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海外逸士翻译的《登鹳雀楼》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8 13:35     标题: 评海外逸士翻译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宏远悠然,非常大气。

以下是海外逸士老师的英语翻译

The setting sun clings to the hillside,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If wish for a sight over a thousand li,
Then go up on one more floor.

读了翻译后的几句,很快能让人回想到诗歌原作,这大概是翻译者态度的朴素求本所致。但是译作改变了诗中本来的意境,译后的作品,情景比较局促,有在村边跪下又站起来往茅草房顶爬的姿态,原作的气势和高远,都不见了。而Clings这个词,是非常黏糊的。英语版的最后两句,已经非常象旅游景点卖票阁子的口头禅了。

原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不是字面上的(暂且不谈是古还是今)如果你要想看到一千里之外,那就再爬一层楼。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8 13:47
而海外逸士对其他翻译者对这首诗英语翻译的点评,确有独到之处。

回到这首古诗,它在讲海的雄美宽广和自己向上的追求。在上面的英语翻译中,却很难感觉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

The setting sun clings to the hillside刚开始就营造了比较悲哀的图画。再往下读,就很难激昂起来了。第一句,落日俅着个小山坡,然后接了,黄河往大海里流,这两句加起来,有残生即尽,一去不返的歧义。最后说,你要想看到一千里之外,那得再爬一层楼,这种结合,引入了原诗没有的另一种双层意思。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8 13:55
翻译古诗很难,尤其在需要同样语言简练的情况下。我这样体会,翻译最后得到的(包括海外逸士老师点评的其他人对该古诗的英语翻译)已经破坏了登鹳雀楼的美,因此都比较差,但却应该是卓越的尝试,也都有闪光的地方。

比如主帖中的英语翻译,其中对原诗的斟酌和呵护是不难看出的,但仍然没有把最初的魂唤出来,如果没有坍塌诗歌原意那么严重的话。
作者: xyy     时间: 2011-7-8 15:24
  你的點評,很累。說葡萄酸,是無可救藥的心理。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8 18:2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7-8 08:24 PM:
  你的點評,很累。說葡萄酸,是無可救藥的心理。

我刚看到回复的时候,还以为是海外逸士老师在训我,就你们两个用繁体字,观点也相似,难免搞混,连他在英语诗歌网站注册的ID,都和xyy有发音接近的地方。

我前面做的点评,仅针对这首名诗和它的译文。说别人葡萄酸的本事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戒了。我又不是没有空间和能力去长进,有什么好酸的。甜言蜜语的套话谁不会说。

我要是哪句针对诗词翻译的点评说得不妥了,xyy老师你不妨给我指出来,咱对文对题的一个个一条条说。我们只说诗词和翻译。至于我点评时的个人心理,您就不用费功夫剖析了,那不是你的专业,你剖析得不仅很不对,而且还容易伤和气,今后请您适当留意一下,不要一上来就这不可救药那不可救药的。就诗论诗,不要往人身上衍伸。要你实在觉得有必要,我们可以见个面好好谈谈,机会多的是。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00:24
我把海外逸士的作品梳理了一遍。还是那句话,他当我老师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老师也不是说什么项目都做得漂亮。

他自己比较看好的翻译作品《梅花》,我先读的译后英语版,就觉得非常美,韵律也很自然,词也精巧。但看了汉语版之后,又觉得脱了节,不完全是同一种情景,虽然情绪是类似的。汉语古诗或许就不该翻译过来,如果要翻得准确,再限制字数,那是结构重要,还是意思重要呢?

