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被鸟衔起的苦楝 [打印本页]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6 01:06 标题: 被鸟衔起的苦楝
被鸟衔起的苦楝
故乡的那棵苦楝
在梦里开花
我追着童年的记忆
在枝叶间穿行
我听见泡在苦涩的童年
在阳光里欢笑
与我今日的愁苦
划着起起落落的彩虹
我在苦楝结子的季节
踏着秋风归来
将那个永远也走不尽头的孤圆
放落在村头
那是我歇息的驿站啊
我故乡的那棵苦楝
是那个寻我的候鸟
将苦涩的楝子
跌落在枕边
我品着无糖的咖啡
与故乡的苦楝树
将午夜碰得叮当作响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9-6 01:10
Welcome, 李修玲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6 01:12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9-6 06:10 AM:
Welcome, 李修玲
这句更诗意,谢谢点评!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9-6 18:24
我好象回到了故乡和童年。
作者: July 时间: 2009-9-6 21:02
这首诗的题目真好,很poetic.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9-6 22:44
记得小时候哥哥(还有其他人)总和我提苦楝树苦楝树,我相信我老家一定有。刚刚去GOOGLE了一下,看了许多张图片,还是不记得看过它们。唉~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8 07:31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09-9-6 11:24 PM:
我好象回到了故乡和童年。
这感觉很好。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8 07:32
Originally posted by July at 2009-9-7 02:02 AM:
这首诗的题目真好,很poetic.
谢谢夸赞!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8 07:32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09-9-7 03:44 AM:
记得小时候哥哥(还有其他人)总和我提苦楝树苦楝树,我相信我老家一定有。刚刚去GOOGLE了一下,看了许多张图片,还是不记得看过它们。唉~
现在很少了,这树很少再看到。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9-10 09:47
谢谢修玲回复!我那天想说什么,没有机会马上说出来,就忘了。我喜欢苦楝树,我喜欢你这首诗。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9-11 09:41
苦楝樹(Euphorbia hirta L.)楝科
苦楝樹為落葉喬木,高約10公尺。葉為2回奇數羽狀複葉,各小葉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三四月間開花,淡紫色,小形,排成圓錐花序,萼鐘形5裂,5花瓣。雄蕊10個,花絲相連而成筒狀,淡紫色。花柱一個,核果卵狀球形,徑約1公分,熟時黃色。種子長橢圓形暗褐色。分佈於全省各地。栽培庭園中,木材可供建築及製造器具。可栽培為行道園景樹;根皮可驅蛔蟲,果實可治腹部疝痛等。
別名:苦苓、苦楝、翠樹、森樹、金鈴子、紫花樹。
楝(Melia azedarach L.)分布於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琉球和台灣本島,又稱苦楝、苦苓、金鈴子、森樹等。其拉丁屬名melia是古希臘語,原是指白蠟樹;種名azedarach則為阿拉伯語「楝樹」的意思。China tree或china berry則是英語系國家對楝樹的通稱。
China tree(中國的樹),一個好偉大名字,同時也是一個令中國人思念的名字。不論是中國大陸的文學家,亦或是旅居海外的學者,甚且是台灣本土文學的作家,無不以苦楝為題,指物舒發心中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苦戀。東方文苑的《苦楝花》,席慕容的《寫給幸福》,李佩甫文選的《苦楝》,莊柏林詩集的《苦楝若開花》,林雙不筆下的《深秋天涯異鄉人—安安靜靜莊秋雄》,都是高^苦楝訴說對土地的苦戀。
鄉野的樹種,也提供了鄉野的傳說。民間野史相傳臭頭皇帝朱元璋說話靈應,當其逃避元兵追殺,四處躲竄時,好不容易捱到一棵苦楝樹下打盹,適值冬寒料峭,枝果飄零,苦楝子不停的打在癩痢頭上,痛得他直罵苦楝:「你這個壞心的東西,你會死過年。」沒想到苦楝在朱元璋的詛咒下全應驗了。每當新歲交替之際,西風凋碧樹,全株呈現枯死的樣子;易腐的中空主幹,應驗了壞心的詛咒。
凋零枯萎的景象,成了不祥的象徵。加上其味辛苦的果實,使得苦楝的諧音,成了苦苓,也成了「可憐」。因此,漢人的宅院,不但不種植苦楝,甚至欲除之而後快,就像桑樹與喪的音同,結果落得惹人厭的下場,自此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苦楝終其一身,只能在石礫、荒原與貧瘠的環境苟延殘存,努力長大的結果,換得的亦不過是劈成板材,做成板凳、箱櫃,或製成棺材板,做為最終的歸宿與輪迴。
