崇高化。路遥写父慈子孝、好人有好报、有为的青年一定要实现梦想;陈忠实写的好人应该要有“自耕自种而食,自编自织而衣”;贾平凹把乡村写成恬淡诗意这样的一种乌托邦的生活。
总而言之他们三个人由于他们的学养、出身等等问题,他们处在相对封闭环境当中。一方面由于封闭成就了他们的坚韧,而他们的坚韧成就他们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也遮挡他们的眼光。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贾平凹的《废都》,人家怎么叫“废都”,不是“废村”而已吗?主人公仍然有一股泥土的气息。特别是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里面,陈忠实基本上推崇儒家的仁义道德,朱先生是他的理想人格的神、文化的神,他很少从实际方面思考问题和批判问题。还有贾平凹也缺乏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的眼光,所以他的作品也会走投无路,他不知道如何自救。他往往写出了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没法写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他缺乏一种更高远的东西。当然他们也有超越,超越了自己的狭隘和旧的眼光,但是对于人的意识和普世价值还没有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得到充分表现,现在也很担心,陈忠实的《白鹿原》后到高峰是不是终结了呢?贾平凹还可以走多远?还可以写更好的作品吗?他们都面临很多问题,开始我说他们学历很低,不是鼓励大家学历越低越好,给大家找借口。
诺贝尔文学家九七年统计了一下有87个作家,他们都不止通晓一国语言。很多人是写戏剧的,还有著名的诗人,还有很多人都通晓音乐…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要求太高了。所以要真正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要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我们中国文学没有得到世界上广泛承认,原因很多,我们中译外的作品很少。我们对外国的文学很熟,都能把这些作品谈得很多。但是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文学,他们所认为最好的中国作品我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他们不知道我们中国的好作家,这和我们的泱泱大国来比的话太不匹配了。文学对一个国家很重要,我们想到了俄罗斯伟大的文学、想到了法兰西的文学、想到英国的文学,这都了不起,都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和代表式的人物。可我们中国有什么?
但是我们要记住,问题不仅仅是翻译这个是不全面的。我们近一百多年的文学受政治的影响非常大,但这个没有办法。我们处在一个民族自救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水深火热当中,我们的文学必须要起到工具的作用和直接的鼓动作用,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文学,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难很难的。现在说这样的轻松的话容易,但当时难以做到,生存是唯一。所以我们的文学技术、艺术的含量、人文的深厚程度,都不能说可以完全跟世界上平等地对话,激起全世界的共鸣。
比如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国都拿出了作品,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俄罗斯就更不用说了,美国也有,全世界几乎都有。但我们拿不出作品,难道是《地道战》吗?要给全世界以思考的东西我们没有。同样写人类绝望的东西,但是莫里哀是我们难以达到的高度。并不是我们盲目地崇拜诺贝尔获奖者,我们既有翻译的问题也不全是翻译的问题。比如说对“陕西三大家”来说,或者对现在所有作家来说如何扩大自己的精神资源?如何更新自己的库存非常迫切,不这样做就没有道路可以走了。我经常有一种走到山穷水尽的感觉,变不出什么花样,该说的都说了,该玩的花样都玩了,该写的题材都写光了,编故事的人你还能玩什么新花招吗?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什么新东西。根本问题就是库存少,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很多东西不增加库存,消耗性写作以迎合市场大量的需求,这就肯定难以产生精品。市场要求多而我们少,我们感觉很吃力。市场要求快,而文学规律告诉我们要慢要精,这就发生一种规律和市场的冲突,形成一种悖论。
所以我以前说,有些作家意识到现在有很多文字垃圾和泡沫,但是他认为与其被文字垃圾湮没,还不如加入到文字垃圾行列里面去,也许还可以在文字的框框里面获得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这个话听了很辛酸的,但实际就是这么回事。现在的文化写作跟以前曹雪芹不一样,现在整个文化的生产机制很快,这是一个大的话题。现在就有一个扩大文化资源的问题,到底我们缺不缺资源呢?我们不缺,但我们缺乏整合资源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陕西三作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作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你说我们的资源不丰富吗?我们有传统思想资源,还有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资源,但是我们用了多少?传统思想资源的“儒之道”,儒家的“积极应世,天行健”、道家的“天人合一”,释迦(牟尼)的“生死轮回、普渡众生”那里面都有精华,但是我们很长时间都简单地以反封建的口号把它否定了。外来资源有圣经的思想、希伯来文化思想,还有西方“民主、平等、博爱”,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资源,可我们用了多少呢?革命思想资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思想里面也有很多精华,我们今天都还可以用啊,今天抗震救灾都可以用。可是很多的作家基本上不看书,你怎么去吸收资源?不但没有时间看书,甚至都没有时间生活,一个家庭在一起过一个好好的放松的星期天都没有时间,不停地写作写作,这是一种被迫性写作。