抛开结构的限制,他用的有些关键词汇把诗歌的原意已经改变了。比如说,凌寒独自开,翻译成Alone against cold white blossoms blow就因为强调押韵而让blow改变了汉语诗最初的意思。本来是很安静的盛开,一下变成了雪花飘零的动态,而且,原文也没有说是白梅花,海外逸士自己给它染成了白色。淡粉色的梅花远看发白,不代表它就是白花。

墙角数支梅,和,遥知不是雪,那两句翻译得很好也很有趣味,最后一句的,为有暗香来,他用了soft fragrance而不是light fragrance,算更贴切吧,我学到了东西。只是,他最后那个flow的动作把花香一下又浓郁了很多。


我尝试着把这首古诗翻译了一下,没有用plum一词,避免误会成李子或话梅之类的果实/果树。Mei也是梅花树的意思,我第一句梅花用单复数同形。墙角我用yard corner,以表示户外。第三句最难翻,因为它转折的意思比较长。我打破了以前的自由风格,也掐字数,也努力试图押韵。

我山豆凡的翻译:

Several mei stand at the yard corner;
They bloom solely despite harsh winter.
Snow does not liken distant mei flowers,
For their soft fragrance has drifted closer 或者说 drifted near,读起来有些嘎吱。

海外逸士老师的翻译是:

At a wall corner some plum trees grow;
Alone against cold white blossoms blow.
Aloof one knows they aren't the snow,
As faint through air soft fragrances flow.


虽然我没有翻译成海外逸士老师的那种结尾都是ow动词的结构,可是原古诗中并非每一句都有同样的句式。而且,我后两句,比他翻译的意思要更贴近原文,翻译的时候,我也尽量保持了第二句,凌寒独自开的原意。海外逸士翻得虽然漂亮,却变成了白花抵寒独自吹/扬。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08:36
为了再体验一下翻译汉语古诗有多难,我把海外逸士老师翻译的《登鹳雀楼》重新翻译一遍,连周六的懒觉都没有睡,比较刻苦...

原诗文语言精炼、气势宏大,要充分体现它的涵义比较棘手,但我尽力朝那个方向努力了,也相信一定会在将来超越自己还有老师海外逸士,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跟他学习。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豆凡/小凯刚做的英语翻译

(“千里目”在古汉语里不应该拆散来读,我没有刻板地将它翻译成看到一千里;此外,我注意了保持原有结构和押韵,虽然我仍然觉得这种教条翻译非常的僵化)

The sun sets at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enters into the ocean;

To appreciate the larger world,

One need go (much) higher than the mezzanine

这首诗也是顺便回应xyy对我先要从“地上”开始的要求。我就很听话规规矩矩地站在了mezzanine那么低的位置,然后往上攀登。也注明一下,我从来没说过“躺在”地上,躺时间长了,就没有大肌肉了。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1-7-9 10:55
翻譯牽涉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所以中文詩裡的韻味氣勢﹐不能在英文裡表現出來。
在譯詩裡要求的是﹕簡潔確切達意地把原文裡的敘述描寫用英文傳達出來。換言之﹐
應該是原文怎麼說﹐咱們就咱們譯。這就是現在國內翻譯界認同的信達雅原則。並
且﹐英文詩本身要像一首英文詩﹐要有節奏感﹐用詞確切優美﹐盡可能押韻。

如果我們在這些原則理解上沒有分歧﹐就可以進一步討論了。如果閣下的理念與上
述原則不同﹐肯定是閣下的錯了﹐因為閣下不是搞翻譯的人。現在就討論閣下的譯
文。

The sun sets at the mountain, 依山盡﹐不是at the mountain﹐違反原文。且AT
用錯。
The yellow river enters into the ocean; ENTER 是及物動詞﹐後面不需介詞。
又錯。
To appreciate the larger world, 怎樣算是larger world﹖概念不清。違反原意。

One need go (much) higher than the mezzanine 知道什麼樣的一層樓才是MEZZANINE﹖
弄清詞的概念再用。用詞不當。

Several mei stands at the yard corner;
They bloom solely despite harsh winter. 這個“凌”字沒譯出來。
Snow does not liken distant mei flowers, 這句意思是雪不喜歡遠處的梅花。
For their soft fragrance has drifted closer 或者說 drifted near

這首比上首稍微達意些。節奏感都差。再有一原則是﹕翻譯必須雙向考慮。對不了
解中國梅花的外國人來說﹐為了與雪對應﹐所以加了WHITE 一詞。要給閣下打分的
話﹐前首﹕丁。因為基本不達意﹐又有錯。後首﹕丙。也有錯。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11: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11-7-9 03:55 PM:
翻譯牽涉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所以中文詩裡的韻味氣勢﹐不能在英文裡表現出來。
在譯詩裡要求的是﹕簡潔確切達意地把原文裡的敘述描寫用英文傳達出來。換言之﹐
應該是原文怎麼說﹐咱們就咱們譯。這就是現在國內..