古時候的人認為蛟龍怕楝樹的葉子,當屈原投汩羅江自盡時,楚人擔心龍帶蝦兵蟹將吃掉所有的食物。因此,將包有楝葉的食物投河給屈原食用。吳均(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把這傳說給記載了下來:「屈原五月日投汩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綵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不知是否因此觸怒龍顏,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以前的人也會佩插楝葉,用以避邪。
苦楝在台東的卑南族人稱之為gamut,為具有香氣之意。祭師們為喪家除穢時,會手持苦楝花並用手指劃過鼻頭,祈求新的一年帶來新的好運。阿美族人和排灣族人都稱之為vangas,阿美族人以每年花開為春天到來的指標,當其結果的季節,可以開始用魚藤毒魚。其葉舖襯香蕉做後熟處理會很香;葉煮湯洗搓身體可以防止皮膚凍裂、治皮膚病,取嫩葉摩擦女孩臉部皮膚會變得白嫩。
在講求生態防治及自然農藥的今天,苦楝素(kumujian)成了生物高效殺蟲劑,可防治100多種昆蟲及數種葉蚤和線蟲,如玉米螟、根瘤線蟲、斑潛蠅、粉介殼蟲、薊馬等等。除此之外,《本草備要》也載明了金鈴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肝經;功用:濕熱、治疝氣、殺蟲、舒緩肝經、利小便….」。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研究民族植物學的功能,或許有助於鄉土文學、人類醫學或農業化學的發展,這未嘗不是可喜可賀之事。
本文摘錄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
全文詳見: http://news.ng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052701.htm2003.03.28
苦楝樹是小時候常拿它來玩的一種植物,常將苦楝的果實切成二半,然後塞在竹管槍的一頭,再將它當做成子彈射出去,威力還滿強的,現在正是苦楝樹開花的時候,放眼所及的苦楝樹幾乎都開花了,淡淡的紫色,細看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你認真的聞,似乎還可以聞到它淡淡的香味。今晚在網路上找到了有關苦楝民族性的介紹,想不到苦楝樹還有如此的傳說。 2003.03.28附件 1 : 800px-Melia_azedarach_02[1].jpg (2009-9-11 09:41, 168.95 K )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9-11 20:27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9-9-11 02:41 PM:
China tree(中國的樹),一個好偉大名字,同時也是一個令中國人思念的名字。不論是中國大陸的文學家,亦或是旅居海外的學者,甚且是台灣本土文學的作家,無不以苦楝為題,指物舒發心中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苦戀。東方文苑的《苦楝花》,席慕容的《寫給幸福》,李佩甫文選的《苦楝》,莊柏林詩集的《苦楝若開花》,林雙不筆下的《深秋天涯異鄉人—安安靜靜莊秋雄》,都是高^苦楝訴說對土地的苦戀。
..
我思苦楝......
谢谢为力。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9-11 21:09
虔谦,
给你看看“日立树”,也叫“雨树”(Monkey Pod)。我小时北京就有,现在找不到了。你在闽南应该看到过。
能站在这样开满鲜花的大树下面,是我最留恋热带的地方:
http://www.hitachi.com/hitachitree/cn/profile/index.html
Originally posted by 虔谦 at 2009-9-11 09:27 PM:
我思苦楝......
谢谢为力。
附件 1 : 800px-Moanalua_park_tree[1].jpg (2009-9-11 21:09, 173.3 K )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9-12 17:48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9-9-12 02:09 AM:
虔谦,
给你看看“日立树”,也叫“雨树”(Monkey Pod)。我小时北京就有,现在找不到了。你在闽南应该看到过。
能站在这样开满鲜花的大树下面,是我最留恋热带的地方:
[url]http://www.hitachi.com/hitachi..
为力,谢谢你!有,我老家有这树。我和我姐姐还在那树底下照过像。不过那树个头比你拍的这个小很多。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13 05:53
谢谢虔谦点评,小时候我们村头有棵苦楝树,结了厚厚的果子,但不能食,只有鸟雀在上面叽叽喳喳叫着,那楝子很是好看,勾人食欲。每每想起,就无限的回味。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09-9-13 05:54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9-9-11 02:41 PM:
苦楝樹(Euphorbia hirta L.)楝科
苦楝樹為落葉喬木,高約10公尺。葉為2回奇數羽狀複葉,各小葉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三四月間開花,淡紫色,小形,排成圓錐花序,萼鐘形5裂,5花瓣。雄蕊10個,花絲相連而..
谢朋友为我的苦楝诗配图,我为有这样的诗友而自豪!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