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曲解歪缠乱士林——林语堂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8-10-22 19:02
标题:
[转载] 曲解歪缠乱士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作家、学者。原名林乐和,曾用名林玉堂、毛驴、宰予、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9年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曾因反对军阀专制,被北洋政府通缉。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职,1927年在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半年后到上海,决心以写作为职业。林语堂有癔病性人格——常故意用过分做作、夸张和戏剧性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0年代,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林语堂创作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战斗性杂文,收入《剪拂集》中。1932 年开始,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积极推进小品文创作,主张"幽默"、"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成为"论语派" 代表人物。此间作品收入散文集《大荒集》、《我的话》中。1935年用英语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畅销。1936年到美国定居,以著作为生,主要用英语写作,至196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小品集《生活的艺术》,翻译《老子》、《庄子》等。1966年回台湾定居。有评论集《无所不谈合集》等。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风度
1、言谈风趣。一次,纽约林氏宗亲会邀演林语堂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林语堂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2、"相面打分"。林语堂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唱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便略为谈上几句,便知端详,然后定分。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的记性特好,一个班的学生,几节课下来,便能直呼其名了。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指认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未及学期结束,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印象了,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 的秘诀。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3、饮食情趣。林语堂对饮食特别讲究,他说:"爱国不等于你对小时候吃的东西的一种眷念,人们对饮食都有一种乡愁。" "凡属地球上可吃的东西,我们都吃。我们也吃蟹,出于爱好,我们也吃树皮草根,出于必要。""人世间倘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谈到吃西瓜,金圣叹说,"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林语堂则说:"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 其女林相如说,"在台湾的几年,是父亲一生最愉快的日子。因为台湾的食物很合他胃口,比如说用早晨刚从山上砍下来的笋尖煮的鲜汤;或是新鲜的蛤蜊汤。他尤其喜欢吃西瓜,常故意做大快朵颐状,任凭汁液从嘴角滴落。他说,这样才过瘾。"
林语堂的红学概说
1、作为红学人物,林语堂有《平心论高鹗》一书,对红学界争论最多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说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俞平伯用打倒孔家店观点来评价宝玉等都是牵强附会;而胡适搞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去求证",则是"名为小心求证,实是吹毛求疵。因此愈考证愈甚,闹得满城风雨,结果扑了个空。"纵观红学发展,他说,"裕瑞开漫骂之风,周汝昌继之,俞平伯攻高本故意收场应如此不应如彼,全是主观之见,更以'雅俗'二字为标准,不足以言考证。""《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
《平心论高鹗》,一九五八年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文长六万言,文末狗喝凉水——耍舌头,作《终身误》一首,用《红楼梦》第五回关于薛、林二位的曲文本韵为高鹗翻案。道是:
都道是文字因缘,俺只念十载辛勤。空对着奇冤久悬难昭雪。终惹得曲解歪缠乱士林。叹人间是非难辨今方信。纵然糊涂了案,到底意难平。
林语堂是"幽默大师",即使写红学考证文章,也不失这样的文风。如俞平伯认为后四十回巧姐的岁数忽大忽小,举《红楼梦》一百零一回中的话:"大姐哭。李妈狠命地拍了几下,向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并据此认为巧姐被拧后连话都不会说,只有大哭,不过三四岁光景。而林语堂却认为"谁家十一二岁的小姐被老嬷狠命地拍了几下(时凤姐大病),又在身上拧了一把,会不'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又谁家小姐必先说话而后算一、二、三,而后哭哉?......哇不哇,是看拧得重不重。若是狠命地拧一下,平伯也是先哇而后说话也。这是捣鬼,不是考证。"
2、《平心论高鹗》外,林语堂于它处亦有零散论红之笔。比较著名的有《论晴雯的头发》。他说,"晴雯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就是因为她的一堆乱发及衣冠不整,衣纽不扣,大有法兰西听谓negligee意味。此中关系甚大,不可以不说。原来晴雯也是小品文一派的打扮。" "晴雯坏处,在其野嘴烂舌,好处在其烂漫天真,也近小品文笔调。"从这里生发,他就对胡适、俞平伯进行了一番奚落。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便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一九0一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 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自一九三九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附录:"林语堂轶事"(《中华读书报》)
1、1933年12月8日,林语堂在上海某大学演讲《关于读书之意见》,他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2、林语堂将自己的传记取名为《狂吠的专家》,不料被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社的英文版《中国名人录》作为林的身份编了进去。潘光旦说:"这编辑有改正的责任,否则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名人录变做滑稽列传了。"
3、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4、林语堂把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5、林语堂曾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在台湾阳明山,自己设计房子,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
6、林语堂在美国从事写作,有时发生难题,常常到哥伦比亚图书馆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儿替他取了一个名"林语珠女士"。
7、林语堂到美国后,原由他主编的《宇宙风》改由其弟林憾庐主编,不久林憾庐病死,林语堂没赶回送葬,只是寄回两篇文章,将其稿费充作葬仪。
8、林语堂很珍视郁达夫的文才,当他以英文写出《京华烟云》后,曾认为唯有郁达夫是将这本书译为中文的"最理想的人"。但郁达夫没有翻译,后来是由黄嘉音、黄嘉德合译。
9、林语堂在美国讲学,有两个哲学学会不谋而合,都指定他讲的题目是"孔夫子与林语堂"。
10、《人世间》停刊,林语堂又创办杂志《西北风》。他说,用西北风并无什么深意,浅一些说,我们认为西北风的尖锐,能使人兴奋;不若东南风,使人感到软绵绵的。
11、林语堂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读书,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读一部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12、林语堂自称,成功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13、林语堂在寻源书院、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的理由是:不论做什么事,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14、林语堂应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约,将旧小说《四杰传》中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作为题材,改编成电影剧本。为契合西方习惯,把"唐伯虎"更名为"唐伯纳",并把它作为剧名。
15、林语堂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内称沈三白曾向洋人借高利贷。此"洋人",原作中为"西人",指山西人。
by 张义春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