别的还来不及说,先跟老师谈谈用词和语式,

谁说 enter into不能在一起用,这种用法在英语书面和口语交流中很常见,Enter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而且,加了into也不一定就把及物的enter变成不及物。字典老师有,我就不援引了。

The Sun Sets at the mountain, 您指正一下,我应该用什么介词更为合适?

我如果不知道Mezzanine是什么意思,我敢把它挂出来吗。这首诗有励志的涵义,往往是说人已经在一定层面的时候,要更加进步向上,这就是我用那个不上不下的Mezzanine的原因。此外,它的发音和mountain与ocean构成了押韵。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11:16
继续跟老师谈《梅花》的译文,

"凌"字你做何解? 我用despite,不就是要体现凌的意味吗,但你说的对,它最好换成更贴切的词。可是,“Against”距离<凌>岂不是也很远,盛气凌人的成语老师熟悉吧,那个凌怎么是against的意思呢。当然,我这里可以把despite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分词形式的dare或者defy,那么漂亮的小花,defy的意味有点儿过。

谁告诉老师liken是喜欢的意思? LIKE和LIKEN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意思不一样,后者多了一个N,请老师分清。

至于节奏感如何,说实话,我读自己翻的古诗感觉很别扭很不习惯,这是头一回正经八板地翻译,同时还要按照你的要求。我翻译的那两个,里面肯定有问题,“丁”的评分您已经抬举我了,还是我现在的英语强度不够。但是,老师若要把您之前翻译的和我的译文在流动和节奏上做比较,那我们需要让母语是英语的人来做评判。你忠实粉丝说的更不算,因为TA对你的敬重已经类似邹忌朝服衣冠问妻比徐公了。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11:51
就老师说的"翻譯牽涉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所以中文詩裡的韻味氣勢﹐不能在英文裡表現出來", 我觉得不是因为语种不同造成了固有的不能,而是我们现在的水平还没有突破那个不能。

事无止境,厨艺不到家,我们不怪锅浅。
作者: 一元     时间: 2011-7-9 16:10
手痒,山豆和逸老一笑

A white sun slides dwon the mountain
The Yelow River flows towards the ocean
To exhaust a thousand mile view
I ascend to the next floor anew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9 18:2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元 at 2011-7-9 09:10 PM:
手痒,山豆和逸老一笑

A white sun slides dwon the mountain
The Yelow River flows towards the ocean
To exhaust a thousand mile view
I ascend to the next floor anew

一元老师翻译的第三句非常漂亮,有一种韧劲和坚持。它和末尾一句还押韵。

但是,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咬准那个floor呢,我觉得floor一出现,诗歌原本的意思就不象最初那么开阔了。

第一句,白日,大家公认的解释是(白的)太阳。这首诗在开始描绘的宏大图面很有震撼力,骄阳西行落于高山,海无边,纳滚滚雄川。翻译时,这个太阳与高山的依伴需要一个非常铿锵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我的个人看法。
作者: 一元     时间: 2011-7-9 19:26
是,原诗第一二句气势磅礴,尤其一个“尽”字,所憾无法在区区数字里译出,我用slides down是勉强求形似而不能顾及神似。另外我对“白日”的理解,落日一般见红,是因为靠经地平线时平射的光线穿过大气的厚度增加,而诗中的白日显然不是地平线上的落日,因为高山在前,太阳还在远离地平的高度就没尽了,所以我认为白日应该照原词直译,才能体现山的高雄。

