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试论中国诗人自怜的原因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9 22:44     标题: 试论中国诗人自怜的原因

试论中国诗人自怜的原因

廖康

在中国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自怜的确非常独特;他们除了感伤生老病死、青春消逝、离愁失恋等普世情感以外,还喜欢抱怨怀才不遇,经常为了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失意、壮志未酬而怨天尤人。当然,他们不会说这种自怜完全是为己。评论家们也总是把这种自怜同忧国忧民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才可以堂而皇之地把那些自怜的诗词当作经典来学习,激励后人,让我们一代一代自怜下去。不断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以为天下奇才,舍我其谁,我不得志,天下不幸。这种看上去珍视自我的现象,其实是自我的丧失。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中国诗人自怜的原因,就不难明白这似非而是的道理。

首先,中国的诗人大多都不把自己定位为诗人。中国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自认为有经纶济世之才,有定国安邦之道。写诗,那不过是业余爱好,玩玩而已。所以我们有那么多应景诗、送别诗、玩赏诗、游狎诗。而长篇诗作却那么少;史诗,连一篇都没有。业余玩赏嘛,谁有功夫写那种耗时无用的篇什?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官职才是要紧的。诗人哪有什么桂冠?即便在诗友中可能享有诗仙、诗圣之类的美称,那也只是额外的赞誉,绝非正事。屈原是三闾大夫,李白是翰林,杜甫是工部员外郎。其他著名诗人也大多曾有官职,人们也一直以他们的官职相称。他们入世则为官,出世则作诗;后者在他们心中始终是副业。不得志时,自然会感叹失业的痛苦。而在其它许多国家,诗人就是诗人。他们以写诗为职业,因写出好诗而自豪并得到人民的爱戴、君主的赏识,也得到社会的报酬及后人的效仿。希腊盲诗人荷马就是以汇集、编纂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人所知,并为后世诗人定立了难以企及的文学标杆。最接近荷马丰碑的诗人当属古罗马的维吉尔;他以《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德》)为荣。他们都没有当过官,就是以颂诗、写诗为生。欧洲各国的大诗人,无论是但丁、莎士比亚、蒲伯、歌德、席勒、雨果、华兹沃思、丁尼森等均以写诗为主业,甚至靠卖文为生。他们自然没有仕途坎坷的哀伤。

其次,孔子把诗的作用归纳为“兴、观、群、怨。”也就是抒发并激起作者和读者的感动与激奋,陶冶情操;帮助人们了解社会与自然,了解其盛衰与得失;促进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从而保持群体的和谐;以及表达对不良现象,尤其是不良政治状况的情绪和态度,向上反映民情。由此可见,诗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作用主要是社会性的,政治性的,似乎诗没有本体,只是工具。至少,多数评注者是这样阐述的,人们对诗的理解和接受也大体如此。

西方对诗歌作用的阐释,除了与“兴、观、群、怨”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本体说。即认为诗通神,灵感来自神灵或上帝,是超自然,超人类的某种存在通过诗人说话,表达更高的真象和真理,因而诗更直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物,更直观、更美观、更客观地表达事理。诗让人陶醉,让人贴近神明,直达天庭——比这人世更真切的境界。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堪称两个样板。也许唯物主义者会对此说嗤之以鼻,也许没有写过诗,读诗不多的人会对此说茫然不解。但我相信很多人在读诗和写诗时都体验过那种独特的真知,那种独特的美感,那种其它任何活动都不会产生的快乐。当诗人到达这一境界,世俗的荣誉、地位和官职就没那么重要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诗本身,是诗人崇高的身份,是好诗和伟大诗人的不朽。在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莎士比亚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地说:“只要还有人生存,还有人能阅读,/ 这首诗就将活着,就让你青春永驻。”雪莱骄傲地宣称“诗人是世界的无冕之王。”席勒更进一步,把诗人比作“代理上帝”。在伊朗,诗人的纪念碑比国王的还多,还高大。当然,外国诗人也说过无数自嘲的话。但差别在于,我们中国古代的诗人,没有谁如此看重过自己的诗和诗人的地位。因为他们首先是士,所以诗可以作出气筒,却永远不可能成为实现他们理想的天职。

再者,中国文人有一条通天大路——科举。自隋文帝开创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举人才以来,出身低微但能读善记的寒士便有了与权贵子弟平等竞争、出头做官的机会。与过去的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相比,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方法,诚然是个进步。但一千三百年来,直至慈禧太后同意废除科举,采用新学为止,这条路也阻挡了人才向其它方向发展的渠道,限制了从其它方面衡量并选举人才的可能。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当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是推动人们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激发学者对知识和灵性的渴望。尤其是从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的文体以后,科举这面枷锁进一步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读书人难以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还使很多人自以为会读书,会写文章,就有治国之才,就应该得到重用。如果某人确实有读写的才能,又得到过老师、同学和朋友的肯定,自认为,或果然是百年一个的天才,但考试总有偶然性,评卷也未必公允,一旦名落孙山,便很难不怨天尤人。何况,读书写文章与治国安邦并不能画等号。但没有考上的举子,怎么抱怨怀才不遇也没有人能够证明他们其实不行。荣幸登科的学究,仕途则未必平坦。遇到蹉跎,自然要抱怨。不用说,还有很多人确实是因为有人作弊、嫉妒、陷害或龙颜大怒而惨遭不幸。他们在诗中表现自怜,哀叹时运不济,才志未展,都是情有可原的。而且这一千多年,读书人经历相仿。一人哀叹,万人共鸣。那些自怜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然会择优入选,流传为经典。

