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从陈老师的一堂课说起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洛陀

#1  从陈老师的一堂课说起

从陈老师的一堂课说起

洛陀


朋友送我一本新书,那是他夫人陈老师退休后写的散文集“像诗那样生活”。翻开扉页,见到:“退休的魅力不仅在于精神和身体上的和谐放松,退休给人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经历审美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这是一种从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就像书名那样,她过的是诗那样的生活,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

陈老师不愧为语文老师,她的笔下功夫很深。我不敢忽忽地翻阅,或囫囵吞似地阅读,而是较认真地细细地阅读,不少文章可圈可点,收益不少。但,当我读到最后一篇“美,只对心灵开放”时,我仿佛走进了课室,与同学们一齐聆听陈老师的讲课。那是一篇陈老师谈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文章,在我看来,那也是陈老师课案教例的总结性文章。

在那堂课里,师生们讨论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问题,以及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这是一堂十分有意义的课。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培养其美学方面的修养,这种美学修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应扩大到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 等方面。在当今世界里,有一些非常好的作品,也有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人们往往分不清美与丑。我甚至认为,人们不光应该学习“美学”,还应该学习“丑学”,那是一门新开的课目,“丑”的本质何在?如何去认识“丑”?
我的思想飞远了,让我们再回到课堂上的讨论上来。

大家讨论到:“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在艺术境界上的最高追求”,(它包括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诗歌、小说――)由于上节课学习了苏轼(东坡)的散文名篇《前赤壁赋》,老师要求同学们用现代散文语言,将课文第一段的意境写出来。想不到,这使同学们感到为难,我也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是,学生们的可塑性、创造性也不容小看,如果引导得法,他们是能够理解的。

在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朗诵了课文,这真是一幅“长江月夜泛舟图”啊。你看,当空一轮皓月,江水共长天一色,一叶扁舟,泛游其间,几员书生,或仰首观月,或低头吟哦――。这真是所谓“物景、情景、意境”的统一。

我想起来了,数十年前我也学习了古文佳作,如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黔之驴》以及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等。但是,当时的教学好像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这堂课,陈老师旁引博证,还联系到《兰亭集序》等名篇,来加深对意境美的认识。

从《前赤壁赋》通篇来看,它不光写景,还由此阐发了作者的感想,发表议论。因此,前面的意境,引发了后面的感想与议论。我粗浅地认为,必须弄清楚苏东坡是在什么情况下游赤壁的。苏东坡于1082年,由于小人的告发,诬他通过诗词反对朝廷,因而获罪遭讁贬去黄州。他当时偕友数次游赤壁,但是此处(黄州)的赤壁并非昔日赤壁大战的旧址,因此对他来说有些“虚拟”,以假赤壁战场,阐发自己的真情实意,创造出了绝世佳篇。在同一年,他又写了《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特别是那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更是揽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触景生情,叹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点引出周郎、孔明、曹操,“谈笑间,橹樯飞灰烟灭”,数十万人的一场大战,顷刻胜败分明,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但是,如今老苏看到的却是“逝者如斯”,俱往矣,只留下“清风”、“明月”供后人享受,这样,他的满怀不平之情似乎有些缓解。长江之水滚滚而来,后浪推前浪,永不止息,这是永恒的,而战争胜败却是要逝去的事。虽然他的政敌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也会“俱往矣”。事实证明,没有多久,他就受到平反召他回京,但他却在赴京途中仙逝了。

苏东坡的豪迈性格、起伏蹉跎的命运,他的天纵英才,为我们留下了巨篇诗章。即使到今天,我们读来,也能感受到他的豪情满怀,振奋不已,苏东坡是不朽的。


2009-7-25 19: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