还有民间思想资源,比如少数民族思想。我们有几个作家利用少数民族资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范钟(人名 音同)与洪柯(人名 音同)的作品,他们都在少数民族文化里面吸收了一些东西,还有张成志(人名 音同)的作品。我们现在只是进入一个本能、生命等等,所以就出现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没有别的。我们进入生命意识,那生命意识的内涵是什么?没有。我们整个中国文学缺弘扬正面价值的作品,缺少生命写作、灵魂写作,这些都缺。缺原创性,都是些低级的复制品,缺精神的超越性,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今天也不能细讲了。
总之今天从比较封闭的西北高原三位作家,他们取得的某些成绩,他们取得的一定的创作经验,他们在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本身严重的局限性和创作的危机都一一说了。我觉得也可以通过他们折射和看到当前中国文学的现状。这也是我今天主要想说的话。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还继续用半个小时互动一下吧,我要讲的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什么是真善美?雷达老师有一个精彩的回答:科学求真、道德求善、文学求美。今天雷达老师的讲座我们可以感受到三个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之美,也感到了著名文艺评论家的文艺评论之美。下面是我们的互动时间。
提问:你刚才也分析了目前文学不繁荣的理由,有的时候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比如说有人主张要取消作协、文联这样的机构,因为它限制了作家的创造力,有的进入作协的人都被洗脑过了。比如山东有一个作协副主席写了《有胆性没人性》的诗。目前文化的问题跟咱们的体制是不是有关系?
雷达:这个问题我比较难以回答,因为我现在也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开玩笑啊)。现在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我个人认为有很多适应今天的文化语境和创作环境,服务于作家提供方便,提供生活的方便、创作的方便,设立写作的奖励基金,这些还是可以的。要看到我们的国情,(你讲的问题)我觉得作家协会还是很有必要,作家协会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关键是主持和做这些工作的人,做得怎么样?做好了就促进,做不好就促退了。谢谢!
提问:我们刚刚说了那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刚刚雷老师说到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我读过三毛的《孤独》、海子的《孤独》、海明威的孤独等等。我有一个朋友他说有一次拿作家协会的证去(协会)的时候,看到作家协会是破破烂烂的设备跟其他政府部门的反差很大。因为他以前是大报社的记者,对这个是充满希望的,现在他感觉到文学这一方面非常孤独,他觉得对(社会)文学的定位不高,现在很多的网络博客里面真正有文学资源越来越少。现在比如说安意如、韩寒等没有经过文学教育就写作品的,对这样的现象我想问当代文学发展的地位是怎样的?
雷达:你的问题很多,而且思想还矛盾的。你说“孤独”是人家不搭理你?还是作协破破烂烂、写作的人不被人家看好所以感觉到孤独?这是一种外在的生存的孤独,而我说的“孤独”是写作的时候内在的精神独立状态。他深刻地思索人的存在,甚至于走到一个非常极致化的阶段,有的作家就自杀。王蒙先生在中山大学讲课的时候,有的人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作家?王蒙说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后来第二天报纸就说王蒙说要中国作家自杀。王蒙说不是要中国作家自杀,而是说文学固然很重要很崇高,但你不要为文学去自杀。另外文学也是精神的追求,而我说的“孤独”是一种内在的坚持,它和外在受到的冷遇是两回事。
我们更多地主张精神的坚韧, 像卡夫卡一样,不被外物控制和吸引,要保护我们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对生存我孤独和被冷落,我们要争取改善环境,万一没有改善我们也要能够承受得起,那才可能写出好作品。曹雪芹也是十年孤独中才写出了《红楼梦》,也不是在报纸和电视的连篇报道当中写出来的,那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提问:您刚才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前途的忧虑,我也有同感。刚刚你说现在作家缺乏精神的孤独感,没有沉淀。第二个提倡资源的整合和吸收问题,我对这一方面有一些不同看法。比如说民族资源、传统资源、少数民族资源、民间资源,还有革命传统的资源,你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传统思想,这个革命传统资源里面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30、40年代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在解放以后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还遭到了迫害最后自杀,对中国文化的推残起到了一个惨不忍睹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资源怎么样能整合呢?反而这样的资源对少数民族资源和民间资源形成了一种破坏。不知道我说的对不?
