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是“命名之疑”,还是“立场之疑”——读《中产阶级诗选》兼与杨麟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9-3-9 08:36
标题:
[转载] 是“命名之疑”,还是“立场之疑”——读《中产阶级诗选》兼与杨麟商榷
肖水
关于《中产阶级诗选》问世的事,因为我是入选作者之一,所以早有耳闻。一开始听到“中产阶级”这个词,我也是眉头一皱,但又觉得现在各种诗歌选本的策划很多,各有各的特色主题,所以并未细想。最近拿到书一细看,才发现问题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昨天看到杨麟的文章《一场求和的棋局极其疑点》,杨麟的疑惑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以为,他可能把“命名之疑”与“立场之疑”混为一谈了。白鸦若真的有可疑之处,也只是在命名上,而不在立场上。或者说,即便白鸦作为“中产阶级立场写作”的代表人物有些可疑,但他作为自己提出来的“新立场”的代表人物是毫无疑问的。白鸦在《走下观念祭坛,回归诗学本位》一文中说来说去的“新立场”,基本落在了这样几个关键词上:怀着正直的悲伤,终结伪解构,终结盲目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假想的敌对,收拾社会变革时期的大众心灵残局,修正诗人介入当下社会的姿态(以词语的方式而不是以观念的方式介入),发展全新的叙述策略(口语实验、直接抒写、转变语境),实现再塑现代汉语的终极理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很清楚了:大家是不是都能肯定白鸦的“新立场”?如果都肯定了白鸦的新立场,剩下的问题就再简单不过了:学者们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来命名白鸦们的“新立场”,是否恰当?
乍一看,确实有点不恰当。但杨四平教授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一文中明确强调,不应该从传统的概念上去理解“中产阶级”这个词,杨教授之所以提出 “精神中产”、“新中产”、“中产阶级性”等概念,无非就是期望读者不要误读这个词。我们应该注意到,无论是白鸦倡导的“新立场”(汉语诗歌转型的五个方向),还是学者们命名的“中产阶级立场写作”,表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看看杨四平教授提出的几个关键词:反对伪先锋、干预周边事态、直接叙写、重塑现代汉语、中产阶级性。可见。杨四平与白鸦两个人的出发点基本是一致的,最后的目标也一致。
那么,怎样区分“新中产”与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呢?
其实杨四平教授在《中产阶级立场写作》一文中也讲的很清楚:“他们知难、知勇、知耻、知爱。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得过且过,也不搞自以为是的幽默诙谐,因而他们也就不需要任何出自同情的怜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具备前所未有的‘人文中坚’的中产阶级特质。……如果说‘物质中产’难以定量的话,那么‘精神中产’则是可以定性的,那就是我在这里首次提出的‘中产阶级性’,即介于激进与温和状态之间的具有左派倾向的‘精神中产’,它首先是人文的。……他们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写作群体。他们正在形成一股强势的写作力量。”
白鸦也许是顾虑“中产阶级立场写作”这个命名的观念性太强,所以他既身为代表人物,又似乎在回避谈论这个命名。正是因为这个顾虑,他成了杨麟所说的疑点。在《走下观念祭坛,回归诗学本位》那篇文章中,白鸦反复强调的,就是不要受困于观念祭坛。在谈到诗歌的当下性问题时(修正介入姿态),他强调重建“词物关系”,这进一步说明白鸦的着眼点主要在文本,而不在命名。他说:“物就是物,它并不是暴露在空气中的观念,它既不是资产阶级的,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也不是中产阶级的。物就是物,它既不是左翼,也不会右倾。我这样说,并非是要回避观念对抗,而是指我们要创造一种新的词语观。”
此外,白鸦对“中产阶级立场写作”这个命名的暧昧态度,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他在“诗学”和“观念”这两种倾向之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平衡点。正如杨麟所说,白鸦对“新立场”的两种命名做了区分,他将“中产阶级立场写作”称之为倾向于观念意义上的命名,将“可能阵线”称之为倾向于诗学意义上的命名。但杨麟说他更喜欢用“可能阵线”来命名新立场,未免过于武断。我认为,如果以“可能阵线”来命名新立场,也不恰当,这一点白鸦心里一定更清楚,因为 “可能阵线”这四个字的诗学倾向太重,也有悖于白鸦自己强调的“观念与诗学并重”。如果他觉得可以用“可能阵线”来命名,直接用就是了,何苦还要一口一个地使用“新立场”这个词呢?
而且,白鸦以前还经常谈到诗歌的公共性问题,所以我认为,他倡导的汉语诗歌转型虽然以“诗学”为主导,但并非以“诗学”去完全替代“观念”。他正在寻找“诗学”与“观念”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平衡点,那正是准确命名的关键。“中产阶级立场写作”这个命名究竟是不是最佳的平衡点,白鸦的表态是暧昧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关于“新立场”的理论建设。或者,白鸦根本就无需去寻找什么命名的平衡点,作为一个指明了当前汉语诗歌的死穴、转型背景、转型方向的优秀诗人,白鸦完全可以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究竟怎样总结才更准确,究竟怎样命名上述的新立场才更恰当,那是理论家们要去研究的问题。”
2009-03-07 上海
from 严家威's blog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