最后,自怜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还要归功于中国诗歌的开山鼻祖屈原。始作俑者乃是他的《离骚》,那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想像力最丰富、意象最迷人、辞藻最华丽。屈原在中国诗坛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他诗人只能望其项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有他在前头那样纵情地表达自怜,并取得那么高的诗名,后来的诗人便可以毫无顾忌地效仿了。然而,他们敢于表达自怜,却没有一个像屈原那样,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那样丰富多彩、那样能颂能唱、那么感人至深,就像西方的诗人,没有一位能够企及荷马的高度一样。直到小说出现了,西方的文学家才有可能超过荷马。怀才不遇的自怜大概也要等到帝制在中国和中国人民心中结束后,自由平等在中国出现后,自尊在中国人心中建立起来之后,才会失去共鸣。

2009年1月19日
作者: 燃情     时间: 2009-1-20 16:39
第一次能读懂离骚的时候,对屈原非常崇拜,崇拜他用细腻美好的笔触抒发了崇高的感情。就屈原个人而言,这样的一生已经非常悲壮,令人世代称道。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1-21 22:03
“怀才不遇的自怜大概也要等到帝制在中国和中国人民心中结束后,自由平等在中国出现后,自尊在中国人心中建立起来之后,才会失去共鸣。”廖康兄千字短文,就敢得出如此重大结论,可谓宏论。文苑诸君,有敢撰文一驳者乎?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1-21 23:16
屈原是中国古往今来唯一一位为理想献身的诗人,是不是这样?
作者: 梦冉     时间: 2009-1-22 07:23
中国古代好像没有自怜这个词,至少我没有在古人的文学作品和文论甚至其谈话录中看到过。请赐教,如果谁能找到。

而且我就联想到最近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上集中,曹操凝视着小乔的画像,然后转身面对环绕的臣将,微笑地说道:“欲望使人年轻”。电影院里,哦,中国的电影院里观众哄堂而笑。也许,在美国的电影院里,观众不仅不笑,而且会赞赏地想:曹操很自爱哦。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22 10:39
古人没有的词很多:历史、灵感、独裁、自我,等等都没有,不胜枚举,但不等于没有这些概念或事物。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1-22 19:02
唐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贺铸《罗敷歌》

梁简文帝咏人弃妾诗曰:昔时娇玉步,含羞花烛边,岂言心爱断,衔啼私自怜,但觉欢成愁,非关丑易妍,独鹄罢中路,孤鸾死镜前。

南朝梁张率《绣赋》:“顾影自媚,窥镜自怜。”

汉王褒《九怀·通路》:“阴忧兮感余,惆悵兮自怜。”

晋束晳《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自怜(自憐)
亦作“ 自怜 ”。自伤;自我怜惜。 汉 王褒 《九怀·通路》:“阴忧兮感余,惆悵兮自怜。” 晋 束晳 《贫家赋》:“行乞贷而无处,退顾影以自怜。”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捫心徒自怜。” 唐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宋 欧阳修 《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怜霜鬢惜年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惊扰詎云妄?奔逃只自怜。”

http://www.zdic.net/cd/ci/6/ZdicE8Zdic87ZdicAA199929.htm
作者: 玺祯     时间: 2009-1-22 19:57
“何况,读书写文章与治国安邦并不能画等号。”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明朝的一位诗人,被派去处理军政要事,结果这位诗人刚到任,就约诗友们喝酒吟诗,耽误了国事,被张居正以“误国”而撤下任来。
昨天住持先生还嘱咐我“高考和考进士不一样没有试帖诗从不考诗歌写作,所以这些对于夺取高考分都没有用处。”
看到这篇,此时话犹盈耳。
作者: 梦冉     时间: 2009-1-22 21:25
谢谢爱阳兄,怎么一下子找到这么多“自怜”的?考据功夫不错哦。

我读来,说实话,还真喜欢这些带有自怜两字的古代诗词。感觉很优美,哀而不怨,甚至令我想起变成水仙花的那位美少年。哦,西方人说那少年是典型的自恋情结。

荷尔德林说过:怜悯是世上最高尚的美德。古人所说的自怜,主要是怜悯和怜惜吧。

儒家的传统是很重视考据功夫的,即使如此,道家人还要说儒家花枝招展呢。可见,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非常推崇和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要反对浮躁的风气。

从古人用的“自怜”我又联想到“断肠”一词。现在人多认为断肠是精神上极其痛苦。其实,断肠在古人用来,是指快乐到极处,握到美人的腰而有断肠的感觉,有点象今人所用的触电。

前些时,和江南的一些诗人聊及古典的自然。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诗人写的文章,说是:自我的死亡,才能进入到古典的自然。我待会转载一下吧。

昨天在飞机上读本雅明的文章“评歌德的亲和力”,“评卡夫卡”,都有谈到类似观点。可见,西方的古典文学和中国的古典文学有共通之处。

随意说了一些,供大家参考。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1-23 03:05
哈哈,本人一句存疑的话,就引来这么多的热议,反响真不错。佩服爱阳君,咋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例句?难道有书可查?  或者,干脆就在肚皮里?爱阳君,果何人哉?
作者: 玺祯     时间: 2009-1-23 03:52
章凝是我的偶像嘛,词汇一点都没有用错。嗯,等会定要抄下并给背下来。
梦冉转的网站去看了,文章好长,再加上在电脑上看也累眼睛,只读到一页半。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1-23 21:55
古狗一下就可以了,哪要什么学问。

应该注意到:东方的“自怜”和西方的“自恋”,不是一回事情。比如说我们这些
业余作者、诗人,或多或少都自恋,但自怜的恐怕没几个。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1-23 21:58
玺祯,谢谢你让我满足了一下虚荣心!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