雷达:你说的稍微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没有让大家对作家强行执行一些东西(为人民服务),这个不在这个革命资源里面。简单地说,毛泽东讲了很多话比如说“艰苦朴素”,这个很对。但他也说了一些不对的话。他的话里面有很多矛盾的话,这个需要我们文学辨析。为什么要这样呢?要辨析、整合、吸收、鉴别才行。不是说一看这个人我马上就虚无主义地(像以前文化大革命一样地)向人家泼洗澡水,不但泼洗澡水,而且还把洗澡的小孩一块儿泼掉了。
提问:目前有一个文学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请问是什么原因?
雷达: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专业阅读、大众阅读、网络阅读严重分化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专业阅读”一般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进行阅读,我们觉得哪些作品比较好,可以陶冶性情可以给精神以愉悦的文学进行阅读;“大众阅读”是老百姓喜欢的作品;而网络的形式是广大网络的群体,更多的是年轻人。我现在到书店里面就很不理解,最畅销的是什么书?第一个是官场小说,第二个职场小说,还有青春小说、校园小说,这些书卖得最好。还有悬幻小说、穿越小说(穿越时光的隧道突然回到过去)、盗墓小说等等。现在我了解的还有一种影视带动了销售量,比如《大明王朝的1566》等等,还有一些不是影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狼毒花》、《亮剑》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狼图腾》、《藏獒》卖得比较好。还有官场小说就是《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我的女上司》等等,这些卖得比较好。那些官场小说写得非常直白,甚至不如以前写的东西,为什么(销量这么好)?就是因为“官本位”在生活当中太根深蒂固了。大家明明知道贪官不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要看怎么贪?另外一个官本位是初衷,一方面他讨厌官本位另一方面也想当官,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东西,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人们就写官场的东西,虽然文学价值不高。
而职场小说就是如何对付经理、几个人一起竞争、对付上司等等。网络上鼓吹的东西我们确实不喜欢。现在传统的莫言、苏童、余华的小说发行量也不大,只是个位数的发行量。但郭敬明、韩寒的书可能写得我们看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是上百万的发行量。这个现象你还不好解决,如果我们不打造经典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是没有办法,我到其他地方讲课问大家读书节是哪一天?好多人不知道。(现场有观众回答是:4月23日)。很多人只知道情人节、圣诞节,他们不知道读书节。刚刚这一位问我有没有看过穿越小说和盗墓小说,我老老实实回答没有看过,我也没有时间看这些东西,送给我这些小说的也不少。
我参加过新浪和腾讯网几次评选,千万不要小看网络小说,网络写作是卧虎藏龙里面有高手有人才这是绝对的。我们文艺的生产力很大一部分隐藏在网络里面,但是网络又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好东西毕竟少。网络写作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和新鲜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语言带来一些杂质。网络小说比较复杂,大部分是垃圾,现在也有很好的作家直接在网上写,像安妮宝贝,李寻欢、张悦然、村树、痞子蔡等人都是写网络小说。
提问:你说了一个网络文学问题。你也说到现在手机上有一些报纸之类的,目前我们年轻人手机的使用率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个手机文学。你对手机文学有什么看法?手机文学在什么样的文学位置和发展方向?另外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很多人说修中文文学不太实际,虽然中文文学可以提升人的素质方面(但是比较难以找工作),所以我想问一下怎样在现实的就业问题和个人提升如何取舍?