原诗另一个有神采的字是第四句的“更”,我自以为喜的是我用anew把它基本逮到了,还照顾了押韵。原句在第一个字,译句在最后一个字,当不辱其位。

如果floor太拘泥,用level如何?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1-7-10 09:22
這裡不需要INTO。其實﹐就是用ENTER THE SEA﹐也不妥。

AT 表示地點﹐在這個地點上。這裡至少要像有些譯文一樣用BEYOND。

Mezzanine不能表示原文的層。因為概念不一樣。

在“凌寒”中﹐卻該用AGAINST﹐但在盛氣凌人中﹐不能用AGAINST。所以凌字字不
同地方﹐應用不同英文詞表達。LORD  OVER  SB﹐才是這句成語的意思。

LIKEN看錯了。抱歉。年老人看著這個詞﹐想著另一個詞的意義。

謝謝一元先生翻譯。
SLIDE DOWN 從英文概念說﹐是太陽沿山坡下滑。非原文意思。
EXHAUST 用得太大了。
不用FLOOR﹐可以用STOREY。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10 10:58
盛气凌人的英语翻译原来是 Lord over sb啊,学了一个短语。那个sb强调一下是somebody,如果理解成son of b,就麻烦了。

凌寒用against the cold/frost/freeze 是可以想象出那个状态的。虽然这里的凌不适合作盛气凌人中的凌来解,但用Against仍然不能重分体现梅花傲雪盛开的意思,against的所指很宽泛,也容易有某事物对着背景而存在的中性表达,或有些接近临,而不是凌。
作者: 一元     时间: 2011-7-11 15:05
OK, here is my final submission

To Ascend Huangque Tower

At the mountain-side lingers a white sun-down
Entering the sea the Yellow River flows on
To exhaust a thousand mile view
I ascend to the next level anew

回逸士,我不觉得exhaust太大,exhaust (deplete也可)与这里的“穷”应算贴切,这“穷”字也用得相当大气。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11 20:20
一元老师翻译的最漂亮的,还是后两句。

头一句的linger,有些委婉,虽然和原句中的“依”字本身接近,但古诗中的那个依,有种浩然回归的感觉,和黄河入海流中的入,都有return的意思。

第二句中,黄河入海流,我觉得关键字在入,而不是流。诗作者用了“流”,除了大河本身的动态之外,也保持押韵。也就是说,第二句的视觉聚焦的平面,在海,或者入海口附近。
作者: 一元     时间: 2011-7-12 06:54
山豆弟你分析得都对,不过我觉得诗之为诗,主要还是在节律上,古诗今诗皆然,为了节律,其他元素甚至都可牺牲点,以此校之,拙译的致命伤是首两句和末两句在节奏上完全不对口,难成一体。为纠正这个毛病,我不得不斗胆放弃首两句的动词了:

Down the mountain a white sun
Into the sea the Yellow River's run
To exhaust a thousand mile view
I ascend to the next level anew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14 10:0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元 at 2011-7-12 11:54 AM:
Down the mountain a white sun
Into the sea the Yellow River's run
To exhaust a thousand mile view
I ascend to the next level anew

一元老师新加的这个,已经是非常好的翻译了,能体会到原诗中的气势,虽然第二句的Run,有逃的潜意。第一句中的Down,应该换成水平的副词或介词,避免落的意思,我在你翻译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改动,白日,我换成Bright Sun, down换成了returning to,第二句变成了上千吨/加仑的江水入海,第三句把thousand和mile连起来,末尾一句省去了I,next换成了Higher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 the bright Sun,
Entering the ocean the yellow river's tons;
To exhaust a thousand-mile view,
Ascend to the higher level anew.
作者: 一元     时间: 2011-7-15 04:0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1-7-14 03:08 PM: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 the bright Sun,
Entering the ocean the yellow river's tons;
To exhaust a thousand-mile view,
Ascend to the higher level anew.

,不反对。

诗歌是诗人的事,不管是原创还是翻译,与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无关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