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熟讀唐詩三百首”解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11-17 18:05
标题:
“熟讀唐詩三百首”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凡想學寫詩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知道歸
知道﹐卻未必去深入理解。本人不才﹐為諸君剖析一下。先說“熟讀”二字。從現
在各網站上貼詩的情況看﹐大部份新手﹐讀是讀過一點格律詩﹐只是都未讀熟。淺
嘗輒止。不讀熟不能得到詩感﹐還是沒用。所以第一步是要熟讀。熟讀什麼樣的詩
呢﹖這句話告訴大家﹐要讀唐詩。格律詩起自唐代﹐所以讀唐詩才是原汁原味。千
萬別把後代人﹐特別現代人﹐寫的詩當範詩來讀。否則就會誤己。再說﹐讀多少唐
詩才會初步見效呢﹖至少三百首。讀得更多當然更好。多多益善。所謂“讀書破萬
卷﹐下筆如有神。”任何人按上述原則讀個一萬首﹐必定能寫出好詩來。第二句中
的“吟”字是寫的意思。不會寫詩的人也會寫出像樣的詩來了。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8 14:08
清朝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第一次听说“吟”字是寫的意思。那为什么“吟”会有口字旁?
作者:
luhua
时间:
2009-11-18 14:36
廖先生,您没有注意读。他写的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作诗”已经改为“吟诗”。典型的为了自己的论点改命题。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11-18 18:00
我有說這是清朝人的話了嗎﹖這種話到了民間口傳時﹐常有變化。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8 18:10
民间的“吟”是“写”的意思吗?
作者:
luhua
时间:
2009-11-18 18:39
你就辩吧。。。。。
作者:
悟空
时间:
2009-11-18 23:57
诸位就不要在这里咬文嚼字了。逸士的意思很清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民间的老生常谈,这当中的“吟诗”,就是“写诗”、“作诗”的意思。这是大家熟知的,何须争论?
类似的还有“吟诗作赋”等说法,这里的“吟”也就是“写”、“作”的意思。
专家怎么看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但是俺这个普通老百姓的的看法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9 11:10
愿意糊弄,当然可以糊弄,把“咏读”两句诗歌当成“写诗”,没人拦着。
作者:
luhua
时间:
2009-11-19 11:25
其实没有人跟网友有什么过节,所以不存在故意挑刺的理由。问题是当一个犯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还犟着脖子跟人辩的时候,自然会有人不服。
不是咬文嚼字,一来他引得那句话就错了 (民間口傳,谁听过传成这样的?),二来被指出错误,还振振有词。不过他历来如此。
谁不犯错? 有点勇气好不好。
作者:
悟空
时间:
2009-11-19 11:55
谁听说过?鄙人就听说过。这句话在家乡是个顺口溜。再不信,遛一下狗便知。
俺对网友过节之类不感兴趣,完全是就事论事。俺跟逸士过去也有争论,但对这句俗语的理解完全一致。
至于““咏读”两句诗歌”,那还用得着“熟读唐诗三百首”? 我家小儿年方八岁,称得上熟读的唐诗不超过50首,但已能创造性地“咏读”多句诗歌了。偏要说只有“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咏读”两句诗歌”,那是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讲。究竟谁在糊弄?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9 12:54
孤证不能成立,吟还在什么地方有写的意思?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11-19 13:28
有了‘吟’才有得‘写’,就如有了‘嚼’才有‘咽’,你不能说嚼不是吃饭,咽才是,老廖把一个写诗的过程给割裂了。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9 13:55
不是讨论先后的问题,而是讨论“吟”的词义。过去不研墨,不能写,但你不能说研墨就是写。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11-19 14:03
老廖又乱搞了,研墨是属于‘烹’的范畴,跟吃饭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9 14:06
瞧你这一锅粥搅和的!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11-19 17:37
牛年﹐是我的本命年。有人建議我系根紅帶子押押邪。可是我們這代人﹐迷信思想早
被打掉了。現在看來﹐迷信還是有道理的。今年流年不利﹐總有人在這裡找豆腐中
的骨頭。大本領拿不出﹐因為不是大人。只會在小地方掐一下﹐這就是小人。誰說的﹕見小人就避之﹖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11-19 17:52
有本事的人讲理,没本事的人骂人。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