雷达:第一个问题你说的是手机文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生命,我是比较赞成的,而且我觉得不可限量。手机的功能正在开发当中,很可能手机将来要代替书本,手机直接可以看电视节目。我们经常会(在手机文学当中)发现一些很精妙、精炼的、言简意赅的段子(是比较健康的)。我觉得手机小说和手机文学是完全可行的,在今后发展当中会成为文学一个新兴的力量。(手机文学)在表达人的感情的速度上,在表达人的感情的当下性、直接性、互动性方面起到了我们纸质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同时因为手机不能写很长,所以对精炼文学语言方面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我对手机文学是抱支持态度的。我过去好像接受过《南方日报》的采访,也说到了手机文学,当时我说得很漂亮,但是现在我忘了(要查可以查出来,我当时说的比今天好多了。人就是这样不可能在每一个场合说得很好)。
第二个问题(关于就业和素质提高方面的冲突、商业和实际科目如何取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所以第一要生存,生存非常重要。不管你有多么美妙的文学梦,第一你要生存,而且你要活得不比人家差,包括你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证等等。所以我主张抱着纯粹文学梦的人首先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这个情况下打造文学梦,有的人可能打造成功了,有的可能最终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觉得这个也没有什么。我相信在现在传媒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你如果真有这样很高的文学才华、很精妙的社会观察和很厚实的积累,我觉得还是可能会成功,不一定要进作协,我有时甚至觉得非职业写作比职业写作更有前途。
所以我告诉你第一要去生存,要在人生道路上摸爬滚打,首先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然后再去实现文学梦,能实现多少实现多少。
提问:文学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图书馆,你对图书馆有什么印象和希望?
雷达:现在进图书馆的人比原来少了,我自己也很久没有去过了。因为平时的阅读已经觉得足够了,然后加上又有网络阅读,不过长时间盯着屏幕也不行。但是图书馆也面临一个问题,我倒不是想说一些让图书馆不高兴的话,恐怕随着现代传媒更加现代化,传媒手段更加先进和有吸引力,包括图象时代的来临,我觉得图书馆要转型了,不应该是原来那个概念了。它要开拓新的功能,就是和网络衔接和新的媒体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服务方式,要使大家在图书馆内能够得到东西。现在图书馆的业务是受到新媒体最大冲击的一个,包括报纸的发行量在今后也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多出版社怎么养活那么多文化人?其实我们已经早就饱和了,但是我们出版社还要养活很多很多人,但是没有办法中国人太多了。我们必须看到科技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威胁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我们的位置,我们的位置可能都不稳当了。
提问:我看过一个文学评论说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给我们竖了一个“比萨斜塔”,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反差的文学形象?
雷达:田晓霞是出身比较高的女孩,而孙少平是农家子弟。其实路遥本身的爱情也存在也写这样的东西,在《人生》里面的黄亚萍是军官的女儿。可能跟路遥的梦想有关,他对外面的世界也喜欢,对农村以外的东西也喜欢,但他也喜欢刘巧珍这样土生土长的女孩子。他两个都喜欢,他就经常在这样的矛盾当中生活着,文学要有矛盾才有意思、才有差异。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觉得这样写才最符合生活吧?谢谢!
主持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再一次感谢雷老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注:本文稿为讲座现场文字实录,未经主讲人核实。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9-1-23 13:02
这篇转载非常好。
创作长篇小说是件艰苦的工程,即使对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讲。对呕心沥血的作家们,我很敬佩。
问好梦冉。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9-1-23 13:19
谢谢梦冉转贴,收益多多。幸运的是,这篇评论中提到的几本主要小说我都读了,有
的还不止一遍,有同感。
>>>他写完以后把圆珠笔扔到窗外,大哭一场。当时手全都缠在一块儿伸不开,最后要用热水泡才可以伸直,超强的劳动。
---很理解。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23 17:01
“什么叫文学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人名)说过一句话,经典就是你每一次重读这一部著作都有一种初读的新鲜感,而你初读这个作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久记忆被唤起的感觉),这才是经典,这个卡尔维诺的解释。”
我认同。但要看读者是谁。:))
也感谢梦冉转帖。祝你中国年快乐!
作者:
梦冉
时间:
2009-1-24 16:01
雷达的这次演讲是挺不错的,条理清晰,恰如其分。我很高兴与各位分享。
为力,说到经典,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其实最经典的是字典了。
祝大家牛年很牛!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